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儿 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希望我是一个美丽、温柔、善良又法力无边的天使,使每个幼儿变得聪明、快乐又健康,把幼儿园变成既干净又美丽的儿童乐园,使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使每个家长都可发现自己的孩子越变越好。可是我不是能说声――“变”,就把垃圾变成玩具、美味的食物或精美的礼品,我只能用凡人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上,我着重培养幼儿以下几下方面: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这一方面,我学了佛家一招:“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幼儿“净身入园”,

只带衣服等必需品,其余不准带入园,书本与作业本、笔等交由教师统一发放与收回,这样就保持了室内的于净,并要求幼儿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手、勤刷牙、勤剪指甲与不随地吐痰等。当然这是需要家长、教师齐齐联手把孩子的“脏”赶走,把“干净”迎入园内,当然树上的叶子,我不能命令它们乖乖留在树上,我只能每天与孩子们把在地上玩的叶子赶到垃圾桶待着,最后让它们在垃圾池里相聚。

二、培养幼儿有秩序排队的习惯

近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做完早操,下楼,排队洗手,喝水,都会有小朋友你挤一下我,我挤一下你,虽然我在旁提醒:“不要挤,排好队”,但等我一转身,又混乱了,更有的一些孩子像小火车一样冲撞到前面。有一次,在喝水环节中,我不再提醒他们,只是静静地观察,不一会,就听见:“老师,涵涵踩到我的脚了”。见此情景,我马上给孩子们说:“就是因为她没有排好队,为了挤到前面去端水,不小心把红红的脚踩到了”,以后我们洗手,喝水的时候要有秩序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排好队,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我和学校里的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每天选两个小朋友当值日生,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值日生站第一,专门监督哪个小朋友不守纪律往前挤。并告诉孩子们,表现好的孩子,就有机会当值班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多数幼儿不仅在洗手和喝水环节中不再拥挤,在其他集体活动中也遵守秩序了,从这些事情中,让我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争第一的想法,但老师要正确引导,既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又要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玩玩具习惯。

从思想上教育孩子该怎样玩玩具。如:玩具要轻拿轻放,不要乱扔乱摔。玩具不可以丢三落四,要尽量放在一堆。不想玩时,要自己整理,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以及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如果这样会受到什么“处罚”等。要让孩子知道玩具来之不易,是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回来的。此外,教会幼儿如何整理、归类,知道正确的摆放方法。

四、 培养幼儿良好的餐饮习惯

餐具、水杯要每名幼儿都要摆放好指定位置,每个位置要贴上幼儿的姓名及图案,如水果、玩具、家具等图案,使幼儿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准确认出自己的餐具、水杯的位置。教师要统一安排幼儿饮水与进餐的时间,开水要求是温开水,这样就不会汤伤幼儿,进餐时主张“少食多次”、“安静进食”,鼓励幼儿多进食,不要挑食、不要浪费食物,幼儿饭前要洗手,要安静等待和安静进食,由专人分派食物和收拾餐具。

五、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

教师平时要经常教幼儿讲一些日常用语,要求入园或放学时要与老师讲一些礼貌用语,例如:“谢谢老师”、“老师再见”、“老师早上好”、“老师中午好”等,见到家长或领导等也要打招呼,教师也要与家长配合,教师与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也要讲文明用语,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文明有礼,但有些教师或领导,孩子们向他们问好时,他们不但不表扬,就是一点回应也没有,甚至还大声斥责:“不准吵”,这样孩子们的热情还没到半空就被凝固,个个变得鸦鹊无声,谁还敢向这些“高高在上”的人问好呢?

六、 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安全的习惯

每天都教育幼儿不要爬高处,不要玩水,不要玩火,不要玩电,不玩尖的物体或利器,不要到河流、变压器、危房、山坡、马路边等危险的地方玩,不要在危房或大树下避雨,不要跟陌生人走,要懂得保护自己,遇到危险要自救或请人别人救助,知道“119”、“112”、“120”、“110”等电话的作用,但不能随便打,只能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打,要牢记自己家的地址、电话号码、家人的姓名。

