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文优美文章

英文优美文章

英文优美文章

英文优美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 模仿 汉语 英语 模仿对象

英语写作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要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不仅要清楚词语的意义及正确用法,英语句式及语法,英语文章结构较汉语文章结构的不同之处等,而且还要了解英语语言与西方文化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的特征。总之,英语写作恰似万丈高楼,而这万丈高楼的地基便是英语写作的方法。正确而有效的写作方法,是英语写作成功的第一步。英语写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特色,“模仿”是英语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模仿”即学某人或某物的样,仿效。“模仿”用在英语写作中指的是仿照现成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文章,甚至中心思想来写出与模仿对象相似的英文语言形式。英语写作的模仿对象并不一定必须是英文形式,其它语言形式也可以,当然,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一般情况下,模仿的对象源自汉语或英语两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耐人寻味、尽善尽美的文字精华,而这些文字如果能被模仿而转变为英语形式并应用于英语写作中,定会为其增色不少。英语也是一种古老而精髓的语言,它亦有许多精美而韵味深远的文字精华,可以做为英语写作模仿的原型。本文将主要举例介绍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形式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一、汉语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汉语文字精华浩如烟海,作者将主要从汉语的诗词歌赋及汉语优秀著作两方面,介绍汉语中可用于英语写作模仿的对象。

1.汉语诗词歌赋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汉语诗词歌赋可谓美妙绝伦、魅力无穷,其中宋词以它形神合一、精美绝伦的特点而流传万年。它的任何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模仿的原型,为英语写作增添魅力。北宋第一大词人柳永的《迷神引》中有这样一句气韵含蓄的诗句:“芳草连空阔,残照满。”我们可以模仿去描述相似的风景而写出类似这样的英文句子“The rolling fields of green grass disappears into the distance, and the brightness of thesetting sun covers the broad land completely.”诗人秦观在《八六子》中使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句子:“恨如芳草,萋萋尽还生。”将作者心中的离恨描述得含蓄而凄凉,模仿应用于英文写作中可以这样说:“The sorrow of parting is just like weed,which grows after everycutting.”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以汉语的诗词歌赋作为原型而模仿得来的英语句子,含意深微、用笔精妙,使得英语文章气质情韵非常。

2.汉语优秀著作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汉语文字中有千册万卷的优秀著作,而这些著作中有大量脍炙人口、工丽俊巧的词藻美句甚至情思寓意,将这些成份模仿应用于英语写作,会给英语文章以神韵,融英语文章于意深。当需要表达对某事物的期待时,我们可以用中国现代作家笛安《姐姐的丛林》中的一段话作为模仿的对象。作者的文章中当别人提及主人公“我”向往进入的中央美院附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而言,所有的声音都渐渐远了,我的身体里荡漾着一种海浪的声音,遥远而庄严地喧闹着,‘中央美院附中’,……”那么,我们模仿而写出的英语句子可以是这样的:“For me anything else is not attractive except this sound of wave which is tiding in my heart,remote but solemn-China.”余秋雨的一部著作,名为《行者无疆》,讲叙了他的欧洲之行。而书名“行者无疆”亦可作为英语写作模仿的对象,用来表述志向高远的旅行者可以踏过千山万水。英语表达可以是:“A traveler meets no terminal.” 以上所举例子只是汉语中可供英语写作模仿的千千万万具体对象中的点滴,只要用心收集,相信

在汉语模仿应用帮助下的英语文章定会成为笔法奇幻、温厚纯雅的佳作。

二、英语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英语文字亦如万里澄江,可供模仿之处甚多,而且因为是模仿应用于英语写作,少了翻译之烦,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很是方便。英语文字表达方式也如汉语一样,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笔者认为,其中有两部分最为方便,模仿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这两部分即英语名人名言及英美文学作品。

1.英语名人名言模仿例证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精神泰斗,用心血凝炼出来的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锦言妙语,以其寓意深刻、哲理深远、启迪智慧、激人向上等特点,千百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历久弥新,是人类无价的精神财富,又是语言艺术的永恒瑰宝。英语名人名言,内涵丰富且精简隽永,是英语写作模仿的宝库。当我们谈及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模仿应用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名言:“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我们可以这样模仿应用:“I thinkeverybody should understand this: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without a compass.”(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这一点: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当我们需要给别人以激励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句:“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苦尽甘来)。模仿使用的句子可以是:“Hardships are not dreadful because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困难并不可怕,因为苦尽会有甘来。)诸如此类的模仿应用很多,而任何一个细致而正确的模仿都会给英语文章增加不少色彩。

