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舍故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178-04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cent research of elderly resident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mental stres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elderly residents,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stress coping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nalysis results will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in current psychological work for elderly residents.
[Key words] Elderly community resi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Emotional problem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国大陆人口为13.76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1]。现代生活给社区老年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不容小觑,长期心理压力过大会增加老年人罹患各种躯体或心理疾病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缓解心理压力及相关情绪问题的心理学途径。
1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现状及来源分析
陈立新等[1]对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大于年轻人,并且生活质量也较年轻人低。罗利[2]通过使用Gross等编制的情绪调节调查问卷对城镇和乡村进行调查,发现城镇的老年人会更多的采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并且会得到更多的正性情绪;而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下面从经济收入、身体健康水平、退休、空巢和对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心理压力的来源。
1.1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过低是农村老年居民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以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指标来统计,我国老年人口中有28.5%的人处于贫困状况[3]。根据201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城镇地区61.7%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仅仅是“大致够用”,而农村地区有30.8%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为“有些困难”[4]。而且,经济收入不仅仅在地域方面存在差异,在同地区中也存在着差异。钱雪飞[5]发现年龄为60~69岁的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自己劳动所得和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较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80岁以后主要经济收入变为子女补贴。其次,还有婚姻状态、文化水平等因素。
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老金,而多年来养老金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我国物价上涨的速度。老年人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已经捉襟见肘,若额外背负为儿女买房的包袱,其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1.2 身体健康状态
身体疾病是城市老年居民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多数慢性病病因很复杂,病程长并且很难完全治愈,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疾病。调查发现,我国有71%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6],一半以上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7]。有研究表示,脑部的疾病对老年人影响最大,如:脑卒中[8]。其次是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疾病不仅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多负性情绪。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每天会服用大量药物;有些治疗药物还会有副作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新的心理问题。
此外,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需要依靠他人到医院诊治,这样的生活压力也会加重心理负担。老年人由于感觉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在交流过程中,对方很容易产生不耐烦的心理,这更加重了老年人的自卑心理。因此很多老年人渐渐不与人交流,甚至由于身体的不便而长期在家中生活,心中的寂寞难以排遣,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1.3 退休
退休对于老年人而言属于重大生活事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退休后有约1/3的老年人不适应角色的转换,从而出现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现在有四种关于退休理论的研究,包括撤退理论、角色理论、连续理论和过度理论[9]。虽然各种理论不尽相同,但是都J为退休会给个体带来丧失和改变,会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而人们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
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会责任也随之减少,社会权利显著弱化,自我实现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无法被满足[10]。当他们依然按照工作时候的习惯去支配、命令、领导他人时,若这种期望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出现心理落差,进一步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还有些老年人在退休后有自我否定的观点,认为自己没有用处,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引起负性情绪[11]。同时,社会交际范围减小,同事之间来往减少或因工作建立的朋友关系疏远,平时接触的人多为家人、邻居等,交际圈变窄;处理的事情也多为生活中的琐事,无法完全满足归属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了空虚、寂寞、焦虑等负性情绪;生活目标模糊,失去努力方向,生活平淡,此时很容易产生烦躁不安、寂寞的情绪,此时如果不能设定新的生活目标,失去未来生活方向,就会出现精神空白,产生烦躁不安、寂寞的情绪。
1.4 空巢家庭
空巢是现代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或者无子女的老年人。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留在父母身边。2006年统计得知,我国城市地区老年家庭空巢率已经达到49.7%,农村地区达30%[12]。
空巢老人一般会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生活上的照料,老年人独自在家,在生病时没有人及时帮忙,这不仅给心理上带来压力,而且有很大的隐患。其次是空巢老人由于缺少精神慰藉而会面对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中,空巢老人与外界交流很少,缺乏社会支持,从一些研究结果来看,空巢老人的心理更加脆弱、孤独,渴望外界的支持与关心,并且他们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概率要远大于非空巢老人[13]。父母很难适应儿女离开,因缺乏关爱而表现出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导致孤僻、自闭、免疫力下降甚至老年痴呆[14]。无子女的老年人更为突出,他们不仅仅没有子女的经济援助、生活帮助等支持,连子女的精神慰藉也没有,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15]。同时,有子女的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心里对孩子的牵挂不言而喻,而且对孩子的控制程度降低,信息了解也减少,更加重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对于孩子的离开,女性在这方面更加脆弱,由于她们母性的本能,加上情感相对细腻,收入水平也不及男性高,她们更需要孩子的照顾,从而导致她们对孩子的离去更加敏感[16-17]。
1.5 对死亡的恐惧
