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范文第1篇

老舍作品创作时间:1926年写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29年在归国途中为筹旅费曾到新加坡一个华侨中学当国文教员。1930年7月应聘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1931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絜青结婚。1934年夏赴青岛山东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在济南、青岛期间创作了《猫城记》、《牛天赐传》等小说。1936年9月发表《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从济南赶到武汉,投入抗战的爱国热潮。1938年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会兼总务部主任,期间写了很多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这时开始进行戏剧创作,写了《残雾》、《国家至上》等剧本。1946年3月和曹禺一起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邀回国。1950年创作大鼓书《过新年》、话剧《方珍珠》。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写作话剧《西望长安》,揭露和嘲讽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1957年写作话剧《茶馆》,这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老舍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译 风格 自然 贴切

1 对翻译的解释

翻译,英文Translation,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是指对交谈中的两种语言进行即时的、一句对一句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译”是指单向陈述,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中间为双语人士,只为说者作语言转换。

翻译要求译出来的文章在思想内容,情感氛围,风姿神韵方面都需要与原文本相符合。其中如何传达原作的风姿神韵,即风格,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牵涉到译文的遣词造句,还关系到译文整体基调的把握。

2以《苹果车》为例,赏析老舍的翻译风格

《苹果车》这部剧描述了国王马格纳斯与以首相卜罗塔斯为首的内阁大臣们的宫廷斗争。卜罗塔斯野心勃勃,企图独揽大权.他向国王马格纳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不再做讲演”,“停止暗中操纵报纸”,“不准再提国王否决权”。聪明机智的国王以在退位时解散国会,举行大选,同时自己以平民身份参加竞选为要求同意退位。卜罗塔斯感到前途未卜,惊恐不已,为了自保,他亲手撕毁“最后通牒”,宣布“一切照旧”。

下面摘自《苹果车》的一段及老舍先生的翻译文本来具体赏析。

To music o’er flood and fell;

To slowly trace the forest’s shady scene;

Where things that own not man’s dominion dwell;

And mortal foot hath ne’er or rarely been;

To climb the trackless mountain all unseen;

With the wild flock that never needs a flod;

Alone o’er steeps and foaming falls to lean;

This is not solitude;

‘tis but to hold;

Converse with Nature’s charms;

And view her stores unrolled.

老舍先生的翻译是:

踞石临波有所思兮,

或徐步林荫之幽胜;

罕见人迹兮,

物聚乎无人之境;

群兽无栏兮伴我行,共攀无径之荒岭,

时倚峭壁与飞瀑兮,

大自然兮相与呼应;

信非孤独兮,放观万象之展映.

《苹果车》(“The Apple Cart”,1929)是萧伯纳创作的第四十个剧本,也是他的创作生涯后期一出最重要的戏剧。《苹果车》来源于英国俗语“弄翻苹果车, (“upset the applecart”),意为“搅乱如意算盘。在《苹果车》这个“政治狂想剧”里,萧伯纳把现实和幻想混合起来, 讽刺意味很浓烈。

老舍先生在翻译该作品时,对讽刺语言的拿捏十分准确,让读者领略到英国宫廷的斗争,如“罕见人迹”,让人身临其景,体会那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漩涡四起的勾心斗角。单从老舍对称谓的归化翻译处理上,便可感受到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对文字语言灵活驾驭的风采。老舍先生对古英语的把握与翻译也是恰如其分。整个译文与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气氛与格调是符合多对多,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得人们更能体会到宫廷斗争的残酷。让现实跟幻想更能很好的交换与融合。

老舍先生本人的作品也是以环境、人物来表现社会的,其语言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在进行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也做到了语言上的大胆与独特。把自己的风格也运用到所翻译的作品当中。所翻译出来的作品自然,有风格。

3老舍的翻译观

老舍一生的翻译理论只有两篇呈书面形式以供参考:《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文章少不代表没有理论,文不在多,而在质,在精辟。老舍的一些笔谈中,也涉及到了翻译,其中不乏有精辟之论,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和事业,仍很有启示作用,总结如下:

(1)翻译中的创作

老舍身为著名作家和语言大师,非常厌恶翻译腔。他认为翻译是“再创造”要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能力。他对译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翻译者也不例外。最保险的办法是我们要深入生活,亲力亲为,连一草一木之微也不轻易放过。了解得够深入、透彻,才能处处译得明确。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他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译本,比原著更美,是翻译中的创作。”

(2)翻译的语言

他在翻译的语言用法上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好的译文既要体现汉语简练,富有神韵的特点,也须尊重外文的细腻明确的风格。“不使译文冗长累赘,而仍能不损失原意。”他反对随便使用陈词滥调,为言简意赅而损伤了原文的精致细密。他认为要从生活中找到生动的语言去翻译,而不是顺着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3)翻译的层次性

老舍先生认为翻译是可以有层次的,以供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使文化程度略低的读者也能知晓这些作品都说了些什么,这在同时代的译论中鲜有提及的。优秀的译作,不仅使读者知道作品中有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写的。可见当时他提出的有不同层次的翻译与今天所谈论的翻译上的高标准和多元标准是不谋而合的。

(4)翻译的规划

老舍先生提出应对译者加强组织和规划。规划可以分为个人规划和集体规划,对科学和哲学的名著“应进行集体翻译,个人不便独立工作。集思广益,能够保证精确。集体工作对于规划译名也有好处……”。对待文学翻译他认为应个人单干,即使几个人合作,最后也应由一个人执笔,以便保持风格的统一。他在翻译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老舍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他的翻译规划思想对今天的翻译事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战略性的建议。

4 结论

老舍先生是个译者,很成功的译者。他翻译的文本很贴切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还有当时多对多社会下人们丑陋的、麻木的等的一面。能更好的把握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语言的特点,并融入自己的写作特点与风格。更将作品与中国相结合,使得读者能更深刻的了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老舍作品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85―01

一、《骆驼祥子》中的“城与人”

“祥子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干苦力的弟兄们的典型。”祥子本是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里,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和梦想,一个可以在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实现的简单淳朴的梦想,为此他“苦心奋斗。然而城市又无情地撕碎了他的梦,沉重的打击和欲望的罗网,使他离自己渐行渐远,最终改变了模样。”

祥子想要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也是他主观上努力想要摆脱“乡下人”的身份,想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可是这个城市并不接纳他,没有给他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即使后来和虎妞有了家庭,也并未使他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并未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老舍带着悲悯的眼光去描绘这些人,因为社会的悲怆在于它必须要每个人依靠它制定的黑暗制度才能活着,这就是《骆驼祥子》背后的隐喻。作品在深层意义上呼吁社会应该使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使他们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归属感,进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四世同堂》与“北京城”

《四世同堂》借着一条类似北京大街小巷的小羊圈胡同,作为当时北京这座沦陷之城的缩影。那些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靠着坚韧顽强的生活意志相濡以沫,为阴暗的社会浸染了一层质朴的暖色。在《四世同堂》中,以老北京为地域环境,描写了抗战时期老北京的风情画卷和北平市民的精神风貌。祁老人是受北京文化影响极深的人,他身上凝结着北京民众的隐忍、苟安思想。但是,当北京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毁灭的时候,他们也会奋起反抗。

老派市民形象孕育出子孙形成新市民,长子祁瑞宣是老北京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但老舍曾说:“尽忠就难以尽孝。”国难至此,我们都应该硬起心肠,各尽其力。在老舍看来,放弃家庭暂时的安宁是为了更好地延续民族,创建新社会。老二祁瑞丰身上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糟粕与帝国主义的合流,但也有一部分人在中西文化交R下产生人格变异,祁瑞丰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中国传统意义上与现实不符的人物形象。老三祁瑞全是北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结合体。瑞全继承了北京城市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接受西方“国民”理念,是一个接受新文化思想影响的勇于担当和牺牲的创造者。祁瑞全的形象更多代表了继承文化精华的市民形象。从三个儿子和祁家人身上,更是让观者看到了“明天”,小妞子被饿死了,但是小顺子依然活着,“四世同堂”的家族依旧可以延续,小顺子可以像太爷爷一样建立起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这也象征着北京城可以重建安详太平,中华民族可以继续繁衍直至昌盛。