2.英美文学模仿例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英美文学是英美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英语写作模仿的蓝本,是一种使英语文章丰富浩瀚、言辞独特的有效方法。英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udies》(《论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供我们在表达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时模仿应用:“So every defect of the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头脑中的缺陷,在学习中均有特药可医。)我们不仿这样模仿应用:“Study can give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a special receipt.”(学习可以医治任何头脑的瑕疵。)当我们想表述我们人生目标的独特性时,我们可以模仿应用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没有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的这一诗句:“...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歧路当前,踌躇难决;但我终于走上了一条鲜有人问津的路,而结果却大不相同。)我们可以这样模仿应用:“There are many roads to a meaningful life, and I will choose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I believe it will create a difference.” (有许多路可以引导我们通向有价值的生活,而我将选择一条鲜有人问津的路。我相信它会让我的生活与众不同。)

总之,无论汉语或英语中都可以找到许多英语写作的具体模仿对象,以上提到的只是一些比较方便的建议性的模仿对象。只要用心寻找与体会,加上一定的技巧而不是生搬硬套,英语写作定会获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上疆村民编.吴兆基编译.宋词三百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2]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英文优美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写作 技巧 重要性

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用以前学过的题目、题材或者一些热门话题进行模仿写作;能够利用教师或者考试题所给的例子写出一些简单的书信、假条、便条或者是通知等;能够按照考试题中的要求将图片信息或者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在纸上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英文知识并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地规定了对于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重视初中学生自身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1]然而,由于应试教育长期的负面影响和中考升学率的压力,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看成应付考试的有效方法,摆在不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试卷反映出来的成效甚微,使得学生厌烦英语写作,久而久之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遵循语言中关于英语写作的学习规律。

英语语言中关于英语写作的基本学习原则是:第一点,让学生先掌握词汇,也就是学生需要对自己所学的单词有所了解。“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点,在词的基础上,按照英语语法知识,形成一个完美的英语句子。第三点,在词、句的基础上,将句子组织起来形成段落,段落组成短文。整个基础阶段的英语写作训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基本训练过程。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后,逐渐学会运用词句和形成书面英语文章。例如,like(喜欢,动词),English(英语,名词),I(我,代词)——I like English.(我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 very much.(我非常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 better than any other subjects.(相比其他任何科目,我更喜欢英语。)

二、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发挥。

教师应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有效的指导性训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只是时间的问题。[2]同时,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模仿,“模仿”是英语写作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在实践当中,学生仿照课本、考试题中的题目或者文章锻炼写作。例如,题目My Family,介绍自己的家庭(字数100字左右),这是一个中等难度的题目。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列出以下问题做引导:家庭成员都是谁(who)?家庭成员的工作(what)或者学校在哪儿(where)?你们常常在一起组织哪些活动(what and which)?然后由学生自由地发挥。

三、截取优美文句,鼓励性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挑选学生写的文章作为例文,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阐述写作方法,其他学生学习;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将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标注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鼓励。同时,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在以后写作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创新、借鉴别人文章中优美的单词或者句子和注意取长补短;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后,写下鼓励性评语、注意点及建议。[3]

四、开展课外阅读,注意佳句摘录。

教师应该在平时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或者英语著作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易读、评价较好的英语文章或者推荐几部经典的英语著作(《雾都孤儿》、《双城记》、《飘》等)让学生开展阅读。同时,教师培养学生形成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的习惯,即,学生在读到文章中一些优美的单词、句子的时候,自觉地摘录在笔记本上,以供以后写作时用。

此外,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它既能体现学生运用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又能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熟练度。[4]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获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听、说、读三种技能进行适当的基础训练;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注重日常写作技能的锻炼。教师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将基本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和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聪,牛振.新标准、新理念、新写作——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1).

[2]裘春妍.从输入输出假设角度谈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基于阅读的写作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6).

英文优美文章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5、学生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二、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汇报预习的情况。

三、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附: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望着妈妈笑(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读书)

掩护李大叔(掩护)

与鬼子斗争(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枪声)

英文优美文章范文第4篇

浙江一考生

有人说,倘若你是一条小溪,流经千沟万壑,也要去构成一条条奔流的大河;如果你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也要去演绎一幅幅沙画。这类人心存高远,想成为英雄;而我却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安安静静坐在路边。

舞台上的表演者演绎出的一个个妙曼的舞姿引起了剧院中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由台下的观众共同发出,代表着他们对舞剧的喜爱,代表着他们对表演者的尊敬,将鼓掌声献给他们,便是一种心境,超越了自然,亦很洒脱。

