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基础试题

会计基础试题

会计基础试题

会计基础试题范文第1篇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本类题共20分,每小题1分。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特定主体的(

)。

A.经济资源

B.资金运动

C.实物运动

D.经济活动

2.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

)。

A.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B.可以变动,但须经过批准

C.可以任意变动

D.应当一致,不得变动

3.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是对账户按其(

)进行分类的结果。

A.经济结构

B.经济用途

C.结构

D.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

4.某企业于1月15日销售产品一批,应收账款为11万元,规定对方付款条件为(2/10,1/20,N/30),购货单位已于1月22日付款。该企业实际收到的金额为(

)万元。

A.11

B.10

C.10.78

D.8.8

5.甲公司年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本期负债减少5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20万元。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期末资产总额的是(

)。

A.125万元

B.100万元

C.120万元

D.115万元

6.下列应在“借方”核算的是(

)。

A.负债的增加额

B.资产的增加额

C.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

D.成本费用的减少额

7.下列关于记账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

A.记账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并且应当连续编号

B.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

C.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D.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8.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一般应编制(

)。

A.现金收款凭证

B.现金付款凭证

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9.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中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并已登记入账,更正时应采用(

)。

A.划线更正法

B.补充登记法

C.红字冲销法

D.涂改更正法

10.更正错账时,划线更正法的适用范围是(

)。

A.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B.记账凭证正确,在记账时发生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C.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正确,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D.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正确,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11.甲企业与乙企业之间存在购销关系,甲企业定期将“应收账款——乙企业”明细账与乙企业的“应付账款——甲企业”明细账进行核对。下列各项中,准确描述这种对账性质的是(

)。

A.账实核对

B.余额核对

C.账账核对

D.账证核对

1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是(

)。

A.原始凭证

B.汇总记账凭证

C.记账凭证

D.汇总原始凭证

13.库存现金清查中,在盘点结束时应根据盘点结果填制(

)。

A.盘存单

B.对账单

C.实存账存对比表

D.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的是(

)。

A.全面完整

B.节约成本

C.便于理解

D.真实可靠

15.编制资产负债表所依据的会计等式是(

)。

A.收入一费用=利润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C.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D.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16.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机构保管(

)。

A.半年

B.3年

C.1年

D.2年

17.其他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使用会计档案时,经会计主管人员或本单位负责人批准(

)。

A.可以借阅

B.只可以查阅不能复制

C.不可查阅或复制

D.可以查阅或复制

18.下列选项中,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核算的是(

)。

A.经营性租出设备

B.融资租入设备

C.闲置的厂房

D.土地使用权

19.期末计提短期借款利息时,贷记的账户是(

会计基础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设计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考试、模拟考试、城市查询、试卷自动阅读等等。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基础会计考试中,可以提高阅卷质量。文中针对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1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中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的提升,高校需要加强经济管理、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1]。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而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其中涉及到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1)J2EE技术体系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简称为J2EE,其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架构,有较高的可靠性,其有广阔的应用市场,J2EE在实际的应用中,最大的优势是其与Net技术体系不同,J2EE是一个规范,其是开放性的机制,可以更好的促进软件的开发,创造出更好的产品[2]。J2EE分层结构如下:J2EE技术体系,具有保留原来系统的优势,其自身具有高效性,并支持异构环境,具有可伸缩性、可用性、稳定性等等。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在基础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MVC设计模式,其是J2EE的开发设计模式,其可以将J2EE程序的各项性能提升,降低程序设计的难度。J2EE技术体系中,还有很多的程序、模式、技术框架,共同为J2EE技术体系的应用提供帮助[3]。2)B/S模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下,各种信息系统、管理系统迅速的建立起来,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也逐渐的建立了各种相关的系统,在经济管理、会计专业教学中,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建立,其中使用到了B/S模式,该模式为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其使用有效的将客户机上的工作简化,降低客户机要求,实现了少配置,快速安装,并保证B/S模式中的不同结构层可以独立的完成其相关的工作[4]。在B/S模式中,结合了B/S设计工具,其为B/S模式的设计、网页的设计等提供技术帮助。2)数据库技术在基础会计考试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数据库技术是关键技术,也是考试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数据库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以及提供大数据支持。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使用到的数据库主要为Oracle数据库,其采用的是并行服务器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或者是CPU上同时执行。Oracle数据库,在应用的过程中,用户的不断增加,业务的不断扩展,数据量会不断的增加,在数据库系统的容量超过GB之后,Oracle数据库可以更换更为强大的服务器,并增加数据服务器的数量[5]。

