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发展战略

体育发展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发展战略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营销;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体育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载体。可以分为由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外延产业三个产业结构。其中,体育本体产业是指由体育部门管理,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以提供体育服务为目的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体育相关产业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其它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体育外延产业是指由体育行业衍生的体育经营部门和行业,从体育部门分流出来,利用体育部门的人、财、物开办的各类服务产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渐大,逐步壮大,成熟的过程,受到市场经济规律及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将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作为营销的一种载体,它延伸的历史实际上很久,可以追索到古罗马的竞技场,但作为现代营销手段,它的运用时间却很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至今尚无一种成熟理论体系作支撑,以至于企业在体育营销的理解与操作上存在诸多误区,

体育营销是塑造一流品牌的法宝。于是许多企业不管自己的品牌与及营销网络的特性,人云亦云,凭借一股冲动投身体育营销的大潮之中,结局却经常差强人意。为此,全面总结出一些中国体育营销的误区,以利于中国体育产业黄金时代来临之际,中国企业借助体育营销这辆快车,在国际化市场上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品牌。以供借鉴。

一、体育营销中的主要误区

(一)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体育营销在理论上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因此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及运作的手法。中国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基本上借鉴了许多国外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许多中国式体育营销的方式出来,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不足与缺陷。体育营销,就是借助各种与体育相关内容(产品、人物、事件、服务)为载体,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品牌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我更加强调的是体育营销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所以,从这个定义来说,所有能够借助体育文化给品牌带来价值的营销方式都可以叫做体育营销,而不仅仅是体育明星、赛事、赞助等,当然它肯定包括了体育产业化,即体育本身的营销以及借助体育进行营销这两大范畴。

(二)立竿见影,短期炒作

绝大多数体育观众在欣赏体育节目时肯定不会关注什么企业赞助或者隐藏在节目后面的广告,因此企业如果希望体育营销能够带来即期效益,那是不明智的,从短期效益分析,体育营销并不能带来企业太多的期望。但中国现在许多企业都停留在通过体育营销进行促销的阶段,其中最常用的两种策略是广告轰炸和巨额抽奖。纵观世界知名品牌在体育营销的策划,基本都要经过半年时间的论证和各方面的分析。

(三)商业运作,急功近利

体育营销最大的特点应于间接性、持续性和公益性,比较其它营销方式来说,它的商业性不能太强,不然就反而会失去它最大的商业化价值,因此体育营销的广告表现方式不应该太直接。在成熟的体育营销运作中,由于体育文化的公益特点,无论企业如何搅尽脑汁做宣传,一般主办单位都不会说将整个体育载体太商业化运作,不然很容易使该项目失去体育文化的内涵而最终丧失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世界级体育项目,如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组织单位都会有完善的运作流程及程序,以确保在体育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所以企业不能奢望通过一次体育营销就能达到提升企业品牌或起到产品销售的作用。

(四)崇拜明星,随意姻缘

在品牌运作上,中国企业存在许多浮躁心理,看到有企业请某当红体育明星做代言人,于是自己也胡乱请该体育明星做代言人,至于该体育明星与自己品牌定位和营销战略是否符合,这好像就不是企业考虑的范围了。如果一个企业请体育明星做代言人,结果却需要消费者费尽心思去考虑品牌与代言人之间的联系,这起码不是一起成功的体育营销所要达到的效果吧。

(五)以小博大,投机取巧

中国许多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又想搭乘体育营销的便车,所以经常会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什么埋伏式营销、偷袭式营销也应时而生。其实体育营销主要是对一个企业品牌的美誉度起关键作用,接着才是知名度,如果企业采取一些不规范做法,可能在短期能够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但对于品牌的长期利益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

(六)追求时尚,缺乏定位

其实中国许多企业在做体育营销时都很盲目,有些企业选择体育营销仅仅是因为它的传播方式与众不同,或者从成功企业看到体育营销的魅力后就仓促上阵,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的体育营销热是不理性的,大部分企业纯粹是在追求时尚,至于品牌定位能否借助体育营销来实现,很少企业有做过类似的品牌规划。缺乏对品牌战略规划问题的高度重视。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考

