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范文第1篇

今年是郭沫若先生逝世30周年。这位集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的业绩已广为人知。这里,笔者从郭沫若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撷取几个他与广西有关的片断,以飨读者。

挚爱之妻是广西人

一代文豪郭沫若一生中先后与5位女性有过婚恋关系。第一位是张琼华,1912年春,21岁的郭沫若与由父母包办的张琼华草率完婚,婚后5日即离家回成都府中学读书,两人毫无感情可言。1916年,赴日本读书的郭沫若在东京与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即安娜)相识,对安娜的爱恋强烈地触发了郭的诗情,当年岁暮,两人开始同居。北伐战争期间,郭沫若与在他领导下的政治部干事安琳相恋。第四、第五位是广西贺县籍的于立忱、于立群姐妹俩。

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在《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中记述:妈妈于立群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原籍广西贺县(今贺州市),其父不负责任,终日饮酒闲逛,其母岑蕴文(岑春煊侄女)不堪丈夫虐待,带立忱、立群、立修等子女离家,到北京定居去了。

说起于立群因何成为郭沫若夫人,还有一段浪漫的“移情之爱”的故事:

1936年,正在日本的郭沫若和天津《大公报》驻东京记者于立忱通过接触,交往相识了。这位正直的女子深深吸引了郭沫若,两人彼此共同语言很多,渐渐有了感情,于立忱成了与郭有恋爱关系的第四位女性。于立忱性格外向,敏感多情,令郭沫若颇为欣赏。郭在日本时给她写了不少情诗,倾诉衷肠。在郭的心目中,于立忱如一树“大山朴”(白玉兰)般迷人,他“喜欢它那叶像枇杷而更滑泽,花像白莲而更芬芳”。一个是多情才子,一个是如花女郎,两人很快就在异国掀起一阵风雨,令郭的日本夫人安娜深感不安。但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两人很快被拆开了。

1937年初,于立忱比郭沫若先期回国。5月份,这位才女竟为国自缢了,她在绝命书上写道:“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1937年7月25日回国参加抗战的郭沫若在上海听到这一消息后,歉疚交加,悲痛欲绝。到沪第四天,他就与友人一同去公墓凭吊于立忱。

郭沫若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不久,郭在参观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时,经诗人林林等介绍,认识了收容所的工作人员、于立忱的胞妹于立群。

于立群和于立忱都是在北平长大的。于立群原名于佩珊,14岁在北平考入由黎锦晖主持的进步文艺团体“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毅然离家只身去了上海。她演过戏、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在戏剧电影界已能自立。当时,她20出头,留着两条小辫子,穿一身蓝布衫,面孔晒得黧黑,俨然一个乡下姑娘,但显得朴素大方。于立群第一次和郭见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郭曾写诗形容于立群“凤眼明贞肃,深衣映缁蓝。人前恒默默,含意若深潭。”

在日本时,郭沫若与于立忱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的,而他看见于立群时也是一见钟情,他把对于立忱的爱移到了于立群的身上。此后,两人因救亡工作的关系,常常见面。从于立群这方面来说,因为有姐姐和郭沫若的那层关系,再加上岁数相差20多岁(郭此时已46岁),她对郭只是由衷地敬重,将其视为师长,并无他意。

1937年底,上海失陷,郭沫若去了广州,于立群等随行。1938年元旦,《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郭任社长,于立群和郁达夫的妹妹郁风任编辑。工作稍有头绪后,郭沫若去了长沙。这时,于立群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她带着的信函去长沙向郭转达,要他马上去武汉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为政治部副主任。和田汉等人早看出了一些苗头,戏称于立群是“特使”。

这时,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不久,他们回到了广州。郭要去武汉上任,于立群想去延安,于是决定同郭作伴,先去武汉。为了行动方便和隐蔽活动,她把行李搬到了郭租住的新亚酒楼。两人在酒楼一同写了几天字,中间不出门。

郭沫若在《洪波曲》记述:“她写一手黑顿顿的大颜体字,还用悬肘,这使我吃惊了。我从前也学过颜体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我便问她,是什么时候学过书法?她告诉我这是他们的家传,祖父是写颜体字的,母亲也是写颜体字的,从小便学来这一套,这大概也是一种家庭教育吧。颜体字的严肃性可能起规范作用,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有了这样一位严肃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体字,惹得我也陪着她写了几天大颜体字。”这样,两人越发谁也离不开谁,并且实际上已经同居了。

