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课程即机会,课程经验化即给予经验的机会

“课程”是什么?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过去人们的理解比较单一,也比较集中,基本上都会把“课程”理解为“学科”。比如你会说,我担任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等。在这种理解之下,“课程”即“学科”。因为过去的“学科”只注重学科知识,所以“课程”事实上已经窄化为“知识”。

用这种概念理解新课程,我们就无法把握新课程的结构性变化。必须转换一个角度,重新看待“课程”。比如,应当把课程理解为“机会”――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意味着学生有什么样的机会。因为“课程”即“机会”,所以“课程改革”即“机会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因为过去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能获得的机会过于单一,他们只能进行知识的学习。

与过去不同,现在的中小学课程,不论哪个学科,都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在“知识”之外,关注“综合与实践”,这是课程改革在学科层面的重大结构变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前副司长朱慕菊在向国际教育同行介绍我国2001年以来课程改革总体方向的时候,使用的标题就是“超越学科知识”。超越学科知识之后,课程有什么样的结构性变化?那就是“经验”的加入――新课程的总体结构由知识和经验两个方面构成。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外,有“经验”的机会,这是新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经验的加入不仅要求设置一些专门的经验课程(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要求所有的学科类课程中也要体现经验的成分。小学数学中的“综合与实践”就是这样的成分。

“综合与实践”的增加,意味着数学课程的经验化。经验化就是要求教学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回归。那么,什么是回归生活?在小学数学题目中生活中的一些词,就叫回归生活了吗?不是。回归生活不是改变符号系统,而是要给予经验的机会。原来的小明小红改成现在的约翰苏珊,不能叫改变机会;给一个数学知识加上一个纸面上的情境描述也不能叫改变机会,因为其中的实质没有变化。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原来的两基变成现在的四基,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外,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种改变的目的就是要在传统的学科课程当中增加活动的要求,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的加入,就是要改造学科结构,改造学科内容,改造学科教学的组织渠道和方式,让孩子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去动手、操作、实践、研究,形成实际的经验。

二、抽象的知识形式无法直接理解,并且不能“诱惑”学生

对课程经验化的一种怀疑来自于“效率”方面的考虑。有人说,用经验的方式展开课程内容,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并不高。乍一看,这种怀疑确实有点道理。比如,要让学生掌握3+5=8,明显存在两个渠道:一是从符号到符号,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二是从经验到符号,让学生通过操作、摆弄、活动,在经验层面建立3、5、8之间的关系。表面看来,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这个渠道是高效的,因为学生在几秒钟内就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这种从符号到符号的渠道只能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无法持续。你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记住3+5=8,可是,你能让学生把所有的运算结果都记住吗?如果学生要学习更大量、更复杂的数学知识,要让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层次不断拓展,仅靠机械识记显然绝无可能。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加深、能力的推进,必须以基础性的理解为根本,而基础性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纯粹符号不能被理解,理解的起点一定是个体的已有经验。课程也好,教学也好,必定是一个知识的还原过程。知识只有还原为经验才能被理解。“只有训练、没有教学”的普遍教育现实,正是源于课程经验化理念的普遍缺乏。

另一方面,抽象的知识教学不能“诱惑”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接受。即便是成年人,从符号到符号、从抽象到抽象的学习也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知识本身对人充满了“诱惑”,但是这里的“诱惑”不是来自知识的抽象形式,而是来自它的原初形式。知识的原初形式就是知识的经验表达。中国学生识记的知识不少,但对学习却普遍缺乏兴趣。年龄越大,兴趣越糟。这种状况与我们的课程展开方式、教学方式有关。

有人比较过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学生与知识之间关系的不同。在美国的小学教育中,老师是知识的“吝啬鬼”,他们会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阶段只允许孩子得到一点点知识,孩子每得到一点点知识都需要亲自付出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动手、实践、思考,然后产生关于这种知识的感悟、经验,与知识相关的经验的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知识总是保持着新奇和渴望。可中国的小学老师却是“知识”的“土豪”,他们总是希望把尽量多的知识直接告诉孩子,并且以为这就是效率。结果就是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排斥――因为知识跟他们无关。好的课程、好的教学一定是一个“诱惑”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拿什么“诱惑”孩子?是把知识直接给予孩子,还是把知识深深地埋藏起来,让他们自己有一个挖掘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途径,也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课程教学质态。

