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改

课改

课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改;成长;成熟;收获;坚持

The practice class changes, enjoys the class to change, insisted that the class changes

Peng Dakai

【Abstract】Is just like flashes by, the class changes carelessly the calendar crossed for five years. A group walks,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change follow throughout. Yes, our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unceasingly grow in the exploration, moves toward maturely together in the change. Now turns head the class which has a look at us to pass through to change the road, is similar to the cocoon transforms the butterfly to be ordinary, although has the pain, but when this butterfly dances lightly time, unexpectedly like this beautiful moving.

【Key words】The class changes; Growth; Mature; Harvest; Insistence

光阴似箭,转眼间,课改五年悄然而过,在这课改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因为我们全体师生一同在变化中不断成长,一同在变化中走向成熟。现在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课改历程,如同蛹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虽有痛苦,但更多收获的是幸福与甜蜜。

1 在“探索”中成长

在课改前我已有16年的传统教学经验。对于自己的课,我非常自信,同时也为自己取得的这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并且是一遍一遍、乐此不疲地实施着传统的那一套教学模式。那就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课堂上至始至终由教师操纵学生,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质量勉强上来了,然而学生的素质、能力下去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发展被扼杀了。现在通过课改,我的成绩仍然遥遥领先,但有所不同的是,我的课堂却变得开放了、灵活了,更有活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师生关系也变得特别的融洽了。应该说我们的课改是在探索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一路走得很艰难,也很吃力。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课堂教学先后经历了四次改变,才有了今天的“四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改五年间我先后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角色的转换》等书籍。此外,我校先后还邀请了很多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座谈,他们的教育艺术令我钦佩;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催我奋进;他们对学生的爱与付出更令我感动。在与名师大家们的学习、交流中我的精神生命在不断成长着!

2 在“实践”中成熟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它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1]

在课前准备学案时我要求自己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与能力。为了上好一节课,我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查学生已有经验,从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然后,我会关注教材,看看例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这样呈现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识研究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有思维价值,哪些知识可以延伸。针对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我经常要预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交流讨论、展示我会耐心地倾听,不轻易的打断他们的讲解,也许他们的表述还不够流畅,也许他们的语言还不够准确,也许他们的想法还比较幼稚,但是我会给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困惑和错误及时的点拨纠正,偶尔也会装糊涂和他们一起争论,也会向学生坦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偶尔考虑问题的不周;更会感谢学生及时指出我的错漏之处。我和学生一同享受着这份平等、宽容、和谐,享受着思考带来的乐趣、享受着友谊与信任。

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见的一堂真实而又让人深思的课例:

在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结果大大让我出乎意料:

例:计算1-2+3-4+5-6+…+2005

我在课前准备了两种解法:

解法一:

原式=(1-2)+(3-4)+…+(2003-2004)+2005

=-1×1002+2005=1003

解法二:

原式=(1+2005)+(-2-2004)+…+(-1002-1004)+1003

=1003

我特别得意解法二,相信学生是不会发现的。

上课了,我把此题的任务分配给了第8组,因为这一组的学生特别爱动脑。如愿以偿,解法一学生完成了,我暗暗得意,你们喜欢动脑终究还是没有发现解法二了,呵呵!正在得意之时,这一组的另外一个同学发言了:“老师,我们组还发现了一种方法!”我的心一紧,不会是解法二吧!我急忙说道:“说说看呢。”我的担心终于兑现了,他们的另外一种解法就是我的解法二!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学生展示下一个题目了!正要继续时,第5组的同学又发言了:“老师,8组同学的两种解法虽然不错,不过我们组还有一种解法应该也很不错的。”我有点发呆了,还有解法吗?我带着可疑的语气说道:“那你们组上黑板来解给大家看看呢。”他们组的值日组长自信的走上台面带微笑的写出了他们的微妙解法:

解法三:

原式=1+(-2+3-4+5)+(-6+7-8+9)+…

+(-2002+2003-2004+2005)

=1+501×2

=1003

我感叹了!合作学习太有魅力了!

