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沙的专科学校

长沙的专科学校

长沙的专科学校

长沙的专科学校范文第1篇

1937年9月,广西大学农学院(简称“西大农学院”)从梧州迁往沙塘:1938年初,西迁重庆的南京中央农业试验所在沙塘设立广西工作站(简称“中农所广西站”),中农所各系办公室与广西农事试验场合署办公:1940年4月,广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广西高农”)在沙塘创办:1942年6月,农林部广西省推广繁殖站(简称“广西推广繁殖站”)在柳州沙塘成立:1946年3月,农林部西江水土保持试验区(简称“西江水土保持区”)落户沙塘。

回顾“中国战时农都”的发展历程,众多科学工作者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除了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主任伍廷r和继任者广西农事场场长陈大宁的领导建设外,后来身兼八职的马保之(广西农事场场长、中农所广西站站长、西大农学院教授、广西高农校长、广西粮食增产督导团副总督导、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培训班班主任、沙塘小学校长、沙塘垦区主任)更是不断完善和光大了广西农事科研中心,他们都是“中国战时农都”的领军人物。到抗战结束时,马保之率领农业科研专家们共开设了120多个研究试验课题,取得了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使广西当时的农业科技呈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而且之后为我国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和广西农事试验场

20世纪20年代,新桂系为增加耕地面积,于1927年3月成立柳庆垦荒局。拟开垦柳州沙塘一带的处女地。时任广西建设厅厅长伍廷r出任柳庆垦荒局局长,局址设在沙塘,开始进行荒地调查和垦荒管理。这是广西省政府设立较早的农林机构,其业务管辖柳(州)庆(远)区的16个县,主要业务为调查和开发荒地、创办模范农村及市场、移民开垦、开办林场育苗造林等。

1932年3月1日,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在沙塘成立,利用原柳庆垦荒局旧址为总办事处。1933年,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从北流、岑溪、容县3县移民1500人来区垦殖。区内设沙塘、石碑、无忧3个垦区,另设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实验农场。1934年初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因功能的扩大,不再是单一进行垦殖水利工作,还要兼顾建设新农村、改造旧农村及土壤、荒地调查,农林试、马厂建设等,除移民垦殖外,经济、组织、教育、村政工作等都在陆续开展中。1934年7月,广西经济委员会成立之后,即将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改为“广西经济委员会农村建设试办区”,后为适应新的需要改为“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试办区主任为当时已卸任广西建设厅厅长的伍廷r。试办区的工作分村政、生产建设、经济组织、教育4部分进行,其主要工作包括优种、肥效、水利、气象、耕作等农事的研究、试验和改进。

1935年8月,柳州暴雨成灾,位于羊角山一带的广西农事试验场受洪水浸泡,损失惨重,且羊角山区地势不平,四面环山,其地形与气候均无广西农业代表性,不适宜作试验研究基地,广西农事试验场故于1935年冬迁移沙塘。

1936年1月,试办区主任伍廷r调离广西到浙江省任职,同年2月由陈大宁接任。陈大宁同时主持广西农事试验场与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的工作。1937年7月,西大农学院迁来沙塘,院长林汶民兼任广西农事试验场场长。1938年,广西农事试验场与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合并,仍称“广西农事试验场”,由广西农业管理处副处长陈大宁任场长。壮大的广西农事试验场,场内建筑物和设备逐年增加,购买图书、仪器,增建农艺馆、棉作室、糖厂、化验室、实验室、养虫室、挂种室、种子贮藏室、温室、大礼堂及职员住宅等。

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在1932年至1938年走过的历程,无疑与柳州沙塘能够成为当时广西农事科研实验中心、“中国战时农都”密不可分。

众多中央和广西农业科研机构及教学单位的迁入

广西柳州沙塘经过伍廷r创建、继任者陈大宁进一步发展后,已经成为战前的农事科研中心。战时,随着广西成为抗战后方,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和教学单位陆续迁入沙塘。这些农业科研机构、教学单位立足于柳州沙塘,构成了“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结构,以柳州沙塘为中心的广西农事试验体系、“中国战时农都”就这样逐步形成。马保之(1907-2004),广西桂林人,其父亲是广西大学(当时校址在梧州)校长马君武。马保之192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究1年,1934年学成归国到南京中央农业试验所工作。