三、经验课程以“学生中心”为基本信念

经验化的课程可能有不同的形态甚至称呼,比如学生控制课程、开放课程、设计课程、个别化课程、活动课程等等,但是它们都基于一个共同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中心课程与知识中心课程是相对的,前者强调个人的具体活动,后者强调不变的抽象逻辑。

强调学生为中心并不排斥知识的价值。“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知识”。这里要注意的是,“知识”与“知识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比如,“数学”和“数学教学”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教学概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知识,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展开教学。如果你只用数学知识的逻辑形态直接规定数学学习的形态,毫无疑问会造成数学学习的灾难。

从现实的情况看,能不能在较为普遍的意义上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这与教育文化的传统有关。西方国家虽然完成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但从未丢掉课程经验化、学生中心化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教学传统和西方不同,用形式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中国传统的教学即“A把X教给B”,而西方传统的教学是“A帮助B产生X”,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统。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这样一种基本的见解:教学就是我把知识教给你。这种见解深入骨髓,以至成为一种潜在的信仰。这种潜在信仰严重地阻碍着课程经验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形成学生中心这种理念,就很难发展经验课程。

另一方面,所有的经验课程在本质上一定是个别化的。这涉及对教学结果的控制问题。我们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有所期待的,期待的模式有两种,一种叫做集中式控制,一种叫做差异式控制。集中式控制就是一堂课还没上,学生能得到什么,老师早就知道了。差异式控制就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会得到什么老师并不很清楚。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总是习惯于采用集中式的教学控制;而主张课程经验化的人们相信,对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应当采用差异式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经验化理念的普及一定会造就新型的教学文化。

四、经验化数学是一种生存方式

单纯从教学层面理解数学课程经验化的意蕴还远远不够。必须把经验化数学理解成学生某种特定的生存方式,才能真正看到它的育人价值。

经验化的数学当然不单纯指一门科目,更不是指抽象存在的那一套符号体系。经验化的数学是造就我们和孩子的一种生存方式。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意思就是说,教育、课程、教学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本身。

生存过程总是粗糙的,而不是纯粹的。生存是个体的经验展开过程,而不是精确的逻辑演绎过程。由此出发,我们至少应该得到两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经验化的教学必定包含无限的关联。比如有些老师把对扑克的研究引进到了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字在经验层面的关联问题。扑克意指什么?仅仅是指1到13这些数的运算和组合吗?如果是这样,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去玩扑克。扑克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有关联。一副扑克有54张,13个数,每个数有4张,也有4种花色,代表春夏秋冬,红色的代表白天,黑色的代表黑夜,等等。这里不仅有符号的关联,更有经验的关联、生活的关联。我们对1到13的数学运算也许没有兴趣,但一定爱玩扑克,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单纯运算之外的东西。谁能说这些东西跟数学和数学的学习无关呢?这正是课程经验化的生存价值所在。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成立了以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教师为主体,并有知名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石景山区共有14所中小学作为项目实验校积极开展研究,实验校包括北京九中、北京市苹果园中学等8所中学,以及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六一小学等6所小学。在专家的引领下,项目组立足课堂教学,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与教师一起探讨有关绿色课堂的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困惑,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项目管理与运作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工作团队包括管理组及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组在内共七个子项目组,项目组已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层层递进的高效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机制。

绿色课堂改进组的沟通机制包括北师大项目组与石景山区团队的沟通、与绿色教育其他子项目组的沟通以及项目组内部的沟通。每学期初及学期末,项目组都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领导及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参加工作研讨会,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北师大专家组共同进行总结和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研讨会6场。

课堂改进组非常重视子项目之间的经验交流,负责人梁威教授每月定期召集各学科组专家联席会议,分享经验;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每学期召开多次秘书工作会议,检查档案整理情况等。同时,课堂项目组也十分注重与教育学部其他项目组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教育的目标、绿色课堂的元素。

第二,建立阶段性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制。

项目组配合每学期的工作研讨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总结机制。具体包括制作每月工作简报、每学期活动纪实及每学年年度工作报告等。项目组每学期初都会对三个学科六个子项目组进行新学年工作计划报告和新学期工作计划详表的汇总。工作计划是在北师大专家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项目组通过实践摸索,逐步加入活动“针对问题和预期效果”及“活动后的反思”,以便项目组成员在活动实施后及时反思实际效果。

