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与沟通;课程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不同岗位需要的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因此,高职语言与沟通课程群建设如何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成了我们的新课题。

一、培养高职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语言与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它受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因此,职业语言和沟通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岗位选择、职位升迁、工作业绩。语言与沟通的能力作为容易外显的能力之一,在用人单位录用中占有比较大的权重。

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如果不能面对严峻形势早作调整,帮助学生化解就业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到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而且直接威胁到学校的招生。高职学生在职业语言与沟通能力方面的优势不凸显,高职院校的品牌就会被质疑,就业的先机就会失去。因此,高职生的语言与沟通的能力更应该作为学校毕业生和学校的品牌加以建设。

(二)培养语言与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一是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的需要。良好的口语沟通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使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提高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活质量的需要。这实际上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需要。高职学生在人校前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发展很不平衡,如果在高职教育中再一次被忽视,将导致他们毕业之后缺乏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与客观的社会发展形势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渐行渐远。改正生活口语表达沟通中的不文明现象,拓展学习语言与沟通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强化职业演说与沟通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高职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为成为职业岗位上的具有较强口语沟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鉴于此,加强高职学生语言与沟通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强化学习沟通交际口语和职业口语能力的训练,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设语言与沟通课程群体系

(一)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课程目标与开发原则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课程建设目标明确,主要对演说、口才、交际沟通等基本理论进行概述,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往能力训练,锻炼学生演说与沟通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以应对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的交际、求职、应聘与自我推销,使学生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开发课程主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实用性

针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课程的知识点选择应覆盖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综合语言表达需要,充分体现面向应用、以需要为导向的高职特色。比如,在“演说与沟通的艺术”课程中我们设置其中一项内容是“口语沟通的技巧”,涉及“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如何与上司、下属、同事相处”、“如何表扬与批评别人”等,这些内容对高职生有很强的实用性。

2.专业性

根据高职不同的专业,开设有针对性的语言与沟通课程。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导游语言的艺术”,文秘专业开设“政务礼仪与语言沟通技巧”,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商务谈判与推销艺术”等。这些课程,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沟通的技能。

3.时效性

知识点的选择具有先进性、灵活性。根据高职生业余时间到社会参加各种商品推销活动的需要,开设“推销语言艺术”专题,把学生带到学院的超市,亲自对顾客进行推销,教师及时点评学生推销语言的得失;针对大学生就业面试,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面试专题”,从网络等媒体找到最新的面试内容,着重对学生面试时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进行训练,并在学院举行真正的毕业招聘会,给学生亲自感受和尝试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机会,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得就业的机会。

4.层次性

课程与知识点的选择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在每个专业的第一学期先开设基础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第二学期开设“演讲与口才”、“演说与沟通的艺术”等课程进行衔接,第二学年开设专业性的课程,如“营销语言的艺术”、“商务谈判的语言技巧”等。这样由基础课程,到衔接课程,到专业课程,逐步递进,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课程类型的多样性。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开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凸显高职特色。

(二)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构成及课程开设一览表

(三)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评价方式

1.改变评价方式

(1)拓宽评价的范围。知识评价过程与结论并重。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思考力度、回答提问的态度、应变能力等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内容纳人考试评价的视野之内。评价的信息来源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课外的生活习惯、学习效率、作业态度、人际交往、文体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应纳入评价的总体系。评价的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除知识领域,还包括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心智动作技能领域。

(2)打破传统评价模式。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注重的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运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理论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实际的运用。所以,考试要重点考查学生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读书能力。

2.考试的形式与程序

考试的形式是笔试加口试(技能)考核,其中口试是单个考生逐一口试。

考试的程序是学生抽题――学生完成笔试部分――学生进行口试(技能)考核。

3.成绩评定:总成绩=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

(占40%)。

考试成绩由口试(技能)成绩和笔试成绩构成。

三、以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建立语言与沟通课程群内容体系

(一)基础课程内容

基础课程“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根据高职学生参加普通测试的需要,安排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语音基本知识与正音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参加普通话选修课,学习普通话知识,纠正方音,提高了语言沟通的质量,并且要求每一位高职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省市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二级乙等的证书,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二)衔接课程内容

衔接课程“演说与沟通的艺术”,我们仍然采用板块形式,分为五个板块:基本口语表达训练、演说技巧训练、辩论技巧训练、沟通技巧训练、态势语言训练。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高了语言表达与沟通交际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内容

