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 实践教学平台 变频控制组态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90-03

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因此,实践性教学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当前,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计算机控制、PLC、网络及通讯等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和集成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逐步形成,并在当今工业科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等岗位对掌握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实训教学,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既能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胜任自动化仪器仪表、设备以及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运行维护以及改造设计等技能型工作,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具备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自动化控制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就高职院校工业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工业自动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定位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是技术性、应用性的教育,其课程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其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并具有针对性。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确立了自动化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为“宽基础、活模块”,并建立了“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相关教研室也对自动化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梳理,重新定位了自动化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并优化了自动化类专业分散在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程,从而构建了一个层级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素质实验层:以培训学生基础素质为主的训练实验室,包括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实习,电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训和设计。

工程训练层: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目标,包括课程实训及设计、气动技术、电子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电子液压技术、信号检测技术及可编程技术等。

创新开发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动手和创造能力,包括综合实训、综合实验、过控仪表及PLC控制系统设计实训。

实践生产层:加强校企合作,设立生产性实训实践基地,采用“公司化运作”经营管理模式,开设零距离上岗“直通车”,为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加快专业特色化建设,建设一流的“示范性”的实验(训)基地。包括工业网络综合实训、生产过程仿真投运实训、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等综合实训内容,工业电梯控制实验(训)室、中兴通信实训基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运营能力。

上述层级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为载体,使课程实践教学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以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并结合教学安排,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一个从初级到专业逐步深化的过程,包括从基本技能延伸到专业技能,从单一技能拓展到综合技能,从实验室培养逐步过渡到生产实际培养。

二、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的构建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综合实训中心是通过整合学院原有的各个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并融合了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网络控制的理念和全局性布局而创建出的一个以自由和开放为特点的实训中心。该中心的建立可以营造出一个更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为相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整个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主要包括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4部分。

(一)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是基于学院原来的PLC实训室扩建而成。原PLC实训室配备了二十套施耐德PLC变频器,采用PPI计算机通讯形式,计算机之间没有联网。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设备显得比较落后。因此,实训室的改造扩建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升级,将原有单台设备分开控制模式改为网络控制模式,以体现技术发展趋势;二是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原有单台设备融入控制网络,其原有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

为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达成最好的效果,扩建方案并没有考虑购买大型成套设备,而是新购20套带有以太网端口的PLC,把新购的20套以太网PLC组成一个大的工业以太网。网络结构采用两级网络控制拓扑结构,分别应用西门子工业通讯网络中的工业以太网和PROFIBUS-DP现场总线来进行架构,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上层采用的是工业以太网,可以实现上位PC机之间的通讯,以及实现整个网络控制实训中心内部网络的通讯;而底层布置的是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以实现下位机PLC和上位机之间的通讯,并同时承担下位机PLC主站和MM440变频器从站之间的通讯。该实训室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因此其使用频率较高,且面向的专业较广。经过上述配置改造,使整个实训体系既体现了西门子最新的工厂控制集成自动化技术特点,又保留了原有实验设备套数,并从整体上实现了功能提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

图1 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二)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在功能上也属于面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专项实训室,而且近几年控制软件组态技术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配合组态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学院在近年也购置了四十台计算机,并购买安装了业内主流的组态王和MCGS组态软件。但是,按上述计算机加组态软件的教学模式,学生仅能较浅地掌握组态软件的应用,由于缺乏硬件连接的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组态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的连接与设置没有教学实践的条件,因此,等毕业生到实际生产企业后真正接触到组态时上手仍然存在困难。有鉴于此,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在构建时就定位为采用主流技术标准和较先进控制设备的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其特色就是要融合现场总线技术和组态控制技术。

基于实训室的定位,其整体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了如何将当前主流的现场总线技术、设备与原有组态软件相融合的问题。控制网络采用二级拓扑结构,结构示意图详见图2,其中控制网络的上层采用工业以太网,其目的是实现上位PC机之间的通讯,以及整个网络控制实训中心内部网络的通讯;底层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以承担下位机PLC和上位机之间,下位机PLC主站和ET200S远程I/O,以及人机界面TP/OP从站之间的通讯任务。由于下位PLCS7-200中配置了以太网通讯模块CP243-1,上层管理网络可以对底层现场设备进行直接通讯,体现了工业现场应用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实践到较先进的控制技术,还可以为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基于以太网的PROFINET系统的研究提供平台。