(一)体育产业急需品牌化

影响中国体育产业的一个核心的因素或许就是中国缺乏体育文化,正如企业的长足发展也需要有企业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而体育文化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体育品牌意识是否形成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体育用品销售中85%属于品牌产品,而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却主要依靠来料加工,或是贴牌生产,以大量廉价劳动力赚取为数不多的加工费。这成了制约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从长远来看,体育产业的发展“钱”景不容置疑,由此,我们应该摒弃急功近利心态,并逐渐摆脱来料加工的境地,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才是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立足和发展的长久之计。2008年奥运会,无疑将是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飞速发展的转折点,但面对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发展混乱,国外品牌纷纷进驻的内忧外患,中国体育产业品牌化发展之路已是时不我待。

(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多元化乃大势所趋

尽管自1985年开始,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就目前来说,体育产品的结构仍比较单一,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潜能都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多元化发展明显不够。目前正呈上升趋势的体育彩票无疑是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好的形式,这对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无好处。同时做好诸如专利权、技术知识产权、商标、徽记使用经营权、运动队冠名权、体育广告、广播电视转播权等体育无形资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体育的无形资产拥有了丰富的资源,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但解决了体育经费,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的知名度也得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也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以体育产业撬动资本市场

一方面国家要求体育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拓宽体育融资渠道的问题已日显突出,在此种情况之下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模式。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动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3年以来,原国家体委多次就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国务院和原国家体委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中国体育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与转移过程。笔者试图通过研究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发生以及调整的动力机制,以期对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从“优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学者又称其为“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1];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2]: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3]。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2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力机制

2.1 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大调整也是适应世界体育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应变之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体育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广泛参与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20世纪的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它创造了20世纪灿烂的竞技文化,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4]。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奥运成绩和排名,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包括强化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从战略高度发展和调整项目布局等措施[5]。在这种时局下,中国体育紧跟国际体育发展潮流,积极制定发展战略,完成了发展战略的大规模调整与转变。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重要背景,是谋求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地位,并以取得优异参赛成绩作为辐射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动力;由于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没能得到实际贯彻,造成中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异常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便也成为顺乎自然的选择;而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渗透,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对策实施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固守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资源存量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中国体育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体育产业;体育品牌;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62-04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upply brands in Guangzhou

YANG Xiao-sheng,SHI Min-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of sport supply brands in Guangzhou,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ir thoughts about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upply brands in Guangzhou: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upply enterprises, we should first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establish enterprise brand culture, clarify brand orientation, enhance brand strategy awareness, increase innovation power, boost the core competitive strengths of enterprises, increase the policy supporting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fully exert the func-tions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groups, and realize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ollectivization.

Key words: sport industry;sports brand;Guangzhou

纵观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国际、国内体育品牌群雄并起,如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和国内的安踏、李宁等,尤其是李宁、安踏等国内品牌的迅猛发展,并开始和国际体育品牌争夺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然而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多集中在福建省晋江市,如安踏、361°、匹克、特步、鸿星尔克、中国乔丹等。相比之下,体育用品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均早于福建晋江的广州市,虽然经济条件和设施远远优于福建晋江,却很少有像安踏、361°这样的国内知名体育品牌出现。

本文选出5家在广州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体育用品企业(广州市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闪电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兰狮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全氏金公爵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康威集团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缺乏品牌战略意识,例如目前很多企业竞相降价促销,他们对体育品牌的经营只是停留在营销的层面上,而没有从品牌的层面高度着手。例如,广州市闪电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但闪电的商标注册却在2000年,显然缺乏品牌意识,更不懂得品牌战略。与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企业相比,晋江市的体育用品业显然做得很好,为了打造品牌,他们竞相采用“央视+明星代言”的模式,迅速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树立了品牌形象,孔令辉(安踏)、谢霆锋(特步)、蔡振华(喜德龙)、伏明霞(美克)、郑伊健(名乐)、吴奇隆(德尔惠)、王励勤(恩东)、陈小春(鸿星尔克)、刘德华(贵人鸟)等体育、影视明星分别在晋江运动鞋的名下做代言广告。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需要品牌战略。因此,成功的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品牌战略意识,进行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而不是简单认为品牌战略就是给产品取个好名字,拍个好广告,然后花钱打广告。这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仅仅是处于营销4P中的推广层面,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所以,我们要在企业的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要有品牌战略眼光,不要总是在营销层面花心思,只是想着广告投放、开拓新的市场,只考虑销售量,这些与品牌战略相比是短期的行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一个企业品牌的价值,才是企业生命力的真正体现。

