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内审;作用

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促进单位增收节支

2004年通乡工程开始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对通乡工程资金单独设帐进行核算。我们在审计中发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大意,在与承包单位结账时按包工包料的形式将承包款全部支付,没有扣回另一套帐上反映的代垫材料款,给单位造成损失20多万元。由于审计的及时发现,被审单位追回了工程款,挽回了经济损失。

内审人员认真而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信任。2005年底医疗保险所要对我局的有关单位追加医疗保险金,单位领导觉得有必要对医疗保险进行深入的了解。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文件认真研究学习,发现有的单位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进行了工资改革,保留原有的档案工资,实行日工资。改革后实发工资由原来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变成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缴纳医疗保险时依然按档案工资计算,而医疗保险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实发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按社会平均工资计算缴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按实发工资计算缴纳,该单位在工资改革后每年都多交医疗保险金。

内部审计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后审计,无关紧要。而我们在从事审计工作过程中充分关注单位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并积极参与,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查漏纠错规避风险,促进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审计工作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被审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细致的审核、归纳,坚决不走过场。对发现的有些比较普遍性的问题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使被审单位对存在问题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从制度上进行控制,促进被审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近年的审计工作我们发现个别单位对会计岗位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马马虎虎,对账时只对银行类资产进行核对,而对非银行类资产长期不进行核对,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如:有的单位把从职工处借来的集资款记丢了几年;有的单位对借出的款项不核对,帐帐不符;有的单位记账时材料账户余额与实际库存不符等,这些问题在我们审计后得到了及时纠正。

这些年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本着对责任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被审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反映和评价,并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状况的鉴定和分析使单位领导能够及时掌握被审单位的财务现状,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三、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单位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内部审计工作是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的行为,与国家审计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了解本单位各部门的职能和内部管理制度,更容易发现各单位各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上的缺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才能发挥审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保驾护航作用,而做好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审计地位的相对独立性。2009年12月我局设置了审计股,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审计股独立后,我们对以前未经过内部审计的部门进行了重点审计,在审计中发现局机关有些部门没有严格执行经费包干制度。

经费包干制度是我局的内部管理制度:1998年,我局为了保证机关正常办公,减少开支,在机关开展了增收节支活动,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实行经费全额包干制度:机关办公费、电话费实行股室包干责任制;小车费、水费、取暖费、电费实行机关全员包干责任制,对包干项目超支不补节余归己。对包干经费的支出由各股室负责人签字,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销。对不属于包干范围的支出仍由单位负责人签批后报销。为保证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专门设置了经费包干会计岗位,对股室的包干经费进行登记工作,年底以经费包干会计的汇总结果对各股室经费节余进行分配。此项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有些部门铺张浪费行为,对促进单位增收节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也难以发挥效力。经过对局机关近两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后,我们发现财务部门在执行经费包干制度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超越权限,扩大开支等问题:

一是对属于包干经费范围内的取暖费和办公费不经领导签批也不到经费包干会计处登记,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直接报销。二是对不属于经费包干范围的差旅费大部分未经单位负责人签批,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签批后直接报销。三是对不属于经费包干范围的加班费没有任何主管领导签批擅自发放。

经济建设职能范文第2篇

“以人为本”回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要建设什么的问题,使农民获得“幸福感”、“认同感”、“舒适感”是农村改革的最终目标。

目前,政府依然是农村经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由于农民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出资比例较低,无法形成利益制衡的机制,而面对经济利益和农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基层政府往往会选择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决定而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些项目虽经济效益好但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甚或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现实中这种现象屡屡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层政府没有搞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利益和政府利益”的关系,没有弄清农村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果无法通过利益来制衡各主体的经济行为,那么基层政府在观念上能够清楚的认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项目建设至少包括“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专家论证、评估;农民评议、选择”的三项基本工作,通过制度上的完善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越是离农村越近的政府机构其行政性就越强,因为他们是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如何解决好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问题,是解决农村建设中利益协调的关键。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规划科学、对可持续发展有利、外溢效应大的公共项目给予补助,中央政府根据公共品的预期成本、外溢效应、价格弹性制定匹配率。中央政府应该给予基层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更大的灵活性,越是基层的政府越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越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通过限定目标而不限定使用用途的转移支付资金可以实现这一政策目标。

