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售业市场现状

零售业市场现状

零售业市场现状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普查;发展现状;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99-03

消费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零售业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产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先导产业。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合肥市零售业发展迅速,但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因此正确全面分析合肥市零售业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合肥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9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3.42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9.56%。目前合肥市已有合肥百大、商之都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同时也吸引了百盛百货、家乐福、沃尔玛、TESCO、大润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入驻合肥,但毕竟合肥零售业发展较慢,与一线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规模上: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3201家,为全市第三产业的13.86%,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激烈,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占8.65%;限额以下零售企业2924家,占91.35%。零售业就业人员总数为46320人,占全市第三产业的4.28%,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5893人,占55.90%;限额以下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0427人,占44.10%。零售业资产总额192.06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6.9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总额132.48亿元,占68.98%,企业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限额以下零售企业资产总额59.58亿元,占31.02%,企业平均资产总额为203.76万元,参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的企业资产额较小,企业规模较小。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88.43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1.89%,零售额为356.15亿元,占商品销售总额的91.6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18.93亿元,占82.11%;限额以下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69.50亿元,占17.89%,说明限额以上零售业市场竞争力远远强于限额以下零售业。

在结构上:从业态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有店铺零售企业3152家,占98.57%,其中专业店1626家、专卖店694家、超市166家、百货店105家、家居建材商店103家、便利店95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1.59%、22.02%、5.27%、3.33%、3.27%、3.01%,其他业态所占比重都不到1.0%。无店铺零售企业只有49家,仅占1.43%。从数量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业态分布极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从就业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就业人数分别为518人、5064人、15734人、17913人、7091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12%、10.93%、33.97%、38.67%、15.31%,占全市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对应学历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69%、3.04%、7.54%、9.08%、6.51%,从人数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较落后、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较差、管理能力较低。

在经济效益上:从经济效益总量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4.67%,表明零售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较低,对经济几乎不产生拉动作用,说明政府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9.91亿元,实现利润8.49亿元,利税总额达27.92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利税总额的0.05%;上交税额达10.29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上交税额的26.85%。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快发展。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零售业增加值率为5.52%,远远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率(48.2%);产值利税率为4.92%,低于第三产业产值利税率(16.2%);人均利税额为4.12万元/人,高于第三产业人均利税额(2.0万元/人);总资产增加值率为11.15%,低于第三产业总资产增加值率(28.28%)。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不够理想,继续发展的空间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零售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处于从传统零售向现代零售的过渡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如下。

2.1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2008年合肥市零售企业共3201家,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占全市GDP的1.26%。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企业资产总额为132.48亿元,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零售额为288.7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95%。与发达地区相比,零售业整体实力较弱,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较低,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肥市零售业中,90%以上的为中小零售企业和个体户,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比较少。受限于规模与实力,合肥市本土零售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更缺乏能对整个产业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2.2零售业态分布不合理

合肥零售业态结构很不合理,都集中在超级市场和专业店,分布也不均衡,造成在同一地区内零售企业局部过度集中,商业网点密集。零售企业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多而实力不强。由于经营理念落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很容易导致混乱的竞争行为,这将导致现有的有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2.3产业经济效益较差

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产值利税率以及总资产增加值率都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零售业增加值率则远远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

2.4零售人才短缺

国内零售业竞争的加剧,使不少零售商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把精力主要放在销售额的提高方面,而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另外,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福利制度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都不够完善,使许多具有商业

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流失。

目前,合肥市零售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留住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根据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合肥市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占10.9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12%,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仅占0.58%。零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3 对策与措施

3.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合肥市政府应提高规制力度,制定有利于国内零售企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以消除国内零售企业与外来零售企业之间的税赋与政策优惠上的差距,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2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确立,合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抢滩合肥,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业态类型以及其发展情况,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据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单一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相比,开展多元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其赢利能力明显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新型零售业态主要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商店、购物广场、连锁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网上商店等业态形式。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引进这些业态,建立区域性的大型零售企业,并在原有业态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调整和业态转型,尤其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改变过去的散、小、差状况,提高经营的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促使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3.3适度调整控制零售业扩张速度

