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体制机制;集团化办学;西部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07-02

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机制不灵活,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不足,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要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坚持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在人才模式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依托军工行业优势,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1.军工传统深厚,行业优势明显。学院始建于国家“一五”期间,1958年建成招生。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国防工业、依托军工行业办学的策略,为国家同期重点建设的军工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技能人才。经过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多年的探索,学院与100多家军工单位在专业建设、订单培养、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较密切的合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为不断完善体制、优化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学院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政府出台政策法规,为集团化办学指明方向。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些政策的出台,给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和实践多元主体办学模式,既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西部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1.成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国防科技与航空工业办公室《关于组建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组建了以陕西省国防科技与航空工业办公室为主导,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国防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明确合作各方的角色职能,初步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障。

2.建立国防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国防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下设办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陕西国防工业职工培训中心等机构,接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加入集团,成为集团理事单位。陕西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任理事长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秘书长单位,理事单位包括兵器、航空、航天企业院所、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户县职教中心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

3.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载体,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学院与核心理事单位共同组建了4个“兵器某厂校企合作工作站”,厂方提供工作站办公场所和实训实习设备,委派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学院提供日常运行管理资金,委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时,充分发挥工作站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与相近行业的企业合作共建,形成了以点带面、多元合作、优势互补的良好校企合作办学局面。①校企合作工作站的组织机构。校企合作工作站是校企双方在企业内设置的合作办学常设机构,在办学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校企合作工作站下设教学部、培训部、学生工作部、技术研发部等机构,负责教学、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②校企合作工作站的主要职能。主要职能是:落实实习岗位、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根据企业需求为职业院校安置毕业生,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成人教育等服务;了解企业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为职业院校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③校企合作工作站的运行方式。校企双方采用契约约束形式运行,按照双方投入核算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学院除了每年对校企合作工作站投入日常运行经费外,还将重点建设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工作站进行现场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并把该部分学生的全年学费作为合作办学的投入。企业从中除获得合作办学收益、社会培训收益、技术服务收益外,还获得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人力资源效益和政府政策优惠,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建立国防职教集团制度体系。①政府出台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制度。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拨款、投资、税收特惠管理办法》、《行业入职资格认证管理条例》等,规范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咨询机构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投资、评估、指导等方法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多策并举,为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②建立国防职教集团制度。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为基础,根据管理的层次、幅度和授权决策次序,制定和完善职教集团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建立由职教集团组织、行政、财务、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等体系组成的国防职教集团制度体系,确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宏观管理体制,规范职教集团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保障体制。③建立校企合作制度。落实合作各方责任,规范操作流程,监督合作办学实施过程,评价合作办学质量,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才“共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包括《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章程》、《院长与企业厂长(经理)联席会议制度》等;建立校企“共享”的师资培育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章程》等;建立校企“共赢”的激励制度,包括《校企合作办学效益分配制度》、《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等。

5.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①互惠共赢机制。以职教集团为合作平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以“如何使企业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获利”为突破口,确立互惠共赢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将员工或准员工的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降低人员培训成本;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解决短期内的人力不足,而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提升了专业技能;把企业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来源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调动教师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因此,互惠共赢机制的建立,为校企合作、多方共赢提供了动力保障。②多元合作机制。职教集团以互惠共赢为基点,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精心策划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多方协商筹措合作办学经费,依据投入比例合理分配合作办学效益,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③协调机制。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基于合作多方的利益与发展需求,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积极发挥各方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建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主体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作用,增强内部凝聚力和社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④激励机制。职教集团建立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引入市场经济成本概念,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产权界定和利益分配,形成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真正实现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达到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

6.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学院结合地方和军工企业特点,构建了具有西部特色的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一是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将合作对象分为三个级别,即:核心级、骨干级和普通级;二是根据合作级别,因地制宜的选择合作模式:与核心级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和人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办学(如工作站);与骨干级和普通级企业主要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共同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具体工作;三是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合作办学规划,循序渐进,逐步深化集团化办学。这种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与学院现状相适应,既避免了紧密型办学中产权、人事等难点,又避免了松散型办学中游离不相融的弊端。

三、结语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军工行业,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载体,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进了资源共享,拓展了办学空间,疏通了就业渠道。通过科学组织、精心设计,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合作办学的活力,基本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体现了国防职教集团的多元利益,初步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耀明,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2]周兴德,曾东升.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3]穆丽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和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日益迅速,其办学体制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并且越来越受社会的认可。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因为民办高等教育在大幅度发展的同时,其内部问题也日渐暴露。本文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使用SWOT法分析A职业技术学院,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建立SWOT模型,针对A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提出相应发展实施途径。

1、A职业技术学院的SWOT分析

A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民办高职院校,成立于2000年,通过发展和积累,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六千人,教职工近五百人;现有土地面积近700亩;学校各类建筑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总资产近5亿;建有各类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共211个,校企合作单位85家,公共服务平台1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2.98万册;学校总资产5.2亿。

1.1、A职业技术学院优势分析

(1)地理优势

A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城市。南通区域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现在,南通已经全部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被誉为“北上海”,形成了“沪苏通”小金三角。

(2)办学机制灵活,有充分的自

由于民办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A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充分的自,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职工聘用、教职工薪酬、管理体制、资产和办学经费的拥有和分配具有充分的自等。

(3)开创了“亦工亦学、工学结合”特色教育模式的先河

学中做、做中学,既学习又生产,把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相结合。通过工学结合,学生不但能实践并巩固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只是,更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积累经验,锻炼自己,为其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A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成果显著,培养出了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还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

(4)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A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总支,积极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设了一系列就业市场广,高技能人才紧的专业,组建了六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省内外百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合作协议。