“推销口才训练”包括推销口才的基本训练、推销成功的语言训练、推销中说话的禁忌和错误防范。

“商务谈判的语言技巧”包括谈判策略、谈判沟通技巧、谈判语言技巧。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语汇、语法、汉字、修辞。

“教师口语”包括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口语训练、教育口语训练。

“导游语言的艺术”包括导游语言必备知识、导游讲解二十五技法、金牌导游语言运用三十六计、流动游览导游讲解、导游购物营销讲解实战妙法。

“政务礼仪与语言沟通技巧”包括政务礼仪、语言沟通的修辞技巧、语境调控训练、职场语言沟通策略、职场说服策略。

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每门课程的内容,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形成以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四、以提高高职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本,更新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影响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高职语言与沟通课程群的教学,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一)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

项目导向教学法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比如,举行一场班级演讲比赛,学生分别担任演讲比赛筹备委员会的成员,有负责组织策划的,有负责宣传写海报的,有负责联系教师做评委的,有联系企业赞助的,有担任演讲比赛主持人的等等,同时要求全班每个同学都要写好自己的演讲稿并进行演讲。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了解一场演讲比赛从筹划到举行的整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能力,展示自己的演讲水平。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例如,举行一场队列的辩论赛,教师把辩题的正反两个观点分配给各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辩题分工合作,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收集信息,甄别观点,形成辩论稿,然后在辩论赛上展示双方的调查结果。这种方式的实质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授课。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又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表达、交际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专业需要,我们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为教学原则,将实践环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堂实训。采用多元互动法,通过讲解、示范、录音、录像、试讲、讲评、模拟表演、观摩等方法,把语言与沟通理论知识放到练习中去掌握。第二阶段是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既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织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朗读大赛、辩论赛等,检验学生的语言与沟通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活动,比如电器、家具等产品推销活动。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与沟通能力。第三阶段是课外实习。利用高职生到企业单位实习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与沟通能力。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如何与人沟通交往就是他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公司进行导游服务时,如何与游客沟通、如何讲解好景点,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超市进行推销工作时,如何使得产品推销成功就是他们面临最大难题。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都必须上交一份自己在实习中语言与沟通能力重要性的汇报。这样循序渐进的阶梯训练,使学生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早日成为开放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商务沟通课程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尝试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商务沟通课程改革。

关键词:

商务沟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48-01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人才需求服务的,围绕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改革、创新。美国劳工部所做的《21世纪美国对人才要求》的调查结果将社会对人才需求总结为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其中三大基础中的智力基础要求人才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的能力,五大能力中要求人才具有合作及交际能力和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院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和企业专家访谈显示,除了专业技能外,学生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

商务沟通课程正是要解决在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沟通问题,让学生树立沟通意识、培养沟通习惯、提升沟通能力。商务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艺术性、可操作性极强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转变观念,从职业发展需要入手,以学生为主体,为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行动导向为本位,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宗旨进行课程改革。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美国等国高等教育阶段的财经类专业中普遍开设有商务沟通这门课程,其教学和课改研究都已发展成熟。由于正式引入我国时间短,课程本身发展不成熟,加之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商务沟通这门课程认识不足,国内高校中只有在MBA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目前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也广为开设此类课程,但并没有在财经类专业中普遍推广。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沟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该课程有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普遍开设的趋势。

1.2 教学目标

沟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要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反复的实践、总结、提升的一个漫长过程。通过商务沟通的学习,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掌握倾听的技巧,塑造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个人竞争力;分析和查找沟通中的障碍及克服障碍的方法,与掌握与上司、同事、下属和客户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掌握电话沟通、销售沟通、会议沟通、危机沟通、商务谈判等其他商务活动技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进一步开拓市场。

2 《商务沟通》课程开发思路

2.1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标准,并不是所有课程相关内容都是必须包括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严格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有所取舍,有所强化。本课程内容相对杂乱无序,根据基于一般性商务活动过程,立足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校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学生从就业到职场工作场景这一流程设计学习情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去掉不实用内容或重复性内容。例如,书面沟通。本来书面沟通应该是商务沟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职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然而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有经济应用文写作等类似课程,为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这部分内容属于“舍弃”部分;类似的还有沟通礼仪,为避免和商务礼仪课程重复,也是不被纳入教学内容的。

