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舍之死

老舍之死

老舍之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老舍 文学创作 心理动因

哪吒通过剜肠剔骨的死亡,才重现莲花化身;宋江等梁山好汉经过死亡,才能回归星宿的位置;岳飞因为秦桧的陷害冤死,才回到他原本大鹏的本体;林黛玉焚稿嗲椋通过死亡回归于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在这些例子中,主人公都是以死亡作为再生的契机,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以死亡或出家结束原有的生命状态,始能回归于原来的神话生命,为了让人回到原始生命,必须让他们经过今生的死亡,死亡是通往隔离的过渡,是精神的再生,是由俗到圣、由死而再生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老舍投湖自尽于“”开始时,他走得这样的仓促,是他素来就有轻生之念吗?不是。老舍在《还想着它》中提到他在华侨中学开始教书不久,便病倒了,身上起了小红点。他自己说过“痧疹归心,不死才怪”,因此“有点怕死”,“可是,住了不到几天,我发烧,身上起了小红点。平日我是很勇敢的,一病可就有点怕死。身上有小红点哟,这玩艺,痧疹归心,不死才怪!把校医请来了,他给了我两包金鸡纳霜,告诉我离死还很远。吃了金鸡纳霜,睡在床上,既然离死还很远,死我也不怕了,于是依旧勇敢起来……”[1]

当死神来临时,老舍流露出对生的眷恋,对死显得那么惧怕,那他又何来勇气,自己主动投奔死神呢?或许我们能从其文学创作中找到蛛丝马迹。因为任何一名杰出的作家,其生命的状态都不仅存在于个体的躯体中,更寄寓在他的作品中。

由于某种原因,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具有殉道式的心理特征,他们或以死亡,或以出家结束原有的生命状态,并回归到属于他们的理想的生命、世界之中。

在《宗月大师》中,宗月大师是刘大叔出家后的变体。刘大叔在出家前是个十足的阔大爷――有着两个大院子的宅子,宅子后面有个后花园,宅子的前后左右全是他的房屋,如果把那些房子齐齐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除此之外,他还有几处店铺。但是,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怎样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让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诸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可是,他不管,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只剩了那个后花园,已一贫如洗了。假若在这时候,他不再随便花钱,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儿女受着饥寒,自己也受尽折磨;可是,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我,也忘了――给民众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们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他们心灵和肉体的死亡。刘大叔还是那么热心、那么真诚。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在历经这种生命的剧痛之后,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他也嫖也赌,但是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出家以后,刘大叔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过多久就被驱赶出来了――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不惜变卖庙产救济苦人。但庙里不容许这种方丈。一般来讲,方丈的责任是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寺庙里做方丈。他既没有钱,又要日日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坚持举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宗月大师热衷于关注社会群体生命状态,以殉道式的精神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与财富,牺牲个体以济群体。以出家结束原有的生命状态,并回归到属于他的简单而淳朴的、救济苍生的理想的生命与世界之中。

在《微神》中,“我”暗恋的纯情女子,面对生活的艰难、生存技能的有限,背负不能承受的生活重任,而不得不抛弃道德,走上不归路。――由于“我”的懦弱远赴南洋,女子因隔离而心发了慌:尽管她想念着“我”,但还是接受了一个长得像“我”的青年。肉体的获得不完全是爱的满足,容貌的相似不能代替爱的真形,两人最终走向陌路。而这时候,她父亲破产,不得不把自己卖给一个阔公子,为了供给她的父亲买烟吃。她把爱藏在心中,拿肉体挣来的茶饭营养着它,深恐肉体死了,爱便不存在了。长久的,她丈夫感受不到她的爱,对她由讨厌变为公开辱骂、痛打。最终,逼得她承认自己是心另有所寄。于是,她被赶出来了。而她的父亲照样找她要钱,不得已,她选择了当。虽沦为,为着“我们”曾经有过的朦朦胧胧的一段恋情,一段美好又高洁的恋情,她心里永远爱“我”。假如“我”不回来,“我”就是她苟活于世的唯一缘由。可是,“我”偏偏回来了,而且回来得这样迟――她见了“我”,找不到自己,不知道拿什么给“我”,于是在打胎的时候自己下手杀了自己。她念及的是:“我”回来迟了,她别再死迟了――她再晚死一会儿,她便连住在“我”心中的希望也没有了。她不愿破坏自己在“我”心中的形象,而不惜自杀身亡。

这些人物的死亡,或出家,都表明老舍将笔触伸及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惰性中,不遗余力地想把民族血液中的沉淀物剔除掉,希望在惰性的传统文化心理中多增添一点亮色。而这最好的捷径,便是让作品的人物多一些刚烈的性格,甚至不惜恤身。“难道生活是那么美好,值得我们用镣铐去换取吗?”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老舍对民众社会心理的批判,透视国民的劣根性,反省传统文化的创作心理主要集中在他的毕生代表作《四世同堂》之中――说好话的磕头作揖的哲学,无法避免祈天佑的受辱;传统的礼节,不能消弭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老舍用事实告诉人们:逆来而顺受,自己只管自己过活的思想,是酿成如今苦难生活的根源之一。因此,作者希望有抗争的火星,嘹亮国人黑暗的心理、懦弱的精神。负载这种精神的使者需有不屈的牺牲精神。于是出现了祈天佑的不堪侮辱而自杀;棚匠刘师傅去家离城而从军;曾经沉湎于茶、酒、诗、画之中的钱默吟,在经历了血的教训之后,明白了“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活下去”[2]。他由隐士转变为战士,并且转变为敢于牺牲的斗士。

这些人物的殉道式牺牲精神,是老舍赋予他们的,他们的精神就是老舍先生的理想精神。他希望这种精神感召人们,冲破国人那封建守旧、迂腐颓唐,懒散苟且、糊涂懦弱的“本色”,力摒没有明晰的国家意识、缺乏健全人格的病态性格和畸形心理。

毋庸置疑,老舍的这种思想是有现实根源的。这是受其母思想的影响,使他具有“软中硬”的思想,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3]。他曾说:“及至社会上真有了祸患,他会以身谏,投水,他殉难!”

