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护理知识

婴幼儿护理知识

婴幼儿护理知识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 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 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 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 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 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 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第2篇

指导思想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降低婴幼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加强婴幼儿早期的启蒙教育,健立健全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机制。婴幼儿早期发展是出生缺陷干预三级预防中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务要求

本年度末,基本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体系,基本普及培育婴幼儿科学知识,改善婴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婴幼儿的综合素质,基本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需求。

基本方法

1、成立机构

为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促进婴幼儿个体身心健康、智力开发,我乡决定成立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使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得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序的开展。

2、加大宣传

利用妇女节、生殖健康普查、入户随访等时机向广大妇女群众大力宣传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人口学校等宣传和科普阵地的作用,提高全乡人民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认知度,促使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指导服务

⑴计生服务所在举办药具知识培训时一并将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列入培训内容。每年至少举办2-3次培训班。

⑵充分利用计生服务所卫技员丰富的医学知识,在为计生服务对象进行孕环情检查、四种手术实施、孕前优生检测等医学操作时,为服务对象提供规范的科学的育儿指导服务。

⑶计生服务所与乡卫生院、卫生所合力形成更为强大的医学队伍,为全乡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育儿科普知识,及早发现一些可及时干预的婴幼儿早期或潜在疾病,指导纠正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员一些对婴幼儿早期发展不利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全面提高群众的育儿知识。

⑷与乡中心幼儿所加强交流,共同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的指导率。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秀山县;婴幼儿贫血;发生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113-03

缺铁性贫血(IDA)指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造成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1]。婴幼儿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6~24个月龄是儿童贫血的高发年龄段,喂养方式、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要量多,疾病、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均可影响儿童贫血的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显著改善,但儿童贫血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2]。重庆市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居民对于儿童营养重视不够,缺铁性贫血发生较多。本研究旨在对重庆市秀山县婴幼儿贫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国妇联、原卫生部、全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开展了“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重庆市为项目省市之一,秀山县、武隆县和巫溪县为项目县,项目县的基线调查选在了秀山县。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于该项目秀山县2011年11月的基线调查数据。

1.2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秀山县辖区内选取地形地貌相似,3岁以下婴幼儿数大于300的2个样本乡。在样本乡辖区内,将村中6~24个月龄婴幼儿数大于30的行政村按照经济水平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各等级的行政村数基本相等,每个等级中随机抽取1~2个行政村,共计8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样本村中6~24个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全部为调查对象。对调查的婴幼儿进行采血查血红蛋白(Hb)和铁蛋白,对家长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

1.3 贫血诊断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标准:6~59个月龄儿童贫血诊断标准为Hb < 110 g/L[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EPI DATA 3.1将数据录入电脑,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贫血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秀山县共调查6~24个月龄婴幼儿347例,其中,男190例,女157例;贫血发生68例,发生率为19.60%;其中,男32例(16.84%),女36例(22.93%),女孩贫血发生率略高于男孩,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1,P = 0.160)。6个月~

2.2 婴幼儿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采用全局择优法,自变量回答肯定赋值为1,否定赋值为0;因变量贫血赋值为1,不贫血赋值为0。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添加蔬菜水果、添加豆类、添加奶类、添加强化营养素食品和开始吃辅食的月龄(P < 0.05);其中,添加蔬菜水果、奶类是贫血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11、0.18(P < 0.05);添加豆类是贫血的危险因素,OR值为3.42(P < 0.05);没有添加强化营养食品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是添加加强化营养食品的2.24倍;吃辅食的月龄每晚1个月,婴幼儿发生贫血的概率增加1.18倍。见表2、3。

2.3 监护人知识调查情况

被调查的监护人中,仅15.6%了解过婴幼儿贫血这种疾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婴幼儿会发生贫血;让儿童做过Hb检测的仅有14.4%,其中22.0%的儿童检测有贫血;家长们对婴幼儿贫血的知识了解很少。见表4。

3 讨论

儿童贫血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政府重点防治的儿童“四大疾病”之首。WHO估计全世界有40%以上的人(>20亿人)患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7%,发展中国家为42%[4]。6~24个月龄婴幼儿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患缺铁性贫血风险最高的人群。婴儿出生至6个月龄铁的需求主要靠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婴儿6个月后需要及时补充含铁量丰富或铁吸收率高的食物。4~6个月后婴儿的铁需要量逐渐增加,至1周岁婴儿铁需要量在人一生中是相对最多的,由于体内没有储存铁,所需铁量必须依靠膳食补充,但是一般的膳食补充难以满足其生理需要[5]。