于立群还想去延安,郭写诗向她表白:“陕北陕北我心爱,君请先去我后来,要活总要在一块。”(见《陕北谣》)于立群看到同志们一同战斗,工作得很好,在朋友们的挽留下,便决定先不去延安了。

1938年,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郭沫若与于立群搬到武大教授宿舍居住。郭沫若和成了邻居,于立群与邓颖超作了伴。两家往来密切,和睦亲热,有朋友来访,往往一起招待,一起合影。

建立家庭后,于立群成为郭工作上的战友、生活上的伴侣,悉心照顾丈夫。于立群一生始终自居配角,帮助郭沫若完成不朽的业绩。

抗战期间在桂林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郭沫若辗转到长沙,长沙大火后又到衡阳参加南岳会议。11月,他在南岳避日寇空袭时,写诗寄怀远在桂林的于立群:“花朵插君胸,花粉染君衣,花朵虽凋谢,花粉永不离。”12月2日清早,郭沫若由衡阳坐火车动身,3日清早到达桂林。

郭沫若带领第三厅人员到桂林后,把三分之一的人员留下来参加行营政治部,另外的人员陆续用卡车送往重庆。当时,孩子剧团的小朋友们自告奋勇,决定从桂林步行到重庆,沿途演出。这个计划后来竟获成功,一时传为美谈。

此时,《救亡日报》的工作人员也陆续到了桂林,本来打算立即复刊,但因经费无着,地方当局亦无意帮忙,复刊不成。郭沫若到桂林后,抓住陈诚不放,要政治部给津贴,陈诚很勉强地答应每月给津贴200元。此时,夏衍又到香港筹了一笔经费。于是,这份由文化人办的报纸,便在1939年元旦复刊了。但《救亡日报》两年后停办,是何浩若接任第三厅厅长后,亲自跑到桂林勒令停刊的。

于立群于1938年11月11日与夏衍、孙师毅、池田幸子等同车,离开长沙后比郭沫若先到桂林。她曾在广西省政府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但不幸遭日机轰炸,除随身穿的衣服外,所有东西都被烧光了,人没伤着已是幸事。

在桂林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住在乐群社,与冯乃超、杜国庠同住。不久,好友阳翰笙从香港采办医药用品回到桂林,也住在乐群社。

那时,白鹏飞(字经天)任广西大学校长,郭沫若与白鹏飞是日本帝国大学的同学,因此白先生很殷勤地招待郭沫若和于立群。他还请郭沫若到良乡的大学里去讲演。1938年12月27日,郭沫若、于立群离开桂林飞往重庆。

视察广西题咏多

建国后,郭沫若身兼多个要职,国事、外事、公务繁忙,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争取来广西视察,游览风光。

1962年6月间,郭沫若给一位朋友去信表示:想回四川去登峨眉山,但未必能实现,想去的地方还有福建、广西等地。结果,四川老家未能成行,广西之行却实现了。

1963年3月,身为中国历史学会会长的郭沫若,与副会长翦伯赞及于立群一起,赴南宁参加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南宁期间,郭参观了广西博物馆,看了美协画展,游览了市区,写有《满江红・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博物馆见大量铜鼓陈列》、《南宁见闻》、《在南宁看美协画展》。之后又到武鸣游览,书写《武鸣纪游》二首。

告别邕城后到柳州市,写有《途次柳州》、《重访柳侯祠》、《柳州登立鱼峰》、《柑香亭》和《在柳侯祠植树》5首诗,并与翦伯赞、林克武、于立群等在柳侯祠公园种植塔松4株。

3月24日,郭沫若一行来到桂林游览。畅游了七星岩、芦笛岩和月牙楼、榕树楼。游罢两洞,他既赞叹芦笛岩精巧玲珑,又惊叹七星岩雄伟浑厚。游罢即成《满江红・桂林游七星岩》、《满江红・桂林游芦笛岩》两首词。