2.2 课程内容的排序

商务沟通情境体系的设计,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与就业岗位群紧密联系,按照其工作中所涉及的商务活动来设计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到外部,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情境体系。

3 商务沟通情境体系设计思路

以往商务沟通课程也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实施教学,各情境虽相互关联,但又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造成教学时不断变化情境,难以贯穿始终。

根据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商务沟通这门课的改革方向应该从岗位开始分析工作任务,寻找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后将之归纳为学习情境。基于此,高职财经类商务沟通课程开发应从就业工作岗位分析入手。根据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广泛从事销售、行政、客户服务等基层商务领域的工作岗位,除了部分专业领域工作内容外,大量从事的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基础工作。

情境体系是根据学生从毕业发展到职业人通常经历的过程来设计的,并形成了一个连贯、完整的情境体系。其中每一个子情境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具体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其沟通能力、应变处事能力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都得将到全面的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沟通学》已经成为欧美一些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但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目前成人高职生在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课程、设计接口、注重应用”的教学思路,并建议从观念、技巧、素养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成人高职生的沟通能力。

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都列出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具有团队精神”的要求,因为今天的社会仅靠一些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去单打独斗是难以支撑起企业发展这座大厦的,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积极合作的人才。因此,在成人高职的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在这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但是,现在不少成人高职专业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沟通课程。笔者长期从事成人高职的教学工作,多年来,针对学员的需要,结合现有的课程,设计接口,在培养学员沟通能力方面作了些努力,本文想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沟通学”应当成为成人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哪位个人可以在脱离合作伙伴、脱离市场或是脱离产业环境的情况下独自发展的。不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社会,都是各种关系纵横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客观的、开放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正视、研究这个系统,从而融入这个系统,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客户、企业、社团乃至政府机构开展密切的合作,这种全面的合作当然离不开出色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能。实践证明,在企业中,有效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更可以大大降低由于沟通不畅而带来的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这个角度讲,沟通可以创造生产力。

在我国,人们认识到并有意识地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是最近几年的事。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欧美的一些高职院校早就将沟通视为一门重要学科进行研究了。美国目前已有近300所高职院校设置了“沟通系”,很多专业视“沟通技巧”为核心课程。学历、知识等于能力的公式早就不再适用了。当今的社会更加看重实际能力等于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提供的是通识教育,“高职”提供的是应用能力教育。当高职生的沟通能力高于本科生时,就会在职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成人高职院校应当开设“沟通学”,并把它设置为核心课程。成人高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他们了解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有了提高沟通能力的迫切性。因此这门课程会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成人高职生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本着“田忌赛马”的思想,扬长避短,争取在职场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二、目前成人高职生在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据一项调查发现,46%的成人高职生不具备足够的沟通能力,其具体有以下一些表现。

1、“人机”水平强,“人际”能力弱。现在一些成人高职生自恃掌握了一些电脑技巧。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统帅三军、叱咤风云;可以在QQ、MSN等网上论坛上当“斑竹”称“楼主”,洋洋洒洒地“灌水”、“拍砖”。下了线,他们便似乎换了一个人,变得害羞,不愿说话,不想主动与人沟通。他们感到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的知识广博方面欠缺,或感到自己语言表述能力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这些人深层的心理体验中往往看不起自己,他们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口齿伶俐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或特别敏感,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有时则会曲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会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而逃避现实,就会人为地缩小自己交往的范围。

2、自说自话多,耐心静听少。一些成人高职生缺少基本的沟通常识。在与人交往中很少有换位思考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助时,能达到目的的便喜笑颜开,不能满足的立即言语相撞。与同伴相聚时,从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或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他们听别人的讲话,或是不断地插嘴,或是较真抬杠,或是毫无反应。在父母面前、在家庭的圈子中,他们已经习惯以我为中心,所以自我意识强烈,特别注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无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都很难与别人有真正的沟通和合作。

3、尴尬冷场多,主动话题少。一些成人高职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把自己封闭起来,令人难以接近。他们惜言如金,从不主动涉及话题。与他们在一起,沉默多于交谈,气氛压抑,场面尴尬。其中有些是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而更多的是怯懦心理在作怪。他们羡慕别人侃侃而谈、左右逢缘,担心自己不善辞令、词不达意,因而往往裹足不前。