近几年,合肥市零售业急速发展,一些零售商已经初步完成了网点布局,并已开始重视巩固市场、整合资源、提升品牌形象。所以在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中,应注意提高进入壁垒、减少盲目扩张对合肥市零售业成长的制约,要确保合肥市零售业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及消费结构相适应。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必须以合肥的总体市场环境为依托,必须结合合肥市的人口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规划。

3.4推动零售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合肥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相比存在一个较明显的差距就是规模较小,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综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可以借鉴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成长经验,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连锁和联合等方式,连小成大,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和企业集团。

3.5构建与零售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紧邻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千米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这是拥有近5亿人口、消费市场最大和最集中的一个区域。合肥交通便捷,以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合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完善市场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链运行效率。对零售业而言,供应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必须通过物流配送、信息技术与供应商携手合作,压缩自己的供应链,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以达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确保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

3.6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市场容量很大。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市场购买力必将逐步增大,但是安徽的农村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大中型的零售企业对该市场也不够重视。农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小型百货商店、农贸市场和一些个体小杂货店,商品零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安徽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合肥零售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缩小,合肥市政府应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郊区新城零售商业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40-03

一、引言

截至2008年1月,上海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34公里,形成了“一环七射八换乘”的网络运营格局,线网规模居全国之首。按照国家正式批准的《上海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上海将在2010年建成11条线运营网络延长到400公里,地铁沿线将出现259座车站和80个交通枢纽。到2012年建成13条线运营网络510公里。相应地,轨道交通沿线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必将发生变化,而目前对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空间发展影响方面研究的较少,蔡国田,暖研究认为广州市地铁强化了老城中心零售商业区,提升了天河新城市中心商圈的地位,加强了南部、西部和北部零售商业中心与边缘新零售商业中心的形成[1]。方向阳,暖研究发现地铁站点在吸引零售商业设施聚集的规律是以地铁站点为圆心向外,零售商业网点数逐渐减少,规模逐渐减小,说明零售商业有向地铁站点聚集的趋势[2]。地铁站口的零售商业聚集的区位类型从形态上可分为斑状、条带状、面状和团块锥体状4种,从层次上分为市级零售商业中心、区级零售商业中心和小区级零售商业3个层次等级结构[3]。以上海市为例研究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对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空间的影响进行概括。其次,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零售商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以实现轨道交通与零售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上海市轨道交通沿线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变化

1.城区零售商业中心的能级提升与新零售商圈的形成

轨道交通通车前的上海零售商业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条主要的商业街上海中心商业三街一城(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传统的零售商业布局主要是条状,分布在几条主要的商业街,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四川路。如图1所示:

而随着轨道交通的开发建设,一大批新的零售商业圈开始形成。零售商业布局开始向块状集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1号线的开通以及开发开放浦东中上海商城的建立,上海零售商业分布转变成了四街四城(即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新上海商城、徐家汇及不夜城商城),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上海站不夜城商城和徐家汇商城的形成与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密切相关。

近年来,地铁2号线、轻轨3号线的成熟,地铁5号线的开通,以及数条轨道交通的加速建设,目前的零售商业格局仍然处于不断演化中。轨道交通8号线使老西门商圈将拥有重新振兴的机会,9号线提升七宝零售商圈的能级,7号线是世博会地区的主要轨道交通线之一,将形成世博零售商圈。随着10号线的建设和开通,五角场新零售商圈正在快速形成。11号沿线规划建设南北向“主要零售商业商务功能与空间景观”轴线,曹杨真如新商圈也在形成,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3号线的相继通车、7号线的建设,使得宝山区呈现轨道交通交汇的格局,使宝山西城区、张庙等多个区域的零售商业发展条件得以提升——以上都可以看出上海轨道交通改变着老零售商圈,也将促进新零售商圈的崛起。新零售商圈如徐家汇、陆家嘴、新客站商圈、人民广场、五角场、张杨路商圈、中山公园商圈、静安寺商圈、曹家渡商圈(未来轨道13、14号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随着城市轨道网络的逐渐形成,零售空间布局将由传统的点状和块状布局逐步转变为多轴线、多中心、网络化的零售空间布局结构。在这一结构变化过程中,各组团的零售商业空间会重组,一些新零售商业区和轻轨经济将崛起。[4]

