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莫言家乡

莫言家乡

莫言家乡

莫言家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莫言;短篇小说;乡土农村;人情人性

莫言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以来一直很重视短篇小说,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全集《白狗秋千架》前言中说道,“我唯一自信的是:我写作的态度是真诚的。”在莫言的早期短篇小说中,风格多样,故事鲜活,无论是对乡村淳朴爱情的细致描写,对乡村残酷现实的大胆揭露,还是对荒诞离奇的乡村传说的叙述,无一不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乡土题材的描绘。事实上,莫言在有意构建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的同时,包含着对乡土农村的深情。下面将具体结合作品及其评价,从莫言对乡村世俗文化的亲和和对自身乡土生活经验的尊重等方面,简单分析莫言短篇小说中的乡土世界,了解作品中乡土村民的生存状态和作家的复杂情感。

一、乡土农村人物的行为特点

我们不难看出,作家最丰富的创作素材是他的故乡和童年,莫言创作最丰富的养料无疑是他在故乡所经历过的一切。纳博科夫指出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对农民的影响大大超过其他两个因素,而在莫言文学世界里的乡民无疑受到乡土人情深刻的影响。莫言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关注对乡土世界的审美探究,并且以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姿态成为乡土文学创作的大师。不同于研究者们在初期多关注对莫言小说中底层农民原始生命力的论述,以及其小说创作对主流历史的解构功能。笔者在此仅以朴素的眼光探究莫言作品中乡土人物的行为特点。

乡土中的人物绝非是道德上完美的圣人,更不是杀人放火的恶霸,这只是有点自私的、向往美好生活的农民而已。作者在作品中把乡土农民的客观状态表现出来,从农村家庭看到乡土中国的风土人情,琐碎的细节、朴素的故事、原汁原味的对话处处可见作者对乡土农村的一片深情。

二、乡土农村的现实与幻想

“作家往往是敏感的”,这也使得一个作家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注重对民间生命韧性的审美化挖掘,表现为对民间生命个体在苦难中所展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的赞叹,现实尽管残酷但是活下去的信念往往会超过一切苦难;另一方面莫言短篇小说中超现实与梦幻、荒诞手法的结合,对民间生命的敬畏,一定程度上带有对乡土世界的幻想性。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于1985年4月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家对“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世界的构建正是始于这部小说。作品以“我”十年之后的还乡所见,串联起在高密东北乡的回忆以及暖苦难的经历,深刻描写了农村的现实与幻想。“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白狗是线索,串联起故事中“我”和“暖”过去与现在的情感联系。然而这种思念又是复杂的,对贫穷落后的故乡,井河有不满:“我很清楚暑天里钻进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打叶子的滋味,汗水遍身胸口发闷是不必说了,最苦的还是叶子上的细毛与你汗淋淋的皮肤接触。我为自己轻松地叹了一口气。”幸运地走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庄稼人的辛苦依旧怀有一种感慨,感慨于农村变化之缓慢,庆幸于自己已远离乡土,这样的心态才是“现实”而正常的。

那场秋千架的事故悲剧,已经注定了井河与暖之间的不平等。在《白狗秋千架》的结尾,暖在高粱地里等井河,希望得到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暖在这个哑巴的家庭是多么压抑和无望,这也许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最后的挣扎。“你答应了我就是救了我,你不答应我就是害死我了。有一千条理由,有一万个借口,你都不要对我说”。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会不会答应“暖”的请求,作家的心态同样是矛盾的,于是他把这个解读的空白留给了读者,也留给乡土世界并不明晰的未来。

三、对乡土农村的复杂情感

关注乡土农村并且创作的作家很多,但是莫言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他否认属于“寻根文学”的团体,而是说“故乡是影响我最深的地方”。在莫言的小说里,对故乡的地域风俗和人情人性的书写,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和矛盾性,他在《红高粱》中说:“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他爱故乡,是因为那方乡土养育了他,给了他人生无尽的回忆与寄托;他恨故乡是因为故乡是贫穷落后的、愚昧的,农村土地对人的馈赠是微薄的,农民是苦难的承受者。作家对故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而这种情感或隐藏或显示在小说中,对莫言乡土创作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出生在1955年春天的莫言,最深刻的体会便是灾荒年给自己带来的饥饿感受,他说作家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那是极为幸福的。在《散文超越故乡》里,莫言说:“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枯的河流,那些木偶般的乡亲,那些凶狠狡诈的村干部,那些愚笨骄横的干部子弟……当时我这么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这样强烈的憎恶,一度让大众难以理解。所以在莫言的作品里面,我们不难发现乡土很多时候是灰暗的,人性既坚韧又复杂,古老的狭隘的土地充满了贫穷、辛酸与压迫,当年轻的莫言“幸运”地逃离乡土,他在小说中自然就会否定乡村家庭的伦理,否定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