三、《龙须沟》与“新北京”

在《龙须沟》中,以北京南城天桥附近的臭水沟为背景,主要人物的命运都与“臭沟”相联,我们看到直到龙须沟的改造、道路的修整,人物命运才慢慢改变。解放前的“北京”形象是经历过战乱而破落残缺的,经过了人民政府的改造,解放后的北京则树立了新的形象。这里的“北京”形象符合作家心目中的北京形象,也是《龙须沟》创作的主题。此外,除了生态环境改造完好的期盼,老舍在《龙须沟》里塑造的新“北京”形象同样也是一个廉洁清明的政府形象。在剧本《龙须沟》中,老舍借“龙须沟”这一形象将解放前后的政治官员态度作了对比,在群众眼里的政府则成了“自从有了新政府,咱们穷人还没吃过亏”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政府。而更为真实的是,老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民由之前的恐慌无奈到认可赞扬政府的过程,这也是全中国人民所希望的。

老舍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舍 月牙儿 女性主体意识

一、引言

《月牙儿》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当中,老舍站在城市贫民的立场上,揭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整个社会的黑暗,是一部悲情叙事长诗,对读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这部作品当中,还展示了女性主体意识,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是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的代表。文章主要剖析作品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希望能够对该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采用具有女性立场的情绪性结构

1、采用女性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文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话语当中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气息,在这些话语当中,作者以一种近乎独白的方式,大胆的挖掘和表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体意识。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人公经常有歇斯底里的语言和行为,例如,“我后悔,我,我要哭,我喜欢,我不知道怎样好。”“我有时,痛了似的吻他,然后把他推开,甚至于破口大骂,他老笑。”等等这些语言和行为是女性所特有的,通过这种方式,主人公来发泄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2、从女性的立场来描写女性的。在传统作家的笔下,女性是没有正当的,没有作家从平等的立场来审视两性关系,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意识。之后,才有作家从女性的立场来描写女性的感情和心理体悟。丁玲是第一个正视女望的女性作家,承认女性合理的要求,而老舍则是第一个正视女望的男性作家。例如,“什么都融化着春的力量,把春收在那微妙的地方,然后,放出一些香味来,像花蕊顶破了花瓣,我忘了自己,像四处的花草似的,承受着春的透入,我没了自己,像花在那点春风与月的微光中。”在小说当中,老舍运用含蓄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描写的完全是女性发出的真实声音,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感情和心理体悟,完全站在女性的立场,描写女性的,表达了女性合理的需求,也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三、运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

1、没有塑造一个完整的男性人物。通过细读《月牙儿》这部作品可以得知,作品当中的男性形象面目模糊,作者通过运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作品中主人公父亲的出现只是一具尸体,没有给主人公带来任何关爱,似乎主人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所遭受的困难都是因为这个男人的缺席所造成的。由于主人公缺少父亲的关爱,在生活中遭遇这样那样的痛苦经历,这也为小说的发展做铺垫。而主人公新爸的出现在小说也只是一闪而过,几乎没有给主人公带来什么,在小说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最后一个出现在主人公回忆里的男人是一个纨绔子弟,就是胖校长的侄儿,尽管这个男人的出现给主人公带来了短暂的幸福,但主人公还是逃不过悲惨的命运,最终沦为暗娼,这个男人所带来的幸福是短暂的,而带来最主要的是痛苦的折磨和感情的欺骗。后来在文中出现的男人,要么就是嫖客,要么就是给主人公带来痛苦遭遇的负面人物,没有一个完整的男性人物。