图2 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近年来,过程控制设备主要体现在现场设备的智能化和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两个方面,而当今工业自动控制发展的趋势是管理和过程控制的一体化。控制技术实训的培训重点是面向流程工业的过程控制技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重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让在校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实践锻炼,我们在工业以太网及现场总线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装置扩展,构建了实训系统。

整个实训系统的控制结构是由上位机监控系统和下位机PLC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控制网络为两层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上层采用工业以太网来实现上位机PC之间以及上位机和下位机PLC之间的通讯;底层下位机PLC主站和从站之间的通讯则通过布置现场总线来实现。底层从站包括有控制液位、压力和温度流量等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网络组态、硬件组态以及PLC控制程序的编写采用SIMATICS STEP7软件,上位机与PLC的动态连结则由组态软件SIMATIC WINCC来实现。采用两台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其主机界面应用了西门子的WINCC组态软件,用以显示工业生产、控制及报警等的图形化界面以及对SIMATIC PLC系统的诊断,方便硬件维护。

图3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经过上述扩展,实训中心可新增变频器应用技术、过程控制和自动检测技术三门课的实验项目20多个,包括变频器的开、闭环调速,变频器的制动,变频器的多机联网控制,小区恒压供水工程的仿真等,教学效用提升明显。

(四)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面向制造业中自动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实训的主要目标。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的构建是在学院原有的两套一体化生产线控制实训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来实现的。原有实训装置在技术上比较先进,控制器是西门子S7-200的PLC,但由于没有联网,难以体现出机电一体化的特征。因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升级改造方案的重点就确定为实现原有一体化生产线控制实训装置与控制网络的联接。

为控制改造成本,教研室提出了在原有PLC模块上增加通讯模块来实现设备联网的方案,其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现场设备通过工控机扩展卡SMP16-COM291和S7-200通讯模块EM277进行PROFIBUS-DP总线通讯,上层网络则由SMP16-COM201卡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连接。通过上述方案的改造,既实现了先进的工业网络联网技术在原有设备上的使用,还为日后的功能扩展改造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图4 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高职工业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围绕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同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的实践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层级化设置,明确了各实训室的功能配置定位,并据此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机电类专业工业现场的要求,让学生经历实现由基础理论实验到专业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其特色包括:

充分把握当前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并依托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建立了一个自由、开放式的实训模式,构建了一个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既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又为相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运用STEP7编程软件和WINCC组态软件进行网络组态和监控组态,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人机监控操作界面方便地修改操作参数,观察控制效果;并可在人机监控界面选用不同的程序进行多个实训项目,而不必需要进行硬件接线的更改。

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将学院的部分老设备融入新的系统中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约改造系统产生的费用,而且通过重新布局,还可以开发出原有设备的新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耀军,刘金云.模糊控制在工业以太网中的实现[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1(3)

[2] 郁聪.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 王华,郭梅.从传统工厂到数字化、智能化工厂[J].电子世界,2013(20)

[4] 吴一鸣.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5] 李爱华.PLC,变频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8)

[6] 刘建华,张同庄,毕文艳.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网管中心技术支持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在这个演讲台上给各位领导和同事汇报我的工作,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竞争上岗、勇于创新,打造卓越的移动网络”。

我叫,1999年大学毕业即从事移动通信维护,现任分公司无线技术支持。我竞聘的岗位是moto专业无线网技术支持。

竞聘无线网技术支持这个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是扎实的专业知识。1999年10月、5月参加西门子基站、11月参加motorola基站设备培训、6月参加华为公司网络优化培训、12月参加motorola网络优化培训、7月在北京培训motorolaomc系统维护、4月参加motorola高级培训、3月在英国参加北电网络数据传输网络培训、至参加motorola规划工程师认证培训并获得中级认证证书。并在举行的技术大比武中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面向3g网络,我也有较深入的了解。

第二个有利的条件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基层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在无线方面具备了很强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无线网络重大故障处理、网络优化还是无线系统工程实施、无线系统规划,我都十分熟悉。工作以来,参加了多次与motorola公司之间的技术谈判,并作为无线技术支援组成员对全省moto设备进行过健康检查、故障协查。在工作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优化团队进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规划、优化工作。