作家对乡土的复杂情感,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读者对乡土的复杂情感。区别于鲁迅开创的乡土启蒙传统,《边城》所代表的温情的乡村,莫言的乡土世界更为多元、立体和复杂。学者多认为乡土文学中“乡村写实深度的缺乏”成为创作的瓶颈,而莫言的小说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个问题,给我们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启发。

文学大师莫言的短篇小说创作硕果累累,风格多样,在短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多变的挥洒自如的莫言。作家对自己最熟悉的乡土题材的全方面、多角度描写,经过三十余年对“乡土农村”的写作,在短篇小说里逐渐发展了“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也形成了他“魔幻现实主义”式的风格,更寄托了他对乡土世界的深情和关怀。

参考文献:

[1]莫言.超越故乡.写给父亲的信.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莫言家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莫言 小说 语言 民间特色

莫言这位作家跟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观念,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莫言几十年的创作当中,其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民间小说语言风格。可以说,莫言创作的小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为此,探究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及其成因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下面,笔者对莫言小说民间语言特色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一、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

(一)莫言小说叙述语言的民间特色

通常文学理论划分语言为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以及小说当中的人物性语言。而莫言小说叙述语言充满了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格,这跟莫言的农村生活、劳动经验联系密切。由于莫言辍学较早,并且很早就从事较重的农村体力劳动,因此莫言会在小说当中自然而然地应用一些民间特色的语言,这也成为了莫言写作的一种不自觉性,从而使富有民间特色的语言风格形成。例如在《红高粱》这篇小说当中,不但“喀哒喀哒”和“哧哧地”具备显著的地方民间特色,而且“痛苦的扭动着脖颈”和“朝天的耙齿”等都具备尤为显著的乡土生活气息。倘若莫言未曾亲自参与农村的体力劳动,是不会存在如此的民间乡土语言特色的。也恰恰是因为莫言丰富的农村劳动生活才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才为我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二)莫言小说当中人物语言的民间特色

在小说当中的人物语言应当跟其身份相符合,这样才具备阅读的可信度与真实感。一部分小f的语言阅读起来常常存在不真实和别扭的现象,这不但是由于叙述性语言存在问题,而且是由于人物的语言跟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背景不相符合。知识分子难以说出一些土话与俚语,农村人民也难以进行文绉绉地表达。因此,小说语言在描绘人物的时候需要跟其社会经历与社会身份相符合,不然就会显得不自然和不真实,就难以成功地刻画人物。莫言小说当中的人物都非常有特定的,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小城镇或者是农村,因此语言习惯和风格常常受到民间乡土习惯和地方特色的影响。而要想成功地刻画这些人物,需要作者能够认真地观察农村生活和有效地抓住农村的生活画面。例如,在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当中,作者衣锦还乡去拜访暖小姑,通过“逡巡”这个词语进行动作的描绘,这符合当时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身份。并且,作者借助“春上”、“不敢近身”、“进屋”等来描绘暖小姑的动作、语言,这非常符合暖小姑的农村妇女形象,以及在农事上进行交流,这也非常契合一名普通农民的身份,从而使这篇小说存在亮笔之处。

二、莫言小说民间语言的形成原因

(一)莫言的苦难意识原因

在莫言的小说当中,莫言非常关注自身出生和成长的故乡,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故乡的风土人情。而其中就表现了莫言关注的天灾人祸、对农村的怜悯之情等。可以说,莫言的成长之路异常艰辛,因此其内心深处具备人道主义精神与苦难意识。纵观莫言的小说作品,不难发现其描绘的自身家庭苦难联系着千千万万的相同家庭。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他们积极地作斗争,从而凭借坚强的意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获得了胜利。并且,莫言也获得了读者的支持。莫言小说当中描绘的苦难意识重点体现在下面两点上:一是莫言小说当中的人物源自处在苦难当中的底层人群,人物的身份地位影响到了语言风格,因此莫言的小说常常出现一些农村式的杂语;二是莫言所选择的人物情境都是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二)莫言的成长经历原因

