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范文第1篇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

“到博物馆参观,想买一个博物馆的符号或相关的一个元素,那就是你对博物馆体验以后产生的认同和收藏。”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正在开始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正在日益成为博物馆获取社会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文化产品开发对于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消费时代,商品的文化传播能力大为增强,而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

博物馆文化产品必须承载相关的文化信息,这正是它区别于普通旅游产品的特殊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是否具备馆藏文物载体元素是一条核心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图案或符号、一种造型或色彩、一段文字说明或解读,都要在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览内容、建筑形制、研究领域中找到依据和原型。

国内博物馆界一般把除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第二类是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关的书籍、电子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

二、成功案例

(一)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这方面的先行者。1996年,上海博物馆于新馆建成开放之际成立了上海博物馆艺术开发公司。该公司为独立法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现有8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文化商品2万多种,其中自主开发设计的系列文化商品400余种,占总销售额的50%。公司文化产品销售额也从当年的500万元/年,发展到连续两年(2006年、2007年)达到4000万元,自2006年起,其销售额超过了上海博物馆的门票收入。2005年公司在上海时尚文化地标“新天地”太仓路开设了精品分店,成为周边世界500强、office高级白领的时尚首选。2009年,该公司成为大英博物馆长期供货合作伙伴。

上海博物馆艺术开发公司在经营中形成了自主设计、制作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其周围聚合了几十家加工制作企业。公司对每件产品实行跟单监管,严把质量关。尽管还没有注册商标,上海博物馆本身就已经具有品牌效应。“我们的每个商品上都有上海博物馆的标志,很多人就是冲着这标志来的。随着后续发展我们肯定要申请商标和知识产权。”

(二)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开发真正起步于2008年。这一年,为迎“奥运”,故宫举行“天朝衣冠”展览,首次将皇帝、皇后服饰同时展出。为配合展览,故宫设立了一家专卖店,商品的所有元素都从展品中提取。此后,故宫文化产品开发进入长足发展阶段。目前,故宫内设38个销售文化产品的经营点,还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开设了一个专卖店。这些店内共陈列文化商品1万多个品种,其中46%为故宫自主开发。

作为“奥运”吉祥物核心设计师之一,陈楠参与过奥运特许衍生产品开发工作,他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也应当按照特许衍生产品模式来运作:“博物馆应该对自己的愿景、定位、发展目标和产品等进行系统设计。产品上必须要有博物馆的LOGO,其中包含它的思想和元素,具有知识产权,而且是专门授权研发,生产厂家和营销商家都是指定的,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有的博物馆其实已经借鉴了类似的品牌经营策略。1997年,故宫博物院先后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故宫”、“紫禁城”商标。2006年,“故宫”、“紫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全国文博界第一个被认定的驰名商标。2009年故宫博物院向欧盟成员国和马德里成员国进行了国际的注册。今年,为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故宫还将尝试进行品牌授权运作。在生产经营中,故宫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严格选择合作企业,“我们寻找企业有两条原则:一是公开招投标;二是它在这个领域是领先的、有知名度的。我们一般与企业签订一到两年合同,合同到期后再重新考察选择。”杨晓波介绍说。

(三)湖南省博物馆

博物馆文化产品中已具有品牌效应的还有湖北省博物馆注册的以馆藏国宝“曾侯乙编钟”为主要内容的“曾侯乙编钟乐舞”商标;湖南省博物馆以马王堆养生文化为核心设计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王堆养生枕系列产品等。

三、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模式

当前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场地出租和职工承包经营模式,多为中小型博物馆和西部博物馆采用。二是内部经营模式,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设立了内部产业经营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经营服务网点。三是内部经营和公司运作混合型模式,如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化服务中心等经营机构。四是公司运作模式,如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将产业部分与公益事业部分相剥离,成立隶属于博物馆的独立公司实体。

四、海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

台湾林荣泰教授曾提出“4C”文化创意设计观:“Cunltural(文化)、Collective(精选)、Cheerful(愉悦)、Creative(创意)”。从博物院等博物馆成功开发文化产品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仅具备审美性、功能性等一般商品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