第三个有利的条件是爱岗敬业。七年来,我一直辛勤奋战在第一线,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超强的执行能力,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一直以来,我和省公司无线网优的同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地市公司同事亲如兄弟,和motorola厂家工程师有着良好的沟通。所有这些,为我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下面我想谈谈对所聘岗位的一点认识。

随着移动通信形势的不断发展,在竞争中不断成熟壮大,网络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网络维护部门的支撑能力、反应速度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建立卓越的运维体系的思路。全省夜间一点值班监控、技术支援体系、省内大区制维护体制、集中统一网管呈现平台等,无不反映了卓越运维体系的讨论。

由于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系统,投入使用后,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变化:终端用户的变化(用户的地理分布、信令呼叫模型)、网络运行环境的变化(新的建筑、道路、植被)、网络结构的变化(基站分布的变化、系统容量的变化)、应用技术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网络指标的变化,因此对网络的相关监测工作及网络优化工作都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循序渐近的进行,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网络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网络发展的全过程,目的是为市场提供有效的支撑。

如果竞聘上无线网技术支持,我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在优化室主任的领导下,尽我所能,以网络为市场服务为中心,为营销前台提供优良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网络,我将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无线系统重大操作的指导,定期巡检,保障网络安全。

通过分析、指导、培训,提高各地市分公司bsc倒换、宕机等的故障处理能力,面对重大操作有信心、有实力、有支撑。开展全网设备网元的定期健康检查,找出可能影响网络安全的设备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然,保障网络安全,针对设备及网络的典型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专项分析,制定解决方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项网络优化。

2、制定和审核全省重大业务方案,做好foa测试

严格制定全省重大业务方案,认真审核,保证重大业务工程能够正常实施。在进行首次商用测试时,严格把关。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和相关厂家处理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重大业务的质量,使重大业务的质量达到卓越的效果。并遵循市场部门的意见,保障重大业务能够按时投入使用.为市场部门提供卓越的网络平台。

3、加强技术支援队伍的建设,做好经验推广工作

制定详细的值班方案,收到省内技术支援电话后,及时将相应故障转接到值班专家,使故障得到及时处理。接到eoms工单后,及时与相关分公司联系处理好相关故障,针对紧急、重大和疑难故障,制定解决方案,集中受理,与相关厂家联系处理一些紧急、疑难故障,并保障时效性。在每次技术支援后,形成技术支援报告,建立故障经验库,收集相关故障信息和资料,将它们整理成册,实时更新,组织分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学习,推广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整理经验库,加强经验库的管理。每月对技术支援情况进行汇总,并组织专家总结、学习,定期汇报技术支援情况。

4、加强维护队伍的建设,减少对厂家的依赖

针对目前厂家的支持服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加强厂家支持服务的有效性 ,提高厂家服务质量。对于公司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时向厂家提出技术支援申请,实时跟踪处理情况,和厂家一起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将有价值的经验汇总成册,组织维护人员学习。并在领导的支持下,尝试优化过程中的厂家完成的部分任务(譬如频率规划)。同时积极组织维护人员培训,提升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打造卓越的网络做好人力储备。

5、积极配合集团公司专家组进行工作,开展省内技术支援工作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公共服务 E-质监 E-经验管理 E-听证 质量技术监督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中,公众对政府的能力和管理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国、各地、各级政府已经不得不向着电子政府的方向发展。这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革命, 是各国政府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质监部门应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以下简称“E-质监”)的建设力度,从质监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以及E-质监建设现状、发展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入手,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努力实现五个转变[1],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质监系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一、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现状

E-质监是质量技术监督检疫部门利用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进行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是实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各省、市地方E-质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五年来,国家质检系统信息化年平均投资近4亿元;质检主干网建设实现了总局和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37个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兵团)质监局的高速直达;构建了全国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强制性认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电子申报、电子放行和电子监管的三电工程和总局与各地检验检疫局、技术监督局的公文传输业务。质量技术监督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目前,我国E-质监工程基本分为3类:电子治理(e-Governance)、电子服务(e-Service)和电子知识(e-Knowledge),这3类E-质监工程体现在政府的3种工作模式(G2C,G2B,G2G)上(参见表1)。

