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 四诊法; 外科; 观察

“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是一种从外测内、全面查微的诊断手段,即从不同方面综合采集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以此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缓急[1]。中医外科存在着危重多、抢救多、卧床多的“三多”特点,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传统医学医护不分家[2],临床实践中,笔者将中医四诊应用于伤外科的护理诊断中,准确做好急诊患者的评估治疗工作,收到满意的综合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共收治外力损伤患者215例,男146例,女69例;年龄11~72岁,平均(34.7±9.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0 min~4 d,平均(116.7±67.4)min。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3例、交通事故伤117例、刀刺伤45例、高处坠落伤37例、挤压伤13例。受伤部位:头部31例、脊柱23例、四肢105例、胸部18例、腹部27例、骨盆8例、颌面3例。受伤类型包括开放性损伤92例,闭合性损伤123例,其中,骨折52例、脱位33例、内脏器官破裂38例。排除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精神病史及烧伤、冻伤、电击、毒蛇和昆虫咬伤、化学伤等其他外伤患者。对所有伤者均根据不同伤情及时采取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菌消炎及手术缝合修补等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护理上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15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种类、部位及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进行护理干预。四诊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望诊及护理 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局部肿胀、畸形、出血等。如只见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而神色无明显改变,则只需进行外科常规护理准备;如见表现面色苍白,局部畸形,肿胀明显,功能障碍,则要积极做好协助整复、固定等抢救的术前准备;如见神志恍惚,面色苍白或灰暗,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或微弱,要立即配合医生做好开放静脉通道,做好吸氧、止血、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清创处理。

1.2.2 闻诊及护理 闻诊主要是指听语音、呼吸音、骨擦音和嗅气味,如伤者语音过低、呼吸音弱则提示伤势较重,需改变,协同医生止血、止痛、吸入氧气;如有明显骨擦音,则应妥善固定患肢,并予抬高;如嗅气味异常则反映腹部有损伤势,要及时协助医生加强支持疗法,行胸腔穿刺,引流或做好缝合修补受损内脏的手术准备。

1.2.3 问诊及护理 问诊是审察伤理病机之关键,是伤科辨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询问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属,询问内容不仅包括损伤发生的时间、经过、伤势、伤者感受等伤情,还要询问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既往伤病史、家族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等病史及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发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要禁止搬动绝对卧硬板床,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提示医生;加强饮食禁忌告知等。

1.2.4 切诊及护理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脉诊是切患者的脉象,不仅可掌握受伤范围、程度,还可掌握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若脉弦紧为疼痛剧烈,需查明原因行止痛处理,脉细数为出血较多,需进行止血扩容处理。触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静脉走向、曲直、充盈情况,由此了解病体温度、皮损、受伤部位与邻近有关脏腑和整体的关系等,从而鉴别外伤轻重深浅的不同,也为患者手术时输液作准备。如脉温肤热则表示存在瘀血、感染,需解除受压,活血通络,加强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有无四肢畸形、有无压疮、外周静脉功能是否正常等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两组分别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

疗效标准:本组外伤患者受伤类别不一,没有统一的疗效衡量标准,鉴于大部分为骨科伤,故参照《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以生存和伤残为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完全恢复生理功能,能正常学习、工作;致残:生命体重稳定,治疗结束,丧失部分功能,留下明显残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在整体疗效、患者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向来十分重视护理,整体护理、标本缓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施护是其倡导的主要理念,主要措施包括扶正祛邪、同病异护、异病同护[4]。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正是中医护理中护理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医四诊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资料、核实资料、整理资料,为实施整体护理中进行护理评估、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中医四诊法调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临床症状与证候,有助于分清轻重缓急,有效实施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更好地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本观察中,观察组痊愈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P