七、 培养幼儿要节约与注重环保的习惯

例如让幼儿洗手后的水用桶装好,再用来淋花、擦窗、拖地、冲厕所等,尽量用环保袋,减少用塑料袋,用瓷杯、钢化杯可钢化餐具,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杯或一次餐具,进食时尽量吃完食物,不要弄得到处都是饭菜。利用树叶、沙子、废纸制成图画,利用饮料瓶制成玩具等,指导幼儿废物利用,同时教育幼儿出外时要关风扇和电灯的习惯,节约用电。

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不是一天、几天就能养成,是要幼儿与教师的坚持,要不断与“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帮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而形成好习惯。因此,教师应该把组织指导的日常生活活动作为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窗口,从幼儿教育的目标出发,把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作为教育手段加以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朱鸿菊.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

[2]周兢.《为了农村学前儿童的快乐与发展》中国书店出版社周兢2005,(1):20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言传身教;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59-01

记者采访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在哪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是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幼儿园生活对幼儿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多半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由此可见,我们幼儿教师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责任重大。

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就那么一个孩子,十有八九的父母,对孩子是宠爱有加,甚至百依百顺,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理由很多:什么孩子太小了,有些道理等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的。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怕苦、依靠父母,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点一滴的培养,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小的事情做起。那么,幼儿园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该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幼儿园必须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规定他们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并加以严格执行。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入园,什么时候做早操,什么时候做游戏,什么时候午睡等,这些环节它不会因季节、人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体上都要有个规定,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就按要求去做相应的事情,久而久之,按时作息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2.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要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首先,我们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一些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当然,这些习惯既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给孩子正确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年幼的幼儿眼里往往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老是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3.从兴趣出发,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

4.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上设置了"我学会了"专栏,用不同颜色的小花来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进步。

5.从小事抓起,注重点滴积累

好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一日生活中,入厕、盥洗、餐点等环节都能体现出幼儿生活自理水平,教师要从小事入手,抓住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洗手、餐点后漱口等。我们把生活自理的技巧和区域活动结合起来,给幼儿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结合教育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投放豆豆、木珠、玻璃珠等,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除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外,还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教师通过做示范、手把手地指导等方法,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进行训练,提高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培养。教育者应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随机教育,使孩子觉得习惯养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习惯。

6.家园共育,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第3篇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充分认识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不但是幼儿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成长的需要。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开展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做法习惯。

二、教师要做有心人和细心人

1.做有心人,就是要有“寓教育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强烈意识。

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对幼儿来说有再现、反复、稳定、持久的特点。吃、喝、拉、撒、睡、集体教育活动、游戏......是每个幼儿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会因季节、人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每天同样的内容在三年(3到6岁)的时间里反复出现。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能使他们提高生活能力,取得生活经验。几年来,我注意根据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中各个环节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地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工作,寓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教育。

2.做细心人是指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生活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究其原因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是缺乏锻炼,过分依靠成人,事事都要大人帮助或代劳造成的。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很多道理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共鸣,所以,让幼儿学习生活自理要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结合起来。给幼儿创设一些情境,使他们萌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我就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习得。如:我在卫生角布置了“洗手流程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且还组织幼儿开展了“谁的小手最干净”活动,把时间和语言结合起来,密切观察,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日久天长,每到该洗手的时间;幼儿都能愉快地边说儿歌边洗手,较好地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自然形成了习惯。

三、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以身示范。因为,幼儿模仿性强,教师说10遍不如做1遍。如:我要求幼儿要礼貌待人,我在与幼儿说话时一定使用礼貌用语,从不大声呵斥幼儿;我要求幼儿要爱护公物,爱护椅子不拉桌子、椅子,我在搬桌子、椅子时也一定轻搬轻放,注意不发出声响。我要求幼儿要节约用水,我自己用完水后,一定把水笼头拧紧,当看到水龙头滴水时一定把它关好……

四、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地抓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习惯;培养

我们要孩子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孩子的一日生活做起,从细节做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确实,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在生活中进行,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班来说,就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帮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常规培养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不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会经常哭闹,这样不利于常规的培养。首先要为小班幼儿营造―个熟悉的环境,当幼儿第一天入园,设法用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稳定幼儿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

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并且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寓常规教育于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之中,有序,有趣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服从常规要求,开始师生之间的亲切互动。这样会使孩子更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缩短情绪波动时间,比较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

二、建立合理的常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通过常规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怎样做。借以形成幼儿―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同时也有利于成人的工作,以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各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制订常规时,一要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合理负担;二要考虑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三要考虑应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为幼儿充分的、自由的活动创设条件;四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小、中、大三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因地因时制宜。切忌规定过细、限制过多、管得过死、操之过急和一刀切的偏向。