博物馆是地域文明集中展示的场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设计必须植根于其文化内涵,精确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且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使得博物馆文化产品肩负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任务,是真正的将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海南省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曾运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突出文物重要元素的延伸,对本馆的文化产品开发做了初步的尝试。如海南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2009年海南黎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上。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黎族织锦图案体现了黎族居民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及传说中吉祥美好的事物等等,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设计将黎锦特色图案奥雅兄弟、大力神、鱼纹、植物纹等等元素提取出来,与生活常用物品相结合,设计出来的产品色彩亮丽,经济实用。

(一)手环U盘

(二)生活用品

(二)文具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 视觉识别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88-02

一个良好的博物馆视觉识别形象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建立鲜明、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视觉识别形象,对博物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化设计案例研究对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的理论化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选取了几个不同时期、地域、建筑风格的国内外博物馆视觉形象,运用视觉符号学等手段进行概括分析,来寻求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构建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外部建筑设计外观反映出了建筑的用途。宏伟的南大门及其楼梯、柱廊和山形墙反映出建筑内文物的内涵。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将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成功注入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之中,在博物馆对外交流、场馆陈设等方面构成大英博物馆独特的视觉特征。而大英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可读解的博物馆视觉符号,它的形象特征和涵义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同时具有对博物馆形象认知和传达信息的功能。

大英博物馆使用了以文字标识为主的设计,字体采用简洁的无衬线体,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又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渴望。将建筑的外观及屋顶特征作为设计主体,并将文字排列逐渐放大来强调透视性,与建筑中的三角顶相呼应,设计的整体呈三角形又突出了大英博物馆的博大壮美与稳定感。(见图1)

图1 大英博物馆标志 图2 博物馆标志

英国是一个岛国,在色彩的应用上以深蓝色为主色,既体现其地域特征,又给人以保守和传统的信赖感。另外,根据使用情况,采用白色、蓝色、绿色、黑色等为辅助色,体现出洗练感与空间感,亮蓝色的使用给人清爽舒适的感受,如同英国宜人的温度,少量绿色的介入增强了温和古典的气息,与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悠久历史和建筑上的玻璃穹顶的色彩相呼应。

标识、色彩在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实现,包括办公用品、指示牌、宣传手册、多媒体、商品等博物馆视觉识别形象的塑造,增强博物馆建筑及环境形象的氛围增强陈列展示的效果,加深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情感。

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80年,整个博物馆位于一幢大厦内。在建筑上没有体现出美国人的创造性,高台阶、大廊柱,形象刻板、单调。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标志是活用了大写字母的象征性标志,Metropolitan的“M”的大写字母固定于圆形之中,表现出一种现代感形象。由于建筑本身糅合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并且馆内藏品内容丰富而多样,其标识造型将博物馆名称的首字母“M”做了多个圆的划分,综合体现了博物馆建筑和藏品的丰富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特点。黑色与白色的结合更为其添加了瞩目性,整体设计传达了精练的博物馆形象,极具美国特色。(见图2)

标志主要以白色与黑色作为主色调,整套系统根据视觉需要还采用了红色、宝蓝色为辅助色。黑白无色彩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正是体现出了美国文化特征,与辅助色的灵活搭配,充分体现展馆内容的丰富多样。

字体采用现代有衬线体,在标准规定字体的应用中普遍采用有饰线体文字作为主体文字,无衬线体作为正文文字,大小搭配协调统一,视觉流程顺畅。所示标识在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实现,包括办公用品、指示牌、宣传手册、多媒体、商品等。

三、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2005年在庆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时,博物馆管理者将整体形象策划作为故宫博物院举办一系列的院庆活动中的一项,其院徽的设计旨在准确传达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宫博物院形象建设。这在我国目前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新的视觉识别形象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抽象化、规则化、对称化,取“宫”字形,“宫”字的点取材于“海水江牙”和“玉璧”的图形元素;“宫”字的两个“口”,对应了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建筑理念;“宫”字下边采用不封口的设计,来象征过去皇宫的封闭和今日开放的故宫博物院的对比。标志造型上方的海水托玉璧,取其珍如拱璧之意,璧是国之瑰宝,国之尊严的象征,寓意着故宫博物院拥有并妥善保存100多万件珍贵文物;造型中的矩形与故宫格局相符合,与玉璧构成“天圆地方”。(见图3)

中国的故宫建筑色彩鲜明浓厚具有“宏伟”的特点,“宏伟”以红色、黄色为主要色彩,红黄搭配代表其独特的人文与历史特点。辅助色以金、蓝、褐为主,使强烈、浓厚而凝重的色彩中体现出一种沉静与安宁,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以及历史内涵相呼应。