老舍在那场民族的浩劫中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实现了自己三番五次在书写中勾勒的理想,超越了世俗的精神,飞升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老舍.还想着它[A].老舍自传[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老舍之死范文第2篇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著作。书中记述了祥子从一个勤劳,壮实,怀着发家,奋斗美好理想的人,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令人厌恶的坏人。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读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读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范文,欢迎参阅。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一老舍先生的这部著作《骆驼祥子》并不长,只有20万字,内容却极其深刻。这部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旧北京洋车夫的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无尽的苦难。

祥子原是乡下人,家中没了田地,为了谋求生计,他来到了北平,干上了自己理想的职业——拉车。流了三年的汗水,他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从此,祥子的事业蒸蒸日上,眼看着就要过上好日子了。

可惜好景不长,一次生意没做成,祥子连人带车全被军队抢了去!可祥子岂是那种稍遇到点儿挫折便垂头丧气的人,他脑子一转,趁着大部队转移之际,祥子偷偷牵上三匹骆驼,逃了出来——然而,慌乱下那三匹骆驼只卖了35元,离买车还差得远呢!无奈之下,祥子只得又回到“仁和厂子”拉车。

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因为太泼辣,已经三十多了还没找到婆家。虎妞看上了祥子,诱惑祥子,祥子栽倒在了她的怀中,还和她成了亲。但是,虎妞又在生日宴会上和刘四爷闹翻了,导致她和祥子只得搬出来住。没过多久,虎妞死于难产,祥子只得将刚买的车又卖掉,为虎妞举办了葬礼。从此,祥子人财两空。他染上了恶习:抽烟、、骗钱、借钱不还,甚至还为钱诬陷别人。祥子终于彻底的堕落了,和那些失败的底层人民一样,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时代的悲剧啊!腐朽、残酷的旧社会无情的毒害了多少人!就连祥子这样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人,最终都恨透了这个世界!正如周恩来总理当初鼓励战士们时所说的:“国家没有前途,个人能有什么前途?”祥子凄惨的结局,使我认识到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休戚相关。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二去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了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真是深有感触!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是农民出身,为生活所迫,跑到城里当了拉车夫,刚开始的祥子信心满满,一心想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一次次地失败,让祥子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最终他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形似行尸走肉,一步步走向堕落。

轻轻掩上书本,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祥子的结局会是如此的'悲惨,记得刚翻开这本书,看到那忠实憨厚虽然贫穷但善良、要强、有理想,并为理想的实现吃苦耐劳的祥子时,我想,祥子一定会拥有自己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吧!他会攒钱买上自己的车,买上一辆又一辆的车,甚至会有一个他自己的车厂!却不知,我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祥子,却忽略了祥子生活的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上层人多是冷酷无情,下层阶级的贫苦大众饥苦相交,人们思想愚昧,精神麻木腐朽。因此,即便祥子多么地老实,善良、要强、努力,又有什么用呢?他看透了穷人的命,要么穷死,要么饿死!他拉车又有什么用!迟早都是死路一条!穷人永远都是受苦的命!

祥子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他变得懒散,开始投机取巧,他无恶不作,甚至去和老弱妇孺争夺食物!以前的那个善良,勤快的祥子哪里去了?他已经死,在没有公道的社会中死了!现在的祥子是另外的一个人!一个脏兮兮,不顾体面的祥子,一个坏嘎嘎的无赖。

虽然祥子在最后故事结束时并没有死,但跟死了又有什么两样呢?我并不满意这个结局,祥子原本应该华丽的人生,到头来却好像只是上演在旧社会的一场普普通通的悲剧!就算祥子死了,死在街头恐怕人们也不会惊怪,在旧社会,这不过就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人们只会当作是死了一个乞丐——恐怕连乞丐也不如,穷人的命连一条狗命也比不上。

若是祥子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凭他的努力,凭他的善良要强,凭他的忠厚勤奋,祥子还会落得如此下场吗?不,肯定不会!祥子会自食其力,他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会有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祥子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拥有实现人生理想的优越条件,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为之努力呢?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三在暑假中,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我十分替祥子感到惋惜,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失败后开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慌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和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加之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在像以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老舍先生虽然是一个幽默大师,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他没有刻意幽默,而是描写生活的本来面目。作品中的人都在走下坡路,从祥子、虎妞、小福子、二强子、老马祖孙,到曾经威扬一时的刘四爷,都在走向绝路、暗淡。由这些人物的悲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祥子深感同情。祥子的遭遇告诉了我遇到任何事都要硬着头皮去闯,不能气馁。在生活中我会时时记得祥子的悲剧,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四《骆驼祥子》这本书的作着老舍刻画了一位命运悲惨的北平车夫祥子,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冷酷。

主人公是一位农村孩子,他怀期望地来到了这个大域市,并且满脑子都想自己能够用双手、用真实的劳动来来一辆车。那时的他————纯真、热情、有着极为强的毅为和不达目标不罢体的精神,他不和其他车夫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坏习慢、但后来他买车的钱一次次被丢失或被别人抢。他买车的希望也被现实生活中那黑暗的一所粉碎,他的梦想也一次地破灭。最终

他那从前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斗精神也都荡然无存。在社会那黑暗面的残忍压迫下,祥子他选择了堕落。他不再奋斗,而别借钱,吃喝嫖赌,最后甚至还闹出了人命,他不再是那紧定纯真的祥子了,而是成为了社会最底层的混混、街头无赖。

虽然祥子的结局十分悲惨,但并不能说祥子是一个没有梦想的青年,而是他的梦想被旧社会的压迫所浇灰。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也是令人所同情的。

其实细细去品味命运是给样子机会的,原本他可以在别人家里拉车的,但他却放弃了,从此。他不再专心致志的工作了,图为他从心里就不再相信努力会有结果了。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只有理想、奋斗和知识才相融合,才能够在风云变幻幻的社会所立足,而祥子正是失去了理想。或许。你现在还认为知识并没什么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它越来越重要了。祥子之所以这样,不只是社会的原因,更在于他没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努力。

所以,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意志坚定她走下去。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不会留有遗撼。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五这个故事是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中带着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上的行尸走肉。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周围的人都是当一日和尚敲一天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多赚些钱,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断的去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改变他悲惨的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社会的冷漠无情、残酷、无可奈何。可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但是它们却又不能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它,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努力,最终却不一定会获得成功。

社会上有一些人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如今社会上的这些人少之又少,而大多数的人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危害他人,像祥子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安安分分做自己的事情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已经成为了“看客”,有时看到别人陷入危难当中也不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如今的社会天空不在那么蔚蓝,环境不在那么优美,人的心越来越黑,社会越来越差。

以前祥子的社会黑暗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战争纷飞社会动荡不安,祥子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但是他曾经无怨无悔的努力过。而现在的社会宁静又和平但是如今的人们不在像往日一样淳朴、善良,昔日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如今已不复存在,人们个个都勾心斗角,为了钱财和自己的利益危害他人,祥子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

《骆驼祥子》引来了我的万千思绪。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六通篇的人物下来,小福子实在是最最让我不忍的一个。她什么也没做错过,即使家里把她卖给军官来换取暂时安逸的生活,即使她已经沦落到要靠出卖肉体来养活父亲和两个弟弟,她都因着责任感不能去赴死。“死是最简单容易的事,活着已经是在地狱里。

她不怕死,可也不想死,因为她要做些比死更勇敢的事。”在和祥子表白却被父亲搅局,她受着祥子的嫌弃,该是多么无奈和绝望啊!“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我一定来!”她听着祥子说这话的时候,只是点了点头,可谁又理解一个女子将独自面对残酷未来时心中的苦涩呢?“自己早晚是一死,但必须死一个而救活了俩。”这是小福子的内心独白,也为她的死埋下了伏笔。

用当代的词,小福子是“圣母”,她实现了自己所谓的使命,便无憾的离开了世界。不免替她不值,小福子也是个不被岁月记住的人啊!那么善良淳朴,那么要强,那么美,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怎么就没人拉她一把?

