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字】生态园林;多样性;合理规划;生态环境

【 abstract 】 the ide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not only h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but also hav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ecological garden, is to make 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better, but not just simple beautification environment, so we i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ust be reasonable to before planting the planning, choose suitable plants, reasonable use of resources, create the ideal ecological garden.

【 key words 】 ecological garden; Diversity; Reasonable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有吃有穿就是好日子的生活理想了,许许多多的人更加希望得到的是那些原始的自然的生活环境。的确,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科学事实上,生活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中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身心也会舒畅。而生态园林的来到为人们建造了一个可以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平台,从它多维空间感,以及特殊的艺术造型力面看,无不体现着美学特征。因此,人工的生态园林,不仅要体现自然的美,更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良好的生态园林以以提供良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1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园林魅力

每一个生态园林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现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它无疑给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创设了一道空间艺术盛宴,它是结合了审美特征与审美规律的一门生态学科。生态园林景舰是人为建设的自然景观,不仅要体现绿化之美,更要将生态园林中的生态多样一降发展起来,融入自然,真正体现自然之美。为了能够允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把要建设的地域美化到最佳状态,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状况,为了能够让建设的生态园林持续的发展下去,就有必要详细的调查以上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调查好当地的自然情况

后,接下来就是选择合适的植物,对植物的要求就是要根据需求,注意到植物的质地,美观程度,色泽以种植之后绿化的效果后选择几种合适的植物种植。现在我国的生态园林正向着自然化、森林化的与不断前进,而建设在人们生活中心的生态园林自然更加贴近人的生活,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与人共同发展的面,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文明的又一体现。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构建的群落式的自然之美,是生态园林的大特点,建设这样的生态园林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对生态园林中植物的选择就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才能使生态园林有好的观赏性和功能性。在选择植物的刊候,要考虑到美学价值,找到人们

审美观的共同点,建造一个能使人人都认可的生态园林。为了使我们建设的生态园林完成美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我们需要从让静谧的自然展示动态美,使生态园林蕴含静谧之趣。

生态园林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为打造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成功生态园林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草本,灌木,乔木等植物,利用他们自身生理结构的不同,从空间、时间、营养结构上合理的配置植物,规划一个合理的生态园林,并充分展示所用植物美学价值,在构建生态园林时,植物的种类要尽量丰富,功能要尽量全面,这样才能构建个美观又富有实际意义生态园林景观。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建设生态园林周边的环境,要使建设的园林可以和周生的环境

结合的十分融洽,考虑其依处地的环境,建造层次丰富,复合型的植物生态群落。对于环境的考察,要考虑到其温度、湿度、水土.保温等因素,充分发挥生态园林减小噪音、除尘等效用。

生态多样性是评价个生态园林好坏的重要标准。依照不同的生态园林实例,不断引入新的植物,为生态园林增添色彩,才能开发出具有美学价值的生态园林。群落的多样件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它不仅可以提出生态群落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强化群落的生存能力,增强物种的抗逆性和恢复能力,多祥性的物种构成的植物群落,可以更好的丰富生态景观,满足不同人的审美要求,发挥生态群落的作用。对于城市的生态园林建造工作,要尽最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把当地的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做到植物成活率高,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剧林的几率大。但是在此基础上也不能放弃一切外来植物种类引进,在避免生物入侵的情况下,积极的引入容易成活,已栽培可适应的新植物,可以使得当地的生态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合理运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打造出一片具有自当地自然风格的生态园林。另外选择植物时还要保证植物的适应性强、光合作用能力强、美观人方及枝叶茂盛,即指数高的植物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在排布植物分布的位置时,要注意植物的营养生态位置,使植物以整体构成一个乔灌草合理结合的复合型植物生物群落。