更让我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第3组的一个同学大声叫起来了:“老师,前面三种方法太复杂了,我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这次我是真的发呆了,真的还有更简便的吗?我带着根本不相信的口气说道:“说说看呢, 让大家也享受一下哟!”这个同学上台大笔一挥写出了:

解法四:原式=1+20052=1003

当时我愣住了!难住了!我在台上手足无措,无法解释、无法给学生作出肯定的判断!此方法是巧合吗?此方法正确吗?

我只好在学生面前谦虚了:“同学们,对于解法四,结果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做呢,等老师下去和其他的数学老师研究后再给你们讲解好吗?我们继续来展示下面的题目吧!”……

这堂课表面上看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乱了我的课前预设,但是从这堂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触很深,在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学生很有潜质,只要老师充当学生学习活动中平等的指导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索者、知识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2]

3 在“思索”中收获

在参与课改的五年时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具有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反思能力。

我更加理解到了“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感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必要性、艰巨性。任重而道远,我将把科学探索贯穿于教学始终,与学生共同发展。[3]

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的深刻含意,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点拨恰到好处,能够自如的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当堂课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要有一定的高度,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引导者、启发者、点拨者、评价者、激励者。

课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我们才能适应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加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的、可塑性比较强的、活生生的大小孩,因而我们面对的工作是千变万化又是单一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改就两个字“坚持”,我相信只要有了“坚持”,我们的课改一定会获得成功,并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9页.

[2]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数学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49页

[3]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数学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49页

[4] 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小程.基于培养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课改范文第2篇

东北师大博士生温恒福先生在《教育探索》撰文指出,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教育理念, “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是其中重要一条。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曾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可见,旧的考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      为此,一些气壮山河者提出取消考试,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十年浩劫就有整整五年不考试上大学,造就了白卷先生张铁生之流的蠢材,此举对当时的整个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是沉重而惨痛的。历史让人记忆忧心,过错却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后者较前者更不可测量,综观现行的大部分考试还是倾向于前者。而且,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无论在授课方式还是授课方法上都在用老一套,捧着“新经”念“旧经”。原因何在,课程改了,评价依旧,考试指挥棒在作怪,导致了课程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樊篱。因此,考试改革,特别是在试题设置上要有意识地增进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察。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并没否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二者不是两块,而是一个整体“素质”。为此,试题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前者又要关注到后者。对后者我们已有丰富的经验,前者是我们思考的难关。我们可做如下的尝试:打破“一锤定音”采取多次考核或者给一次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多次重考权;打破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给地方甚至是大学适当自主选拔人才的权利;打破“单一试卷”而要兼顾考查综合素质,例如,除笔试外,可以将试题安排在竞赛、游戏、制作、合作探究、创造发明、交际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甚至注重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试卷,供不同考生选择;打破“一人一卷”,出合作性考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考试。等等做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课程改了考试也需要改,两者都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强考试制度评价改革迫在眉睫!(网友:王鹏飞 王秋娟)     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29日        

课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复习课 课改 激励 展示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使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的复习课,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出一些典型例题讲解,亦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学生“自主复习”机会少,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下。而当前初中政治又是开卷考试,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只要“照搬”课本就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考试后发现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复习课更要改革。复习课改革正是课堂改革的延续和善后。课改后的复习课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复习,掌握复习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觉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复习课上,我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尝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复习课。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前准备

1.提前布置,人人准备。

一般我提前一两天布置任务,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展示的内容,要求人人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这样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准备。实际上课前的准备就是一个自我查漏补缺的过程。有了充足的准备,课堂展示才会充分,才不会因仓促而流于形式。