游完七星岩,又登月牙楼,从窗口眺望七星公园,但见山峦苍翠,花木如绣,赞月牙楼简直是一座画廊楼,他又即兴作诗一首,填《西江月》一阙。

回驻地后,郭来到榕湖边,登上榕树楼(南城门),在楼上欣赏榕湖美景,浏览了桂林市部分出土文物和摩崖拓本,并用桂林清代名画家罗辰的端砚发墨,为拟建的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题写了馆名,重写了“音乐家同志之墓”墓碑,还为文管会等单位题词。

在回榕湖饭店时,郭与陪同游览的自治区政府秘书长林克武、广西史学会副会长吕集义、桂林市委书记陈亮等漫步湖畔,寻章觅句。到达饭店时,才思敏捷的郭沫若已偶成七律一首。

第二天,天公不作美,小雨阵阵,未能游漓江。郭便借此时光重登榕树楼,兴致勃勃地展阅了王半塘墨宝,并应邀挥毫题书。书毕,又为雨中重登榕树楼即赋《西江月》一阙。

3月26日,天仍未晴,郭沫若与夫人冒雨漫游桂林至阳朔漓江两岸风光。船至画山时,正是云缭雾绕,“九马”腾云驾雾,跃跃有神。郭注目凝视,对陪同同志说:“看,九马化成龙了!”陪同者介绍道:“下游平乐县拟建昭平水库,一旦建成,水位提升淹没画山山脚,九马会有几匹进龙宫,化成龙了。”一路上奇峰突兀,云雾变幻,面对神奇意境,郭的诗兴勃然,在船上又吟成了4首诗。回桂林后,意犹未尽,又作《春泛漓江》一首。

27日,原定去兴安看灵渠,但早上春雨连绵,只好改期。下午放晴,他不肯放过良机,又游叠彩山,步入仰止堂,瞻仰明末民族英雄瞿式耜、张同敞刻像。陪同游览的同志指着刻像下的一块空白处对郭说,1959年立碑时特地留下一块地方,待郭老来桂时题写像赞。郭听后点点头,即一字一句地吟读瞿、张二公狱中唱和诗《浩气吟》。

从叠彩楼出来,郭健步登上明月峰绝顶,在拿云亭中构思对瞿、张二公的像赞。从叠彩山下来又游王城独秀峰。

回到榕湖饭店后,郭当晚就将瞿、张二公像赞交给桂林市委负责同志。

3月28日,雨过天晴,郭沫若一行兴致勃勃乘车前往兴安,参观灵渠。之后,郭沫若一行登船至灵渠铧嘴,观看了湘漓分水工程,并在“湘漓分派”大石碑前摄影留念。到了三将军墓,郭听兴安县委负责同志介绍,张、刘、李三将军是石匠出身的修渠领头人,惊叹不已。他说,2000多年前,三将军这批劳动大军斩山凿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这一伟大工程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灵渠游毕,郭沫若即兴作《满江红》一阙、诗一首。诗题为《兴安观秦始皇时史禄所凿灵渠》: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

铧咀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

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联翩作主裁。

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迹费疑猜。

游览了南宁、武鸣、柳州、桂林、阳朔、兴安等地风光,游兴极佳的郭沫若多所吟咏,遂有诗集《邕漓行》问世。该书收集郭沫若1963年3月到广西诸地纪游诗27首,1965年3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宣纸线装,颇为精致。

此前,郭沫若写的广西纪游诗尚有1965年5月6日作《寄题广西勾漏洞》一首和1965年10月20日作的《题三江程阳桥》一首。三江程阳桥写道: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

