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侦探故事

短篇侦探故事

短篇侦探故事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侦探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定型的叙述模式:一起凶杀案发生了,许多人受到怀疑,除凶手之外,其他都被排除,结局是凶手被绳之以法或死去。这类定义让侦探小说定位于旨在使读者得到消遣的通俗文学之列。但其实随之社会各方面得发展变化,侦探小说的故事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此,使得处于文学边缘的中国侦探小说渐渐的有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20世纪之前,在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领域内,从理论的建树到作品的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随着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这样一个充满了政治文化思想巨变的时代,侦探小说的数量和质量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传统模式

1.1 仇杀情杀图财害命抢劫为主题

这个主题是中国侦探小说最为传统的叙事模式,他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开始的案发--侦察--推理--破案这样的传统模式。一开始就破案了,把几个嫌疑人叫到公安局从案发经过说起,从而怀疑每个人都是凶手,然后一个个推理排除,最后找出真凶,把案件的本质归根于这个主题当中。比如孙了红的《蓝色响尾蛇》、《血纸人》等。

1.2 反特防奸与警察故事为主题

除了传统的仇杀、情杀、图财害命,反特防奸为主题的题材也是侦探小说的特定时代背景的传统模式,如《双铃马蹄表》、《无铃的马帮》、《深夜来客》等,许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一时家喻户晓。这些作品的模式大都是我方截获敌特情报,得知敌方将要获取某一机要文件,或在某一重大时刻(如国庆)、重要地点(如广场、工厂、铁路、桥梁)制造爆炸,然后展开侦查,最后将派遣的、潜伏的与变节的一望打尽。这些作品的内容从故事模式来看还是线索单一,但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当时人们在苦闷的生活中有了宣泄。这种“抓特务”套路必然导致人物脸谱化,很难有艺术上的创新,而且剥夺了读者在阅读侦探小说中与侦探一起寻找罪犯的乐趣。久之,很难再吸引读者的视线。

2 法制过渡的模式

2.1 反走私反

在新时期最初的几年里,有两部发表较早的作品能够说明侦探小说作家们这种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示一部是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计红绪的《九马疑踪》,另一部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蓝盾小说集》中梁晓喻的《黑夜,潜伏着危险》。长篇小说《九马疑踪》。反映国际刑警组织活动情况的作品,国外已写得很多,但作者在1979年收集创作素材时,国内很少有这类题材的作品,于是便写了这部长篇。《黑夜,潜伏着危险》与《九马疑踪》有相似的问世经历。小说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走私的斗争。那时候中国大陆上还没有的大面积危害,反毒斗争只是中国警方与假道我国的境外贩毒分子的较量。梁晓喻迅捷地捕捉到了时代生活新的律动,大胆走进新的题材领域,为后来反题材的侦探小说大量涌现做了开山的工作。

2.2 反腐,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反犯罪斗争

表现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反犯罪斗争,是新时期侦探小说的又一个新的热点题材,蓝玛的《地狱的敲门声》就是一部代表作品。小说描写老侦查员桑楚来到k布,在侦查宾馆女尸案时与一桩悬而未破的科学宫倒塌案遭遇。该市人民谈虎色变的“二十八兄弟会”的四个头目同时落网,牵扯到他们犯罪事实的文件却变成了一堆白纸,原来,承建科学宫的“二十八兄弟会”后面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受贿者,作为副市长,此人对下一个近亿元的工程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桑楚巧拨迷雾使案件大白,那个身居高位、披着共产党员的外衣、灵魂却被金钱收买了的败类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部小说社会批判的尖锐程度,不仅在侦探小说,就是在其他种类的小说中也是少见的。反腐败的斗争也必然要反映到侦探小说里来,王瑞玉的《衙内公司案》就是这一题材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 侦探与推理相结合的模式

3.1 心理悬疑小说

比如蔡骏,他打出的旗号就是“心理悬疑小说”。这是一位年轻的才华横滋的作家,他

的作品同样吸取了经典侦探与推理小说的精华,但呈现方式完全变了,他对恐怖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对奇异情节的设计,对人物的刻画,连同诗意的带有华丽色彩与伤感气息的语言都使其作品有一种罄粟一样的吸引力。他的所谓心理悬疑指的就是其对人性、人的心理与欲望的开掘上,而并不是如心理分析式的表达,悬疑是其外观,心理是其内在的推动与悬疑的最终指向。如果说蔡骏在悬疑在心理,那么朱辉的悬疑就在社会,他的长篇新作《天知道》是社会悬疑的典型。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人精神困顿和道德突围的长篇小说,小说从一个平常家庭被悄然侵蚀入手,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逐步展现主人公祁天、他的妻子杨芳、妻子的情人孟达以及艾滋病研究专家周长、女间谋张颖的心理世界。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精神指向逐步由维护家庭,追寻情感,朝着固守自尊和拯救社会方面发展。在这部小说里,人物都是有“病”的,社会也进而是有“病”的,对艾滋病药物的研制具有着象征意义,是对人类的医治和拯救。这是小说的内涵所在,小说伴随着一个作案和反作案的侦探推理型“外壳”,普察通过推理分析和巧设陷阱,直到最后用浦谎来击溃祁天的心理防线,使案件真相大白。但是,朱辉的这部小说与那种遮蔽了人物的心理,也少有社会背景的展现的侦探推理小说不同,他看重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冲突,环环相扣的情节只是人物行动的链条,它指向的是人的道德底线。

3.2 科幻侦探小说

新时期以来,侦探小说在文体的创新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科普科幻侦探小说和纪实侦探小说的创作成绩。科学幻想小说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的小说文体,早在止四卜年代就有人尝试着写作了,但科学幻想小说与侦探小说结合并把这种结合推上一个新的艺术层次,却是新时期以来才出现的,‘臼的代表作家是叶永烈。叶永烈创作的金明系列侦探小说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通篇都充满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幻想的魅力。《深山黑影》写一对生物学家在动乱年代不幸的遭遇,娄山被迫藏身鬼山与世隔绝,起初人们以为鬼山出了野人或天外来客,在金明富有科学知识的侦查和推理下,这对生物学家才喜获重逢。小说用大量篇幅介绍科学知识:蚊子的生活习性、制作跳蚤标本的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密码的奥秘。小说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从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引发的科学幻想:金明发明了一种科学制作的变色衣,它“薄如蝉翼,却非常坚牢”,最有趣的是,它可以随着身边物体的颜色改变衣服的颜色,公安人员穿上它,便于隐蔽,以观察敌人动静;物理争家娄瑛瑜利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距离理论发明出“穿壁衣”,穿上它可以像劳山道士那样穿墙而过。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奇瑰的刹学知识和料学幻想的世界,它与金明侦破案情、同样富有奇瑰色彩的经历相映成辉,使小说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3.3 儿童题材的小说