经济开发在项目上包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等;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生物能源建设,信息化服务建设,改善生产、居住环境,信息化建设等等。这么多的项目的实施必然需要排序,顺次开发,那么基层的政府最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以及当地自身政府的资金情况,在不存在寻租的假设条件下,再通过当地群众的民主评议来确定最终的经济开发项目工程,至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多源利益制衡机制得以形成。再通过政府出资、银行融资、私人投资三方面资金的注入,用资金的形式将利益主体转化成农村经济项目的行为主体,使各方各尽其责,相互监督。

三、农村经济开发中各种资金的效果比较

以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财政资金、银行借款、私人投资对经济开发项目的影响。包括相关性和显著性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国家自1988年起开始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业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

从资金来源上看,从1988—2005年,政府财政资金占50%以上,个人出资占32%,银行贷款占13%左右;从投资规模上,中央资金占历年转移支付的1%左右;从增长速度上看,自2000以来中央政府财政资金的增加速度也是最快的,平均值是14%,私人投资和银行借款的增速是9%;从各项资金的线性关系来看,财政资金和前一期的私人投资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也就是说,私人投资的加大引起政府不断的投入财政资金进行农业经济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形式上的改进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资金投向上看分为两大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综合治理、草原(场)、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开垦宜农荒地等。

引用如下模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Lβ

那么不同来源的K可以将方程引申成

Y=AK1αK2βK3χK4δ

方程同时取对数

logY=αlogK1+βlogK2+χlogK3+δlogK4

模型可以引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

logY=αlogK1+βlogK2+χlogK3+δlogK4

其中K1为中央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属于专项转移支付的范畴;K2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指地方各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与中央财政资金配套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世行贷款项目的资金;K3为银行贷款:指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及其他信贷资金投入数;K4为自筹资金:指项目区农村集体、农民群众、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企业、农牧场、地方有关部门等)筹集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现金和以物折资数;Y的选择:两个同他们存在较高线性关系的项目值,其一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服务项目数”另外是“经济林蔬菜的总值面积”两个指标。

回归结果如下表:

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两个回归方程中各资金来源的幂指数。如果指数大于1而小于0那么函数方程就是一个递减的函数。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项目中”只有自筹资金和产出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而且是递增函数。说明随着私人投资的增加其数量不断增加。也就是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该项目,影响其数量的主要因素是私人资本。政府的出资并不能明显改善“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样就得到了如果要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更广泛的吸引民间的资本注入的结论,政府能做的是宣传动员以及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税收减免和便利的服务两方面,而无须进行直接的投资及参与经营。

另一个模型反映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来,只有中央的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的财政资金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存在明显的关系,中央财政资金对于产出的效应是递减的,地方财政资金对于产出是递增的,而两者综合起来看“β-α”是正数,表示综合来看财政资金对产出的效应是递增的。解释这方面的原因可以是从两方面来看,中央对于粮食作物是给予补贴的,主要用意是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性,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经济作物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睐。

四、结语

面对世界经济的强烈的冲击,无论是“粮食危机”还是“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俨然成为了世界经济平稳的主要支撑,这和中国强有力的政府形象不无关系。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一大特色。基层政府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尤其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往往忽视项目本身的质量,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侵犯相对弱势的农民的合理合法权益,在项目的出资上政府占绝大部分,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一个设想,在农业经济建设领域,将项目的发展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评判,就是确定该项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标准,那些落后的、损害环境的、低效的经济项目坚决不引进。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更能够统筹全局,保证“粮食安全”,对粮食作物给予补助,对区域外溢效应的公共基础设施给予补贴。省级政较为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加以指导,提高种植中的科技含量,将高校人才引入到基层农村中去,通过服务和补贴两种方式参与农业经济建设。以上我们通过模型分析可以证明我们的结论,即对于经济作物的产出促进,地方政府的出资最为有效。而对于产业化经营,私人资本的投入最有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增强地方服务质量来吸引自筹资本的增加。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这种新形势下,政府应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建设本身的特点来确定政府的职责。