目前E-质监网站的G2C和G2G两种政府电子治理功能相对完善,但没能提供有效的企业参政议政的电子治理平台。网站的投诉功能还只限于在网上提供投诉电话的水平。所有网站一般只提供了公共的质检知识,没有提供特殊的知识服务,也没有提供相关政府间的知识交互和交流的链接。所以,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增设E-听证、E-知识等公众服务项目,应给予E-参与模式和管理以更高的关注度。

二、E-质监公共服务新需求

我国自实施“金质”工程以来,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程在加强公共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重视和完善。

⒈实施质监的特殊知识管理:E-经验管理

经验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管理,它关注的是在一种特定的解决问题的环境下专有知识的传播[2]。E-经验管理是指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构建和集成经验,提供传播和共享经验的支持环境。而质监系统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所以,E-经验管理是质监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验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经验的共享,通过向职员提供他们正在执行的工作所需的知识来提高职员工作水平。经验管理有两个主要思想:一是组织中的每个人即是经验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二是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将他们的经验传递到公共媒体,并可以从公共媒体上得到经验。E-经验管理平台包括3部分:经验获取和存储,经验分析和呈现,经验演变。

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E-听证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很多,质监系统更是承担着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都与公众的安全和切身利益有关。公众参与政策和法规的讨论和协商能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培养公众的精诚合作精神,同时提高政府决策和制定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的质监系统网上协商活动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公众的广泛参与(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能真正了解民意。因此,需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交流通道,积极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E-听证是指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支持人们思考、商议和决策过程,通过虚拟现场讨论模式,最大化参与和确保所有自愿的、公共的或私有的部门全部参与协商过程。

目前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已为政府和公众之间双向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信息技术也不是灵丹妙药,在网络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恶意攻击及其他不健康行为,所以如何建好一个健康的E-听证环境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未来的E-听证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最大化包容是E-听证的关键;②通告详细的协商事务和时间表;③提供参与E-听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培训;④由专人负责处理疑问或难题;⑤提供预约时间和设置特殊需求;⑥提供结构化和有思想性的反馈机制。

总之,要想使E-听证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而不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应该意识到公众的需求是变化的、动态的。未来的E-听证过程不能只是一个工具化的系统,应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目标结合起来,为政府充分了解公

众、转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决策的准确性提供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

三、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⒈E-质监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立有关E-质监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统一的E-质监计划和相关技术标准,保证E-质监有效开发和可操作。

――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管理安全。

――重组有关质监的业务流程,构建简洁、透明和负责任的E-质监服务环境。

――培育质监文化,创建互信、支持、共享的交流氛围,真正实现质监系统的知识共享和有效利用[3]。

⒉构建知识驱动的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E-政府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新型的公共服务管理和服务传递模式。有效的信息/知识传播和共享能极大地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使公共管理过程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根本特征是以技术为手段,代表政府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责。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质监系统的工作和服务的全过程伴随着知识的转移、共享、吸收和正确应用。因此,构建一个知识驱动的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既体现了质监职能的个性特征,又能有效地提高质监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并切实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质量。

考虑现行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仍在改革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变数,其职能尚待完善,且既要彻底解决职能交叉重叠、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多头多重执法等问题,又要满足当前国家总局业务牵头、省以下垂直领导的管理模式,所以,E-质监的总体框架应实行:

――以质监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监信息平台;

――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

――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以门户网站为窗口,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⑴以质监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检信息平台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组织机构实行四级(直辖市为三级)管理,即:国家质监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局、市(地区、州、盟)质监局、县(市、区、旗)质监局。各地、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虽然职权不同,工作的对象有区别,但其业务均归国家质监总局领导,其执法或办事依据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尽管少数省市制定了针对本地区的法规、规章,这也是国家法律、法规或质检总局要求的延伸。

为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满足质监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保证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对外形象的一致性,应以国家质检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检信息平台。质检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应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应用服务层、信息层、业务层、数据层、技术层和基础支持层。应用层为公众提供各种质监业务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个。信息层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视图。业务层是对质检系统管理业务和对外服务业务的结构性分类描述,包括G2G, G2C和G2B业务。数据层主要描述E-质监系统各种类型数据,是E-质监平台数据/信息中心,包括各种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层是E-质监系统各种功能的技术支持以及E-质监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基础支持层是指E-质监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平台及其通讯协议等。

⑵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

从经济学角度看,全国一张网最经济,也最有效率。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质监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分布不均匀。如果全国齐步走,必然造成全面瘫痪,无法运行,对此我们已有了深刻的教训。

