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会计;合同管理;合同制度;信息系统

一、规范合同管理必要性

(一)完善高校的内控体系,切实做到依法治校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内部控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合同管理,必将是依法治校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强化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完善高校的内控体系,切实做到依法治校,为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执行提供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促进政府会计制度有序执行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教育机制体制的变革,高校开始以独立的民事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并且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合同已成为高校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主要是围绕其三大职能展开经济活动,合同类型主要包含物资设备采购、基建维修工程、科研课题、合作办学等等,高校涉及的合同关系日益多元,引发的合同纠纷日益复杂。2019年1月1日起,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加了收入、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核算内容。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改变工作思路,了解合同的实质内涵,对经济合同作出专业判断,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当期收入和成本进行合理确认。完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对保障学校的经济利益和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起提供保障。

二、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

(一)合同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部分高校已经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逐步建立了合同相关内控制度,但制度更多是针对合同签订、合同的登记备案方面,对合同签订的授权机制、合同履行情况等鲜少涉及,尚未形成合同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并且已出台的制度更侧重宏观的指导性意见,缺乏对各个环节细化的操作规范。

(二)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多头签订,监督乏力

大部分高校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不确定,基本按部门职责确定合同管理部门,比如:基建修缮合同由基建部门负责,物资设备采购合同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合同由科技处负责等等,对于未明确管理部门的合同,基本由二级单位自行签订管理。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造成信息统计、查询困难,不便于学校对合同签订情况、执行情况进行总体把握。

(三)授权机制不完善,签订混乱

经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审批权限均已下放,经费开支实行“审批人负责制”,二级单位经费开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高校各二级单位日常对外经济业务相对独立。这种情况下,各部门签订合同时只关注是否按照财务报销规定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形式化居多。财务人员审核时更关注票据的合法性,是否按规定签订合同,鲜少关注签订合同的规范性。很多高校都存在未经授权使用部门印章对外签订合同的情况,这将给高校管理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

(四)合同履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动态监督,合同资料分散在各签订部门,无法对学校所签订合同及履约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基本仍按照实际收款、付款情况确认收入、成本,导致无法依据合同约定条款,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合理确认当期收入与成本。

(五)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水平较低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经济合同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纸质合同传阅、保管已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特别无法适应目前高校多校区管理的状况。即便部分高校使用信息系统对合同进行管理,但基本以面向职能的规划方法,将现有的业务流程对数据关联和系统划分构建系统,这样的做法未能充分考虑业务本身的运行方式,无法打破各单位之间多年来根深蒂固的界限,信息无法在部门之间无障碍传递。财务系统获取合同系统相关信息困难,财务会计无法合同的债权债务进行合理的估计,无法及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成本,这样情况将严重影响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的顺利执行。

三、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管理层观念,提高财务管理

意识,确保政府会计制度顺利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会给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可推动高校财务系统和活动的完善,完善预算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因此,为确保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执行,高校管理层需转变观念,意识到会计制度转型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明确新会计制度执行对学校发展起到的重大意义。

(二)梳理合同业务,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要以《合同法》等合同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按照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全面梳理高校中存在的合同业务,明确合同管理控制环节,系统分析合同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对高校合同签订、执行、保管等各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合同归口管理和分类管理规定、合同授权制度、合同审签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账制度以及合同档案制度等。强化合同授权机制,明确委托事项、额度、期限等授权范围,严格审查授权委托及签章事项的执行情况,避免发生授权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责任推诿情况。

(三)基于流程再造,构建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流程是由一系列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组成的,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人类会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些活动的集合就会形成业务流程。90年代美国学术界提出的企业管理新概念BPR,指企业针对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对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BPR不仅适用企业,也适用于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高校。高校可对原有的合同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流程中全部的执行主体,分析各主体所负的工作职责,同时考虑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报销等数据信息对接,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并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即将信息活动从流程中分离出来,建立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合同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信息共享,尽可能降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减轻经办人奔波于多校区多部门之间盖章签字请示验收等环节的负担。财务部门可以自动从信息共享平台查看并调取相关合同信息,及时确认相关收入、成本。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并将合同管理纳入考评体系

将合同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合同管理各个环节中涉及的岗位职责,对合同签订、执行、保管等各个环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功能,加强对经济合同管理的内部审计监督,对经济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问题,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进行责任追究,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参考文献:

[1]冯艳.基于内控视角下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08).