1.2 品牌定位模糊

对于广州市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来说,他们很少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明确定位,尽管“定位”已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商业观念,中国企业家也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企业家打算去实践它,尤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正像阿尔•里斯在探讨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时说的那样,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并不懂聚焦战略,而是盲目地进行企业扩张,以至于消费者对那些知名品牌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随机采访的体育消费者中,仅有极小部分人能把一个品牌与其代言人对上号,大部分人根本不认识或者不关注这类体育品牌,他们只知道耐克、阿迪达斯、安踏和李宁等,而对广州市的体育品牌更是知之甚少。所以说,目前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市场定位模糊,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同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也没有明确定位,消费者不知道这些企业到底是以接受大批订单为主,还是以专卖店分销为主,产品的档次在消费者心中没有概念,大多数被消费者视为低档运动产品。

1.3 科技创新能力低

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是中小型的私有企业,所以很难靠高薪留住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多集中在初高中阶段,技术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很小,平均不足10%。同时,这类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没有雄厚的资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晋江市的多数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研发新产品,因此也拥有了自己的创新科技,例如,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于2005年率先联合比利时著名的运动鞋研发机构RSCAN、北京体育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在国内设立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鞋安全性、舒适性的研究和鞋类产品研发创新,该实验室已被确认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现正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级技术中心管理,同时拥有核心技术即“芯”技术[1]。另外,361°的“猎豹仿生”技术、鸿星尔克的“GDS全掌地面减震”技术、爱乐的“氢动力”等核心技术也被晋江体育企业持有。

2 广州市体育用品品牌发展落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缺乏企业家精神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进而把企业家的领导能力与管理等同起来。他指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2]。由此可知,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大部分缺乏企业家精神,在访谈中,很多企业的老总心中没有太多的激情去打拼自己的企业,也感受不到那种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多数思想过于保守,不敢投入太多的资金去创新。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而且是家族式企业,有相当一部企业老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很多企业后继无人,其本身又缺乏精力和激情,对企业文化存在负面影响,对企业员工也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势必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一个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也是没有创造性的企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打造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品牌的内在动力,所以企业家精神是影响企业品牌发展的内在因素。

2.2 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作为影响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政府政策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体现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晋江市政府给予当地的体育用品企业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从企业的初创到质量立市阶段,还是从企业品牌立市到融资上市阶段,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例如,为了打造晋江市体育用品品牌,晋江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外地成功品牌企业老总对晋江企业家们进行品牌理念的宣传和教育,组织企业家们走出晋江,到外地考察学习其他著名品牌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方式。2003年9月和2004年5月,晋江市委、市政府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企业总裁(晋江)高级研修班”,专门为全市企业家们授课。在品牌改制上市阶段,晋江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晋江市企业改制上市专家顾问组的通知》,聘请20位国内证券界领导、专家,成立晋江市改制上市专家顾问组,为企业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提供专业咨询,指导企业防范化解上市风险,除此之外还给予上市企业一定的奖励。因此,我们从晋江市体育用品业发展阶段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影响可以看出,晋江市政府政策在晋江市体育用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广州市政府对于当地体育用品企业的支持相对不足,所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制约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2.3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所谓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体育用品的几个企业和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聚集在一起。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为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另外,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使企业重新进行市场的分工和定位,例如一些大企业开始将生产工序实行外包,从而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市场和技术的开发,而小企业承担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达到互惠互利。晋江市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2007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建立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目前,晋江全市有鞋业企业3 000余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近30家,规模以上鞋类生产企业产值占全市鞋业产值近70%,产业规模效应明显,产品质量、设计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晋江体育用品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产生了一批专门为生产型企业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从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衬、吹塑到纸盒、包装盒等均由专业厂家生产,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生产协作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晋江全市原辅材料年交易额已超过300亿元,大部分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3]。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减少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谈判、交易实施等方面的成本,有利于节约一个地区内的各个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费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的效率。