(6)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就业导向

A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设置专业,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根据麦可思数据调查,A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5.2,在全省中名列前茅,办学以来的11届毕业生生均就业率达97.39%,毕业生的双证率达100%。同时,学校还对204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率达95.56%,对近三年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达72.3%。

1.2、A职业技术学院劣势分析

(1)品牌影响力欠缺

A职业技术学院尽管有十四年的发展历史,成绩也斐然,但与其他公办院校相比,差距很大,加上受民办性质的影响,A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品牌形象并不高大。

(2)内部管理水平较低

A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其资产以董事长个人出资为主,受传统影响,学校管理者大部分均来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A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模式不自觉向公办院校倾斜,加之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董事会、校长职责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使得A职业技术学院失去了其特有的管理特色。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家族式管理”和“出资人的一票否决权”的存在,导致了外来管理人才无法进入、非专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有失公平等现象普遍发生,这些严重影响了较之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生均培养成本高

和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形式不同,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主要还停留在政策层面,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学费,并没有国家拨款,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普遍偏高。由此,为了正常运行,只能通过增加学费的方式。A职业技术学院人均每年学费文科生12000,理科生13000。和其它民办高校一样,由于没有政府的拨款或企业的赞助,A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只能依靠与出资人的投资和学费收入,走的是“以学养学”的经费获得模式。经费的日常支出主要包括教学仪器的购买、人员工资的开支、学生的培养、校舍的扩建和资产的添置等,所以,A职业技术学院的经费十分紧张,甚至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就不得不将固定资产进行抵押,向银行大规模贷款,用学费循环偿还贷款和利息。

(4)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从学历结构上看,A职业技术学院高学历的教师缺乏,取得博士学位教师寥寥无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师占在校教师比例也很低;从职称结构上看,拥有高级职称人数偏;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年轻教师多,科研能力较差,工作阅历较浅,专业实践经验相对薄弱,所以,A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全方位、多渠道优化教师结构、合理提高教师学历,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1.3、A职业技术学院机会分析

(1)国家先后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改革开放后,国家确定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公共发展的格局”方针。除《宪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表示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支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民办高校发展;《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顺应沿海、沿江开发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需要,大力发展苏北地区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区域结构,民办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2)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根据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省沿海发展规划,南通将全力实施江海联动有江拓海战略,重点加强大港口、大物流、大能源等战略支点建设,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

现阶段南通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学校供给能力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南通具有专科以上人口为56万,占人口总数的7.7%,低于全省10.8%的平均水平。根据“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五年内南通专业技术人才从45万人增加到60万人,高技能人才从10.7万人增加到20万人,而南通每年自己培养和回通工作的毕业生远远达不到以上数据,所以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A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将有利于增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力和人才支撑力,更有利于实施区域规划,开创长三角南北两翼协调发展的局面。

1.4、A职业技术学院威胁分析

(1)生源减少

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2000年-2008年由于高考人数处于正常范围内,扩招没有达到抢生源的地步,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峰值,超过一千万,但从2008年以后,适龄高考人数明显减少,参加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适龄高考人数下降的现象将持续到2020年。生源减少的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的最大的威胁。

(2)生源质量差

从录取顺序看,是按照先提前批次本专科,到一本、二本、三本,再到专一、专二的顺序进行录取。而A职业技术学院是民办高职,所招生的批次属于专二批次,从一本到专二,按照分数高低顺序录取,这就导致了专二院校录取分数是高校最低的,学生智力素质和文化水平也相对最低。专二批次生源大多都存在能力差,成绩差,态度差,习惯差,由于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情绪稳定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极端行为或想法。另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思想较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但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识别能力欠缺,上当受骗屡有发生。由于基础差,能力欠缺,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考试,修不满所需的学分,长此以往,达不到毕业条件,所以也会选择中途退学的方式结束学业。

(3)部分高就业率的特色专业招生困难

光伏应用、风能动力、船舶工程等专业虽然特色明显,但是由于受行业和国际走势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吃苦精神欠缺和家长溺爱,这些专业很难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以风能动力技术专业为例,目前风机检修技术自动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不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辛苦,但是室外作业这一工作性质,很难使得家长转变观念,这类专业每年录取率在A职业技术学院整个录取中都处于垫底位置。

2、A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战略

SWOT矩阵分析是将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结合起来的二维矩阵作为分析手段的方法,通过对A职业技术学院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得出SWOT矩阵。(详见下图)该矩阵产生了四个可行的备选战略,但是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优势

劣势

地理优势明显、办学理念新颖、办学机制灵活,自主性充分、开创新的教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就业导向。

教师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水平低、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生均培养成本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

机会

SO 增长型战略

WO 扭转型战略

国家政策鼓励、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提升办学层次、利用专业为导向,创建A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以创新的教育模式,为地方经济服务。

利用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借助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度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威胁

ST 多种经营战略

WT 防御型战略

生源减少、生源质量差、部分高就业率的特色专业招生困难。

通过办学特色,全方位吸引生源、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对高就业率的专业,在招生时适当做针对性的宣传

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品牌效应、提高社会认可度,通过其它突进筹措办学经费,缓解经费紧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改善学生素质

A职业技术学院在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时在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应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全省第一家民办事业单位性质的身份和升格本科院校的契机,扩大品牌效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育和科研水平,合理改善师资结构;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加强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服务做贡献。

从A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规划中可以看出,A职业技术学院的需要是在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持下,全面提升办学内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的竞争力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办好本科教育,完成由高等职业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顺利转型。所以,综合考虑成长型战略才是A职业技术学院所应该选择的。A职业技术学院要想得到长期发展,需要充分依托外部机会,通过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和内部劣势,以此来获得长远发展。综合以上分析,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选择成长型战略即SO战略。