[2]韩啸虎.BPR与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徐晨.新形势下规范高校合同管理的若干思考[J].知识经济,2018(13).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合同管理;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在高校运行过程中,其教研工作及各项业务的开展使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面对大量的经济活动,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使展开必须要通过对经济合同进行管理来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现今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固有问题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以下从多层次剖析了其存在的根本因素,并针对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特点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一、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问题

1.经济合同类型复杂,实际管理僵化

根高等学校的经济合同来看,其主要分为两个种类,收款合同及付款合同。其中付款合同主要包括购置物资、劳务支付、对外支付、个人款项等,而收款合同则包括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由此可见学校经济合同类型的多样化及复杂化,而在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中由于高等学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经济合同,可以说在高校日常运行中的随时都可能会有相应的经济合同进行履约,但是在管理工作中却无法对合同履行、签订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及管理,无法做到全过程管理的效果,无法达到现今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对财务合同动态管理的要求。

2.财务管理工作中审核工作与经济合同管理之间脱节

目前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经济合同及审核工作的进行属于不同的人员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因此在实际中存在着审核人员对经济合同的了解不够的情况,因此在报销审核工作中无法科学、全面、准确的对项目进行支付业务。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

3.合同管理较为粗放

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二是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

4.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解决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建立完善、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

现今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现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需要面对较为复杂的过程及一定的财务风险,为此必须要根据高校实际的经济流动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保证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同时,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具体性、可行性等特点,通过管理体系来对合同管理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以此来保证在合同管理工作的进行下可以有效的规避其存在的风险,并维护高校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使管理体系可以作为管理活动开展的唯一依据。

2.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由于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此在管理工作的进行中必须要保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并且在经济合同管理中高素质人才作为其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人才队伍进行建设。首先,需要扩大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吸收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其次,制定完善的培训学习制度,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吸收最新的经济合同管理知识,从而使其适应岗位职责;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形成学习意识及竞争意识,从而有效的提升经济合同管理的综合水平。

3.做好经济合同全过程的审查及管理

在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中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其签订和审查过程的管理,这也是保证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其也关系着合同的履约执行能力,根据就经济合同签订及审查的内容,需要做到以下部分。首先,需要加强对合同签订及审查的重视程度,保证在经济合同签订中可以做到组织审计、财务等部门等对经济合同管理进行共同的审查及管理。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合同的条款内容进行校对及审查,保证后续工作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展及进行。

4.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

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务数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

三、结语

在高等学校发展中财务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经济合同管理更是在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对于如何提高在高等学校中经济合同管理的水平还需根据学校内部经济形态、资金流动等进行管理,保证管理工作的进行可以贯穿经济合同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动态的管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需要保证其经济合同内容及环节都是以法律作为基础,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具有合法权益,从而降低经济合同管理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孙蓉.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4):239-239.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06-02

引言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经济管理工作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规划发展,更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的缺陷和弊端,严重阻碍了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也给高校的正常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转变经济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优化并实施经济管理队伍的新措施、新方法,切实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实效性,实现高校经济价值最大化、最优化。

一、经济管理在高校行政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经济管理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贯穿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决定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具体来讲,高校经济管理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行政与教学管理过程中:

1.高校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行政资产管理的完整性。高校的行政资产分为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两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片面注重看得见的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忽略了非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不利于充分发挥高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作用与价值。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阐述了“资产”这一概念,并制定了详尽的“财务管理”规定。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中引入“财务管理”的概念,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来管理高效的经济活动,对改进和完善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全面地进行资产管理,保证了高校行政事业单位中资产投资的完整性。

2.高校经济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良好的资金运转是保证高校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高校经济管理对制定资金运用计划、落实各项经济活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讲,高校经济管理者通过为各部门提供准确全面的经济资讯,助推各部门制定科学的资金预算,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实现高校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现状――以民办高校为例