三、随机教育,潜移默化

日常生活活动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个途径。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对周围事物、对同伴和对待劳动的态度,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例如组织幼儿进餐,使他们在整洁、安静、愉快的环境中吃饱、吃好,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进餐习惯和独立进餐能力,以利于幼儿健康地生长发育,这些是最起码的、必须做到的要求。然而,教师的工作不应当仅仅做到这―步,还应充分利用进餐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结合具体事物,教幼儿认识餐具、食品丰富等相应的词汇,“今天炊事员阿姨给我们做的菜多香啊!多美啊!绿色的菠菜,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白色的豆腐,还有圆圆的小丸子呐!”还可以结合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当一个幼儿不小心把肉丸子掉在地上,为了怕老师批评,轻轻地踢到别的小朋友脚旁时;当有的幼儿为了抢吃盘子中剩得不多的面包而狼吞虎咽时,教师最容易洞察幼儿的内心活动,也最容易联系实际,富有说服力地进行教育。同样,在盥洗,入厕,饮水乃至自由活动的前前后后,幼儿之间是否友爱是否讲文明礼貌,对公物是否爱护,对成人劳动是否尊重等,教师都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教师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定要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观《纲要》的有关要求,不能操之过急。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

五、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为保证幼儿的健康,安全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对幼儿生活予以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悉心照料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保护”,会影响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形成,因此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代做。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运用鼓励、表扬,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会,而不能由教师为他们一擦一洗了事。否则,会养成他们的依赖性。对幼儿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当幼儿出现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提醒纠正。

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小班开始,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丁芳.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成功(教育)》.2011年23期.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第5篇

一、从兴趣出发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幼儿掌握的东西,首先要让他们感兴趣。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们把吃饭、喝水、洗漱等环节分步骤绘成连环画,编成了琅琅上口的小儿歌贴在墙上,让幼儿边说边做,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逐步去学习、去巩固。这样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在自然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开展生动、形象的区域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是家里的“小宝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逐渐使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从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生活上亲情依恋特别强烈,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幼儿吃饭需要老师喂着吃,有的睡觉时要老师抱着才能睡,有的大小便后不会自己提裤子,有的玩了玩具到处扔……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活训练区,丰富了区域活动的材料,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美化,引起了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例如:我们用雪碧瓶做了可爱的瓶娃娃,让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用调羹给瓶娃娃喂饭吃;提供玩具娃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扣纽扣、穿鞋子等。通过反复练习,特别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还开展了角色游戏“娃娃超市”,幼儿通过买卖东西,逐渐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通过听故事,养成良好的进餐、入厕和午睡等习惯

就餐是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孩子们在用餐的时候,有的幼儿桌子上撒满了米粒和菜,有时候地板上到处都是,这些宝宝们在家可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喂着吃的。我们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小班的幼儿,如果采取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发现,幼儿对故事很感兴趣,我们就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尝试,结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利用午餐前的一段时间,给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懂得了吃饭时不能掉米粒,不能学漏嘴巴的样子。有的幼儿常常只顾着玩不去小便,结果往往会憋不住而小便在身上。针对此现象,我们又给幼儿讲述了《小猪胖胖》的故事,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懂得了不能只顾着玩而憋小便,要及时上厕所才不会尿在身上的道理。有的幼儿很难入睡,我们通过欣赏歌曲“十二点钟静悄悄”、“睡吧,布娃娃”等,逐渐使幼儿懂得了天天午睡身体好,养成了准时睡觉的好习惯。这样,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了良好的进餐、入厕、午睡等习惯。

四、家园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家庭和幼儿园都要合理地安排幼儿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地规定他们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并加以严格执行。要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游戏,什么时候看电视,大体上都要有个规定,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按要求去做相应的事情,久而久之,按时作息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家长也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家长自己的生活规律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教育因素。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束很严,规定孩子每天晚上9点钟睡觉,到时孩子必须躺在床上。而家长自己呢?则继续看电视,有时看到精彩处还大声喝彩、狂笑不止。如此吵闹的环境,怎么能使孩子按时入睡呢?因此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很直接,要求孩子按时睡觉、不看电视,那么家长自己必须先做到,身体力行。

五、学会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