2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该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只有满足这些需求,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其设计,更好的为基础会计专业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3]。1)系统设计的目标需求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系统目标需求。例如在学校基础会计考试中,将传统的纸质考试转变为网上无纸考试后,还需要相继的推出更多基础会计课程网上考试、网上阅卷、网上评价等[6]。2)可行性需求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该系统具有可行性。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其可行性需求,需要从经济角度的可行性、技术角度的可行性以及社会效应的可行性等角度进行考虑。在设计前,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调查,对其设计开发之后的各种效益进行评估,得出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的综合评估结果,保证在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等均具有可行性。3)功能需求在实际的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满足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三方的需求,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管理员模块,其主要是对考试题库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等[7]。学生模块则是在线考试、成绩查阅等等,教师模块则是教师题库管理、自动阅卷、考生成绩统计等等。具体的功能模块划分主要如图2所示。4)算法需求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试卷每题的分值等,需要采用有效的运算方法,自动的试卷生成、成绩计算等[8]。核心算法是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说是该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目前采用的算法主要有随机选取法、回溯试探法、遗传算法等。例如遗传算法,其是一种高效的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模拟成一个完成的生物过程,通过模拟产生的问题,获得答案,并逐步的进行改善,最后得出最佳的结果[9]。5)性能上的需求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出了需要满足以上的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性能上的需求,该系统的稳定性、页面的美观性、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等等,都是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中该系统的稳定性是关键因素,系统不稳定将影响其他功能的发挥,为了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具备一定的性能,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有效的部署,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10]。

3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础会计作为经济学、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且随着学习会计学、经济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的基础会计专业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师的工作任务加重,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会计教学,并提高教学效果,实施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其需要满足操作的简单方便性、界面的美观简洁,考试系统中的题库可以灵活的进行添加和维护,且需要保证系统中的试题、用户信息的安全,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完成考试后,该系统可以自动的提交试卷,并保证试卷保存和评阅无误,在考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速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提醒功能等[11]。除了以上的设计目标之外,还需要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有实用性、简便性、稳定性、安全性、先进性等。在这些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中,可以将其分为3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表示层,会将用户的信息提交给业务逻辑层进行验证,验证成功之后,考生选择考试的试卷,根据业务逻辑层给出的组卷算法,生成试卷,然后返回给表示层[12]。业务逻辑层,其主要是针对该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保证系统中各个模块和组成部分功能的明确,便于系统中业务的修改和调整。数据层主要是提供相关的数据,业务逻辑层的访问,需要得到数据的支持,数据层为各项业务、系统操作提供相关的数据,并保证数据的透明性。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之后,需要对其功能设计,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可以将其分为3个组成部分,管理员模块功能设计、教师模块功能设计、学生模块功能设计[13]。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各个模块功能的设计,如图2。完成以上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之后,还需要对系统操作处理流程进行设计,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管理人员、教师、考生3者操作来完成。各个组成模块的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使用中的处理流程如图4。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处理流程的设计之后,对处理流程进行验证,考生管理、试卷生成、考试机器管理是在线考试实现的前提,在在线考试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之后,学生才可以进行成绩的查询和试卷的查阅。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数据库的设计,包含着诸多方面,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将系统的功能结构确定,得出数据库实体对象。例如教师信息(图5)、学生信息(图6),在教师实体对象信息中,包含了教师的姓名、教学日期、所属院校、用户密码,系统的操作权限等等[14]。实体对象中学生的考试试题信息,其中包含了试题的编号、试题大类、试题小类、题干、选项、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试题分值等等。不同的数据库实体对象有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共同的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进而得出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是否可以实现应用。例如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的登陆模块,其中包含了用户名、密码、用户角色,整个用户登陆界面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将用户名、密码、用户角色3个条件正确的输入,既可登陆考试系统。其中用户的登陆密码采用的机密算法对用户密码进行加密保护,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15]。登陆界面如下:用户登陆模块,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则可以登陆,验证不成功则不可以登陆。登陆流程设计如下: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其他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也是在相关的程序下完成的,设计之后,对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稳定性进行验证,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4结束语