2.提前列出复习纲要。

第一次尝试复习课改革时,应该给学生指明“方向”,也就是课堂上需要展示哪些内容。如果不列复习纲要,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漫无目的的复习既浪费时间,又降低复习效率。我给学生列出的复习纲要很简单:①知识网络。②重点知识。③谈体会。复习纲要在第一堂复习课时需列出,时间一长学生熟悉了复习“套路”后就不要再列出了。

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把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并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文明交往礼为先》这一节时,王晨同学构建了知识网络:

短短的34个字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节重点知识,又搞清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当时我看到下面许多同学做起了笔记,看得出同学们很欣赏她构建的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部分就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哪?如何解决?可以举例子、讲故事、引用名言等,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效果。例如复习课上王琛同学在展示《交往讲艺术》强调要“学会倾听”时引用了狄斯里广为流传的名言:大自然赋予我们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这是否在暗示我们,上帝只希望我们讲出听到的一半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上帝希望的那样,多去倾听,这个世上也许会减少许多纷争。生动的名言让人记住了倾听的重要。同样他在展示“学会表达”时讲了一个幽默故事:有个人请客,看看约定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客人没来,心里很是着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几位客人,愈发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密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让他们走的啊!”这个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样的复习既快乐又印象深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看到大家快乐的样子又多了一些自信。

谈收获环节其实就是起到“小结”的作用,用简单的话语概括出思想上的认识、感悟,以及今后如何做等。

二.课堂实践

1.每位学生展示内容以一小节(一个框题)为最佳。由于时间有限,也为了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内容要少而精。以一小节内容来展示,不仅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还能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

2.以激励表扬为主。刚开始实行时,许多学生胆怯,不敢上台展示。这就需要老师多加鼓励。记得在151班上第一堂复习课时,我鼓励的话说了“一箩筐”,希望有人能主动上台,结果没有说动一个人。我只好“强迫”优秀学生郝新杰上台展示。他展示时有些扭扭捏捏、磕磕巴巴,表达也不是很准确,但为了鼓励后面的学生勇敢上台,我把他的小毛病都“忽略”了,抓住他的“亮点”大力表扬,夸他勇敢,像个真正的老师,勇于向同学们发问,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并带领同学们给他鼓掌。有了前边“榜样”的力量,后面的同学就不用“强迫”了,陆续争着上台展示了。

由于时间问题,每节课不可能人人上台展示,而对于在台下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也加以大力表扬,夸他们听课认真,回答正确。

3.台下学生“挑刺”补充。“挑刺”补充环节是我在实践中临时补充的一个环节。刚开始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无关紧要的小毛病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遇到一些“原则性”错误就不得不说了。要在过去我都会“亲自出马”纠错,那天一位学生展示完后,我灵机一动,对台下学生说:“你认为他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谁来给他挑挑刺呀?”结果许多学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做了必要补充,还帮他纠正了一个错别字。增加了这个环节,我发现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4.展示采取“强迫”与“主动”相结合。对于一些一节课一次都没有主动发言及心不在焉的学生可以进行“强迫”法。课后同他们谈谈心,问问原因,问问他们有无做好准备,下节课主动上台怎么样。多关心多激励这些“不被关注”的学生,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无论展示前做的准备还是展示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而台上台下的交流展示更是一个相互探究提高的过程。这样的复习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更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课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课改范文第5篇

