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范文精选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范文第1篇

——职业化素质培训有感

200*年*月参加工作,先在**工程项目部办公室做文秘工作,现在在三门峡工程项目部综合办任文秘。今年4月份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职业化素质培训,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将我参加培训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同批进厂的员工中,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所去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我们公司承建的第一台600MW机组,之后我又来到了我们公司第一台总承包的600MW机组三门峡工程。在大工程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对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更多的益处。

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我自己认为我已经融入了角色,转化为了一个职业人。但是在参加培训之后,我发现其实距离一个职业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培训,我在个人职业化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了一些心得,我认为要成为一个职业人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职业信条”。

人无志,不成事。树立正确的职业信条,对自身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职业人,我们应该拥有以下这些职业信条:

敬业。树立“职业神圣”观念。一个人对自己职业不敬,便是对这一职业的亵渎,其结果是会把事情做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双重损失。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通俗地说,敬业就是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加以研究,勤勉从事的意思。做事为学,有慎心,不怕劳,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也许,像我们这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能找到我们公司这样一个稳定的职业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据我了解我们当中认为来我们公司是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的人不在少数。作为年轻人拥有更远大的理想,想更进一步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对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司,就应该对当前自己的工作负责,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是一个人责任心的具体体现。面对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一个敬业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受到关注和重用,相反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在任何一个企业也不会有更光明的前途的,这是一个成为一个职业人的第一要素。我们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应该“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

乐业。“干一行,爱一行”——只有乐业,人才能从职业工作中得到精神享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职业的态度不同,有的是以热情拥抱的态度迎接职业,有的是以冷酷无聊的态度迎接职业。其结果是,前者把职业当成是亲爱的永久伴侣,从中获益;后者则只是得到烦恼,甚至是伤痛。所以,乐业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乐业的要求对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难以达到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像老师所说的那样至少要以正确的、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

职业平等。“七十二行,各有差别”,我们必须树立“职业平等”意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做哪方面具体工作,都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都是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必须摒弃职业贵贱观念。虽然,我们在平时会听到一些歧视性的言论,但是我相信当你看到一座现代化的电厂在你我共同的努力下拔地而起的时候,自豪感会充斥你的心灵的。

责任心。拥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一份工作、办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人所必须的条件。我们刚刚踏进社会,我们将会面临对工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我想只有一个拥有责任心的人才能一路走好。古人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什么职业,责任心、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

进取心。有了职业,我们还必须有进取心,才能使事业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进取心,固步自封,工作上不想精益求精,事业就没有发展的希望。我们在开始工作时,应把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作为目标,这是今后扩大自己事业空间的基础。不要计较薪金薄厚,更不能自命不凡,不屑小就。而要爱自己的职业,深思研究工作改进之术,常保进取的决心。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进取心不但是成业的要素,并且是成己的要素。

团结力。保证一个团体生机和活力,必须使得每一个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和包容,成员间充分尊重对方意见,运用1+1>2的工作绩效。有人说,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就是成功的一半。

职业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职业素质范文第3篇

新闻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新闻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了新闻这个神圣事业的职业内涵。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笔者多方查找材料,重点挖掘这些杰出人物的闪光点,分析他们对新闻历史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对这些前辈先贤的敬仰。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在这些杰出记者身上体现了哪些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职业素质?见贤思齐,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1.首先是职业道德方面。

通过对这些优秀记者高尚品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是写不出好新闻的。邵飘萍为民立言,惨遭军阀杀害;里德总是出现在风暴中心,才有了《震撼世界的十日》;范长江的足迹踏遍西北,成就了名作《中国西北角》。他们是新闻历史上的英雄,正是这些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者,为我们的新闻事业铸就了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弘扬历史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抵制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体现人文关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其次是业务素质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记者的新闻实践,可以为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黄远生“脑筋能想,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说”;邹韬奋“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韬奋精神”。史量才和成舍我卓越的办报、经营才能。这些优秀记者身上凝聚了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学习和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克服当前传媒的商品化,实现“三贴近”,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3.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

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是新闻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师在讲授中,如果仅仅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的知识性传授,也就避免不了枯燥和干瘪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新闻史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尽量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从纵横两方面拓宽事件的影响力:不仅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而且关注事件造成的后果;不仅分析事件对本国新闻历史的影响,而且关注事件对其它国家新闻历史的意义。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整个历史链条上的一环,如果我们在历史的讲授中,把事件单独抽取出来,孤立地去看待它,割断它和其它链条的联系,便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好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过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事实的全部,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挑出来,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①鉴于此,笔者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多方面拓展,变僵化、静态的讲授为灵活、动态的分析,不断复活历史事件,重点关注其对当下我国新闻现实的影响。