马保之回国没有多久正准备为中国的农业大展身手之时,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了,后随中央农业试验所来到地处后方的广西,任中农所技正、广西省政府农业管理处农务组技正兼组长。

马保之带着“建教合一”(建设和教育)的理想和计划,在西大农学院迁到柳州沙塘后,致力于把沙塘建设成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农业科研中心。因此,当时沙塘的学术群体间的科研合作亦是常态,学者们也大多身兼多职,除了在农业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也在广西农业院校任教师,开展农业教学活动,培养新一代农业人才。这种“科、教、推”三位一体的结构,既可以缓解战时后方资源设备缺乏的问题,又能最大程度发挥不同科研人员的优势。

沙塘三大农业科、教、研机构虽然在工作重心上有一定的分工,但在工作范围和内容上却有着许多重合之处,呈现出科、教、研明确分工而又广泛合作的特点,广西农事场和中农所广西工作站、广西推广繁殖站的工作以试验研究和农业推广为主,主要针对农艺、园艺、病虫害、森林等方面内容进行试验,同时进行良种繁殖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农事生产调研等直接面向生产环节的活动:西大农学院则以育人为主,迁往沙塘时有学生120人,在后来的战乱年代,仍然坚持招生,培育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经世致用”是以马保之为首的沙塘农业学术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该群体共同创办了学术刊物《广西农业》(双月刊)及《沙塘农讯》(半月刊)。《广西农业》共出版6卷36期,《沙塘农讯》在抗战期间出版了34期。广西农事场还出版中文、英文研究专刊。

大批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云集

1937年9月,西大r学院从梧州迁到柳州沙塘。马保之与其父时任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抓住这一机遇,把一批国内著名的教授、专家学者请到沙塘任教。当抗战烽火燃烧到华北、华东、华南之后,许多优秀的农业科研人员纷纷南撤,马保之倾力接纳这些科技人才,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安排工作,提供食宿,提供科研实验的便利,发挥他们的科研特长,取得科研成果,增收粮食,增长经济,为抗战服务。

广招到沙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农业专家、教授、学者中,有毕业于金陵大学的孙仲逸、范福仁、柳支英、黄瑞纶、徐天锡、黄亮、周汝沆、张之光、胡济生、周明、程世抚、严家显、童润之、吴绍马癸、王一蛟、李景均、谢孟明、萧辅等,其中许多人还到过国外深造:有毕业于国内清华、北大、浙大等名牌大学的陆大京、汪振儒、林山、蒋书楠、程侃声、唐川、李酉开、张照、钱念曾等:还有从国外留学归国后来到沙塘的陈焕镛、张肇骞、汪厥明、马大浦、吴耕民、邱式邦、戴弘等。

这批专家、教授大多数人既在西大农学院兼课任教,又主持广西农事场的重大科研课题。

据1940年统计,广西农事场有职员106人,其中农业科技人员65人;科技人员中,技正13人、技士19人、技佐20人,助理员13人。

抗战期间会聚沙塘的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是沙塘能成为“战时农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合理使用人才又是“战时农都”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决定因素。当地政府对于人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知识分子和科学研究。

新桂系统治广西后,于1934年颁布的《广西建设纲领》中,提出“革新旧式农业使工农业互相促进”和“奖励科学技术之研究发明”的政策,并大力延聘人才,为广西建设服务。在学术上,允许有较多的“自由研究与讨论的空气”。

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沙塘拥有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据统计,抗战期间先后在沙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担任高级技术职务(教授、技正、副教授)的共有65人,中、初级(技士、技佐)科技工作者数百人,其中有14人获得过博士学位。这些科技人才来到沙塘,不计得失开展“实业抗战”。当时沙塘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没有电、自来水和公共汽车,房舍简陋、经费紧缩、物资短缺,不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科研条件都遇到许多实际困难。老师的生活更是清苦,家庭人口多的人不敷出,个别家庭甚至长期食粥。