会计基础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方法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常用工具,掌握计算机技能,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对本专业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践。两者的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对象都不同。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相对应,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由于计算机等极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结合和区分。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区分开来教学,可以明确各项教学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等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并熟练掌握系统软件和常用office 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同时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在讲解过程中尽量拓宽知识面,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一本通》为教材,周学时3节,分上、下两学期完成,共用学时108节。其中理论教学24节,实践学时72节,另用12节作为习题及机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以应用能力为主,进行考核,考核目的明确,题型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考核点相对集中,在讲解过程中尽量以专门的培训进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利用考前进行集中培训,周学时12节,共3周,用时36学时。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1.凝聚备课组的力量,备好每一堂课。

我们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学期初统一制订活动计划,包括教学计划、学生活动计划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家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一起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融入每个教师的个人特色,对每一堂课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备课组内成员的备课内容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兼顾。从实际出发,我们还在每一堂课的后面准备了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弥补作业量不够、复习不够的不足。

2.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自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小报、贺卡。在Excel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类函数计算考试成绩,以这些让学生主观上感兴趣,教学效果更好。另外,可以经常搞一些组内对抗赛,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等级考试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学会大纲上的各项技术,因此,等级考试的教学的目的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有所区分。我们采用考前培训的方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梳理和训练,效果较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第一大项是基础知识题,考试形式是单项选择,占考试的20分。由于基础题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学生得分不高。考前培训时应该注重基础知识部分的梳理,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用图表的形式梳理,各类进制之间的转换及字符编码也可以进行归类整理。

2.多进行操作题的练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操作题分为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上网五部分,共计80分。由此可见,等级考试中操作题占比大。教师应当重视这五部分的操作,采用精讲精练的形式,用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我们采用模拟软件进行操作题的练习,模拟软件中一共有50套基本练习,5套精华题,通过让学生练习,自己发现问题,集中问题,教师统一解决问题的模式,让学生从练中学。

3. 注意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考点和知识点,例如Windows的基本操作中考点括文件的创建、命名、重命名、属性修改、复制、移动、删除、快捷方式创建、查找等九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鼠标右键完成,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在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中,格式操作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就可以很好地掌握。Word、Excel中对表格的操作也有共通点,通过这些共通点和不同点,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操作题的操作。

会计基础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基础会计》 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我们长期以来采用的考试方式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而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使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院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建立适应《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的考试方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主要会计报表,具备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由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只适宜于考查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探索适应高职教学特点的新的考试方式显然是必要的。

二、《基础会计》考试方式改革思路及实践

(一)考试内容要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相适应。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多年来以知识考试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记忆,考试试卷主要采取客观标准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与经济业务处理题组成的标准化试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将精力过多地花在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会计方法应用。考试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指挥棒,要真正做到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要在考试内容上狠下工夫,真正做到考核“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考核内容的具体设计要本着体现“职业基本素养”的原则,贴近工作岗位,体现工作过程,符合职业要求;要注重以任务或项目等实际内容为载体的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点向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及个人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倾斜。比如会计工作中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典型工作任务都是《基础会计》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难以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计算机网上考试等形式考查其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对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将基本知识点融入现实的经济业务中,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这种测评方式中,教师可以会同行业专家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及实际工作要求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逐项测试,使学生既了解操作要求,又对操作过程加深印象。《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会计的本质、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职业认知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小论文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考查,比如在学完本课程后,以“我看会计”为题撰写体会或展开讨论。