首先,古为今用。在讲授历史事件时,不但阐述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而且特别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和当下社会类似事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笔者在讲授1947年《晋绥日报》进行的反“客里空”运动时,把这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记者客里空和当今屡次报道虚假新闻的记者联系起来,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现象会对新闻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作为未来的新闻记者,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重蹈覆辙?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而且还加深了对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职业理念的理解。

其次,洋为中用。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对发生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事件,也要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洋为中用,而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在讲授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中出现的“黄色新闻”时,就结合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泛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效果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历史史实,而且对普利策以后思想的转变找到了合理的依据,对当前娱乐化泛滥的现象也找到了历史根源,对新闻这个崇高职业的理解也更深刻了。4.总结历史规律,学会辨证思维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新闻史教学贯穿的一条主线。然而,“一切历史知识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因而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历史”。②我们对教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拓展的最终目的是总结新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也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真实等新闻核心理念,从而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一提新闻自由,学生们便会拿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理念和我国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进行一番类比。但由于缺乏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各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做法是行不通的。因而我们不能孤立的去看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我着重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考,把新闻自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和理解。从15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到1934年和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的广播法和电信法,再到伊拉克战争中的军方管制。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们明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则就不会有曾格案件的发生,更不会有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的一幕。

其次,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提新闻真实,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美国“扒粪运动”那样揭丑的新闻才算真实。这种思维方式显然缺乏辨证观点,是用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也不是实事求是。因为世界如此之大,要找一些正面的例子并不难,要找一些负面的例子也很容易。揭丑的新闻多是真实,难道歌颂的多就是不真实?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观真实。还有的学生认为“有闻必录”才是真实。的确,“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理念。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貌似真实客观,实际上,由于其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事实没有取舍,没有平衡,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对“有闻必录”也应该进行辨证分析,一方面,我们主张“录”必有所“闻”,避免虚假新闻泛滥,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有选择地“有”闻“必”录,避免“要闻不录”的缺失。实际上,在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可以做到“有闻必录”。它们也都十分讲究怎样报道事实,怎样取舍事实的新闻平衡技巧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举出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中美撞机事件中,西方国家的所谓“真实”报道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澄清了一部分学生对新闻真实理念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记者,辨证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总之,和其它教育一样,新闻教育也是一种“人的教育”,能育好人,就是好教育。新闻记者和其它人一样,首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人文关怀。其次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再加上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职业素质,才能探明事实真相,揭示真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新闻史的教学,如果能在拓宽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多下些功夫,就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夯实和提高。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新闻史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因为新闻教育,说到底应当是一种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而绝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巧、方法和普及知识的教育。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9页。

②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职业素质范文第4篇

一、四川要以建设教育强省为奋斗目标

四川地处祖国西部,人口8700万,是人口大省,但教育基础薄弱,在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众多指标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发达省市。四川GDP总量居全国第9位,是一格经济大省,但人均GDP仅占全国第26位,是属于经济欠发达省。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要把四川建设成工业强省、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为的是凝聚人心,鼓舞全省人民为实现此目标而烦恼都。那么怎样才能把四川建成经济强省呢?

我国加入WTO已经5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必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必须依靠先进科技才能取胜,而科技需要人去掌握和发展,因此,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要靠教育去培养,这样,经济的竞争最终转化为教育的竞争。党中央早就明确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带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次,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对经济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美国、日本、韩国发展的根本经验就在于坚持“教育立国”的国策。以韩国为例,韩国资源贫乏,基础薄弱,但他们崇尚教育,尊重知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极度困难时期,政府坚定地实施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注重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从20世纪60年代可开始,为实现“教育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职业道德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高中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2001年达到8900美元,比我国高出9倍多。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比四川还少4000万,但现在的经济总量大致相当于我国的40%。在半导体、汽车、造船、钢铁、电子、通信等众多领域,韩国起步都比我国晚,但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走在我国前面,并跻身世界前列。韩国的经验令我们深思,也激励我们奋进。

去年,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率先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计划,继后湖南省也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江苏、浙江两省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是到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江苏达到40%,浙江达到45%。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两省经济起飞最根本原因是那里的基础教育好、人口素质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多。