3、A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战略实施途径

战略实施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没有实施的战略犹如纸上谈兵毫无意义,通过SWOT分析研究,就A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下实施途径。

3.1、完善办学条件

A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基础体系建设时,首先需要做到事事有据可依,对资产采购、资产管理、实验实训设备管理、文献采购、校园基建、安全等项目上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这些制度向全校公布,在运行时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并接受全校师生员工的监督,同时还应该在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制度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后勤保障的核心在于能否提供安全的服务,后勤保障的标准在于师生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后勤保障的精髓在于服务质量。因此服务也是A职业技术学院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主线,A职业技术学院在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中必须要坚持管理标准化,努力通过实践,展示责任意识,彰显后勤服务在育人中的作用。

3.2、完善体制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5号《民办高校管理若干规定》:“民办高校出资人对学校的各类资产和办学积累享受法人财产权,但是在享有的同时需要登记建账,并且不可随意分配。”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A职业技术学院的出资人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及时将资产进行过户,依法落实学院法人的财产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A职业技术学院今后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

董事会作为民办高等最高决策机构,由出资方成员和学院管理方成员以及教职工代表组成,一般出资方占据董事会大部分席位。所以,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决定了决策是否合理,决策是否随意。A职业技术学院只有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才能保证决策的合理和科学;作为决策执行机构的A职业技术学院党政联席会,必须要求党政领导成员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敢于负责,敢于主动;另外还需要成立监事会,监督学院的重要决策和财务审计等,同时可以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

3.3、提升师资素质

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必须能指导学生实习,必须能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实施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应用政策扶持,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宽选拔渠道,引进企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引进硕士毕业生,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教师是A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队伍的关键部分,是学院教学、科研的重要因素,更是学院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由于年轻教师数量较多,所以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也是A职业技术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年轻教师大多缺乏教学经验,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加强岗前,实施老带新的帮扶工程,帮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教学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A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教师有学历上的要求,年轻教师大多接受的都是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能力欠缺,所以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鼓励教师多动手,多下企业挂职实践,鼓励年轻教师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人员流动频繁是民办高校的主要特征之一,A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办高校也是如此。留住人才、加强教理,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就要求A职技术学院对教师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重点培养优秀教师,同时,淘汰不符合学院要求的教师。

3.4、做好党建工作

2013年江苏省教工委下发的《江苏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对民办高校党委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明确规定,即民办学校党委在学校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监督保障作用和凝心聚力作用。

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根据要求构建党组织,并合理定位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立足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开展党建工作。在平时工作中,党务要积极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始终遵循党的理论指导原则。同时,党委应该积极参与A职业技术学院的重大问题决策,支持董事长行使职权,支持学院的改革发展,并认真做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及反腐倡廉工作。

党员是党的活动的主体,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实践活动中处于积极的地位。A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必须要把保障和落实党员民力、调动党员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除了加强宣传外教育增强党员意识以外,还需要开展一系列评议活动,让党员接受群众监督。同时,需要有激励机制,在年轻党员中提拔能人干将进入到管理岗位,在教师党员中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3.5、构建校园文化

制度文化具有显性的强制作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运行的支持和保证系统,同时也是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A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时间较短,人员流动较大,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只有用适合的制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独有办学特色。因此,A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应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管理文件,依照管理条例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灵活的办学机制,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其次,需要建立完成的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制和监管制及考核制,做到有文可依,有章可查。最后,需要从A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出发,创建文化建设的载体,创造符合A职业技术学

校园文化的构建要以物质文化为前提和基础保证,想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全面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A职业技术学院从加大经费投入开始,充分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以实用为基础,将实用与审美和育人相结合。校园精神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方面,A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三风建设,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读书学习的内涵;要善于挖掘创新校园文化,提炼精神,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对内提升内涵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外树立品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扩大品牌效应。

3.6、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静态知识的教授,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校一毕业就能进入企业一线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这就要求A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应该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讨论时,应将企业需求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将生产过程带入课堂。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核心部分。A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开放式、共享式的信息化教学服务系统,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手段。教学资源库建成后,将会满足学生自主学校的需要,实现教育教学无纸化办公,提升教学质量。

3.7、注重学生成才培养

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决定了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远远高于公办高校,对于很多贫困学生的家庭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面对这群学生,如何让这些学生不辍学也是民办高校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A职业技术学院应该从收取的学费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好经济补助工作,多多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回自信,同时还需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也需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和生活。A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人才培养系统,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管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考核体系,定期检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进行。在生活上要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和宿舍管理制度,重视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

3.8、服务社会建设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指导思想

1.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将从体制上改变学校管理企业的模式,即把原先学校以行政方式管理企业的旧模式转变为以产权和资本运营方式管理企业的新模式。真正做到校企分开,校办企业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市场主体。

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处理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创办科技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道路。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小型科技企业,走出校门,积极与社会结合,走出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2.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指导方针,以改革促进发展,靠发展带动改革。通过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理顺学校和企业关系,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具有高校科技特点的企业经营形式,促进校办企业资产的优化重组,推动校办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量,使高校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源泉,确立高校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校企改制工作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校办企业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的原则;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并重的原则,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国家法规和政策框架内,兼顾学校、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资产剥离及核销、股本设置、配股等一系列问题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改组改制,区分不同企业和不同情况组织实施企业的改组改制。

二、部分高校校办企业的改制方案

北大将组建北京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对北大现有的校办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清华大学将设立“清华大学产业领导小组”,同时,将原有的“北京清华企业集团”改制为“清华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清华控股公司)”,行使资产经营公司职能。组建后的北大国资委和清华大学产业领导小组将代表学校负责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北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清华控股公司经过各自的国资和产业领导小组授权,对两校所属企业享有出资人的权利和行使所有者职能,通过参股、控股企业的股东会派出董事、监事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对企业进行投资等。