伤外科患者护理中实施中医四诊法不在形式,而重在细节,讲求实效。如“望诊”包含望精神、望气色、望舌象等,古人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而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面色是否红润、有光泽,全身及术区皮肤是否完整需要体察如微薄,所谓“有诸于内、必行于外”[5]。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变化在于以此为诊断依据去指导护理实践,望精神、察心态在于加强心理及情志护理的针对性;望气色,望舌象推断表病、新病、轻病、久病、重病,在于从整体护理观念出发,掌握疾病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疼痛护理和生活起居与饮食调护。闻诊亦如此,“闻其声尤见其人也”。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推测出病情的轻重及心理活动也突出细心观察的重要。问诊一方面要全面,要问寒热、问汗液、问饮食、问二便、问病因或诱因、问旧病、问职业、问妇女月经、问家族史疾病,全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则要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不能按主观意愿套问、暗示和诱导患者,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切诊重点在掌握全身与局部的关系。如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邪气深闭为脉沉,表明遗毒在内,气血凝滞未解;脉迟,表示气血衰少,伤口脓毒已泄,而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净,毒邪未化,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气多虚;肿疡脉涩,为实邪窒塞,气血凝滞……凡此种种都当以辨证施护为出发点[6]。

总之,伤外科患者护理中应用中医四诊法护理是全面观察病情的需要,更是强化辨证施护的针对性的基础,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岑,曹克刚,林良达,等.老年颤证中医四诊信息的调查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2):1-4.

[2] 魏睦新.中医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9-190.

[4] 刘彩霞.中医“四诊”法在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7):175-176.

[5] 解建国.中医微观辨证学临证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护理工作是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是社会的偏见、大众的误解认为护理工作只是打针、换药、测体温、量血压等等,看病求医主要是找好医生就够了,其实不是如此,我从事临床二十多年来,真正领悟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含义,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诊疗没有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患者的病情转归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二十多年临床护理工作让我积累不少临床护理知识和经验,尤其是骨科患者的护理,在基层卫生院每天接诊数名创伤患者,而创伤中最常见的是骨折,现就骨折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及康复功能锻炼的点滴体会和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骨折是由于暴力、创伤、骨骼疾病等造成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其临床表现局部症状为疼痛、局部肿胀、淤斑或出血、压痛及活动受限,骨折专有体征为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除此之外骨折引起的大出血和疼痛可致休克、发热等全身表现。

1.1 病例资料 观察126例骨折患者,其中住院患者有98例,门诊患者28例,年龄3-76岁,上肢骨折57例,下肢骨折62例,骨盆骨折7例。

1.2 治疗措施 骨折引起大出血出现休克,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首先抢救生命,止血,抗休克,给氧,合并颅脑损伤者保持气道通畅,降颅压处理,等病情稳定后妥善复位固定骨折,避免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结合理疗、抗感染、中药调理、功能锻炼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问题

骨折病人专科手术治疗一般是小夹板、石膏外固定,牵引,内固定,限制了躯体活动。因此术前详细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时间及伤后病人功能障碍、伤情发展情况、急救处理经过等,评估有无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和五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疼痛)是否正常、骨折局部的表现、患者的心理状态,向病人讲解手术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和各项检查。术后评估复位固定方式是否维持于有效状态,列出护理问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护理诊断及相关问题

2.1.1 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与骨创伤、固定不当有关

2.1.2 疼痛:与骨折、软组织挫伤、肌痉挛和水肿有关

2.1.3 有感染的危险:与开放性骨折有关

2.1.4 潜在的并发症:肌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

3 骨折术后措施

3.1 促进神经循环功能恢复 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治疗方式和有无合并其他损伤等采取合适的,患肢肿胀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减轻水肿,患者肢制动后,固定关节及肢体于功能位,如股骨转子骨折牵引时,患肢需取外展内旋位,踝部保持于功能位,避免受压,造成足下垂畸形。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则避免患肢抬高影响局部血供。加强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尿量变化,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温和颜色,有无肿胀和感觉运动障碍。

3.2 骨折术后疼痛的护理

3.2.1 疼痛的观察:疼痛患者可有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浅快等体征。麻醉患者在术后2~6h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h最明显,24~72h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则必须考虑伤口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此外不同年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有明显的差异,护士应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

3.2.2 缓解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护士关心、安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相信患者的主诉,告知家属陪伴并关心、爱护、鼓励患者,理解并配合工作,同类患者互相交流感受,共同的经历让患者有安慰感,增强毅力和自信;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会使患者的心情愉快,消除紧张心理。转移注意力,听音乐、想象、回忆开心的往事等;放松情绪,缓解疼痛。正确的和制动,局部冷敷等方法减轻局部水肿引起的疼痛,热疗和理疗可减轻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早期功能锻炼也是有效缓解疼痛的措施。