我们深知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回报最好的投资,子女成才是家庭兴旺的根本保证。同样道理,对一个地区、一个省也是这样,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地方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四川要建成经济强省,就必须实施“教育强省”规划。当然,建成“教育强省”的时间和分阶段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必须从本省的实际出发,既要争取跨越式发展,又要实事求是地从本地、本省实际出发。

二、教育强省的指标

“强”是一个相对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相对于“弱”或“一般”而言较强,同时,“强”又可以有明确标准,达到标准的则为“强”。“教育强省”必须标志教育发展数量(不只是总量,主要是按人口计的均量)和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各省的前列,达到公认的先进标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的教育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我们建设教育强省的参考。衡量教育强省的主要指标有:

1.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质量高

在标志基础教育发展规模和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上要位于全国前列。社会进步要求迅速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在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这也是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实现“普九”后,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整个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教师学历和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指标都应该超过全国水平,并接近东部基础教育水平。中小学教育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真正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国教育要造就大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拔尖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建设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特色鲜明,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满足人们就业、转岗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即使是发达国家,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实现人人都读大学,世界上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即定义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孩子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年龄尚小,不可能直接参加工作,他们可以选择两条发展道路,一是读普通高中,准备升入大学;二是读中等职业学校,为就业学会一技之长,所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义务。

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有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两大类;高等职业教育,即学制为2-3年的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应含高专);非学历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是使所有劳动者在就业前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对在岗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以适应技术更新的需要;三是对转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满足新岗位要求。

3.建立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学科较全、布局适当、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好、科研水平高、办学条件达标、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享受高等教育愿望的高等教育体系

体系完整,是指高校在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上具有完备的体系,从办学层次看,有高等职业教育(含高等专科教育)、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和包括博士后在内的不同层次的非学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从学校类型看,有普通高校和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即有高职(含高专)院校,授予学士学位的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授予硕、博士学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有主要面向成人的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结构合理,是指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供需相当。

布局适当,是指中心大城市(尤其是本科院校和高水平大学)较为集中,但各市、州至少也要有一所高等院校,尤其是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院校。

师资力量强,一要教师数量合适,专业结构合理,保证各大学科有合理的生师比;二要学历、学位合理,使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占较大比例;三要学缘结构恰当,力争有较多的全国,甚至国外名校的博、硕士毕业生;四要有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要有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全国领先的学术带头人。

教育质量好,指各校要达到教育部教学评估优秀标准,培养的学生全面素质高,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硕、博士生水平高。

科研水平高,对于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总量和师均量、科技获奖的等级和数量、发明专利数量、科技转化的经济效益等指标,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办学条件好,如生均校园面积、教室面积、实验室仪器价值、图书与宿舍面积、运动场地等指标至少要达到教育部规定水平,生均公共经费至少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规模足够,基本满足人们读全日制普通高校或多种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端水平(如40%以上),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4.具有优秀的教风、学风、校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高

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检验质量教育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高低,而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又要用毕业生受社会欢迎度、就业率高低,工作中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率来衡量。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既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反映,也对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优良校风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有了优良的校风,具备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就能培养出全面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就有高的教育质量。

5.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不断增长,保证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重视子女的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应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办事准则,留给子女最好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百姓乐意为子女受教育投资。尊师重教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孔子兴学,25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武训筹资办义学的精神至今为人民称颂,捐资助学被视为流芳百世的义举。小平同志倡导,宁可其他方面忍一忍,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得到全民的拥护。十多年前国家就明确要求,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逐步达到国家GDP的4%。为了建设教育全省,全省上下痛下决心,在用财政支出修建楼、堂、馆、所和支付公费接待、公费旅游、公费购车等方面加强控制,真正把教育经费增加上去,使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最终,也才能实现建成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

三、四川教育数据和全国的比较

四川是人口大省,四川人口以8700万计,全国以13亿计,则四川人口约占全国的6.69%。下面以2005年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的统计数据为例,看四川高等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在校生类别全国/万人四川省/万人百分比/%

研究生97.864.94065.05

博士生19.130.89974.7

硕士生78.734.04095.13

本专科生1561.7877.54364.97

本科848.8245.12755.32

专科712.9632.41614.55

成人本专科419.822.60765.39

由上面列表可见,尽管四川是一个高教大省,但不是高教强省,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此外,近几年来,四川省属高校的学生平均财政拨款经费一直居于全国倒数第一,地方院校办学十分艰难。在基础教育方面,2005年,全国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仅为73.21%,这些说明四川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既表明四川建设教育强省的难度,也说明四川确立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是多么的紧迫。