采用中国传统云纹、水纹作为辅助图形,即辅助了标识的图式又加强了视觉效果;标识的标准字体选用手书字体,在标准规字体的应用英文中采用有饰线体文字作为主体文字,其他标准文字采用宋体和黑体,既表现了历史传统也彰显了时代精神和国际化的观念。

标识在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设计,将故宫博物院形象通过各种视觉手段深入观众的内心。

四、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贝聿铭设计。在设计中,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结合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整个建筑融合了苏州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特点,体现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现已成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形象代表。

由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苏州和苏州现代文化的代表,其建筑形式的价值大于其展品内容,因而苏州博物馆的视觉形象就来自于这样的一种建筑结构的表现,采用集合形造型结构,凸显建筑外观特征。其色彩的运用则呼应了苏州庭院艺术在色彩上对于白、灰、栗、黑等典雅、含蓄和具有禅意的色彩意象,显示出高雅优美的格调;红色的介入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展现了博物馆展品的历史性;在网站运用中融入了暖橙色,如同苏州湿润的空气一般,给人柔和和舒适的感觉。在字体应用上,中文采用手写书法体彰显其地域文化,英文字体采用无衬线体形式,与标志乃至场馆建筑风格相一致。博物馆新馆的视觉形象应用也是在上述视觉符号的特征中进行了视觉形象的延续。(见图4)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博物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从标志到色彩再到应用,都是在博物馆建筑、环境、馆藏、文化等背景分析提炼中产生的独具特色的视觉符号,在遵循视觉识别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特色才能设计出完整可行、适合博物馆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视觉识别系统在博物馆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天鹰.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标志系统[J].中国博物馆,2003(4):79-81.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范文第3篇

我国博物馆事业正面临崭新的蓬勃发展局面,各地现代化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博物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服务民众的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观众不再满足于宏伟、精致的建筑中文物孤立、静态的展示方式,不再满足于定时、定点的参观模式。于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法: 让文物生动起来,让历史的故事再现出来、让博物馆走出围墙。

为了更好地将这些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1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行业的技术专家们集聚南京博物馆,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为真正实现“数字博物馆”这一理念召开了中国数字博物馆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委会2006年会。

将文物还原

昔日的紫禁城,今日的故宫博物院。当你步入其中你就会被红色包围着,红门、红柱、红色的窗、红色的墙。红色是这座古老宫殿的主要颜色。然而今天我们谁也无法准确地知道,500年前故宫的红墙究竟是怎样的红色。

太平天国曾鼎盛一时。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信息系统中保存的太平天国时期的书信资料给了我们触摸历史的真实感觉。这其中就用到了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影像数字化恢复与重建技术。

“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博物馆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墨水有保存期限,相片同样有寿命,尤其放久了会褪色,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因为居家环境中的光线、高温、空气中的臭氧与潮湿的天气都是相片最大的克星,会不断地侵蚀相片,尤其是在博物馆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信息部主任吴瞻说。

利用影像数字化设备,能把用常规的银盐方法拍摄到的文物影像底片通过高精度、无损压缩的方法扫描,从而得到高质量的数字影像,然后刻录成光盘保存。数字影像有良好的色彩还原性,不仅能真实地还原文物的原貌,还可以在不损失影像质量的前提下任意地转换图片文件的格式,以适应互联网,传统的制版印刷,制作幻灯、广告等各种需要,极大地扩展了文物影像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更好地保存影像文物,也能让年代久远积满尘垢的绘画或是纸质材料,通过计算机的修正,使之重现昔日的风采,这是以往单纯的图片手段所无法实现的效果。

这其中首先就要用到计算机平面绘图软件,比如Coreldraw、Illusture或是Photoshop等; 其次是准备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器物的三视图或者传统照片经过扫描设备转成数码图。图像要求器物的细节清晰可见,同时尽量避免大面积阴影的出现; 然后就是利用绘图软件,输入图像、调整图像、绘制图像、输出图像。最后如果文物是纸质或布艺文件则可以根据文物照片的不同年代再把图像做旧。