经济建设职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农业经济建设;政府职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39-02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强调推进农村改革,背后蕴涵着深远的意义。促进农村改革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农村,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扩大农民消费,扩大内需,通过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以投资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思路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得以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农村经济建设要旨

“以人为本”回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要建设什么的问题,使农民获得“幸福感”、“认同感”、“舒适感”是农村改革的最终目标。

目前,政府依然是农村经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由于农民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出资比例较低,无法形成利益制衡的机制,而面对经济利益和农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基层政府往往会选择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决定而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些项目虽经济效益好但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甚或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现实中这种现象屡屡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层政府没有搞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利益和政府利益”的关系,没有弄清农村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果无法通过利益来制衡各主体的经济行为,那么基层政府在观念上能够清楚的认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项目建设至少包括“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专家论证、评估;农民评议、选择”的三项基本工作,通过制度上的完善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越是离农村越近的政府机构其行政性就越强,因为他们是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如何解决好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问题,是解决农村建设中利益协调的关键。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规划科学、对可持续发展有利、外溢效应大的公共项目给予补助,中央政府根据公共品的预期成本、外溢效应、价格弹性制定匹配率。中央政府应该给予基层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更大的灵活性,越是基层的政府越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越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通过限定目标而不限定使用用途的转移支付资金可以实现这一政策目标。

经济开发在项目上包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等;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生物能源建设,信息化服务建设,改善生产、居住环境,信息化建设等等。这么多的项目的实施必然需要排序,顺次开发,那么基层的政府最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以及当地自身政府的资金情况,在不存在寻租的假设条件下,再通过当地群众的民主评议来确定最终的经济开发项目工程,至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多源利益制衡机制得以形成。再通过政府出资、银行融资、私人投资三方面资金的注入,用资金的形式将利益主体转化成农村经济项目的行为主体,使各方各尽其责,相互监督。

三、农村经济开发中各种资金的效果比较

以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财政资金、银行借款、私人投资对经济开发项目的影响。包括相关性和显著性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国家自1988年起开始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业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

从资金来源上看,从1988―2005年,政府财政资金占50%以上,个人出资占32%,银行贷款占13%左右;从投资规模上,中央资金占历年转移支付的1%左右;从增长速度上看,自2000以来中央政府财政资金的增加速度也是最快的,平均值是14%,私人投资和银行借款的增速是9%;从各项资金的线性关系来看,财政资金和前一期的私人投资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也就是说,私人投资的加大引起政府不断的投入财政资金进行农业经济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形式上的改进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资金投向上看分为两大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综合治理、草原(场)、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开垦宜农荒地等。

引用如下模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 = AKαLβ

那么不同来源的K 可以将方程引申成

Y = AK1αK2β K3χK4δ

方程同时取对数

log Y = α log K1 + β log K2 + χ log K3 + δlog K4

模型可以引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

log Y = α log K1 + β log K2 + χ log K3 + δ log K4

其中K1为中央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属于专项转移支付的范畴;K2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指地方各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与中央财政资金配套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世行贷款项目的资金;K3为银行贷款:指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及其他信贷资金投入数;K4为自筹资金:指项目区农村集体、农民群众、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企业、农牧场、地方有关部门等)筹集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现金和以物折资数;Y的选择:两个同他们存在较高线性关系的项目值,其一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服务项目数”另外是“经济林蔬菜的总值面积”两个指标。

回归结果如下表:

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两个回归方程中各资金来源的幂指数。如果指数大于1而小于0那么函数方程就是一个递减的函数。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项目中”只有自筹资金和产出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而且是递增函数。说明随着私人投资的增加其数量不断增加。也就是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该项目,影响其数量的主要因素是私人资本。政府的出资并不能明显改善“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样就得到了如果要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更广泛的吸引民间的资本注入的结论,政府能做的是宣传动员以及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税收减免和便利的服务两方面,而无须进行直接的投资及参与经营。