莫言的生长故乡是胶东的农村,为此,其创作小说的主题常常围绕该地方的人情风土。莫言所生活的社会的客观语言氛围、对家乡人民的同情、少年时期历经的挫折和苦难等都严重地影响到了其小说的创作,从而使其小说富有显著的地方民间特点。在莫言的小说当中,高密东北乡实际上就是莫言的故乡,而描述的故乡人民正是小说当中发生的故事和出现的人物的艺术体现。莫言小说的显著代表就是高密东北乡,其表现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农村的故事与人情。如此一来,民间的题材成为了莫言小说非常感性的写作素材,其小说深深地烙上了“民俗”的印记。

(三)莫言创作小说的创新意识原因

纵观莫言的小说作品,常常以农民式的口语形式来叙事,也具备荒诞怪异的魔幻化艺术表达方式,并且应用非常有特色的乡土语言写作手法,这导致其小说语言具备显著的民间口语风格和特色。而莫言自身的生活感受、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意识等直接影响到了其小说语言的民间化特色,其并非受到传统写作风格的束缚,而是注重创新和突破,从而能够在小说语言中富有开拓性。对于莫言的小说来讲,整体的指导风格与思想意识是随意性,而恰恰是由于这种写作的随意性,才使莫言的小说语言具备显著的地方民间特色。莫言的小说很多时候都以高密东北乡作为核心,这是莫言的故乡,因此他要完整为读者表达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况。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最近几年,分析莫言的小说语言业已变成热点内容。莫言恰恰是凭借自身的创作意识、苦难意识、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受到文学批评的显著影响作用,让莫言切实统一了民间。并且,其通过特殊的风格与视角为读者呈现了非常有感染力的民间语言特色,因而成为当代文学历史上的一大亮点。莫言的作品,尤其是富有民间特色语言的小说进一步地影响到了当代的文学作品。为此,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文学作品的灵性,也有助于国内小说语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晔.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2]张芳馨,张福贵.莫言小说中“婴孩”形象的诡异意味[J].社会科学战线,2014,(01).

[3]马苏菲,吴锦华.莫言小说荷文翻译随想――从《蛙》谈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莫言家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存在主义;莫言;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引 言

莫言是中国当代的一位高产作家,勤奋地探索着生活、生存、生命的奥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凭借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一系列乡土文学作品迅速崛起,其作品因其荒诞、神秘、民间文学色彩浓厚等特点,向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高密东北乡世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目前学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美学风貌、文化意蕴的微观细部研究。从莫言小说的名字上,可以看到“红高粱”、“红萝卜”、“蛙”等充满诗意的意象,这些意象让人们在作品之中自觉不自觉地领略到作家营造的一种意境。2、比较视角研究。在这方面比较集中的是把莫言和马尔克斯、莫言的作品与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比较研究,与后期印象画派、精神分析学方面的互文性研究也有所涉及。3、民间文化立场研究。莫言出生、成长在高密东北乡,东北乡的高粱地、东北乡的水灾、东北乡的隆冬,都赋予了莫言独特的心理体验。对于莫言的民间文化立场研究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除了上述莫言作品中呈现的一些特色之外,莫言作品中大量的存在主义因素也颇值得探究,而学界对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莫言小说研究少之又少,这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因此对莫言的小说进行存在主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主义因素在莫言小说中的体现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一)作品中人物的不自由处境及抗争的心路历程

人是自我造就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的人,才能建立起有别于物质世界的价值模式的艺术和美的人的王国。在面临不自由的处境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对这种困境进行反抗,进行一番自由与选择的挣扎。这种反抗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遭到多方阻挠而失败。但是莫言小说中人物对自己个体意识存在和体验的强调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周围的环境给人的生活、发展造成一种阻碍,很多情况下是周围的人或环境强加于作品中的人们身上,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一番抗争来打破这种状态,争取自己的人生自由。《丰乳肥臀》中我母亲上官鲁氏看到我大姐喜欢黑驴鸟枪队队长沙月亮,便想办法拆散他们,就把我大姐上官来弟许配给孙大姑的大哑巴,但是年轻人的爱情是束缚不住的,就在准备完婚的前天夜里,我大姐上官来弟跟沙月亮私奔了。他们私奔成功,取得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