郭沫若诗两首范文第2篇

2.郭沫若学刊 郭沫若先生答李嘉言先生书

3.从郭沫若对曹植的评价说到替曹操翻案杨胜宽,YANGShengkuan

4.论郭沫若对罗王之学的臧否周书灿,ZHOUShucan

5.郭沫若与扑朔迷离的"兰亭论辩"贾振勇,JIAZhenyong

6.对自由精神的建构:《女神》中异国形象的本质胡红梅,邹建军,HUHongme,ZOUJianjun

7.郭沫若革命诗歌的时代价值与反思——以《前茅》《恢复》为例刘海洲,LIUHaizhou

8.浅论郭沫若史剧的"历史"叙事与意义生成刘绪才,LIUXucai

9.不一样的"海洋咏叹调"——郭沫若和海涅笔下的海洋意象之比较石燕京,SHIYanjing

10.文学变异学视角下的郭沫若《英诗译稿》杨玉英,YANGYuying

1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版本的几个问题蔡震,CAIZhen

12.关于《十批判书》版本的一些问题潘素龙,PANSulong

13.并未"少两点"郭沫若也不"牵强"——与胡克庆先生商榷张永健,ZHANGYongjian

14.评《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王锦厚,WANGJinhou

15.创造社"异军突起"于……?——由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聚散谈起张勇,ZHANGYong

16.郭沫若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孟祥贺,MENGXianghe

17.郭沫若在冈山的住所考刘建云

18.关于《丹娘魂》李方亮

19.郭沫若与《留东新闻》廖久明

3.采石矶太白楼漫题杨芝明

4.忆夫子——帅平均老师郭沫若学刊 刘文星,帅克蓉

5.郭沫若的几次京都之行考蔡震,CAIZhen

6.郭沫若与梁实秋王锦厚,WANGJinhou

7.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创造中的郭沫若与王蒙曾绍祥,ZENGShaoxiang

8.郭译《浮士德》中中国古典诗体的运用华少庠,甘玲,HUAShaoxiang,GANLing

9.郭沫若的翻译与日本之关系孔令翠,KONGLingcui

10.日本观与文学观的绞缠——郭沫若前期文学道路与日本影响的复杂性夏敏,XIAMin

11.梁白华与郭沫若早期作品的韩文译介李晓虹,梁楠,LIXiaohong,LIANGNan

12.评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四个英译本杨玉英,YANGYuying

13.郭沫若研究二题吴小雪,WUXiaoxue

14.晚年郭沫若的诗墨情怀和行旅书写——以郭沫若与古都西安为中心的考察钱克兴,QIANKexing

15.历史必然,还是私人恩怨?——怎样理解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陈占彪,CHENZhanbiao

16.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处"差错"之我见龚明德,GONGMingde

17.创造社紧要启事HtTp://

18.在古今中西之间:郭沫若翻译的全景呈现——读《郭沫若翻译研究》王俊棋

19.《郭沫若翻译研究》正式出版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20.《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诗歌卷、史料/评论卷)正式出版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2."时风"与"士风"影响下的廖平与郭沫若曾加荣,黄进,ZENGJiarong,HUANGJin

3.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研究述略王海涛,陈晓春,WANGHaitao,CHENXiaochun

4.郭沫若的体育生活胡军,云学容,冯胜兰,HUJun,YUNXuerong,FENGShenglan

5.敬隐渔和郭沫若、罗曼·罗兰、鲁迅王锦厚,WANGJinhou

6.郭沫若与宗白华传统人生观的思想共鸣徐欢,XUHuan

7.郭沫若的中学老师黄经华张碧秀,ZHANGBixiu

8.从郭沫若对李白的批评说到"扬李抑杜"——以《李白与杜甫》为中心杨胜宽,YANGShengkuan

9.郭沫若步鲁迅诗原韵抒怀三首杨芝明,YANGZhiming

10.郭沫若学刊 评《五十年代历史学家的命运》秦川,QINChuan

11.郭沫若早期小说的主体性特征分析张赟,ZHANGBin

12.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宋巧娜,SONGQiaona

13.从六大史剧看郭沫若的悲剧观裴萱,PEIXuan

14.第一届世界郭沫若研究学会(IGMA)学术研讨会纪要钱晓宇,QIANXiaoyu

15.《郭沫若展》重返冈山钟作英,ZHONGZuoying

4.学术史视阈中的郭沫若——从《十批判书》中的儒学研究说起彭邦本,PENGBangben

5.中国现代史学建构进程中的梁启超与郭沫若何刚,HEGang

6.郭沫若的万宝常研究之动机与意义藤田梨那,TomokoRina

7.翻译家郭沫若的历史考察孔令翠,王慧

8.厨川白村:郭沫若吸收唯美主义的重要中介夏敏,XIAMin

9.哲学诠释学维度下郭沫若的英诗美学翻译之溯源——以《英诗译稿》的个案研究为例谷峰,GUFeng

10.历史人物的构想与改写——试论郭沫若史剧创作黄科安,HUANGKean

11.略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张剑平,ZHANGJianping

12.论郭沫若创造的蔡文姬形象苏丹,SUDan

13.在日本文化界影响下的创造社与西方文艺童晓薇,TONGXiaowei

14.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转向"研究张勇,ZHANGYong

15.近三十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胡忱,王泽龙,HUChen,WANGZelong