2.“枢纽型”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将加速

轨道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5年上海城市居民购物的出行方式中,轨道交通就占了49%。从国际大都市来看轨道交通所占比例已在90%~80%,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导交通工具,上海也在积极提升轨道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的比例。轨道交通将原商圈串联起来,反过来轨道交通大大便利客流到达枢纽型零售商圈,使以轨道交通交汇站点为中心的现代交通型商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汇集大量零售商业设施,从而形成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空间”。从2005年上海百货业10强分布情况来看,10强中的8强都与地铁站点“血脉相通”。[2]

轨道交通枢纽零售商业正在改变上海的零售商业格局。2号线、3号线中山公园站“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建成,使“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正式登陆上海;1号线、5号线莘庄站南广场“闵行商贸中心”,3号线、8号线虹口体育场站“虹口商城”,以及将来8号线、10号线五角场站,2号线东方路站旁的超级商业中心,都先后矗立起“零换乘”销品茂。“枢纽型”零售商业集聚地中,最大的是浦东新区的世纪大道站,轨道交通2号、4号、6号再加上在建的9号线二期,四线换乘,形成零售商业集群。现已形成“枢纽型”零售商业集聚的人民广场商圈和徐家汇商圈,对周边零售商业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到2010年上海将有l0个轨道交通枢纽有望发展成为枢纽零售商业中心,上海新客站、上海南站、静安寺、常熟路、徐家汇、上海体育馆、人民广场、虹口体育馆、东方路、东安路,将对上海零售商业在未来空间发展的趋向、特点和增长点上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图3 上海未来10个轨道交通枢纽零售商业中心

Fig3:10 key position retail business centers in Shanhai in the future

3.郊区新城、新市镇零售商业的产生与快速发展

上海1号线自1995年通车以来,对城市人口的迁移作用非常明显,人口主要由轨道交通线路通达的上海市中心城核心区迁出到线路通达的近郊区和郊区。[5]这就会使郊区周边形成一个“城市边缘商业链”,这种人口迁移的趋势将对零售商业布局规划、商业中心区域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对沿线区域人口具有集聚效应,特别是两线或数线换乘的交通枢纽商业前景乐观。商业布局将根据轨道交通规划而定,会在轨道交通周边发展一定规模的商业。如嘉定新城与市区连接的轨道交通将有11号、13号、14号、16号、17号线等5条轨道交通线,规划在11号线站点设置沿线商贸服务区,合理布局轨道交通沿线5个主要站点周边1-2平方公里的商贸服务业;11号线嘉定段采取“地铁+物业”的站点综合开发,地铁为物业吸引人流,物业为地铁催生客流,嘉定具有商品集散能力,可以做批发加零售的商业,从而嘉定的零售商业格局将随着11号线的通车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根据郊区零售商业发展的要求,在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临港新城等与大型枢纽邻近的区域设置相应商业设施。如2006年10月,9号线松江新城站商业广场项目开工,将利用“地铁商圈”优势,打造成松江地区商业中心;松江新城的零售商业到“十五”末基本形成以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和两条商业街为主体的基本框架[6];9号线还将形成九亭、泗泾等郊区零售商业中心。上述以嘉定和松江新城为例简要分析轨道交通会带来郊区新城、新市镇零售商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成熟使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连成整体。发展成熟后的轨道交通并不是线的概念,而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网络概念,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正是这种网络型分布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因为错综复杂的网络线而彼此相连、彼此影响,形成整体,成为一个地理位置上分开的特殊的“零售商业群”。

二、轨道交通影响下的零售商业空间过程认识

零售商业区位因子主要包括交通、地价、人口、文化、空间经济结构、环境等,其中交通因子对零售商业的影响尤为重要。根据上述,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零售商业活动空间的不断演变,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城区零售商业能级提升阶段

在轨道交通刚开通时,原来城区的零售商业以条状商业街和点状商城为主;随着轨道交通通车,交通通达性提高,商业街与点状商城的服务范围扩大,人口流量迅速扩大,消费能力大幅提高,零售额快速上升,使原商圈的能级提高,并有助于新的商圈形成。商业布局开始向块状集中发展,并逐步向多轴线、多中心、网络化的零售空间布局转变。如随着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通车,上海零售商业空间由原来的“三街一城”转变成“四街四城”商业;现在五角场、七宝、静安寺等商圈的能级正在提升。众多商圈形成多中心、网络化格局。

