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2、《仲夏》 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明·朱瞻基: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闻蝉》唐·耒鹄: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描写夏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在大李老师的倡导下,我们从学前班起就开始熟读经典诗文《论语》、《弟子规》、《笠翁对韵》。这些经典诗文每天我们都要用手指着读和背诵,这让我认识了好多繁体字和多音字;还知道了中国人从古时起,就有和好的美德和卫生习惯。《弟子规》里教会我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爱护幼小……“便溺回 ?净手”就是告诉我们上完厕所和吃饭前都要洗手。

一年级我顺利的进入了学校的“经典诵读班”。通过《元日》、《春日》、《春晓》等描写春天的古诗;夏天的《小池》;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松》和《梅花》……让我知道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还可以这样描写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我看的古诗文也越来越多,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周老师的严厉教导下,每天我都必需背一首《读读写写》上的古诗。有时背不出来,就会的到她的耐心教导,知道我背出来为止。慢慢地我对这些古诗有了感觉,在周老师的帮助下,我也象古人一样学会了作诗:

《 痴 书 》

书 丛 堆 室 似 孔 家,

阅 遍 书 海 废 寝 室。

不 是 玩 中 偏 爱 书,

描写夏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52-01

在低年级小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题材多样,有描写四季的,如《春晚》、《小池》,有写物的,如《古朗月行》、《鹅》,有写人的《所见》、《小儿垂钓》。它们大都为五言七言诗,语言浅显易懂而且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年级小朋友吟诵。在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古诗的美,并且基于低年级孩子记忆强的特点,尽量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古诗。

一、读,体会古诗的美

读,即吟诵。吟诵,不同于一般的读,而是在孩子们充分理解诗意后,有感有思地轻吟高诵。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节奏匀称,最适合吟诵。“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3】让孩子反复地吟诵,读出每句诗的情调气韵,读出诗的跌宕起伏,他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美妙的诗词意境中。古诗课堂上,我总是让孩子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扫除语言障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通顺,读熟练。在熟读的基础上再精读。

比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教学重点应是如何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名读、男女生读、接力读、小组赛读,目的只为了学生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便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对李白的诗歌奔放、洒脱、飘逸、雄浑的风格有所感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时间,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潜在含义。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凝炼含蓄的句子要把它们形象化,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学生理解字意、词意、句意、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领学生浮想联翩,使古诗文所描绘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为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使他们进入诗意境,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再读,教孩子标出诗的节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是有声的画,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真切感受,古诗的情感就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中。诗的语言流畅、轻快,每个字都流淌着音乐。这种沁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繁冗、机械的讲解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二、背,积累古诗的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4】。在小学低年级古诗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多读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

首先,课堂上的引导很重要。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孩子接触更多同类型的诗,释题时,窦老师出示许多“不遇”的诗,

其次,课后,要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门别类地去背诵古诗,这样脉络清,背得多。

1、根据意思背。根据诗的内容分门别类背诵,比如教学《游园不值》,学生就可以背起“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写杏花的诗《马上传》、《临安春雨初蒙》,学《赠汪伦》后,学生背起送别诗《黄鹤楼》、《别董大》。

2、根据时间背,教学《所见》后,我让孩子们找描写夏天的古诗来背,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继而还可以扩展到背诵四季的诗。学生从《早春》、《春晓》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江雪》、《冬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饮白雪诗,他们兴趣盎然,在古诗灿烂的世界里遨游。

描写夏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对学生的积累态度有一个主观评价,我通常采用星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考查主要由小组长把关,每背诵一首诗得一颗星。当星星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定级为“诗人”“诗圣”“诗仙”。为此,我设计一张评价表,记录学生得星的情况。记录、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

描写夏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卒于献帝延康元年(220),时年66岁。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乱世霸主”与“文坛雄杰”,或者说他是“英雄”与“文雄”一身而二任。在汉末那一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军阀,统一了北方。官至汉丞相,封魏王,后来其子曹丕称帝,他被追谥为魏武帝。因为尊刘尊汉的封建正统观念作祟,宋代以后的小说、戏曲乃至民间的说书人。都将他描绘为一个大奸臣。直到鲁迅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才为他翻了案。鲁迅论定“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与此同时,曹操又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建安”是汉末献帝刘协的年号。指公元196年至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三曹”与“七子”,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七人。建安文坛以七子为羽翼。以曹氏父子为领袖,而曹操以其政治地位与创作实绩。理所当然地成了领袖中的核心,名垂后世,光耀千古。

建安十二年(207),袁绍之子袁尚、袁谭勾结乌桓(又称乌丸,居住于辽西与河北东北部的少数民族)蹋顿部落南侵掳掠。曹操这年率师北征,大胜,于当年秋冬之际班师。路经碣石山而登临远眺,写下了千古绝唱《观沧海》。《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旧题。“夏门”为洛阳西北城门。汉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曹操以旧题写新辞,班师途中共作四诗,后人为它们加上小题目,即《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首诗后面均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语。系配乐歌唱时乐师所加。并无实际意义。

这首诗,前三句是实写。描绘登上碣石山所见的景象。是诗的高潮来临之前的浪头。接下来的三句是虚写。是气魄雄张前无古人的想象,是诗的高潮所掀起的九级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北。为燕山余脉,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有巨石矗立山顶,故称“碣石”,秦皇汉武均于此登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