本研究调查秀山县农村地区贫血的发生率为19.60%,男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个月~

对于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添加蔬菜水果和奶类是贫血的保护因素;添加豆类是贫血的危险因素,OR值为3.42;没有添加强化营养食品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是添加强化营养食品的2.24倍;吃辅食的月龄晚1个月,婴幼儿发生贫血的概率增加1.18倍。表明在秀山农村地区,为了降低婴幼儿贫血发生率,需要推动婴幼儿添加辅食,多补充蔬菜水果、谷类、奶类,而且在4个月后及早补充辅食。本次调查发生添加豆类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豆类尽管含铁量高,但为非血红素铁不易吸收,且大豆蛋白对铁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孕妇贫血患病率高的人群中,婴儿后期缺铁与贫血的患病率也同样较高[6]。但是本次研究中母亲孕期是否贫血与婴幼儿贫血无关。很可能因为母亲贫血诊断后会更加注意婴幼儿贫血的预防。

本次调查的监护人中,仅15.6%了解过婴幼儿贫血,同时家长们对婴幼儿贫血的知识了解很少。可见,家长的知识欠缺也是婴幼儿贫血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儿童贫血与母亲低下的育儿知识、母亲缺乏健康营养的文化知识以及缺乏对婴幼儿的喂养训练等显著相关[7]。贫血知识缺乏的母亲,其婴儿贫血率较高。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在婴幼儿科学喂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加大预防缺铁性贫血的社区营养教育的力度。故而在秀山县及重庆的其他区县推动预防婴幼儿贫血的健康教育必须大规模地开展,让家长们更多地了解婴幼儿贫血,了解预防婴幼儿贫血的知识和方法。

我国西部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情况严重,应定期对该地区婴幼儿进行贫血筛查。6~24个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日常添加的辅食很难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家庭辅食喂养的基础上,应用营养素强化补充食品可提高婴幼儿喂养的质量,保证婴幼儿的营养和健康需要。健康教育中应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 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 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8]。多补充动物肝脏、血、瘦肉、鱼这些含铁丰富又容易吸收的辅食[9]。蛋黄、豆类、坚果、深绿色蔬菜尽管含铁量高,但为非血红素铁不易吸收,与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同吃,可以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10]。应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干预儿童贫血成功的案例[11],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需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意识,在贫困农村地区推广补铁的辅食营养补充品[12]。

[参考文献]

[1] 高宁,盛晓阳,刘申.上海市区6~24月婴幼儿贫血发生的长期纵向观察及相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5):441-443.

[2] 刘畅,孙静,赫欣.婴幼儿贫血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06):946-947.

[3] Adu AS,Lartey A,Brown KH,et al. Home fortification of complementary foods with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s is well accepted and has positive efects on infant iron status in Ghana [J]. Am J Clin Nutr,2008,87(4):929-938.

[4] Biian K,Khodarnorad Z,Ali G. Iron-deficiency anemia among children in Southwest Iranl [J]. Food and Nutrifion Bu Uefin,2007,28(4):406-411.

[5] 杨振宇,赖建强,汪之顼.辅食添加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9(11):986-988.

[6] 侯雪勤,黎海芪.妊娠中期母亲铁营养对婴儿早期铁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4):291-295.

[7] 李云,顾伟娟,赵黎.闵行区婴幼儿贫血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12(10):1447.

[8] 徐轶群,王惠珊,宫丽敏.辅食营养补充品对农村婴幼儿贫血的干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128-130.

[9] 陈云辉,余晟,邢绍鑫,等.铁之缘片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96-96.

[10] 古冬玲,翁文娃.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筛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87-188.