1.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财务管理预算的编制没有覆盖学校的全部经费收支内容;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公平合理地进行项目经费的拨款,导致学校经费常常被挪作他用或被用作个人敛财工具;③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善,难以找出问题根源,无法有效进行改进;④员工业绩考核制度不合理,不能对员工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高校经济管理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是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许多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理念的指导,没有制定经济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比如,一些高校为了扩建,大量借贷资金,没有考虑到自身是否有相应的偿贷能力。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规划借贷资金的用途,导致借贷资金得不到有效地利用,给高校的经济管理活动造成困难。

3.学校基层经济管理人员控制力薄弱。通常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基层经济管理人员大都是学校的基层教学人员,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一知半解。虽然也有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但是为数不多。从整体上讲,高校的基层经济管理人员控制力比较薄弱,无法有效、客观地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导致经济管理各项工作措施很难执行到位,不利于经济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当前,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已经远远跟不上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了。从年龄层面上讲,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在老化现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面对高校建设、投资、设备采购等经济活动的日益多样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明显“力不从心”。从知识层面上讲,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陈旧、操作水平落伍,缺乏判别经济活动形势、反映经济活动信息的能力,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矛盾加剧。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严重损害了高校的经济利益,也为对民办高校的经济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造成了诸多阻碍。

三、优化高校经济管理与教学水平的对策建议

1.转变高校经济管理理念。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管理理念忽视了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及人的发展,难以有效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无法取得被管理者的支持和配合。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经济管理也要摒弃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人本管理工作理念。在制定工作时,充分尊重被管理者正当的经济利益诉求,做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的协调工作,以此激发被管理者积极配合和支持经济管理工作。同时,要让被管理者参与制度建设中,提高制度的可行性、约束性。此外,在人才的培养的选用上,要着眼于创新和民主两大关键点,通过以人为本的培养机制和选用机制激励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议与方案。

2.向开放型高校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模式下,管理制度单一、管理方法落后、各管理缺乏沟通,这些现状都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难以适应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调整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要改革封闭的经济管理模式,逐步向开放性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其具体做法如下:①引进现代管理方法,解放和发展高校的生产力。在现代高校经济管理模式之中,鼓励把别的学科相应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入进去,诸如在进行现代高校经济管理时,可以有效运用心理学、自然学、社会学、运筹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为现代高校经济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②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结合实际实行开放办学,开展社会活动和交际,主动跻身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从社会中寻找能够拓宽高校经费来源的渠道;③高校经济管理各部门要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知识、人才的共享。同时,把各部门的分散力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高校经济发展。

3.综合财务预算编制尽量定量化、科学化。预算编制在高校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要对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各部门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将财务资源分配给各部门。高校虽然不直接干涉各部门的财务管理,但可以通过定量化、科学化的预算编制,宏观管理调控各部门的财务事务,保证各部门在预算范围内对经费进行自由支配。

4.对于市场风险要进行合理的规避。高校要做好借贷资金的规划预算,秉着“不浪费、不闲置”的原则,提高借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借贷资金的运作管理工作。比如,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动态跟踪资金的使用情况,灵活调度,避免资金闲置或过渡浪费,进而通过积极的财务规划预算,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实现成本最低化、效率最大化。

5.建立高校经济管理风险预警系统。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情况建立经济管理风险预警系统,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高校可以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财务问题,并找出问题根源、快速解决,以减少财务损失,避免财务危机。同时,要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方案。当财务指标超过设定的临界值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应对方案,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保障高校财务安全。此外,经济管理部门要详实地记录每一次财务管理风险,并总结和反思风险发生的原因、过程、采取的措施,以避免风险再次发生。