(二)作品中透露出孤独虚无和焦虑痛苦的气氛

人物在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容易产生孤独,正是在孤独之中,人物与他人产生一定的距离,可以唤醒自己内心对于自由的的深刻认识,正是这种孤独精神让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美学意义。在莫言的作品里,人物的虚无的情绪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在与周围的关系上人物的凝重的虚无感显得格外强烈。长篇小说《岁月情殇》中朱品残长期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生活中,不为周围人所理解,渴望进入古帝市的艺术馆一展自己的才华,却无法进去,只好独自啜饮孤独,感到人生无比空虚、无意义。作为莫言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奈、孤独,有时不得不向这个社会妥协。这些人长期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在社会中奔波着。莫言作品中的众多人物都有为自己的生存状况忧虑的情景,他们渴望寻找一个较为合适的方式来摆脱自己目前的状况,过上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

(三)自欺逃避和荒诞绝望的气息在作品中的展示

焦虑的问题不能解决,人们往往容易产生自欺、绝望的情绪。绝望让人对问题表现出退却,自欺是人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焦虑、压力、空虚、绝望有时迫使人们希望逃离目前的现状。《透明的红萝卜》里塑造了一个独特的黑孩,由这个黑孩形象贯通起莫言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其中就有人们在物质的贫困里的残酷的生存挣扎,人们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每个人都不得不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焦虑,黑孩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代表,保持着那么多的幻想,在幻想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困境,忍受饥饿的袭击,支撑下去。

(四)自由与选择难以抉择的痛苦及对人性的关注

从存在主义哲学来看,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存在去决定自己的本质,因此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没有选择是痛苦的,选择多了也是痛苦的,不知如何抉择更是痛苦的。在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第二十三章中,当鲁立人抓住司马库劝说司马库缴枪,并说上级会给他一条道路的时候,司马库此时内心痛苦,难以抉择,没有答应鲁立人,摇摇头说道:“鲁团座,你说的不对,天堂和地狱里都没有给我留席位,我的席位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到头来,你会跟我一样。”司马库想不到把鲁立人驱逐出境不到一年的时间,又重新杀了回来,当年鲁立人的命运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夫人也不幸遇难,真是六月债,来得快。而处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司马库,心情不言自明。

三、建构精神家园

精神的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人作为肉体的存在在时空中具有有限性,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又被各种利益和欲望所束缚,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或者归宿才能超越与生俱来的种种束缚,经过努力焕发出生命真正的活力。

(一)精神家园的建构

人生存于世,会产生诸如孤独、恶心、焦虑、自欺等等否定性的情绪;但因为意识同时也具有意向性即超越性的特性,所以人可以回归自己本真的自由存在。本真的自由存在,在现实中难以找到,但是可以在精神领域里建立精神王国,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精神家园的建构,是人的生存的需要。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建构了马贡多这一精神家园,它是哥伦比亚,甚至拉丁美洲的缩影,通过马贡多小镇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变化,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由愚昧、落后,逐渐走向觉醒与文明。莫言作为中国当代创作最为丰硕的作家之一,同样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讲自己的故事”,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词《讲故事的人》中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正是通过把自己想说的、该说的话写进作品,他在不断的努力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高密东北乡――莫言的精神家园

在莫言的作品中,高密东北乡有的是直接表现,有的是间接地出现在风俗人情中。这成为莫言小中的一道独特的奇观,在这个诗意的精神空间里,莫言尽情地展示自己内心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感情。东北乡的高粱地、东北乡的水灾、东北乡的隆冬,都赋予了莫言独特的心理体验。莫言在《枯河》里写了故乡的河流,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了故乡的桥洞和黄麻地,在《红高粱》里写了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故乡的风景里有他童年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所以,故乡的风景也是富有魅力的,富有灵性的,在莫言的笔下展示出来,让我们看到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故乡的经历对莫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莫言从来没有感到过素材的匮乏或灵感的枯竭,只要一想到家乡,他脑海中那些乡亲们便会奔涌前来,成为莫言创作的生动素材和灵感激涌的源头活水,令莫言的创作永葆新鲜的活力。莫言正是在自己内心的召唤下,拿起笔去营造自己的那一方精神的空间,为人类未来的出路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考。他的努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高密东北乡和马贡多小镇、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一起成为文学的一道景观。

本文是对莫言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的初步分析,希望能从中窥探出莫言的另一个世界。正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塑造的奥雷良诺,可以通过他看出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落后、愚昧一样,莫言的小说讲述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人物命运,通过“个性化历史”,凸显“个性化历史”中的人性因素,揭示因历史的荒诞而造成普通个体的人性悲剧,把扭曲的人性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进行审视,反思荒诞历史情境中复杂的人性。而这些正是存在主义要探讨的内容,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

[2]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3]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4]马尔霍尔.海德格尔与[M].亓校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J].文学评论.1987,(6).