成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抗战时期,省外农林技术人员涌集广西,省级、县级技术人员曾一度极盛,仅大学毕业生就多达300人。但好景不长,1940年之后,因为物价上涨,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且常有调赴各乡办理征工、捉烟民、购军米等工作,奔走无宁日,相继离职他去不少。1940年,农林技术人员每县平均需有技士4人、技佐6人、助理2人,达12人:最少亦需技士1人、技佐2人,共3人。就是这样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根据战时广西农林科技人员断层的情况,时任广西农事场场长的马保之决定申办一所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1940年初,马保之拨出6万多平方米苗圃地,作为开办广西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的校址。广西高农是广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马保之兼任校长,设有农科、林科、畜牧兽医科等专业。学生宿舍以“村”命名,分柳江、桂林、邕宁、苍梧、平乐、西林等村。

至1942年,学校连续3年招生,在校生达到6个班266人。马保之积极兴建校舍,增添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逐步完善学校的组织机构,引进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操作场所等。学校坚持“建教合一”的办学模式,千方百计让大量的农业人才涌进沙塘,实现学生与技术员的共同交流。

马保之一生致力于农业,其最大的愿望是能“改善农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他希望学生能以这一愿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保之兼任校长8年,除柳州沦陷期间无法招生外,每年都正常招收农林、畜牧兽医专业生,还先后开办农林短训班和边远县镇兽医技术人员训练班,为国家输送了许多农科人才。

到新中国成立前,考入广西高农就读的学生共400人,毕业的有262人(其中农林科131人,畜牧兽医科93人)。这些广西高农培养出来的学生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农业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抗日战争年代的沙塘,被战争阴霾笼罩,办场经费短缺,员工收入低微,工作条件极差,生活十分艰难。马保之为农业科研事业而奔走四方,竭尽全力筹措经费,以保障生活、科研、生产所需。

由马保之领衔开展的农业科研项目,其中许多是开创性的研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开展水稻育种试验,从广西各地搜集和外省引进的3285个品种中,选育出优质高产37个品种,均被列为“全国主要改良稻种”,经3年推广种植486735亩,累计增产稻谷320990担:开展经济林木油桐和乌桕的选种育种试验,选育出“柿饼桐”“中农大颗桕”等优良油种,油桐推广种植,10年间从123万亩增加到256万亩,1937年至1940年桐油平均年产328817担:从国内外引进80多种甘蔗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选育出产量及含糖量高良种,每亩出糖量比原本地竹蔗高出一倍至几倍;小麦试验历时9年,从3000多个中外品种中选出4个抗黄锈病品种,用来与高产品种杂交,产量增加了20-67%:病虫害防治研究也取得不俗进展,为科学治虫奠定了基础,如探索了药剂防治新用途,发明多个国内外首创的杀虫剂,研制出防治稻苞虫害的梳虫器,引进国外农药等:组织牛瘟预防大队,注射牛瘟脏器疫苗,1937年至1939年广西共注射77058头牛,减少了牛瘟病的传播漫延,降低了耕牛死亡率。

1938年6月,广西农事场技正陆大京博士在柳州500米以上的高空捕获真菌孢子12类,首开中国空中孢子调查纪录。

“战时农都”取得的成绩不但在国内声誉鹊起,也在国外名声远扬。1943年,美国水土保持专家寿哈特博士,在广西农事场大礼堂作有关水土保持的学术报告。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于1944年7月19日至21日到中国考察时,专门到广西柳州沙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试验研究,并讲学。李约瑟博士一行慕名而来,参观了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西大农学院,对这里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和面积宽广的实验农场十分赞赏。这些中外的互访和学术交流,对农都专家们开阔眼界,提高研究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家沦陷之时不忘实业救国

