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住房设计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精选

老人住房设计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住环境;配套设施

Abstract:Byreviewingtresidentialenvironmentfortheagedcommunityathomeandabroad,thepaperdiscussestheenvironmentwheresuitsfortheagedwithfollowingaspectsoflivingmodeloftheaged,auxiliaryfacilitiesfortheaged,managementmechanismfortheaged.

Keywords:agedcommunity;residentialenvironment;auxiliary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0-0100-03

我国自上世纪末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以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的预测,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2010~2040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1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2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

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③。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

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③(如图2)。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3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b.发展和探索新的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住宅现状分析特性设计探索

前言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发浪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1、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现状

针对老年人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建设部和民政部1999年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然而我们有关老年人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还不多,而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外老年人的居住建设设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996年在德国建成的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很好的解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建筑设置了宽敞没有顶的走廊,并且在食堂外面设计了一个露台,它既加强了室内室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又为老年人饭后的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提舒适的空间。在建筑材料的使用红色面砖,这是在韦塞尔地区大量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红色面砖的使用,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红色面砖墙体在转角处被处理成不连续地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凹凸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

(2)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也将家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3)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的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因此,老人理想的“伊甸园”,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人使用。

2、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叫做老化现象。主要表现有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据研究表明,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这包括:

(1)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常常能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显著的。对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2)工作的需求:这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强烈。他们大多尚有工作能力,聚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他们有的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3)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4)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的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6)支配的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重的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仰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祸根。

(8)求偶的需求: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生活寂寞,心理表现无助,有很强的找个伴的愿望,希望有人照顾。

3、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探索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相对而言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尤其是儿童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也应高度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1)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2)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3)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住环境;配套设施

Abstract:Byreviewingtresidentialenvironmentfortheagedcommunityathomeandabroad,thepaperdiscussestheenvironmentwheresuitsfortheagedwithfollowingaspectsoflivingmodeloftheaged,auxiliaryfacilitiesfortheaged,managementmechanismfortheaged.

Keywords:agedcommunity;residentialenvironment;auxiliaryfacilities

我国自上世纪末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以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的预测,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2010~2040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1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2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

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③。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③(如图2)。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3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b.发展和探索新的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这是一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这样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隔而不离,共享天伦。

c.注重老年设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房地发展的一大商机,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老年住区。这些老年社区通常选址在郊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较完备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社区的服务更加全面细致。如位于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内的太阳城,是集住宅、医疗、购物、酒店、休闲和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的老年生活社区。在这里各种不同消费阶层的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住宅。它位于潮白河畔,占地234hm2,基地原为河滩林地,植被良好,规划后的绿化率高达80%,在社区中心配备了综合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其中有农贸市场、超市、餐厅、多功能厅、图书室、各类活动室等,另外还有健身中心、社区医院、零售中心、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同时在各小区内还配备了小型的服务中心。完备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放心、愉悦的生活的前提,在此养老的老人可以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如它的老年大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同时健康状况允许、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还可在此任教,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的。

这种大型的老年社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适当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标志性节点设计、注重空间的多样化设计、采用无障碍设计等。在户型配比上也应更为多样化,以从自理型到完全护理型住宅单元,各式住宅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等均应合理配比,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老年社区的服务设施应全面,或者临近附近的公共设施,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另外应处理好老年社区与其他普通社区的关系,在确保老年社区的安静、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交流。比如通过老年设施的开放、或将老年设施与其他公用设施穿插布置,或将老年社区、老年设置布置在其它公用设施附近,达到促进交流的作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一侧的绿地21城·孝贤坊作为绿地21城中的一个尊老社区,它和其他的度假社区、国际社区、商务社区等,共同组成了绿地21城这个人文新镇。在孝贤坊社区的周边与其它社区相邻处设置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增加代际间的交流,使老年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不致产生孤立感。

d.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并利用网络扩展其服务对象,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老年公寓、养老院或护理院等不同老年福利设施应依据老人生理特点,各有侧重,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在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老人的自主、个性和隐私,营造家庭氛围的公寓和养老院的原则,以延迟老人需扶助的时间。

