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第1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

书像一条河,有的已经随着波浪漂流走了;有的已经失去了昨日的光彩;但有一本书却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刻在我心里,那就是《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不知怎么了,本书使我胆大了起来。以前,我一看到有人在放擦炮,我就捂着耳朵,跑的远远地。看着鞭炮有没有放了。但自从看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不再害怕了。都不捂着耳朵在看了。有时还自己放了玩玩。

我爱《三国演义》,它给了我信心,给了我优美的语言,给了我,这本书任我百看不厌,我十分喜欢它。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第2篇

创作年表

1997年,《山花》杂志“三叶草”栏目发表短篇小说《站在屋顶上吹风》等。

1998年,在《收获》、《江南》、《天涯》等刊发表短篇小说《扫烟囟的男孩》、《地震之年》等一系列充满探索风格的短篇小说,引起期刊界关注。《站在屋顶上吹风》入选《中国现代小说季刊》(日文)第II卷第8号通卷44号。

1999年,出版随笔集《我们居住的年代》(作家出版社),短篇小说《明朝故事》入选《小说选刊》第9期。中篇小说《坐拖拉机去远方》,获1997――1999年度浙江省作协优秀作品奖。

2000年,创作长篇小说《饥饿的饲育》(未刊稿)。获该年度“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称号。

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2001年,《十月》发表中篇小说《一个长跑冠军的一生》、短篇小说《三生花草》等。

2002年,《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红色少年》等。开始转入历史散文写作。

2003年,出版合集《六十年代气质》、《孤独的慰藉》等。

2004年,在《江南》杂志开设“历史碎影”专栏。《新月的余烬》入选《名家推荐最具阅读价值的人物传记・2004》。《向西,向西》入选2004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名家推荐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2004》。创作谈《叙事:世界不那么完美的一面镜子》刊《当代小说》2004年第11期。

2005年,继续“历史碎影”专栏写作。《痛》入选《2005中国散文年选》,《转塘一夜》入选《2005中国精短散文一百篇》。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第3篇

曾有人指责美国高产作家索尔・贝娄重复写作,对此贝娄并不争辩,他用自嘲的口吻说,我并没重复任何人,我重复的是我自己的心。事实证明,贝娄连自己也没重复,他的貌似重复的作品其实包含了不同的命题,自然,明眼人不必费力就可以看出来。另一位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以“约克纳帕塔法”的杰弗生镇为背景,创作出了由十五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小说组成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这个世系中,长短篇各自独立,彼此又有些衔接和连带关系,主要人物会在不同的作品中穿插出现。从文学表现形式上看,《你在高原》更接近这一书系。但《你在高原》与贝娄和福克纳的作品都有不同:在形式和内容的融会中,在时代与历史的渗透中,在本土化和世界性的互换中,《你在高原》又有新的拓展。也许这意味着中国文学又悄悄地向前迈出了一小步。

《你在高原》是一部极具实验性的长河小说。所谓实验,就是作者走出了前人没走过的路,奉献了前人没有创作过的作品。《你在高原》对前人的经验有所借鉴,但更在创新,全书450万字可以看作主人公“我”(宁伽)的一场内心独白,其他几十个、上百个人物出场时,“我”依然在场,“我”是所有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我”的视角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其他人物的定位和结局。如果故事局限在“东部平原”的某个村镇,碰巧“我”又是村镇的一员,这可能没有太大难度,但《你在高原》的故事发生在“东部平原”的角角落落,发生在平原之外的海滨城市和内陆城市。“我”虽然出生在这片平原上,但现在早已离开。“我”的心跟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但“我”却不属于它。“我”是个访问者,是个游走者,或者就是一个“流浪汉”。只不过,这种带有自我放逐式的流浪,正是“我”拯救灵魂的必要措施,而全景式的“东部平原”正是“我”永不厌弃的家园。“东部平原”上,千奇百怪的故事层出不穷,各等“异人”异事数不胜数。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七彩世界里,“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物,“我”又无处不在。这是一种高超的结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品质。

“我”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独特性。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导游,他将带领你走进“那片平原”,走进一个个村镇,走进荒野里破败的茅屋,走进矿井的黑暗工棚,走进古堡,走进神话和历史。他又是一个解说者,他用自己的学识和见解,破译了一个个难解的历史谜题。他更是一个思想者,在他的潜意识里,一个无比重大的命题时刻闪现:人类的出路何在?这种深层的意识流动并不玄妙,也不艰涩,大部分时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在一定范围里很有节制地进行。他的这种独特性,时常淹没在“东部平原”的共性中,使他隐身于人群和旷野。这是一个少有的文学形象,这个“我”有阔大的视野,更有超人的勇力。

