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范文第1篇

生态平衡释义: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如麻雀吃果树害虫,同时它的数量又受到天敌(如猛禽等)的控制,三者的数量在自然界中达到一定的平衡,要是为了防止麻雀偷吃谷物而滥杀,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来源:文章屋网 )

生态平衡范文第2篇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来源:文章屋网 )

生态平衡范文第3篇

街谈巷议成了时下民生新闻的话语主题,民生新闻的价值在胡同间逡巡。今天的民生新闻绝大多数关乎的是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平庸化、琐碎化、同质化等问题日益明显,民生新闻品质提升迫在眉睫。而关注“大民生”则是民生新闻品质提升的必由途径。

何为“大民生”?大民生包含“国计”,包含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就是民生新闻应该关注的大民生。

“小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个体平凡生活的原生态,题材大多局限于百姓个体生活的悲欢离合、恩怨愁苦。表面上看它做到了“以人为本”,但难以避免地平面化、琐碎化,使新闻失去了所应保持的对时代的未来向度,更多地是叩问时代,消减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在受众心里积累起的是大面积的社会阴影。

“大民生”新闻则应该在时代背景下升华为对集体意识的关注,从“大民生”角度多层面地关注民生,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硬新闻”软化、民生化,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超越。从这个角度讲,“大民生”是民生新闻发挥守望社会、舆论监督的突破口。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民生新闻要完全舍弃“小民生”,放弃对平凡生活的关照,而是透过“大民生”,让“小民生”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让小民生拥有它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格调。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关注“大民生”,平衡民生新闻生态。

一、民生视角解读政策

民生新闻价值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重大政策的权威解读。重大时事活动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新闻资源,采用民生的视角解读这些与群众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在政府部门、受众和媒体之间构建起一个互动平台,有助于信息的有效,更容易起到沟通上下、传递民意的作用。以民生的视角解读社会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重大社会问题,更有利于大政方针深入民心。同时,更方便于将民众在这些方面的困难和合理化建议反馈给同级党委政府,从而促使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

二、扩大核心受众

现在民生新闻的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市民手里,作为“民”的大多数的“农民”和与农民利益相关的内容很少被民生新闻关注。关注大民生,就要把农民和市民同等对待,有些问题,例如“农村医疗保险”、“新农村建设”等应该得到民生新闻更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体裁,不如说是一种传播模式或传播理念,它更多地体现为“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在执政为民的社会大背景下,站在民众的立场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心民众的疾苦。从这个角度讲,“三农”更应该成为民生新闻关照的对象。

三、建设性监督

舆论监督是公众意见交流的平台。民生新闻从概念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以至于很多人将民生新闻看成群众代言人、保护神、万能帮手,导致不少民生新闻栏目越俎代庖,亮剑政府部门,民生新闻“生态失衡”。今天,我们讲大民生并不是排斥舆论监督,而是让监督更富有建设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一方面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困难、“民生”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化解矛盾,让监督的介入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四、让民生新闻“美”起来

提到民生新闻,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垃圾成堆、污水冒溢、停水停电、交通事故、失学、生病……脏、痛、苦难、心酸……种种让人不舒服的事情成了民生新闻的主流。淋漓尽致、日复一日的报道,实际上是渲染了社会“丑”的一面。我们讲大民生,就是要让民生新闻“美”起来,多报道群众关注的社会亮点、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感人故事,适应时代进步的新鲜事,以大民生的情怀传达民声、反映民意、温暖民心。

生态平衡范文第4篇

通道是全国重点林区县,森林覆盖率达74.56%。全县境内林海茫茫,曲径通幽,处处碧水青山蓝天,是天然的“生态氧吧”、丰富的“动植物博物馆”。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通道县就确立了“在生态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不懈地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多年来,通道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公益林保护之路,为维护湘西南的林业生态平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法化于形:在功能区划中推进生态保护

通道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县,林业经济一直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中,林业收入占到60%以上。在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农增收之间,通道县探寻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平衡之路。

坚持功能区划进行保护。法律保护是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通道县区划并报国家核准了4.89 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占全县林木面积的27.3%;万佛山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地;区划了龙底漂流景区,申报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区划了九龙潭景区,申报为部级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内林木均实行永久性禁伐、限伐制度。法制保护步伐的快速推进,使逾千万株林木的生态效益得到长期稳定的发挥。

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县林业部门每年开展公益林核查工作,对全县4.89 万公顷公益林的补偿到户面积进行了复查登记,将补偿对象、补助标准、资金用途、拨付方式等信息,在村务公开栏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7 天以上的张榜公布,经公示无异议后,将中央和省级补偿资金通过“一卡通”账户拨付到位,集体和国有林木补偿基金拨付到所属乡镇农村财务管理中心,每年资金拨付到位率均达到100%。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后林农失去了直接的经济来源,而生态补偿又相对非常微薄,林农生活变得困难起来,公益林保护建设压力非常大。为此,通道县整合扶贫、林业、农业、财政等资金,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切实缓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的矛盾。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已初具规模,其中发展钩藤、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26.67公顷,种植食用菌4200 万棒,建设水果种植基地4000 公顷,养殖肉牛、肉羊2.43 万只,林农年收入人均增加2200 元。