广西农事场场长马保之为来到沙塘的农业专家、教授、科研人员创造科学实验的环境:他还在百忙中亲自给高级农校、西大农学院、农训班讲课,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1944年11月,日寇铁蹄逼近柳州,柳州沦陷前夕,马保之临危不惧,细致筹划,指挥各机关单位的人员安全疏散,把重要的科研设备转移、隐藏,尽力减少损失。广西农事场、中农所广西站、广西推广繁殖站等机构陆续撤离沙塘,疏散到广西三江县良口乡,西大农学院撤到贵州省榕江,广西高农转移到广西柳州融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的达东村。

马保之带领专家学者和员工们撤退到三江县良口乡后,又多方筹措经费和口粮,还组织科研人员及时选地播种,保存试验材料;在逃难中还给大家讲授生物统计学和遗传学,嘱咐大家不要间断学习。

这些实业救国的专家、教授、学生、员工,在深山沟里吃野菜、粳米,过着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学习,仍然记笔记、作学术报告、钻研课题,保持学者风范。

柳州光复后,马保之带领职工发奋重建被日军侵略者破坏的“战时农都”基地,推动农都复兴,直到奉命调离沙塘。抗战胜利后,马保之就任广西省政府委员、农林部农业司司长兼任联合国中国善后救济分署农业机械管理处处长,其在处理抗战善后工作时,为广西农事场拨放了大量的农事科研物资。

后记

抗战胜利不久内战即起,此时的“战时农都”笼罩在烽火中。在恢复中的所有机构再次解体,科研人员各谋出路。

农都的创始人伍廷r解甲归田,他没有回老家容县,也没有到南宁谋一官半职,而是回到沙塘期待着能重振农都的一天。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柳州市军管会派出代表接收广西农事试验场,于1950年改名为广西农业试验场。同年3月18日,伍廷r长眠于沙塘,他遗憾看不到此后农都笑迎艳阳天的日子……

长沙的专科学校范文第2篇

教研沙龙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科组人少的可以由几个小组综合成一个大组。学科组的教师就是教研沙龙的参与者、互动者和分享者,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则是教研沙龙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教研沙龙每周一次,每次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

一、在“专业阅读”中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才能不断积淀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强化职业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这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师中深入开展“专业阅读”沙龙活动,成立乡村教育家专业阅读实验班,校长亲自担任实验班班长,和大家一起读书交流,学校则经常推荐阅读书目,购买阅读书籍,以方便教师阅读。每次“专业阅读”沙龙活动,都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

1.分享阅读格言: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给大家朗诵一些经典的阅读格言,让教师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然后慢慢地品味和记忆。

2.交流读书心得:安排部分教师把自己最近阅读的读书心得和大家交流。

3.讲述阅读故事:让老师讲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能给人启发的读书小插曲或者名人阅读故事。

4.推荐最新书籍:让老师把自己最新看到的、听到的新书或者佳作推荐给大家阅读。

专业阅读沙龙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让教师感觉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阅读慢慢就变成了教师自觉的行为。

二、在“教育写作”中反思

教育研究离不开教育写作,教育写作是教学研究的反思、总结和升华,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特级教师管建刚写道:“教育写作是最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要你拿起笔来,你就有展示的机会。研究需要记录,你天天记录,说明你每天都思考着教育,牵挂着教育,惦念着教育,你就能成为教育的行家。没有牵肠挂肚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刹那的智慧灵光。教育写作,将是成就你牵挂教育的最好方式。”在教育写作中牵挂着教育,理解着教育,研究着教育,幸福着教育,这是教师最美的人生状态。

由于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科研和写作的氛围,学校一些老师经常在各种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论文,受到其他教师的羡慕和追捧,成为学校“教育写作”沙龙的重要资源。每次教研沙龙活动,主持人首先隆重推荐本校教师最近发表的教学论文,向的老师表达热烈的祝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其他老师从身边的榜样中受到感染和激励;接着让的老师给大家介绍写作的经验、投稿的经历和发表的感受,给其他人以有益的启发;然后让老师们互相交流教育写作的困惑、写作的方法、探索的历程等,大家互相提问、互相回答、互相启发,汲取有益的经验;最后,教研组长推荐一些教学杂志上最新的好文章给老师们阅读。

“教育写作”沙龙并非一般的写作讲座,它类似写作研讨会,旨在以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以身边的事唤醒身边的人,从心理上减轻老师对写作的畏惧感,激发老师的写作热情,让教师专业写作蔚然成风。