再然后是虎妞和刘四爷,可恨之人也可以有可怜之处。第一次读,完全觉得祥子的前途以及志向全是毁在这父女俩手里的。现在大了,也开始明白其实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祥子自己身上,便也不那么憎恨刘家父女了。他们的成功摆在了读者的眼前,可他们付出的过程,那些同样饱经挫折苦难的日子呢?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七“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段话描述的是祥子堕落后的样子。

祥子这个人物出自于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一文中。文中的祥子刚刚进入城市之时,上进、勇敢、质朴,正是因为秉持着这些优良品质,使得他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车夫;但在经过重重不幸的悲惨遭遇后,祥子变了,变得既堕落又软弱,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流氓,已丝毫看不出他当年的风采。

老舍将旧社会中的人以祥子为缩影,向我们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将善良淳朴的劳动者压迫成半死不活的人的残酷过程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讽刺了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批判了这个不给好人出路的社会。

文中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去。”正是因为钱,祥子成为了车夫;正是因为钱,祥子娶了虎妞;正是因为钱,祥子一次又一次在困苦中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因为钱,祥子堕落了。

老舍之所以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不止是因为他文采斐然,还因为他所写的故事都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景象。《骆驼祥子》将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及压迫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人们真正了解到旧社会的残暴与无理。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取豪夺,这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不但呼吁我们尊重劳动者,而且还呼吁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平等社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向劳动者致敬,为他们的汗水和辛勤点赞。

老舍《骆驼祥子》有感心得八闪烁的光芒即使再微弱,也无法被无际的黑暗埋没。

这句话即使再怎么富有哲理,在这本书中也只是空前的谈论罢了。祥子始终扮演着他那固定的--自积极至堕落的角色,如果书中的人物有思想,估计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被扣上了悲催的“帽子”。

作者老舍的写作目的本就在讽刺罪恶的社会,再怎么编撰也不会脱离主旨的无形轨迹。我当然为祥子的命运感到悲哀,对那黑暗混沌的社会憎恨无比,对虎妞的死感到惋惜。甚至猜疑过作者的思想∶为什么不试着使结局走向圆满而不是无尽的悲廖?

如果,祥子的车没有被大兵拉走,没有孙侦探的出现,虎妞不难产,小福子不死,那剧情的走向又会是什么呢?

试想一下,祥子拉着客人绕土路,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又将客人平安送到目的地,不仅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报酬,还有卖骆驼的钱。刘四爷非常欣赏祥子,虎妞又对他一厢情愿,即使祥子不大愿意,但看到虎妞假扮的怀孕也就信了。虎妞有了孩子后,在刘府仆人的悉心照顾下保护得很好,虽仍如以往的好吃懒做,但定期去医院检查也让虎妞少了难产的风险。一次偶然的机会祥子遇到了小福子,虎妞和她也很聊的来。虎妞顺利生下了孩子,刘四爷死后祥子名正言顺地继承了人和车厂,故事也就到此结束。

的确,这样的结局显得圆满得多,但这样的祥子未免也太过幸运,太过顺利了吧!他的那股偏执劲儿,怎么可能会让他的一生如此平平无奇?心头熊熊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扑灭,心灰意冷的他,只能走向深渊。是他的命运太过悲惨,还是他的个性太过偏执?我想,只得是两者兼具吧。

老舍之死范文第3篇

张继鑫寒夜亡,具体原因难确定

2009年12月22日,记者赶到五井镇上坪村张继鑫的家中,家中只有张继鑫年迈的奶奶。邻居说,孩子的父母到学校“讨说法”去了。

在五井中学,张继鑫的继父张本勇告诉记者:“18日7点半,学校打电话说孩子出了点事,让我们赶紧过去。我们夫妻俩骑上摩托车往学校赶,走了一阵,学校又打电话说来车接我们,最后把我们送到了临朐县医院的停尸房。没想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冰冷的尸体,我们实在不敢相信……”

据五井中学校长杨光生介绍,18日早上6时50分左右,一名女生发现排水沟内躺着一名男生,报告了值班老师。经确认,这名男生是初一七班的张继鑫。学校当即拨打了110、120,送往临朐县医院后,确定张继鑫已死亡。

经办此案的临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孟海说,当时张继鑫躺在50厘米宽、90厘米深的排水沟里,穿灰色夹克和深色运动裤,内穿棉袄棉裤,胸前口袋里有两袋方便面,下衣口袋还有几颗糖。

18日下午,警方向死者亲属及学校通报了鉴定结果:“张继鑫的尸体没有发现任何明显伤痕,排除他杀、自杀、食物中毒的可能,属意外死亡,主要考虑张继鑫自身健康原因所致。”

警方提出,要确定具体死亡原因,必须通过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但死者家属一直不同意做尸检。

张继鑫死亡前发生了什么

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校园突然消逝,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此前有学生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当晚张继鑫出去买东西。翻墙外出被值班老师发现,老师打了他几下并要求他罚站,后来值班老师出去喝酒,把他遗忘。这一说法是否真实?