[11] Rocha DD,Capanema FD,Pereira Netto M,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nemia in children attending daycare centers in Belo Horizonte-MG [J]. Rev Bras Epidemiol,2012,15(3):675-684.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IPV;全程接种;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22-02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小儿,3岁以下占80%。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应用疫苗有效预防。[1] IPV从2月龄开始接种,全程共4针。通过对2011年1月-2011年9月查漏补种1063份资料分析发现,由于婴幼儿监护人缺乏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恐惧,加上全程4针疫苗接种时间跨度长,致使全程接种疫苗的依从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我院预防保健科门诊从2011年10月起,有针对性地加强IPV 预防全程接种整体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院预防保健科门诊接种IPV的婴幼儿1199例。

1.2 疫苗极其接种 疫苗为巴斯德公司生产,2―8℃冷藏运输并保存,接种途径为臀部外上四分之一肌肉注射,接种计量为0 .5ml,共接种4次。接种时间安排为2月龄、3月龄、4月龄、18月龄。

2 整体护理干预

2.1 创造安全、舒适、充满童趣的候诊环境 周围环境的布置与气氛对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对于认知功能不全的婴幼儿,环境更是意味着愉快与痛苦。[2]接种门诊注重接种环境的改变,在设计中融入人文气息,从灯光、颜色等作调整,使婴幼儿一进诊室就被所营造欢乐气氛感染,恐惧等不良心情也消失,对接种不再抵触,从而提高接种依从性。

2.2 优化就诊流程,缩短就诊家长及婴幼儿等候时间 长时间等候会增加焦虑情绪,甚至会失去耐心而放弃接种,进一步降低接种依从性和接种率。接种门诊首先优化就诊流程,在进门墙壁悬挂接种流程图,使家长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同时采用电子叫号系统排队,依序叫号办理登记手续,开出票后指引其交费快速到接种室注射,保证短时间内完成登记、接种等工作。

2.3 规范预防接种制度,做好计免相关告知,保证安全注射,提高监护人对接种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接种依从性。近年来由于某些媒体和网站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失实和夸大报道,使部分监护人对预防接种持怀疑态度,从而降低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依从性。我院接种门诊措施如下:

2.3.1 严格遵守疫苗流通、进货制度,严格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疫苗事件往往是冷链管理不善所致,因此我院注重管理制度化,责任具体到人,定期检查各冰箱温度,保证安全注射。

2.3.2 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做到尊重监护人知情同意权,提高监护人对接种人员信任度。每名满月到院接种第二针次乙肝疫苗的婴儿监护人,接种人员均发放IPV接种知情同意书,主要包括IPV相关知识简介,接种反应与接种禁忌,接种注意事项等,指导监护人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必要时上网查询。婴儿满两月龄来院接种前由登记台医护人员给予宣教后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发放的知情同意书文末专留签字栏签字,一式两份。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能有效帮助监护人准确了解IPV相关知识,解除监护人对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恐惧,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语言和操作行为,避免因口头告知内容不完善或监护人未能完全理解而造成纠纷;如发生上述不良反应时,出现的法律问题,可以提供文字依据,保护护士的合法权利;接诊护士签名,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了护理质量。[3]

2.3.3 针对性施行健康宣教,提高婴幼儿全程接种的应从性 有研究表明,儿童家长的认知水准与情绪变化、心理及行为状态对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父母的行为倾向可以改变儿童的行为倾向性,父母的帮助和心理支持对解除儿童的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家长会因孩子的恐惧反应而变得焦虑和无奈,从而作出不明智的选择。 [4] 因此接种门诊利用电子显示屏、挂图、宣传栏以及展板等工具进行健康教育和免疫规划的宣传,咨询登记里有疫苗的种类、作用、免疫程序、接种的注意事项、疫苗的价格等内容的上墙资料和印刷资料,监护人在等候和接种留观的时间可以咨询和查看。另外认真做好辖区内新生儿的家庭访视工作,传授育儿知识,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护理人员指导监护人以平常心态对待预防接种,顺利完成初次接种后,提醒监护人正确对待接种反应与注意事项,强调全程接种对于婴幼儿的重要作用,坚定其完成全程接种的信心。

2.3.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坚持按照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接种 接种前护理人员认真洗手、剪短指甲、戴口罩,认真核对疫苗批号、有效期、是否变质,及时更换冷藏包内的排冰,确保疫苗和一次性注射器的质量;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与监护人共同核对疫苗,确定无误双签字后方可注射,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接种前还需选择合适的接种部位(一般选择臀部外上四分之一),检查接种部位有无瘢痕及硬结,确定部位后严格消毒快速接种,注射完毕拔出针头时立即用无菌棉签轻按皮肤,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并做好预防接种的急救处置,备齐急救药械。[5]