16.关于《反思郭沫若》的论争述评廖久明,LIAOJiuming

17.超越性反思的成果和深刻的文化接受启示——《郭沫若与中西文化撞击》读后曾永成

18.关于《铁轮》——给沫若先生的信张天虚

19.第二次付排赘语张天虚

20.《历史小品》,盗版?正版?蔡震

2.群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分析郭平英,GUOPingying

3.士大夫传统的现代遗存与嬗变——论早期郭沫若思想变迁的内在理路曾平,ZENGPing

4.从曹葆华的悼诗看"新青年"眼中的郭沫若陈俐,CHENLi

5.一夜乡心古今同——苏轼与郭沫若笔下的故乡徐立昕,XULixin

6.郭沫若与服饰文化初探张志春,ZHANGZhichun

7.略论《商周古文字类纂》郭沫若学刊 刘志梅,LIUZhimei

8.论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思想翟清福,ZHAIQingfu

9.郭沫若金文古史研究的成就与局限侯书勇,HOUShuyong

10.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小说为例魏红珊,WEIHongshan

11.中国新诗"鸟意象"的原型革命——论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神性写作开端龚盖雄,GONGGaixiong

12.《女神》文化意义与审美体验的不平衡性陈姗,CHENShan

13.郭沫若为左德馨同学题词

14.《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杨胜宽,YANGShengkuan

15.关于郭沫若文献史料工作的回顾与思考蔡震,CAIZhen

16.《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特刊》资料选曾健戎,王锦厚

2.始终是值得尊敬的——郭沫若与孙中山王锦厚,WANGJinhou

3.文坛两巨星盛赞武汉大学——郭沫若与胡适比较研究札记之一易竹贤,YIZhuxian

4.郭沫若任首任校长的中国科技大学诞辰五十周年郭庶英,GUOShuying

5.郭沫若与《革命诗社》周晓晴,ZHOUXiaoqing

6.郭沫若的侠文化观陈夫龙,CHENFulong

7.郭沫若赠陈序宾的条幅熊庆沛

8.郭沫若史学研究三十年谢保成,XIEBaocheng

9.郭沫若对《古史辨》的超越——郭沫若史学研究之一周书灿,ZHOUShucan

10.闪耀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光辉——重读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杨芝明,YANGZhiming

11.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肖伟胜,XIAOWeisheng

12.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女神》的核心语象与意象构成赖先刚,LAIXiangang

郭沫若诗两首范文第3篇

这座幽静的小院有着不平凡的身世经历。它曾是和|府邸的后花园,随着和|被抄家,这里也慢慢荒废了。此后又作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初年,恭亲王府的后人为了生计,将这里卖给了中医世家乐达仁堂。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先后作过蒙古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的寓所。100多年间,这个院落几经沉浮,最后成为了郭沫若的晚年居所,亦成为了如今的郭沫若纪念馆。

步入故居,古朴淡雅,一面洁白的墙壁上,洋洋洒洒书有郭沫若的手迹:“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在赞扬“双百方针”的同时,也看出郭沫若是个亲近自然的人。小院内种着许多花草树木,他的雕像便伫立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致之中。不远处的一株银杏树尤为显眼,秋日来临,金色满园,美不胜收。这棵树还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妈妈树”。1954年春,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身患重病,离京治疗,郭沫若便带着孩子们前往大觉寺,移植回一棵银杏树树苗,种在当时所住的西四大院胡同的寓所中,并赋予其“妈妈树”之名。这棵树承载着他对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的祝福,希望她能像不屈的银杏一样,战胜病魔,早日回到孩子们的身边。1963年,郭沫若一家迁往此处时,这棵银杏也随着他们一起迁入了新居。当年选择银杏树的原因,也许是出于郭沫若对其的偏爱,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具有人文价值,郭沫若曾称它为“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随着岁月流逝,这棵树现在已成为故居一景了。