四、关于如何建设教育强省的建议

“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即将过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国家更加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国家已经明确,到2010年,国家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将占GDP的4%。预计那时的GDP将达到30万亿元,按4%计,教育经费将达1.2万亿元,而今年教育经费约为6000亿元,这表明今后几年教育经费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是教育实现跨越的最好机会。四川要抓住机遇,以建设教育强省为奋斗目标,既努力争取中央的投入,又增加本省的教育拨款,全面促进四川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建设教育强省的认识,明确教育强省的主要指标,制订实现目标的分年度计划,完善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对标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既看四川和东部先进省份的差距,凡是兄弟省的指标高,就要研究他们的经验在那里,博采众长,根据本省实情,制订赶超计划。

2.抓住机遇,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国家与2004年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住宿费。2005年四川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全国相当,超过99%,而初中的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更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实施义务教育的机会,把初中教育抓手上去。根据各地小学、初中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调整校点设置,按较高标准要求,搞好每所学校的校园、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高质量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办好普通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5年四川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3.21%,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基于高等教育经过近8年连续扩大招生,现在已转入稳步发展阶段,今后几年内,高考招生的录取率约保持在50%多一点。2005年四川高中阶段招生的职普比为4.3:5.7,因此,今后四川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一是稳定普通高中规模,努力办好现有普通高中,尤其要加强薄弱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品牌;二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办出一批受用人部门欢迎的中专和职业高中。

积极推动城市尽早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将此列为对党政班子的考核目标。教育部门要和劳动、产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做到新增劳动力先接受职业教育,再就业上岗;同时,让中职校承担起各种非学历技能培训任务。

每个县都要努力办好几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或职高)。中职校开设专业要紧密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举办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园艺、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专业,让每位毕业生掌握科学种植、养殖本领,回农村后成为各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骨干,成为养鸡大王、养猪大王、花卉苗木大王等,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生产能手;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以教育、培训为手段,使学校成为当地良种、良畜、良法的推广中心,新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新技能培训中心,促进当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使农民学到建筑、家政、烹饪、园艺等本领,并和有关部门配合,把掌握一技之长的学员介绍到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去谋生;聘请或组织能工巧匠,为发展地方特色手工艺产品培训更多能工巧匠;紧紧依靠当地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等,中职校一定要创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4.建立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强省不仅要有基本普及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要有规模足够(保证高教毛入学率在40%以上)、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此,一要着力建设几所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二要建设一批教学研究型大学;三要建设一批教学型本科院校;四要建设更多的地方性的高职高专院校;五要积极办好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六要努力办好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短期研讨班等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工作策略上,一是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支持力度,主动争取多种形式的部、省共建,吸引中央部委对这批高校的更多投入,以增强学校在全国的竞争力;二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稳定本科生办学规模,着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研究和培养硕士、博士等拔尖创新人才上去,在科技创新上创造自己的品牌;三是把办好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作为扩大四川高教规模的新增长点;四是高校要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引入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团结和谐、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教师队伍;五是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培植优秀生源,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六是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创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七是既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增加纵向科研经费,更紧密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八是积极促进省内,特别是成都高校间的校际合作,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十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

5.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把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胆略的培养,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使命,教育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为此,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要创新教学管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三要修订教学计划,编写、采用优秀教材;四要创新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要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威力,提高教学实效;六要加强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七要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培养、陶冶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6.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省的前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高弟子强,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如对学习师范、立志从教的学生全免学费;规定教师工资应略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改革教育经费管理办法,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高校除发给国家规定的工资外,实行岗位津贴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我省教师队伍亟须加强,如一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一部分人的能力和素质不适宜担任教师工作;高校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的人还不多;部分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或结构不合理等,都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2005年,我国本专科教育规模达1562万人,居世界第一,研究生教育规模近百万人,居世界第二。目前,高校毕业生还难以充分就业,教师又是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向往的就业岗位,这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格新教师的资格审查,把好入门关;二是要扩大新教师的来源渠道,吸引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经过教育部门认定、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走上教师岗位;三是要对现有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凡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要进行培训,达标后再上岗,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应安排其他岗位;四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7.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尽早建成数字化校园和连接各级各类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降低办学成本,使管理水平上台阶,并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职业素质范文第5篇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通,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而商场营业员则必须具有主动、耐心、热情等性格。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目前,学校用于测量职业性格的量表“职业偏好问卷”及“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还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库特尔编制的“职业偏爱选择记录”等等,这些量表对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二、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和学校关注、为家长和学生关心。高校应该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力,解决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高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