3.2.3 疼痛的药物治疗 镇痛药物的使用对于患者的疼痛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护理人员遵医嘱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必要时可使用镇痛泵,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3.1 骨科手术多为外伤急诊手术,一般为开放性伤口,污染较严重,极易发生感染。护士应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温和脉博,体温和脉搏明显增高时,常提示有感染存在,若骨折处疼痛减轻后又出现搏动性疼痛或进行性加重,皮肤红、肿、热,应警惕感染的发生,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异常情况应尽早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护士给患者翻身、叩背及更换敷料时.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可利于引流,保持敷料干燥,严格无菌操作,杜绝院内感染。

3.3.2 合理选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如发生严重感染,应联合应用抗生素 ,避免引起化脓性骨髓炎。

3.4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压疮的护理

骨折病人因长期卧床或肢体制动,局部肿胀和疼痛,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止血剂和脱水剂的应用,使血液呈高凝状态,静脉输液导致静脉损伤,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促发因素。

3.4.1 骨折患者一旦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心理压力大,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动作要轻、稳、准、快,以增加患者的信任度,说话语气要温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流,提供一些相关必要的信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遵医嘱正确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应警惕胸痛、咯血、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4.2 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压疮的发生: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尿液、汗液浸湿后应及时更换,皮肤清洗后应蘸干水渍,必要时用爽身粉,搬动病人时避免推、拖动作减少摩擦。

3.5 早期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阶段,护士指导患者遵循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结合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小结

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是我们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通过对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的体会,认识到骨折患者除了医师的诊疗外,更离不开护士的术后护理,良好的康复护理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成功。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掌握丰富的骨科理论基础和熟炼的骨折护理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骨折知识领域,以适应骨科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周兰妹,李树贞,姜安丽,住院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研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0,36-13

[3] 黄津芳,刘适莹 ,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2-244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急诊救治;护理;体会

急性颅脑损伤是急诊科是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往往有发生突然、伤情重,病情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如何提高颅脑损伤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已成为急诊救治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28例,现将急诊科抢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16例,女212例;年龄1~79岁,平均35.5岁;其中车祸489例,坠落伤83例,撞击伤43例,塌方砸伤37例,拳击伤31例。其他45例。经完善检查最后明确诊断为脑挫裂伤460例。硬膜外血肿97例,硬膜下血肿11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6例,原发性脑干伤73例,颅内血肿338例,颅底骨折217例,脑疝67例。合并失血性休克59例,肋骨骨折110例,血气胸142例,肝脾肾破裂41例。腰椎骨折79例,骨盆骨折67例,四肢骨折218例,颌面部损伤172例。按Glasgow昏迷计分,入院时GCS≤8分329例,12分≥GCS>8分285例,GCS>12分114例。

2 护理体会

2.1 入急诊室的抢救护理

迅速了解病情,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有否中间清醒期,肢体活动情况,并立即通知医生,同时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伤情判断;若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急诊心肺复苏术,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或切开畅通气道、应用复苏药物,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人工呼吸及人工循环,并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患者取适当,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迅速处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或症状[1],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尽早护送患者做脑CT、X线拍片、B型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尽快通知颅脑专科医师会诊。有手术指证需要立即行手术者,应在急诊处理的同时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如验血型、配血、备皮、药敏试验、留置导尿管等,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的准备,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

2.2 加强呼吸道管理

是抢救重症颅脑损患者的重要措施。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加之误吸及舌后坠等都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故接诊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内异物,并放置口咽通气管,避免因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对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通气。吸痰可兴奋咳嗽反射中枢产生低氧血症增高颅内压,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颅底骨折、耳鼻腔有血液漏出者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颅内感染。

2.3 颅脑损伤患者的特殊护理观察

2.3.1 意识观察

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根据GCS评分来判断。护士必须掌握意识状态的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如伤后即昏迷很深,说明颅内损伤较重,如昏迷逐渐加深,说明继发颅脑损伤的形成发展。即使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也应每15 min进行一次GCS评分并动态观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是否加重,分析病情变化,指导治疗

2.3.2 瞳孔观察

瞳孔的变化也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来判定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同侧有血肿形成或继发水肿严重,有脑疝形成;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规则、对光反射迟钝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揭示脑疝晚期,病情危重,濒临死亡[2]。