中国自古以来对死亡就很重视,丧事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但是缺少一个合理的渠道来舒解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18]。人类对死亡未知的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死亡焦虑是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的态度,每个个体都会有这种感情经历,这是个体面对死亡时的一种思考和忧虑的情绪表现[19]。Schumaker[20]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是因为死亡的不可控性引起,由于人们对未知和不可控时间的先天恐惧而引起。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焦虑也会随之增加,老年人在面对死亡是很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21]。对100位老人的调查发现,有77%老人不怕死,17%有点怕,6%很害怕。然而在现实中,医院中那些老年患者却都有很强的求生欲望[22],这种矛盾可能恰恰说明老年人在掩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当疾病甚至死亡真正来临时,所有人都会产生恐惧。此外,如果在老年期经历了亲人朋友甚至配偶的离去,无疑也会给加剧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2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或者精神支持。社会支持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前者有政府参与和保障,后者是来自家属亲人等的支持。有研究l现,社会支持通过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23]。主效应模型是指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只要社会支持增加,就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提升,并且其作用不仅仅在面对压力时可以发挥,还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有很大的作用。缓冲器模型是指社会支持在人们应激状态下发生作用,维持老年人良好的情绪体验。
根据调查,在生活支持中老年人所选择的大多数为配偶和子女,无子女和配偶时才会选择亲戚或保姆[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上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因此精神支持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调查还发现正式支持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社区对老年人的支持多集中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并且形式比较单一。
2.2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是影响一个人思维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的直接因素。在相同年龄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压力、社交压力就越小[1]。这是因为,在出现问题时,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会直接面对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则多采用自责、幻想和逃避等消极的方式,这并不能解决现有问题,反而会导致逐渐增加心理压力。此外,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可以看书识字,看报纸,参加老年大学并且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生活更加的丰富;而文盲或者半文盲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的和外界沟通、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心理压力无从排解[25]。有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明显障碍率越低,即生活能力更强;并且,功能障碍率也明显低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26]。
文化程度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知识测评的得分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好[27]。他们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途径获得更好的生活习惯、疾病的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并能更好的获得各种来源的帮助。而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学习热情比较低,由于不能通过阅读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限制了他们的知识来源,从而不能更好的获得帮助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2.3 性别和年龄
研究发现,在相同年龄段中,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往往要大于男性老年人。这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常扮演弱者,总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痛苦有关;而且,从经济角度来讲,女性的经济收入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因此她们对生活中困难的处理显得没有那么果断;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男性相比于女性,在人际交往和应酬方面要好于女性,因此他们在年老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帮他们分担压力;女性老年人的思想更加细致,而且性格更多的偏向固执,因此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28]。
有调查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9]。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日年衰退,亲朋好友逐渐离去,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由于行动不便而与外人交流减少,心理压力缺少宣泄的渠道,因此心理压力会逐渐积累,影响心理的健康。但是,栾文敬等[30]调查发现,由于低龄老年人刚面对退休等变化,心理波动较大,而高龄老年人早已适应这个变化,并且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他们的心理要更加平静。
2.4
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我国信仰宗教的人口数目在3亿人左右[31],这一数目占据很大的比例。然而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双方面的[32]。在积极角度,宗教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理,将人们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地情绪,如:基督教宣扬的“爱”,用爱去感受生活,这就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宗教还有忏悔的功能,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将每个人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经历或者情感吐露出来,通过祷告、礼拜等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自责等情感,从而有效的缓解心中的压力;宗教还有“期待”功能,即带给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带来一种潜在的动力。
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负面的影响,根据王婷等[33]调查可知,在地震后信佛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于无信仰得老年人要更低。此调查中,佛教中的“业报论”是广大教徒认为地震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使自己陷入自责中,心理的负性情绪逐渐增加。因此会对人的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应对方法
3.1 消极的应对方法
不少老年人在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自责。比如:老伴去世之后,经常会责备自己有哪些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对于问题而言于事无补,而且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有些老年人面对压力时会利用幻想,使自己从现实脱开,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抑制或回避老年人对压力的感知体验,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对于应用自责、幻想等方法的老年人的心理评分很低,因此消极的应对方法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使用反而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3.2 积极的应对方法
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面对困境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理性应付,也可以寻求社会支持的帮助,如找人聊天、向子女或者有经验的人求助等。这些方式既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不会给别人带来烦恼,从而使身心更加健康。
综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是社会人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应开展针对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姚远.老年人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6(1):35-37.