这些多元化考试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是较理想的评价方式。

(三)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

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已为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还应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传统的课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在学期末,考试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易导致考试评价产生片面性。学生在学习中也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他们通常认为:平时去不去听课无所谓,只要考前突击一下,考试能过关就行。可以说这种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考试安排是导致出现此类现象的重要因素。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安排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而定,如基本理论的考试可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填制会计凭证等实际操作考核可在每个操作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此外,考核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平时成绩。这种形成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实现课程既定的目标。

三、考试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考后的分析反馈工作。

如果考试结束后,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个成绩,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仅关注及格率、优秀率,则考试就只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考试并不是一门课程学习的终结,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技能不够熟练,或者在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哪些误区,这些信息应及时总结、分析并向学生反馈、传递。考试的分析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训练,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关注教师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的作用。

考试方式改革要通过教师去完成,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一方面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要客观地、全面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基础会计》课程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由于采用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教师对学生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实作考试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需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到专业院校、现场单位进行学习、调研,从而更新观念、提升技能水平,为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逐渐将单一、静态、侧重知识的考试向多元化、动态,侧重素质、能力的方向转变,从而全方位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会计基础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育协同;创新能力;资源共享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驱动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肩负着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责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上海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为突出。为此,面对上海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领导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团队建立教育协同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和创新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了上海市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持续进步。

一、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促进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当时的上海市高教局领导下,首创了面向上海市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经过二十多年的传承发展,对引导和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教学资源。目前,上海各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

同时,国际化大都市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上海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存在着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不同高校间的差距较大,上海共有30多所本科院校,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老本科高校和新本科高校四个类别,不同类别高校在师资规模、教学水平和实验环境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基础好、学习轻松且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往往感觉吃不饱,希望老师多教难的内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觉得学习困难,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会让他们丧失对计算机的兴趣。最后,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和教材建设等存在脱节,计算机实践性强的特点没有在教学和考核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因此,如何通过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来全面提高上海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激发有兴趣的特长生的计算机潜能,培养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人才,是摆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以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负责人为主体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和计算机竞赛评审委员会等团体,集思广益,以全面提升上海市各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开展了“课程建设、考核平台、创新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实践,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架构

面对当前上海市高校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上海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需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引导各高校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衡量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第二,如何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推动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第三,如何开展各高校联合教学改革,发挥基础较好高校的带动作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第四,怎样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间的交流,使各高校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在各高校教务处的配合下,联合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和相关企业,构建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其架构如下图所示。

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架构图

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平台(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和计算机应用竞赛平台)和两个机制(联合教改机制和互动交流机制)。利用与时俱进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来提高上海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水平;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竞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通过联合教改机制,各高校实现共享教学资源、教改成果;互动交流机制能让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及时分享经验和方法,实现共同提高。

三、搭平台、建机制,推进上海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基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上海市教委领导各高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协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1.依托考委会和命题组,与时俱进建设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积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同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及时改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是上海市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依托由教委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由在计算机领域有影响的专家组成的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和命题组,引领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向。以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抓手,在检测和评价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规范和强化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上海市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等级考试平台和课程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了教学、检验了教学和推动了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三个级别为不同高校提供了教学菜单。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共有三个级别,各个级别既互相依托,又有各自关注的重点。一级关注计算机文化素养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二级关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抽象、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级关注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构建应用系统的能力,形成面向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各校基本形成了既与三级别考纲相对应又各具特色的“2+X”课程体系。

(2)通过调整考试内容引导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为了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等级考试不断进行改革。考试形式从笔试到机试;考试内容从重知识向考核能力方向转变,注重程序调试能力、编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考试环境从单一到多样化,满足各校教学环境的及时更新又可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例如,程序设计和应用开发都提升为当前流行的.net平台;开发了可视化的通用模拟网络环境,既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又使学校教学不受考试环境限制,并及时将新的技术环境引入教学实践。二十多年来,等级考试根据社会需求和从应用能力提高角度不断改革,使考试科目和内容更合理。考试大纲提出了教学参考目标,也指导各校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

