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改体会

课改体会

课改体会

课改体会范文第1篇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化、推广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觉主动地吸收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较多地渗透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新课改初步具备了较为先进、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但是,若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说,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也应该成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当代认知心理学被人们看作是继行为主义后的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日前,笔者拜读了由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梁宁建教授所著的《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了。书中讲到的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脉搏,为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心理学血液,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颇多的启发之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个体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的最高表现。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对某一领域中创新性较高的专家和创新性较低的新手所做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之所以创新性高是因为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更紧凑,组织更合理,相关知识点联系更紧密,因而面对新问题,这些知识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对新问题的实质性把握、识别、分析、形成合理的解决假设。而在新手的大脑中,其知识的组成单位较小,知识点分散、结构松散、联系不紧密,因而面对新问题时,往往无法快速提取相应的知识用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应当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防止实践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操作误区,努力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也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但是学会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元认知即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学习者对于书本上、实践中的各种知识的记忆、理解、领会、分析、综合、运用等活动;另一个是学习者以自己上面的这种学习活动为认识对象,所进行的计划、反省、监控、调节等活动,也就是元认知活动。学会学习的涵义应该主要体现在这第二个层面上,因为,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他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一个自觉的反思、监控、调节,那么他才会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即真正地学会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影响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各种因素等,对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心理学属于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一大研究领域。它实际上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层面揭示出,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确立的科学依据。它表明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容器。对此,新课改吸收了不少相关思想。但是,对于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的,如对知识的相对性、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通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的介绍。相对来说,对知识建构的内部心理机制介绍还不够。其实当代认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词典、语义启动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识建构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且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内部心理表征更是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了解、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而内化、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肯定会对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

课改体会范文第2篇

一、教师观念要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化学高中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化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第二册《合成材料》一章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的阅读材料目的也是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知识,使之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课改体会范文第3篇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改变了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新型,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性的变革。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性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要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今天的研讨和中心小学屡次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的普遍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课改体会范文第4篇

学期课改精神,我体会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而英语作为学生认知、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社会经历,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doyouunderstandit?或者是:你们都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

讲就是传授知识,英语课上的讲就是把词性转换、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等语言形式或语言知识都一一讲清楚。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只是做了第一步,对于美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为表达语言意义服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我觉得教师在教的同时,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培训学习策略,开发多元智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又一课题。我们说: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多元智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其区别在于优秀者善于把好的策略和语言的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而那些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无法根据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达不到两者的协调结合。也就是说,差生的学习策略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从而达到强化之目的。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训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策略培训。例如:单词记忆策略的培训,英语写作中自由联想(brainstorming)策略的培训或者是交际中回避(avoidance)策略的培训。

三、课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

课改体会范文第5篇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更加敏感,因此也更应该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只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想办法进行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创新探索。

二、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制约条件

1.课程体系落后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教育模式,近几年来发展很快。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就高职课程体系而言,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⑴在课程设置上,仍相当程度地保留着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缺乏对课程需求的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么是对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学时量上进行简单增减,课程观念陈旧,缺乏有效综合,课程门类过多、过杂,难以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点;要么是“拿来主义”,对其它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直接照搬,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缺乏科学的课程精选。⑵在课程编排上,存在着两种观念偏差:一种是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固守课程的学科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重设计计算、轻实际操作训练;另一种是盲目过急的观念,忽视文化知识教育而过于偏重职业技能训练,陷入让学生先“学会做事”而后“学会做人”的思维误区。⑶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有效整合,既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又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⑷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出现了逻辑错误。传统的做法是在先了解到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开设对应专业,然后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再组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根据各课程选定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一种非科学的设计,因为无论哪一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有相应的知识、素质、能力等要求,它们的基础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直接依据,因而必须先确定教学内容,再组建课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一般过程应该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把握社会需求,依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组建课程,最后由系列课程组成高职课程体系。因此,必须加大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科学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不对路