改制之后,无论是控股还是参股,新成立的资产经营公司将是校属企业的惟一股东。资产经营公司将是具有独立民事责任的实体,下属公司出现问题,学校将不再承担责任,完全由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两大名校校企改革如取得成功,其模式会很快在国内高校校企、特别是校企上市公司中得到克隆。

三、对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建立新型管理体制

学校校办企业要有长足发展,除了要发挥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外,还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科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坚持社会化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校办企业是指大学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要用企业和市场的标准来发展企业,而不是用大学和学术的标准来办企业。也就是说,大学办企业要以企业的治理方法和观念来管理,而不能用大学的管理方法把企业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来管理。高校校办企业工作长期沿用的“计划立项―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旧模式应当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新模式。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改变事企不分现状,改变过去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投资办企业的作法,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产权关系。通过改革,首先要建立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企业改制后,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是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由校办企业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校方经营性资产所有者的职权,负责委派校方董事,并根据学校投资份额大小,行使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是建立灵活有效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制后的企业要按公司法有关规定,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的运行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样就在高校与企业间设置了一道“防火墙”,避免高校因企业经营不善而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把学校承担的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学校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形成国有资产所有―管理―营运―经营体系。该公司应有责任依法保护国有资产和学校权益。

2.加快产权界定和改制

目前,校办企业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事企不分,而事企不分的根本原因是产权关系不清,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分,投资者和经营者权责不明,企业没有真正的法人地位,因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

尽快明确资产权益。按照改制工作进展步骤,学校首先要对校办企业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对增量资产要处理好国家、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建议企业与学校三七开比例范围,允许企业内部骨干人员以有偿而又优惠的条件实现个人持股。对职务发明,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个人的权益分配,应保证技术持有者合理合法地取得权益。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政府部门应做出明确规定,以便有章可循,按规办事。

3.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的基本要求,它有利于增强校办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及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兼顾学校、企业与职工三者的利益,更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不良资产剥离及核销、股本设置和配股等问题上,学校做出利益让步,允许边发展边规范。

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主管部门应指定下属机构负责组织高校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校办企业改制后,企业股本结构可以有学校法人股、社会法人股、企业集体股、企业职工共享股和个人股。其中主要经营者和技术骨干提倡占大股。学校与改制后企业的关系,是校方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因此学校也逐步

改变原有的产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目前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代表学校行使校方资产所有者的职权,享有委派校方董事、选择企业经营者、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校方股权收益、监督校方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等权益。通过资产重组和改组改制,实现校办企业资源配置合理化,提高校办企业的资产集中度和资本控制力,集中力量办大事。逐步实现企业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形成规模经济,创造规模效益,并逐步建立起学校经营性资产的新型经营管理监督体系。

4.坚决维护“校名权”

由于历史渊源,目前高校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前缀冠上校名。企业冠上校名具有两重性,从积极一面看,社会对企业信用及其产品质量比较“放心”,且办得好的企业,可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的无形资产价值;从消极一面看,社会对高校办企是否“不务正业”表示疑虑,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损害学校形象,毁坏学校声誉。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企业己经脱离学校,还冠以校名进行宣传;学校中有的私人办企业,也用校名。这不仅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还往往带来其他不良影响。加上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激烈碰撞,社会上对冠以校名的企业颇具微词。有鉴于此,暂不以荣辱观来对待这个问题,而从规范管理上认真研究解决,即使是由学校孵化出来的企业也不应冠上校名;已经冠上校名的企业应从法律程序(如工商登记)上“退出”;对脱离学校的企业或私用校名的企业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予以制止,坚决维护“校名权”。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牛金荣,等.北京大学启动校企改制方案[J].北京青年报,2001,(4):187-189.

[2]周巨樟.高校合并后校办企业集团化改造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65.

[3]徐书理.促进校办企业发展的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8-101.

[4]李苏昌.浅析校办企业管理[J].绥化师专学报,2002,(3):65-67.

[5]周菊英,周志荣.对高校校办企业规范监督管理机制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5-147.

[6]姜寿山,郭波.以改革促进高校产业的发展[J].科技•人才•市场,2002,(5):34-36.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d played a remarkabl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ndustrializ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that not allow to ignore and must vigorously standardize construction for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work, studied and discussed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provided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with examples, and put forward some experience.

关键词: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资产经营

Key words: technology industr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property administ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11-02

0 引言

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依托自身学科特长和技术的综合优势,围绕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转化,由高校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参与兴办的以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形式,它不仅担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而且也肩负着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任。但高校科技产业普遍存在校企不分、产权关系不顺、体制管理不规范、缺乏投入撤出机制等突出问题,要保持其健康发展,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以下统称“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1 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资产分离 对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经清产核资及有关部门确认,按照资产属性,实行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建账、分开管理的制度。高校依据有关法规对经营性资产具有占有、使用、一定的处置和收益分配权利。

1.2 资产经营公司设立 依法设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或从现有校办企业中选择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资企业(以下统称“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资产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产权关系和法人治理结构,代表学校统一持有学校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统一对企业实施投资、经营和管理,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高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校办企业的资产(包括股权)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以投入到资产经营公司的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1.3 企业改制与规范 资产经营公司组织和指导校办企业理顺资产和管理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清理、核定企业资产,界定企业法人财产,明确企业投资主体,落实企业责、权、利;校内各院系及依托中心所办企业统归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并进行调整和改制;学校负责人除在学校资产领导小组和资产经营公司任职外一律不在公司兼职;校名仅冠用资产经营公司和大学科技园公司,其余一律取消。