6.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济管理者队伍。良好的经济管理者队伍素质对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提高现代高校经济管理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把提高和促进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要目标来切实完成。其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进行人才培养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创造学习机会,提供学习平台,将经济管理者队伍打造成一支指挥才能、参谋才能、监督执行才能兼具的现代管理队伍。②建立规章制度,促进经济管理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经济管理者的行为,维护高校的经济管理秩序。此外,还要定期进行综合考评,坚持奖优惩劣,以充分调动高校经济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语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高校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工作,合理妥善解决相关经济问题,促进学校各项资金有效使用,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好基石。同时,促使高校经济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最终实现高校的健康、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江,沈卫香.青海省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2]周群.略论我国民营学校的办学成本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3]祁占勇.落实与扩大高校办学自的三维坐标――高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合同管理;组织制度;管理措施 ;监督体系;档案管理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较少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涉及的经济行为也相对单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办学的模式由单一的公办高校变为公办、公办民助、民办、中外合作办等多种方式,资金的筹措方式也由单一的国家拨款变为政府拨款、市场筹措、校办产业、科技研究等多种来源形式。因此,高等学校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从而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度也日益加深,高校的发展已无法脱离市场,独善其身。由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经济,而高校对这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往往会引发一些合同纠纷,给学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高校必须将合同管理摆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

一、高校合同管理内涵及其特点

高校合同是指以高校法人主体的名义,与其他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在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基础上签订、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合同一经签订,便具有法律效力,当事双方必须严格按合同约定的条款执行,若一方违约必须负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高校的合同管理就是指高校依据法律和法规,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控制、协调与监督,以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合同纠纷,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保证合同顺利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因此,高校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各项事业能否在合情、合理、合法、健康、有序地轨道中运行,切不可等闲视之。目前,高校所签订的合同大致可分为商品买卖合同、建设工程合同、修缮工程合同、联合办学合同、委托加工合同、科技服务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债权债务合同、物业管理合同、捐赠合同、投资合同等各类涉及经济事项的合同,除经济合同外,还有少数非经济合同,如人事管理合同、知识产权合同等,充分体现了高校的三大职能,即教学、科研、服务于经济社会。与一般公司、企业相比,它具有合同种类繁多、金额相对较小、经办部门较多等特点,因此,高校在合同管理上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合同观念淡薄、知识欠缺

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管理者对学校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认为订立合同仅仅是“走形式”和“跑过场”,或是认为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碍于情面搞口头的“君子协议”,不签订书面合同;或是不仔细推敲合同的主要条款,不认真审核对方预先拟定好的合同文本,随意草率地签订合同,致使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纠纷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且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缺乏合同法律的相关知识,许多合同的订立是未经学校法人授权,未使用学校合同专用章,是由高校下属非法人单位、部门、学院等擅自使用部门公章对外签订的,根本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规定,合同签订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由于高校许多合同的主体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因此合同的权利义务最终还是要由学校这一合同主体来承担。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高校管理者对市场经济中合同的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清,更对签订合同存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合同多头签订,管理缺位

高校是由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许多部门组成,有人把它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各部门平时都是相对独立地开展对内对外的各项社会活动。由于许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因此各部门在对外交往签订合同中便各自为政,如:基本建设项目合同由基建部门负责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由产业部门(或后勤部门)负责签订,维修维护合同由后勤部门签订、设备材料采购合同由资产部门负责签订、国内合作办学由教务部门负责签订,国外合作办学由学校外事部门负责签订,各类办班、培训由相关学院负责签订,实行目标管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也独立对外签订合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造成合同谁都能以部门名义对外签订,一旦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谁都不负责任,谁也负不起责任的局面,最终是学校作为法人收拾残局。同时合同的多部门签订还会造成合同资料散落在学校不同的管理部门,如管理不当,往往造成合同资料遗失,不能及时归档和保存,以至于学校在上级部门进行财务审计、资产清查及其它相关检查中到处查找合同资料,同时也不便于学校领导和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学校对外签订合同状况,学校的权益是否得到实现,会不会给学校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税务风险以及法律纠纷等。

三、高校合同管理的路径探寻

(一)思想意识上要高度重视

高校合同管理对规范学校的各项经济行为,保障和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有效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预防合同纠纷,控制和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依法治校,实现阳光财务,避免“暗箱操作”,预防和减少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学校的各项事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合同管理的必要性,要主动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要求,树立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认真学习合同法、公司法、物权、税法、价格法、商标法、专利法、招投标法、建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掌握合同订立和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水平,同时将对合同管理的要求,列入对高校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的思想保证。