胡道法是17日晚在学生宿舍区的值班老师。他对记者说:“这只是一个意外。”当天晚上锁上宿舍区的铁门后,他就去了办公室,没有碰上张继鑫,也不知道有学生出去。胡道法否认17日晚自己出去喝酒,也“绝对没有”打过张继鑫。

在班主任刘学东印象中。张继鑫学习一般,人很老实,只是最近一段时间请假较多。

刘老师向记者提供了张继鑫12月份的三张假条,原因都是感冒或发烧。

张继鑫的母亲潘维红说:“他经常请假,不是身体不好,是因为学习不好,不愿意上学,一回家就好好的。”她还说,张继鑫很老实,在学校里经常受欺负,这段时间总是回家要钱,也不说什么原因。

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人体检测科科长战明才认为:“一般情况下。衣服较少或酒后容易冻伤,而像张继鑫应该有自救能力。我们更倾向于张继鑫的死亡是因为有潜在性疾病,也不排除有冻伤参与的成分。”据了解,当天当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

张继鑫的宿舍住着初一到初二的28名男生。一些学生向记者证实,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宿舍里高年级同学经常会欺负低年级学生。

据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孟海介绍,12月17日晚快熄灯时,同宿舍的一名初二学生让张继鑫出去给自己买方便面,张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出去。回来的时候已关门熄灯,三名学生爬墙进去。20时20分左右,这个初二男生再次让张继鑫去买方便面。因为已脱衣睡下,张继鑫不愿意去,结果被从床上拎起来,不得已,张继鑫只好起床准备爬墙出去。出去之前。这名男生对张继鑫说:“万一被老师查住。不要说是我让你去的,否则溅你一身血。”张继鑫这次出去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回来,室友提议出去找找看。这名男生说:“不用看,准是被老师抓住罚站了。”

学生之死凸显学校“管理之弊”

五井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离家远,有300多名学生住校。根据学校的规定。熄灯之前老师要查房,熄灯后。4名值班老师分别在宿舍区和宿舍区外巡视。17日当晚张继鑫没有回宿舍,十多个小时却没有一名老师发现。

“发生这一事件,是巡视老师失职。”校长杨光生承认学校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但当记者问及如何处理失职教师时。杨光生说目前学校尚没有相关规定。

孩子忽然间死亡,而且死因不明。想想儿子在这个寒冷的深夜倒在排水沟里。张继鑫父母就心痛得撕心裂肺。他们愤怒地问记者:“孩子在宿舍里受欺负,为什么老师不管?这个夜里,孩子为什么会倒在沟里?为什么一整夜没人发现?值班老师职责何在?”

据记者了解的最新情况,22日晚五井中学校长和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已被免职。临朐县于22日晚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整个事件进行重新调查。山东潍坊市委、市政府对此案高度重视。指派有关领导督查此案,表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件进行认真调查,妥善处理,对责任人追查到底,决不手软。

老舍之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救风尘》;赵盼儿;周舍;宋引章;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14-03

一、前言

在关汉卿的三部以为主要角色的剧本中,《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以下简称《救风尘》)无疑是最成功的一部。在此剧中,关汉卿成功塑造了赵盼儿和宋引章两个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从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着手,细剖剧中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结合关汉卿的个人经历以及生活社会背景,探究关汉卿复杂的女性情感观。在以往的关汉卿作品人物分析中,我们所看到的最为主旋律的评价无非都是对赵盼儿的机智聪慧进行赞美,对宋引章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同情,对周舍的行径则是无情的批判。笔者细读《解风尘》,分析每一折,从细节处挖掘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内在活动,对赵盼儿、宋引章以及周舍之间的人物评价略发鄙见。

二、周舍并非无恶不作

从第一折周舍的开场中,我们了解了故事的起由,给读者展开一个婚姻故事的开端。周舍算不上正人君子,他有些玩世不恭,欲娶宋引章,这不是一个强占的婚姻,至少我们可以从周舍的嘴中我们得知:“这汴梁城中有一歌者。乃是宋引章。他一心待嫁我。我一心待娶他。”

赵盼儿问宋引章为何要嫁周舍,宋引章是这么回答的:“一年四季。夏天我好的一觉晌睡。他替你妹子打着扇。冬天替你妹子温的铺盖儿了。着你妹子歇息。但你妹子那里人情去。你妹子穿那一套衣服。戴那一付头面。替你妹子提领系。整钗环。只为他这等知重你妹子。因此上我要嫁他。”不难看出,周舍对宋引章是出于爱的关怀,这至少不是周舍自己自吹自擂说出来的,周舍对宋引章的好,我们能看的清清楚楚,甚至为之而感到温暖和柔情。

周舍并非无恶不作的坏人,他拜托赵盼儿为他保亲时,赵盼儿毫不吝啬的表示轻蔑,周舍算得上一个脾气好的人,他乐呵呵地“央及姨姨保门亲事”。 何况周舍作为显贵家族的公子,去一个为妻,这本来就承受了社会压力和父母们的责怨,他义无反顾,说明他是一个内心重感情的人。在剧本开头卜儿口中得知:“有郑州周舍,与孩儿作伴多年”,一个纨绔子弟对一个青楼女子多年相伴,不管他多么玩世不恭,飞扬跋扈,至少他在感情方面是个重情之人。

周舍是个做买卖的人,生意之人能言巧辩、油嘴滑舌再自然不过,在第三折开场中的一段插科打诨中:

(小二)我知道。一时那里寻你去。 (周)你来粉房里寻我。(小二)粉房里没有呵。(周)赌房里来寻。(小二)赌房里没有呵。(周)牢房里来寻。

“粉房、赌房、牢房”,虽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周舍的游手好闲,但从三句押韵的语句中,更感觉周舍是对小二闲谈时的玩笑谈趣,这是他的性格,也许生玩,这也是宋引章所了解的,相处几年,她对他的了解比谁都更了解,周舍花言巧语,对美女喜欢献奉殷勤,在开始时就说的很清楚:“一年四季。夏天我好的一觉晌睡。他替你妹子打着扇。冬天替你妹子温的铺盖儿了。”

婚后生活,周舍和宋引章生活并不和谐。周舍说:“我手里有打杀的,无有买休卖休的”,这话是说给宋引章的,可以打可以杀,没有“休”之说。周舍虽然说自己手里有打人的,可周舍打了吗?没有。他说:“且等我吃酒去,回来慢慢的打你。” 如果要打宋,还用等到喝完酒吗?况且宋引章的行为几乎都没有尽到一个作为妻子的义务,理所应当得到些“教训”。再者,周舍云“无有买休卖休的”, 据《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记载:“诸夫妇不相睦,卖休买休者禁之,违者罪之,和离者不坐。”在元代夫妻关系不能维持下去,女方向男方交钱而要求离婚,叫做“买休”;男方为离婚而向女方交钱则称之为“卖休”。如果宋引章想离开周舍,会向他交相应的“离婚钱”,周舍也不会损失什么,至少名节方面和经济方面是如此。而他不愿意分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应该说是出于做丈夫的责任。

面对老练泼辣的赵盼儿,周舍很难不陷入她所设下的圈套。在赵盼儿前来“解救”姐妹时,宋引章撒泼取闹:“周舍,你再不要来家,等你来时,我拿一把刀子,你拿一把刀子,和你一递一刀子戳哩!”他并没有当面给宋引章打一个巴掌踢一脚,嘴里虽说:“若不是奶奶,在这里,我打杀你。”

