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良好思维的培养

良好思维的培养

良好思维的培养

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 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数学学习不等同等于解题,却离不开解题,而数学解题就需要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

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解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事实上同学解题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更多的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清除知识链接障碍

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将知识、方法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组织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时,教师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新旧数学知识顺利“交接” ,以清除学生知识链接障碍。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常都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自己已有的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一旦问题稍有变化,思维就会陷入僵化状态,此时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大的羁绊石。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解题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消极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的,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意且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疑问,常常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迸发而出。

(二)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变换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逆向思维及联想的适当训练,逆向思维及联想能培养学生反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努力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意识

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分析;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对高中历史进行学习时不能一味对课本内容进行死记硬背,而要进行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在充分理解历史内容和现象的同时对其中反映出的客观规律和道理进行探索,从而扩宽自身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于我们自身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注重理论学习,奠定分析基础

我们在对历史事件和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时候,必须从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才能准确地对历史规律进行解读和把握,否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进入思维的僵局,从而不利于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和综合性极强的社会学科学科,因此对思维能力的具有很高的要求。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不是一味陈述前人的观点和看法,这是我们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自身进行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

作为高中生,我们在平时历史学习课堂中,要注重掌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使用丰富的基础理论武装自己,丰富自己的头脑,为下一步进行历史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历史分析中,要使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充分把握事物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有效运用正确的理论进行历史思维分析,提高思维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好基本理论,可以从各个层次和环节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既可以从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又可以从事件发展的根源和影响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关于历史事件和现象正确而又富于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宏观环节,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

2.掌握事件背景,探究来龙去脉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之前,必须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从多种角度和阶段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如果在历史学习中,只追求了解事情发生的起源和结果,而不对其综合方面进行把握,就难以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应试思维的圈子里。因此,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首要环节就是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搜集,越多的资料准备和了解,就越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如此。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了解,在进行历史思维分析和思考的时候,就会天马行空而忽视客观实际情况,不能有的放矢的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最终走入思维的误区和歧途。例如针对红军因李德的错误指导导致反围剿失败,进而被迫长征,那么对于李德的人物评价很容易陷入误区。我们应综合李德在我党事业中的综合工作来看,对于军事理论课的讲授还有积极作用,应当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历史问题通常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搜集历史信息和资料的时候,要具有开阔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不可以把各个问题的影响因素割裂开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分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使我们在探究历史问题时,充分把握事件发生的环境,从而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对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把握课堂重点,进行深入思考

历史课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在历史课堂中有充足的背景知识需要在高中阶段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是很繁重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对课本内容和课堂知识进行精简和提取,充分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的减轻自己的负担和压力,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时,我们要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对课本进行宏观的把握和思考,主要掌握和分析历史事件涉及哪些主要方面,之后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对内容的要点进行提取和精炼,从而对历史内容进行全面而有逻辑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的理解课堂内容的结构体系和框架,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解脱出来,注重进行思维的分析和探究,培养自身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

在处理课堂难点和重点的时候,我们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全面联系背景和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把握,结合课堂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而客观性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对教学重点进行突出的同时,可以在思考时候找准思维散发的方向,从而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找出自己思考的路径和方向,避免盲目。

总之,高中历史阶段是我们培养自身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从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才能准确地对历史规律进行解读和把握,同时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自身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清.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8):125-125

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解题

数学思维指人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活络,思路宽,富有创造性,因而学习效率高;而有的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慢,思路窄,方法单一,因而学习效率较低.这就是思维品质的差异的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法创设发展数学思维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但现状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习惯了按部就班地解题,大量重复练习,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显然这对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下面我结合一些例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 灵活多解,机智变通

灵活的思维品质表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思考问题,根据条件的变化机智地变通,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一题多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下面的例1,在解题时就需要学生灵活变通.

例1已知如图1,AB//CD,试求∠B、∠BED、∠D的关系并证明.

此题解决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这里有多种辅助线作法.(如下图2-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法,培养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的习惯,杜绝思维惰性.

二、 透视规律,深刻认知

思维活动的深度集中表现在是否善于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有学生对结论不求甚解,只停留在直观水平,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

例如:学生对分数的约分、通分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前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就能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认识将更加深刻.

又如:已知甲、乙两人在相距10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有一小狗从路的某处以10km/h的速度向甲跑去,碰到甲后马上折反跑向乙,碰到乙后也马上折反跑向甲,如此反复,问当甲和乙相遇时小狗跑了多少千米?

由于不知道小狗从何处开始奔跑,也难于计算小狗每次折反时跑了多少时间,此题看似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小狗跑的路程=小狗的速度 小狗跑的时间,小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很多数学问题条件关系比较隐蔽,只看表面是无从下手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三、 明辨是非,批判反思

在解题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对解答的结果有意识做出估计和检验,能对错解、漏解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及时调整思路与方法.

例2 解一元二次方程(x-2)2 =2x(x-2)

解:方程两边都除以(x-2)得 x-2=2x

移项得 x-2x=2

合并同类项得 -x=2

x=-2

此题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仔细审查解题过程,就会发现:若(x-2)= 0,方程两边同时所除以(x-2)就无意义,这样做将二次方程降为一次方程的同时也去掉了x=2这个根.若学生能掌握一元二次根的个数的规律,就能及时发现和避免错误.