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质监网络节点首先要建立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上下级部门之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络。它主要包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政府内部的(含中央和地方的质量技术监督)的基础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本身以及与其它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业务流所需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和通信系统;质量技术监督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决策支持和执行系统等。完成这项工作难度较大,它不仅取决于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本身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系统外其他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地信息化网络的硬件水平。

构建中心城市质监网络节点,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宏观的发展规划指导下,在总局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政策,加强对质监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组织和协调;并从制度和社会成本最低的角度,分地区、分步骤实施,并不断完善和拓展质监网络节点。所以,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有利于纵横向信息的汇集和利用,有利于依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硬件水平,更好地发挥现有电子政务网络的作用,并能够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使质监电子政务的内容和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广,从而保持质监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⑶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质量技术监督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过去建设的网络体系也更注重部门的业务,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沟通,所以逐渐形成了现在网络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带宽难以共享,网络难以互联,管理投入过大,引发了“信息孤岛”问题,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管理和开发利用。笔者在深入研究了质监业务流程后认为,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应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质监政务是一切与质量技术监督职能有关的公共事务。E-质监业务可以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为国家总局和省市级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侧重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为制定政策和决策服务;第二类是为基层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侧重于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和公正的办事流程;第三类是为质监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中介组织的网络系统,向政府提供监督和决策参考信息。这3类网络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因此要对上述3级网络系统进行统一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⑷以门户网站为窗口,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特质在于它的服务性,通过电子媒体创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是其宗旨。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4级管理的政府体制,其服务领域一直延伸到区县,而各类技术及服务机构也能延伸到各产业内部。因此办好各地、各级质监部门和技术机构的门户网站,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

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要提供快捷、方便、畅通、直接、公平的服务方式,通过该平台希望能够达到:公民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要在某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通过电脑连续申办。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全天候”、“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跨组织的信息共享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对文化、社会和政治全方位的一种挑战。因为信息技术受到组织、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对信息及决策进行跨政府部门的组织整合,并非简单类似于物流供应链的整合。这种整合从根本上影响着政府的改革和决策过程,这就决定了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建设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多种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更好、更快地发挥质监电子政务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进一步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卿同志在质检总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6-06-28)[2008-10-22]. aqsiq.省略/ztlm/zlxxhdt/xxhjsdt/200610/t20061031_21054.htm

2.Lambert S,Arenas A.A Framework for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 The Pellucid Project.[J].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2004,2(3):167-176

3.Abanumy A.e-Government Website Accessibility: In-Depth Evaluation of Saudi Arabia and Oman [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2005,3 (3):99-106

作者简介: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专业定位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开始大量需要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通信系统原理,掌握各类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集成、开发和管理等实用技术,能够从事网络编程、网络的规划和组网设计、网络工程设计和建设、网络管理及维护、网络安全防护以及网络性能分析等工作。虽然许多学校早在2001年就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内设置网络技术方向,但仅仅通过删减或调整几门课程,试图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网络方向简单地过渡为网络工程专业,显然是不能形成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网络工程作为一门横跨学科的新兴计划外专业,还没有形成相对标准的课程体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校2002年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中设置网络技术方向,2005年正式获批组建网络工程专业,至今教学运行已接近7年,其间根据技术发展、用人需求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做过几次调整和改进,已趋于稳定。根据这几年的毕业设计和学生毕业反馈情况,充分肯定了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网络工程师,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有网络工程管理与规划设计、网络维护与管理以及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方向[1-5]。根据普通工科高校办学层次和培养对象,我们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突出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计算机应用、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网络规划设计部署、网络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2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设置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自己的培养特色[2]。针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管理能力以及网络应用开发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理论为基础,全方位的构建与网络工程内容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网络规划、设计、管理、Web应用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开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1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我院对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合,在全校工科学生培养的框架内,重新组织课程,增强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以课群为基础组织和建设课程内容,这样既便于同类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又便于在课群内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活动。同时,专业课群也体现了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便于在课群的基础上通过修订课程内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

2.2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由于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发展而来,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理工科的基础课程以外,首先要开设计算机类和通信类的基础课程。

2.3专业课程的设置

教学计划以计算机网络规划、网络管理及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包括计算机网络总体规划设计、网络管理、网站开发设计及维护等教学环节,涉及网络协议与路由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等内容。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课群:1)网络设计与规划课群;2)网络管理课群;3)网络应用技术课群。