新时期侦探小说除出现了反走私、反、反经济领域犯罪、反腐败这些新的题材以外,小说题材进一步向广度开掘的态势依然活跃,其中,儿童题材的侦探小说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倾向,不管是在西方侦探小说还是在日本侦探小说中都是没有过的。它的产生,与我们国家提倡为儿童写作、扶植儿童文学的现行政策有直接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特色。儿童题材的侦探小说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儿童作为读者对象,小说充满儿童情趣,但侦探还是成人;另一种则是由儿童来充当侦探了。叶永烈的金明系列侦探小说中有一些篇章就属于儿童题材。《归魂》属于前一类,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成人的故事,却有着许多儿童生活的内容。围绕着陆浩的孙子小陆子的那些充满儿童情趣的情节无疑具有儿童文学的特点。叶永烈的《小侦探》、邱一中、潘文昭的《鸡场奇案》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儿童题材侦探小说。《小侦探》由几十个短篇组成,都是小灵通帮助侦探处长金明叔叔破案的。《鸡场奇案》写了一三岁的中学生杜探奇来到在鸡场工作的爸爸妈妈身边过暑假,一系列可疑的情况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也参与了破案工作,并且用自己发明的微型电视发射机抓住了间谍。这两种类型的儿童题材侦探小说都具有科学幻想的色彩,由少年儿童充当的侦探也都是在成人侦探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这类题材还有待于近一步开发。

3.4 纪实模式的小说

纪实侦择小说的创作势头目前尚不猛烈,但也有一些作品显露出了这类小说特有的力。

郝东辉所著《日一日暗杀计划》(1989年百花出版社出版)表现的是一件发生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史实,这件史实曾引起世界性的轰动。一群国际间谍在辽沈战役之后便预谋暗杀,企图用暗杀手段阻挠解放大军,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我公安人员及时地获取了这一情报,派出华剑打入间谍集团内部,一举捣毁了这个间谍集团。纪实侦探小说既具有侦探小说扑朔迷离的奇瑰魅力,又具有如实记录事件的可信性,这两者的结合,更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件重大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热点。这种读者的视线可以通过现代传媒迅速聚焦的现象,为纪实侦探小说的生长提供最富饶的土壤。预料纪实侦探小说这种新的文体会得到更多的作家和读者的垂青。

我国侦探小说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构建了自身特定的题材类型。目前,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在开放、多元的文学领域里,成就较大。

参考文献:

[1] 杜元明、张学敏:《中国公安文学作品选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

[2] 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1月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侦探小说;情节安排;破案模式;人物塑造

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多年,创作了八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短篇故事和十七部剧作,素有“侦探小说女王”的美誉。她的作品被译成了103种文字,在157个国家出版,销售总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剧集》。克里斯蒂的作品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社会名流的推崇。英国女王把阅读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作为最好的享受,曾授予她“侦探女王”的桂冠;法国总统戴高乐也自称是“克里斯蒂迷”。

1979年11月,《译林》杂志在创刊号上刊登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宫英海译),同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小说的单行本,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文该名篇为例,从案情设置、破案模式和人物塑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的特殊魅力。

一、情节安排

《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情节扣人心弦。整个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尼罗河上的一艘游轮上,情节主要围绕富有美丽的林奈特・多伊尔小姐的婚姻和死亡展开。林奈特在与新婚丈夫西蒙・多伊尔度蜜月时被人枪杀。故事开头,林奈特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大笔遗产,令人艳羡。富有美丽的她却出人意料地嫁给了刚刚认识的穷小伙西蒙・道伊尔。而西蒙此前正是林奈特的好友杰奎琳・德・贝尔福特的未婚夫。

小说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前十二章)都在叙述林奈特的身世和婚姻。林奈特在蜜月期间,结下了太多的冤家。几乎游轮上每个人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憎恨她。林奈特在第十三章被神秘枪杀,她那条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也神秘失踪。在克里斯蒂的其他名篇中大显身手的侦探赫克尔・波洛和助手雷斯上校恰好也在这条游轮上度假,他们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侦破案情的重任。

谁会是杀人凶手呢?杰奎琳恨林奈特,因为林奈特夺走了她的未婚夫;斯格纳也憎恨林奈特,因为林奈特因误会而阅读了他的电报;派宁顿先生负责林奈特的财产并且与林奈特有冲突;鲍尔斯小姐生活落魄,她的父亲因为林奈特的父亲而破产;范・斯凯勒小姐非常羡慕林奈特的珍珠项链,曾发誓要得到它;船上的工程师福利特伍德曾声称要杀了林奈特,因为林奈特阻止了自己的侍女玛利亚与他结婚。似乎每个人可能是杀人凶手,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凶手在众人之中,却又难以发现。

波洛侦探大惑不解。首先,在他的脑海中西蒙不可能是凶手,因为他在案发前已被杰奎琳射断了腿,无法行动。同时,杰奎琳也不可能杀人,因为鲍尔斯小姐已经给她服用了吗啡,且整夜都陪在她身边。科尼莉亚、贝斯纳医生和鲍尔斯小姐等是当晚的目击证人,可他们对案情却一无所知。范・斯凯勒小姐的披肩在案发当晚被盗,后来在河中与枪杀林奈特的手枪一起被打捞上来。

林奈特的珍珠项链在凶杀案当晚失窃,波洛搜遍了整个船也没找到,却发现派宁顿先生的房间里有一把左轮手枪。鲍尔斯小姐在斯凯勒小姐的丝袜里发现了那条珍珠项链,并告诉波洛侦探范・斯凯勒有盗窃癖。波洛发现项链是赝品,这更增加了案情的复杂性。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林奈特的侍女路易斯・布尔热突然被人用贝斯纳医生的手术刀杀死。波洛发现她的手里有一千法郎的纸币的一角。波洛由此推断路易斯之前对自己撒了谎,她在案发当晚一定看到了凶手,因勒索而被凶手灭口。此后案情逐渐明朗化。欧特伯恩太太在告诉西蒙杀人凶手的名字时被人用派宁顿先生的左轮手枪射杀。让所有人吃惊的是,那条真的项链却被绅士的吉姆・阿勒顿盗走。读者满怀期待地在这跌宕起伏的案情中跟随波洛一步步发现真相。

