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舍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月牙儿 意象 情感 缺失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当代作家。《月牙儿》叙述了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逼迫之下,母女两代人沦为娼妓的故事。月牙儿一直伴随着主人公,成为她生活经历的见证,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处诉说的感情。

一、月牙儿蕴含的情感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作者开篇写到主人公在狱中看到的月牙儿,月牙儿已不在是自然界中的那个自然物象,而是被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感所浸染了的,具有人的情感的形象。

(一)父爱的缺失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月牙儿的出现跟父亲的病危连接到一起,满屋的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和爸爸的病交织在一起,没人陪着这个七岁的小女孩,她独自在台阶上看着孤独、残缺、阴冷的月牙儿出神,没人跟她说话,没人照顾她,更没有人给她做饭吃。这次的月牙儿的是在父亲去世前看到的,所以主人公觉得自己凄惨、冷、饿、无比的孤独。她把自己的这种情感融化到了遥不可及的月牙身上,透过月牙只在黑夜出现和微弱的亮光的视觉性特征,用月牙儿形体的残缺来演绎着自己残缺不全的亲情。

(二)友情的迷离

有的同学告诉她,谁做了姨太太;谁谁当了暗门子。她和同学们在学校里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女性的最终归宿,这就是最纯情的少女交流的话题。她开始不依靠任何人自己找事情做,终于当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但饭馆的女招待仍然是依靠男人吃饭,第一号女招待说出了女人要通过“卖肉”这样的方式挣钱时。她不依靠男人,想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时,她显得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最后她回家了。

(三)爱情的背叛

她去找胖校长帮忙,结果遇见了一个很体面、和气的男人。平日很怕男人的她却不怕这个男人。少女的懵懂的心开始发芽,情感的潮水汹涌而至,她恋爱了,不久他们就住到了一起。可好景不长,他是个有妇之夫,当像个磁人儿一样的女人跑到她面前求她离开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带着受伤的心离开了。当人一生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她便放下了一切,不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寻,而是为了如何能生存下去走上了她母亲的道路。

二、性格的孤僻

父亲去世以后,她从来不跟母亲进行情感交流。她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情感变化都是通过月牙儿的形态来体现,如带着寒气、斜挂着、被云遮住的月牙儿都是她内心情感的体现,她也只和月亮进行内心的交流。她和同学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她们告诉了“我”什么,而不是讨论了什么或者“我”说了什么,基本没有对话交流。当“我”跟第一个男人交往的时候,也很少有交流的描写。性格的高傲和残酷的现实使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愿意走母亲的老路但又找不到出路。主人公在跟亲人、朋友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把自己封存了起来,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对方,所以她的情感世界很匮乏。

三、社会的残酷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些反抗在社会的压制下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永远无法取得和男人同样的生存权利,要想通过劳动养活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父亲死后,先是当东西,后来给人洗衣服,母亲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我”,但微薄的收入无法填饱肚子时,母亲选择了依靠男人――嫁人。当继父突然离开之后,她们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在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做起了暗娼,这也许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生活的唯一出路。她在小磁人要求她离开她的丈夫之后,她决心不找妈妈,不依靠任何人,要自己找事情做养活自己,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和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她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养活自己的活,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没有给女性任何生存的机会。从此她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对的,要生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女性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文章最后“我”感觉到狱里是个好地方。对从小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人来说,与其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挣扎不如在狱中度过余生。残酷的现实使月牙儿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因素,也使具有美好思想情感的她只能是残缺的。

老舍月牙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月牙儿/人性/旧社会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当“人民艺术家”老舍用淡淡的笔调写出这一句话时,我的感觉却不再是“淡淡地”。“确是带着寒气”分明让我感到通体的寒麻,我自此进入了一个孤寂、悲凉的境界。每当月牙儿的出现,主人公的命运便也带着“寒气”作品把月牙儿与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开篇就奠定了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