多媒体技术做导游

如今你走进博物馆,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下,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它们身后的奇闻轶事都能够轻易地被我们发现和欣赏。现在的博物馆中信息传播手段主要是通过触摸屏、环幕、多媒体展室,更先进的则安装了语音导览、PDA或手机导览等很多种方式,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为参观者详细介绍展品或建筑物位置情况。

首都博物馆对多媒体触摸屏的应用可谓是趋于完美,进入首博一层大厅是一个面积2000平方米、高34米的大空间,所有展品都陈列在东侧圆形展厅和西侧方形展厅之中。在一进大门的左手位置,有一个数字放映厅、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互动多媒体厅。多功能厅配备有六国语言的同声传译、无线上网、数字投影等设备,数字放映厅为全视角超宽银幕,可以播放高清数字电影、数字立体电影等。

首都博物馆互动多媒体厅放置了十台电脑,参观者可以自操作、观看显示屏上的各种文物照片,照片占据电脑屏幕大部分位置,屏幕右侧详细介绍文物的出处、年代、观赏重点。而屏幕上的照片是可以用鼠标任意放大、缩小或者拖拽的。“这里面就应用到了三维扫描技术,用三维扫描设备把文物扫描到电脑中,省去了传统的为文物建模的过程,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文物的前后上下翻转、大小变化,而成像效果更佳了。”首都博物馆的龙霄飞向记者介绍,在没有这种立体扫描技术之前,同样要数字化一个文物,要用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十几张照片,然后再为文物建模,这样才能实现数字文物的动态效果。

在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中,故宫博物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为此故宫博物院设立了故宫数字研究所。到故宫博物院游玩的游客,可以通过遥控器,从任何方位、全视角地欣赏故宫中的稀世珍宝。“数字故宫”则是先用计算机构建出故宫三维模型,再用数字相机采集故宫实物景观,按图索骥将它们“粘贴”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合成,最终合成这部数字作品。

在故宫博物院数字技术应用研究所与日本凸版印刷签订的第二期合作协议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向观众展示了康乾盛世时期紫禁城建筑辉煌的景象、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发明创造木构建筑的方法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阴阳五行的学说。

故宫博物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胡锤向记者透露了故宫数字化的二期目标: 通过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来为游客们导游。他说:“重点是探索向观众提供基于位置服务信息的内容策划和建立相应的内容制作、工作模式。以大修后的太和门和个别游客通道为试点,尝试建立以观众导览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

链接:群“技”荟萃博物馆

建立数字博物馆的基础首先应实现博物馆的网络化,对博物馆的各类信息采用网络化管理。从技术构成上来说,现代博物馆一般应基本具备局域网、藏品管理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等。

首都博物馆就启动了智能化工程―展厅安装智能化控制温湿度的空调系统,保证展厅内观众活动的空间有舒适的温湿度;在文物库房则是根据不同材质的文物库区提供不同的温湿度。

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应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实现对博物馆决策管理、文物陈列、文物保管、文物保护以及文物宣传等方面内容进行整合。而有了数据挖掘技术就必须使用数据仓库技术,它实际上是一种信息集成技术,它从多种信息源中获取原始数据,经过整理加工再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帮助经营者利用挖掘技术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比如,其中的观众分析模块,主要就是通过分析观众的类型及构成,为观众提供游览内容或特殊服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工作;市场经济;教育

我国的博物馆管理基本上承袭着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由政府统建、统养、统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博物馆的日益发展壮大,这种政府包办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我们宣教工作改变过去的传统方式,积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于尝试,敢为天下先。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不排斥“表演艺术”

(一)教育与娱乐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是属于传授知识的领域,还是属于娱乐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但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博物馆管理者、研究者观念均发生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传授知识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已不象过去那样明显了,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教育和乐趣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一个博物馆放弃了它的教育职能而成为一个纯娱乐的机构,它就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反之,希望进行教育而没有娱乐的博物馆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因为“人们不再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一种特殊有力的组织或单位所支配,他们越来越需要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计划和结构发表意见,尤其是对他们的消磨闲暇时间的方式发表意见。公众的基本问题经常是:这是否能引起我的兴趣?”为考虑公众的更广泛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有些国家的博物馆采取引进表演艺术的尝试,如非洲和东南亚的博物馆成人教育计划中,就将传统音乐、戏剧和舞蹈表演相结合;雅加达博物馆每星期日举办“嘎麦兰音乐会”等等。