2.4前沿与特色选修课程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我校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强化网络安全特色方向,通过该专业特色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网络安全应用的配置和开发能力。同时,我院将前沿技术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3实践课环节建设

3.1实验课程设置

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根据专业的工程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以便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技术及网络应用人才。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较好地熟悉并掌握实际的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等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系统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网络环境安装调试、网络设备参数设置、综合布线等实际操作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18%,实践环节主要分为课内实验、实验课程、综合实践三大模块,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实验,这些涉及基本技能和初步综合技能的实验教学内容,属于基础性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如程序设计类课程、通信原理、网络路由原理、TCP/IP协议、网页设计与网站开发、综合布线系统、局域网络技术与组网工程等课程,均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还独立开设了一些实验课,主要涉及一些提高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应用能力,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综合实验等。在实验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小型或中型案例来实施,如在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Web应用技术、路由与交换技术等内容,以实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方案为模板,让学生调研和分析网络系统的需求,完成该网络的规划设计,从而启发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除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环节外,采用开放实验、项目开发、学科竞赛、职业认证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以成熟应用网络技术为主。鼓励学生参加网络工程师认证资格考试,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开放网络实验室,并开设工程实验课程,由持有思科、华为、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的教师讲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动手机会,提高本专业学生对基于Unix、Linux、Windows环境下的局域网、校园网、园区网、广域网构建、规划方面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同时,配合校团委、社团成立活动小组,组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个人主页或网站设计竞赛等,发挥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各个不同层次得到全方位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3.2实验室建设

对于实验室建设,我们遵循两个步骤:确定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确定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2-3]。根据课程体系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包括:网络组建/规划、网络设备配置/设置、网络操作系统使用/配置、网络管理、网络协议分析。对于实验方式,应采用分组进行,这样既便于实验课管理,也具有较好的课堂气氛,并且学生可以独自动手在真实设备上操作、配置,教师可以控制和检查学生配置、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但由于设备的各种接口易损坏,所以需要限制教师和学生此类操作。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确定实验环境,网络工程训练中心的拓扑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入侵检测系统、网络服务器、(无线)网络路由及交换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网络协议仿真分析平台、网络语音模块实验设备,可以同时满足8组共64名学生进行广域网、局域网、无线网络、路由/交换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协议仿真分析等各类型实验。同时,随着需要进行网络实验的专业数量以及学生数量的增加,实验室建设中也需要高效、可行的管理手段。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院将重点放在建社实验环境、提供实验内容上,设立网络工程独立实验课[3],在实验课中设置协议仿真类实验、交换机类实验、路由器类实验及网络综合实验。

整个实验环境与设备都是模拟目前成熟的网络及网络应用环境设计,不但能满足目前网络技术实验室需要,而且可以后期进行平滑升级,通过添加部分网络设备和模块来组建更为复杂的网络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内容,实现更复杂的网络实验。

4结语

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制定过程中,我们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网络工程技术、网络管理及网络应用与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要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89.

[2] 焦炳连,浦江.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15-318.

[3] 王亚文,容晓峰,范会敏,等. 论网络工程独立实验课程的建设[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22-125.

[4] 张远,杨F.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5-157.

[5] 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等.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Network Engineering

RONG Xiao-feng , TANG Jun-yong, ZHAO Yu-feng, XIAO F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网络技术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木材检验;声发射;受力损伤;神经网络

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德国人首先在林业检测中开始利用声发射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材料性能的研究和检测,由于在工作中声发射现象和神经网络技术对于各种木材缺陷的形成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因此其具备着极高的动态检测优势和评估材料使用性能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国内外学者对于木材检测工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综合、系统、深入的研究流程,这也是目前林业生产工作中,业内工作人员研究的核心话题。

1.声发射和神经网络技术分析

在目前的木材检验工作中,利用神经网络建模方式对声发射累积下的各种能量参数以及所能够承受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合理的预测,研究了其中木材检验工作在受力状态下所发生的种种情况,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声发射信号、时间序列参数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归纳,从而针对材料内部的状态进行了实时检测,使得木材受力破坏现象能够提前得到遏制。

