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良好心态 人文精神 宽松民主

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学习做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它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兴趣、稳定的动机、崇高的思想、优雅的气质、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未来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要求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不仅应具备各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因素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但很不稳定,极易受周围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负面作用的冲击,存在一定的困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了校园,思想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进入不了这些学生的头脑,形成了他们人格缺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来家庭功能相对削弱,尤其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其宠爱有加,无原则地迁就子女的要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本身形象不佳,人格低下。长此以往,形成了他们自私、任性、骄横、暴躁等不良习惯,加上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心理品质培养,致使有些孩子对家人、对同伴、对集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从小缺乏行为养成教育,造成是非不清,善恶不明,自以为是,为所欲为,乃至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格错位。

再次,从社会因素来看,中国古代很重视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过去人们比较注重对个人欲望的抑制,宣扬个人对社会或权威的服从或顺从,培养得比较多的是从众心理,并不是个性的张扬。所以,在人格上往往表现出懦弱、保守的特征,“不敢为天下先”是许多人的处世哲学。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之时,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成为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新的世纪要求人们不仅能约束自己,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更要敢于表现自己的价值。不仅要完善个人道德,更需要张扬个性,不断革新、创造,显示人格魅力。

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它能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能引导学生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课中培养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为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努力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态,用自己的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用智慧启迪智慧,还应该用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一行,学生不仅尽收眼底,而且能对他们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上课应该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富于激情、全身心投入,还应该有健康广泛的兴趣,豁达开朗的心境,乐于奉献、创造的精神。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良好道德心理品质教育

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畅所欲言,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1.利用课堂五分钟进行时政接龙和点评。让学生广泛参与,关注时政,激发兴趣,唤起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时政教育,加强深化了政治课理论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塑造了学生的良好道德心理品质。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如果不采取一些好的办法,学生仍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演讲会、辩论赛、演小品、网络媒体等都是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共同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人格因素,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政治课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日趋完善,为我国21世纪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 联系实际,晓之以理

思想品德课要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晓之以理。一种行动是好是坏,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应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一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不能简单地提倡或禁止。有一段时间,我班提出禁止砸纸牌,可是禁止不了。后来,我在“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这堂课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禁止砸纸牌,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学生们认识到,在地上砸纸牌不卫生,又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容易沾染的坏习气。学生们弄清了禁止砸纸牌的道理,就产生了相应的行为动机,形成了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从此以后再不砸纸牌了,代之以其他有益的活动和游戏。

二 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思想品德教学,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应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小学生富于幻想,好胜心切,模仿性强,他们特别需要有具体的、值得尊敬的人物来学习和模仿。他们看了战争故事片就想当,看了科教片就想当科学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利用历代伟人、英模人物、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而且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抓住人物的道德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沟通思想,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逐步启发学生进入“角色”,把英雄人物的情感自然转移到学生身上,推动学生迈出化知为行的第一步,而不是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想起史光柱的事迹,便会产生对英雄的敬慕与爱国主义的情感;想起李四光、雷锋的形象,就唤起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此外,思想品德课上的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对教育效果影响极大。我班有个学生调皮倔强,作业潦草而且经常不交,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佳。在教学“团结友好”一课里,我讲了在抗洪救灾中不怕劳累不怕牺牲,救出了一批批灾民,还有人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听后非常感动。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当众表扬他并选他当生活委员。从此以后,他每天一早到校就扫地,擦黑板,有时,还主动打扫教室。实践证明,将学生的行为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对道德行为产生愉快的体验,强化了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

三 通过事例,导之以行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第3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道德品质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当中的敏感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幼儿将来能成长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细微处下功夫,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故事影响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理,而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帮助思考。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寻找一定的载体,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而儿童故事,特别是生活故事语言口语化,情节简单生动,想像丰富奇特,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幼儿品德养成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幼儿非常愿意从故事中去学习主人公的良好品德。我们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如《小熊过桥》能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时要有自信心并勇敢地战胜困难,知道在别人发生困难时应积极鼓励并予以帮助;《小红帽》告诉幼儿在遇见坏人的时候要机智勇敢;《萝卜回来了》、《小山羊过桥》帮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互助的道理等等。作为成人,我们要引导幼儿喜欢故事,帮助幼儿选择故事。如世界儿童文学精品《安徒生童话》、家喻户晓的《丑小鸭》、一生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的故事》、蕴含着许多中华美德的《中华美德故事》等等,都能给幼儿最适合的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