我个人认为《月牙儿》可分为三个部分,并且这三个部分是递进的。第一部分:“月牙儿带着寒气,却还有一丝浅金光”,就像主人公月牙儿虽然生活悲惨,却还是有微弱的希望,保持着单纯善良,勤奋好学的品质。第二部分:月牙儿带着灰影,不时常出现了,时常被黑云吞没,就像主人公受尽人情冷暖,被迫无奈,“实在挣不上饭吃,女子得承认自己是女子,得卖肉。”她挣扎在生存与道德之间。第三部分:月牙儿不再出现,就像我的生活失去了光明,生命已经黯淡,“我”卖的痛痛快快后,进入监狱,死在哪都一样。通过一层层的深入,表现了作者老舍对城市底层贫民的深切同情,月牙儿母女两代的悲惨遭遇,更是对万恶旧社会扭曲美好人性、毁灭善良人格的血泪控诉。

“月牙儿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七岁那年,月牙儿的父亲去世,从此她的生活便是酸苦。一个小女孩要承受多少害怕,遭受多少挨骂,要多么小心才能走到当铺的高长柜台。要一个小姑娘用尽全身力量,放下全部尊严的社会又是怎么样的社会。当月牙儿的母亲为了谋生,洗完像硬牛皮似的臭袜子时,就吃不下饭去,可见女性的生存是何等的艰辛。以为嫁了一个好男人,生活终于有了出路时,他又悄然离去。月牙儿终于问出了一句另人心酸的话:“妈!你看这个月牙儿,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斜斜着。为什么她老是这么斜斜着呢?”是啊,在那个把穷苦人放在砧板上鱼肉的吃人世界,穷苦人民永远看不到月圆的一天,生活永远是“斜斜的”,不圆满的,甚至是黑暗无光的。妈妈做了暗娼,却仍旧养不活我们时,母亲竟提出了要我“替她挣钱”。我不禁想起鲁迅的“救救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试问有哪一位父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这一条不归路,是什么逼迫她产生这个想法,是嘴,“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楚,好象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的一切都卖了”;是社会,是那个贫富差距,把穷人踩在脚底下的社会。我们是多么的庆幸,月牙儿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保持着单纯善良,与母亲进行抗争,以离家的方式逃离了这一切,逃离了堕落,可是她真得逃的出吗?她逃过了她的母亲,她逃的过这个黑暗腐朽、不可救药的世界吗?

挣扎了许久,徘徊在温饱线上许久,月牙儿终于找到了一分女招待的工作,自以为可以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可是妇女的命运不在自己的手里。“我被人打听”,不肯卖自己,却因此丢了工作。“我”饿,“我”要吃饭!月牙儿还是带着灰影了“我失去那个月牙儿,也失去了自己,我和妈妈一样了”,社会最终还是抹杀了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子。最后月牙儿还引以为豪地说:“我的买卖做的很不错。”可我分明看到她说的每个字上插着尖刀,并且正在汩汩地流血。她正说着“我认识了钱与人,钱比人更厉害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月牙儿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企图在贫富与明暗的争斗的夹缝中争得生存的一席之地,我们怎么忍心唾骂她不知羞耻、不顾名节。终于月牙儿的母亲回来了,母女团圆本来是人世间一件多么温馨,多么动人的场面,可是母亲只是检点“我”的东西,问“我”的进项与花费,而没有给我一点安慰。“我”得了病,她也没叫“我”不用再干这行,为什么?因为她们是女人,她们是草芥,甚至是连草芥都不如的女人,除了干这个,她们想不到,也得不到第二个事情做。她们饿怕了,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母亲的眼已经失去年轻时的光泽,只有看见了钱还能发点光,她近乎强盗似的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她们是怎么活着的?是拿十年当一年活着的啊!我似乎看到了月牙儿的死。她每接待一个客,接近一块钱,却仿佛死了一点。钱是延长生命的,而对于她,对于她的母亲,却挣得适得其反。她看着自己死,也等着自己死。生命诚可贵,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许有人说这样的生命没什么可惜的,可是她到底是个生命,况且她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她自己的过错,是社会把她逼到了死亡边缘。她的痛苦早已经超过了死。月牙儿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爱,她爱的是她自己,及至她已爱不了自己,社会已经把月牙儿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把她变成了非人。她最终被警察抓了去,我们悲哀她的同时,终于叹了口气,以为光明就要来临,黑暗终于过去,暗娼终于要在中国的舞台上退去,但是结果另人震惊:正式的妓女照旧做生意,因为她们纳捐,纳捐的便是名正言顺的,道德的。正如月牙儿所说的:“世界比监狱里强不了许多。”这是多么强有力的控诉!