1.4 资产投入与撤出机制建立 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活动应依靠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以转化成果为主要任务,以技术入股为主要方式,强化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上中下游良性互动。支持高校通过规范渠道转让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建立投入撤出机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一律实行竞争上岗,实行企业的劳动人事、工资管理制度,办理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对改制前在校办企业工作的原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处理[1]。

2 规范化建设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高校重教学科研,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发展校办产业缺乏明确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对规范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工作勇气和工作动力,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包袱较重,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仅停留在转发文件、召开会议等,不熟悉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程序和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缺乏切实有力的工作指导。

2.2 激励政策不落实 校办企业的工作人员存在职称评定、课时认定等人事管理方面的政策障碍,特别是当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贯彻以岗定编的原则,影响到高校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校办企业的原有为学校筹措经费、为教育教学提供实习场所及条件、为学校改革承担分流人员的功能,目前均已逐步弱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开办校办企业的积极性;受脱钩政策影响,个别地方区县政府采取停止办校办企业的政策,将教育经营性资产直接划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等。

2.3 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和企业资产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校办企业与学校、校办企业自身都存在产权关系不清、资产混用等现象。部分高校在以非经营性资产投资创办企业,既未对投入的经营资产进行资产评估,也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非转经手续,导致产权关系不清,企业经营者“责、权、利”不对称。在资产收益的分配上严重缺乏对经营者和经营活动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一旦企业经营不力,形成经济和法律纠纷后,最终受损失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还是校办企业的投资主体高校[2]。

3 解决规范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牵头建立绿色通道 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效果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上海市委市政府把高校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列为各高校党政齐抓共管的“一把手工程”予以关注和支持,每年召开的两次高校院校长会,要求各高校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当作落实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当作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上海市领导亲自把关审批所有需要核销的资产,实行问责制,强调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要同“211工程”、学科调整、本科教学评估、招生改革等高校工作重点一样;遇到政策困难时,教委主要领导带队走访市政府的财政、国资、工商等部门,主动上门沟通、协调,同时争取政府投入,帮助高校企业度过难关。

3.2 出台规范化建设配套政策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要求,各省市分别针对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工作规程和指导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高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调动人员积极性、推进产学研合作、优化发展环境等四大方面推出了22项支持措施,包括试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制度,开展期权激励试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四个70%”的奖励政策等,并在每一项具体措施条款后注明负责落实的责任单位。

3.3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推进 为了对应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有关职能,江苏省成立了隶属教育厅的科技发展中心,属事业单位编制,在承担高校有关科研基金、科研成果、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产业等方面管理工作的同时,成立专门机构,专人专职负责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上海市成立了隶属市教委的教育企业管理中心,采取“齐步走”的方式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针对改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校负责员进行集中专题培训,将各校的资产划转情况分为6大类内容汇总公示,敦促学校做好这项工作。

3.4 切实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在清产核资中处理负资产企业,如果全部注销,不仅时间长、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而且可能需要补交巨额税款[3]。华东理工大学的经验是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后先行划转资产,再实施审计、评估,把清产核资这一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环节适当置后,对加快高校企业改制的进度、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具有实效;在理清债权债务、完成法人变更后,暂时封存所有印鉴账册,只做年检注册,不作任何经营。

3.5 妥善安置事业编制人员 江苏省教育、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五部门于2005年联合下发的1号文件中突出强调,高校企业的改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兼顾学校、企业和员工三者的利益,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江苏高校在人员的分流和安置上,强调“返校之门不关上,政策路径放宽松”,要求从后勤、保卫、实验等部门提供岗位让改制中富余的事业编制人员“双向选择、重新上岗”;同时放宽条件给工作年限较长、身体较弱者办理企业内退或提前退休,对社会人员的清退则一律通过劳动仲裁解决,支付必要的改制成本,解决发展后患。

3.6 研究资产公司的功能定位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有两方面职责,一是“防火墙”,即通过管理学校所投资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以规避和抵御学校直接投资企业所面临的政治、道德、经济和法律风险;二是“孵化器”,即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构建学研产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4]。资产经营公司不只作为企业,还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起与学校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沟通的渠道,协调解决校企改制人员的安置问题等其它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并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筛选和孵化管理的投资经理人服务团队,推动高校科技园平台建设,使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运作的更加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更加高效和灵活,协调建立科研创业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以及绩效考核体系等[5]。

3.7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校办企业要在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高校企业股东的多元化,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南京工业大学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充分发挥学校研发优势,社会投资方的懂经营懂市场的优势,不苛求企业由学校绝对控股,放权由投资方负责生产经营及市场营销,通过推行《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保底经营目标、建立了校企评价指标体系等手段来保障学校的股权收益,逐步建立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的机制。上海市教委也在全部市属高校企业中推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加强市属高校所属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6]。

3.8 研究校办企业发展新思路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高校每年问世的6000-8000项科技成果中,能够签约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仅占10%;而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达70%[6],这种差距折射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转化之间存在严重问题,也揭示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光明前景。华中科技大学于对长期亏损、投资无回报、主辅不清的企业坚决予以撤并或退出,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部级工程中心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源头,坚持“规模企业发展和孵化功能建设并重”。在建立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时,学校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专业从事项目筛选和孵化管理的投资经理人队伍,二是具备较强的融资及资本运作管理的资产管理队伍。

4 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

4.1 战略高度 将高校科技产业的规范发展放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即规范发展科技产业,不仅关系到高校本身,而且关系地方经济,甚至关系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全局,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应予充分重视并积极贯彻。

4.2 以人为本 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改制过程中涉及人员的安置,要从稳定大局的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落实好安置好事业编制的富余人员;二是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坚持实施人才战略,通过企业运作机制的创新,通过适当的奖惩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建立一支懂专业、有技术、善管理、能经营、重效益的企业经营管理团队。

4.3 治理结构 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学校分管产业、科技、财务、资产、人事的校领导及资产公司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代表学校履行资产公司出资人职责,行使资产公司股东权限。

4.4 双重身份 资产经营公司与“产业处”(或产学研合作部、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由于拥有“双重身份”,在学校层面具有话语权,在解决企业管理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可以提高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总结高校科技产业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处理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创办科技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威.浅谈高校校办科技产业的规范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7,(11):390.