2生态景观的合理化建设理念

城市中的生态园林景舰的规划工作,要围绕“因地制宜,展现特点,保证效用,不盲目进行”。建设生态园林之前要对所建设的城市历史、人文特点、民俗民风等环境因素进行了解,不能因为建设生态园林而毁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面貌,破坏了城市本来的文化特色。设计生态园林的时候就要把这些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保证园林的社会性、生态性、艺术性的统一和谐。要尊重当地的乡土风情,要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文环境为出发点,打造园林。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当地的自然特点汇集在起,加上合理的引入外界的新种类植物,使得已有的生态特点与外界的新颖生态特点相融合,这样可以保证生态园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持续性。从乡土植物的优点来看,乡土植物具有成本低廉、便于管理、栽培的特点,并且在栽种后成活率很高,也会较快的与园林中其它乡土生物融洽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乡土植物'以成为园林中重要的主打类植物,种植乡土植物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那些将要灭绝的植物种类,把它们集中起来管理,有助于阻止因为植物种类的减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植被。并且保护植被也会让当地的园林景观更加符合生态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作用。绿地的规划要细致,这样的绿地功能分区合理,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生态园林才是现代化的合理园林。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个可以净化环境的机构,还给我们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环境问题也因为其重要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现在的环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经济生活等活动对环境的改造而造成的,生态园林的介入,有效地改善了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日趋城市化的局势。生态园林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的休闲场所,让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改善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生态园林可以为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提供个上班之后感受自然,体会自然的机会,缓解工作的压力,改善城市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城市都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1李阳咸阳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北方园艺》2007.1 0,13-13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伊川县;园林绿地;生态景观;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65-01

一 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着力点

伊川县位于洛阳市南部,属高山丘陵地貌,多年来都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县区。近年来,在党和地方领导的科学引领下,战天斗地的伊川人在这片并不具有先天优势的土地上,创造了新的历史,伊川县目前已经成为洛阳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的县区之一,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同等条件下兄弟县区的前列。

笔者在伊川县农林部门工作多年,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伊川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关键在于:首先,从生态园林城区目标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其次,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再次,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除此之外,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最后,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二 伊川县园林绿地规划思路

1.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坐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我国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居民1~2 m2。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了公共绿地景观区: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坐椅,凉亭、电话间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设2条以上步游路,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坐椅、花坛、喷泉、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 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立面布置常以外高内低的形式,道路广场面积不宜超过25%,乔木占地面积为30%~40%,灌木占20%~25%,草皮占15%~20%,花坛占2%~5%,也可因地制宜。

3.景观空间轴线。 形成以主要街路为主轴的绿色发展空间,街道分隔带绿化以种植草皮为主,严禁种植乔木,可植不高于0.7m的绿篱、灌木、花卉等低矮植物,为方便行人,街道可分段以75~100m为宜,可与人行横道、大商场、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

三 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

1.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笔者认为,在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上,主要包括整体优化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原则、遣留地保护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在规划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因此,笔者认为,生态景观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2)环境关联。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第5篇

天津市自然条件复杂,土壤形成多为河流沉积物,土壤粘重,地下水位偏高,且水的矿化度高,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在0.2~ 0.4%,含盐量最高的可达47%;市区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生态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质地受到破坏,到处是填垫的工业废渣,建筑废土,所以天津土壤条件复杂,不仅盐碱而且土层薄,对大多数植物生长来说,不是非常有利。

天津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空气干燥,夏季高温高湿,秋季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少雪。年降雨量一般在570~690mm。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夏季(七、八月)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平均气温为11°~12°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4°~-6°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6°C左右,全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2°C,最低气温为-27℃。

由以上土壤气候特点可以看出:

1.1天津市土、气、水对植物生长来讲都不是非常有利的,耐盐耐旱是天津市植物选择的首要条件。

1.2天津市绿化工程建设,大部分需要更换种植土,而优良的土资源又非常有限,换来的种植土也多粘重板结,适种性差。

1.3 地下水位高,且水的矿化度也高,不利于深根性植物生长。

以上条件决定了天津市绿化材料必须选择耐盐碱、耐干旱、适应性强、管理简便、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大部分观赏草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且根系浅。

2.观赏草在天津的发展需求

随着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都市的发展进程和滨海新区的大力开发,园林绿化建设备受重视,城市绿化面积每年以近2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据统计近五年的绿化建设总量超过建国50年来天津城市绿化量的总和。同时绿化形式也有了创新,形成了“西方疏林草地和东方盆景艺术有机相融合”的绿化模式,对提升天津城市景观质量和城市品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誉。然而相比之下植物造境的材料显得较为单调,现有的植物种类已不能满足新绿化形势下人们造境的需求。因此丰富植物新品种是我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观赏草是一种新兴的园林植物素材,其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是创造新颖的绿化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可多得的园林植物的类型。

3.观赏草在天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观赏草的应用在我们国家虽然是刚刚兴起,但是由于其在景观设计和生态适应性方面具有其它绿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良特性,在城市绿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种植面积在逐年递增。但是综观天津市绿地景观,观赏草的应用就品种、应用形式和数量来说,都是捉襟见肘。据调查,天津市绿地中种植的仅有狼尾草(Pennlsetum alopecuroides)、芦竹(Arundodonaxl)、玉带草(Phalarisarundinacea.)等几个品种,而且配置形式简单,多数是单一草种的丛植或片植,应用的范围也较小,只有在水上公园、桥园及个别的道路绿化中稍有见到。存在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缺乏对观赏草的研究和应用