研究表明,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效果往往有明显差异,主动沟通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三、 结合课程、设计接口,促进高职生沟通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实际、实用、实践”的办学基本主旨。强调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的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高职教育与一般技能教学不同之处是它不仅要让学员知道应当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应用它。依据文件的精神,针对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笔者在讲授《公共关系学》、《现代谈判学》、《文员礼仪》等学科时,结合现有课程的内容,联系一些“沟通场景”,设计了三个“一”为接口,让学员理解沟通的原理,感受沟通的意义,从而掌握沟通的技巧。

1、一个观念——利他为先。《现代公共关系学》有个非常经典的原则,即“通过利他达到利己”,用这个原则同样可以解读“沟通学”。因为,这项原则也是现代人应具有的一种观念。“微软中国”前中华区总裁在一次招聘时出过这样一道题目:营业员小王错把一台价值二万元的电脑以一万元卖给了客户。事情发生后小王赔了差价。店经理感到小王很冤,于是想写一封信,把钱要回来。如果你是店经理,这封信应该怎么写?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这位总裁点评说,成功沟通的关键是怎样让这位客户很有面子地来还钱,这就是为他考虑,就是“利他”。一般来说,沟通总有一定的利益目标,而利益目标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认识了这一点就能“投公众所好”。

沟通中先利他后利己的观念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不具有互逆性。只有深入研究人的需求,尊重沟通对象,并且用言语和行为把这种尊重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首先让对方在沟通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或物质的利益,这样的沟通才能大受欢迎,才能迈向成功。

2、一项技巧——启动共性。《现代谈判学》在阐述与人谈话的技巧时强调要精心准备开场白,要善于“启动共性吸引”。这一点对破除沟通“坚冰”非常有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核心的、固有的立场和观念。当外来信息与已有的核心相抵触时,对方不是回避就是抵制。如果同这一特性接近时就能启动共性、产生共鸣。事实上沟通双方多少总存在一定的“共识域”,即共同的经验范围。沟通时启动的共性越广,“共识域”就越大,共同语言就越多,相互的认可程度就越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喜欢与自己相知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共性的吸引力。因此,正式沟通前的开场白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即兴发挥,而应认真准备。从“利他”的原则出发,去研究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从而引发话题,调动对方良好的情绪,为进一步的沟通创造和谐的气氛。

北京“申奥”时,李岚清副总理访问了俄罗斯。莫斯科市市长设晚宴欢迎中国的副总理。晚宴上李岚清拉着市长的手共同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且一唱就是四段,使晚宴的热烈气氛达到了高潮。莫斯科市市长唱得热泪盈眶,他握着李岚清的手动情地说,现在俄罗斯已没有多少人能唱四段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了,想不到中国的副总理对这首歌是这样的熟悉,这样的热爱。他当时就表示,如果莫斯科在“申奥”的竞争中出局,下一轮的那一票一定投给北京。

3、一种素养——善于静听。会说话是一种本领,会听话是一种更重要的本领。口若悬河的人多数语言的天赋不错,而善于静听的人多数则是后天修炼的一种素养。

有位沟通大师曾说,让人愉悦的沟通并无特别的秘诀,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听对方说话,无论你如何奉承阿谀,都没有比认真听效果更好。因为不为任何赞美词所迷惑的人,也会被专心听自己说话的人所迷惑。专心听对方讲话自然会让其有被重视欲的满足,并进而视你为知己。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谈话对象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需要重视的是,一项统计指出:人们讲话的速度每分钟约120~180个字,听话的速度是其4~5倍,也就是600~800个字。因此,听话者容易心不在焉,听而不闻。所以认真地听对方讲话是艰苦的,是必须专门修炼的。

善于静听应努力做到耐心、专心和会心。

(1)耐心听不是没有反应的听对方说话,不是静静地望着对方发愣,如果那样会被视作对牛弹琴。耐心地听话应适当的地点头,不规则地应答,偶尔作些简短的呼应。

(2)会心听是要用眼神与对方作适当的交流,眼神交会的频率要在35%左右。在对方说到不是关键之处时,适当地重复或评论一下对方的话语。如,这句话有道理。刚才讲的是不是强调……。要把“心领神会”写在脸上。