二、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通过他人的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作为启蒙教育的老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时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教师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尤其是幼儿伙伴中的好人好事。这种来自幼儿群体的“榜样”形象化、具体化,可使其他幼儿知道如何去做,让幼儿在群体中总是有“榜”可依,有“样”可学。

三、行为评价

家长和老师要对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它能及时引起幼儿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控制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

行为评价的方式不外乎两类: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表扬、奖励是对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是一回事,统一为“奖”,它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能使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使优点得到巩固和发扬。在幼儿园里,我们最好采用精神奖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有很多,如老师亲切的目光、甜美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有时还可以握握手、点点头、抱一抱、亲一亲等。曾有个幼儿一开始较调皮,后来因为老师的一次抚摸而变得很乖,这一摸是多么神奇呀!批评、惩罚是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否定,属于“惩”的范畴。它能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由此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的形式包括:口头批评、不满意的眼神、摇头、皱眉等。惩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老师千万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在进行批评与惩罚时,教师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到尊重和爱护幼儿。在评价幼儿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以“多奖少惩”为原则,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力求做到合理公正,不能夸大其词、有失公允、毫无节制。

四、游戏渗透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让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角色游戏《超市》、《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不争抢、守秩序、主动交往、相互合作、依次排队等优良品质;在《娃娃家》、《医院》等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幼儿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不同的情感,从而逐渐养成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友好合作、共同分享等优良品质。

五、环境陶冶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陶冶主要就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环境,使幼儿置身于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环境的好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合理构建幼儿园环境,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出发,根据幼儿品德教育要求进行选择和加工,使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形象且典型,将道德品质教育隐性渗透于幼儿园环境之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必须努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要不断更新育儿观念,讲究科学育儿方法,寓德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温馨、愉快、舒适、充满关爱和好学上进的心理环境。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

1 利用游戏荫发幼儿情感,渗透品德教育。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萌发幼儿健康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完成德育任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角色游戏的可行性。角色游戏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创造性地把想象活动和现实活动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极、愉快、自愿地设计和发展一定的情节,学习着社会行为,反映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和情感。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当“妈妈”的幼儿下班回家主动到厨房做饭,“娃娃”有病了,“爸爸”、“妈妈”一起抱“娃娃”上医院。模仿医生看病、打针时,嘴里还说着“别哭,别哭,不用害怕……好了!”等等,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均与社会生活有关,体现着幼儿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自发形成的不稳的、肤浅的道德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时,应从幼儿兴趣出发,循循善诱,不硬性地约束幼儿,不能训斥和死板说教。如:幼儿在模仿做“结婚”这一游戏,男孩儿拿一些碎纸屑一边往女孩头上撒,一边叫“娶媳妇喽!娶媳妇喽!”眼看就要发生男孩搂抱、亲吻的动作,老师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大吼“干什么!干什么!”怒指男孩子“你,放开手!”幼儿吓得不知所措,四散跑开。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还会做这种游戏,说不定还把沙土、草、叶子等撒在女孩头上。如果发现这种情景老师走过去,以欣赏的口气和颜悦色地说:“哟,白雪公主和王子结婚了,白雪公主真漂亮,怎么头上脸上这么脏呢?快去洗洗吧,洗完了好和王子一块做饭。”这样幼儿的游戏兴致既不会被老师的批评所浇灭,也能体会到好朋友之间团结协作的快乐。

老师应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进行隐性指导,暗示游戏的规则,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守纪律等品质。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由于上车的人多,有的孩子就走开了后门:“王师傅,咱们是熟人,你先让我上车吧。”这时老师可以列车长的身份过来巡视:“王师傅,今天的人可真多呀,他们是不是文明排队上车呀?”一转身,似乎发现了什么:“呀,这儿有一位老大娘,年纪大了上车不方便,先让她上车吧。”这样参与、指导,让幼儿轻松自然地接受了“排队上车”这一规则,暗中提倡了谦让、不挣抢、乐于助人等良好行为。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出去春游进行午餐休息活动时,发现孩子们自顾自地吃着,没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且吃完后,干净的草地上有了垃圾。这时给孩子们趁机讲一个故事《寻找快乐》。是说一个人把快乐丢了,他到处去找,最后一位老爷爷告诉他,快乐到处都有。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你会快乐;把你高兴的事情和好东西与大家分享是快乐的;哪怕你随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也是快乐的事。快乐好多,就看你怎么去找。孩子们听完故事,好像懂了,他们主动把自己带的玩的、吃的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而且把吃完的垃圾装在袋中扔到垃圾箱里。一个小故事,包含了许多道理。让孩子通过这种简单的文学形式明白一些道理,然后让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会受益匪浅。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第5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1]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