在科学研究领域,天津市还没有对观赏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调研、引种、培育、应用、养护都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科研的引导及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使观赏草的应用大大受到限制。

3.2 天津市整体对观赏草认识有一定差距

观赏草是一种新的植物材料,要被大家接受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要景观设计师能够认识与鉴赏,在做植物配景设计的时候,有意识的使用观赏草;但是目前存在景观设计师对观赏草的认识与了解不够,在大部分的设计作品中很少应用,从而使得绿地中观赏草出现的频率很低,人们在绿地中很少能看到观赏草,自然观赏草的优美姿态及适应性强的特性不能被认知,生产单位及绿化单位也不会提出应用观赏草的需求,使得观赏草的应用极大的受到限制。

4.观赏草在天津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观赏草的生活和生长习性决定了观赏草是低维护植物的良好素材,观赏草不仅有利于创造低维护景观,而且有利于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天津市正值滨海新区的大发展时期,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全市绿化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在这种绿化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应积极发挥观赏草的价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强对观赏草的研究

通过科研立项加大对观赏草的引种、筛选及栽培管理研究,以技术为支撑,筛选出适合天津市的观赏草品种,提供成熟的观赏草繁殖与栽培技术。

4.2 加强观赏草的推广和宣传力度

通过对观赏草的品种介绍及示范种植,让人们充分了解观赏草的特性及应用特点,能够主动的去设计和运用景观草。

4.3 充分利用本土观赏草品种

本土植物是适用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筛选、培育并证明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病虫,抗污染,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等优点。如本土的草(Scirpus triqueter L.)、香蒲( Typhae latifolia )及已本土化的玉带草( Phalarisarundinacea )等在天津生长表现都非常好,但目前应用的量很少。

4.4 丰富观赏草的应用形式

观赏草茎杆姿态优美,叶色丰富多彩,花序五彩缤纷,植株随风飘逸,能够展示植物的动感与韵律。可用于花坛、花境、花丛、花池;也可作地被、插花、盆栽等;还可以作为屏障或边界。

不同的观赏草可以独立组成花境,也可以与其它花卉配置组成花境,观赏草多直立生长,具长条形的叶子,能够打破水平线条,加强垂直空间。另外观赏草叶色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会给花坛、花境别开生面,尤其在夏末和秋季表现突出,多年生花卉花期过后,暖季型观赏草叶色变换较迟,观赏草结束生长后也为花境提供趣味性。暖季型观赏草冬天的叶色虽然暗淡,但赤褐色、黄色和黄褐色仍然给冬季增色,冷季型观赏草,如羊茅属( Festuca )植物,通常在较冷的月份处于最佳状态,填补了秋季多年生花卉和早春球茎类植物之间冬季的观赏空白。

4.5 充分利用观赏草造景

观赏草可作为主景,也可作为配景、点景、障景、借景等营造主景。观赏草作为主景,可布置在入口、道路的尽头和转交、亭前、天井等处成为视觉焦点,也可布置在院子和阳台的角落处。适合做主景的观赏草有蓝刚草( Leymus arenarius )、斑叶芒( Miscanthus sinensis ‘Strictus’ )、狼尾草(Pennlsetum alopecuroides)、细叶芒( Miscanthus sinensis )、花叶蒲苇( Carex oshimensis ‘Evergold’ )、野古草( Arundinella anomala Stend. )、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等这些植物丛植在一起一簇一簇的高低错落,颜色相互衬托,野趣横生。

观赏草与园路搭配,园路多是硬质的铺装、规矩的形状,观赏草可将道路衬托得野趣自然,软化硬质铺装。苔草( Carex tristachya )草高30~50cm适用于路缘的种植,尤其是苔草( Carex tristachya ),叶片细腻下垂可遮盖呆板规矩的路缘,画眉草[ Eragrostis pilosa (L.)Beauv.]高60~80cm,花期6~10月,远东芨芨草[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ex P. C. Kuo ]高150~180cm,花期8~9月,这两种草可与苔草( Carex tristachya )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增加朴素自然地视觉效果。

观赏草与水体的搭配,水生植物的种植一般以睡莲(Nymphaea alba)、王莲(Victoria regia)、荷花( Nelumbo nucifera)为主,但它们的造价和养护费用很高,而且都是浮水和挺水植物,相互配置总体上无层次感,若再配以玉带草( Phalarisarundinacea )、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 )、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草(Scirpus triqueter L.)、香蒲( Typhae latifolia )等观赏草植物,可丰富水景的层次和植物的颜色,增加自然的野趣。在野趣朴素的水生观赏草下面种植莲花(Nelumbo nucifera)和荷花( Nelumbo nucifera),也会衬托出它们的娇艳,而且部分水生观赏草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