二、破案模式

《尼罗河上的惨案》整个案情非常简单,可是读者却不易发现真正的凶手。林奈特生前曾和波洛谈起过杰奎琳。杰奎琳声称不会放弃西蒙,并执意要用小手枪杀死林奈特泄愤。几乎船上每个游客都声称要杀死林奈特,这给真正的凶手很大的保护。谋杀案依照凶手的缜密计划实施。案发当晚波洛的酒被人下了药。因此,他无法及时到达案发现场。

罗伯森小姐亲眼看到杰奎琳射断了西蒙的腿,并看到血液浸湿了手帕。这成了西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其实,在罗伯森小姐和凡塞普先生在船的另一头照顾杰奎琳德的五分钟里,假装受伤的西蒙仅需两分钟就可以拿起手枪窜到林奈特的卧室谋杀她,然后返回受伤的地方,用提前偷来的披肩包住手枪射伤自己的腿。杰奎琳制造的噪音恰好掩盖了西蒙的枪声。

然而,计划完好的谋杀却出了差错,这也使更多的人成了受害者。林奈特的侍女路易斯目击了西蒙出入妻子船舱过程。路易斯在言语中讹诈西蒙,之后,杰奎琳在路易斯点钱时将其杀死。而欧特伯恩太太看到杰奎琳进入路易斯的房间,并急于说出真相。西蒙对欧特伯恩太太大声喊叫,意在提醒杰奎琳此事。杰奎琳立即行动,用派宁顿先生的枪在欧特伯恩太太说出真相前就将其射杀。最不可能成为凶手的人却出人意料地成了真正的凶手。

三、人物塑造

阿加莎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运用了奇特的人物塑造手法,使读者一直处于迷宫之中,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对人物的塑造是阿加莎的又一神奇的武器。阿加莎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比利时大侦探波洛,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出现在众多侦探小说中。波洛留着一撮小胡子,身材矮胖非常绅士。他会通过偷听和骗人来发现案情的关键。他外表平静,大脑却在缜密地思考。

《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其他人物的塑造也别具一格。林奈特独断、专横的特点在最初就有体现。杰奎琳似乎是我们要同情的对象,在真相大白之前,她一直都是无知受害者的形象。西蒙看起来无知而又孩子气,不可能有杀死新婚妻子的动机。贝斯纳医生等都可以证明杰奎琳和西蒙的清白。读者和波洛一样如坠雾里。最后,波洛、船上的人和读者都惊奇地发现,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却是真正的凶手。

四、结论

阿加莎・ 克里斯蒂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给各国读者带了美妙的享受,而且给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各国推理小说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侦探小说模式推动了世界推理小说的发展。1976年,根据《尼罗河上的惨案》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奥斯卡金像奖,这是国际影坛对克里斯蒂的极大肯定。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第3篇

山西省实验中学学生。中国散文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最小作家。著有:中国首部中学生长篇侦探小说《夜案》;中国首部中学生悬疑长篇小说《罨》;散文、杂文集《狂若处子》和《写书的人》四本书近100万字。《狂若处子》被评为第六届“威龙杯”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金奖;散文“一幅幅画面”被评为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部级一等奖。

在历程将给白纸着色的路途上――我看《写书的人》

梁鸿鹰

山西少年李禹东上高中时候出的《写书的人》,已经是他的第4本集子了,里面包括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长的短的都有,有篇东西的题目叫《历程将给白纸着色》,这正是他的很好写照。这个热爱文学的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在书里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能看得出,他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执著的人生追求,他在用写作为自己的人生历程着色,在这条路途上有苦闷也有欣喜,有思考也有收获。

亲近文学的人,无论长幼,都应得到鼓励。文学以语言反映现实、表达情感,是一种智性的、沉静的精神劳动,历来青睐那些细腻敏感的心灵,喜欢那些乐于通过她抵达内心宁静彼岸的人们。少年写作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的兴盛,得益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以及人的自觉精神、主体意识的提高,得益于青少年和其他社会群众一样,文学创作热情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但这股热潮也不可避免地裹挟着一些喧嚣与浮躁,李禹东不属于这份热闹,还没有受到市场的浸染,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事情。文学是他心目中神圣的缪斯,是他确定不移的人生追求,写作的意义之巨大达到了几乎与日常生活、学习等量齐观的程度。而且,他还不止于把文学当成心灵的避风港、情感的停靠站,他甚至说,自己的最高目标,就是学习鲁迅先生,要像他那样,做出更大的成就,努力成为文学上的一面“旗帜”。他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留恋,乐而忘返,吮吸着多种养分,也锻炼着意志与耐力,他为此牺牲了许多与同年龄孩子嬉戏的乐趣,以这样的精神去朝圣文学,通过写作找到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尊严,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应给予肯定。

《写书的人》是一份校园生活的忠实纪录。学校的日常活动及相关事件、场景构成作品的重要内容,分数、辅导班、“特长”、“一本”、“三本”,这样一些词汇和反复在书中高频率出现的概念,让人们重新回到我国教育的现实之中。透过他的笔触我们发现,在很多时候,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孩子们,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一样,为了应付考试,重复做着各种不得不重复做的事情,孩子们被迫放弃了电脑游戏、学习FLASH、吸收百科知识等的乐趣,生活被格式化为单调而枯燥的程式。在我们这个人口过多、教育资源紧缺的国家,教育在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学生、家长、教师苦苦挣扎、探求,李禹东的作品为这一生动景观留下了一份独具个性化特色的纪录。

写书的李禹东十分热爱思考。他对各种社会问题有着浓厚兴趣,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他在作品中记录了自己似乎过多地遭受社会不合理现象冲击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上的、心智上的矛盾。其中写的最多的当然是围绕文学创作所发生的一切,譬如,他的勤奋不被人理解,他用劳动换来的写作成果遭到妒忌,他的辛劳被人质问为“有什么意义?”,他对文学的追求,遇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冷眼和排斥,这使他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吃惊地发现,他似乎还经常陷入复杂人际关系造成的苦闷之中,他所理想的人与人和谐、单纯、平等交往的关系,似乎往往是那么可望不可及。而且,在他身边总是时常发生着让他无所适从的变化,这使他的作品蒙上了一种与年龄不大相称的忧郁、苦闷与彷徨的色彩。