周舍说的“我打杀你”,这句话的信号,首先是他想威吓一下宋引章,让她回家,毕竟是自家妻子,家丑不可外扬,要吵要闹回家再说,其次是他要在赵盼儿面前树立一个大丈夫的形象,而不是一个怕老婆的“妻管严”。再者,这话也是无形中抬高赵盼儿的身价,赵盼儿在这里,看在她的面子上,我不打你,自然有讨好赵盼儿的意味。

赵盼儿耍的是“烟月手”,她在这方面远比周舍这个头脑单纯的男人要厉害得多,她懂得掌握火候,在这个关头,她用的是“火上浇油”之招数――“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哪一个双同叔打杀俏红裙?”赵盼儿用吃醋的口吻怪罪周舍不忍打自己老婆,又继续嗔道:“你拿着偌粗的棍棒,倘或打杀他呵,可怎了?”周舍自然“怜取眼前人”,张口说一句“丈夫打杀老婆,不该偿命。”

这句话自然是狠了点,不管偿命不偿命,这句话绝不是周舍经大脑思考的真实想法,周舍说这话是带着气的,气他的老婆不尽人意;他若是真的打算把老婆打死,又怎能把这句话说出来,纵使他纨绔子弟,也不至于傻到这地步,他也不想想那赵盼儿将如何看他。他把这句话说出来,意思自然是没打算要娶赵盼儿(至少是说这话之前)。

那么元代,丈夫杀死妻子,究竟要不要偿命呢?我们知道元代是个很特殊的年代,蒙古人统治,其法律具有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殊性。据《元史・刑法志二・杀伤》:“诸以微过辄杀其妻者,处死。”据记载,只有在不孝奉公婆、等行为前提下,丈夫杀死妻子才不处死,即便不处死,也有发配或杖打的处罚。周舍若是因为宋引章懒惰拙笨而杀了她,这应属于因微过杀人,其被处死的可能性很大。周舍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不可能不了解这个法律,他敢冒这个风险吗?所以,周舍口口声声说要打杀老婆,那应该就是吓唬人的。

赵盼儿听到周舍“丈夫打杀老婆,不该偿命。”她说:“这等说,谁敢嫁你?”周舍若是真的想要赵盼儿,应该接她的话,以示自己心意,诸如:我怎么舍得打你,你若是嫁了我,我将你供在手心里。但是事实上,周舍并没应答。

周舍上了当,休了宋引章,去寻找赵盼儿,才意识到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的气急败坏是可以理解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周舍追上赵和宋时有一个细节,同时追上两人,其中一个是刚“娶”(至少在没发现骗局前)的新娘,另外一个是刚休掉的旧人。按正常逻辑,周舍应首先大叫:“赵盼儿,你是我的老婆。那里去。”而他为什么张口先叫的是“宋引章”,继而咬碎“休书”(是赵盼儿事先调换的假休书,周舍不知),周舍“夺咬碎”休书,请注意这一舞台提示,关汉卿为何不让周舍先质问赵盼儿,说穿之后在去撕夺休书?周舍之所以一把抢过休书咬碎,他是不愿意宋引章离开他。这样理解,似乎更合适。

自古以来“惩恶扬善”的文学评论称为一种古板模式,赵盼儿、宋引章身为社会地下层是值得博取同情,但对于周舍因在作品中与宋赵地位相对立,就给予他极大地批判和责骂,认为他罪有应得,是否有些不客观呢?

三、贪恋富贵、瞒天过海的宋引章

宋引章作为《救风尘》中的形象,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学界论者多认为宋引章是一个天真无知、命运悲惨的女性。但从本剧的始末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宋引章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贪恋富贵、谎话成篇、懒惰笨拙。而这些也与她的悲剧命运是不无关系的。

宋引章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赵盼儿受安秀实之托保亲,宋引章却说:“我嫁了安秀才呵。一对儿好打莲花落。”许多评论中指出宋引章是无知的,所以受了周舍的骗而嫁给他。宋引章傻吗?无知吗?笔者不认为。她知道安秀才是穷酸的,嫁给他夫妻一对都去做乞丐;她知道周舍家产万贯,嫁过去衣食无忧。这样嫌贫爱富的一个青楼女子,纵使她再单纯无知,也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

另外,赵盼儿还透露了宋引章的另外一个恶习:

【赚煞】这妮子是狐魅人女妖精。缠郎君天魔祟。则他那裤儿里休猜做有腿。吐下鲜红血。则当做苏木水。

赵盼儿是了解宋引章的,知道她是个“狐魅人女妖精”,是个爱说谎的人。

她在给母亲的信中只字不提婚后再周家的表现如何,只是添油加醋地说自己挨打遭遇。

虽然剧中没有提到宋引章在周家与公婆的关系,但不难想象周家父母一定不喜欢宋,她出身歌伎,地位卑微,在任何年代这样的儿媳妇都不招人喜欢。出嫁之日在轿子里翻筋斗,着实让人感觉好生奇怪!周舍让她套棉被,她却把自己套了进去。这些说明什么?至少让我们知道宋引章的种种行为与我们传统观念的“贤惠”二字相差甚远。元代时候的婆媳关系是怎样的面貌呢?赵盼儿在【逍遥乐】中这么唱的:“和爷娘结下不P见的冤仇。恰便似日和月参辰卯酉。”媳妇和公婆的关系如同太阳和月亮同时喝酒一样的难,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若摊上个宋引章这样的媳妇,恐怕没有能看顺眼的公婆。

而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剧本整体看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头至尾都没有周舍打宋引章的情节描述,也只是宋引章自己说在周家差点被打死,她也从未向任何人展示伤处。这是否值得怀疑呢?这只能说明,这一切都是宋引章口头捏造的“事实”。一个满口谎言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获得真爱?

周舍在官司上被扣上“设计混赖”、“强占为妻”、“心情歹”的帽子。宋引章没有说话。她最有资格来证明这罪名是否属实,但她保持了沉默。或许她已忘记自己当初不顾母亲、姐妹阻挡,一心要嫁给周舍的决心;她忘记了那个夏日为她打扇,冬天为她暖铺的温情丈夫。

四、重义气轻情理的赵盼儿

赵盼儿无疑是《救风尘》中的头号女主角,她机智多谋、侠义热肠,成功解救了姐妹。然而,机智多谋,却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侠义热肠,却纵容了姐妹宋引章的谎骗,也错惩了有冤无处诉的周舍。

赵盼儿了解宋引章撒谎的恶习,看到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在没有了解内情的情况下,便“出得烟月手”,使了一招“美人计”,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赵盼儿有备而来,投怀送抱,敢问哪个男人能抗拒?更何况是“花星整照二十年”的周舍啊!再者,周舍若娶了个温柔贤惠,知书达理的好老婆,在美人面前情不自禁,受到指责与批判是情理之中。问题恰恰是宋引章心灵手巧不足,懒惰拙笨有余。这时候那厢出现个赵盼儿欲“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着那P通身酥。遍体麻。鼻凹上抹上一块砂糖。着那P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周舍怎能在强烈的落差中抗拒此等美人送怀呢?