三、在“课堂研讨”中碰撞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研讨课堂教学,形成思维的交锋和理念的碰撞,在研讨中提高教学能力,是学校教研沙龙的重要内容。“课堂研讨”沙龙活动,也就是常说的观课、议课,不同的是,它特别注意避免“你评我评大家评”的泛评浅议,突出一个结合和一个互动:

1.观摩和评议结合。学校提前把需要研讨的公开课拍摄下来,研讨时根据讨论的需要再进行随机的课堂回放,老师们根据课堂进度一边观摩课堂,一边评议,让评价更加有的放矢,富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提高研讨的实效。

2.教者和听者互动。在课例研讨前,先让执教教师说备课和教学情况,梳理一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度的教学反思,然后再让其他教师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建议,发表各自的观点。这样,教者和听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互动和生成,形成观点的碰撞和融合。

四、在“专题探究”中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的实际问题,感到无法解决,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深入教师之中,敏锐地捕捉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归纳成若干个研究专题,再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的思考和探究。

前段时间,通过归纳总结,我们整理出以下一些专题:“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预设和生成如何有机融合?”“怎样设计课堂‘主问题’?”“怎样组织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如何运用体态语言?”“怎样组织有效的课外阅读?”围绕这些问题,请教师先认真思考,搜集资料进行前期学习,初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的发言材料,然后在“专题探究”沙龙中进行发言。由于问题从教师中来,而且研讨之前进行了细致地调研、学习和思考,所以在讨论时教师们有话可说,有感可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这样的校本教研,很解决实际问题。学校领导也很重视把教师的深刻发言和优秀文章进行整理和汇编,存档备案,或及时向各种教学杂志推荐,让教研成果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和供同行们学习。

五、在“专家引领”中提高

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引领,没有专家引领的实践可能会陷入盲目和歧途。如果说教师个体学习属于“自主引领”是成长的基础,同伴互学共学属于“互助引领”是成长的动力,那么邀请专家名师指导,在“专家引领”下科学高效地学习研修则是成长的提升。只有“自主引领”“互助引领”“专家引领”达到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时候,教师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定期邀请省市的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到学校指导教学,作辅导讲座,进行示范教学,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和点拨,老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请教专家,大大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为教师的成长积蓄了足够的动力。

六、在“成长论坛”中升华

长沙的专科学校范文第3篇

1937年冬,任命张治中为湖南省主席。因张治中任中央军校教育长有年,颇得信任,又深得黄埔同学拥护,所以能够只身接替“湖南王”何键的主席职位。但由于何键在湖南省独霸多年,地方的基层势力较为深固,虽然表面上奉行省府指示,但内里对张治中主持湘政是有意见的。张治中为推行中央政令,肃清何键残存势力的影响,决意成立“文”、“武”两校。“文”校就是湖南省行政干部学校,“武”校乃中央军校长沙分校。

中央军校长沙分校由张治中调前中央军校教育处副处长兼第十期第二总队少将总队长唐仲勋负责主持,并在南门外妙高峰下的原长沙高等师范学校中进行筹备。为了迎合一般军人“做天子门生”的心理,张治中以“中央军校长沙分校”呈报批准成立。但实际上,中央只是出个招牌,所有经费开支都是从湖南财政厅支付,武器、装备等则由湖南省保安处负责供给。原来湖南省保安处中将处长徐权与张治中是保定军校同期同学,曾任中央军校教育处处长及军官教育班主任等职,系张治中的得力助手。

长沙分校的主任由张治中自兼。第一副主任是唐仲勋,唐负责实际工作。第二副主任是徐权兼任。下设主任办公室、教育科、政治科、总务科、经理科、军官第一大队、军官第二大队、军士第三大队。每个大队辖三个中队,队长是中校级,队指导员为少(中)校级。中队辖三个区队,区队长为少校(上尉)级。并配备少(准)尉司书、军需各一员,军械军士、公役、炊事员等16名。还设有校属通信班、印刷所、教导团。