[2]王玉.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内江科技,2007,(1):6,38.

[3]肖飞.湖北高校校办科技产业发展探讨[J].当代经济,2009,(3下):110-111.

[4]李仁刚.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功能定位与职能配置[J].中国高校科技产业,2010,(5):28-31.

技工学校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一)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至**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至**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以上。

(二)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以县(市、区)级政府办学为主,镇级政府大力支持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以县(市、区)级政府办学为主,省、地级以上市政府大力扶持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三)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我省各地财政能力,省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办学标准和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达到8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5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达到*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80%。

(四)实施振兴农村义务教育行动。省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四有”工程(有符合标准的学生宿舍、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堂、有清洁卫生的厕所和冲凉房、有符合标准的运动场),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生活用房和生活设施。实施义务教育“50班额”标准工程,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使班额符合国家“普九”规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实验室“新装备”建设工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充实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常规教学装备,加强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实施“强师兴教”工程,着力提高农村、山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五)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使辖区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年,重点抓好农村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片中心小学的规范化建设。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每个地级市建设1所以上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提高弱智、聋哑、盲人等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六)积极稳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年秋季起,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试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由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和地级以上市城区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由当地财政负责。

(七)认真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常住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的主力作用,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学校招收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学校。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应纳入流入地政府的正常财政预算,可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改善相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凡在我省居住半年以上并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的非户籍人口,其适龄子女随父母流入我省的,应列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范围。非户籍人口在同一市、县(市、区)连续暂住5年以上,有固定住所,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明,有计划生育证明并依法纳税的,其子女入学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具体办法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制定。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其中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力争达到75%以上。高中阶段优质学位(地市一级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标准的学位),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60%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80%以上。**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学校;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形成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民办高中招生纳入当地招生计划,招生政策与公办高中一视同仁。

(三)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通过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的普通高中,不断增加高中学位。普通高中原则上集中在县城或中心镇举办。原则上一般普通高中要达到18个班900人以上,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要有36个班1800人以上。**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80%的普通高中、其他地区60%的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0%、其他地区90%以上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1所省一级或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人口较多并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2所以上省一级或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鼓励民办普通高中上等级上水平。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一)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使其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年,启动*所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试点工作,建设25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55所)、125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其中技工实训中心25个)、150个重点建设专业(点);建设30所名牌技工学校、60个名牌技工专业。**年,建成*所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00所左右(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75所),重点建设专业(点)达到300个左右。每个地级以上市重点办好1所以上高级技工学校、3—5所部级和若干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重点办好1—2所示范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加快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年前启动建设5—*所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5所省级重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个部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15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和*0个高职高专教育综合或专项实训基地。

(二)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承担起本地区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责任,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布局结构,有效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在办好示范性骨干高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公办高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多元化办学的改革试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高等、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社会赞助、捐资、贷款、投资、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采取独资、股份制、联办、合作(含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在明晰学校产权、确保公有教育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允许行业、企业、社团和个人采取购买、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鼓励公办职业院校特别是骨干职业院校联合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

深化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继续调整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以市场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结构。继续改造一批传统专业,积极发展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电子商务、汽车应用与维修、建筑、纺织服装、旅游服务与管理、造纸工艺、现代物流技术、现代护理、现代农业技术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领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创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全面实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多种形式联合举办职业教育。鼓励高等、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多形式共建或联合办学,成立有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机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企业要积极支持和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建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序流动的机制,打通学籍界限。大力推行学分制,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准予毕业。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经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实行两年学制。扩大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招考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

四、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达到25%,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超过*0万人;**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30万人左右。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年全省在校研究生超过8万人。

(二)完善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三级办学”体制。继续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建设高水平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着力建设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省属重点大学,扶持建设一批省属本科院校;支持中心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包括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省的统筹力度,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除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其他省直行政主管部门不直接管理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公安、司法行政主管部门除外),逐步完成调整归口工作。鼓励和支持办学质量较好的本科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独立学院;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创办高等学校,积极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学来粤办学。鼓励高等学校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探索公办高等学校转制为国有民办高等学校或建立教育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新路子。支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障高等学校办学自。

(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积极挖掘潜力,努力扩大现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容量,扩大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模。合理调整本专科层次结构,充分发挥现有本科院校办学能力,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组建若干所新的本科院校,扩大本科办学规模。支持有条件的成人高等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任务。鼓励有条件的本科高校和硕士授权高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建设大学申请设立研究生院,加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有效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四)加强学科专业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设。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扶持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器机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能源与环保、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造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等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领域建设。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大力提高工科类专业及其学生比例,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设。

(五)大力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制定实施我省高等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到**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以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若干高水平大学和一批教学科研型大学。深化改革,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实行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申请国内外专利,切实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并重转变,建立起既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认定和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或独立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工程中心、实验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开发,推进高等学校科技产业发展。

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以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目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学科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制定实施我省高等学校中长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着力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建设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五、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一)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有序发展;优化、充实、提高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力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只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鼓励其加快发展。

(二)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民办学校用地纳入当地公益事业用地计划予以安排,非经营性教育设施用地可使用划拨土地的使用权。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民办学校的用地、基建、水、电及其他办学有关方面的规费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对向民办学校捐赠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并予以表彰。经批准,可以向民办学校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增强民办学校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对净资产状况和办学信誉良好、拥有自有资产的民办学校给予信贷支持。