(3)通过不断开发完善考试平台引导实践能力培养。为配合等级考试的能力考核要求,2007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考试院组建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台技术组,专门研制开发了满足应用能力考核要求的通用考试平台。通用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等级考试各个环节的管理,有效引导了各高校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为全市各高校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2.依托组委会和评审组,校企合作建设应用竞赛平台,努力发挥培养创新作用

对于基础较好、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能培养和锻炼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类学习工作中的专业问题、实际问题的创新教育平台,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激情。为此,作为加强本科生计算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上海市教委发起了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并从管理机制和经费上予以支持。成立了以上海市教委领导为主任、部分高校教务处长为成员的竞赛组委会,依托各高校负责计算机创新培养的教师成立了竞赛评审组,并确定了每个学校的竞赛联络人。

大赛依托各个高校举行。2008年首先举办了“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三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然后将竞赛扩展到全市高校。从2009年到2013年已经轮流成功举办了五届“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见表1)。学生以2~3人组成小组的形式参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参赛作品的设计和实现。参赛作品归为以下5类:(1)数据库应用系统;(2)Web 网站设计;(3)多媒体制作;(4)程序设计应用;(5)企业合作项目。除企业合作项目外,参赛作品选题范围不限,鼓励计算机技术在其他各专业中应用的选题,所提交作品应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每届大赛都吸引了来自上海市近30所高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与,经过网上报名、作品制作、作品上传、初赛评审、决赛答辩等环节,评选出获奖优秀作品。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大赛逐步形成了分类、分层、校企合作等组织方式,具有参与面广、原创性强、学用密切结合的特色。(1)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竞赛也分为文科类和非文科类、“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等分类评审,提高各类学校学生的参赛积极性。(2)竞赛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倡使用国产软件。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企业参与竞赛命题、技术培训和作品评审。让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并且将国产“达梦”数据库、网站群平台等引入竞赛作为备选环境,推广了国产软件的使用。(3)要求参加竞赛的学生通过某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更为扎实。

通过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大学生们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或其他应用结合,训练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学新技术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了协作精神,通过技术文档制作、答辩等环节锻炼了综合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交流了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成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3.依托跨校教改课题组,建立联合教改机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为整体提高上海市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综合能力,加快改革的步伐,有效途径是走多校联合之路。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以等级考试科目为分类,组成不同的跨校核心研究组,各有侧重地展开研究,如表2所示。

多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实现了校际合作与优势互补,通过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项目的新理念和新举措在项目合作高校的先行先试,大大加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步伐,为整体推进与深化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依托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培养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施实体是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如何在高校教学工作过程中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上海有复旦、上大、华师大等综合性大学,也有同济、华理、上交大、上理工等理工特色高校,还有海洋、海事、中医药、电力等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且各个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进而共同进步?

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成立的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会,为各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协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均来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骨干。在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上,大家会围绕一个主题,介绍效果好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也会互动讨论。近几年确定的主题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和“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等。

除了学术年会,协会还会组织各个层面的老师开展关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设计”等方面的专题研讨。

经过多年实践,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上海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多校联合、共建共享,形成了以“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协同体系,为上海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协同体系的创建与实践,不仅提供了展示上海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成果的舞台,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积累了大量素材,这些素材为上海各高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教学中最贴切的案例。协同体系为各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间建立了交流平台,也建立起了高校和企业间的交流通道,通过交流,不同高校间的差距缩小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总体水平提高了。协同体系还搭建了上海市“985工程”、“211工程”、老本科、新本科以及民办高校同台开展教改的舞台,建立和完善了校际合作新机制和队伍建设,围绕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在全市层面举办的教学研讨、师资培训、经验交流等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学热点的联合课题研究为各校关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整体以积极进取的形象在全国形成影响力,教学改革成果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