(3)虚心听有时需要适当的提问,对没有完全理解的话语提出问题,提出请求。如,请再讲一遍好吗。请您再讲得详细一些。有时也应该加上一些赞美语。千万不要提一些使对方尴尬的问题,也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去纠正对方的口误。

如何提高成人高职生的沟通能力是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也是成人教育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论及的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侧面,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实际、实用、实践”的方法和观点。

参考文献

1.熊源伟.公共关系学.第三版.安徽人民出版社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反观高职学生的现有沟通能力却是令人堪忧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日常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能做到侃侃而谈,但一旦面对大庭广众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就会糟糕得出人意料。笔者曾要求学生在讲台上面对同学作1-2分钟的自我介绍,结果语无伦次、表述不清晰、声音语调失常、表情动作僵硬、全身或局部颤抖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还出现了说了一两句话后就不知所措地哑然枯立的情况。此外,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不懂倾听、错别字病句满纸跑都是极为常见的问题。以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2007年末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指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表达能力上,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一边是沟通能力越来越被企业和社会所重视,一边是高职学生令人担忧的沟通能力现状,因此,高职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然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却遭遇“不招人待见”的尴尬局面。讲台上教师讲得声嘶力竭,课桌前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这是《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在课堂上的常见景象。久而久之,这类课程就成了学生不想上、教师不愿上的“弃儿”。于是,有些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这类课程,有些虽然还开设但也仅限于极少数班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微乎其微;其二,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些课程的内容,认为很多内容跟他们的需要不符;其三,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认同这些课程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认为教师总是从概念、特点讲到技巧、方法,然后就是“依样画葫芦”环节,这样的课堂让人觉得“无趣”又“无意义”。

2高职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中有机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课”改革成生动实用的“能力训练课”。

2.1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强化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

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将《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性质相同或内容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编写偏重能力训练的教材《大学生实用口才与应用文训练教程》。这本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理念与模式,突破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借鉴劳动部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系列教材的做法,以职业活动要素中的能力点作为教学重点,按照“OTPAE五步训练法”(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进行编排,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以仿真或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贴近现实地选择与学生今后工作及目前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笔者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常用沟通能力设计了“竞聘与组建团队”、“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及“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四个项目任务,这四个真实的项目环环相扣,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在“竞聘与组建团队”项目中,学生先自学并摹写自荐书、个人简历,经教师指导修改完善后,再通过竞聘演说来组建或加入某个团队。团队组建完毕后,就进入下一个项目“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要着重学习和训练倾听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不仅要充分地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还要给自己的团队取名、设计标志、提炼口号、确定目标和愿景,以及进行合理的团队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准备,最后以PPT配合演说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自己团队的独特风采。接下来的“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是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去策划一次紧贴实际、有意义、有创意的公益活动,并向大家推介,以赢取嘉宾(教师邀请)的活动经费支持。在此项目中,除了团队沟通,学生还会学习到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报告和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以及再一次训练公众演说能力。最后一个项目“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是建立在前几个项目基础上的一个重头戏。如果说前三个项目的情境还只是仿真模拟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完全在真实情境中的一次实训。它首先需要学生自己联系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沟通,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学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困难,但这也正是训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最好的实战演练;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现场,需要学生采取散发宣传单、宣讲与演说、沟通与说服等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完成公益宣传活动的预期成果;最后则需要学生对这次公益宣传活动做一个总结,其中包括总结的写作与汇报演说。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简单被动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而是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将带来异常活跃的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任务为驱动,探索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达者。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式,以完成职业能力任务为核心,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使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将呆板的课堂变成仿真乃至真实的职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案例或课题等既定的任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方案陈述、成果汇报等形式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经常被要求走上讲台,面对公众进行演说。演说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堂课的作业,学生们将自己的作业或活动成果配以PPT进行展示,有时也可以是多人演说,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份演讲任务。展示完毕以后,若有老师、特邀嘉宾或同学提出问题或质疑,就必须再作答辩。这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说作业”。以“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为例,在学生完成活动方案策划后,笔者模仿《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赢在中国》等各大电视台的求职创业等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做法邀请了三位嘉宾,并给予每位嘉宾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在听完所有团队的方案推介后,嘉宾们用经费投资的方式来表示对策划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因此,每个团队要想赢得嘉宾及老师手中尽可能多的活动经费,除了活动策划方案本身以外,如何准确清晰地陈述策划案、如何合情合理地打动说服评委以及如何富有逻辑地答辩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说作业”的方式相比以往单纯的“写作业”更考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有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倾听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重新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施”与“受”关系。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强调能力本位、实训性极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而言富有成效。