[2] 罗利.城乡老年人情绪调节特点及对日常情绪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4(20):5837-5839.
[3] 陈立新.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压力状况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15(2):87-92.
[4]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2013(2):42-48.
[5] 钱雪飞.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及其经济性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4-113.
[6] 张萍,张奕奕.社区老年人疾病谱分析与慢性病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80-81.
[7] 马志华,张茹英,刘彦君,等.西安市部分社区老年人疾病与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4,8(21):4141-4143.
[8] 孙少艾,郝正玮,赵雅宁.社区常见慢性疾病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2015,35(5):1369-1372.
[9] 宁宁,王小玲,邓悟,等.退休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新进展[J].华西医学,2009(3):780-783.
[10] 张向葵,郭娟,李建伟.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414-417.
[11] 安f.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0):39-39.
[12] 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3):31-41.
[13] 吴建军,裴凌云,李广强,等.甘肃省农村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2):110-111.
[14] 卢慕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3-271.
[15]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2008,28(14):1415-1419.
[16]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2008,28(7):703-706.
[17] 徐华,曾美英.北京市空巢与非空巢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老年学,2014(19):5542-5544.
[18] 陈世超.由“死”观“生”的老年人死亡教育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172):26-28.
[19] Richardson V,Berman S,Piwowarski M. Pro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lience of death,religion,and age among adults in America [J].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83,109(2d Half):149-156.
[20] Schumaker JF,Warren WCT,Grothmarnat G. Death anxiety in Japan and Australia [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131(4):511.
[21] 戴艳,刘方.老年人死亡焦虑的研究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40-45.
[22] 陈金香.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23] 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4):73-78.
[24] 蔡继云,刘玉海.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J].人民论坛,2013(A11):148-150.
[25] 施帆帆,李磊,刘丹萍,等.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080-4083.
[26] 孟琰姣,陈长香,李淑杏,等.不同文化程度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7):1073-1074.
[27] 肖杰.文化程度对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220-221.
[28] 郭娟,张威.长春市老年人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3):110-112.
[29] 李娟,吴振云,许淑莲.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2002,22(5):336-338.
[30] 栾文敬,杨帆,串红丽,等.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75-83.
[31] 阴军莉.的心理学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10):41-43.
文化名人故居,是历史赋予一座城市的血脉,无论如何是割舍不掉的。
老房重生还是“挂牌运动”?