看完整部书,有一句话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经是个暗娼!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她了,我得那样!女儿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字字血泪,我们不禁要反思:月牙儿伦为娼妓,决不是孤立的、个别的现象。 “世袭”“专门”是在控诉这个社会,这个逼良为娼的丑恶社会,无数的妇女还在走上这条路,哪里仅仅只有一个月牙儿呢?一个弱女子的个体抗争是徒劳的,最终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要推翻这个腐朽、不可救药的社会,我们才能看见阳光。

老舍月牙儿范文第3篇

孩童时代,月牙儿带着寒气,用它那微弱的光映着她的泪。饥寒与丧父的巨大不幸降临到只知道冷饿的主人公身上。此时的她虽然知道在城外某个地方埋着父亲的棺木,可却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当她拿着母亲仅剩的唯一可当的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地照着大地。月牙儿的出现暗示着主人公凄凉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为全文营造出冷清、寂寞的氛围。

由此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自是身世凄凉,幼年丧母,且家中无姊妹扶持,便托孤贾府。但与《月牙儿》中的主人公相比,黛玉只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富家小姐自怜身世伤春悲秋的情调,却无黑暗社会下层人们连生活最基本需求的供应都朝不保夕的凄凉状况。如此更反映了老舍笔下有神功,把黑暗社会下的孤儿寡母的悲哀在纸上沁出“一把辛酸泪”。

少年时代,主人公许久没看月牙儿了,不敢看,虽然想看。毕业后的主人公能自己挣钱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能让她做。当时的女子唯一的出路便是作为富家男子的附属品,用自己的色相换取生存下去的权利。但主人公拒绝了母亲指给她的路,她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有尊严的活法。但现实是残酷的,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爱的迷梦。当她知晓自己不过是时,她的精神差点崩溃。

我又想到了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那位普通的上海女孩,本来只图在香港完成学业。天真的她自以为能“出淤泥而不染”,在名声不好的姑母家里能安心学习。可事与愿违,当薇龙试穿姑母为其精心准备的衣服时,她已悄无声息地踏上了不归路。交际舞会中的华光丽影,纸醉金迷的世界,欲望再也难受理智控制。当薇龙遇到乔琪以后,她注定要以青春作为赌注,去换取所要的权利。但薇龙并不知道这是一个越挣扎便越沉沦的泥淖。最后的最后,不知是卖肉的女子成了她,还是她成了卖肉的女子。

相比之下,葛薇龙毕竟是在富贵之家做的选择,而《月牙儿》中的主人公却是被无情的现实一步步逼入了堕落的深渊。于是,那个曾经拥有自己理想的女孩,便在那饥饿的寒夜里陷入孤独和绝望。

她早知道她没希望,一点儿云便能把月牙儿遮住,她的将来是黑暗的。为了活着,主人公踏上了那条不归路。母亲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心灵更沉重的打击。“我至好不过将来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只是一些白发与抽皱的黑皮”。不幸的命运使她对这地狱般的世界有清醒的认识,“这根本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最好的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无情的揭露。

由此我又想到了《傲慢与偏见》里的夏洛特。她为了过富足的生活,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在当时,婚姻的幸福与否不是两人相爱与否来衡量的,而是由是否有财产保障来决定的。受命运摆布的女子为了生存不惜放弃了梦想放弃了幸福,而最终不过是匍匐在现实面前。或许夏洛特是幸福的,她还有安稳的家,安稳的余生,但《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了进监狱。“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没有起色。”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月牙儿。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论是初见还是再见,月牙儿始终只是月牙儿,它无法照亮受苦的人民,有的只是清寒的光亮,不带一丝温暖。而它背后阴暗的苍穹就像那黑暗的社会。

老舍月牙儿范文第4篇

好医生是什么样的?在一个不起眼的诊所有这样一位牙科医生,在问诊了6岁小丹丹不整齐的牙齿问题后,教小丹丹的奶奶:“回去让她啃整苹果、啃玉米棒,记住要啃整的,这样坚持到换牙。”于是,丹丹的奶奶遵医嘱,给孩子啃苹果、啃玉米棒。丹丹换牙时,原先不整齐的乳牙依次脱落,长出的新牙齐整漂亮。在看这个牙医之前,小丹丹看过很多牙医,大夫们的口气都很肯定:“等她长大些进行矫治。”现在,丹丹16岁,牙齿整齐,笑起来很美。