连接前后院的垂花门前有两口不对称的古钟,它们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高一点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年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间,它们奇怪地放置在此处,并作为镇宅之宝,究其原因,还得追溯到1962年冬季的那一天。据说当时郭沫若一家还未到这里居住,那天家里突然着起了大火,虽然及时扑救,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此事还是引起了郭沫若的不安。听说古钟有警钟长鸣之意,郭沫若就购置了这对钟,警醒家人注意防火的同时,也象征着家庭的稳定与平安。

四合院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的房间,当年分别用作会议室、秘书办公室及郭沫若家人的住房,现今都辟为了展室,从文学、历史和生平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位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的人生境遇。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幼时诵读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书,培育了他最早对诗歌的兴趣。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到日本求学、参与文学活动、发表小说新诗。随着诗集《女神》的出版,郭沫若不仅确立了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女神》中很多诗篇以极大的激情抒写温暖、光明,反映了时代的需要,这也是诗人郭沫若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除继续不倦地进行文字活动外,还长期担负着党和国家的事务,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领导工作。有学者评价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又一面旗帜。

四合院北房为原状陈列室。虽然隔着透明的玻璃窗,但还能清晰地看到这位文学巨匠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郭沫若的客厅内,傅抱石巨幅山水《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下陈放着主人收集的形态色泽各异的观赏石,文化气息浓郁。以及科学、文化、外交领域的领导人与友人都曾来这里作客或商谈要事。钢琴前面的单人沙发便是郭沫若接待外国朋友时习惯的座椅。

郭沫若写作和办公的地方摆满各种书籍,墙上悬挂着和于立群的手记。东南角窗前的木匣里珍藏着主人流亡日本时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在1957年终于由日本寻回后,郭沫若特为之题名为“沧海遗粟”。郭沫若的案头端放着他两个孩子的日记,寄托着一位父亲对在“”期间不幸丧生孩子的无尽思念。

郭沫若诗两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四维;析论

作为享誉中外的驰名文豪、天才诗人、一代宗师,郭沫若也是蜚声译界的斫轮老手、知名泰斗。概言之,球形巨匠郭沫若的翻译,乃基于鲜明主旨靶向,满腔炽热理想情怀,深具精深学术功夫,内嵌鲜明主体特色,真正实现了“三大契合”,即翻译作品和自身创作相契合、翻译文本和学术研究相契合、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相契合。

一、力倡译家使命情怀。凸显译者实践主体性

郭沫若非常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翻译禀赋等。他笃信,于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译者尤须动机正确且深具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即“正心诚意”,比如,要慎重遴选将译文本,要对所译、所介的外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的作品真正洞悉、深透把握,尤其是要对他们所浸润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势、时代风云等进行扎实探究、缜密思忖。郭沫若亦非常强调,之于文学翻译而言,译者本人最好应具备同样或相似的生活旨趣、习惯偏好。比如,于改译钱君胥所译的《茵梦湖》(施托姆著)时,郭沫若深有感触,讲自己之所以能将这部中篇小说改译好,就应归功于当年曾游过西湖的那一段人生经历。郭沫若强调,于翻译的过程中,译家须将情绪、感触深度融入,这很有必要,大有裨益。1922年12月4日,郭沫若在写的《雪莱的诗》(载于1923年2月1日《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里深刻论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同时,郭沫若非常重视、特别强调译者的翻译动机。郭沫若认为,译家对译品有比选之权,对读者有引领、教化之责,翻译的目的、旨趣乃由译家个人考量、厘定。郭沫若撰写长文《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载于1922年7月27日《时事新报・学灯》),对茅盾及文学研究会的译介观点予以质疑、批驳。郭沫若认为,研究作家抑或探究作品,文学研究均属研究主体之个人自由,但是,介绍文学,翻译文学,这就必须注意三要素:介绍者、文学作品、读者。介绍者乃三要素中最重要一个,深具主体选择性,因为,他对所译介、所推荐之文学作品有遴选之权,对读者有教育之责。郭沫若主张,如果翻译家对自己要译作品,能生发创造精神、研究精深且体悟准确,能充分把握作品写作技巧和内嵌意蕴,能将自己的创作精神、主体情感“浇筑”原作之中,并进行“移译”。如此一来,他的译作必为精品,必能大促读者兴趣,产生很好效果,让受众过目难忘,受益匪浅。