名人故居今犹在,只是住户改。
名人故居应该属于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是历史传承的纽带。名人故居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应,还是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象征。青岛曾在老市区一度兴起过老房子“挂牌运动”。不管老房子有多么破旧不堪,有了这块牌子就像是一种身份的认证。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名人故居要么大门紧锁,要么沦为普通民居。
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故居。这是一座保留着老房子原貌,未经翻修的名人故居之一,丝毫不起眼,隐于寻常巷陌中。门口“正式”的挂着“王统照故居”的牌匾,时时提示人们。我们叩门许久,一位女士隔着门张望,说住户并不在家,自己只是看房子的,这里不能参观。
鱼山路9号,赫崇本故居。这里住着刚刚搬进来不久的老两口。说明采访来意之后,老人家热情地打开大门,对我们介绍说房子是重新装修过的,本来住在楼房里,但人老了,更希望有这么一个宁静优雅的小院落,养花种草,颐养天年。在老奶奶的介绍下,我们发现与赫崇本故居紧紧相邻的二层建筑,竟然与这座名人故居一模一样。街坊们都传说,当年,赫崇本有两位太太,这才建了两栋完全相同的建筑,“不偏不倚”。“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这里口口相传,就在这样的谈资浙渐被淡化的时候,两位老人家接待了一位从北京来的姑娘。这位姑娘说,这座小别墅是她的太姥姥当年拥有的房子,那位老人就是赫崇本的爱人,也曾是山大教授,后来因为要离开青岛,急匆匆地卖了房子。姑娘是回来“寻根”的,并且坚持说赫崇本自始至终只有一位爱人……
似乎每一座老房子里都能挖掘出一段承载着岁月的悠悠往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名人故居保护仍然不完善。青岛名人故居多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故居建筑几乎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故居的门口只是设立了简单的说明牌,差不多还是处于一种“在自然中逐渐损毁的待开发状态”。在鱼山路36号童第周、冯沅君、束星北名人故居群门口,我们遇到一位本是要拜谒名人的西安游客,他失望地说,在网络上查到鱼山路的名人故居群,相信一定是青岛很有文化味儿的标志地段,没想到除了门口的牌子外,只是找到了一片老式建筑而已。而住在这里的普通用户虽然住在这几十年,可是没有人能准确介绍名人故居的历史。如此看来,这种“挂牌运动”的做法,分明是对名人故居建筑处置的又一种无奈。
对于住在老房子里的普通市民而言,自己家门口多了一块“名人故居”牌,并不觉得骄傲,他们担心这样年久的老房子不仅不能享受到拆迁重建的好待遇,而且会因为是“名人故居”而频频被陌生游客打扰。
对于文化名人故居的整修,只是迈出了打造文化名人一条街旅游路线的第一步,今年,关街道办事处将探索建立名人故居一条街管理模式,依托居委会,建立路段业主委员会,协商制定《名人故居一条街管理公约》,承担日常维护管理职责。力图还原名人故居,供游人怀幽追思。
经济效益VS文化效益
素有“欧洲文化之城”之称的德国魏玛市市长福尔克哈特・杰尔墨说过,对于历史文化,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不会在开发利用时导致破坏。因此,文化名人故居的合理开发,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
市南区已投资2800万元,对福山路周边的名人故居以及78个楼院进行了集中整治。目前90多栋老楼已陆续翻修完毕,除了沈从文故居、洪深故居两处已经挂牌的故居外,其间还包括了很多没有挂名的故居,目前正在论证中,如藏书家张铮夫、中国海洋科学先驱宋春舫、物理学家及剧作家丁西林等。“将这些民房置换出来统一规划”,毋庸置疑的成为名人故居保护的最好出路。2009年重新向市民开放的老舍故居不失为一个摹本。
位于黄县支路1 2号的老舍故居,是名著《骆驼祥子》诞生的地方。开发名人故居旅游是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有效措施,也是充分发挥名人故居历史价值的有效途径。建国以来,由于未有有效保护,故居破损严重。为更好地发挥老建筑的作用,市南区投入700万元,通过置换的方式,将原先生活在故居里的12户居民迁走,继而将故居打造为继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后,岛城第二个文化名人纪念馆。在这里,不仅有老舍的肖像,还有他在青岛生活时的作品,《五月的青岛》、《老舍先生与酒》、《青岛与山大》等小文记录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青岛工作、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此前垃圾遍地的院内,整理一新。在小院一角,一间水泥小屋取代了原来破败的老房,故居二楼的小楼老窗已拆除,换上了结实的钢窗,地板也全部刷过一遍,塌陷、软化的现象不复存在。老舍故居在恢复了30年代基础风貌的同时,也深度解析了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