调适自己与现实关系的文字是作品中最有特点、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小作者坦诚地表示:“我要感谢那些一直把我当作朋友、一直鼓励我、一直催促我进步的同学们,但我却没有办法用最真诚的眼光去面对那些本没有能力但却总是嫉妒别人的人。”他力图去认识生活中的某些怪现象,比如,他发现自己曾以诚相待交过的朋友,实际上只“停留在表面”,关键时刻完全没有朋友的情分。比如,现实中似乎到处都是不公与虚荣心,在他看来,“有的人,或者干脆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像是包装纸中裹着的内容,充满了奇妙的虚荣心。”“这虚荣深深地在一些成年人的世界扎下了根,并正在发芽、长大。”的确,虚荣心正在侵蚀我们的社会空气,我们见多了好多家长受着虚荣心驱使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同事、朋友、邻居拼面子,这样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许多不和谐,小作者的忧虑、愤懑和苦闷,呼唤人们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我们的努力让青少年在更加坦诚、融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品也是小作者丰富精神追求的忠实见证。作者以自己的敏锐、真诚、冷峻,写了学校日常生活的多彩,写了围绕自己的情感波动所发生的一切,其中有对现实反思,不乏他调和与周围环境冲突的努力。他热爱生活,时时关注周围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们从他对乌克兰舍甫琴科绿茵场上的拼搏,对罗纳尔多在世界杯上的第15个进球的描写,发现他正在努力拓展创作的视野,渴望以更开阔的胸襟,反映世间更多的侧面。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与同龄的孩子一样,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而他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比别人有着更多的精神追求、更多的精神诉求,因此也需要更多地融入生活,增添更多的生活内容,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学世界。衷心祝愿他在学业上、在文学上有更大的进步。像他说的那样,在“历程将给白纸着色”的未来岁月,体会出生活赐予的更为丰富的内涵,感受到生命奉献的更加多样的精彩。

他那不肯屈服的探求目光

――读李禹东散文集《狂若处子》

王宗仁

这是我读到的李禹东的第二本散文集,另一本《写书的人》留给我难以消失的印象是,他敏锐新颖的思想锋芒总是直视现实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问题。那独特的语言叙述方式,常常使人瞬间会忘掉这是出自一个10多岁孩子的笔端。这本《狂若处子》则使我们清晰可信地探视到了李禹东成长的行为轨迹,找到了他新鲜思想的必然源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李禹东的少年才华,不仅仅表现在他十分清晰地把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分为6个成长阶段,更令人赞叹的是,他十分精妙地用3首歌的歌名和3部文学名著的书名,妥切而形象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离奇经历。毫无疑问,只有热爱生活苦读博学的孩子,才会写出这样结构新颖的文章。在小学二年级时,因为老师的偏爱他当上了“路队长”,他认真履行队长职责伤害了同学,他写道:“由于我与老师靠得太近,我的同学害怕我过分富有责任感,过分认真,给他们打‘小报告’。但是,当我今天重新回想小学时的熙熙攘攘时,我发现,那时的我却是懂事的。”“懂事”,一支歌名。在初中第一学期时,他在一些神秘的男生面前显得低人一等,甚至“到了无从下手”的地步。他写道:“在这个我全然不知的陌生环境里,我就如雾都孤儿般寂寞,我重新失去了朋友,迷失于弥天大雾之中。”“雾都孤儿”,一部世界文学名著。

在这本《狂若处子》里,李禹东写了许多人物,有亲人、老师、同学、护士,还有小偷和外国教师;写了他的种种经历,如在校园里被人欺负和欺负别人的苦楚、参加世界杯赛途中的不幸遭遇、“非典”流行日子里在河边散步时的见闻;写了他阅读中外名著的愉悦和感悟。正是这些人的关爱或歧视,这些事从正反两面的营养,这些书的引导和陶冶,铸造了少年作家李禹东非凡的素质。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财富,正如他在《这三年》中所写的那样:“我曾经犯过许多错误,但当那段历史唤起我的记忆时,却又如同埋藏了多年的宝藏,我嘲笑自己的年幼无知,我嘲笑自己的无理冲动;我曾经被许多人冤枉,但当那段历史浮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笔财富,我学会了克制自己,我学会了保持冷静;我曾经有过许多朋友,但当我将他们对我的帮助一一回忆起来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我悔恨自己,我责怪自己;我曾经遇到了那么一位老师,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心地善良,但是我无法将他的优点一一学尽,事到如今我已后悔莫及。”反思往往带有遗憾乃至谴责,但不可否认经常醒悟自己的过失无疑是向上向前迈进的阶梯。

尤其令我感动且深深敬佩的是,我从这本散文集里读出了李禹东对书籍的酷爱和读书的快乐。他的不少篇章记录下了他读中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以及读感。读书有眼读与笔读之分。一般而言,眼读只是浏览书中的好景致,读到动心处也会拍案叫绝。但毕竟是走马观花,很难深刻品尝到书中三昧。笔读则不然,落笔处必是思考极深处,用笔记下读出的思想火花或者读出的存疑。李禹东显然是将眼读与笔读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是读书的非常好的习惯。他读书读出了存疑,读出了境界。可以肯定地说,李禹东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来的少年才华,与他读了许多书和这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

从李禹东的笔读中,很明显看出他喜欢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主要有:“推理小说之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及他早期的作品《恐怖谷》,“推理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帝的波洛故事,维尔基・柯林斯的《月亮宝石》,“侦探小说之父”爱伦・坡的《失窃的信》,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探案集》《狗的启示》,安徒生的童话等。中国作家他喜欢读鲁迅,读孙犁等。我以为李禹东对文学巨匠狄更斯情有独钟,对他的《远大前程》《双城记》《雾都孤儿》爱不释手地精读数遍。他认为“举世无双的《双城记》曾经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将一幅悲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面展现在了我面前”;他认为《雾都孤儿》“提到了许许多多值得令世人思考的问题,强调发展必须要靠严格的法律,但绝不可以大肆使用暴力手段来欺压老百姓”;他认为狄更斯在“晚年的时候决心将自己所有经过的事情、所有美好的期望写成一本书,这就是《远大前程》”。李禹东写下了他读狄更斯的感想:“狄更斯之所以被后人公认为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就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他敢于揭露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敢于和邪恶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因为这样,狄更斯的小说写得有声有色,每一个人物都是真正活在人们心中。”

读书是苦事,亦是乐事。看到李禹东在读书上那种苦苦研读并快乐着的神情,我不由得想起李白的诗《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李白写道:“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李白告诉人们,读书想得“妙境”非得有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不可。走入这样的境界是很快乐的事。李禹东的这种快乐充盈在他的字里行间。

实实在在地说,读少年作家李禹东的散文,使我收益颇多。但愿他那双不肯屈服的目光一直延伸着,探求着雾海上的岸。他会到达彼岸。一定!