与晋江市体育用品企业相比,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产业没有形成集群现象,体育用品企业分布较为零散,这样就不能形成竞争优势,也不利于品牌的发展。

2.4 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

行业协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为维护共同的合法经济利益而自愿组织,经依法登记,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包括行业协会和商会。行业协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中介组织,即同行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有3点:一是为同行企业提供信息,使会员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运作;二是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市场调研、广告等来提高该行业的地位;三是协调和解决同行企业之间矛盾,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成立于2004年的晋江市制鞋工业协会,其会员包括了晋江市的体育用品企业,鸿星尔克体育企业作为首届协会会长单位。协会成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防止恶性竞争。协会创办专门的网站,定期公布鞋业动态、市场需求等信息。总之,协会为推动晋江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福建晋江已拥有安踏、361°、爱乐、乔丹、美克、亚礼得、金莱克、德尔惠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和7项“中国名牌产品”以及许多福建省著名商标。还有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361°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喜得狼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喜得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12家上市公司。所以说,晋江市体育用品行业协会也为晋江市的体育用品业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避免了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共同发展局面。所以,行业协会也是促进体育用品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业来说,尽管也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其作用确实不很明显。协会没有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协会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缺乏对体育用品企业之间发展的指导和规范管理。

3 广州市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战略思考

3.1 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品牌文化

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改变以前家族式管理的传统观念,不断弘扬创新、冒险、宽容的企业家精神,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和提升,在品牌经营中不但要考虑产品的销量、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还要注重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侧重品牌独特的个性,以此提高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从而为品牌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2 明确品牌定位,提高品牌战略意识

广州市大部分体育品牌的经营只是停留在营销的层面上,而没有从品牌的层面着手。营销是手段,品牌是战略。营销和技术、价格一样同属于企业操作层面的策略。而品牌战略是从企业长期的发展出发,依靠各种品牌营销手段,注重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培养,使自己的产品形成品牌,从而规避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使营销变得更加简化,正如李光斗[4]说的,只有同质化的营销手段,没有同质化的品牌。如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品牌等,根本不需要太复杂的营销手段,便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他们通过品牌战略打造了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来使企业长盛不衰。因此,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品牌战略意识,做出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以提升品牌的价值,这样才能持久发展。

3.3 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目前,广州市大部分体育用品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即产品加工的阶段,因此还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品牌竞争的强大武器,决定着品牌发展。所以,体育用品企业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技术创新,引进高科技人才,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方面多投入一些,争取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另外,企业领导一定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品牌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要将资金盲目投入到其他方面,从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毕竟,未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趋势必将是体育品牌之间的竞争,只有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为品牌竞争力,体育用品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广州体育用品企业应该努力提高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体育品牌。

3.4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所以政府应加强对这类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咨询、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政策、品牌上市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机构优化,鼓励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壮大,从各方面调动他们发展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指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向政府建言献策,促进行业内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以服务为宗旨,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培训、商贸、融资等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纠纷;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问题,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推动企业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设,规避同质化竞争等。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做一些实事,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促进产业集群,实现集团化发展

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分布不集中,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中实现突围,尤其是在产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生产体育用品的几个企业可以重新进行市场分工和定位,分别在产业链中专注于某个方面,例如有些专门进行市场开发,有些专注于生产技术创新,有些专注于原材料的供应等,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达到互惠互利。这样会吸引大量的相关企业进入广州,为体育用品的制造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减少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谈判、交易实施等方面的成本,为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提高采购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一些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也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进行重组改造,实现企业的兼并重组,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广州市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的兼并扩张之路,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达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也是未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向阳,周红妹. 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45-48,70.