赵盼儿不仅使用“美人计”,继而又使了“激将法”――“周舍,你好道儿!你这里坐着,点的你媳妇来骂我这一场。小闲,拦回车儿,咱回去来!”她故意错怪周舍,欲擒故纵,让他心急如焚。周舍就这么按着赵盼儿布下的局一步步走下去。当赵盼儿说:“你舍得宋引章,我一发嫁给你。”这时的周舍已经完全被眼前这个美人的温柔冲昏了头脑,一口答应:“我到家里就休了他。”

当周舍已陷入赵盼儿所设的圈套时,赵盼儿许诺了要嫁给他的誓言:“你若休了媳妇,我不嫁你呵,我着塘子里马踏杀,灯草打折臁儿骨。”这时的赵盼儿已经把周舍完全哄骗了,所以当她主动供出理应由男方准备的婚宴物品――酒、羊和红罗(其实这也是赵盼儿的圈套),他没有对赵盼儿再有半点怀疑。

赵盼儿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救自己的好姐妹,尽管这种解救方式是建立在骗局的基础上,而她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周舍与宋引章的婚姻真实情况,而只凭着一封信就想着法的设计周舍,“解救”宋引章。这样的“解救”似乎让人难以接受。

周舍不甘心的对赵盼儿说:“你曾说过誓嫁我来”,赵盼儿却大放厥词:“俺须是卖空虚。凭着那说来了言咒誓为活路。怕你不信呵。走遍花街请。道死了全家誓。说道无重数。论报应全无。若依着咒盟言。死的来灭门户。”

有人说赵盼儿这段话说的慷慨激昂,大快人心!笔者不才,感到心寒,忍不住问一句,自古以来负心汉喜新厌旧,将山盟海誓付诸九霄云外,这老套情节每每令人唾骂;而这里赵盼儿冷笑说“连的话你都相信”,身为,地位低贱,不但不感到卑微,反而以此作为阴谋耍计的合理接口。恐怕连赵盼儿自己在内心都瞧不起自己。

五、结语

故事的结局似乎是大团圆,但真的是皆大欢喜的团圆了吗?周舍落了个“伤风败俗”的“抢亲”罪名,杖打六十,宋引章与安秀实“夫妇团圆”,赵盼儿“宁家住坐”。

细细回想,这个判案结局委实的不公!周舍何来的抢亲之罪?安秀实与宋引章又哪来的婚约?宋引章口口声声说:“我若嫁了安秀才呵,一对儿好打莲花落!”她压根就看不起穷酸的安秀实,当初任赵盼儿再三保亲,都不肯答应,又怎么可能与他有婚约?我们也不难想象,宋引章与安秀实也未必能幸福的走下去。

关汉卿的立意,并非是塑造一个糊涂昏官,也并非是制造一个是非颠倒的故事,他给千千万万的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究竟赵盼儿、宋引章是该同情赞美,还是理性分析她们的复杂心态,并找出造成这种心理的社会根源?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元代那个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复杂的娼妓制度引发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它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臧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老舍之死范文第5篇

我们近日所看的话剧《四世同堂》,大家都知道原作是老舍的同名长篇小说。其版本稍稍复杂,我并无专门研究。大体的情况是这样:小说分三部,对于老舍而言,也是少有地采取了边写边发表的方式。第一部从1944年11月开始在《扫荡报》连载,单行本1946年1月由上海良友公司初版,用的都是《四世同堂》的名字。直到上海晨光公司1946年11月再出,才有《惶惑》一名,而《四世同堂》则升为总名。第二部《偷生》1945年5月始载于《世界日报》,1946年的晨光版即初版。第三部《饥荒》曾在1950年的《小说》杂志连载过,最早是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75年版本;我读的是自己所购1979年10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合本。以上三种《饥荒》均到87段便戛然而止。这个“段”字是老舍自己1945年4月作《四世同堂·序》时所用的,即是长篇小说里的“节”或“章”的意思。他说计划要写“一百段。每段约有万字”。①到87段终止,任谁都能看出小说未完,但中文手稿不幸已遗失。这个缺憾要到后来人们找到美国出版的《四世同堂》英文版缩写本,1982年由曾把英文版《鼓书艺人》译成中文的马小弥来执笔,模仿老舍的京味文字,将后13段译毕送回“娘家”,方补成全璧。现在我们要读《四世同堂》100段的全文,只需去翻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舍全集》第4卷和第5卷。至于田沁鑫、安莹改编的同名话剧《四世同堂》便简单得多,它收在《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

“四世同堂”是以往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是一大家子健康团圆,日子和和美美,子孙绵延不绝的意思,但这很难!过去的人早婚早育,四五十岁就能当爷爷奶奶,最多的可达“五世同堂”(成都就有一条“五世同堂街”),表面是能实现的。话剧剧末祁老太爷跟钱默吟的对话,让我突然悟到,祁老太爷说的“咱们当老百姓的不就图个消消停停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是普通市民对“四世同堂”的解释;钱默吟说的“假若人类的最终目的是相安无事的活着,我想,我会得到永生”,这“相安无事”指和平地、尊严地、公平地度日,就是知识者的说法了。所以,对“四世同堂”可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不过,当时连最低的愿望也无法实现,祁老太爷最后便说:“天祐、瑞丰、小妞都走在我前头了。生日?这就是忌日!我的八十大寿,我的四世同堂……”②于是落幕。

【观众问答】

一、小说《四世同堂》的文学地位为什么越来越高了?