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民办学校对接受教育者可以收取学费(或培训费),对在校住宿的学生可以收取住宿费。

支持民办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制定教育集团申报、审批、注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鼓励民办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三)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明确管理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级辖区内相应的民办教育工作,将民办教育纳入正常管理范畴,落实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民办学校审批、评估等制度,重点加强对产权、财务、招生、教学和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并将其纳入教育督导的范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相关民办教育工作。

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设置标准,制定《*民办教育机构设置标准》。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统一按教育部制定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执行。

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和公告制度、办学水平评估及评估结果公告制度、招生广告备案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导和支持成立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协会,使其在维护民办学校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开展办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强化民办教育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年,省政府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款,作为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民办教育。各市、县(市、区)政府也应设立专项资金。县级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可以与民办学校签订协议,委托其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并根据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数量和当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六、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年,全省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积极发展村级幼儿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力争达到70%,大多数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力争7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城市、县镇和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取消学前班,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全部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

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力度,积极扶持学前教育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建立灵活多样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充分满足家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多种需要。

(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开展部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推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设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推动专修学院和部分成人高等学校转型,或根据需要整合非学历高等教育资源和职业与成人培训机构,组建社区学院,对区域举办面向职业和生活的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辅导。大力推进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和广播、电视、报刊等终身教育设施的完善和经营。

(三)努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镇社会生活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等。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调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县、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倡乡镇化技术学校与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或中心小学结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学,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强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协调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网络学院的发展,两者逐步实现学分互认和转换,逐步将网络教育延伸到企业、街道、乡村、家庭,构筑起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七、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感染力、吸引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德育格局,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推进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创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和完善领导到学校作形势报告的制度。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功效。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网络信息时展的客观实际,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加强国情教育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逐步把廉洁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体系,让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评估,并将其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创新教育观和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调整和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全面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完善劳动就业准入与劳动力市场有机联系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若干个大型的资源共享、中高级连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专门人才和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启动省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艺术、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加强青春期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性保健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高中一年级和高等学校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军训活动,加强国防和军事教育。

(四)深化学生评价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综合、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和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探索升学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依法加大高等学校招生自。

做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就业;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招聘活动的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逐步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学校的专业改革和学科建设。

八、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一)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年,全省中小学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年,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

(二)加快教科网建设。积极发展省教科网,推进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网络建设。**年,在高等学校启动下一代互联网(IPV6)项目;实现全省高中阶段学校网络互联。**年,实现全省初中学校网络互联。**年,全省除贫困山区外,其他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实现网络互联。**—**年,查漏补缺,全面提升省教科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三)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省教科网建设中,充分发挥全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提供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开展高等学校网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开展网络图书馆建设,以电子图书馆带动全省学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教育招生考试信息化建设,提高招生考试管理水平。

九、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到**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总量有较大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达到7万人左右,中小学教师数量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4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7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5%以上),高职高专院校达到35%以上;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教授、副教授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达到45%—55%(其中“211工程”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可达到60%左右),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40%左右,高职高专院校达到25%左右,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0%、15%、4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30%左右。

(二)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建设,鼓励有资质的非师范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加强区域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各级各类教师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省设立“强师工程”专项资金,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各类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办好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班、教育管理硕士班,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到**年,形成学前和小学教师以专科为主、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本科为主且硕士占一定比例、高等学校新进教师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新三级专任教师学历和学位结构体系。在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工程。建立和完善刚性引进人才与柔性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制度。省设立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各级各类学校工作;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充实到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认定,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鼓励返聘和延聘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平高、身体健康的老教师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之间教师互聘、联聘工作,建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教师有序流动的机制,盘活教师资源;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短期聘任技术人员,不转户口、不转关系,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受聘人的职责、任务和薪酬。加强教师队伍交流工作,建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边远山区各级各类薄弱学校的制度。从**年开始,全省城区中小学教师首次聘任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到山区、农村薄弱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切实解决中小学班主任岗位津贴问题,着力改善山区、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教职工的特教津贴(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之和的30%)。积极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山区、农村任教。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积极争取我省高等学校有更多专家学者进入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继续实施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在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设置一批特聘教授岗位,特聘教授上岗人数达到40人左右,使他们成为我省院士队伍的后备梯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校级特聘教授岗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继续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使他们分别成为基础教育的管理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加大高等教育“千百十工程”工作力度,培养一批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他们成为特聘教授的后备梯队。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3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项目资助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千百十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后备梯队,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

(四)深化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的、定期调整的学校编制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各市、县(市、区)人事、教育、财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按照省编制标准的要求,落实教师编制,用好教师编制。不得以代课教师替代编内教师,要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做好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工作,配齐师资力量,精简行政机构,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使教师和科研人员、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党政工作人员等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其中,专任教师占学校人员总数的比例,高中达到85%以上、初中达到88%以上、小学达到92%以上,有特殊教育学生的学校都应配备能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康复等工作的专任教师。

依法落实学校用人自。高等学校享有《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的自。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包括教师在内的全员聘用(聘任)制。强化教师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深化后勤用工制度改革,按照企业管理的办法,根据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

积极推进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学校分配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作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校内分配办法,充分发挥工资收入的激励功能。

(五)制定落实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高等学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凡涉及学校人才引进需要办理聘(录)用、人事、入户、认证、社会保障、子女入托入学等手续的,人事、教育、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办理的事项,应当场办结;对属于审批事项的,须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办妥。