《你在高原》全十部小说埋下了一个贯彻始终的大故事,在每一部小说里都有一个中心事件,这不仅与他过去所有的作品有所不同,也远离了我们的文学传统,但整个作品又处处闪耀着传统叙事的无限魅力。三言两语,便可勾勒一个人物,一个细节则能绘出一幅乡村风俗画。“异人”、“魂魂收集者”、“独蛋老荒”、乡村半仙、沙妖、合欢仙子等等,就是这张风俗画上的精灵。我能感觉到整部作品里弥漫的浓烈乡土气息,这气息一再告诉我“东部平原”的故事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是民俗的、也是文化的。凡此种种,都源自作者的一种内在动力,这动力就是革新和创造。他要用全新的文学形式和理念重塑一个“东部平原”。这里,“东部平原”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已经成了一种文学景观、一种文化现象。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第4篇

王渔洋是清初著名诗人,以其神韵诗歌创作及理论领袖文坛,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他的小说作品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民国三年吴灏为刊印《王渔洋山人说部精华》作序时所说“简而意远,语淡而味涵,适与先生之诗相肖” [1] 。从结构艺术方面来看,王渔洋小说没有铺陈渲染的宏大篇章结构,他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曲折多姿的设计,对小说视角给予多方位的转换,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以微观反映宏观的方式,在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中,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在情节设计上,善于截取生活横断面,着重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往往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勾勒轮廓,重在神似,给人一种更精致、更精巧、更精准的感觉。王渔洋小说如同清澈明净的河水,流越历史时空,流淌在文人心间,给后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滋养。

一、篇幅精致

正如韩?I评价其书艺术特色时说的“直书其目,简而足信” [2] 2657 ,王渔洋小说在篇章结构上多短制少长篇。陈文新也说:“王士?G限于记述传闻,故略述梗概,不加描摹,依然谨守志怪小说轨范。” [3] 58 短和美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精致的结构技巧。王渔洋小说明显特点是“小”,王渔洋的小说篇目大都在百字左右,长的不过六七百字如《剑侠》、《宋道人》等篇,短的甚至三四十字,如《居易录》中“蜀有墨猴”篇,全文仅37字。但却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重在精巧,篇幅虽小却没有影响作品的艺术性,不少篇目写得叙述委曲、层次井然。

如《芜湖烈妇》:

江南初入版图时,有裨将于芜湖掠一妇人,义不受辱,衣服上下,缝纫周密。其夫访赎之,主将坚不许,妇悲愤投水死。至晚泊舟,舵前?O?@有声,则妇尸已在,次日泊舟复然,以篙逐之,俄顷复至,又次日复然,乃舁而弃之岸。月余,此将在船头纳凉,忽大叫曰:“妇又至矣!”翻身落水而死。①

故事开篇,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在人民流离失所、万千人头落地的情况下,一个卑弱女子却义不受辱,通过“衣服上下,缝纫周密”这短短八个字,就为我们粗细条地勾勒出一个图以自保、心思细腻的女子形象,也让我们看出弱女子的可悲之处;通过缝纫衣服又怎能抵过如狼似虎的军人,通过“主将坚不许”五个字,就写出了一个铁石心肠、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裨将形象;通过“其夫访赎之”,用“访”和“赎”两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生逢乱世、辛苦寻妻、与世无争、无可奈何的丈夫形象。在这狭窄短小的文字空间里,三个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一起,三人的人生命运形成了解不开的死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结局是“妇悲愤投水死”。一般的小说故事可能到此就结束了,而在王渔洋笔下却出现了女子死而不僵的离奇故事情节,伴着“舵前?O?@有声”的情景描写,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怖现场感,随着三上船三落水之后,最终女子为保全清白而无奈赴死,也让坏人偿命。这么精彩的故事,在这么短暂的文字停留中得以讲述,全文虽然仅有一百零八个字,但故事却曲折离奇,给我们以深刻的艺术遐想,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最终故事达到高潮,为我们描述了明清易代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极大灾难。

王渔洋在《居易录自序》中明确表示不欣赏“浮诞艳异之说” [2] 3673 。王渔洋的小说“据事写实,风格质朴,忠实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这些小说虽然篇幅简短但故事内容并不简陋,虽然人物偏少但形象并不偏颇,虽然情节比较单纯但故事冲突并不单一。他博取魏晋时期优秀笔记小说之长,随意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和最具感染力、最富戏剧性的片断、场景等,如临其境地加以记叙,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能够延展人无穷的想象力,体现了王渔洋对于语言文字、故事创作挥洒自如、收放灵动的驾驭能力。