2、更好的体现出了女性主体意识。完全可以这么说,在作品当中,作者运用的是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没有塑造一个完整的男性人物。正是采用这种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颠覆了男性世界,消解了男性霸权,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了女性主体意识。

四、采用母亲形象对情节进行主导

1、主人公在恨母亲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爱。该方法与男性缺席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这种看似对立的手法,实际上是从不同的侧面来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细读作品,通过文中的意象、人物、词句等,就能够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当我们去重新认识《月牙儿》中的主人公与母亲关系的时候,主人公对母亲的感情不能简单的用一个爱字就能够概括。主人公生活在痛苦当中,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而母亲是主人公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但是,家境贫寒,贫穷将爱的权力也剥夺了。主人公从小就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当时最为紧要的事情就是解决母女俩的吃食问题,而迫于生计,母亲不得不沦为暗娼,在这时,主人公对母亲的态度是“躲着她,恨她”。当时主人公正在接受教育,对母亲的职业主人公感到非常的耻辱。然而,主人公对母亲实际上是爱恨交加,在恨的背后隐藏着对母亲深深的爱,以至于夜晚妈妈常常到自己的梦里来。

2、一个形象的两个侧面。事实上,等主人公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这时候她才真正理解妈妈,佩服妈妈,想念妈妈,对妈妈有的是深深的爱。主人公的命运和妈妈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妈妈和主人公是一个形象的两个侧面,集中概括了女人悲惨的一身。

五、结束语

总之,在《月牙儿》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体现出了女性主体意识,向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过程,不仅对女主人的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也深刻揭露了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是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的代表与典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岳.超越性别的女性生命体验――析老舍《月牙儿》的女性意识[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老舍作品范文第5篇

一、关于老舍和其文学作品的概述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地道的北京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老舍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八旗士兵,死于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乱中,当时老舍还不到3岁,母亲靠给人干活维持生计,因此老舍从小就饱尝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老舍在14岁那年作为公费生被送到北京师范学校读书,并以后一直在中小学任教。1924年,老舍先生前往伦敦的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的课程,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也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从1926年到1929年,老舍先生相继发表了三部以市民为题材的长篇讽刺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这三部小说表现了老舍先生通俗、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1930年老舍先生回到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后,又接连发表了《猫城记》《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离婚》等长篇小说。在抗战时期,主持全国文艺工作的老舍先生为了动员群众投身到抗日的斗争中,开始了自己的剧本创作和鼓书词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创作历程,显示了老舍先生的多才多艺。抗战后期,老舍先生完成了《火葬》(长篇小说)和《惶恐》《偷生》(《四世同堂》的前二部)的创作。在1946年进行访美讲学的过程中,老舍先生完成了《饥荒》(《四世同堂》的第三部)的创作,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主体的文学巨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应总理的邀请,老舍先生担任全国文联主席,用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文学创作的工作之中,创作了《茶馆》和《龙须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二、北京文化在老舍文学语言创作中的体现

老舍先生自幼被北京的市民文化所熏陶,自然而然地对这种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老舍先生在人生的逆境中用一个平民的心态和眼光对这种特殊的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北京文化所赋予老舍先生的是宽容,不是敷衍;是朴素,不是鄙俗。和同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家对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愤怒态度不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北京文化所赋予的老舍先生的性格特征。因为老舍先生一直抱着同情的态度,所以在小说中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时候,更多的是温柔地嘲讽,这就形成了老舍独特的语言幽默。老舍先生的作品注重用文化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用北京文化来分隔他的市民世界,通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手法来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完成自己对北京文化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北京文化为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温床,而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生活又最能体现出北京文化中的人文特色,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每当提起北京文化,我们就不得不联想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

三、老舍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艺术特色

老舍先生被尊称为语言艺术的大师。老舍先生的小说作品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集文学性与通俗性于一身,语言朴实但不粗俗,语言精细讲究但不雕琢,雅而不俗,朴实清新而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特的文学艺术手笔。老舍先生这种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特色,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近现代的白话文语言,又使他的小说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和意义的白话文学作品。对于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我们应该从以下的四个重要方面入手:

(一)通俗清新而不失淡雅

老舍先生在北京方言口语的基础之上,广泛地吸收了古典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和外国文学艺术的营养,用平常人可以听得懂、说得出来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文学作品也显得通俗易懂,道理浅显;同时又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淡雅,不疏于肤浅,雅俗共赏。如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通过电脑统计,全文只用了2411个汉字,即便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也可以明白小说的意思。在这部小说里,一个冷僻的字眼儿都没有出现,就连“时”这样常见的词语,老舍先生也在文中写成了“时候”或者是“那阵子”,如果只用了“时”一个字,就会显得文绉绉,不符合平常口语的表达习惯。到了晚年,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加老练、纯净,他的文学作品《正红旗下》中的语言表达和使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字字珠玑,代表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通俗、淡雅,这是因为他长期坚持使用北京口语和俗语创作,老舍先生对大白话是极为依赖的。在小说《骆驼祥子》中,从小说的语言叙事,人物的语言塑造到肖像特征、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等用的都是北京口语语言,作者的叙述和内心世界做到了水融,让读者阅读后会感觉到这既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也是作者的具体描述,真正切实做到了将叙述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活动之中。老舍先生这种通俗化、口语化的文学语言特征,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叙事者的提示和帮助,可以移位自己那真实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小说中的语言,老舍先生一般都采用纯正的北京口语,个性色彩极为鲜明,同时短小的句子和变换灵活的句子既生动传神,又贴近生活。

(二)小说中选词个性,同时用词简洁、准确

文学语言巧妙使用还可以通过词语选择和准确表达体现出来。一个简单词语的生动形象的运用就可以揭示出一个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骆驼祥子》中的“他们拉车的那姿势,讨价还价的随机应变,赶路时的抄近绕远,都可以使他们回忆起那光荣的曾经,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后背”。这句子中的“扇着”一词用得生动传神,形象地刻画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

(三)小说情景交融,带有一定的节奏感

小说中的语言除去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独白之外,剩余的都是大量的口语,或者是描述景物,或者是对人物事件进行讲述,有的是作者对于人物事件的感慨和评价。老舍小说中的叙述性的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样,描写生动活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鲜明,把思想情感融入到自己描写的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地把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老舍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就在于可以将思想情感融入到语言叙事之中。作家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起伏都可以通过小说中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来,它就像正在弦上弹奏的音符,特别有节奏和艺术的张力,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令读者产生共鸣,引领读者更加微妙地走进作家建构的那个艺术的殿堂之中。老舍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强化了语言的情感色彩,使得语言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语言绘声绘色,色彩鲜明,极具艺术感染力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同时又是色彩鲜明,生动悦耳的。老舍先生曾说:“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和感情的主要体现形式,把人物说话时的精神状态形象地传达出来,并且给语言以音乐的美感和色彩的鲜明,这样才会更加生动活泼。”

老舍先生用地道的北方口语丰富了文学语言的宝库。老舍先生不愧为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用人们熟知的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创作,文学小说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的腔调,通俗、朴实、生动、淡雅,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生动形象,雅俗共赏。无论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描述,都显得那么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却又看不出丝毫的雕刻的痕迹,这对于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

四、结语

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小说故事情节的构造上,更在其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上。老舍先生摒弃了二三十年代“新文艺腔”俄文流,在自己的小说文学创作中独刮北京味儿和幽默风以及在以北京话的基础上形成凝练、俗白和纯净的语言特色,在现代作家中还是独树一帜。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独显“京剧小说”的味道,语言艺术特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白、俗、俏、深”。老舍先生对于现当代白话文语言发展和创造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老舍小说创作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个性化和民族化双重追求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2] 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A].老舍全集(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老舍.戏剧语言[A].出口成章[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4] 老舍.微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老舍.老舍文集(第1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相关期刊更多

老区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扶贫办公室(老建办);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老区建设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