4.6 观赏草走进家庭

很多家庭喜欢种植花草,观赏草就是很好的选择,管理粗放、易于成活,观赏草植于容器中,便于移动,冬季移入室内,春暖季节移出室外。观赏草走进家庭,将野生、清新、自然的因子带入人工的环境中,有修身养性之功效,有利于提高市民的园艺欣赏水平。

总之,要重视观赏草的发展,让观赏草在天津的绿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约翰•雷纳. 陈进勇译. 澳大利亚园林中的观赏草[J]. 2008

[2] 刘昆良.英国观赏草掠影[J]. 观赏草,2009(15)

[3] 南茜J.安德拉. 金荷仙,林冬青,蔡宝珍译. 观赏草在美国园林中的应用[J] . 2008

天津市建委资助的“天津市景观草的引种及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前期调研内容。

作者简介:

汤巧香(1964-),女(汉族),陕西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学士,从事草坪及园林植物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赵芸鸽(1986-),女(汉族),辽宁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景观设计,研究方向:植物造景,

摘要:襄阳人文景观是在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绽开的奇葩,他们不仅真实的反映了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面貌,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华。文章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 就滨水城市在沿江景观风貌规划中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塑造滨江景观形象进行了探索,初步凸现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滨江;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一、概述

汉水中游,鄂西北中部,襄城、樊城隔江横卧,其合称便是襄阳。它历史悠久,英才名士辈出,交通发达,史称七省通衙,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古为繁华重镇,千年来,尽管硝烟不断,勤劳朴实的襄阳人民,还是默默的耕耘着,不断地创造着繁荣的家园, 坐落在汉江河畔,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襄阳城垣初系古城墙围筑,临河靠山。城市处于汉江沿河两岸,沿线有唐白河支流,河道蜿蜒曲折,山峦起伏,山林植被茂盛,寺庙古塔点缀其间,形成沿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做好汉江沿岸景观风貌规划,对构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和提高宜居环境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经营城市,创造广阔的经营空间和增值空间,综合利用好沿江景观资源十分重要。

二、滨水地区景观风貌规划的理念

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和开放空间优先为指导,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塑造区域景观,把自然山水环境引入城市,建立生态绿色通道网络、满足生物群落的自我维持、更新和调节,适应物种多样性。做好对汉江水体和沿岸山体植被绿化的保护。维持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图书“山水园林”特色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体及汉江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3.以人为本,创造舒适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空间和活动场所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滨水地区的环境景观营造,必须考虑沿江两岸市民及以人为本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创造良好的可达和可驻留空间。重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4.延续文脉,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使沿江环境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韵味。

5.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沿江环境景观不仅涉及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还涉及交通、防洪、治污及土地开发等社会、经济问题。必须采取统筹考虑、综合整治的手法,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的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目标与整体构架

通过协调滨水地带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汉江内江城区段建设成多功能的、公共的、开场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为形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城市形象独特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润色添彩,达到“显山、露水、秀城”的目的。

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河,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发展轴。是城市得天独厚的综合生态廊道。根据汉江内江主城区段蜿蜒曲折的特点,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心理,同时保证空间景观的延续,综合规划汉江岸线,解决好人文景观、人工景观和自然风光的融洽和谐。整治美化汉江两岸,建设景观旅游河段,形成串联城市景观的主导轴线。

四、沿江景观风貌的建设与营造

1.沿江景观风貌的元素与构成

a、自然景观

众多的山体和丰富的水系是主城区段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山体有虎头山、枇杷山、真武山、岘山等,水体主要是汉江及其支流―唐白河、小清河,沿江两岸还有许多名木古树。

b、人工景观

襄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如古隆中风景区、黄家湾景区、习家祠、襄阳古城、水镜庄、鹿门寺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改善,现代建筑、广场、小品等为城市新添了许多现代人工景观。如诸葛亮广场、鱼梁州公园、长虹大桥、米公祠等。这些建筑的造型、色彩、灯光与周边的绿化、雕塑、小品、广场等合理搭配,形成现代形象的城市景观。

c、人文景观

襄阳为鄂西北文化昌盛地区之一,是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具有众多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襄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大头菜、牛肉面、黄酒等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品都是襄阳独特的人文景观。