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他篇幅最长的小说,近百万字,堪称巨制。但过去文学史谈老舍的时候,长篇首推《骆驼祥子》,其次是《正红旗下》(可惜是个残篇,不然成就会高于《骆驼祥子》),再下来也不一定轮到《四世同堂》,而是会提《离婚》。过去对小说《四世同堂》的基本看法是:它有史诗般的结构,拥有北京市民活生生的人物,但人物命运不如《骆驼祥子》“抓人”;写抗战八年北平(北京)胡同里的世相、人生相,把市民生活写进史诗,但专门看情节的读者往往会经不住它的长度的考验,读到半途放下来。这是因为老舍自己一天也没有经历过北平(北京)的沦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从青岛至济南,后来从济南只身流亡到武汉、重庆。他写此小说,主要靠的是1943年11月从北平携子女逃往重庆北碚与老舍会合的胡絜青讲述,及其他耳闻(所以《四世同堂》里有事情而缺少故事)。开写的时候离抗战胜利还有一年多,到1945年4月1日《惶惑》杀青,要印书了,便写了上面提到的全书序言(话剧结尾“说书人”念的老舍序言,后四句“我不敢保险能把它写完。即使幸而能写完,好不好还是另一问题。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都是原文。只是落款“重病中”,原文是“打摆子中”。这患病在短篇《贫血集》、散文《多鼠斋杂谈》里皆可寻到说明)。此序言正因后两部还怀胎未生,谈的是写作预想。当年确定的写作字数,日后证明一点都不差。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老舍和曹禺应邀去美国讲学,回北京已是1949年末。1948年,老舍在纽约已写完全书的100段,并帮助译者把《四世同堂》译成英文。后13段汉字手稿如何毁于“”,至今没有实证。《四世同堂》的写作,依仗的是老舍从来对故乡的魂牵梦绕,加之对北京市井人物、胡同环境、满汉习俗、中华文化闭上眼也想象得出的熟稔程度,虚构出来的。如写小羊圈胡同的地势地貌,写胡同里各家的生活场景,那就是他的出生地小杨家胡同,有什么难写?但说到日本坦克碾在北平的街道上,占领军胁迫市民和学生在天安门参加“庆祝”保定、上海、南京陷落的大会,说到西山的抗日游击队,说到大清早让中国人排队买“共和面”,他究竟未曾亲历过,写来就未必那么逼真,扩展的想象也究竟有限了。直到电视剧《四世同堂》出现,利用现代媒介极大地扩大了受众,又用连续的戏剧放大了人物和情节,发挥了原小说经由钱默吟等人的烘托、本来就不少的堂堂正气,把韵梅等平凡市民的传统美德在抵抗外来侵略中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被讽刺的汉奸人物充分夸大,这样就将《四世同堂》的影响在大众层面上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界同时跟进,对《四世同堂》进行学术“重读”,文学史地位也提高了。今天话剧《四世同堂》面世的时候,正是电视里日日上演共产党、、日本侵略者多重纠葛的间谍抗战戏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阐发《四世同堂》,用什么来吸引大家看这个话剧,便成为编导都需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这部话剧已解决了一部分。这就是透过抗战中北平市民的日常世相,来看北京的文化、北京的精神,让中国人通过这个戏来进一步理解北京!这是文艺的各种形式可以互相发明、互相创造、互相解释、互相促发的一个最新的例子。我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向社会推广和普及文学”。《四世同堂》由小说到电视剧、到话剧,就是“文学的推广普及”,将来必是很有意义的文学事件。

二、话剧《四世同堂》与原著比较,改编有什么特点?它凭借什么来站住自己的地位?

话剧《四世同堂》是一个再创造。田沁鑫是个在话剧越发边缘化、知性化的时代,有创造力的新一代话剧编导。在现代文学时期,话剧曾在不同时段被大众市民、知识者和农民等不同观众接受过,不像今日这么惨。这可以从1936年5月《雷雨》在卡尔登连演3月票房不衰,1939到1942年延安演出曹禺《日出》、夏衍《上海屋檐下》、果戈里《钦差大臣》、莫里哀《悭吝人》、包戈廷《带枪的人》、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验及后来冀中根据地部队文工团的广场话剧演出中看出。我原来看过田沁鑫编导的《生死场》,惊异于她用话剧言语、话剧空间理解萧红的巨大胆识和现代表现冲力。《生死场》是抓住几点加以发挥的改编办法,现在看她受命改编的《四世同堂》,是走了另外的路子(现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史本来就是很丰富的)。我感觉她最大的成功在于:1.与舞台美术设计家共时地来把握并创造舞台胡同叙事的日常性、空间性。大幕升起,看到胡同里祁家、冠家两个院子一打开,便觉得这部戏以日常的胡同方式,来表达不寻常的中国式“生存文化”(包含忍受和反抗两方面),是基本成立的。不过“市民聊天”与“胡同吵架”有异有同,我看话剧里冠家已经够吵,加上祁家孙子辈的老二瑞丰和胖菊子吵,胡同里的下层市民吵,有点压不住似的。我想如果多加点小文夫妇的文静戏份儿,节奏起伏了,会更佳。2.比较接近原著精神。话剧充分挖掘小说原来就有的戏剧因素,发扬、扩展得不错。我不是说改编越接近原著越好,《生死场》就不是那种太接近原著式的改编,而是一种深挖原著精神、虽有迹可寻却是做出绝大变形的改编,也是成功的。话剧《四世同堂》又是一个风格。作者起初称自己的舞台本只是“浓缩的格局”,确实有点像——人物是群像,一胡同的人;舞台表现也适宜,虽然人物众多、身份各异,观众有可能记不得人名,但也不妨碍观看;时间地点本就高度集中,在舞台上也不必改;小说的人物事件是流淌片断式的,简要的,无大高潮,现在话剧也不必增加,情节有删减处,让人物来补叙、插叙就好;对话,从小说里尽管挑有生命力的北京话移用;人物也有删有增,像祁瑞宣这样的主干人物,话剧要比小说压缩很多,觉得不细的地方便将他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对话便是(瑞宣“模糊”的层次性差了一点,从第一幕起就过于鲜明,不知编导是怎样考虑的)。还有一点与原著特别具有继承性的,是老舍喜欢在叙述的行文中穿插叙事人的议论。这种议论涉及面颇广,诸如对人物命运性格的阐释、对北京城市品性的理解、对故事与中国文化的对接关系等等,在《四世同堂》小说中比比皆是。在话剧里,就尽量化开这些议论,用各种方式融入到全剧中去,包括人物独白、对话,场景气氛的渲染,以及说书人的幕前提示。所以看剧的时候,凡觉得不像是北京人嘴上的话,那大概就是从老舍小说里的议论文字搬来的。我举几个例子,如对老三瑞全的人物解释:“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产生了这批青年,他们要从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中冲出去,成个自由的人。他们也要打碎民族国家的铐镣,成个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公民。他们没法有滋味的活下去,除非他们能创造出新的中国史。他们的心声就是反抗。”①对北京这个城市,说的是:“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②至于经北京市民议论到国民性,再议到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请看下面并不费劲的举例:“钱先生就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尊严。”③祁老人“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老以为这种吃亏而不动气的办法是孔夫子或孟夫子直接教给他的。”④“他们的消遣变成了生活的艺术。他们没有力气保卫疆土和稳定政权,可是他们会使鸡鸟鱼虫都与文化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他们听到了革命的枪声便全把头藏在被窝里,可是他们的生活的艺术是值得写出多少部有价值与趣味的书来的。”⑤“在大中华的历史上,没有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在敌人的面前庆祝亡国的事实。在大中华的历史上,也没有过成千上万的学生,立在一处而不出一声。”⑥“应当先责备那个甚至于把屈膝忍辱叫作喜爱和平的文化。那个文化产生了静穆雍容的天安门,也产生了在天安门前面对着敌人而不敢流血的青年!”⑦“北平人,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忍,灾难一旦过去,也想不到报仇了。他们总是顺应历史的自然,而不去想创造或者改变历史。哪怕是起了逆风,他们也要本着自己一成不变的处世哲学活下去。这一哲学的根本,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①这些话我们在话剧《四世同堂》里都能寻找到蛛丝马迹,许多都被细心的编导保留了下来。这样,《四世同堂》不仅是写八年抗战中北平市民的生存方式,也写了“中国文化”(以北京文化为代表)所经受的战争炮火正反两方面的熬煎、锤炼。解剖北京、批判北京和颂扬北京如此生死不分地胶合在一起,话剧《四世同堂》在这方面得了老舍文化精神的真髓。这个思想是我们了解全部老舍的核心,就像祥子的悲剧不仅是虎妞、车行老板、军阀大兵、便衣侦探与整个社会的,还是他老舍自己,他身上的北京文化性格的悲剧。②三、《四世同堂》话剧如何承传并发扬了“平民史诗”的平常味、京味和诗味?