长沙分校筹备就绪后,于1938年3月开始招训学员。招训对象主要是湖南省保安处所属各团的现职连、排长及各县义勇壮丁常备队之干部。第一、二期时间为3个月(第二期以九一八纪念日开学)。第三期是专门集训湘西陈渠珍(湖南武备学堂出身)所部军官,由于这些人过去没有受过有系统的军事教育,所以受训时间是6个月。第三大队除负责训练省保安处所属各团的优秀上等兵及现职军士外,另有张治中在其家乡巢县创办的黄麓师范学生及来湘投张的安徽青年共约80余人。第三大队的学生最初是和军士一起受训,军士3个月毕业后,学生再转到军官第二大队学习。这样6个月届满毕业时,这些学生便具备了军官条件,由省政府指示保安处负责分派安置。

长沙分校军官大队各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肃清何键主湘时的地方色彩,训练内容着重于张治中的讲话和名人报告,所以每周的“国父纪念周”,张治中必定亲临主持。有时为扩大精神教育,还将文、武两校合并举行“国父纪念周”。武汉沦陷前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时,曾亲自到长沙分校向在校的全体教职员生训示。其他如杨杰将军、省府各厅长也分别到校训话,给学员思想以一定影响。

分校的学科分为政治和军事两大项。政治以总理遗教、领袖言行为主要科目,同时讲授国际形势。授课总的时间,约占全期教育时间的百分之十。在实施各课时,由政治科派专职教官到各队讲课。各队的政治指导员,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但为保证政治指导员必要业务的开展,在教育机动时间内,于教育的期初及期末,每周各给一至二小时的训育时间。军事学在期初为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卫兵须知、陆军礼节等课,由各队职军官在教室及结合战斗教练、阵中勤务各课目的实施时,适当引证讲授。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射击教范、土木作业、兵器等课,则由教育科派专职教官讲授。

分校的术科包括基本教练(各个教练到班排连的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各个单兵的动作到班排连的攻击、防御、追击、退却、遭遇战)、野外勤务(步哨、斥候、搜索班、尖兵排)等课目上,由队上军官负责指导及实施。而体育、劈剌、重机枪、迫击炮等课目,则由教育科派专职教官到各队进行指导教育。此外,还进行步枪实弹射击及重机枪的示范射击。各期的期末,各大队到长沙东约25公里的榔梨镇进行实地战术野外演习。实地战术是团的攻击、防御、追击、退却、遭遇战。实兵指挥主要是加强营的对抗,筑城作业是步兵连防御阵地的编成。

军士队除一般的听训话及政治活动外,军事学则只讲授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兵器常识、军人识别等基本知识。术科则着重于排以下的制式教练、阵中勤务。

军官大队、军士大队在野外演习时,演习指挥员是由学员、军士根据课目的实际需要轮流充当。所有演习部队的编成,都是由学员、军士按照步兵操典第一部的班、排、连的编成临时编组,不足之数,则用旗帜表示。

1938年7月随着抗战形势的演变,长沙分校准备在必要时迁校。为此,唐仲勋根据张治中的指示,派出两组人员到湘西及湘桂铁路沿线挑选校址,最后选在泸溪。

10月上旬,当武汉、广州先后沦陷时,军官大队正在榔梨镇进行期末的野营演习。当时人心惶惶,对于野营中的所有课目,只是敷衍了事。此时省政府决定西迁沅陵,长沙分校立即结束了期末演习,草草地举行了毕业有关工作。一面令第一大队毕业学员各回原保送单位从事战斗准备,一面安排学校的教职员工、家属、武器、弹药、器材即分批由水路经洞庭湖绕常德、桃源、沅陵向泸溪前进。

1938年12月上旬,长沙分校校本部及军官第二大队先后到达泸溪。这时湖南省行政干部学校已先驻扎在该县西门外最大的住所——油坊,长沙分校校本部及各科室即散驻于城内民宅,军官第二大队驻在东门内的苗王庙、北门外山坡的关帝庙等处,教职员及家属则租赁民宅。一时泸溪住宅供不应求,房租高涨至七倍。