切实解决引进教师住房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将新引进教师住房统筹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规划,提供划拨用地,落实规费减免政策,由各高等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教师周转房,供教师租用。加快落实货币分房政策,对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符合货币分房条件的教师可一次性支取*年住房货币补贴作为借款,用于购买自有住房,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按照相应标准,发给符合货币分房条件的教师一次性住房资助金,已有的工龄也一次性发给住房货币补贴,以鼓励和帮助引进的教师购买住房。

按照“严把入口、公平对待、权益保障”的要求,保证民办学校教师在户口迁移、档案管理、教龄计算、职务评聘、业务培训、社会保险、表彰奖励、申请科研课题、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省教育厅应会同省人事厅、省编办等部门,建立完善有关制度,解决民办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落实和管理规范问题,保障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

(一)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体制。省本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优先保证教育的支出需求,教育财政性拨款必须切实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省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力争达到4%,**年力争达到5%。

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原则,制定免费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级以上市必须核定本地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按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核定各县(市、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发展的比例,一定三年,并采取措施确保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校舍建设、图书仪器设备购置。**—**年,省财政每年拨1亿元专款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和教学设备改造工程;每年安排1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英语教育的扶持力度。

(二)改革和完善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方式。建立和完善省属公办高等学校以生均综合定额拨款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行业主办高等学校参照执行。完善现行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根据高等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实际偿还能力,逐步扩大省财政贴息贷款规模,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贷款改善办学条件。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本级财政安排的非义务教育阶段专项可以在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后尝试财政贴息贷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建立贷款预警制度,各有关学校要严格做好贴息贷款的还款计划,财政部门对学校财政贴息贷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避免学校贷款转嫁为财政金融风险。

(三)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现行收费管理体制。鼓励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用非财政性资金扩大办学规模,凡符合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所增加的学位可按民办学校收费管理。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政策。统一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政策,省政府定收费项目,学校在规定的收费标准浮动范围内制定具体收费标准。大力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阶段学校的建设,不断增加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经费投入。除了对新建、扩建、改建高中阶段学校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外,政府应对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提供划拨用地,减免有关费用。各类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5%比例提取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四)鼓励和支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捐资办学。企业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事业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其他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强学校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指导,对学校提出的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税申请应及时办理。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正确处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关系,建立高等学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和城市中小学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改组、改制等方式,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和参与经营管理学校后勤基础设施,重点是学生公寓和大、中、小学学生食堂。

继续做好教育对口帮扶工作。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优质学校切实从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场地、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帮扶期限延长至**年。

(五)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免收书杂费制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政策体系。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专项补助制度。建立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技工学校智力扶贫工程。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财政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学生给予相应资助。高等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每年从学费总收入中提取*%用于资助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学生。鼓励和支持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或设立各种奖学金,以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推动“银校”合作,认真做好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

(六)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工资月报制度,对出现新拖欠教职工工资的市、县(市、区)予以通报,监督各地财政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地上报的教育经费统计情况,每年公布各市、县(市、区)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公办中小学所收取的学费、杂费、住宿费和捐资助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在*个工作日内足额返还给学校,全部用于学校运作,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抵顶财政预算内拨款。省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经费确定用于教育发展的比例,必须确保用于教育发展,不得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各地要结合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财务结算中心建设和运作。

建立省属高等学校财务评估制度。根据省属高等学校年终财务决算报表,对学校财务状况、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发展潜力进行评估,预防财务风险。

**年前建立起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审计监督机制,形成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和高等学校内审机构组成的审计监督网络,走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的路子,加大对教育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保障教育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十一、大力促进教育区域合作和教育国际化

(一)积极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各省(区)教育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共同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学术研讨。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法制建设、办学体制、管理模式、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学改革、教师培养与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加强科研协作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推动建立区域高等学校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内地9省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机制,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网络链接。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粤港澳台各级各类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友好省州、友好城市资源,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立足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行“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吸引国外优质高等学校来粤合作办学。对原创性研究和最有可能取得世界一流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予以重点支持。积极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与国外高等学校之间学生交换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三)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将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作为我省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作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改革和完善留学生教学、生活管理制度,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水平。发挥“侨乡”优势,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子弟来粤求学。

进一步加强汉语教材、汉语师资队伍和汉语等级考试题库的建设,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效益。重点抓好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汉语教学中心的建设,逐年增加国外汉语教学中心的数量。

开拓教育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的有效途径。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学科如中医药、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可先尝试“走出去”,在境外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每年有组织地到条件成熟的国家举办教育展,推动来华留学、境外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

(四)积极解决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问题。按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在港人、台商和外国人以及回国创业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地进一步开办港人子弟学校、台商子弟学校和国际学校。持有《*居住证》人员子女入读托儿所、幼儿园与户籍人口子女享有同等待遇。

十二、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

(一)建立和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政一把手对当地教育现代化建设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设置等重要问题。必须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并组织实施,对学校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落实省领导挂钩联系高等学校制度。认真抓好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督导工作,把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研究制定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进程。加大有关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力度。在过去清理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再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理,凡是与上位法有抵触的均予废止,并根据需要提出制定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建议。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实施意见;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制定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办法;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法规,增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能力;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规范教育督导工作。加快教育投融资、终身教育、校园治安、考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要求的行政管理方式,依据法定职责、权限与程序管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探索教育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依法保护举办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工作。强化督政,促进区域、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的建设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力争到**年有70%、**年有90%以上的镇基本建成教育强镇;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抓好教育强镇试点,逐步铺开,力争**年基本实现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督学,规范办学行为,加快增加优质学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等级学校评估转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督导评估。建立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导标准,重点抓好初中生“防流”、“控流”工作。积极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量监测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督导工作网络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具有我省特色、有利于分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强化专业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评估专家队伍,规范教育评估行为,改变现行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评估模式,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评估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