二、“风韵译”的翻译美学贡献

郭沫若认为,先辈严复所亮出的“信”“达”“雅”这三大衡准,乃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之必要条件。而且,郭沫若主张,除了要“信”“达”外,愈“雅”愈好,愈“雅”愈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比如翻译科学作品,“信”“达”即可,但并非拒斥“雅”,之间并不矛盾,能“雅”则更好。郭沫若认为,科学作品假如能“雅”,则锦上添花,将对科学活动及科学的宣传、普及大有裨益,惟有真正大家才能做到。换言之,在郭沫若看来,“信”“达”“雅”有机交融,高度一致,不可彼此割裂,生硬理解。

于翻译界中,郭沫若主张的是著名的“风韵译”或“气韵译”。“风韵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自由译,而与傅雷、茅盾等译界大家所倡的“神韵译”“神似译”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概言之,“风韵译”不仅可作为诗歌翻译的根本遵循,而且可作为整个文学翻译的一大标则。郭沫若强调,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均须不失原作之“风韵”。在1923年4月的《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他谆谆告诫:“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可见,郭沫若所言的“风韵译”,其原则乃基于直译、意译,是针对翻译文学的个性表征而阐释的具有审美意蕴的翻译理论。“风韵译”聚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突出原文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这些有助于厘定翻译文学中的美学观,也是郭沫若之于翻译理论的一大历史功绩。

三、又快又好的译风及直意兼用的译法

首先,译速、质量方面,又快又好,高效实用。“快”郭沫若的翻译速度很快,且质量相当高。比如,他对晦涩艰深的《浮士德》第一部,首译仅用一个暑假,重译只用几天;更晦涩艰深的第二部他也仅用40天。郭沫若对翻译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确保译作的质量不因译速之快而降低。比如,他在译《浮土德》第一部时曾直言,自己“可以摸着良心说我的翻译进行得并不草率”。他在译《浮土德》第二部时,就在周学普译本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译文,这样既节约不少抄译专名的时间,又便于对照,a短取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据郭沫若女儿郭平英说,她父亲在译《英诗译稿》时,一直不打草稿,边读、边吟、边译,于不停的吟诵中将译文斟酌写出,除极少数笔误、谬误外,需再大修大改的很少。其次,译法方面,视情而定,直意兼用。郭沫若的翻译方法是并用直意,这是由他翻译策略决定的。郭沫若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体认到,华夏文化已不完全契合时展大势,而全盘照搬欧美异质文化,则有悖于炎黄子孙的民族个性、民族心理。于是,郭沫若采取了既承接又批判、既吸收又与拒斥的原则、方法。这样的观点、理念决定了郭沫若的翻译方法,即文学翻译意译为主,非文学翻译直译为主。文学翻译中之于浪漫主义作品,意译为主;之于现实主义作品,以直译为主。非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凸显“雅”,故亦需适度之意译。如此一来,郭沫若既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之营养,又能坚守华夏文化之精华。基于时间之维,郭沫若的翻译,早期多用意译,而中后期多用直译。

郭沫若诗两首范文第5篇

行情·价格

2011年后有所回落

西泠拍卖文献资料中心提供的参考材料显示,郭沫若的书法作品最早于1994年出现于中国嘉德拍场,西泠拍卖自2005年起拍卖郭沫若书法,成交率在90%左右,参拍较多的是其作于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行草书,成交均价约在每平尺14.8万元,其作品2009年前后有较大的涨幅,在2011年左右到达每平尺40万元的最高点后,出现回落现象。