关街道办事处有意借鉴老舍故居的改造模式,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还原名人故居,使小鱼山“名人故居一条街”的称号名副其实。同时,关街道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为提升小鱼山的文化层次,方便游人参观,他们在平时尤其是旅游季节还特派了“讲解员”。也许他们的讲解很“民间”,但是这也大大缓解了小鱼山文化名人一条街未全部开发之时的“尴尬”,游客来此,不至失望而归。
老房子的“身份”转变
除名人故居有待资源整合,可以作为旅游景点重新开放利用外,更多的老房子不得不浙浙适应“身份”转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文化集聚地,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他们在此居住、著书、讲学,这其中,就有老舍先生。
与大学路相邻的一条僻静的小巷,巷中一栋门牌为12号的德式两层楼房,充满了故事。黄县路12号,《骆驼祥子》诞生之地,老舍先生的故居。一幢房子,一座院子,一位名人和他与这座城的故事,不需太多理由,已经让它大名鼎鼎。作为一个传承历史与人文的文学博物馆,这里详尽地“诉说”着老舍先生和《骆驼祥子》的故事,静静欣赏着,时而融入到祥子的故事,时而遐想到大师生活的场景。
虽然,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并不太长,由1935年底住到1937年8月13日,大概也就630天的样子,然而在这段日子里的创作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除了《骆驼祥子》之外,他还留下了340多篇其他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青岛,是老舍写作生涯最闪光的转折点,在离开青岛之后的岁月里,他不止一次地陷入对青岛时光的沉溺,他在自传中,喃喃自语道
“安静,所以适于写作,这就是我舍不得离开此地的原因。”
青岛时期,是老舍先生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推开两扇铁艺花式铁门,走进去,你能感受到老舍一家当年居住时的院落风情。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因老舍先生生前喜爱花草,而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前院中间的圆形花坛中,还立着一尊老舍先生半身铜像,“祥子书屋”里摆放着各种纪念品和相关书籍。院墙上,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亲自绘制的“祥子拉车路线图”极具学术价值,其旁边的《骆驼祥子》连环画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小说中的关键场景,墙前拉车前行的骆驼祥子雕像更是栩栩如生。
有为青年
为什么做家园计划?
面对这个问题,唐冠华把手插在口袋里,略微沉思了一下。“其实没什么初衷,家园计划不是一时形成的。肯定不能说是因为什么事才想做家园计划,但肯定是发生了一些事情。”
虽然听上去毫无头绪,但他还是侃侃讲开了。他强调,过去的事情总会留下痕迹,顺着这些无法消失的线索链,或许能发现些因由。
1989年出生的唐冠华的经历却与大多数同龄人有所不同。几年前,他是个背名牌包、戴名牌表、开设计公司的“有为青年”。初中就开始接单帮人修电脑。“如果你在网上搜青岛修电脑,第一个跳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他笑说。到了高一,修电脑的活儿都由同学去做,他只要收取提成即可。上学实在没意思,他便退了学,开了个设计公司,为开业的商铺拉来乐队表演,挣眼球。
曾经,他一单就做了十万元的生意,和朋友吃喝玩乐,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他记得父亲的朋友大讲特讲如何挣钱,最终激怒了他,年少的唐冠华一时冲动便仍掉了手上所戴价值不菲的手表。后来,生意也越来越难做,精明的同行不断挤占市场,唐冠华不得不绞尽脑汁创新,随后又拉过街舞团、CosPlay,直到被一位艺术家朋友的摄影作品击中,他忽然感到,艺术创作才是他的事业。
于是,唐冠华的身份由广告策划人变成了青年艺术家。他在青岛市里开了个平面设计工作室,称之为“馆子”,几经迁移,终于在大学路的青岛美术馆对面找到了一个靠海的大院子。唐冠华把工作室定义为“公共空间”,南来北往的朋友们在此借宿、做饭、玩音乐、喝啤酒。“他们也没什么钱,都是年轻人,都睡在地上,自己做饭吃。有一次一周都在吃土豆,用各种各样的做法。”