丹丹的姨奶奶牙齿也有问题了,就去找这位牙医。牙医建议她“饭后3分钟刷牙3分钟”,并且给了她牙线,教她如何使用,没要一分钱。姨奶奶过意不去,说:“医生,你给我开点儿漱口水吧。”牙医说:“你要漱口水,不如回家用淡盐水漱口。”就这样,姨奶奶只花了挂号费,就看了牙病。好医生就是这样:舍难求易,舍费求简。

桌上另外一个教师朋友说,他的一个学生,吃完饭反射性呕吐。到各家医院诊治均无效果,孩子悲观,父母着急,这时,遇到一位好医生。好医生建议:每天早上,下碗面条给孩子吃,吃一个月就会好。结果,吃了两个星期就好了。因为孩子胃酸多,面条里的碱恰好能中和过多的胃酸,所以就好了。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手到擒来、化病痛于无形,有时好医生很像传说中的大侠,让人敬畏、崇拜、感激。

一位医生朋友讲了某医学专家的故事:一位老妇人肚子胀疼,辗转各医院拍过片子、做过B超、做过钡餐透视,均不得要领,最后来到了专家身边。专家说:“来来来,躺下让我摸摸你肚子。”老妇人当即就哭了,说:“我走了10来家医院,看过10多个大夫,您是第一个给我摸肚子的人……”老妇人到了这样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这儿,何愁治不好病呢?好医生就是这样:细心、体贴、周到、亲力亲为。

我们桌上的医生朋友也是位公认的好医生,他看病时爱说:“没关系,会好的。”这样的话传递出一份果断和自信,让人心安。有的医生交代病情似股市预测,一嘴模棱两可,让人听了心惊肉跳。所以,我欣赏这位医生朋友。我刚刚带家人去外地看病回来,对看病的艰难深有体会——遇到好医生是福,遇到孬医生是祸。

老舍月牙儿范文第5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茜茜公主的最爱、《黑色星期-天》、链子桥连接的双子城、多瑙河上的明珠、“东方巴黎”……没去匈牙利之前,就已经听闻了不少布达佩斯的浪漫传说。不过,对于我这种没长太多浪漫细胞的人来说,像“东方巴黎”这种有趣的名字一一本人一向难以理解为何美丽的地方都要冠以“巴黎”二字。就好像布拉格也有此一称,而实际上两者各有千秋――并不能对我有什么触动。倒不如布拉格旅馆里一个刚从布达佩斯回来的女孩的大实话:非常漂亮,有点破,不过破得有味道,物价便宜,东西好吃,住宿的性价比很高,比起捷克,那里的人要友好很多。

对于一个背包客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吗?

令人羡慕嫉妒恨的美景

火车进入匈牙利境内,会发现与火车穿行在德奥、德捷边境时的景色有许多不同。那些地方常见的秋日艳阳下一望无际的田野、在一团一团绿色树丛中冒出来的红顶农舍或是湖光山色中一幢幢窗台上种满鲜花的度假小屋在这里并不多。有些阴霾的天空下,时而出现一些有着黑白涂鸦的火柴盒子水泥墩子状老旧楼房和一闪而过的古董汽车不但印证了驴友所说的“破”,也唤起了自己脑海里固有的关于过去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想象。就连火车站也比不上东欧兄弟捷克的那般先进豪华,明显要寒酸不少。

不过,比起冷漠得让人无奈的布拉格,布达佩斯人的面部表情要柔和不少。地铁里卖票查票的大妈大叔会自然而然地露出微笑,卖面包冰激凌的姑娘态度也没有那么生硬,街上汽车主动让行人的几率也更高――看来汽车不让行人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尽管在国内这是个绝对奢侈的要求,你顶多只能祈求你在让车时,车子能开慢点,不要恶狠狠地“嘀”你罢了。

所住的小旅馆在著名的布达佩斯主干道安德拉西大街拐角处的一栋老公寓里。提到匈牙利外交家、政治家安德拉西这个名字,我不禁窃笑,因着一部名为《茜茜公主》的电影。这个传说中风流倜傥的伯爵在中国有着不少粉丝。据说这条大街又跟巴黎扯上了关系,叫什么“匈牙利的香榭丽舍”。或许是因为这条街上也有几家Lv、Burberry?不过小小的门脸看起来全不似巴黎的兄弟姐妹那么财大气粗。

但我还是那句话,两条街可比之处甚少。如果每个国家的名街都弄个舶来雅号的话,它们岂不也可以叫“巴黎的王府井”或是“伦敦的南京路”?