2.景观建设与主要元素构成

“一江”即汉江,“二园”即鱼梁州公园、襄阳潭溪公园,“三山”即岘山、古隆中山、万山,“四桥”根据风格各异的桥形,采用各具特色的桥饰和灯光照明,在汉江上形成四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景观节点;“六景”:古隆中、习家祠、米公祠、黄家湾、夫人城、鹿门寺等。

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新规划的部分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及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的作用规律及影响。

对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点,中小型城市规划建设决定着该区域环境发展的整体方向,因此,做好其生态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还应加强县级城镇体系生态规划与建设,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生态空间及资源的整合,完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带动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进,霍宇红,马燕琼,. 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2】陈媛. 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与方法[J]才智, 2009,(07)

摘要:襄阳人文景观是在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绽开的奇葩,他们不仅真实的反映了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面貌,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华。文章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 就滨水城市在沿江景观风貌规划中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塑造滨江景观形象进行了探索,初步凸现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滨江;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一、概述

汉水中游,鄂西北中部,襄城、樊城隔江横卧,其合称便是襄阳。它历史悠久,英才名士辈出,交通发达,史称七省通衙,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古为繁华重镇,千年来,尽管硝烟不断,勤劳朴实的襄阳人民,还是默默的耕耘着,不断地创造着繁荣的家园, 坐落在汉江河畔,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襄阳城垣初系古城墙围筑,临河靠山。城市处于汉江沿河两岸,沿线有唐白河支流,河道蜿蜒曲折,山峦起伏,山林植被茂盛,寺庙古塔点缀其间,形成沿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做好汉江沿岸景观风貌规划,对构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和提高宜居环境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经营城市,创造广阔的经营空间和增值空间,综合利用好沿江景观资源十分重要。

二、滨水地区景观风貌规划的理念

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和开放空间优先为指导,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塑造区域景观,把自然山水环境引入城市,建立生态绿色通道网络、满足生物群落的自我维持、更新和调节,适应物种多样性。做好对汉江水体和沿岸山体植被绿化的保护。维持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图书“山水园林”特色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体及汉江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3.以人为本,创造舒适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空间和活动场所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滨水地区的环境景观营造,必须考虑沿江两岸市民及以人为本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创造良好的可达和可驻留空间。重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4.延续文脉,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使沿江环境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韵味。

5.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沿江环境景观不仅涉及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还涉及交通、防洪、治污及土地开发等社会、经济问题。必须采取统筹考虑、综合整治的手法,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的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目标与整体构架

通过协调滨水地带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汉江内江城区段建设成多功能的、公共的、开场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为形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城市形象独特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润色添彩,达到“显山、露水、秀城”的目的。

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河,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发展轴。是城市得天独厚的综合生态廊道。根据汉江内江主城区段蜿蜒曲折的特点,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心理,同时保证空间景观的延续,综合规划汉江岸线,解决好人文景观、人工景观和自然风光的融洽和谐。整治美化汉江两岸,建设景观旅游河段,形成串联城市景观的主导轴线。

四、沿江景观风貌的建设与营造

1.沿江景观风貌的元素与构成

a、自然景观

众多的山体和丰富的水系是主城区段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山体有虎头山、枇杷山、真武山、岘山等,水体主要是汉江及其支流―唐白河、小清河,沿江两岸还有许多名木古树。

b、人工景观

襄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如古隆中风景区、黄家湾景区、习家祠、襄阳古城、水镜庄、鹿门寺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改善,现代建筑、广场、小品等为城市新添了许多现代人工景观。如诸葛亮广场、鱼梁州公园、长虹大桥、米公祠等。这些建筑的造型、色彩、灯光与周边的绿化、雕塑、小品、广场等合理搭配,形成现代形象的城市景观。

c、人文景观

襄阳为鄂西北文化昌盛地区之一,是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具有众多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襄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大头菜、牛肉面、黄酒等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品都是襄阳独特的人文景观。

2.景观建设与主要元素构成

“一江”即汉江,“二园”即鱼梁州公园、襄阳潭溪公园,“三山”即岘山、古隆中山、万山,“四桥”根据风格各异的桥形,采用各具特色的桥饰和灯光照明,在汉江上形成四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景观节点;“六景”:古隆中、习家祠、米公祠、黄家湾、夫人城、鹿门寺等。

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新规划的部分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及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的作用规律及影响。

对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点,中小型城市规划建设决定着该区域环境发展的整体方向,因此,做好其生态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还应加强县级城镇体系生态规划与建设,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生态空间及资源的整合,完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带动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