其中有个拍电影的朋友叫韩愈,他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曾以核动力第四国际为名组建了一支电子乐团体。唐冠华打开一本小册子的最后几页,上面还记录着那天发生的不寻常之事:“有一天清晨,韩愈从卧室的地板上爬起来,告诉我他有一个计划希望我们一起实现,他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许多未被界定归属和用途,闲置着的建筑空间,他希望将它们利用起来,首先将隔壁荒废的老舍故居作为一个具有读书、休息、观影、住宿等功能的公共空间,呼吁志愿者提供物资赞助,包括书籍、音像、声光电、被褥床铺、劳动力等,并期望将这个公共空间复制到各个城市,形成交互,客至城市的旅人可以找到这样一间免费的宿舍,每个人赞助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资给需要的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和家园计划有什么关系吗?”我问。
“关系非常大!我觉得开放城市废弃空间的这个想法特别好!也有需求!”唐冠华兴奋地大叫起来。
盘踞城市闲置空间
“馆子”的隔壁便是老舍故居,老舍曾在青岛居住过三年,在那段时间完成了《骆驼祥子》。但在2010年之前,老舍故居只是一栋充满粪便、垃圾和蛆虫的“垃圾场”,尽管房子的一个角落里挂着“老舍故居”四个字,四邻仍然往空房子里扔垃圾。
韩愈号召人们一起动手清理,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就将房子清理干净,变成一个可以居住、观影、读书、听音乐、看广播的公共空间。
但是,盘踞城市闲置空间的计划并没有继续下去。韩愈在公共空间的白墙上写上红色大字:“你有盘踞的权利”、“你有听的权利”、“如果你想被他人允许,那么你应先允许他人”……很快,媒体和政府介入,以破坏公物为由停止了盘踞计划。“馆子”也遭遇被别人“盘踞”的局面。一个邻居想在馆子的院子里卖烧烤,但油烟太大,加上吃烧烤的人容易醉酒滋事,院子里的人们希望烧烤退出。后来惊动了警察,人们才发现,这个卖烧烤的邻居并没有正规营业执照,但他却有很多惊人的证明:精神病人,杀过人,坐过牢,又从监狱转到精神病院后出院;低保户,有好几个孩子要养活。
“这种情况怎么办?”唐冠华无奈,“他也不想干别的,就是卖烤肉,而我们整天在这也就是玩的事儿,他的烧烤却是不做不行。”
尽管不愿意,他还是打算搬离大学路那个靠海的院子。接下来撤到哪里去?
不久,朋友们面临结婚、买房的问题,也逐渐搬离了馆子。曾经年少聚义,而今四散东西,让唐冠华十分感慨。一群青年人聚在一起讨论:有没有一个方案,能够把紧张的人际关系、住房、教育、养老等等现实问题全部解决,保持一起工作、生活的氛围?
“老韩总是觉得没什么希望,他做的事情就是写写字,瞬间成立一个作品,就OK了。但我觉得发问很好,但还不足够。而且我那时又有条件,为什么不能做这个事情?”唐冠华觉得,行动本身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崂山上的家园
2009年,离开大学路,再也不想把钱浪费在房租上的唐冠华在朋友赞助的一个房子里继续开工作室,意味着家园计划的开始。在这个计划中,他们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都想了一遍,从建筑、能源到日用品。
“家园计划是什么?”这个问题也难到了唐冠华,他让韩愈帮忙想,韩愈信手拈来四句话:“家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省,是对如何延续人类文明的探讨。家园并不是苦行僧对人类自身极限的试炼,而是研究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健康。家园不是反城市化,而是让人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家园不反对科技,而是探讨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唐冠华和朋友们在新的家园计划工作室里开展各种有意思的实验:把三轮车改造成电动车,踩着自行车就能让灯泡亮起来,而唐冠华的女朋友邢振则尝试了古法造纸。
但土地和房子都是现成的,这不能算自给自足。
为什么强调自给自足?
“如果你独立生存都困难,你怎么独立思考?肯定得依赖各种东西,你只要依赖一点东西,你就放弃一点自己。”更深层次而言,唐冠华认为社会分工完全不是必须的。他曾在日志里指出,如果每一个人生活中的能源和食物都靠自己的双手来劳作,这些基本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和研究,这样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均分配,不会出现剥削和奴役。
自给自足的生活,在他看来,要从森林开始,从零开始,从无到有。
终于,他在青岛沙子口镇西九水村的清凉涧找到了一块闲置用地。2011年5月1日,唐冠华和一个朋友走上崂山,第一件事便是将废弃的房屋重新修缮整理,这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个来自城市的男孩都不会做饭,他们生吃蔬菜,西红柿拌拌糖,把青椒撕开吃,用暖瓶和热得快下面条。当时是证券分析师的邢振看不下去了,便上山支援,一周上山两次,周三请一天假。“山上的事情开始以后,我就分心了!夹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派别中,我自己就觉得很恍惚。周末我会上山,如果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但是每次上山来都是一堆人在这,而且热火朝天的你知道吗?!”她大笑道,“你就会想,是不是我所在的圈子有问题,或者我自己的世界观有问题?”