跟布达城堡区、多瑙河岸一样,安德拉西大街也是匈牙利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走在林荫道上,看着街道两边那些高大的老建筑斑驳的灰色墙体、盘缠着奇特花纹的铁门、雕刻精美的石柱门廊,绝无浮华与柔媚,却是一种苍凉恢宏朴素的气质,虽然我对建筑知之甚少,却也能深深感受到其背后的岁月风霜。

夜晚,乘着多瑙河上的游船,在河上一座座风格各异,历史各有不同的大桥之间穿行,欣赏两岸辉煌灿烂的各色建筑,那黄昏时候被夕阳染成浅浅粉色的渔人堡、教堂与议会大厦,此时倒像是黄金铸成海上仙山一般。秋风拂面,秋月朗朗,多瑙河的柔波摇动着游船,发出哗哗的轻响。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不过是每天生活的一个背景,每天上下班看过路过早已习以为常,都说旅行是从一个你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待会儿,也不知道如斯美景是否真的会令人腻烦。

而且别忘了,布达佩斯还是一个著名的温泉城市。想想,国内泡个温泉还得劳师动众搞个自驾,花上不菲的价格,可布达佩斯人在城市中心区就拥有好几处温泉,比如巴洛克风格的赛切尼温泉、土耳其式的Rudas温泉还有贵族气质的盖勒特温泉,花上约合人民币一百块的价钱就能在里面泡上一天。虽说遗憾地没能亲自体验,但赛切尼温泉老年人们悠然自得地泡着温泉下棋的场景和Rudas温泉有劲歌热舞表演和DJ打碟的午夜场却早有耳闻。

一进包厢,那些在小说、电影里看到过的各种贵族举着长筒望远镜偷瞄对面帅哥美女,跟隔壁的某一位佳人偷传纸条,跟包厢里的密友耳语儿旬的场景立时进入脑海。

有人不认识茜茜公主

离住处不远,就是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由布达佩斯市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出资修建,据说也是皇帝体恤追求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匈牙利人民的产物――因为当时布达佩斯人要听歌剧得“千里迢迢”地上维也纳去。

虽然外表看上去不如维也纳的歌剧院大气,但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内部却金碧耀煌,美得让人咋舌,比起维也纳歌剧院有过之无不及。为了亲身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歌剧院的精髓,我附庸风雅地买了张威尔第歌剧的票。由于剩票不多,我只得咬牙买了张二等座,但一算价格,折合人民币也就300多块,对比一下国内天价的演出票,心里稍微平衡了些。

在身着制服彬彬有礼的领座员带领下,进入了我的包厢。一进有着镶金边的红丝绒椅子。挂着玫红色帷幔,视角极佳的包厢,那些在小说、电影里看到过的各种贵族举着长简望远镜偷瞄对面帅哥美女,跟隔壁的某一位佳人偷传纸条,跟包厢里的密友耳语几句的场景立时进入脑海。

只不过这红颜薄命之说似乎也适用于建筑物,这歌剧院在一百年中也是命途多舛,经历了三次重建。1833年落成时,《蓝色多瑙河》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在这里举行音乐会,弗朗茨・约瑟夫和著名的茜茜公主不时来此看歌剧,因此还有了此剧院深得茜茜之心的传说。而1849年,奥地利军队进入布达佩斯镇压匈牙利革命时把这座建筑夷为平地。1865年1月15日。匈牙利在原址又盖起了第二座歌剧院,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剧院又遭毁坏。匈牙利解放后,还是在原址上修建了第三座歌剧院。

原来这歌剧院跟那多瑙河上的链子桥,维也纳、德累斯顿的歌剧院,柏林的大教堂一样,都是重建的产物!但初见它们的时候,都未曾意识到那看起来饱经风霜古意盎然的建筑物,那雕粱画栋的内部竟然是生于二战后。不禁想起国内某些地方强拆了古建筑重建起的那些不知所谓的水泥仿古建筑,或是以改建修缮为名建起的粗劣的山寨货,还有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心中难免一阵唏嘘。