内化于心:将生态保护融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取得群众支持。因此,通道县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村规民约自治、民族文艺宣教两项措施,让林业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依托村规民约管理。通道县是侗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区。长期以来,侗族群众以“崇尚公正、不损他人”为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了一套维护侗族社会秩序的共同规约——“侗款”(注:相当于现在的村规民约)。通道县将生态公益林保护条款全部列入“侗款”内容,并制成标牌立于村寨议事的村部及鼓楼边,由侗族内部进行自我管理。目前,全县200余个农村自然村寨都建立了公益林护林公约。在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下,护林公约已经实施了10 年,保护成效非常明显。

依托民族歌舞宣教。一直以来,侗族群众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为生态价值取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侗族人民的潜意识中,山川、河流、树林等自然物都有灵魂和意志,人类对它们必须予以尊重,必须用之有度,否则会招来灾祸。比如:在砍伐薪柴生产活动中,侗族人民从唐代以来就奉行轮伐制、砍造结合制,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侗族人民喜欢将寨子周边天然大树奉为村寨“风水树”,作为镇寨之宝,不容许任何人随意破坏。同时,侗族群众用歌舞传承文化,喜欢“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为此,林业部门将生态公益林保护法规和制度,编成山歌和侗戏,依托活跃于民间的340支文艺队伍,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走村串寨进行宣传教育,并出版发行了《绿色通道》(通道县林业山歌系列)150 套。

外化于行:护林员成为林场日常管理的主力

生态公益林分布各地,延伸到深山老林,通道县从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和森林执法两方面着手,把日常管理落到实处。

打造一支专职护林员队伍。通道县的部级公益林涉及18 个乡镇及1 个国有林场,森林保护工作十分繁重,林业部门的力量显得非常不足。为此,经过村民推荐、村组初审、乡镇政府审批等环节,在全县聘请公益林专职护林员106 人,人均管护面积461.32 公顷,并与护林员签订了护林合同,实行管护工资与管护业绩挂钩制度,每年对护林员进行综合评定,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日常管理中,护林员每天进山巡查,及时制止村民乱砍滥伐行为,并全面记录责任管护区域内森林病虫、火灾等情况,每周定期上报,实现公益林保护动态管理。通过指导、监督和考核,专职护林员每月巡山时间都在22 天以上,生态公益林管护到位率达100%,他们成为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无名英雄”。

加强森林监测和执法。主要实施了如下几项措施:一是完成公益林数据库建设。绘制全县公益林1:10000的地形图,完成湖南省公益林“一张图”编制工作,公益林管理实现数据化管理。二是落实森林“两防”工作。每个乡镇林业站都确定了专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职责,积极组织扑救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三是建立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在全县实施重奖举报行为后,毁林事件及森林火警等上报率和处置率都达100%。四是打击破坏公益林资源违法行为。林业执法部门加大对滥伐、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林区正常生产秩序。

固化于制:向制度化管理要成效通道县一直坚持“向制度化管理要成效”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实效。

提高保障能力。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将生态作为立县之本,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将公益林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为民办实事考核项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建县生态办,每年召开全县会议动员和部署工作。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按时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215 万元,切实保护林农利益;每年安排建设资金300 万元,用于科技创新、科技普及、补植补造、林种更新、病虫防治、森林防火、有奖举报等工作;每年安排整合扶贫、农业开发、国土、财政等条块资金850 万元,引导社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减轻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压力;每年安排资金115 万元,为林农购买生态公益林保险;每年安排生态保护工作经费7 万元,保障公益林考核需要,抓实日常管理。

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公益林管理办法》、《通道侗族自治县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有奖举报实施办法》、《公益林管理为民办实事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林区划、补偿、管护等职责,完善了公益林抚育改造、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冰冻灾害处理、公益林数据统计及档案管理等制度,公益林管理更加规范化,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按标准、面积发放到位率达100%。二是严格执行考核。建立公益林管理考核机制,每年组织开展补偿基金发放、日常管护、宣传教育、森林“两防”等方面的工作考核,严格绩效奖惩。

生态平衡范文第5篇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把握课堂提问难度

语文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认知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与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摘桃子”。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课文第一句话是个总起句,请从这句话中找出詹天佑的两大特点。②根据这两大特点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的句子。③用小标题概括出表现人物特点了几件事例。这样的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让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接近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能指责学生,要对其多表扬多肯定。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以让朗读比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②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机智?③在何种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不后悔、不屈服?学生思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总结。学生们在理解了上述几个问题之后就能轻松的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勇敢而且机智、为人类幸福甘愿受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视觉是个体感知美的途径之一,美感强烈的画面能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给大脑,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在打造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就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片,调节画面的色调与图片的风格,把课文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小池》时,随着悠扬乐曲声响起的时候,给学生展现了这样的画面:一道细流无声无息在流淌,池畔的绿树在夕阳的照射下,把树阴倒映在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盛夏迟迟的来临,小荷才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一只红蜻蜓已经立在它的上头。这种蜻蜓和荷叶相依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让人们沉浸在一个风和日丽、和谐宜人的境界中。这种多媒体视频画面的介入,有力的渲染了氛围,激发了学生欣赏的欲望。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大家再一起诵读古诗。在诵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联想,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中,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与想象力。

四、追求高效语文课堂,还语文课堂应有本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就先出示羚羊图片,然后介绍羚羊,唱《爱的奉献》,接着又是羚羊生活的视频。最后,拓展阅读《斑羚飞渡》。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拓展,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在这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既无课件,也无表演,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怎么能获得满堂喝彩呢?可见好课堂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堆砌出来的,不是依赖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语文姓“语”,形象地阐明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读出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