“一切都值得怀疑”

――评长篇悬疑小说《罨》

范咏戈

在文学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悬疑文学堂而皇之地登上文坛、融入中国文学发展的洪流。悬疑文学当然还可细分:悬疑、玄幻、侦探、破案等等,共同的特点是以悬疑为主线的文学作品。悬疑小说是19世纪产生和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通俗小说,专门描写刑事案件发生和破案经过,而且常以协助司法机关专门从事侦察活动的侦探作为中心人物,描绘他们的巧仗和冒险,情节曲折离奇。它属于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题材。其结构情节人物甚至到环境都有一定的格局和程式。因此,也是一种程式文学。

最近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学生李禹东写的一部名为《罨》的长篇悬疑小说,一位有文学写作的一定才华和浓厚兴趣的中学生起手便不选择写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这种选择固然有他自身的经历和兴趣的原因,比如读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欲罢不能的悬疑文学作品,产生了自己动手试一把的想法等等,但更说明中国的悬疑小说发展有了自己的土壤。这部长篇悬疑小说有一个颇为古怪的书名《罨》。读后方知作者取其掩盖、遮盖,或捕鸟捕鱼的网之意。这样看来,这个字用在悬疑小说上是颇为贴切的。破案、侦探的英文WHODUNIT也有“谁干的”之意。故事一开始就是华兴饭店漂亮的大堂经理丁红被一把水果刀刺死,随着破案工作的开始,退休警官夜平和警官张克开始了他们的调查。在与丁红关系密切的5个人中,凶手到底是谁?宾馆服务员罗伦、大堂副理玲玲、酒店厨师张胖、酒店老板王明和他的妻子林家英,5个人都成为破案的线索。首先摆在侦探们面前的3个人最值得怀疑:行动诡异的老板王明、神经错乱的大堂副理玲玲和表情多变的厨师张胖。小说能够从案发现场的可疑人分析到做案动机,动机的复杂使得案情扑朔迷离。特别是当玲玲承认她是凶手后,又异峰突起,因为玲玲被医院鉴定为精神分裂症,所以她的供词不足为凭。坦白地说,《罨》写侦破并没有突破悬疑小说的程式。但是,《罨》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它游走于通俗小说与纯文学之间。作者认为悬疑小说也能写出人性美并着力加以表现。他注意开拓作品生活面和个人视野,在都市生活中融入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比如林嘉英所受丈夫王明的虐待,反映了一个农村女孩经历的精神痛苦。又如,不管是玲玲还是丁红,都在就业和情感的道路上遭受过十分艰难坎坷的选择。甚至,这位小作者还深入了解并反映了洗车房的生活。这说明了小说的作者一开始就不是在“玩文学”。文学创作固然是作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个体情感宣泄需求的产物,但同时在作为个体作家的作家后面往往隐含着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思想利益与利益关怀。不论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把审美作为基本功能,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审美意识形态是复杂、丰富的。也许正因为李禹东一开始就注重悬疑小说的审美作用,所以,他能对悬疑小说的传统套路作了一些添加。比如,悬疑小说传统的主人公私家侦探在他的故事中并没有成为焦点人物,成为焦点人物的改为凶手或是被害者,私家侦探只是借给读者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良心,以帮助他们思考人性的丑与美。又比如,作者原来只是单纯地希望作品中杀死的人越多越好。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他虽然也是让主人公死亡,但是让一个个伤害过别人的人,最后又被人杀死,也是为了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为物所累者必为物所害。尽管现实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光明是永存的。能有这样的生活理解度对一个中学生写作者来说已经是很值得嘉许的了。如果作者今后选择悬疑小说创作,还要特别注重叙述中逻辑的可能性。人物的命运不论是改善还是恶化都有一定的原因。如果这种原因符合行动自身的逻辑,包含一定的社会因素,就会具有相应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另外,还要注意如何讲述。过去认为,既是讲故事,自然应该把讲什么内容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如何讲述,只是为了使听众能听懂、愿意听所采取的手段而已。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许多故事令人惊心动魄,不是因为其内容而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形态所作的独特的描述。于是如何讲述就比讲出什么显得更重要了。《罨》在逻辑推理上和如何使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即更具情节张力等方面都为这位小作家今后的创作留下了用力的空间。但,它毕竟是一部雏凤新声之作。

侦探小说的阳光写作

――读长篇侦探小说《夜案》

曾祥书

我喜欢侦探小说,是基于它有着曲折、繁复、激烈、惊险、智慧、幽默的美;我喜欢做一名侦探,是因为侦探工作充满挑战、传奇……或许是儿时就有这样的热爱和志向,或许是受福尔摩斯、名侦探柯南的影响,抑或是厚积而薄发所至,今年只有19岁,尚在山西省实验中学就读的李禹东,早在他上小学三至六年级时就创作出版了长篇侦探小说《夜案》,这部被业界称为中国首部出自小学生之手的侦探小说,以一个少年特有的视角编织了一个个新颖、奇特的故事,在校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扑朔迷离的故事

阅读《夜案》你会被小说中的“黑社会”、“复仇天使”、“绝世珍宝”、“宝石”、“决斗”、“一个女子”、“神秘劫案”、“日记”等几个看似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故事所吸引。这种吸引,来自作者成功地绕开了侦探小说的老套路和模式,来自故事的神奇色彩和情节,使人们从小说中不断感受到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法的翻新和警察智商的高超。它不像那些典型的侦探小说,尽管悬念丛生,起伏跌宕,但无一不是超现实的虚构,它不像某些侦探小说故意把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为了故事而故事,也不像有些作品照抄照般别人的故事框架、或重复、杜撰故事,更不像某些作品把故事消解得干干净净弄得读者不知所云,致使人们在阅读时不得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故事用庄重叙述的方式给读者娓娓道来。这种庄重、自然、直朴的叙述,来自他的大量阅读和对警察的敬仰。关于庄重叙事,作家曹文轩在为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一书的序言中说,我对这部小说的庄重叙述格外喜欢,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言语,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文学应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握。作家紫金也谈到,庄重叙事是高尚心性的体现,它拒绝一切油滑、痞气、矫情造作和自视清高的炫耀。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神探夜平是一个破案高手,却偏偏遇到了一个个凶狠、狡猾的犯罪嫌疑人,乃至每天不得不在这些毫无头绪的案件中来回穿梭,一会儿用形象思维去想像、一会儿用逻辑思维去推理。有趣的是无论案件多么复杂、多么艰难曲折,夜平都能凭借他的智力、胆识去破获一个个离奇的大案、要案,于是侦察、反侦察、追捕、反追捕,在城市、乡村,在国境线上、在国外全面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魂的场面舒卷着人生百态,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故事紧扣读者心弦。但给人更多的思索和深层思考的是,把人性的矛盾和复杂心情通过不同人物的同一侧面表现出来,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为了自已的私利铤而走险的种种非常人的心态,透视了一批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内心的焦灼和浮躁。作者在成功塑造了一个聪明、智慧、英勇的警察形象的同时,围绕着美与丑、爱与恨、善与恶,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在这个处在转型的社会,人们对理想、信念不同看法和追求。