《四世同堂》写的是抗战北平历史,却不是英雄史,而是普通的市民史。所谓“平常”,主要表现在胡同每日酱米油盐的生活方式,最平常的人及人物和人物的关系。如果日本人不侵占北平城,钱诗人的理想便是过“相安无事”的日子;祁老太爷是只要能让阖家齐齐整整庆他的七五大寿、八十大寿就好;瑞宣是全剧的重要人物,中国大多数人的反抗性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子”一样,很长时间都是模模糊糊的,因为他有对全家老小背负起重担的责任,浑身套着枷锁;瑞全却是一束光,从头打到尾。所谓“平常”,就是写最不想抵抗的人心里也慢慢生了抵抗了(这在《四世同堂》里比瑞全、钱诗人的表现力更重要),祁老太爷、祁天祐、韵梅,延伸到胡同里拉车的小崔、干“窝脖儿的”(扛大件)李四爷、旗人票友小文夫妇,大部分人到最后都死了。汉奸也是平常人,也死。大赤包是个挑明的人,投机害人公开明朗泼辣,并不藏着掖着。冠晓荷是个例外,是个漂漂亮亮的心思绵密的汉奸,所以他反而连个小官都做不成。“平常”状态在老舍笔下用京味来表现。何为京味?京味包括北京话的使用,把口语从原著中提炼出来,写成一句一句如诗的语言。还有老北京的建筑、气候、生活风俗,还有四时风景和水果,粽子的流脉,老店铺的做派等,在小说《四世同堂》里太丰富了。现在挪到话剧里,集中到胡同里的人情世故,像做寿,出殡,好礼,尊老,互敬,家长里短,尤其体现北京人的德行。但是更重要的京味,是对北京人的理解。全剧充满中国性的北京人味道,这是最主要的北京味。老舍擅长写的就是北京城的老市民,善良,因循,忍受,守旧,妥协,平和,忍受中逐渐开始抵抗,抵抗中仍然带着忍受。所以,《四世同堂》里演示北京人的品格,演示抗战沦陷中北京百姓的日常事物,都带着中国的文化色彩。又因全剧的京味是浓缩的,台词是浓缩的,舞台时空感的极致便是诗,是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来的生活的诗。

四、祁天佑之死和老舍之死是否同义?

我每读到《四世同堂》祁天佑跳护城河而死,就会自然想到老舍“”自沉太平湖而亡的一幕,这冥冥中是有关联的。话剧观众如不熟悉原著,或许会以为祁天佑的结局是今日改编者加上的,其实正是60多年前老舍自己写就的。祁天佑的死,在全书、全剧中不比钱诗人一家次要(现在的处理弱些)。钱默吟是北京胡同里的“士”③,应当明理。传统的“士农工商”排列,士打头而商在后,祁天佑便是接管祁家祖上传下的布店而经营上并不成功的商人。他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因为心理上、行动上的抗日,都有理由死,另一个却真是死了,就是祁天佑没有死的理由。他为什么要死?很简单,因为不愿搭卖日货反而被诬,穿了写有“奸商”两个红字的坎肩游街,还要自喊“我是奸商”,他受不了这个侮辱。这种戴了高帽、涂了花脸(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面颊刺字)的惯技,历史上我们看过多少?做过多少?许多人都忍受过去,但祁天佑和老舍却忍受不过去。老舍当年是可能与祁天佑一样想法,觉得“他的世界已经灭亡,他须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在另一世界里,他的耻辱才可以洗净”。只有跳到水里去,他才会觉得“自由,清凉,干净,快乐,而且洗净了他胸前的红字”。④他们死的方式是如此相像,死因也是相仿的,就是无法忍受人格上的污辱,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个保持尊严,也是《四世同堂》全部剧情中比外表的“八年抗战”更其重要的“精神抗战”的意思,就是表达要在抗战中借着民族灾难来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主旨。这尊严即民族灵魂不死!我们看老舍全部作品的核心所在,都是通过对北京人的精神批判,要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痛痛快快“盘底”之后,不能在荒地之上,也不能在原地之上,而是在一块彻底清理过的文化基地上,建立起中国现代的文化精神。骆驼祥子几经奋斗后的堕落也好,老字号和断魂枪的衰亡失传也好,四世同堂几乎要崩溃的坚守也好,说到底,都是要坚持住这个“尊严”。如果没有尊严,那就不如瓦焚玉碎。北京的市民如果没有了钱诗人可以作为“革新的基础”的“那一套旧的”(“诗歌,礼义,图画,道德”,包括“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而仅有传统的忍耐、保守,凭什么可以抵抗住日本的侵占呢?①所以说,老舍的文学形象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亡国亡种,生死杀辱,文化跌落,一蹶不振。面对这些,他没有现成的药方可开,他只是让人们坚守。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四世同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显得厚重无比。

相关期刊更多

老区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扶贫办公室(老建办);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老区建设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