针对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提倡养老设施社区化。也就是在小区内设立养老点,结合就近的公共养老福利设施,将其便利周到的医疗、家政服务通过设在小区的养老设施点、网络系统扩大到整个社区。小区的养老点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上门服务等形式,并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形成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注重老年整体居住环境的营造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这包括了社区整体及住宅内部的设计,也包括了社区周边或内部有关老年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灵活、多样并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和过度空间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过度空间、小型化的社交场所。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规划设计的首要因素,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以保证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和安静。在道路系统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应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其次针对老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在总体规划上要加强各空间的识别性、加强节点空间标志性的设计。再者,注重室外空间的功能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室外空间的设计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他的活动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休闲、娱乐、社交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高,活动也由动为主逐渐转向以集体或护理员为中心、以静为主的社交、健身、治疗等。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有所针对,应能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且在尺度上要有所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也有小的角落,并应提供可进行单独和团体活动及业余爱好的各种设施。如在社区中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休闲娱乐、邻里交往场地和设施,并注意场地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动静区分离,良好便捷的联系和保持视线的通透。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辟出园艺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爱好,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如东方太阳城辟出一块农庄,供业主认领种植。提供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学习机会,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老人的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

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重要部分还应重视建筑的细节设计。首先应增加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强化室内外过度空间、走道、入口、电梯厅、过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促进老年人因偶然相遇而产生的交往。其次增加阳台、露台、连廊等空间设计,将阳光、绿化、人的活动引入到建筑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并注重视线的交流,以此来引发老年人参与其中的愿望。⑤三、注重细部设计,遵循《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重室内光线、过道扶手、地板、色彩等细部设计,四、鉴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是个较长的时期,住宅设计应考虑到这一变化,做合理的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改造等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其衰老过程。

第三,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使开发体系逐渐成熟。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标准的法规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可建立老年居住环境指标评价体系,纳入居住区的重要部分和评价标准。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部门关于老年居住建筑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注重开发的质量和水平,避免盲目和不规范。在法律指导下,使老年居住环境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设施陈旧的现状,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一方面应当不断发展完善老年福利设施,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改造原有的老年设施,加强软件、硬件的建设,努力改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同时兴建多样化的老年设施以满足大量性需求。另外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老年福利设施优点,由点向面辐射其作用力,使它的服务能波及普通社区老人,提高其服务效率。其次针对老龄化严重的小区应当努力改造。同时,也要积极倡导、促进老年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探索产业化养老的道路。

参考文献: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第4篇

1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

(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

(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2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

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③。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③(如图2)。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3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

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b.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这是一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这样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隔而不离,共享天伦。

c.注重老年设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房地发展的一大商机,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老年住区。这些老年社区通常选址在郊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较完备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社区的服务更加全面细致。如位于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内的太阳城,是集住宅、医疗、购物、酒店、休闲和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的老年生活社区。在这里各种不同消费阶层的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住宅。它位于潮白河畔,占地234hm2,基地原为河滩林地,植被良好,规划后的绿化率高达80%,在社区中心配备了综合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其中有农贸市场、超市、餐厅、多功能厅、图书室、各类活动室等,另外还有健身中心、社区医院、零售中心、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同时在各小区内还配备了小型的服务中心。完备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放心、愉悦的生活的前提,在此养老的老人可以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如它的老年大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同时健康状况允许、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还可在此任教,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的。

这种大型的老年社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适当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标志性节点设计、注重空间的多样化设计、采用无障碍设计等。在户型配比上也应更为多样化,以从自理型到完全护理型住宅单元,各式住宅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等均应合理配比,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老年社区的服务设施应全面,或者临近附近的公共设施,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另外应处理好老年社区与其他普通社区的关系,在确保老年社区的安静、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交流。比如通过老年设施的开放、或将老年设施与其他公用设施穿插布置,或将老年社区、老年设置布置在其它公用设施附近,达到促进交流的作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一侧的绿地21城·孝贤坊作为绿地21城中的一个尊老社区,它和其他的度假社区、国际社区、商务社区等,共同组成了绿地21城这个人文新镇。在孝贤坊社区的周边与其它社区相邻处设置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增加代际间的交流,使老年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不致产生孤立感。

d.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并利用网络扩展其服务对象,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老年公寓、养老院或护理院等不同老年福利设施应依据老人生理特点,各有侧重,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在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老人的自主、个性和隐私,营造家庭氛围的公寓和养老院的原则,以延迟老人需扶助的时间。