鲜活的人物形象

侦探小说如果仅仅是推理,仅仅是案情而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必然会落入窠臼。一部好的侦探小说,可以为读者树立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从而成为人们追求的偶像,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一群有着不同性格的人物。《夜案》中的夜平、罗英、张克、孙虎、夜翼等不同案件中的正反面人物,其形象都塑造得惟妙惟肖,人物的个性极其鲜明。应该说来,人物的形象塑造离不开人物的命运,在《夜案》中,案件的情节悬念、因果关系都是人物的命运所致,也只有人物命运的谜局才能构成真正的情节悬念,因而人物命运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尽管尚不谙众多文学原理、也未曾有过创作经验,完全是首次即兴创作的李禹东对此却把握得十分到位。在这部长篇中,他把主人公夜平那屡遇挫折的命运与案情紧紧结合,写出了夜平的思想感情、行为、遭遇对命运形成的制约,使人物性格趋于完整。在如何处理侦探小说出“人”还是出“戏”的问题上,常常是出“戏”容易,出“人”难,在这两难境地,有作者选择出“戏”,于是将所塑造的人物无条件地服从故事悬念,为了故事宁可让人物成为情节的工具。有的则采取出“人”的做法,即让所有的情节围绕人物走,在情节中树立人物的英雄形象。无疑,李禹东选择了后者。《夜案》中的夜平,对事业极端忠诚,但这种忠诚是建立在人物内心的痛苦深处,当他破获完一个个大案、要案后,终因心力憔悴不得不改行当作家,这种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侦探小说,在创作方式上应被我们所倡导。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第4篇

应对敌人,我们要象夸父,象齐天大圣,象刘邦项羽,象朱元璋,象马恩列斯毛一样,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思绪飘飞带着梦想去追,我行我素,做人要敢作敢为,不气不馁无惧无畏。一起来看看高中生关于人生的演讲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

人生的演讲稿1

梦想是完美的憧憬,梦想是崇高的,是勇往直前的。梦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自我的梦想。有想当医生的,有想当共产党的,有想当探险家的,而这些都不适合我,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侦探。

我有这个梦想是因为我看了一本名字叫做《大侦探笔记》的书,那里面的人物经过了一个个的惊险的路程,打破了一个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案子,看着那里面的大侦探立功后被人民爱戴的目光和大侦探一个个的英勇事迹,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我深深地爱上了当侦探,爱上了当侦探的冒险的活力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称号,我似乎已经离不开侦探这个职业了。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侦探的梦想的成就感,并且侦探不被局限于任何一个格式,总而言之,侦探这个职业并不像其他的职业一样繁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空余的,也就是说侦探能够利用任何一个时间点去查清案件;也能够利用其他的时间点去喝咖啡的任意一类休闲的工作,只要你有敏锐的听觉和细致的洞察力,就必须能找到万物的真理,让这个世界不会再发生像被告人被预案的情景,让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当一名侦探是光荣的,可是,我们都明白,光凭想象是没用的,仅有在此刻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侦探,我还要加强自我的的观察力和听觉,才能具备一名侦探的资格,才能成为一名顶天立地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大侦探,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让我在人群中的形象渐渐成立起来。

而这些还不够,梦想并不代表是要一举成名,而是代表我将要为人民付出更多,而是代表着我将要更加为人民得利益着想才行。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相信有一天我成功的时候,我会不禁赞叹到:“多谢你,我的梦想!”

人生的演讲稿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像苏轼词中所说的,人生苦短曲折,阴睛圆缺如月,并无永远的完美,也无永远的缺陷,绝大多数人生都是喜忧参半,苦苦甜甜交织。

回顾古往今来,有的人生是苦尽甘来,有的人生先是鼎盛一时之后王冠落地,有的人生是一生平铺直叙;有多少人如梁祝一样有情人未成眷属,又有多少人比翼双飞,正应了那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诚然,人生如阴晴圆缺的月亮,人生如有时起有时落的海上波浪,人生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鸡尾酒,人生如酸甜苦辣咸的五味子,人生如悲风喜雨交加的天气。尤其是在世道艰辛的年代,人鬼天地,万金似慷慨,浮生若梦,殇情暗徘徊。无奈何青春逝去,无奈何江山易改,无奈何路回星移,无奈何时运他人宰。人生中有许多多的事是不近乎人意的,有时你想让它向东它就偏向西,让人致使不得,这时,人们通常会有两种反映,一是怨天由人,抱怨上天对自我的不公,自暴自弃,二是认为这是对自我的一种磨练,是对自我有好处的,然后再继续努力。可是应对恶运,我们不能象陶渊明一样到世外桃源中去逃避现实,隐居山林,自暴自弃。如果你属于前者,那就可要细心了,千万别雾失楼台,月迷津度,倘若你是后者,那就要恭喜你了,你那种“大风过后,必见彩虹“的心,大家也感到十分倾佩呢!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应对艰辛、应对险阻、应对不平等的社会、应对强权、应对邪恶、应对敌人,我们要象夸父,象齐天大圣,象刘邦项羽,象朱元璋,象马恩列斯毛一样,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思绪飘飞带着梦想去追,我行我素,做人要敢作敢为,不气不馁无惧无畏。做一翻翻天覆地的大事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

观,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正所谓风华少年,我们放这大好时光不用,为什麽还在等待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不会为你主动填补月缺的空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们要树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自我掌握自我,我们要用自我的力量与奋斗,让阴暗的人生之月变成万丈烈日。