2.枢纽型零售商业发展阶段

如上海市“十五”规划中十个枢纽型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沿线土地开发的廊道及辐射效应,零售商业网点也沿着轨道沿线布局和外延,几条轨道交通的交汇点或者是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发展成城市的各级副中心,交通枢纽型零售商业模式逐步显现。零售商业向交通节点集聚,以节点为据点辐射分布,对周边零售商业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3.郊区零售商业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向郊区延伸,郊区零售商业将成为未来城市零售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随轨道交通延伸到郊区,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商业服务部门迁往郊区的首当其冲,零售商业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人口的向外迁移,势必使零售商业服务部门随之外迁;加上零售商业的现代化,超级市场、巨型市场、购物中心纷纷出现,它们占地大,兴建在交通便捷、地价便宜的郊区更适宜。中长期来看(10-15年),零售商业发展的重心存在由城市市区向郊区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趋势。如上海现在的松江(9号线),将来的嘉定新城(11号、13号、14号、16号、17号线),临港新城(11号线)的零售商业发展将随着轨道交通的通车、人口郊区化而迅速发展。

三、结语

本文结合上海市研究轨道交通对零售商业活动空间影响,将零售商业空间的演变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区零售商业能级提升阶段、枢纽型零售商业发展阶段、郊区新城零售商业快速发展阶段,当然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能是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阶段为主。当城市处于轨道交通建设起步阶段时,城区零售商业的能级有较大提高;当轨道交通建设成网络,在轨道交通的交汇点就会汇集大量零售商业设施,这个阶段以枢纽型零售商业发展为主,城区零售商业能级当然也会随之提升;随着轨道交通线延伸到郊区新城,零售商业的郊区化,新城零售商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城区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轨道交通使各零售商圈的影响范围扩大,零售商圈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零售商圈应加强特色化,进行互补型经营,这样更有利于零售商圈的发展。但是轨道交通站点对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具体影响,对原有零售商业业态结构的影响,以及轨道交通与郊区新城、新市镇零售商业相互作用的机制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0402。

[1]蔡国田,暖.轨道交通对广州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4):65-67.

[2]方向阳,暖.广州地铁沿线零售商业形态与空间分布探讨[J].人文地理,2004,19(6):12-16.

[3]方向阳,暖,蔡国田.广州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类型分析[J].热带地理,2005,25(1):49-52.

[4]雅虎财经.轨道交通正再度刷新上海商圈[EB/OL].(2005-06-06). http://shbbs. / 1210070046~-1/16235343_16235343.htm.

[5]曾智超,林逢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迁移的作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8(2):24-27.

[6]上海经济委员会.《上海商业发展行动方案》[EB/OL].(2004-11-11)http:///lmxx/ej/mb.asp?text_id=4489&lmbh=134%7C135%7C136%7C137&sub_lmbh=%7C134%7C&z_lmbh=36&y_lmbh=32.

作者简介: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WTO; 本土零售业; 战略

一、WTO体制下我国本土零售业的新问题

随着中国进入后WTO时代,大批国际零售企业迅速进驻,无形中给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本土零售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管理受到冲击。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不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了上百年,而且早已完成了流通革命,实现了商业现代化,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从硬件上看,有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以及高品位的装修营造出的购物环境;从软件上说,有全新的营销理念,网络化的经营管理,和高超的促销手段等等。相对而言,国内的多数零售企业数企业仍沿用传统的营销方式,以经验管理为主,经营粗放,导致竞争力弱化,在同国外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WTO体制下,拥有先进管理水平的国外零售商会大量涌入,竞争将更加残酷。

市场份额的分割,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一方面国外零售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完善的经营设施、优质的服务和现代的管理与营销模式,以大的经营规模、低的经营成本进驻中国市场,对国内本土零售商形成较大的冲击,分割其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外国零售商通过实施长远发展战略,占据大中城市主要街区的黄金地段,导致部分利润流向外方,本土企业的绝对利润下降,同时也必将导致零售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规则,价格大战不可避免,使本土零售业的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而且国外零售商大多实力雄厚,他们凭借资金优势,买断经营,结算及时,进货价格往往低于市场的10%―40%,,在价格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使本土零售企业感到很大的竞争压力。