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承载表示,目前艺术品市场中郭沫若的书法作品不少,但良莠不齐,而来源可靠的真迹,无疑是“硬通货”。“从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来看,十几年前他的作品只有几万元一幅,显然不算高,这是因当时文化界对郭沫若的人格、文风有争议造成的,现在大家显然更看重他作为一个文人书法家所具备的艺术精神,这是比较客观的。”承载说。

对于郭沫若书法作品备受关注,华辰拍卖书画部主管王维认为,一是由郭沫若本人艺术成就所决定的,二是当下艺术品市场中大家对书法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分析·字体

回锋转向逆入平出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西泠拍卖文献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分析,郭沫若的书法可分为早年的模仿时期、在日本书体发展变化的时期,以及归国之后风格定型成熟的时期。青年时期郭沫若师法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线条朴茂,结构宽博;在日本时期他潜心研究金文甲骨,将早期造型符号融入结构用笔中,字里行间流露金石趣味;归国后他的书风渐趋成熟,形成其典型的“郭体”。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沈尹默曾有诗评其书法:“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也说明了他的书道特点与师法来源。

西泠拍卖在2011年秋拍推出的郭沫若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拍出了郭沫若书信的最高纪录,达到2415万元的高价,此批信函写于1931年至1937年郭沫若归国之前,受到此时研究对象的感染,出现模仿各种金石文字的纷繁面目,是他此期书风不可多得的作品。

据承载回忆,2000年前藏家对郭沫若的作品关注不多,这是由于学术界对他的学风有些争议,但近七八年中郭沫若书法价格有明显上升。“他的书法别具一格,早年学习颜体的扎实基础和后来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中领悟出来的笔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郭体’。他很注意气韵的流动,尤其是落笔的顿挫、轻重,笔画的粗细对比和黑白布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很符合身处动荡变革时代中的人们的审美倾向。”

而王维对于世人评价其书法“郭体”一说表示否定意见:“我认为没有‘郭体’一说,他只是形成自我风貌而已。”西泠拍卖文献资料中心统计显示,建国后是郭沫若的创作高峰,也是他比较多产的时期,为全国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了许多作品。郭沫若文学功底深厚,对旧体诗词和联文的熟悉是他的长处,所以作品内容以诗词节录为最多。承载认为,20世纪60年代是郭沫若书法的成熟期,个人风格更趋强烈,创作也非常多,诗词是郭沫若书法成熟期作品中常见而较受欢迎的题材之一。

王维认为,郭沫若书法作品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分段,他的风格是慢慢成熟,越到晚年字体越雄强,顿挫跳跃越加明显,书写得愈加炉火纯青、老辣。“郭沫若的晚期作品价格更高,更加具备他的典型创作面貌。”

预测·楷书

未来或上涨空间大

西泠分析,从各个角度综合来看,郭沫若的书法还是存在着较广的市场以及良好的升值空间。常见的诗词题材价格应该较为稳定,其中的精品亦值得藏家一搏,而早中期作品中的佳作或与其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有关的作品亦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承载认为,目前市场行草书较多,但楷书作品很少见。“从稀缺性来说,郭沫若早期楷书作品更被追捧,收藏也更具有升值空间。”但目前的市场上已很少有漏可捡,所以,承载又认为,“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价格要比2011年下降30%以上,这一趋势将延续多久,还很难判断,这样的话,在准备高价拿下精品的同时,就必须多多考虑升值的时间。”

王维认为,从作品内容来看,雅致励志的内容受人喜欢。此外关注作品背后的故事,会提升作品的附加值,使作品的升值空间更大。

建议·关注

书写诗词作品

由于郭沫若的作品存世量较多,亦是真赝杂糅,所以西泠建议选择郭沫若两种类型的作品,其一是有明确可靠的来源、书法风格典型、书风成熟期的精品;其二就是能体现其作为学者、文学家特色的作品,以名人手迹的角度而非纯粹的书法作品去看待对他墨迹的收藏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切入点。

承载认为,郭沫若书写自创诗词和诗词比较多。“他难得写旧体诗词,是非常知己的朋友才会写旧体诗词。从文化角度来收藏,一定要收藏这种知心朋友之间的作品。如果经济实力有限却又很想收藏一两件‘郭体’来充实自己的藏品,最好就选择他风格成熟期的作品。”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沙漠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中国汽摩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

郭沫若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