人生的演讲稿3

有那么一部书,它是最为真实的,同时也能够是充满戏剧性的;他是有许多兄弟书籍的,但世上任意两本都不会雷同;它随着时光逐页写成,而作者便是那书自我。

这书叫人生。你是其中一部,作者是你自我。

你是一部书,没人明白结尾,而一切却早已埋下伏笔。年轻时学的一门手艺、结识的一个老友、说的一句谎话,都可能把故事引向另一条截然不一样的支流。路易.威登在制衣厂的捆衣工经历将他引向了替皇室贵族打包行李挣钱创业的道路,乔布斯的中学老友助他扫平了创业大道上的技术巨石,而《世说新语》里那贪小便宜的年轻人却被一时贪欲冲离了似锦前程。虽是作者,你也不必须能看清那灰草蛇行的伏笔将故事引向何方,但从此刻开始认真做事、善待他人,事情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你是一部书,风格由自我选择。想要写成令人心潮澎湃的武侠小说,那便像马云、史玉柱那样克服重重困难,在时代的潮头向着梦想一路劈荆斩棘;想要写成清幽又时散幽香的散文集,那不妨安定下来一心一意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生活中的不顺利的墨滴也就不会沾到书页上;当然,潜心写一本工具书也不错,像牛顿、普朗克或爱迪生、袁隆平一样为后世造福。而那些一生平庸混沌,甚至压根不热爱生活的人,书页往往没过多久就破烂脱落,散发出一阵死水的腐朽之气。而写什么样的书全在作者——你想好了么

你是一部书,情节往往跌宕起伏。天灾人祸、欢聚惜别,往往令你意想不到,大呼命运不公。意志薄弱者便一蹶不振,原先计划的完美结尾便丢到一旁,再也没有什么起色;而那勇敢的作者便咬紧牙关、握住笔杆,偏要把故事拉回正轨不可。梵高一生挣扎在世俗的鄙视与自我天分的无人欣赏之间,却从未放弃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乔布斯一度被微软击败甚至被自我一手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但他一向没有放弃那年少时就已画好的人生蓝图。对于一个优秀的作者,挫折不是急转直下的信号,而是展示文采的好时机,在全书中留下优雅的一道弧线。

你是一部书,一部由自我创造,情节几乎无所不能的书。朋友,如何写它全在于自我,但愿最终合上书,它能散出一丝清香。

人生的演讲稿4

人之降也,其性未定。若神器未琢,不显其灵也。若经高人名师雕琢,则身价倍增,为天下所名也。故,是人必经磨练,方成完人。

人性似物性,若置树于肥田沃土之中,长之久也,于晴风细雨观之,富态也,甚为坚,毫无动摇之象。若观其根则知,已被虫蚀,其中蛀虫往来,根须皆已,乃大厦之将倾也!遇微风细雨,则依然立也。风稍大,则欲倾也。若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则其命休矣!嗟乎!人皆叹之,憎虫也。然不知其祸者,乃肥田沃土。先人言:“慈母多败儿。”为与此同类。肥田沃土养之,则反不思进取。若将此树直于蛮荒之地,则其必深耕以得给养。若思安乐者必如此树亡于野荆之中,蚀与腐虫之口。

由人之初,则身携先天之气,乃得之天也。其习与兽无别,多行禽兽之事,此乃本性,人皆有之。其中往有恶习,有违天地伦常,故需后天磨其心,练其性,使其晓善恶,分黑白,明事理,方成完人。拥常人之性,行人道,讲人话,与人交。若无磨练先天之气,则如猪狗禽累,不晓人事。

放眼观之于宇宙乾坤之中,万物伊始之初,一切皆于混沌之中,皆由磨练物才成型,皆受属于磨练,故物有不一样。人遗人根,物传物种,万万年后千变万化,迥然不一样乎。其人与人同根,物与物同祖,人与物同根,则万物乃同根而出也。何缘令其迥乎追根溯源,乃所历磨练之异,异其异也。

想之千秋之后,若人满于安乐。日日纵情声色,沉于酒肉。然物则奋进,日日磨练,日日修行,则人物之道必换。时至,人乃物,物成人,大道之将替也。至时,汝之悔之晚矣!时至,人同猪狗,物必圈之。人已无志,皆行禽兽之事,人之生存皆为生存,人之食只为饥饿,与狗抢食,与猪同穴,何其悲也!

勿以吾杞人忧天,前已有来者,恐龙是也!后何惧无追兵人类矣。

吾身也有涯,而磨练无涯,若无磨练,则人之无成人矣!

人生的演讲稿5

上天是公平的,他给了蝴蝶翅膀,让他们能在天空中自由的分;可上天又是残酷的,他让蝴蝶拥有翅膀的同时,也让他们历经了磨难。——题记

直面挫折、笑傲人生

沉舟侧畔,千帆竟过;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刘禹锡忍受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凉心酸,最终写成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的苏子瞻,历经了“乌头冤案”的惆怅,直面挫折,从而“一莫烟雨任半生”到达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人生如蝶,让我们历经了磨难,挫折,但我们应当拥有“永不言弃”的人生。

追求梦想、梦幻人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居生活。田园生活有日鸟儿鸣唱,晚有月光洒遍田野,没有世俗的扰乱,正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追求田园的完美生活的陶渊明,由于追求心中的梦,为自我创造一个梦幻的人生。

人生如蝶,上天为他创造了一只翅膀,能够凭借着他飞向遥远,飞向梦想。

坚持不懈、乐观人生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你往而无畏;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嗤之以鼻。人生不应如此,我们以乐观对待人生,就像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景下,自然毫不放弃,坚吃不泄,乐观应对,最终成就了不朽的人生!

人生如蝶,在遇难时应当乐观对待,坚持不懈,不放弃。

“亦贪心之所善兮,岁就死其尤未悔”是屈原的人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人生;“直面挫折,永不言弃,乐观对待”是我的人生。

我懂得了——人生!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第5篇

2010年,48岁的“詹姆斯邦德”遭遇了自己本命年里最凶险的一次穷途末路一在小说一、二代作者伊恩弗莱明与约翰・加特纳早已过世的今天,老东家米高梅电影公司濒临破产,于是第二十三部007系列电影《霍尔特人》的拍摄周期被无限期拖延。面对全世界邦德粉丝的绝望哀号,伊恩弗莱明出版社终于在近日用一个神奇的名字消除了粉丝们的担忧――写出过《人骨拼图》与《棺材舞者》等畅销侦探小说的杰佛瑞・迪佛将正式成为新一任“007系列”小说的续写者。