第三,完善秘书和档案管理机制。

秘书管理机制,是指6个学科组研究生秘书协助各学科组负责人,在管理组带领下充分发挥协助和沟通作用,通过亲身参与下校活动、听课研讨等,及时在各项目组专家及实验校之间上传下达。档案管理机制重在经验的及时总结,计划的及时实施和成果的及时展示。项目管理组统一了各学科组档案样式,定期检查档案整理工作。绿色课堂改进组现已形成档案18本,照片纪实集7册。各学科组通过整理档案的形式,汇总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纪要和工作总结,管理组统一管理档案,并把各组的活动汇编成每月工作简报,将大事记和工作反思汇编成册。完整的档案的整理全程记录了项目实施的点点滴滴,便于日后回顾和总结。

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效工作流程

第一,用数据说话,做好调研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石景山区教委与北师大项目组就达成共识,每轮活动实施之前,都要针对实验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主要是进行石景山区语、数、外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课堂改进项目各学科组的负责教师制订具体的调研计划,通过下校听课、与石景山教研员研讨等形式进行实地了解。

第二,研讨总体方案和计划。在调研的基础上,6个学科组分别制定自己的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形成定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教师交流,制定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的良好机制。管理组作为组织协调者,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定期召开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工作研讨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及教育分院领导、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和北师大专家组共同研讨新学期工作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项目研讨会6场。

第三,项目实施。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下校实施开始于2010年6月。项目组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形式和课题;在合作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各学科组积极探索各种实施形式。如,中学语文组在前两年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将下阶段实施的着力点放在了备课组建设上;中学数学组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查,已初步形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组织面向师生的专题讲座;中学英语组则通过行动研究,关注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组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小学数学组举行特级教师讲座,并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成长;小学英语组举办了高校学科专家讲座,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第四,总结、反思和再次调研。经过总结和反思,项目组通过每月专家联席会议研讨、每月汇编工作简报和每学期与石景山区团队共同研讨交流等形式,及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项目组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发展的模式。总结出的改进方案及工作计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实地调研来论证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项目举措及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课堂改进组在多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注课堂教学改进——打造绿色教育课堂

第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为课堂改进研究打下基础。进入实验校常态课堂进行课堂观察是项目组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小学语文组在负责人易进教授的带领下,专家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到6个实验校观察了40多节语文常态课,涵盖高、中、低各个年级,并在课后立即与教研员、实验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这样的课堂观察结合及时的小范围研讨,针对性强,容易聚焦于学校的真实问题,为项目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探索绿色课堂教学模式。项目组努力探索适合石景山区的一般性教学流程。许多学科组已形成了适合石景山的一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通过书面成果或总结汇报的形成对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第三,打造精品课例,探索绿色课堂的元素。项目组为切实改进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一起,反复钻研讨论,一起打磨精品课;进而通过公开展示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推广,力图展现绿色课堂的特色元素。在项目组专家引导下,各学科都已研磨出若干节精品课,使授课教师和观摩课堂的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帮助和提升。

第四,进行课堂改进行动研究。项目组专家从项目启动伊始就鼓励各实验校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教师研究兴趣,确定自己的行动研究主题,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解决课堂如何改进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6个实验校都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动研究主题。专家组还为每所实验校指定了研究生助理,协助教师与项目组专家及时沟通交流。这样的课堂改进行动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改进中的作用,并使教师更加自主、理性地审视和改进课堂教学。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

第一,选择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各学科组专家的引领下,实验校教师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和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如今,这些课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并有成果陆续问世,各学科组现已发表书面成果16篇,另外有待发表成果6篇。通过实施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第二,探索实效的教师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绿色课堂改进组在开展活动时,非常注意加强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形成了教研团队。如中学语文组形成了教师行动学习小组,建设高一语文备课组工程,探索符合石景山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师研修模式;中学数学组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师合作的团队研修模式,完善了区域化教师发展的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力也更大。

第三,开展主题培训和专题讲座活动,开阔教师视野。项目组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培训活动和系列讲座活动,包括邀请项目组专家教授或特级教师进行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进行公开课演示,以及邀请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讲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等。其中,中学数学组除了安排面向教师的主题讲座外,还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安排特级教师的讲座,开阔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真正满足了实验校师生的需求,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提升。