幕间茶歇,与一位来看歌剧,英文不错的布达佩斯大叔聊了起来,大叔颇为得意地说:“我们的歌剧院美吧!我也去过不少地方的歌剧院,还是觉得这里最漂亮!”为了显示本人对于这里多少也有些了解,于是把从网上看来的闲话说了说:“据说这里是茜茜公主最爱的歌剧院对吧?说她喜欢这里胜过维也纳那个。”但大叔却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生怕自己语言有误,便比比划划:“就是那个伊莉莎白皇后啊,弗朗茨・约瑟夫的老婆,玛丽亚・特雷西亚的媳妇,有个关于她的电影特别有名!”大叔脸上才有了恍然的表情,但语带抱歉地说了一句让我大跌眼镜的话:“特雷西亚女皇我知道,不过我真不知道茜茜公主,那个电影我也没看过。”

看来,传说中匈牙利人民的偶像,家喻户晓的茜茜公主也不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主儿啊!

“我们一个月就挣300欧!”

回到青年旅舍,跟在此打工,仍在上研究生的小伙子闲聊起来。不知怎么聊到两国的学制,小哥若有所思地回忆道:“当年我老爸还不能上大学呢,他成分不好,我爷爷是地主。”我立刻点点头:“我们那儿也打过地主来着!”小哥也心领神会:“当年都是一个阵营的人嘛!”

话匣子于是打开,我忍不住表达了自己对布达佩斯人民的羡慕之情。布达佩斯这个城市如此美,人们下班了没事能泡温泉解乏,这里车子懂得让行人,而且物价竟然跟中国差不多,面包和猪肉价格还比中国低两块呢,你都不知道中国的物价涨成什么样子了,你们简直就是身在资本主义享受着社会主义的价格嘛!

不曾想,小哥微微一笑,拿出计算器在上面按下几个数字:“我们其实不是你们想那么‘欧洲’,没有那些西边的国家有钱,月平均工资也不像他们那样动不动就一两千欧元。”说罢举起手中的计算器,上面显示:300。“欧元?你们一个月就挣这么多?!”我心说老兄你是不是看错欧元汇率或是少按了一个零。但是小哥一副“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的样子,举了几个身边的例子来解释:匈牙利虽身在欧盟,却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通人的日子没你想得那么美好。由于匈牙利不是欧元国家,他都将福林(匈牙利货币,300福林约合1欧元,即8.8元人民币)换算成了欧元以便我有直观的认识。

他的母亲在银行做库房管理员,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330欧元,他朋友的父母是小学老师,工资也是这个数。或许对于掌握了更高技能的年轻人来说,工资的确要高一些,比如他的一位在高中当老师的朋友,月工资是500欧元,而另一位在德国SAP软件管理公司做IT的朋友目前月工资也不过820欧元。而一般来说,布达佩斯的房租在170~200欧元之间,算上水电气费和吃喝,一个月剩不下几个钱。而且现在经济也不景气,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

我不免想起2009年北京市统计局的本市职工月平均4037元的数据来,现在是否更高还不知道。我真想对他说要不你毕业来中国就业得了,这里雇个白人撑门面给的工资不比你在老家挣得多?但想归想,就好像游客眼中只见些美人美景,对于当地的老百姓而言一切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纸面上的数据终究比现实生活要美妙些,归根到底,市井小民的日子在哪儿都不大容易。

Tips:

签证:匈牙利属于申报国家,办理申根签证即可。

货币:匈牙利使用福林,人民币1元约等于25福林。

住宿:作为欧洲的首都城市,布达佩斯仍然提供着―些价格非常实惠的住宿。相对于价格昂贵的宾馆(hotel)来说,青年旅舍、出租私房、公寓和家庭旅馆都是不错的选择。

交通:航空,北京有直达布达佩斯的航班,海南航空公司。从欧洲其他城市中转至匈牙利的航线比较多。

铁路,布达佩斯有3个国际火车站,铁路直通25个城市,每天国际列车超过50个车次。

购物:瓦茨街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奢侈品满足观光窖消费购物需求。中央菜市场可购买当地土恃产如:鹅肝酱、“公牛血”葡萄酒,贵腐酒(Tocaji)、乌尼昆草药酒(Uniaum)、手织花边、海蓝德瓷器等。

相关期刊更多

老区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扶贫办公室(老建办);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老区建设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