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在这个世上被鼓掌的人总是英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做英雄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更大。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因为英雄免不了竞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枯烂的骨架,哪来成名的英雄。而历史却周而复始地呈现出这种现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个鼓掌者。离硝烟和杀戮远一点,离安静与洒脱近一点,当然鼓掌声的发出者并非无能之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大家一定记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英勇无畏与攻城略地,也不会忘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勇气以及渑池之会中过人的胆识,但是否留意过一个人——缪贤?蔺相如是英雄,而缪贤是一个鼓掌者。缪贤曾有罪,想亡赵走燕,但被那时还身为门人的蔺相如阻止。缪贤负荆请罪,遂被免罪。而在赵王正愁无人可用之际,缪贤便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如果蔺相如任务失败,那么缪贤也会人头落地,但他还是推荐了蔺相如。这个鼓掌者催生了一个英雄。也许英雄是依靠鼓掌的人才成为英雄,才拥有勇气。我喜欢做一个鼓掌者,因为有时他们比英雄更伟大。

有时候,英雄也是鼓掌者。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为荣誉而战,但每个项目的登顶者却只有一人。因此,当对手站在比你更高的领奖台时,你会羡慕。但是,没有运动员对自己的对手是冷言相加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对手送上了掌声,送上了自己衷心的祝福。这时,鼓掌者有一种心境,更达到了一种境界。作为一个鼓掌者,挺好的。

中国不乏英雄,但更不乏鼓掌者。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

得分:(内容)21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5分=46分

文章围绕“做一个鼓掌者”而展开,得出了“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呼吁“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这样的观点完全符合题意,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最大亮点是对课文素材的独特解读与利用,以缪贤为例去思考“鼓掌者”的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映了作者的独特思维视角。取材独特,观点新颖,故“内容”项得分为21分。

从表达看,语言通畅,并能在行文中将议论、叙述和抒情较好地融合。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因此“表达”项得分为20分。

“发展等级”符合“有文采”“有创新”等项的相关要素,得分为5分。

本文的主要问题是观点的前后不一。第5自然段提出的“英雄也是鼓掌者”是本文的最大败笔,正是它造成了观点的前后不一致。根据文题的原意,在路边的“鼓掌者”和在路上“奔跑的英雄”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相对立的,而该考生在这里却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在立意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本文如果能够在写“为什么需要鼓掌者”的同时进行反向思维,思考“缺失了鼓掌者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样进行正反论证不仅能令文章前后观点一致,而且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刻,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升格到更高的档次。

衬托者

浙江一考生

花与叶,相生相依。多少人被花的美态给吸引。然而,没有叶衬托的花,只得落下顾影自怜的结果。又有谁愿意做一片叶子来衬托别人的光芒,在角落为别人鼓掌;又有谁愿做一片瓦砾为铜墙铁壁做出自己渺小却又不可或缺的贡献?

站在舞台上的明星们,需要观众的掌声;浩瀚的大海,需要河流补给。世间万物的光芒都是需要别人的支持才会更加明亮。没有谁可以嘲笑在角落默默贡献的人们,也许他们并不出彩,却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一滴清水,一片枯叶,一颗黄沙,它们是渺小而又伟大的,在不经意的时刻做出自己的贡献。它们乐于衬托,不介意光芒落在别人身上。它们是美好的,并非微不足道。

也许一个学生成绩并不优秀,却拥有美好的心灵,在生活中给予同学们帮助。也许在老师眼里并不优秀,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是一个糟糕的孩子的理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契尔森曾说:“教育是与学习成绩无关的,唯一在乎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一个成绩不优秀的孩子,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但他一定是一位优秀的人,倘若他心灵美丽。

如果可以,我也愿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默默无闻。我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理想,我只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坐在路边,看着别人在路上奔跑,欣赏别人美丽的姿态,何乐而不为呢?

一颗葡萄可以酿成美味的琼浆,一滴水可以形成广阔的海洋,一片砖瓦可以盖成高楼大厦,一个人可以在背后默默奉献。

衬托,是一个美好而神圣的词。没有衬托,何来的美丽;没有对比,何来的反差。衬托是不可抹杀的。我愿做一名衬托者,用我的渺小来衬托别人的优异;我愿当一片绿叶,为花的绽放鼓掌。存在着,便有自身的价值,阳光的背后是阴影的存在,我们崇拜太阳的光辉,却享受着阴影的凉爽。忽略不是一种罪过,但得承认其具有的价值,享受着便应当感恩。

花应当感谢叶的陪伴。优秀者应该感谢衬托者的鼓掌。每个人,每件事都应体现自身的价值。即便渺小,也是存在的证明。

看着别人在路上奔跑,衬托他们健美的身姿,何乐而不为呢?