关注评价体系改革——打造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修订和检验,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初步成形。项目组力图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体现课堂改进的绿色元素,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实验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也使得绿色教育理念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

第一,研制、实施和修订各学科的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在对师生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现在,各学科都已初步形成相应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如中学数学组为制定指标,前期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小学语文组进行了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初始学情调查;小学数学组引导教师自下而上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指标和改进途径等。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

组织机构

为确保学生课余文体活动健康有序地深入开展,学校成立课外活动指导小组.组长:祁美华,副组长:陈

宏伟,(常务):张芝秀、张珠术,成员:班主任及年级组长,负责各年级课外文体活动的考评指导安全管理工作.下设(1)足球联赛(2)蓝球联赛(3)跳绳、踢毽子(4)阅读、写作与演讲(5)音乐艺术(6)科普实验,文体活动指导小组,组长:张珠术,成员:体育艺术教师,负责学生的文体活动的技能训练及裁判工作.

二、活动组织与要求:

1、组织:课外活动分集体和个人两大类,下设六个活动小组,其小组分别为①足球联赛②蓝球联赛③跳绳、踢毽子④阅读写作与演讲⑤音乐、艺术⑥科普实验.

2、各小组组长:

① 足球联赛、蓝球联赛、跳绳踢毽子总负责:张珠术;

② 足球联赛组组长:黄锐;

③ 蓝球联赛组组长:王勇;

④ 跳绳踢毽子组组长:李岳;

⑤ 阅读、写作与演讲组组长:熊书平;

⑥ 音乐、艺术组组长:张芝秀;

⑦ 科普实验组组长:陈志军;

3、要求:

①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聘请辅导教师组织,辅导评价,填写活动开展清况记录表.

②以班为单位学生报名,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

③各辅导教师按时到位,班主任按时把学生带到活动场.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心态.

2、培养健体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活动要求

1、班主任为班级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班级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安全保护,科任教师为班级学生课外活动的协助者.

2、每位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各种活动的规则要求,听从指挥和安排,并按时参加活动.

3、活动场地及器材管理,由后勤处统一安排,实行器材由小组管理责任制.

4、活动时间:利用每周一、二、四下午第四节课开展45分钟的课外活动.

5、每周活动结束后,都必须认真总结,写出书面的经验材料为今后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五、安全管理

1、每个活动小组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确保安全事故为零.

2、活动前认真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规则,要认真进行安排,并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着,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每个组认真检查活动器材,所是否符合活动的要求,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不能参加相应的活动.

4、各活动组制定好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活动中师生生命安全.

六、活动的考评办法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以班为单位,年级实施课外文体活动(除初三外).对开展的活动每周进行到评比(由行政值周负责考评),考核分每周为100分,一期进行总评,此项目作为班的考核的重要材料之一.

考核办法

1、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占20%,按照95%以上参加为优,90-94%为良,80-89%为中,84%以下为差,依次记为20、15、10、5分.

2、按照学校要求进到了活动的设计,并完成了总结材料占20%,按好、中、差依次记20、15、10分.

3、活动内容丰富,准备充分,活动质量占40%,按优、良、中、差依次记40、30、20、10分.

4、安全管理占20%,无器材损坏,安全事故发生为好,无器材损坏,一般安全事故发生为中,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并造成不良开象为差,依次记20、10、不记分.

附:1、东华初中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时间表.(略)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由于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活动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课外活动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许多课外活动均为探索性实验,如七年级生物第一册(上)中的“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活动。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课外活动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课外活动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再辅之以课外活动,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课外活动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同样大有用武之地。为了使课外活动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实验前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并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使学生有所遵循;第二,实验过程中通过谈话、课堂提问等形式随时掌握实验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指导;第三,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在条件许可时,还可指导学生就课外活动内容撰写小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外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可以把有关教学探究的内容在小组活动中提前进行,例如:在探究实验“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可以先在课外活动小组中进行相关的实验,利用他们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展示,并引导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生物小组在学生中的带动作用。对于小组活动的成果要及时地进行展示,对小组成员的优秀表现要及时地予以表扬,通过他们的优异表现,来提高全班同学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