二、WTO体制下我国本土零售业的新机遇

现代销售理论的引进,有利其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国与国际零售商之间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商业理念、战略意识、营销策略、整体素质等方面。进入全面开放时代后,本土零售企业原来的那一套固有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明显跟不上时代,其要想继续在零售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淘汰掉,就必须逼迫自己去学习外资零售商的经营理念,这何尝不是一个进步的机会。

现代管理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市场全面放开之后,国外零售企业在大批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的大量的现代管理技术,为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增加筹码。迫于压力,本土零售商必将加大技术投入、人才引进的力度,如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已经相继建立了计算机网络,采用了条码技术和POS技术系统等。现代管理技术在零售业中的广泛应用,使零售业的技术含量陡增,无形中提高了国内零售商的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极大的促进大型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进步。

增加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根据WTO成员国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则,市场开发方式双向的,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也同时对中国开放市场,这就为国内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商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机。这些零售企业必将通过对各国市场需求及其相关法律的了解,制定相应的跨国经营战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

三、WTO体制下我国本土零售业的战略选择

随着本土零售业入世后3年保护期的最后期限的结束,我国的零售企业已由有保护的竞争阶段步入一个全球竞争和全方位竞争的新时代,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

通过对WTO体制下本土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机遇的分析,我认为,本土零售企业只要找到合适的应对战略,发挥优势,改进劣势,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够从容面对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在竞争中稳固并发展自己的主导地位。

兼并重组,走规模化道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国零售业正处于产业发展期,零售企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是必然趋势。目前一些本土大型零售企业虽然实力雄厚,市场渗透能力强,信誉好,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但是因机构、层次过多,不够灵活,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的条件下风险也比较大。特别是进入WTO过渡期之后,国外的大量零售企业迅速进驻中国市场,其中不乏国际零售巨头,在他们面前,本土的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如华联、国美,其规模经济效益就显得微不足道,难以与之相抗衡。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向农村市场进军。拥有70%人口的农村蕴含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虽然目前购买力只占40%左右,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税费逐渐减免,农民的购买力会逐渐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2006年比2005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长6%以上,这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三年增幅超过6%,农民收入增长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在进军农村市场时,本土零售企业应采取特色化的经营。即商品的农村化和价格农村化:我国农村零售商业区别于城市商业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并存。农村生产资料零售市场提供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生产用具,这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

借鉴国外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经验, 尝试着走出国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经营正成为大型零售企业战略选择的一大趋势之一。就统计,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零售集团中,有一半以上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它们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宝贵经验。而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如华联、联华、国美,经过1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已具备走出国门的基本条件,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在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一些经验教训,尝试着一步一步的走出国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

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培养忠实顾客。在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经济条件下,产品更新换代更为迅速,新产品概念层出不穷。这一方面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总成本,加大了购买商品的风险,降低了顾客的让渡价值。消费者为了简化自己的购买决策,降低风险,认牌购买行为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通过实施自由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塑造消费者所信赖和热爱的品牌形象,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清.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的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25-27.

[2]单炜.浅析中国零售业现状及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5:33-35.

[3]吴辉,周建军,伊美文.从中外零售企业优劣势对比谈我国零售业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2-14.

[4]彭再闪.论入世后中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极其对策[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6-58.

[5]王伟民.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世界贸易组织与研究,2005,6:32-34.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零售业 行业集中度 HHI指数

一、引言

产业集中度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市场的竞争状态,反映一个产业内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垄断或竞争的程度。集中度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绝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该指标的比重,即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用CRn表示,它是行业中企业数目和规模的函数。常见的指标包括集中度系数、赫芬达尔指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

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少数企业的占有率越高,市场集中度越高,产业内的企业越少,企业就越容易形成对市场的垄断。现代经济学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产业的企业行为。人们一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与垄断程度有比较确定的关系:一是企业的规模愈大,企业控制市场数量和价格的能力愈强。二是大企业的个数愈多,它们联合起来的市场势力愈大,垄断利润愈高;反之则竞争愈残酷,竞争代价愈高,因此,联合的可能性愈大。三是市场的容量愈大,企业数目愈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较小。