针对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提倡养老设施社区化。也就是在小区内设立养老点,结合就近的公共养老福利设施,将其便利周到的医疗、家政服务通过设在小区的养老设施点、网络系统扩大到整个社区。小区的养老点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上门服务等形式,并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形成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注重老年整体居住环境的营造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这包括了社区整体及住宅内部的设计,也包括了社区周边或内部有关老年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灵活、多样并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和过度空间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过度空间、小型化的社交场所。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规划设计的首要因素,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以保证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和安静。在道路系统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应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其次针对老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在总体规划上要加强各空间的识别性、加强节点空间标志性的设计。再者,注重室外空间的功能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室外空间的设计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他的活动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休闲、娱乐、社交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高,活动也由动为主逐渐转向以集体或护理员为中心、以静为主的社交、健身、治疗等。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有所针对,应能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且在尺度上要有所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也有小的角落,并应提供可进行单独和团体活动及业余爱好的各种设施。如在社区中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休闲娱乐、邻里交往场地和设施,并注意场地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动静区分离,良好便捷的联系和保持视线的通透。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辟出园艺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爱好,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如东方太阳城辟出一块农庄,供业主认领种植。提供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学习机会,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老人的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

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重要部分还应重视建筑的细节设计。首先应增加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强化室内外过度空间、走道、入口、电梯厅、过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促进老年人因偶然相遇而产生的交往。其次增加阳台、露台、连廊等空间设计,将阳光、绿化、人的活动引入到建筑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并注重视线的交流,以此来引发老年人参与其中的愿望。⑤三、注重细部设计,遵循《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重室内光线、过道扶手、地板、色彩等细部设计。

鉴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是个较长的时期,住宅设计应考虑到这一变化,做合理的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改造等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其衰老过程。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第5篇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老年住宅是这样界定:老年人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干休所、老人院(养老院)和托老所,也包括普通住宅中供老年人居住或是使用的部分。

一、老年住宅市场人口因素分析

老年人口的迅猛增涨扩大了对老年住宅的需求。根据“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的原理,假定在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一定的前提下,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量决定着老年住宅商品的市场规模的大小。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99年10月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2006年8月25日,国家统计局在结束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后的数据称,2005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龄人口首次超过1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200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抽样比为0.907‰)样本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9.19%。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成为了老年住宅需求增大的客观因素,为老年住宅产品提供的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老年住宅市场需求产生的购买欲望因素分析

购买欲望也就是人的主、客观需要。人的某些未被满足的需要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购买行为就是产生于一定的需要的基础上的。

1.现有居住条件催生老年住宅需求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老年家庭户中,还有将近5.9%的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不足8平方米或没有住房,有5.9%的户是合住房,有33.4%住房少于2间,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7层以上的楼房(其中市占14.2%,镇占1.4%)。给这些家庭的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带来很大不便。

现有住宅不能满足高龄老年人的居住需要。老龄人口高龄化对老年住宅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医疗服务,家政服务,住宅的养老设施等。即使这些老人原来拥有住房,但现有住房也不一定能适应其老龄化的特殊要求。因此这也成为老年住宅需求的又一客观原因。

2.养老观念转变促生老年住宅需求

素质水平的提高使老年人“自我养老”的意识增强,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行为方式。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增长,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具有较高的经济收人和较强的购买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这些家庭将面临4-2-1的结构模式,这些都使得他们不得不提早为自己的养老做积极准备。

3.消费观念改变促进购房行为

消费观念的改变使老年人认识到购买老年住宅是一种投资,既可保值升值又可作为不动产留给后代,他们越来越愿意投资老年住宅。

4.政策性老龄化增加老年住宅需求

政策老龄化改变了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日益普遍,家庭结构日益走向小型化,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人对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的依赖越来越强。转

三、老年住宅市场购买力因素分析

1.老年人收入的提高为其购买力提升提供了条件

老年住宅需求的消费资金通常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离退休金收入、储蓄性收入、福利性收入(生活补贴、特别津贴等)、再就业收入和其他方面收入(亲友赠送、养老保险金、股票债券收入等)。

20世纪90年代退休金增长机制的建立,相应提高了我国老年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比上年增长8.3%,2002年比上年增长14.1%,2003年比上年增长6.8%,2004年比上年增长0.3%,说明我国离退休、退职人员的年均收入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项调查,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中有42.8%拥有存款,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增加到8383亿元,到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此外在城市60-65岁老年人口中,大约45%会选择继续就业,除有退休金之外还将会有额外收入,按此预测,到2050年,就会有73200亿元消费储备金。因此,对老年消费群里购买力不应小觑。

2.老年人福利水平提高为老年住宅消费解除后顾之忧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和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未来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将会大大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将建立起一套适合城乡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这将使有稳定养老金收入的老年人口,从国有企业事业扩展到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而大大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体购买力水平。老年人在解除了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后,老年人手中的积蓄就可解放出来,寻求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为老年住宅市场的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3.老年人以往的消费观念为老年阶段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