(二)组织制度上要集中统一

为实现合同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高校要从组织制度上采取措施,加强合同管理建设,规范学校的合同管理行为。为此,高校应制定一套合理的合同管理工作制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高校要对合同管理的组织以及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签订、履行、检查、管理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学校应成立合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亲自挂帅,校办、财务、审计、招投标办、承办单位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学校财务部门是合同的管理部门,负责对承办单位送审的合同进行初审,并报请校办、审计、招投标办、校领导进行终审,对终审通过的合同进行归档管理,同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合同承办单位是合同的履行单位,在订立合同前,必须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经营范围、履约能力、资信情况、委托权限等。同时起草、拟定、送审、报批相关合同草案。对重大合同,还要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内容、条款进行全面审查,并签署意见,以确保学校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审计部门负责对合同的可行性、必要性、合同内容、合同条款是否维护学校利益,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定,款项支付是否有经费来源保障,资金结算方式是否合理等进行监督。招投标办负责审查合同标的物的买卖是否符合招投标的管理规定,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是否纳入,是否存在规避招投标的行为等。校长办公室负责合同的授权委托等手续的办理及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的文本形式,原则上凡国家规定采用标准合同文本的必须采用标准文本。没有统一文本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自行拟定或与对方单位协商共同拟定。这是做好合同管理的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管理措施上要切实可行

有鉴于高校合同品种繁多,且合同金额从几千元到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财务的工作任务特别繁重,因此高校合同宜区分不同情况分类进行管理,在合同的订立和签署上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既不能一放就乱,又不能一统就死。

1.合同订立方式的设定

笔者认为应根据合同的金额、性质,分别采取会签批准、会审批准、校务会批准三种合同订立方式。

(1)会签:金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合同,采取会签办法,会签部门主要包括:业务主管部门、审计处、招投标办、计财处、校办。会签结果报分管业务校领导审批。办理会签程序由计财处专人负责,原则上一周内办结,将会签意见作为签订合同的依据。

(2)会审: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合同,由合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集中会审。对会审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争议的合同应发回合同经办部门重新与对方单位进行洽商。将商谈结果再次提交合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重新会审,然后将会审结果报分管业务校领导审批。将会审的意见作为签订正式合同的依据,会审一般每两周一次,如有紧急事项可随时召集。

(3)校务会审批:事项特别重要、金额特别巨大的合同(具体金额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自行制定),由合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会审后,并征询学校法律顾问的意见,报校务会进行审批,将校务会议的审批意见作为签订正式合同的依据。

2.合同签署权限的设定

笔者认为对通过会鉴、会审、校务会审批通过的合同,由承办单位凭《合同审批表》送交校办转呈法人校长签署,或由法人校长授权委托相关负责人签署,并由校办加盖合同专用章。为了减少合同签署的时间,简化合同签署的过程,提高合同工作效率,笔者认为签署权限应作相应的授权和下放,不必事无大小都有法人校长亲力亲为。

(1)金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合同,可由学校法人授权由承办部门、单位负责人签署。

(2)金额在5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合同,可由法人授权分管业务的校领导签署。

(3)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合同,必须由法人校长亲自签署。

3.合同变更权限的设定

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当时考虑不周,或因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对原合同的部分条款进行变更,但必须慎重处理。特别是对方提出的变更请求,必须要慎之又慎,以防止个别单位别有用心,在采取低价中标后,通过不断变更合同要求从中套取利润,因此对合同的变更的签字权限需加以限定,一般来讲变更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金额的15%左右,且必须经过校合同领导小组会签或会审,变更金额较大时要经过校务会议研究通过,以防个别人说了算。若变更金额超过原合同金额20%以上时原则上必须重新进行招投标,重新签订新的合同。

总之,合同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即要满足合同管理的需要,又要方便易行,便于经办人员操作,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一些工作程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合同的签订效率,这是做好合同管理的根本措施。

(四)监督体系上要完善到位

合同监督体系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动态的跟踪监督管理体系。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合同的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体系,财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合同的事前监督,既重视对合同签订过程的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对合同的事中、事后监督,即合同是否按约定的条款执行,执行的结果如何。审计部门要重点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严密性、可行性,审查其条款和内容是否完备、意思表达是否严谨清楚、措词有无模棱两可、前后有无冲突矛盾。如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收款或付款的具体时间方式、质保金收取与退付、尾款的支付、免费维保的期限,质保期后维保、升级收费标准、解决争议的方法等都是否在合同中具体载明清楚,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变更、调整、补充等程序和依据是否合理充分,合同变更、调整、补充金额是否超出规定的标准等。同时建立合同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经济业务往来不签订合同,或先斩后奏,事先签订合同,再进行会签、会审的行为,要根据学校领导干部责任制的管理要求追究其责任,这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的内控机制。