[2] 百度文库. 企业家精神[EB/OL]. baike. baidu.

com/view/299.htm.

[3] 魏忠俊. 福建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J]. 当代经济,2006,3(上):8-9.

[4] 李光斗. 洞悉市场营销奥秘的金玉良言[B/OL]. blog.省略/s/blog-62707Be30100gw3d.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1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必要性

    1.1竞争情况不容乐观

    从我国目前体育用品市场的总体竞争情况来看,国内的市场正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的脚步而不断地迈向国际化,在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面临着来自于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耐克”、“kappa”等知名品牌的大量进入,给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面对这些体育用品界的巨无霸,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众多小型企业、弱势品牌更是逐渐的淡出市场,同时也有一批国内优秀的品牌企业趁势崛起。在这种大形势下,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发展自身实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是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当务之急。

    1.2竞争力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用品市场的技术准入门槛正在不断的降低,大量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展开竞争,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更为广阔了,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品牌的优势就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重点,希望可以依靠品牌上的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因为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品牌就成了消费者进行选择的标准,在很多时候,产品的本身对企业的销售成绩来说,影响已远远不如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知名品牌的缺乏,实际上就是竞争力的不足。

    2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现状

    2.1缺乏正确的品牌意识,名不符实在对品牌的认识上,很多体育用品企业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知名品牌是靠广告、钱和已有知名品牌的标识堆出来的。这种想法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体育用品企业对品牌意识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它是一种文化观、价值观上的认同。适当地利用广告进行宣传,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如果想要让消费者对品牌建立起品牌忠诚度,就绝不是短期广告所能做到的了。在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中,经常会出现“名不符实”的现象。促销只能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新品牌有所了解,它并不是品牌经营。真正的品牌经营除了促销外还包括产品的开发、生产、售后服务和相关的企业管理等活动。

    2.2品牌定位不明确,顾此失彼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有很多在进行品牌经营的决策时,总是希望可以满足每一个消费阶层,但这样模糊的品牌定位只会让企业无法拥有核心竞争力,更没办法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品牌定位在整个品牌经营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如“kappa”的品牌定位就是“运动”、“时尚”、“性感”和“品位”,而“彪马”的品牌定位则是“运动”、“自由”和“休闲”。关于这一点,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有很多都是直接照搬国外知名企业的品牌定位,或是不断地去模仿名牌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这种做法的确能让自己的品牌有所帮助,但从长期来看,是很难让顾客对该品牌拥有长期的忠诚度的。

    2.3品牌经营缺乏耐性,投机取巧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对于品牌的创设没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基本上是改一下包装、更换一下外观、搞一下价格竞争、做一批广告,然后就希望能够产生品牌效应,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对于品牌的经营是需要我们坚持长期去做的,一个体育用品的品牌只有在经过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和检验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国际上的知名品牌没有一个不是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发展到如今的。如“耐克”是1972年成立的,如今已经历40多个岁月的磨砺“,锐步”成立于1895年,已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了,意大利的“斐乐”创立于1926年,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对于我国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来说,为了品牌的发展能够长久,在进行品牌经营时就一定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目标。

    3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出路

    3.1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

    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中的本土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甘愿止步于此,我们要从企业创立之初就将发展目标定位于成为国际性的大企业,能够在这一行业中屹立不倒。而忠诚的消费者就是企业建立品牌的关键,体育用品企业要想自身的品牌经营活动有所成效,那么就要时刻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在通过长时间的品牌意识与企业文化的积累后,才能最终达到目的。短时间内打造出名牌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意识,将品牌的塑造重视起来,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目标,要构建起合理的品牌价值结构,只有这样,我国的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2明确品牌定位

    在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特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将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品牌营销的成败。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体育用品的质量、技术、性能上都无甚差别的当下,只有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和时尚潮流,结合我国国情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产品,才能拥有与国外知名品牌一较长短的竞争力。体育用品在品牌个性的塑造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产品的优势,独特的营销理念,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来进行研究与开发。