在课程教学上,一种情况是课程目标不明确,要么只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应知”目标,而忽视了“应会”要求;要么既没有“应知”目标也没有“应会”要求,教师不清楚讲授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比较合理地确定了课程的“应会”目标,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应会”目标落实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以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岗位要求,造成学生的所学知识技能与工作实际的脱节。

3.配套设施不完善

众所周知,在高职教育中,电气电子类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学生应该有大量时间通过设备进行操作练习,否则学生即使学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电子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和企业距离太远

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三年,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在工作单位还需要一段时间上岗培训,不能直接应用,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宗旨。现在很多院校开始尝试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现阶段真正开展工学结合还存在一定难度。原因有如下几点:(1)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多数企业不会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为担心实习会影响生产。(2)学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社会知名度比较低,不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也就存在一定困难。(3)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如对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企业,国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就会好得多。

三、课改的思路和方法

1.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院现有师资设备情况,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市场需求预测,使预测更加贴近市场,更能真实反映市场的本来面目。这样,学院在进行专业调整和制定招生计划时就能够有的放矢,提前做好自身的调整工作。只有专业贴近市场而设,培养模式合理,学生到毕业时才好就业,我们的学生才能受市场欢迎,我们的办学才能长久不衰。

(2)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现有条件,调整专业定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人们对以发展应用型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是注重其“高等性”,而忽视了它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作为高职院校,我们是培养应用技能型认为为主的民办院校,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没有国家拨款,我们靠的是自力更生,因此在进行专业定位时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现有条件量力而行。努力做到专业定位准确,顺应市场需求,现有师资优势能够得到发挥。

2.和企业紧密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引进合作伙伴。(注:这里的合作伙伴主要是指合作的企业和请企业里的人到学院做专题讲座)

(1)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车间引进学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对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个固定可靠的实习场所,这是一种校企双赢的模式。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办学,首先,它破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难题。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方式。高职教育强调教学同生产紧密结合,学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强调企业广泛参与,企业的师傅就是教学人员;同时,实习设备要先进、配套,这在设备购置的投入上要求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如果能够把企业引入学校,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p#分页标题#e#

(2)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我们的教师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从其他公办院校退休返聘过来的教师;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还有一部分是从企业聘请过来的教师,而在这三部分中,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占大多数,学院鼓励教师进企业“充电”,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学习新的专业技能,提升原有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通过走进企业去了解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方向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更能受市场欢迎。

(3)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到学院做专题讲座从企业、行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完善“双师结构”。和企业的结合不能光靠签个合同,而是要真正把一线熟练的工程师请来指导学生,这是最关键的。我们可以把某些课程交给企业,共同商量参与管理,这样就能够与企业深度融合,和企业无缝对接。

3.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忽略微观效应,注重宏观效果。

(1)结合课程特点,选择对路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板书和叙述,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将“活化了的知识”进行演绎,并以多种媒体形式传递给学习者,力求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所学内容,改善和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将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学生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课堂教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课程特点,针对不同内容,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陈述性的内容,做到叙述清楚、简洁,逻辑严密;对一些定理和定律,在叙述完其内容后,还应该强调应用该定理或定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上课内容的选择和讲述方式进行有目的地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宏观效果我们学院的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有部分同学在高中阶段是文科学生,到了大学却选修了工科专业,这样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参差不齐,基础相差悬殊,如何做到既能够让基础好的同学学好,又能够让基础差的学生跟得上?我认为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我们不能只注重微观效果,而应该从宏观入手,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4.通过精品课程带动一般课程的深化改革,通过构筑每个专业的课程群,使开设的课程紧紧围绕技能展开。

(1)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建设、一流实验建设、一流机制建设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和形成适合自己学院实际情况的课程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动课程改革。

(2)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专业向前发展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一般课程建设,逐步建立和形成适合自己专业的课程群,使开设的课程更贴近市场,更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5.通过创新课程和兴趣小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