(五)资料保管上要及时完整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学校财务要安排专人对合同的档案进行整理、加工,将合同会签、会审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每一份合同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与之有关的文书、图表、传真件以及相关单证等附件,合同文本的签收记录,合同分批履行的情况记录,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包括文书、电传等),均应妥善保管,按照学校经济合同的类别,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合同登记台账,分类进行整理编号,并注明学校收款或付款会计凭证号。同时按合同档案的内容、时间、档案价值等方面,确定各类合同档案的保管期限,编制成表,对确因工作需要调阅合同档案,须填写“合同档案查阅单”,经相关负责人签批后方能查阅,建立合同资料年度归档制度,对当年形成的合同文本及附件、合同台账、合同纠纷处理等资料等及时整理归档,为以后各方查阅使用提供方便。

总之,高校的合同管理涉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决不能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就能把该项工作做好,必须全校上下统一认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的工作局面。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冉福松.浅析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8(8).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主要模式

经济体制下,高校物业管理是指专门管理机构接受高校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及委托合同,利用科学的管理和先进技术,以经济手段对高校物业实施统一的专业化管理,为高校教学、科研、广大师生提供保障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是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具有保障性、基础性的特点。我国的高校后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具有计划经济的时代烙印。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一指导思想至今,已有30年的历程。高校物业管理从行政事业型的管理模式向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转变,改善了高校后倾物业服务的态度,提高了物业服务质量及效率。社会化分工日益加强以及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在探索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借鉴了发达国家的优良经验,并结合国情进行深刻变革;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总体水平差异较大,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有以下五种:校内乙方模式、独立乙方模式、混合乙方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和校际联合模式。

二、经济教育体改下分析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和理念、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变革

随着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经济和教育体制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物业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行政化管理向社会化、市场化管理进行转变。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独立乙方模式、社会服务模式以及混合乙方模式等进行物业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例,其将原有的高校物业管理实体从高校体系中剥离,成为单独个体服务于高校,同时不断进行企业化改革,形成南大后勤集团、浙大后勤集团等具有独立的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的公司法人,服务于本校的物业管理,这就是典型的独立乙方模式。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一些高校设置了后勤管理部门,将学校的物业管理工作向社会进行,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物业管理,后勤管理部门则负责监督和沟通,以社会服务模式的管理方式进行学校的物业工作。而鉴于高校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通过本校的后勤集团和社会的物业服务公司协同工作,各司其职,择优择专对学校的物业工作进行管理,是混合乙方模式的典型代表。高校后勤社会化、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也是高校管理层对高校物业管理观念改革的过程。传统的“指令式”、“命令式”行政管理观念逐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市场化”、“社会化”的竞争机理念,老旧的无偿服务观念向“谁获益谁付出”的有偿服务观念进行转变,高校各级对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意识逐步提升,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日趋加强。

2、管理功能和服务内容扩大

高校物业是一个包含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内容的系统化工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老校区改、扩建和新校区的筹建等工作,逐渐凸显高校物业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包括广大师生的所有后勤工作,涵盖教学管理、居住、餐饮等部分事务。比如教学楼房维护、教学设施的维护维修、宿舍管理、师生餐饮、美容美发、学校超市等。同时随着高校校区的增加,高校物业管理还涉及到校内交通运营,比如校内班车,学生交通工具的管理等。传统的高校物业管理功能和服务内容单一,主要是对校舍、教学楼等基本修缮以及在校师生后勤的基本保障。随着市场化、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内容也愈加丰富。在服务教学、科研方面,不但要进行传统的清洁和保养,还需要了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配合院系对实验室以及相关实验器材进行专业的管理。在服务师生生活方面,除了对教工宿舍、学生宿舍要进行定期的修缮,还要面对日用电气设备日益繁多带来的维护、维修工作,此外在师生饮食方面,增加了各种特色窗口和服务。在校园管理方面,校园环境安全、师生财物安全等等方面也给高校物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3、品牌形象逐步树立,经济效益和管理逐渐统一