长沙的专科学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赖明勇校长指出按照“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行业特点转化为学科特色,专注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全国“百强”。

长沙理工大学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发展形势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方向,瞄准国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工作,创办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过6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贡献如下7个方面: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建成了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专业评估验收,人才培养取得圆满成功。该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研究成果对我省风电领域人才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建成实验室有:“风力机叶片振动实验台”、“新能源材料疲劳特性试验台”、“风电机组运行与控制实验台”、“风光互补实验台”、“小型风力机拆装实验台”、“风电场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综合实验系统”等,“风力发电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是部级“电力生产与控制”仿真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部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6位在编教师中主持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承担20余项省部项目;多位教师发表在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多位教师获发明专利授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带入教学课堂,从而使同学们了解新能源领域科技前沿知识和学术思维。

四、发展了双一流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近年来,我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本项目结合“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能源领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2011计划”,在湖南省和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探索了新形势下新能源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等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五、建成了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

除了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仿真以为,创造性把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场设计引入风电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多功能、全过程的风电仿真实验室,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一个创新。2014年,风电场设计与运行仿真实验室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已成功获批为“电力生产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将在仿真教学、科技服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模式。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第一、二学年在本校就读,且学习成绩不低于评分标准70%(平均绩点2.0以上)、无不及格课程的学生,可申请诺森比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本科第三、四学年课程,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诺森比亚大学学士学位,经长沙理工大学认证,并能获得长沙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

七、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专业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建设了高水平的风力发电综合实验室,建立了多环节多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建设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风力发电场实践基地给每一位学员分配一个岗位,并配备一位指导师傅,实习3周。结合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探索形成了校内外实习相结合、风电场实习和校内仿真运行相结合的模式。

在A电仰天湖风电场、大唐南山风电场、湘电风能公司、南车时代公司风电事业部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八、总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2009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成为我校以风电为特色的专业,也是能动学院新的人才培养增长点,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就业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能源学科的发展,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以上七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成果。

长沙的专科学校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刘晓作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其成功的教育管理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隐藏在其背后的职业教育思想。刘晓虽然没有撰写专门的教育专著,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教育实践中发掘出可贵的观点,进行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刘晓的学术论文和他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较为系统的归纳、梳理和分析研究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并提出了相应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刘晓;职业教育思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后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国家也相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此期间有不少优秀的职业学院涌现出来,其中就包括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没有刘晓院长,就没有今天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他在这二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进取和革新自己的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系统研究和分析刘晓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刘晓生平

刘晓,1950年11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研究生学历。1968年12月参加工作的他一直从事于教育行业,担任过长沙市经武路小学、第八中学代课教师、校办工厂工人、第八中学教师、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刘晓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在校办工厂担任工人的时候意识到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并在1978年4月至1981年9月在长沙电子职工大学学习,之后担任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开始迈上了职业教育这条道路。有过亲身体验的他,更懂得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奠定他坚定不移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念。

刘晓在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担任电子教研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开始走向职业教育管理道路。在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湖南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深造,然后在省轻工业厅职工大学担任常务副校长。1994年7月,他来到民政部长沙民政学校,担任校长的他把一个占地160亩,在校生不足2000人,仅开办5个专业的小中专学校升格到如今占地面积达1107亩,全日制学生近18000名,开办40多个专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在湖南高职高专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上独占鳌头,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刘晓除了在教育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外,还积极参政议政。刘晓一直服务于教育和民政事业,关心贫困生和弱势群体。他说:“我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做一个永远优秀的教育工作者。”[1]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晓提交了数百条议案、提案。如两次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事业单位推行人事制度与工资改革的建议,内容涉及人员合同聘任制、工资与效益业绩挂钩、强化和健全社会保障措施等。这些建议和经验被国家人事部、湖南人事厅研究采纳,并写入了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中。

作为一个学者,刘晓给校训中的“博学笃行”也带了个好头,他除了教学管理有方,还不断的继续学习。刘晓多次出国考察国外先进职业技术教育,并写出大量心得和借鉴意义。他出版了三本专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公开三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0多个,其中有《湖南省殡葬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发挥公益性NGO的作用,为湖南省弱势群体服务》、《建立以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政策》等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主持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独立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还获得了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在工作之余,刘晓还参与编写了《电工学》、《超导及应用》等大专教材。