2.3.3 颅高压护理

颅内压增高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必要时可采用颅内监测仪,一旦颅内压增高,及时汇报医生采取措施。脱水疗法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的重要措施。要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在15~30 min内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 ml(小儿酌减)减轻脑水肿,以迅速降低颅内压,预防进一步脑损伤发生。给予高流量氧气的吸入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减轻脑水肿。

2.3.4 生命体征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其生命体征可发生异常改变。在紧急抢救中要密切观察变化,详细记录,以预示病情变化。患者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有力、呼吸变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升高;如出现血压下降、脉弱而速、呼吸浅而慢,多为脑干损伤或脑疝晚期或失血性休克。发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脉搏的观察要注意脉搏的强弱、节律、速率以及血管弹性的好或差,不可机械地仅观察记录脉搏的次数。枕大孔疝的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骤停,需要特别注意。伤后体温在40℃以上多为下丘脑损伤或脑干损伤所致中枢性高热,加强物理降温。

2.4 转运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相对稳定后,应转运到神经外科治疗或手术室手术。转运应及时迅速,不能在急诊室延误。要制定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转运时注意摆好患者、姿势,保持车身平稳,避免过多震动和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增加颅内压;躁动的患者四肢给予适当的约束,防止坠床或误伤。需要转入住院科室或送手术室者由专人护送。患者做CT、X线检查时应带液体及氧气,由护士护送,并准备急救车,简易呼吸器,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各项处置时间,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3]。

2.5 重视心理护理

出现颅脑损伤后,家属和意识清醒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应作好安慰解释工作,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抢救工作密切配合,以快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急救技术取得家属的信任。及时向家属提供抢救的信息,取得理解和支持。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恰当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

3 讨论

通过对728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可以体会到:入院后首先要保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这是进一步救治颅脑损伤的前提;护士对创伤患者的伤情观察、评估,要有时间性和准确性。必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加强急救技能;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作出综合的、有预见性的判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护士细心地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掌握病情发展趋势;护理还要有整体性,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急诊专科护理观察直接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和预后,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和伤残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花.急救护理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l9.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前来我院就诊,具有明确的临床诊断、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参加。入组病例分为2组,每组250例,常规组中男性181例,女性69例;年龄19~56岁,平均(31±5)岁。试验组中男性175例,女性75例;年龄18~59岁,平均(33±5)岁。2组病例以上基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传统护理,试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护理小组:任命骨科护士长担任组长,7名护士为组员共同组建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要积极学习、讨论最近几年中创伤性骨折相关知识,包括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并发症等。立足于临床实况,持续改进创伤性骨折急救护理程序,进而促使患者救治效果得到根本性保障。护士长也要采用定期与不定期考察的形式,掌握小组成员理论及知识掌握情况,以设定后续培训内容、目标等。

1.2.2休克的预防性护理:小组成员在参与病患急救期间,应先观察其生命体征,落实评估工作实施护理支持措施。护理期间,实时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若发现反常状况,应及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维持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了解患者的血型与出血情况,和院内血库建设密切的反馈机制,以备血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必要时采用双通道为患者输血。观察并记录患者尿液相关信息,包括颜色、尿量等。

1.2.3预防窒息护理:严格检查患者呼吸状况,录入呼吸节律、氧饱和度等指标。若患者出现呼吸受阻表征,则需要快速检查气道阻塞状况,及时清理掉气道堵塞物,促进气道复通过程;若观察到阻塞情况较严重,应建议快速使用气管插管方法补充氧气,实现对窒息的有效预防。

1.2.4预防感染护理:在进行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等操作时应保证动作轻柔,观察创口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情况,并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以预防伤口感染,若使用了止血带则应适当松弛,以防干扰患肢血液循环。同时,也要禁止频繁搬移患者,将二次伤害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1.2.5预防低温护理:针对创伤病情严重者,护士应做好巡视工作,严格监护其体温变化。院方在接收到抢救任务时,应嘱参与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时记录患者状态,运送期间,为患者提供棉被或保温毯等保暖用具。在患者入院后,将抢救室温度调节至28℃,卧在保温毯上,将其温度调节至38~40℃,开通≥2条静脉通道,便于取血与扩容,30min内输注1000mL0.9%氯化钠注射液,针对输入的液体使用加热器加热,将液温维持在37℃左右。