物业品牌是一个物业管理单位内涵的体现,代表了物业管理单位的实力,是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对其服务满意度的最高评价。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招生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除了教育科研水平、师资力量以外,以校园环境、学生公寓为重点的硬件设施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择校的考虑因素。一个高校物业服务水平的高低,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其教科研水平的强弱,因此大部分高校也日渐重视高校物业品牌形象的树立。为了更好树立品牌,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打破传统,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人为本,结合服务目标学校的特色,同时充分吸收商业物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制定和完善了规章制度,物业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卫生、安保标准明晰,物业服务人员着装统一,行为规范,以科学、高效、优质的服务打造企业形象。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物业管理实体南航后勤集团,主打航空品牌,契合学校航空航天的特色,以“三服务、两育人”的理念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除了服务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校的物业管理,还和江苏交通技术学院、南京金城学院等高校签订了服务协议,同时承接了南京机场部分助航灯光的改造工程,极大地树立了高校物业的品牌,提高了知名度。

三、当代高校物业管理在经济体制化改革中的发展展望

1、转变服务理念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经过机构、体制改革,在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上基本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化管理的束缚,逐步走向了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阶段。相比于先进的管理体制,高校物业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还有一定差距。和一般的商业物业管理不同,高校物业管理独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教育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高校的物业管理者,应从高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髓,以“服务学生,方便老师,放心家长”为工作重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革高校物业服务理念。另外在中国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物业管理服务还存在了严重厚此薄彼的现象,即轻学生而重老师。笔者曾对苏州独墅湖高校区的4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物业服务感到满意的仅为60%,而教师则为95%,可见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倾向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组成,需要物业管理者认真对待;同时,学生的身心还处在成长阶段,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更要求物业管理者在服务的同时,对其应进行引导和约束。

2、提高竞争力和创新意识

受到由来已久的“政府包办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福利性、事业性、封闭性的缺点。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改制和磨合,基本保证了新模式下高校物业的运行,但是大多数高校物业管理集团竞争力不足,缺乏进入市场的勇气,处于“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自我封闭体系中,严重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企业的自身发展。同时,高校物业的产权单一,物业资产属于学校,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相对容易沟通,达成共识,获得双赢。因此对于高校物业服务企业而言,物业服务费的收缴有一定保障,降低了企业的风险,相对稳定的收益来源又将进一步弱化高校物业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另外,稳定的收益来源也导致大部分高校物业服务企业只注重常规的公共服务,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生对物业服务的要求逐渐从保洁、绿化、设备、设施维修、公寓管理维护这样的基本功能提升到个性化、特色化、人性化等更高的人文层次。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从传统的“保姆”身份转变成校园文化倡导和传播者,服务项目的重心要从传统的公共项目向“私人订制”式的特色项目进行转移。

3、整合资源,把握前沿科技,提高物业管理服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高校物业管理作为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要对校内工程、安保、保洁、校园绿化等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除了履行和高校合同之内的业务,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和高校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接校内其他业务,例如室内盆栽租摆、会议布置等。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依托于高校这一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的吸收、先进制度的引入、高级人才的引进有着商业物业管理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移动互联技术、云技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都应当成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利器。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数字化校园等先进技术,依靠高校师生的技术资源,开发手机APP,搭建服务网站等网络化平台,促进原本依靠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模式向依靠网络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技术密集型服务模式转变。

4、进一步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助推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具有变革意识和很强的独立欲望,个性鲜明,个体差异大,思想活跃,学生交往越加社会化、复杂化、多样化,对自我的评判从以往以学习为重的单一标准向学习、社交、创业等综合标准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相对不成熟,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不善于自我管理。强烈的独立欲望和羸弱的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促使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从以往的校方主体管理向学生主体管理变化,而高校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应进一步成为学生管理的助推器。例如,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对宿舍公寓设备设施保护爱惜、主动清洁卫生环境等;同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可设置学生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中,从而提高高校物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