2.4 实施无痛注射,提高婴幼儿接受注射的依从性 注射疼痛的体验会使婴儿童产生烦躁、恐惧心理,表现为哭闹不安、拒接合作等,如果婴幼儿情绪太抵触,监护人也会失去耐心,从而导致接种及时率大大降低。护理人员坚持做到①亲切和蔼、动作轻柔,使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分散婴幼儿注意力。如让其摆弄玩具、引导观看有趣的图画,对月龄大的儿童鼓励、安慰、表扬等;另外适当与婴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摸摸儿童的头和小手,让其感受到亲切、安全及鼓励,使其能配合注射,为下次接着做好铺垫。②疫苗在冷藏包取出后仍处于低温,注射时刺激性强引起疼痛较大,护理人员接种前将疫苗轻握于手心温热一下再给予注射以减轻疼痛;③要掌握“两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注药慢)无痛注射法,避免快速注药引起剧痛,使儿童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下次接种;④多数婴幼儿进针和注药时不感到疼痛,反而拔针后大声啼哭,主要是由于监护人害怕注射部位出血而用力按压所致,所以拔针前要嘱咐监护人轻压针口。护理人员在预防接种的每个环节做得人文关怀,使婴幼儿及监护人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坚持全程接种。[6]

2.5 设立接种后电话随访和查漏制度 根据临床观察,接种IPV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很低,但若处理不及时,也会降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了进一步提高IPV全程接种依从性,接种门诊开通了一部专门为监护人提供咨询和随访的电话。由辖区护士负责对未按时接种的监护人给予电话随访,询问孩子不按时接种原因,提醒监护人及时带孩子来院接种,对表示不能及时前来接种的婴幼儿监护人给予健康教育,劝其尽快前来接种,维持其对全程接种的依从态度。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者,电话指导监护人正确局部热敷,合理安排婴幼儿饮食、活动与休息,注意多喂水,密切观察体温、皮肤等变化,发现特殊情况及时来院诊治。

3 结果

排除婴幼儿身体状况不适合接种外,于约定接种日±24h内在本院或其他接种机构完成接种视为完全依从;自行延迟接种≥ 24h或停止接种视为不依从。全程接种疫苗依从率=4针次均在约定疫苗接种日±24h内完成接种例数/总例数×100%。2011年1―9月我院接种IPV的婴幼儿共1063例,按约定全程接种者为811例,全程接种疫苗依从率为76.3%。2011年10―2012年6月我院接种IPV的婴幼儿共1199例,按约定全程接种者为1112例,全程接种疫苗依从率为92.7%,与2011年1―9月相比,接种依从率有显著提高。

4 体会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在使用疫苗之前曾经导致很多病例瘫痪,婴幼儿按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不仅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尊重,避免护患纠纷,而且能帮助监护人准确了解IPV相关知识,解除他们对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恐惧,为全程接种依从性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强健康宣教能针对性解除监护人的心理负担,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接种。电话咨询与随访制度是对监护人的全程监督,保证接种依从性。总之将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健康宣教、电话咨询与随访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IPV全程接种婴幼儿监护人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于进一步提高IPV全程接种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脊髓灰质炎[J].社区医学杂志,2011,6(11):69~71.

[2] 李 芳. 整体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恐惧心理的影响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1(25):63~64

[3] 何淑英. 提高患者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依从性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1,18(4B):71~73

[4] 杨晓娟,杨玉仙,李廷学,等. 预防接种医护人员与受种儿童监护人的沟通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 (23):236~237

婴幼儿护理知识范文第5篇

一、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分析

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品质等五个领域,每一领域又分为子领域、子领域标准、幼儿行为表现举例等三个层次。

(一)身体发展

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其他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身体发展领域包括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的发展等四个子领域。

1.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控制头部和身体的运动;在他人的帮助下开始平衡和协调地运动头部及身体。12~24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用胳膊和腿来控制移动;开始出现一定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通过运动来表现自己。24~36个月婴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重点是控制身体运动,通过运动和协调来表现创造性。

2.精细动作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初步控制手和手指动作;开始使用手和眼来协调动作。12~24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较好地控制手和手指的动作;开始出现手眼协调。24~36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重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手和手指的动作;良好的手眼协调性。

3.自理能力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协助成人喂自己吃东西;开始协助成人穿自己的衣服。12~24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协助成人保持个人卫生;协助完成简单的常规任务。24~36个月婴儿自理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独立进餐;协助完成日常简单的任务。

4.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

0~12个月婴儿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对口头和身体危险的信号做出反应。12~24个月婴儿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表现出对个人健康需求的认识。24~36个月婴儿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重点是注意安全指令;关注个人健康需求;命名不同的食物。