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纠错练习,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过程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调整.其次也要对答案进行检验和分析,比如字母或代数式的值是否在有效范围内,是否符合实际等.最后还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解法.

四、 全面缜密,细致分析

数学的推理演算具有很强的严密性,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路清晰缜密,步步有据. 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要从基本步骤开始,全面有序地一步步深入分析探讨.对可能疏忽的条件,容易出现漏解、混淆的问题做总结归纳.比如我们常常遇见的一类需要分类讨论问题,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AB=2,BC=5,求AC长.只回答AC=7是不完整的.

如已知 ,X3+3X2=XX+3求x的取值范围.这题特别要注意x的取值要使二次根式X+3有意义.总之应用结论时要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特别要留意那些隐蔽的条件;对问题要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使之不重复或遗漏,确保结论的完整性.

五、 一题多变,拓宽思路

变式引伸、一题多解和数形结合等思想集中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全面地运用多种知识、经验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利用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来解决代数、三角等数量关系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问题的结构特征出发,把问题转化成图形,运用图形的有关性质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3:某轮船公司每天中午都有一艘轮船从哈佛开往纽约,同一时刻也有一艘轮船从纽约开往哈佛,途中需花七昼夜时间且他们都匀速航行在同一航线上,问今天中午从哈佛开出的轮船,在开往纽约的航行中将会遇到几艘同一公司的轮船从对面开来?

这个问题曾引起了数学家们的争论而无果,之后许久才有一位数学家以非常简洁图示给出答案,从而宣告问题的彻底解决.此例启示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注重思维的迁移、转换、发散或者引申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以上是我总结的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教学思维品质的几点粗浅看法.对于解决任何一道数学题来说,我们不可能用某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界定.数学学习的思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维的方法和品质总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的.同时,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只有平时积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强学生综合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春.纠正一个习以为常的错误[J].中学数学2006第一期.

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 提供丰富恰当的思维材料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多给学生提供与之适应的准确丰富的思维材料,作为启迪思维、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凭借, 其中包括实物、模型、语言及表象等感性思维材料,以及概念、判断及推理等理性思维材料。

提供恰当的感性思维材料有利于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这是学生进入抽象思维的基础和支柱,教师提供感性思维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形象性和展示的可操作性, 有些不能用实物模型演示的思维材料, 可以通过教师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能动吸收和及时内化。

二、 教给学生正确便捷的思维方法

学生从思维材料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不等于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教学概念, 获得理性知识。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 才能将具体认识、简单现象上升到抽象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来。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与综合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个别部分、要素或特性; 综合是把个别部分或特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密切联系着的, 人们一方面不断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对分析的结果不断加以综合。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的和整体的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用到分析与综合, 而且贯穿在各年级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如在教学解答简单应用题时, 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就是分析的过程,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所能解的问题就是综合的过程。例如, 教学长方体特征时,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面、棱和顶点, 然后加以综合, 总结出长方体有6 个面、12 条棱和8 个顶点, 以及其他特征。

低年级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综合, 但是一般都要结合动作和直观来进行, 而且主要是进行部分的分析, 即能分析某个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特征。中年级学生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所发展, 但多数还是部分分析, 而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还很差。解答两步应用题时, 有近50% 的学生能正确分析出第一步先求什么, 多数能列综合算式解答。高年级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有较大的发展。他们能进行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

(2)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法。比较就是确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与分析、综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 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 才有可能加以比较, 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和法则。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个数是同样还是不同样多, 哪组多, 哪组少。教学计算方法或法则时, 通常都要出现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如质数和互质数, 分数和除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和比较乘、除法应用题, 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等。

因此, 小学生的比较能力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低年级学生往往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区分一些直观、具体的事物的异同, 或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 还不善于区分本质的异同。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 学生逐步发展到能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 许多部分的异同, 并且对简单的事物能区分本质的异同。

(3)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法。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因年龄和年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据心理学家研究, 低年级学生主要处于直观形象水平阶段。如认数1、2、3、4、5以及认识加、减、乘、除运算的含义等, 都是通过操作、直观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的认识, 有的学生说它的形状是“直上直下的, 像个大柱子, 圆乎乎的。”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逐步能离开直观, 理解一些抽象的数概念, 概括出简单的计算法则。中年级学生则发展到形象抽象水平阶段。其特点是: 学生注意和区分事物的直观的和外部的特征逐渐减少, 而注意和区分事物的内部的和本质的特征逐渐增加。到了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发展到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其特点是: 大多数学生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

三、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语言既是思维的外壳, 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 在数学教学中, 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收到理想的效果, 必须强调注意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 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因人而异提出相应的语言训练要求, 既不能不切实际地拨高, 又不能形而上学的降格以求。

第二, 要采取多种方法, 正面激励、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多向思维、畅说欲言、善于争论, 逐步培养学生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议论、逻辑推理、阐述自己的见解能力。

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奠定基础;思维深刻;思维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1-01

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培养的课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触类旁通,才会举一反三和进行类比、对比。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思维,他们学习数学就变成了笨学。“笨学”,学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和取得相应的成绩,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做到思考独到、有条理、有顺序。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增加思维奠定基础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老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还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兴趣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成语、熟语、谚语、谜语、歇后语、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精心设疑,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和延伸拓宽,增强兴趣。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让他们感到学习充满乐趣,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教学的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