(二)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教育

实际上博物馆引进“表演艺术”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们的祖先在封建社会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认为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我们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一种生动有趣的、创造奇妙的诱人的和鉴赏性的产品。”如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将《红岩魂》展览在原图片、文物及说明的基础上以话剧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身陷囹圄的革命先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精神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操,演出在北京获得极大成功,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的好评,这是在博物馆引进表演艺术的一个成功范例。

1998年沈阳故宫领衔推出的“皇家礼仪大游行”又是一个融历史与表演艺术为一体的宣教工作新形式。在沈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形势下,市政府、市文化局给予沈阳故宫博物院大力支持。为“皇家礼仪大游行”撰写的“清太祖实录告成典礼”、“皇格格下嫁仪式”、“清代皇帝出巡”三个角本,以开拓、进取、团结、胜利为主线,再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踌躇满志,势进中原开创基业的宏大历史画面。这个节目在沈阳引起巨大的轰动,广播、电视、报刊各新闻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观看,一睹为快。在演出中,观众聚精会神,完全融入演出中,忧历史人物之忧,乐历史人物之乐。特别是当第三场“皇帝出巡”的大驾卤薄队伍出现在沈阳路、朝阳街、正阳街等街道时,马路两边人潮涌动,欢声如潮,展现出史无前例的壮观场面。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并久久不愿散去,他们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用事实证明人们欢迎博物馆出精品,渴望博物馆出精品,信任博物馆出精品。这个节目不但达到了宣传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沈阳故宫博物院“理智地进入它感兴趣的市场,找到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在市场经济中突显自己,发挥竞争优势。”《红岩魂》与《皇家礼仪大游行》这两个成功的范例,应该使我们觉悟到博物馆必须加强对观众的研究,抓住自己的特点,采取能使观众日益增多,使博物馆对于社会、对于人们有着向往渴望强有力措施,才能使博物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表演艺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

二、博物馆要敢于善于通过宣教推销自己

(一)博物馆所面临的宣教推销困境。

博物馆已经走向了市场,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过去一心在象牙塔中埋头搞研究,搞陈列而吃穿不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国家逐年缩减事业单位经费,迫使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不得不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

首先是与休闲娱乐场所发生了激烈的竞争,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步入了电脑时代,微机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娱乐的广阔空间,过去博物馆的常客大、中、小学生都被高科技所吸引,博物馆的观众已被光怪陆离的游戏厅等抢去三分之一,而且学生们的这种消费完全是自愿的,不受时间所局限的,这就使博物馆瞬间处于劣势。因为学生参观博物馆要通过学校在适当的时间来组织,又要受到学生收费不能超过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的种种局限,再有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娱乐场所,这就使很多学校不可能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来。另外,市场经济下娱乐场所骤然的增多,保龄球、游泳、健身房、练歌房等不一而足,这又抢走很多成年观众。

其次是与其它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竞争,仅以沈阳为例,一九八五年前,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仅10处,而现在已发展为38处,你自命清高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不宣传自己,不推销自己,别人要宣传要推销,那么还有多少人来光顾你的博物院呢?这岂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当然,这对于北京故宫、陕西兵马俑那样的博物馆不成问题,但对于中小型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出路只有一个,争则存,守则亡,博物馆要生存,必须主动出击。这就要求博物馆要有杀手锏,要有精品,有高品位、高质量的产品,才有推销自己的本钱。

(二)沈阳故宫在宣教工作市场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沈阳故宫博物院紧紧抓住自己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存的两处皇宫遗址博物馆之一这一人文旅游热点的优势,一九九九年与沈阳旅游局联合参加了“赴新马泰旅游宣传促销会”,在会上向各国新闻媒体和旅游界介绍了沈阳故宫,并带去了“皇家礼仪大游行”光盘,在会议期间反复播放,引起各国旅游界的关注。接着又在新加坡出版的《中国行》上发表文章,宣传这台集历史真实与表演艺术为一身的精品节目,同时与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签订协议,使之定期带航班至沈阳观看“皇家礼仪大游行”。之后又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风光片《故都沈阳》,并将所有沈阳故宫的宣传资料、照片输入国际互联网。这种大刀阔斧的推销自己,在当前形势下还会有人认为是掉价的事,完全没有必要吗?诚然,博物馆推销自己不能象推销物质产品那样,直接获得利润,它要达到的目的是用精神产品吸引观众,使观众反复来参观,使博物馆不但能朝气蓬勃的生存,而且可以将博物馆业务工作不断发展到先进水平。新加坡文物馆机构专门设置一个市场部,专司宣传博物馆工作,还将博物馆闲置大厅晚上租借举办婚礼,开始觉得很奇怪。现在看来这是市场经济中必然的产物,哪个国家都如此。