    3.3加强品牌经营的创新与管理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现阶段由于不重视对于品牌经营的创新与管理,以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失利。在营销的创新上,我们要做的不但是要完善营销网络、提高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通过信誉、销售和广告等渠道提供的信息来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注意,将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融合在一起,再以管理和组织上的创新为保障,将全方位的营销创新进行到底。当企业将品牌打造出来后,并不是从此置之不理了,而是应该加强对品牌的管理,重视整体战略的调整。对品牌的管理上,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将产品的质量设为重中之重,时刻把好质量关,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其次就是要发展出相当的规模,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经济效益。

    3.4加强技术开发与成果保护

    对于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来说,核心技术一般是多种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比如某样产品的设计图。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缺乏,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弱点,而之所以没有核心技术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企业所谓的核心技术更多的是“山寨”国外技术而来的,缺乏创新很容易就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要发展我国的体育用品业,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其自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成果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对产品的创新和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效益,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体育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学校休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是竞技休育的基础和结合部,发挥着各种功能,起着各种作用。现代的学校体育,强调终身教育,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期间。体育教育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科。学校体育总休上来说,它是由三大因素构成,即:设施、教师、教材和学生。如果说设施是学校休育教学的框架,教师则是构成学校体育教学的能量原子,教材和学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这三大因素的结合及相互作用构成了学校体育的存在。并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现代

引言:

由于现代科技成果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劳动强度减轻,人们对生活质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开始把眼光转向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受此影响,学校体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再单纯将体育作为调节脑力劳动,强身健体的工具存在,而被视为未来一生体育生活的入门阶段或一个重要环节,并相应提高学生运动娱乐兴趣。体育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田径、球类等内容,而是集娱乐、道德、健身为一体的综合体现。

新世纪学校体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要求定位

美国学者麦克洛瓦诺说:“体育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再只是传统概念上的学校体育教师,而必须扩大领域,掌握更多知识,适应各种需要。”现代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转变观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第一的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现代人。体育教学中要利用体育特点来进行现代教育,或称为培养现代人素质的教育。

2、表率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极大。要培养现代人,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起表率作用。教师本身要在现代性亦即精神文明上多下功夫。只有教师本身具有现代人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新的一代。

3、更新知识:体育教师本身的科技文化水平对于培养现代人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本身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培养现代人的任务。

二、学校体育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

从目前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来看,在我国所有地区,所有人群中普遍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困难很大,难以真正达到实效,比较现实可行的是抓住青少年和儿童,即抓住学校体育这个重点,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几乎包括了所有青少年和儿童,在全国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本质和健康状况对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因此,学校体育实施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这也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生活中许多人把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比赛做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为生活乐趣,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同时把体育锻炼做为消除工作和学习所带来的紧张、疲劳等方面影响的积极手段。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应立足于长期效益的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自练、自检的能力。变成一个真正的终生体育者。

四、新世纪学校体育逐步完善课程结构及评价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

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的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生物、哲学、健康等所有学科。其内容包括研究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构要求、研究专选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研究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研究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的整体优化等。更新现有的体育课内容,增加部分健身、健美、民族传统体育及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体育教材等,重视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新世纪学校体育教学停留在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模式之中的话,那么,学校体育的地位只能日益下降。

2、改进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用“达标”、“技评”等竞技体育的手段来衡量、评价成绩的作法。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别很大,这种考试方法不能全面、综合地评定成绩。在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已是学校体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

五、新世纪学校体育要推进教学现代化

其他国家的学校体育目标不尽相同。美国纽约州一些学校放弃了传统的团体体育课身体训练内容。引进了多种健身模式,公路自行车锻炼、瑜珈教学、更有学校用电脑游戏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新思维有利于体育教学提高,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方法中注重形式与技艺层次的传播,忽视思想层次和文化层次的内涵,忽视以人为中心,过多强调技术,以技术传授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墨鸿科.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1996,(3).

[2]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须晓东.新世纪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转贴于中1、

[4]张晓飞.学校体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