杰佛瑞・迪佛,1997年凭借侦探小说《人骨拼图》风靡世界,1999年同名电影上映后即刻便攫取了1.5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而他本人则继续躲在那些人造的爱与死背后,缔造着诱人的侦探传说。这次,这位著名的畅销小说家走向了亲爱的“詹姆斯・邦德”,将他神秘且跳跃的想象移植进后者曲折离奇的人生。这部最新的“007系列”小说目前暂定名为《X计划》,据迪佛透露,他笔下的邦德将完全颠覆以往的形象,会意气风发地在48小时内前往三四个别具风情的异国城市执行任务,被紧凑的剧情和不断推进的细节重重围困,并最终像《人骨拼图》中的“神探莱姆”一样用脑力粉碎阴谋,展现出他48年不变的英雄本色。迪佛表示,目前小说已完成了180页,预计将于明年5月28日出版。

用文字惊吓“上帝”

“读者是我的上帝,我为你们而写作,我的主旨就是要吓到你们。”

1962年,身高183公分、编号007的特工詹姆斯・邦德头一次在大银幕上展露绝世风采,而那时候的杰佛瑞・迪佛还只是芝加哥郊外一个乳臭未干的12岁小男孩儿。而在那之前一年,他对自己做广告文案的父亲和做家庭主妇的母亲说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随后便拉着妹妹Julie一块儿写起了小说。迪佛喜欢阅读也喜欢诗歌,但他并不认为写诗可以填饱肚子。在美国,人人都感激诗歌的存在,但他们宁愿为小说掏腰包也不肯买一本诗集回家。所幸迪佛对小说同样兴趣浓厚,这让他能够边写自己热爱的东西边过日子,于是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室中便诞生了这位大师最初也最稚嫩的一批作品。

毕业后,迪佛做过记者,也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写过专栏,甚至还当过一阵不太专业的民谣歌手,后来他考入Fordham法律学校攻读法律,并在华尔街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数年。由于每天通勤往返的时间很长,于是他就在途中尝试构思侦探小说,直至1990年辞掉工作正式成为职业作家。拜那些年的专业训练所赐,迪佛在小说中描述案件时手法内行而老道,同时出于律师本能的敏感,他习惯将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升级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比如在饭店住宿时,总台服务生会在早晨打电话叫他起床,当对方说:“迪佛先生你好,请问昨晚睡得好吗?”他就忽然感觉恐怖,因为这显得他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监控他的动向,“或许他们可能藏有谋杀意图……”正是基于这种匪夷所思的“被害妄想”,迪佛逐渐汇聚了灵感,写出了那本初版即卖掉10万册的畅销侦探小说《人骨拼图》。

故事的男主角林肯莱姆曾是全国顶级的犯罪学专家,因在某次命案现场惨遭不测,变成了四肢瘫痪的“安乐椅侦探”。就在他琢磨着怎样去死的时候,一位与他有着同样侦探天赋的女警察艾米丽娅萨克斯带着她的英勇和伤痕闯进了林肯的生活。从最初的互相顶撞到最后的默契无间,他们成了“侦探史”上又一对最佳拍档。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由安吉丽娜・朱莉出演女主角,在1999年8月全球公映后立刻名动天下。

和笔下的侦探林肯一样,迪佛最大的敌人也是无聊,为此他常倏地逆转小说情节,在一个意外惊喜之后毫不留情地抛出另一个绝望结局。之后,他又如建筑工人般继续将故事码成方方正正的“砖头”。他还爱把小说里的坏人设计得很聪明,就算不能超越侦探林肯,也至少要跟他势均力敌,同时还会给他们多于林肯的资源及活动力去做各种坏事,而他们罕见的原则则是不杀小孩也不杀动物。在他的故事中,几乎没人会一路坏到底,因为迪佛认为,假如不让这些坏人闪现一下人性,他的“上帝”便不再乐意买书了。

“Fans is God”这是迪佛的写作信条,他坚称“我的工作就是为你们服务,我想要知道,我写的是否是你们想看的书”。一年中有8个月他都忙于查证各种相关数据和专业知识,架设小说大纲,将已经秃顶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整洁的西装,挂着温厚的微笑走去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那些热忱的书迷心甘情愿被他的故事惊吓,沉湎在他用文字建造的秘密花园中,为了最终的真相辗转反侧。而此时,迪佛就在这些起承转合的背后操纵着每一丝悬疑和感动。

如今,迪佛的作品已被译成25种语言,在150个国家出版发行。写了50年小说的他曾荣获安东尼小说奖提名、网络杂志《Mystery Ink》警察奖、艾勒里・奎因网络杂志读者票选最佳短篇小说奖,以及美国侦探作家协会提名的艾伦・坡奖。2004年,他又以《野兽花园》获得英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最佳惊悚小说铁匕首奖,并以《周末度假者》斩获当年的最佳短篇小说短匕首奖。

爱美食的百分百绅士

他从来没有身为大师级作家的傲慢,他让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位绅士般优雅的老人。

2006年12月,迪佛曾携新作《冷月》访问台湾,每场签售会他都早早到场,即使饿着肚子或延迟饭点也无所谓。这位时常微笑的绅士喜欢同工作人员一块儿进餐,并且总不忘称赞菜肴的美味和窗景的怡人。原本大家以为西方人肯定不会用筷子,没想到迪佛却运用自如,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美食的热爱。

迪佛曾专门写过一本关于意大利美食的书,对中式料理也十分喜爱,就连许多外国人不敢碰的皮蛋,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他甚至还知道咸蛋的原始做法。提到热衷的烹饪,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几个小时:“我会做很多法国菜、美国BBQ、印度咖哩,还会做中国菜,比如北京烤鸭、麻婆豆腐……有空时我也会自己和面做包子。”

早在很多年前,迪佛的书迷便从美国扩散到了大洋两岸,中国、日本、英国、意大利,包括阿尔巴尼亚都有他的粉丝。他们从事着各种职业,也有跟林肯莱姆一样四肢瘫痪的书迷因他的小说重拾对人生的信心。至于其中比较疯狂的师奶们,则神采飞扬地追着迪佛满世界跑。“曾经有女性书迷向我求婚,声称我是她们的心灵伴侣。遇到这种情形,我尽量保持对她们的礼貌,不让她们感觉受到侮辱,毕竟她们是因为喜欢我的书才做出这些事的。”

创作之余,迪佛的“独门副业”是养狗。他的6只宠物犬中有一只是表演犬,平常会由专人带去各地参加巡回比赛,一旦取得佳绩,迪佛就会比自己的小说得奖更开心。

当“007”遇见杰佛瑞・迪佛

现在你完全有理由相信,当“007”遇见杰佛瑞迪佛,他颇为黯淡的前景也变得光彩熠熠。

相关期刊更多

短篇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市委宣传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大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