刘晓在社会工作领域还有着杰出的贡献,2009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晓就组织了大量学生前往现场救援,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2月2号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社工年会上,刘晓院长当选为“2009年度中国社工人物”。会议通过播放VCR的形式汇报了刘晓的社工先进事迹,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刘晓院长,以及他所领导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团队师生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在社会工作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1997年,刘晓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三等功一次,这也是国家民政部首次为个人记功的奖励。2006年,刘晓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

二、刘晓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

(一)中专升为大专时期(1994-1998)

1994年,刘晓来到当时的长沙民政学校担任校长,有着多年教育工作和管理经验的他,首先就对学校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整顿了学校的违章建筑,商业摊点,使得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砍掉学校的校办工厂、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全部公开招标经营管理;首次在教育系统中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高效灵活管理机制;立足民政办学,面向社会招生,办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开办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地名区划、康复医士、戒毒康复等极具民政特色的专业;也根据社会需求,开办了计算机应用,广告设计等专业。在这样的良性发展中,长沙民政学校顺利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中专升格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院校。

(二)学院全面发展时期(1999-2005)

顺利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后,刘晓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1999年以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民政理论研究课题33项,专业教师参加应用科技研究或技术服务人数的比例达60%。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都到相关专业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设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础180多个,与100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刘晓在学院设立了“院长信箱”,亲自解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1999年,他又在学院建立了“院长接待日”制度。此外,刘晓制定和完善学院财务管理的制度,实行严格的财务收支两条线,强化财务行为监控。这样以来,学院就大大节省了办学的资金,学院校园建设项目超过1亿元,主要靠自身的积累完成,不仅没有贷款,而且还保证了学院的正常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的逐年增长。[3]2004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示范校建设时期(2006至今)

2006年,经教育部、财政部评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的28所学校之一,刘晓还因此获得了“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的荣誉称号。2007年,刘晓在新生中全面实施学分制,通过推行选课制、课程展示制、导师制,营造了创新的环境;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层次,转变管理观念,开始倡导文化管理,激活了创新的动力;通过召开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总结提升和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学创新成果;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提高了教学创新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新局面。2009年,刘晓又推行项目奖励制度、实施目标考核方法、完善培养引进政策,制定至202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

三、刘晓职业教育思想的体系建构

不断求变,办更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刘晓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追求“教育公平”是刘晓始终不变的理想目标,“以人为本”是刘晓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学生全面受教育是刘晓的职业教育观,他还认为职业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民生”这条主线,体现了民政职业教育的特色,又关心了每位学生的教育成长。刘晓高度肯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抓住时代机遇,迎合国家教育政策,办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

四、刘晓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一)转变传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不少职业学院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沿袭自本科院校,但职业教育侧重的是技能训练,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果不转变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也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最大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刘晓认为:“2010年,将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年,一大批改革举措将从上到下全面推出,我们有了过去几年示范建设的改革经验和创新积累,改革年将无疑是我们的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刘晓成功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职业教育仍有大量尚待改革之处,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改革,若是再坚持不放继续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十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刘晓说:“借鉴是最快最好的学习。”牛顿曾经说过自己伟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国的职业教育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发达的科学技术,也要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可以说,去国外的考察对刘晓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指导了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想办更好的职业教育,必须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三)高职学院发展应该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俗话说:“十根指头有长有短”。这句话暗示做任何事情应该发挥出自己的强项。高职学院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没有那么多的教学资源,也没有那么长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模,所以高职学院切不可吃“大锅饭”,均衡发展和大肆开办专业是不可取的。刘晓在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开办的殡仪、老年服务、家政、戒毒等专业都和民政事业相关,这也才使得民政的发展蒸蒸日上。刘晓说到:“办专业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的专,办学也得精专,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自身的特长”。由此,高职学院就必须针对自身的特长,开办特色专业,做好教育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