2.3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相对注重学习结果,往往缺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无法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这种过于笼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形式,它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改革后的学业评价方案在内容上包含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三大块。其中过程性评价占80%,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六大方面,且不再以最终的考试考查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占10%,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性评价占10%,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表现、每一点进步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上。在开放性评价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评价客体,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及团队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综合性评价,则主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能力与知识、态度相结合,个人成就与团队成就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主要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职业核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互动式教学;英汉口译教学;译员能力

1导论

传统的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堂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都是采用录音、笔记、口译和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DingChao,2014:2466),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状态。同时,这种传统的口译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但是,口译的本质是沟通,即职业翻译本质上是专业的沟通行为,既要遵守职业规范,也要遵守沟通规范(DanielGile,2011:22),如果本科口译教学只培训口译技巧,而不给学生树立沟通意识,那么学生就难以适应真实的口译实践。正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laudiaAngelelli教授在2012年“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口译教育应该有6个构成要素,即信息处理、人际交互、语言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特定的环境与场合、社会文化(刘和平,2012)。换句话说,学生的人际交互、职业技能和素养也应该在口译课堂得到培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知识建构的自我完善和更新。Zakrzewska,Fry和Larkin(2003)则发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者沟通能力。网络教学则是通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来完成教学。它覆盖面广,教学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从口译教学角度来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展示真实的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并运用口译技巧(王静,2010:35)。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译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可以借此提高学生口译兴趣,打好口译基础,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口译职业的理解。

2可行性分析

笔者曾于2014年7月设计了一份题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学生对交替口译认知的问卷调查》的问卷,并于2014年9月初第一堂英汉口译课上发放给英文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012级5(24人)、6(23人)、7班(21人)的学生,并回收有效问卷68份。在将数据统计、分析完毕后得出以下结论。1.83%的学生表示课后不会向老师提问,更不会主动反馈学习情况;2.73.53%的学生表示没太掌握短时记忆技能,69.1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太掌握笔记技能;3.57名学生(共68名)平均每天电脑上网超过3小时,但多达40人平均每天上网时点击英文学习网站的次数小于3次;4.三个班级专四平均成绩相当,且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上也表现基本持平。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说明,这三个班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口译基础,但在学习的自主性、对口译学习的本质认知等方面较为欠缺,对于口译技能等学习还相对薄弱。尤其是他们虽然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上网,却并未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口译学习。这说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自主口译学习是可行且必要的。

3模式应用研究

3.1教学目标

此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译现场感。此过程的设计旨在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助,加强交流和沟通,最终提高学生口译学习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3.2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基础的口译技巧,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布置任务,提供材料,明确要求,在任务进行中指导、观察、协助和监控活动的进展,并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是课前准备的具体执行者,是课后练习的主动设计者和参与者,在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其次,课程教学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与反馈过程,且每个过程均采用团队合作形式。教师要求各小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准备,并在课堂展示译前准备资料,同时就展示过程和口译过程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交流口译学习心得,提交作业,对自我表现进行反思总结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译专业能力;最后,在本课程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课堂改革的有效性。

3.3教学实践

1)问卷调查:结合中国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口译学习的认识、目前的口译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等情况。2)课程实施过程:根据前测问卷的调查结果对课程进行设计,将网络资源与口译教学相结合,并按照“课前互动准备、课堂互动教学和课后互动反馈三个步骤来实施课程改革计划。①课前互动准备:按照口译话题分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节课都要求一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和平行文本,做相关专题的准备,包括词汇表、口译实录、背景资料等,整合专业术语词汇。②课堂互动教学:组内学生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如背景和词汇介绍人、现场发言人、现场译员、记者、评委等,同时,通过随机抽取其他学生口译的方式,让余下的学生也充分参与口译现场,充分锻炼和加强演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并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评判标准,以便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口译学习。③课后互动反馈:开设网络论坛,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同学间分享知识技巧、介绍心得体会、转载优秀的文章或网络链接等。教师建立QQ、微信群或通过邮件互动等形式,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自主练习,并将自己或同伴的练习录音,转载成文字,定期对自己或同伴的口译练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上传至共享空间,以供大家借鉴,形成互帮互助、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