1.2.6预防心理护理:因为创伤性骨折疼痛感强烈,很可能使患者滋生多种不良情绪状态,影响治疗积极性与疾病预后。故而,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明确他们的心理状态,共同分析不良情绪状态形成的原因,并适时疏导,可以通过讲述本病治疗相对成功的病例,协助患者确立康复信心。针对患者提出的疑虑,尽量做到耐心、及时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治疗与护理方案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改善患者状态,提升依从性。

1.2.7预防并发症护理:在急诊救治后,护士应告知患者家属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特别是压疮、泌尿感染等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预防方法,常见的有每隔2h转换1次体位,每天定时按摩受压部位,自觉进行扩胸运动深呼吸,多饮水及多食用新鲜果蔬。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急诊抢救指标,包括有效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与抢救成功率,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独立、正态、方差齐组间用平均数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率(%)表示计数资料,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救治成功率:

试验组成功救治患者240例,救治成功率为96%(240/250);常规组成功救治患者225例,占90%(225/250)。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成功率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有效急救及住院时间比较:

在有效急救及住院时间指标的对比上,试验组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均有部分病例出现并发症,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低于常规组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严重多发伤伤情重、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救治困难,死忘率高。急诊科如何快速抢救生命越来越显得重要,有人曾提出“黄金1小时”的理念,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抢救25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2010年抢救多发伤患者256例,男180例,女76例;年龄4~78岁,平均42岁。车祸伤161例,坠落伤53例,刀砍伤42例,创伤部位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骨折为主。伤及部位:胸腹联合伤102例,颅脑伤并胸部伤46例,头颅伤并腹腔脏器破裂49例,腹部及其他多处伤24例,多处肋骨骨折并尿道或膀胱破裂17例,颅脑伤并骨折18例,受伤来院就诊时间30分钟~5小时,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5例,处于濒死状态14例,其于均处于休克状态。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例,其余经抢救处理后住院继续治疗,抢救成功率93%。

急救措施:医护配合非常重要,在抢救工作中,一般是由一名医生指挥协调,2~3名护士协助。

对严重多发伤病患的急救:进入抢救室,由医生对病情做出快速判断、评估和初始救治的同时,护理工作已经展开,一名护士快速准备抢救器材用物并剪去患者衣物。另一名护士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连接心电血压监护。这一过程应在1~2分钟内完成,为后续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处理包括稳定呼吸和循环系统: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护理工作应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处理呼吸道阻塞,取出口腔内活动义齿、碎牙、血块等异物,吸净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环甲膜切开术,本组14例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吸/呼比值1.5:1。②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必要时可增加深静脉置管。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争取在30分钟内输入平衡液1500ml,然后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随后输入胶体及新鲜血液制品,晶体与胶体之比3:1,使其恢复血容量。③及时控制出血: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动脉断裂出血,必要时行止血带止血。④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通过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要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同时据监测结果,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配合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若生命体征平稳,可由一名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行各项检查,负责看护以及指导搬动等工作,若生命体征不稳,应避免搬动患者,于抢救室内行床边检查,一般由护理人员协调相关辅助检查科室快速到位。若生命体征不稳,但由急需检查,应有医生和护士共同陪同患者检查。

快速明确诊断后,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本组所有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护士及时做好采血、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

讨 论

护理体会:⑴快速抢救生命除了院前及医院内部各科室的协调外,护理配合是节约抢救时间的重要一环。⑵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制定了规范化预检、抢救程序及抢救分工。按ABCDE程序,对伤情做初步判断:①保持气道开放的同时固定颈椎;②呼吸/通气;③控制出血维持循环;④神经系统残疾;⑤暴露。一名护士重点维持循环系统,一名护士负责呼吸道的管理及巡回,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分工制度,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的宝贵时间。⑶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抢救中,护士及时配合医生解除呼吸道梗阻确保呼吸道通畅。抢救药物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点、定量。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⑷镇静救护,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心理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士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仪表,稳重姿态,给予患者及家属信任和安全感。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和支持,以保证整个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余家平,许敏迪.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14(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