不过改造的旧房子也不符合唐冠华“从零开始”的想法,因此,他在离旧房不远处辟了一块空地,从一无所有的平地开始,新建一座合乎自给自足要求的房子。
自给自足实验室
如果你现在去清凉涧,就能看到一栋白色的建筑屹立在半山腰。这也是游人登顶小崂山的必经之路,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给自足实验室。站在屋子里,12月的山风呼啸而过,远眺蓝天,青山横卧,松涛入耳。
建造新房的原则是:让自然的能量流经人再回到自然。唐冠华希望开发低成本的可拆卸生态建筑,利用废弃塑料袋和废弃塑料瓶为材料,建造一座自给自足实验室,探讨废旧材料、城市垃圾资源和浪费的回收利用。
最初的设想是使用三合土,使用天然建筑原料即可夯打出坚实的土墙。唐冠华并无建筑背景,只能从读书、上网查资料开始。网上所言三合土有不同原料:糯米、黄土、牛血、淀粉、石灰,有的加盐,有的加蛋清。但是资料上并没有讲明配比,他只能一个一个试,全部宣告失败。后来有人来参观时提出了建议,改成以沙子和石灰为原料,三七配比,果然成功。新房子的墙体中填充了1.5万个矿泉水瓶,搜集这些瓶子着实耗费不少时日。家园计划和青岛的各大院校学生社团开展合作,收集塑料瓶。
花了两年时间,这栋新房才落成,今年,唐冠华和邢振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度过了一个夏天。如今已进入崂山的冬天,山风呼啸着掀开房门。夏天一结束,他们又搬进了老房子。距离理想中那座生态环保同时又舒适的房子,还有一段距离。
12月,他们忽然想到新房子还没有淋浴系统,于是唐冠华又把地面挖开,重新修了水槽。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投入不少人力、财力做的风力发电机并不是很成功,发电机的三片叶子坏了两片之后,就再也没有得到良好的维修。因此,新房子便采用了太阳能发电。之前做的电动车也出现卡链条的问题。“稍微有点机械专业知识的人都能解决,但我们就是解决不了。”这让唐冠华有些苦恼。但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所有的经验都有其意义。
在他眼里没有“失败”的概念。“行动本身就有意义,这个过程中也会积累一些经验,就会留下痕迹,这就已经足够。”令邢振感到颇有压力的,却是资金方面的问题。“人来得越来越多,资金就会越来越紧张。来一个人,就会有消耗。如果他无法承担自己的消耗的话,就会落到其他人身上,所以会有顾虑。”如果仅是小两口的吃穿用度,邢振很有信心能够自给自足。但家园计划对外免费开放,感兴趣者可免费入住体验,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支出。
今年年初,邢振辞去了工作,担负起研究日用品的工作。她学会了制盐,做肥皂,理发,做豆腐,烙饼,裁衣,做鞋子,种菜,养鸡……“有时候会逼我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肥皂,他非得用古法做,不让用氢氧化钠,因为我们很难自己制取氢氧化钠。” 她故意在唐冠华面前向记者抱怨道。
这位杂家对北京的民俗很有研究。京味大剧《瑞雪飘飘》是北京人艺群星捧出的一部电视精品,该剧的民俗顾问就是李滨声,他对老北京的文化掌故如数家珍,所以该剧精确地再现了老北京的民俗。电视播出后,许多人褒奖这部作品称得上是“现代《茶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了排好《正红旗下》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戏,专程安排著名演员焦晃及剧组人员前往北京老舍故居体验生活,并请来李滨声多次讲课、指导。2000年,《正红旗下》上演后,引起轰动,并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戏剧奖”剧本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剧目奖”与“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中,有一处颇具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地方,那就是反映清末民初时期北京民俗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在这里,还有李滨声用高粱秆亲手扎的过去老北京祭灶用的“竹编马”,它唤起了人们久违了的记忆。
李滨声是漫画家,也是京剧票友。他有个雅号叫梨园客,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练功。比如说推云手、走圆场、耍枪花、舞大锤等,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个苦差事,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既好玩又健身的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