1.1声发射分析

所谓的声发射可以定义为物体或者材料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内部迅速释放能量而产生的瞬态弹性波动,这种弹性波动的存在是一种极为突出的物理现象,而声发射信号则表示是一个或者多个声发射模式,并且进过传感器验收并接受神经系统处理而形成的某种特定的形式以及电信号。一般来说,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极容易产生破坏,而在这个时候所产生的声发射现象也极为突出,有着频率范围广、从次声频、声频乃至超声频都能够出现。通常,我们在工作中所常说的声发射信号主要是集中在材料内部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化而不断的变动,另外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一定的变动,如内部裂缝的出现时间、位置、变化趋势等严重扰动会引起声频发生错误的评估问题,进而造成评估损坏的影响。

1.2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技术也被普遍的称之为人工圣经网络,是一种模仿动物的神经网络系统为主的一种检测手段和数学模型方法。这种网络系统和技术的生产与应用都是以算法数学为主,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进行内部节点之间联系互换,从而达到各种信息的处理要求。一般来说,神经网络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采用逻辑推理为主要的手段,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所收集到的参数转变成为信息化符号,并针对这些符号存在的机理来进行逻辑推算,最终形成一串可以编写的指令。

2.声发射和神经网络技术在木材受力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时至今日,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声发射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的涌现了出来。在声发射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中,主要的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射信号的采集

AE又称应力波发射,是材料内部局部区域在外部因素(如受力、温度等)改变时,产生变形、断裂时内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而进入不可逆的塑性变形,以瞬态弹性波形式释放应变能的现象。AE信号的强度一般都比较弱。频率范围也是远大于声波的超声波,人耳不能直接听见,需要借助于包括灵敏的传感器在内的声发射检测系统才能检测出来。声发射检测系统主要由接受AE信号的传感器、前置放大器、数据采集卡和工程计算机等组成。

2.2经网络模型模拟仿真时间序列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非线性时间动力系统,较其他预测方法而言,神经网络能从数据样本中自动地学习以前的经验而无需繁复的查询和表述过程,并自动地逼近那些最佳刻画了样本数据规律的函数,而不论这些函数具有怎样的形式,且所考虑的系统表现的函数形式越复杂,非线性程度越高.神经网络这种特性的作用就越明显。

2.2.1针对声发射信号累积能最随时间变化的序列进行神

经网络模型仿真预测,构建输入层节点为5,输出层节点为l,隐含层节点为5的神经网络,利用累积能茸时间序列的前5个值,预测下一个累积能量值,实现神经网络的1步预测。设置日标误差为0.1,利用200个样本对构建的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网络的实际输出与理想的目标输出仿真回归的相关系数R为0.994。利用44个验证样本对训练好的网络模型的推广性能验证,发现模型对44个样本预测准确性很高。

2.2.2载荷序列仿真分析

针对声发射信号载荷随时间变化的序列进行神经网络预测,构建输入层节点为6,输出层节点为l,隐含层节点为5的神经网络,利用载荷时间序列的前6个值,预测下一个载荷值,实现神经网络的1步预测。设置目标误差为0.1,利用1000个样本对构建的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网络的实际输出与理想的目标输出仿真回归的相关系数R为0.98。53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样本对训练网络的推广性能验证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训练好的网络模型的推广性能很好,对53个验证样本的仿真预测中,模型的实际输出和目标输出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能很好地吻合。

2.2.3为了验证

模型的正确性,采集红松试件加载三点弯曲过程的声发射信号,分别利用声发射累积能量和载荷对结构为5×5×l的网络和6×5×l的网络模型进行训练,然后验证模型预测的正确性。累积能量预测模型实际输出和目标输误差;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型仿真预测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1%,最大为0.056%。载荷预测模型实际输出和目标输出误差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用97个样本验证网络模型.载荷模型仿真预测的最大误差不超过4%,模型对其中4个样本的预测误差较大分别为3.7l%、3.73%、3.22%和1.86%。

3.结束语

总之,利用神经网络建模对材料载倚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所构建的神经网络对验证样的预测可知.网络输出与目标输出的误差很小,最大误差不到0.1%。所构建的网络模型能根据载荷序列前面的数值准确的预测木材承受的载荷。

【参考文献】

[1]钱华明,王雯升.遗传小波神经网络及在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3):81-86.

[2]殷冬萌.木塑复合材料缺陷及损伤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