莫言家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川端康成;莫言;影响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7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80

[本刊网址] http://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充满“怀乡”及“怨乡”的复杂情感,是80年代中国文坛“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2012年10月11日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他成功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莫言能够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验外,更与其成功地借鉴与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莫言认为自身“是一个深受外国作家影响并且敢于坦率地承认自己受了外国作家影响的中国作家”。相较于马尔克斯与福克纳这两位作家外,同属亚洲国家的作家川端康成也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新感觉派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川端康成善于通过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从听觉p视觉p触觉等各个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观感效应。川端康成将这种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与日本传统文化完美融合,描绘了独具特色的和式“物哀”之美。纳细鍪兰推甙耸年代开始,川端康成的作品被大量引进中国。到目前为止,其几乎所有作品都有中文译本,这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川端康成的文学对当时的“寻根文学”及“先锋派文学”的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言便是其中一位。

莫言在创作初期一直找不准创作的方向及素材,在日本京都大学发表的题为《我变成了小说的奴隶》的演讲中,莫言提到“我一直找不到创作的素材。我遵循着教科书里的教导,到农村p工厂里去体验生活,但归来后还是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正当莫言迷惘在创作的十字路口之时,川端康成的小说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莫言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莫言回忆到:“那是十五年前一个冬天的一个深夜,当我从川端康成的《雪国》里读到‘一只黑色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样一个句子时,一幅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到像被心仪已久的姑娘抚摩了一下似的,激动不安,兴奋无比。我明白了什么是小说,我知道了我应该写什么,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写”。莫言抑制不住当时自己的激动心情,没有把《雪国》读完,便立刻提起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这篇小说便是随后获得过台湾联合文学奖的《白狗秋千架》。在《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莫言访谈录》《寻找红高粱的故乡――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的对话》《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在日本驹泽大学的即席演讲》等多篇访谈与演讲中,莫言多次言及川端康成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

正如莫言自己所言,川端康成对莫言的影响主要是使其更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创作“应该写什么”与“应该怎么写”两个方面。在“应该写什么”方面,笔者认为川端康成对莫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创作素材的选取方面。在与川端康成的作品邂逅之前,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以军队生活或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生活等主流话题为题材。而川端康成作品《雪国》中的舔着热水的秋田狗使莫言意识到原来普普通通的狗p热水也可以写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去。这种存在于普通生活中的生动刻画使莫言顿悟到在文学服务于政治之外,文学也可以诗情画意地描述生活中的点滴细微之物。从《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开始,莫言的作品中便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他将家乡的各色人物p纷繁事物巧妙地融入进自己的作品中,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旗帜,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在这里,家乡的一草一木p不一样的衣食住行p民俗传统都成了莫言的写作对象。家乡吃的大葱、饼,喝的绿豆汤、高粱酒,穿的棉袄棉裤、红罗衫都被莫言写进了作品;家乡迎娶新娘的风俗“颠轿”,甚至是奶奶的裹脚布都让读者领略到了独具特色的不一样的“高密东北乡”。从《红高粱》《生死疲劳》到《丰乳肥臀》,莫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家乡历代人民的生活变迁,使古朴而又传奇的家乡呈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莫言正是透过对这片家乡土地的描写去探寻人类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

在“应该怎么写”方面,笔者认为川端康成对莫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现技巧p写作风格方面。很多学者都认为,莫言的作品采取了一种重视感觉的叙述模式。他发挥了自己卓绝的想象力和超常的感受力,通过大量的听觉p视觉p触觉上的感官意象,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而这种重视感觉的写作风格的形成与川端康成有着莫大的联系。“众所周知,川端康成的文体是一种相当感性化的表达方法,尤其以莫言读过的《雪国》的开头部分最为典型。莫言从中受到影响理应在情理之中”。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川端康成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在学界形成了对川端康成作品研究和译介的一个高潮。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对当时中国文坛的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余华p贾平凹p莫言。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莫言的早期作品在总体上都倾向于感觉化。例如:《球状闪电》《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爆炸》等作品。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将这种感觉化写作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如在“黑孩”拉风箱烤萝卜这一情景中,莫言这样描绘到“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毡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在这里,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印象如“青蓝”“金色”“银色”以及略显夸张的写作手法捕捉了“黑娃”对红萝卜独特的瞬间感受和印象。莫言正是通过这种极具想象力的夸张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黑孩”在孤立无援的现实社会中极度敏感的内心世界。现实越残破,只有“黑孩”才能感受到其独特之美的红萝卜才更是他不可替代的希望。因而莫言这种细微感受力造就的看似夸张的写作手法,在这里也就不显得那么夸张了,反而成为读者理解“黑孩”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