另一个模型反映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来,只有中央的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的财政资金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存在明显的关系,中央财政资金对于产出的效应是递减的,地方财政资金对于产出是递增的,而两者综合起来看“β-α”是正数,表示综合来看财政资金对产出的效应是递增的。解释这方面的原因可以是从两方面来看,中央对于粮食作物是给予补贴的,主要用意是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性,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经济作物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睐。

四、结语

经济建设职能范文第4篇

一、新时期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引领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科学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要想为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就必须加强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借助职教人才的培养促进当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四川、新疆等少数民族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而要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教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基于此,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并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仍然表现出后继乏力的情况,职教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逐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就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经济发展引领职教人才的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进而借助职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进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教育建设的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基本情况的改善。

二、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引领职教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

基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职教人才的紧迫性,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影响,新时期在探索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经济发展作为引领,促进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

(一)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特色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地区经济建设与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职教人才的培养,凸显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特色。首先,构建民族特色鲜明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保证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够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针对不同专业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差异性,注意保障职教人才具备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必须明确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规格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职教人才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民族经济特征,提升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以期借助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精准扶贫下的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职教人才培养方向

职教人才的培养也分为不同的专业,所以在确定职教人才培养方向的过程中应该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然后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资源的缺失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但是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发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师资资源的缺乏情况实质上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简言之,在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表现出某类型职业人才的缺乏,职业院校就必然会加大对这类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就会造成原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相关师范院校和教育人才培训机构也会随之加强对这一专业职教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近几年国家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并且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职教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指引,凝聚社会的力量为职教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致富。换言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发展经济建设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要想以经济建设引领职教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就应该以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确定职教人才培养方向,保证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在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拓展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为职教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助推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三)遵循地区经济发展规律,明确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遵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界定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够保证职教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为地区经济建设而服务,为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引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构逐步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培养职教人才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社会经济建设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保证在未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这样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律对职教人才加以培养,职教人才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契合度会进一步提升,在经济建设的支持下职教人才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也能够与地区经济发展保持高度的契合,真正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政府部门的扶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职教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应该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控,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职业人才的培养和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够实现同步推进,并借助政府扶持加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联系,为职教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促进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其次,对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进行适当的优化创新,在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实际需求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尽量将职教学生培养成为“双师型”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中贡献一定的力量。在具体操作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从政府规划角度进行调整,并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加强社会对职教人才培养的投资,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最后,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相关企业与职教人才培养学校、机构等实施联合教学,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对职教人才进行大力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在具体操作方面,要求职教人才培养机构应该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企业人才需求,选择合适的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划。这样,在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中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通过企业为职教人才提供专业实训场所,不仅能够实现对职教人才培养工作产学结合的深化,还能够推动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建设的双赢,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简言之,政府部门的扶持能够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结合,进一步增强职教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保证职教人才的培养能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相契合,借助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可见,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为主要方向引领职教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助于促进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当地职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在培养职教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人才的教育能力,还应该注意对其职业实践能力加以拓展,保证职教人才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培养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人才,切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水平的提升。唯有如此,少数民族地区职教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切实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作者:曾瑞玲 单位: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芬.新疆少数民族技术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4):181-182.

[2]张姣蓉.我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演进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177-180.

[3]田晓伟,侯佛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十年:成效、问题与建议[J].学术论坛,2016,39(7):168-172.

[4]杨立泳.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特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6):136-137.

经济建设职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在我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只有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才能建设我国的公共财政。

    一、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必须确定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管理范围,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基本前提。而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着力点,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同时积极推进政资分开,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职能真正转变到以宏观调控为重心上来。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得到加强,政府利用经济手段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由财政来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重要包括: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立法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公益性基础建设等等。只有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职能之一的市场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并依法对包括一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中的一切行为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是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的职能就应该是通过规范与监管市场,去解决市场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来支撑本国经济向前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必须加强规范和监管本国市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要以市场为中心,凡是市场能提供的产品,能满足需求,尽量由市场来提供,政府要逐步退出市场,在市场中起监督管理作用。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由参与市场竞争转变为管理市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制定和执行有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和法规,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调节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的悬殊与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就业压力,促进市场健康协调发展。只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市场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济体制的这种转轨,本身就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必须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公益性基础建设,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那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资金需要,加快市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