校长们特别呼吁,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系统作保障。如构建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即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教师。又如,提供专家的理论指导。国家课改实验区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有专家的直接指导。再如,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师的编制。因为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做研究者,要做开发新课程资源的参与者,还要继续学习……但目前教师的编制却越来越紧,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之,校长们认为,教师队伍建设要围绕“提高教师学历、培养教师能力、增强教师实力、发挥教师潜力”等诸多方面进行。新课程与教育评价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如何解决新课程与应试的关系,与会校长纷纷发表不同看法。有的校长说,以前的标准主要是从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和学生是否完与教与学的任务的,老标准易于操作。但新课程下的评价,立足点是看教师在一堂课里有没有创意、有没有创新,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意去培养学生的创意,这不是用分数就能简单评价的。有的校长提出了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新课改”后,教育追求的结果不是惟一的,因而评价教师的指标必然增多,在结果和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评价?又该怎么进行比较?有的校长直言,目前的课改理论听起来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的,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了。一线教师非常困惑,即使对教师的培训已经进行了,课改工作也无法顺利推进。如果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评价工具,能够拿来就用就好了。专家应该为基层制定出一些简单的评价工具来。也有的校长反映,目前的评价项目繁多,令教师疲惫不堪,最终使评价流于形式。如何做到对学生的评价简捷有效而又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应通过评价、引导将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学生的成长上,而非评价上。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校长们认为,应继续减少一些机械性的评价指标,为教师腾出一些反思和自由创造的空间。还有的校长反映,专家对教育的评价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学校的工作,他们把分数看得很重,当学校采用新的评价方式时,只要学生成绩稍有下降,他们便四处投诉。因此,教育评价如何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是推进课改的重要问题。校长们呼吁,要特别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尤其是对家长的宣传力度。校长们认为,教育评价必须做到上下一致。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教育管理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如何评价校长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校长的努力如果得不到上级的肯定,甚至有时还受到批评,那课程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首先克服功利主义,否则评价的方向就摆不正了。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校长们特别关心考试和升学率的关系问题。一些校长认为,要注意对考试方法、内容和类型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考试的分析功能应受到重视,包括对教师的和对学生的。对于学生要考察综合质量,当然不能用昨天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教育。

关于自评,有的校长质疑:学生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小学生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怎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评价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待研究。还有的校长表示,教师自评与教师修养有关系,因为评价是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修养,自评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与校长管理行为及风格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管理行为应有哪些变化?校长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过去的校长发号施令的多,而现在的校长应是研究者,只有校长搞研究了,才能带动教师搞研究。(2)校长应从指挥员变为排头兵,“新课改”迫使校长必须与教师一起去发观、分析、解决问题。(3)校长应从决策者变为设计者,课改要求校长必须提前作出规划,并和教师们一起参与,才能形成大家共享的结果。(4)校长应从行政领导变为专业指导,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领头羊,才能让教师信服。(5)学校要创建学习型组织,要达成共享的目标,形成集体探索、一起奋斗的气氛,形成学习的制度和习惯,鼓励教师学会与人合作,鼓励教师自我超越。(6)必须把课程和教材的管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校长有弱化教育的倾向,即过分强调校长管理的经营职能,而弱化了对课程和教学的领导职能。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必须回归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到课程和教学上。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领导风格应有哪些变化?经过讨论,校长们认为要有以下几点:(1)变有形管理为无形管理,强调人文色彩,以人文精神来管理教师,使无形的效力大于有形的管理。(2)应变慢板为快板,讲究效率,讲究实干。(3)校长要变“单口”为“群口”,即重视民主,强调合作与交流。校长应走近教师,成为教师的指导者、合作者,要提倡反思,构建良好的研究氛围。

还有的校长提出,校长管理风格和行为的变化需要有环境的保障。“新课改”要进一步放权,比如,校长选择教材的权利。只有校长有了一定的自,他才能干出自己的特色,教师才能有创新,学生也才能有创新。

“新课改”管理中的问题

1.“新课改”应该稳妥推进。进行课程改革,其思想准备、教材准备、人员素质准备以及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的准备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就目前改革推进的现状来看,各方面的准备均不足,匆匆而上,存在着很浮躁的观象,如果不及时纠正,我们的改革将难保达成理想效果。所以,校长们认为,新课程的改革应该稳妥推进,应该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2.要关注民办学校的课改问题。一些民办学校校长呼吁,要特别关注民办学校的生存状况。民办学校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针对其的具体指导与监督?民办学校怎样参加深程改革?民办学校面临诸多特殊的问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那么,在整个“新课改”中,民办学校这一块应该怎么做?其优势何在?又面临什么特殊问题?希望有具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