另一方面,在川端康成的影响下,莫言在作品的叙述技巧p表达方式方面也愈发自由而多样化,更加注重文学的审美特性。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看似普通但又似神来之笔的描写。如《雪国》开篇,在火车窗玻璃中看见外面的夜景同车厢内叶子映在上面的脸庞相互重叠的场景;再如《雪国》中那只黑色的秋田狗久久地舔着热水的场景。这些具有文学审美性质的描写成功唤醒了莫言潜意识里的文学思想,激发了莫言创作的欲望。与川端康成纤细而感伤的描述相区别,莫言在表现方式上运用其更加狂放不羁的想象力,描述了一个个具有原始野性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形象怪诞却又极具文学审美特性的形象。例如,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描绘了虽命运多舛,但却没有放弃对“纯种”的向往,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暖”的形象;在小说《檀香刑》中莫言以其荒诞的叙事手法,描绘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孙丙p孙眉娘等一系列荒诞反抗者的形象。

莫言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创作产生困惑之际,莫言在与川端文学的对话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莫言立足于本土文化,凭借对国外文学家的创作的成功借鉴与吸收,最终“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2000年3月在史坦福大学的讲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莫言.我变成了小说的奴隶[N].文学报,2000-03-23.

[3]王志松.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2):54-59.

[4]莫言.透明的红萝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川端康成.雪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6]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7]莫言.檀香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An Analysis of Yasunari Kawabata 's Influence on the Literature of Mo Yan

LI Hong-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China)

莫言家乡范文第5篇

个会写会说的人。

莫言讲得不紧不慢,如细雨绵绵。讲得很真实,很真诚,琢磨琢磨,很有味道,很感人,有的地方催人泪下。我看了两遍视频,感觉就是听邻居大哥说话。这个演讲,看似是讲故事,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其实寓意很深刻。

莫言讲到了母亲,讲到了母亲对自己做人的影响。莫言的母亲,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样,默默承受着苦难。她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孩子要诚实,要正直,要有慈悲之心,要学会宽恕。莫言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母亲挨打。困难时期母亲带着他偷拾麦穗被人发现。那个高大的男人不顾他母亲的哀求给了她一个嘴巴,在她的嘴角留下线血迹。“多年以后我在家乡的街巷上看见了那个他——已经成为一个老人——立刻想上去‘回敬’他。但母亲拦住我说,‘这个人与那个人已经没有关系了’。” 一个伟大的母亲,塑造了个正直的作家。

莫言讲出了故乡,讲出了他的文学根据地——高密东北乡,满含着一片深情。扎根大地,才有力量。30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学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和恨。在故乡,他挨过饿、挨过打、受过苦难,而这一切,在创作中,都成了他的素材,都成了他的笔精神财富,想来让人酸楚。

莫言的高人之处,是他超越了苦难,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超越了狭隘。咀嚼

己小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的作家没出息,将一己悲欢融入广泛而普遍的人性体验,并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出来,那是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样的人都值得尊敬。

莫言提到了中国的3位作家的名字,古代的老师蒲松龄,现代文学上的老师沈从文,当代的老师徐怀中。莫言还讲出了他的外国老师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他与这两位导师属于“心有灵犀”,是在内心深处达到了默契。

个清晰的师承脉络,印证着莫言成长的轨迹。正是这些精神导师,让莫言开窍,与丰腴的沃野、深邃的民间一起,哺育着莫言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著名作家。

演讲的最后,莫言讲了3个故事。3个故事,我想,每个人理解都有不同。你可以看出忏悔、看出幸运、看出人性,还可以看出超自然的神性,等等。但有一点,就是这些故事都通俗易懂。莫言没有故作高深,不作惊人语,不装,不虚,不伪。这些话,都带着温度,冒看热气,是真话,而不是大话,是实话,而不是套话,是说给大家听的话,也就是人话。人话就是人说的话。我这里说的人,是指有着健康心态的人,是没有被污染了的人,是赤子。

莫言当然还讲到了一句很老实的话,我抄录在这里:“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

相关期刊更多

郭沫若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安全生产与监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