二、情节精巧

韩?I在《皇华纪闻序》中称:“读《王渔洋集》而知诗,读是书而知史,赞王渔洋真有叙事之才也。” [2] 2657 。王渔洋小说不少篇章写得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很有艺术魅力。

如《济宁妇人》:“康熙丙寅岁,济宁南池侧居人王姓者,与众约会武当山进香,既再往矣,归为其妻述?咴榔胬鲋?状,妻亦欲往,夫以道远艰费难之,妻恚而自经。夫归惊懊,言于众,众为置榇殓之,遂行。比至河南某邑,忽见其妻在路旁大树下坐憩,以为鬼也。”将一个家庭故事讲得一波四折,丈夫武当山进香,意外引来妻子参岳强烈欲望;丈夫以道远艰费阻止她,妻子却意外地生气自杀;妻子自杀之后,丈夫却意外地送尸参岳;抬尸参岳过程中,意外地在河南路遇妻子。故事情节在冷静客观叙述中曲折前进,重要转折处引人入胜、催人急读,最终以路遇妻子而迎来欢喜结局,为我们描绘了一对恩爱有情的夫妻、两个性格倔犟的凡夫俗妇、四段荡气回荡的戏剧冲突,让人不禁心生联想,具有文约意丰的强烈艺术效果。

如《李学颜》:

新城诸生李学颜,闱后于历下候榜,夜梦有人告云:“君名在第十八。”觉而喜甚。榜将发,行过藩司街,旧例,自领解以下皆有官马候赴鹿鸣宴,会按名雁行排列。李径至第十八匹前,抚之曰:“明日即乘汝矣。”顾视圉人,腰间有小牌,书名乃李学颜也。大恶之,果落第。

故事仅有百字,但却波澜起伏、曲折多转、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喜剧气氛,李学颜梦见神人告知“君名在第十八”,自以为是自己高中第十八名,而且由于喜不自胜专门到藩司马厩看自己即将骑乘的第十八匹马。按照常人的发展逻辑,李学颜应当高中第十八名,然而却发现养马的人与自己是同名,也叫李学颜,这时候感到事情有些蹊跷,最后果然是李学颜落第。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君名在第十八”并非“中第十八”,而仅仅是“重名在第十八”,真是一出“金榜题名时,却是重名”的喜剧。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不断铺垫,渐至高潮,却在高潮之时戛然而止,峰回路转,从而激发强烈的喜剧效果。

三、视角精准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这种本质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角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以全知视角为叙事角度,然而实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尤其是文言小说,其叙事角度与白话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其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4] 75

所谓全知视角,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一告诉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I??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5] 272-273 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正史主要面对政治生活的整体世界,需要进行全方面、完整性的宏大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是必然选择,也就是站在第三人称的立场上对整个社会运行有全方位的记录,因此涉及的都是国家典章制度、重要礼仪、经济运行、重要官员,简言之是一部分“达官贵人、政治大家”的名人事迹汇编。志怪志人等笔记小说,主要面对的社会生活的微观世界、个人世界,是通过个人视角的观察思考,主要是个人见闻尤其是个人的奇异见闻,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香祖笔记》卷十中明确提出“小说演义亦各有所据”,主张将小说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王渔洋小说注重真实,强调记叙要可信,所写题材多出于见闻,常标示材料来源。在王渔洋小说里面,对于典章制度、重要活动的描写主要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模式,但是由于王渔洋身居九重、高官显贵的独特身份,是这些活动制度的参与者、见证者,又具有第一人称叙事的特点,多种视角混合在一起,使王渔洋笔记小说中这些政治活动的描写生动、活泼、形象,全不似过去史料描写的刻板、原则、抽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除此之外,大量的王渔洋小说都是采取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模式,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甚至加以评论,一些记叙神仙下凡的故事,都以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刻意以这种叙事方式制造真实感,如:“《关壮缪》袁太常密山(景星)言:‘顺治丙申年五月廿二日,关壮缪忽现身广东韶州府西城上,身凭女墙,以右手捋髯,时方亭午,须眉面目,历历可睹。廿三日、廿八日复现,举城官民奔走礼拜,总督尚书李栖凤亲诣庙祭焉。’”以叙述人的所见所“识”为限,作家有意限制自己的叙事权力,这就增强了可信性。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意味着作者只能从“这个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东西。

再如《池北偶谈?火神》一文:

武进诸生杨某馆于某氏,其人富而豪侈,每夜饮,必三鼓。一日醉归,见馆中灯火甚盛,从窗隙窃窥之,见案边二烛卓立甚巨,有绯衣人据案观书,意其杨也。明日询之,杨对以实早寝,未尝夜读,然心怪之。至夜,假寐以伺,近三鼓,忽有大声传呼!排户而入,随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沓,拥一绯衣人至,据案而坐,取案上书册翻之。杨惧而叫呼,绯衣人若不闻者。将五鼓,绯衣者徐起,径趋杨卧处,众皆从之。忽举床四脚,盘旋室中,复掷之空中者数四。天将曙,又闻传呼声,寂无所见矣。久之,杨始苏,起视门户,扃?~如故;问院中人,毫无所闻也。因急谢主人归。归数日,火大作,所居皆烬,始悟所见乃火神耳。杨后中乡试。

短篇历史故事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型态小说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大概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我们能从这个时期的小说中窥探当时的社会风气、政治状况和人物风貌。后世的唐传奇,甚至元杂剧,明清小说都受到这个时期小说的影响。所以,学习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志怪

中国的古代小说发展史可谓源远流长。“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时的“小说”,是指卑琐无价值的言谈,还不是指文体。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个时候,小说才有了文体的意义。古人所谓“小说”,原指篇幅短小、意旨无关宏大、带有传闻性质的记载。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有神话、寓言、史传等小说的形成素材出现,初现日后小说“童年期”发展时所呈现的志人、志怪两类格局。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甚至有似不入流的倾向,它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一种新型文体。所以,虽然小说已经产生了两千多年,但是学术界对小说的研究并不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一种风气,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盛况,但总的来说还属于小说的摸索阶段,是未成形的原型态小说。我们能从这个时期的小说中窥探当时的社会风气、政治状况和人物风貌。可以说,它为保存原始而鲜明的历史时代面貌,传承民间故事和传说做出了杰出贡献。这里谨以《搜神记》的代表篇目浅谈我对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的阅读心得。

读《搜神记》后,我把志怪类小说的风格归纳于“奇异隽美”。再拆开说到“小说”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说” 字在《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它比起其他其他文体来说更随意,更趋近于生活。所以,小说就是随意谈谈、小小书写一下的意思。再说“志怪”这个词,在《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志怪”和“小说”两者联系到一起后,以名测其义,大概就是随意记录的一些鬼怪灵异的书。谢无量在《中国大文学史》论及小说时说“小说家虽好集异闻,难于征信,然以记载为职,则亦史之流也。”则反映了原始形态的小说虽然记录的是一些鬼异之事,但仍具记史功用。我们可以得知,中西方小说不同点在于,中国史学家即兼小说家,小说为记史。所以,看似随意记录鬼魅之书实则却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原貌。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大多至今已亡佚,现存的东晋著名史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是比较完整的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相关资料说,《搜神记》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干宝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所以,研究《搜神记》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写作手法等对后世回溯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儒学的正统地位实则已经败坏,佛道二教十分盛行,为宗教迷信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文人士大夫间,服食养生神仙方术之说颇为流行。当时巫教、阴阳五行学和宗教迷信传说盛行,文人士大夫之间谈风日盛,地理博物也志怪化,再加上原始宗教的传播和神话传说的积淀,形成了那个时期的志怪小说的繁荣景象。关于神鬼的描写“感情、言语、行动也浸透着人间的气味,被用来表达人民的爱憎和愿望。”

以《搜神记·三王墓》为例。《三王墓》,出自晋代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卷十—。这个篇目主要讲的是干将莫邪铸剑而死,其子为其复仇的悲壮故事。全篇几百字的篇幅就讲故事讲得扣人心弦。文字简练,故事情节很灵异。这无不展现了当时文字记录的发展水平,也与出书时的阅读和接受人群有很大的关系。整篇的用语不晦涩,比较简明易懂,并且加强了对人物间对话的描写,对情节的发展做出了渲染和铺垫。再说其中故事情节很完整也很丰富,避免了平铺直叙,一波三折,极富表现力,如“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实在灵异而大胆。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暴行,歌颂了人民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通过这些极富想象的情节,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表达出来,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搜神记》的很多其他篇目也和《三王墓》一样的风格,都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代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宋红迈的《夷坚志》、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可以说源于此。宋代的话本中的“烟粉灵怪”故事和元代关汉卿的戏剧、鲁迅的历史小说也都受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小说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建立在宣扬宗教迷信上的文学创作有很多弊端,其中一些怪异内容也属于糟粕,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被慢慢摒弃。

魏晋南北朝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成就是显著的,为后来的唐代文学,元代文学甚至明清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认识这个时期的新兴文体——原型态的小说,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世貌,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中华书局1918年10月版

相关期刊更多

短篇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市委宣传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大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