英文优美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拙劣的语言:词汇有优劣之分吗?》 语言 文化 述评

一、 引言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了由Edwin L. Battistella独著的《拙劣的语言:词汇有优劣之分吗?》(Bad Language: Are Some Words Better than Others?)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基于英语,立足美国,集中探讨了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某些语言或言语在人们的眼里显得拙劣或者是偏常异类?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和阐述来改变人们审视语言的态度,提出人们要用相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所谓的“拙劣”或者是“偏常异类”之语。为此,作者在书中倡导一种各种语言变体兼容共存而非抵制对立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这一理念实际上也是我国众多语言学者近年来在关注和研究国内语言生态和谐和变异情况时所积极呼吁的。因此,这里把该书撷来作一述评,以期进一步增进我们的见识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下面首先逐章进行简介。

二、 内容简介

第一章(Bad Language: Realism versus Relativism)开门见山讨论何谓“拙劣的语言”这一问题。针对人们就此产生的各种理解(如等同于咒语、俚语、地域或民族方言、带有外来语口音的语言、不符合语言规则的语言等)作者分别提出了质疑,指出确切界定何谓“拙劣的语言”并非易事。从相对主义的观点来说,这不仅因为语言及其各种变体之间本无优劣之分,而且因为在语言“优劣”的界定上,人们很难找到一种客观的、不带文化偏见的衡量“标准”。

在第二章(Bad Writing),作者开篇介绍了美国民众对现今国内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而大学生写作水平却日趋下降现象的忧虑,指出有关写作教学改革的措施虽然出台了很多,但写作教学的具体操作却仍然难以定格并制度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很难精确定义何谓好的文章。作者指出这其实是由于“好文章”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具体语境和写作目的的不同,不同类别(或文体)的文章在“好”的认定上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在第三章(Bad Grammar),作者开篇即指出:对文章好坏的评判标准同样适用于对语法类型的评判,即要根据其功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来评判。在本章中,作者通过引证Geroge Phillip Krapp和Krapp 等人的相关论述指出,语言上用法的好坏是由听众和读者决定的,好的语法应该和实际语用相符而不是盲目遵从权威或传统规则。因此,将英语语法标准建立在实际语用之上而非传统规定之上并非意味着有意颠覆标准英语。在本章结尾,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需要认识标准英语,但这种认识应是批评性的、分析性的,是基于语言的具体历史语境的。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非标准语言形式所具有的规则。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来看待语法的优劣好坏,那么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解放因素――不仅可以通过换用新的语言形式使学习者从不被社会所齿的语用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使人们明了语言和语言行为的全部内涵”。

第四章(Bad Words)主要讨论词汇选择的相对性。该章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章,也是该书副标题有意突显的一章。该章着重探讨了三类词语,即冒犯语(offensive language)、俚语(slang)和政治正确语(political correctness)。

关于冒犯语,作者将之分为辱称语(epithets)、亵渎语(profanity)、粗俗语(vulgarity)和猥亵语(obscenity)四类。它们因有可能颠覆权威、破坏秩序、败坏道德、伤害感情、危及安全而不为人们所齿,甚至不为法律所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之所以得以存在,这是因为它们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一个是否得体的简单问题,它涉及到了说话人的意图、身份和权力。它们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人们现实说话的方式,而且为追求真实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语言源泉。

关于俚语,作者指出它是一种有损尊严且又令人费解的拙劣语,然而惠特曼、马克・吐温和桑德堡却将它看成语言的创新和活力之源。作者还指出,尽管俚语不同于口头语言、行话、地域方言和新潮用语,目前还尚无区别它的简易办法,因为它与其他词类具有相同的构词方法。在对待俚语的态度上,作者指出,对俚语持批评态度者倾向于把它与身份卑微、性格缺陷、不合礼仪和有损标准相联系;对俚语持包容态度者则强调俚语的创造性、其在维持文体活力和标示文体类型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和其他词类新词在构词方式上的相似性。而相对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和对待冒犯语一样,即实际效力才是衡量语言优劣的尺度。

关于政治正确语,作者指出,它和上述两类词不仅一样难以定义,而且倍受贬抑。作者通过对其起源和变迁进行记述,总结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该类词的不同看法。作者指出,批评者常视其为:1).一种思想控制;2).一种虚无的相对主义;3).有损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精确;4).一种对被称为文化受害者的无谓的迁就;5).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干扰。针对这些批评言论,作者通过实例(如:Black和African-American以及crippled, handicapped, disabled和physically challenged等词用法上的区别)一一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语言选择中的各种变通方式、逻辑关系和影响效果时,我们才能更好的驾驭我们的语言”。