简单地说,前两个因素可归结为企业规模差异,后一因素可归结为企业的数量。所以,可以概括地说,企业规模差异和企业数量决定了一个行业是垄断的市场结构还是竞争的市场结构。

二、数据指标选取

(一)数据选取

由于综合零售业包括百货零售和超级市场零售,销售收入可以反映两种零售业态的规模,因此本文选取近5年(2007―2011年)《河北经济年鉴》中零售业销售收入来计算综合零售业行业集中度和HHI指数。

(二)指标选取

1.行业集中度CRn

CRn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量(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CRn为行业集中度,Xi为第i个企业或地区在全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n为所考察的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或地区的个数,N为行业内企业的总数。公式里的n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而定,通常n=4或n=8。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标准,将行业集中度分为6种类型:CR4在0.75以上的为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0.65至0.75为上集中寡占型,0.5至0.65为中集中寡占型,0.35至0.5为低集中寡占型,0.3以下为原子型市场结构。

2.HHI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是指某特定产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Xi为第i个企业的产量(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X为市场内所有企业的总产量

(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n为所考察的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或地区的个数,N为行业内企业的总数。其特点在于给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一个权数,可以将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显著化。Si是指某一企业占该行业的百分比。

HHI的值从1到10000,数值越大代表集中度越高,间接代表垄断程度越高。和行业集中度CRn相比,HHI更加突出市场的集中情况。例如:某行业前4家厂商各占相同的比率,若1家独占0.7,而其他3家平摊剩余市场份额衡量的市场垄断程度截然不同,相较于CRn指数,更能反映市场的垄断程度。

美国1984年公布的兼并准则规定了集中度与市场份额的相互关系及衡量兼并导致集中度变化的指针:HHI

三、河北省综合零售业产业集中度

(一)基本情况

综合零售业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目前,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上处于较快上升阶段。从长远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为我国综合零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中长期宏观环境。在这种良好的经济背景下,河北省的综合零售业近年来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河北省限额以上综合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10.13亿元,到2011年快速增加至731.45亿元,5年间年均增幅高达22.5%。

(二)综合零售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本研究主要测定河北省内前4家最大的综合零售企业的销售收入所占市场份额,计算CR4值和n取值为4的HHI值来判断河北省银行业的竞争结构。

由上表中CR4数据综合贝恩的标准,在行业集中度方面,河北省前4大综合零售企业由低集中寡占型逐渐变为中集中寡占型,说明前四大综合零售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大,集中度逐步提高,尤其是2008年到2009年一年间行业集中度扩大了0.18,集中现象明显,2009年之后逐步趋于稳定发展。由此可见,河北省综合零售业集中度趋于中等,且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上表中HHI数据和1984年美国兼并标准可知,河北省综合零售业由低集中度市场发展为中集中度市场,呈现出相对垄断的局面。如果按照2009年之后的发展速度,该行业至少将在未来5年内处于相对垄断阶段。

河北省综合零售业的CR4指标和HHI指标都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反映了河北省除前4大综合零售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新兴力量的发展缓慢,使得在销售收入反应规模的前提下,前4家综合零售企业出现相对垄断的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使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HHI指标计算出的河北省综合零售业产业集中度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行业集中度指标,河北省综合零售业从2007―2011年5年间由低集中寡占型变为中集中寡占型。

2.由HHI指标可知,河北省综合零售业从2007―2011年5年间由低集中度市场发展为中集中度市场,呈现出相对垄断的局面。

3.河北省综合零售业产业集中度上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性。

(二)建议

1.政府应鼓励新兴综合零售企业进入市场,为中小型综合零售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和政策优惠,保护新兴综合零售企业的发展,为市场竞争注入活力。

2.在现有市场相对垄断的现实下,引导新兴综合零售企业差异化发展,摆脱一味多开店抢市场的局面。

3.现有格局下的大型综合零售企业应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避免出现规模增大、服务淡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

2008(11).

[2]王崇锋等.中国省级区域制造业集聚实证研究[J].青

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1).

[3]杨勇.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10).

[4] 滕漫.重庆零售业集中度状况研究[J].中国商界,2010(5).

[5]吕伟,高晶.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盈利水平关系的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零售业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3]邹时荣,中国商业面对FDI挑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