(二)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是婴幼儿认知发展和终生学习的有力支撑。[2]该领域包括了与成人的人际关系、与同伴的人际关系等。

1.与成人的人际关系。

0~12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表现出依恋;对熟悉和不熟悉的成人反应不同。12~24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与成人建立人际关系;对熟悉的成人有安全感。24~36个月婴儿与成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表现出信任与安全感。

2.与同伴的人际关系。

0~12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产生同伴的意识;对同伴表现出的情绪有意识。12~24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重点是开始与同伴简单地交往。24~36个月婴儿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展现社交能力;对同伴的情绪敏感;开始与同伴建立友谊。

3.自我意识。

0~12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表现出初步的自我意识;初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12~24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24~36个月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行为反应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信心。

4.自我控制。

12~24个月婴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点是在成人的帮助下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成人的帮助下遵守规则。24~36个月婴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点是基本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基本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

5.自我表现。

12~24个月的婴儿自我表现的发展重点是通过美术和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24~36个月婴儿自我表现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表演游戏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三)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3]

0~12个月婴儿学习品质的发展重点是开始通过感官的探索来表现出对事物的好奇心;开始重复某些动作。12~24个月婴儿学习品质的发展重点是开始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对感兴趣的活动会集中注意力。24~36个月婴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重点是对学习的新东西感到好奇;对感兴趣的活动表现出坚持性;开始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语言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发展对婴幼儿其他领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领域分为四个子领域即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前阅读和前书写。

1.接受性语言。

0~12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能够对成人经常说的口语做出回应;根据简单的指令做动作。12~24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的口语做出回应;按照简单的指示和要求做事。24~36个月婴儿接受性语言发展的重点是对成人的口语做出回应,根据指示和要求做事。

2.表达性语言。

0~12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发展重点是开始利用动作或手势进行非言语性的交流;用声音进行交流;开始利用声音创造性地表现自己。12~24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的发展重点是用声音或单词进行交流;用声音或单词创造性地表现自己;问简单的问题。24~36个月婴儿表达性语言发展重点是用词语进行交流;用口语创造性地表现自己;问问题。

3.前阅读。

0~12个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对故事感兴趣;探索书籍;开始注意图片。12~24个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听较简短的故事;开始探索书籍的特性;对图片有意识。24~36月婴儿前阅读发展的重点是开始投入地听故事;开始对书产生意识;对印刷品中的图片和符号有意识。

4.前书写。

12~24个月婴儿前书写的发展重点是自发地涂鸦,如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的涂画。24~36个月婴儿前书写的发展重点是涂鸦;简单的画;口述信息;创造性的书写。

(五)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领域包括初步的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早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社会研究能力。

1.初步的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0~12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点是探索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12~24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重点是开始在引导下对物体进行分类和配对;开始对与数量相关的概念有意识;开始用逻辑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4~36个月婴儿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开始用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简单的题。

2.早期的科学探究能力。

0~12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12~24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用声音或简单的词语描述周围环境中的事物;问有关周围环境的问题;使用简单的工具。24~26个月婴儿早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点是用语言描述周围环境;用工具做实验。

3.初步的社会研究能力。

0~12个月婴儿社会研究发展的重点是知道重要的家庭成员和人际关系。12~24个月婴儿社会研究的发展重点是开始认识到个人偏好和与他人的区别。24~36个婴儿社会研究发展的重点是知道社区里的人物角色和人际关系;探索方位概念。

二、启示

美国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对我国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一)重视早期学习标准的可操作性

早期学习标准反映了社会各界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其主要的阅读对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和家长,他们并不具备较深的关于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论功底。因此,只有保证早期学习标准的文本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才会使家长和教师易于接受,并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教育实践。早期学习标准指导用语全面而详细、表述具体且清晰,同时对每一个关键词的详细解释使家长和教师不仅能了解早期学习标准的主要精神,同时还能掌握具体方法。

(二)坚持以“婴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早期学习标准把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看做是一个整体,强调婴幼儿身体、社会性、语言、认知、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整合,凸显对婴幼儿好奇心、创造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体现了佐治亚州社会各界对婴幼儿的期望。早期学习标准主要梳理和概括了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婴幼儿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个婴幼儿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早标还要求教师与家长应尽量提供多元化、个别化的支持与辅导,使婴幼儿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