第五章(Bad Citizens)和第六章(Bad Accents)两章在宏观层面上详尽讨论了那些不说社会主流语和那些听起来不像是说标准的主流语的人的相关社会问题。首先在第五章,作者通过追述历史、分析案例和考察美国的双语教学状况重点探讨了语言的同化问题。指出语言同化思想根源有三:1).它出于这样一种信念:语言上的统一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是一种必要;2).它出于这样一种设想:若语言得以统一,将有助于社会差异的消除和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相互理解;3).它出于这样一种担心:语言多样化可能导致政治分裂和暴力冲突的发生。作者指出,在美国,由于上述根源,外来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曾一度受到丑化、打压,被看成是难以解决的问而不是应开发的资源。虽然近年来美国本土民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保护,但“对外来语的认识至1917年罗斯福总统把语言称颂为民族统一的标志以来却似乎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作者强调,虽然人们在语言上有“融入”主流的需要,但语言多样性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接受。

在第六章,作者通过分析地域方言和美国黑人英语指出,它们都是具有自身语言规则的独特系统,或则如拉波夫所说的结构高度完善的体系,它们和标准英语一样在各自适宜的语境中各有所用,各有所长。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语言学上被认为是平等的。然而作者也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的地位却并非平等,许多操地域、社会或民族方言的人和许多操外来语的人都感到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去更改他们的口音。也就是说,虽然主流意识对语言变异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但主导观点仍主张它们向理想中的标准英语进行同化而不是主流话语与方言话语兼容。因此,作者在本章结尾再次强调:非标准的语言变体都是系统的而且在很多语境下都是有其独特社会作用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要分解民族文化或放弃教授主流语言的努力,相反它是通过认真对待方言变异,以期以一种更有效、更真诚、更现实的方式来教授和分析语言。

在第七章(Images and Engagement),作者首先对针对所谓拙劣语言的常见异议进行了重新回顾和梳理,接着对有关语言的几种主要意象进行了归纳,然后突出介绍了几个把现代语言学思想引进学校和社团,意在增进人们对不同语言变体的规则性和整体性了解的事例。在这一章中,作者明确建议语言政策的制定要以历史和调研为基础,摈弃过于简单化的语言优劣思维模式,在维护传统和促进创新中寻求制衡。

三、简评

纵观全书内容,我们发现,该书虽无意于著论立说,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该书却触及到了社会语言和语言社会中不容忽视的许多现实问题,如语言的优劣和雅俗、语言的变异和同化、语言的规范和创新、语言的平等与效力、语言的一体化和多样性,以及语言的意象和隐语表述等。应该说,内容触及面广,思想启迪性强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除此之外,本书作为作者多年来就语言中的许多佯谬现象殚精竭虑思考的凝结,还具有另外两大优点:一是全书的阐述是点面结合,且无论是抽象“面”上的语言思想探讨,还是具体“点”上语言现象分析,始终有一个统一的认知视角,即相对主义语言认知观;二是全书引证材料丰富翔实。书中的分析讨论基于英语,立足美国,理性阐述与感性实例相结合,从而使该书读起来既少了纯理说教式语言学书籍的晦涩,又少了玄奥例解式语言学书籍的乏味。因此,该书不仅对那些对社会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还是对那些在此领域不甚了解但对语言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不失为一本给人教益的诱人读物。

纵然如此,我们却对作者书中的个别说法心存疑虑。譬如作者第五章中关于美国“不存在遭受语言分裂主义威胁”的说法,我们认为在考虑到现今美国民族人口和移民趋势的情况下该说法显得有点令人费解。尽管他引用一位社会学家的话说:“通过对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讲英语和听懂英语是公民资格得以认可和获取经济成功的必需”,他却忽略了那些讲西班牙语人数较多的城市的具体情况。例如:迈阿密就是一个经济因素增强西班牙语活力的大都市,并且“操双语的职业人员的平均收入要超出那些单操英语职业人员将近7000美元”。Huntington也认为随着国内西班牙语影响的加深,美国将来很可能出现其它类似的城市情形,从而促使美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加速双元化。假如贝提斯特拉在驳斥美国英语正遭受来自西班牙语的威胁一说时,能够把当前这些鲜明趋势考虑在内的话,或许他的论述将会更加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杨光:《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中国语言文字网, 2004.7.26。

[2].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 .2。

[3].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1。

[4].戴庆夏:《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