(三)沈阳故宫文化交流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可人成果。

就我院的情况来说,从2010年春节过后,由古建部将院内的大部分闲置库房进行改造,总共清理出库房7间,增加展览面积1000多平方米。使我院的展览更加平衡,增加了展览的内容,丰富了展览的特色。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展览,使广大的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沈阳故宫的特色。

临时展览方面,共引进了几项项外展。第一个展览,就是引进的日本北城书社的书法展。还有从韩国京畿道博物馆引进的“人生四礼”展;刚结束的从台湾引进的“沈阳故宫缘・灵山胜会大展”。台湾小故宫森磊观博物馆馆藏品很丰富,这次我从中选了一些佛教题材的藏品来我院展览。在我院的戏台、飞龙阁、翔凤阁三个展厅展出。此次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项展览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好评。先后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刚、海基会会长陈云林,以及省市众多领导前来参观,影响力极大,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这是我们辽宁省对台文化交流取得的非常大的成绩。“灵山胜会”展,不仅是两岸文化艺术的胜会,更是两岸同仁友人的胜会。

另外,今年我们沈阳故宫与长春皇宫博物院联合举办《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清宫钟表展》;和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合作,联合举办的《庆新春――满族民俗剪纸展》等等。这些展览,达到了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交流的目标,而且各展览的效果都比较理想。

在对外交流方面主要的进展,就是对台湾的交流。年初,我们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大型的展览“大清盛世”。这次展览我们带去了124件馆藏文物。“大清盛世”在台湾的展览,是第一次由一家大陆博物馆承办的大型展览。台湾现在有很多大陆文物的展览在进行,比如北京故宫的文物、兵马俑、“丝绸之路”等,但是他们都是由几家博物馆合作的。“大清盛世”在台湾的展览期间游客量达到了10万人次,当地媒体频繁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开幕式时发来了贺信。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台湾人对沈阳故宫的认可,此次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二个展览是今年十月份在举办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文物大展。这次大展规模很大,由法国的十三家博物馆和、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沈阳故宫联合举办的。虽然我们带去的文物数量较少,但是取得了新的合作模式,这就是中法文化、两岸文化交流相结合的模式,也是我们博物馆对外交流的一个成果。我们现在还与许多国内外的博物馆在接触,这样我们的交流就走出了新路。

三、“有偿讲解”是博物馆“价值交换”的恰当方式

(一)宣教工作市场化符合时代需要。

长期以来在博物馆界,人们固守着“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这一观点,宣教部门以前所从事的为观众讲解,到学校、机关举办讲座,到工矿、农村搞巡回展出等等均为无偿、义务的。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人吃马喂所需费用统统由国家出钱供给,博物馆吃粮不管烧,没有人记报酬,觉得我们的工作象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样高尚,而对孔方兄不屑一顾,如有人在博物馆谈经济、商品,会被人认为充满铜臭味而受到鄙视,可现在博物馆被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事业要发展,业务要开拓,无一能避开资金匮乏这一尴尬的现实,博物馆不能不考虑创收这一问题,讲解收费自然而然提到了议事日程。现在许多博物馆开展了这项业务,但也是尤抱琵琶半遮面,不太理直气壮,实际上,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大可不必遮遮掩掩,完全应名正言顺的收费讲解。理由是博物馆将价值连城的人文资源,通过恰如其分的陈列手段,呈现给观众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再经过讲解员的声情并茂的讲解,使观众真正的了解了文物藏品,体会出其价值,受到历史文明的心灵震撼,使观众感动、兴奋、流连忘返,由衷的感谢讲解员的辛勤劳动,回报以掌声、表扬或赠给纪念品及小费,这一切来得顺理成章,即所谓博物馆与观众“价值交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物古迹所在地旅游者的增加,慕名而来的观众十分渴望有一高水平的讲解员能够将名胜古迹的历史传说讲得淋漓尽致,以满足自己猎奇心理,至于报酬,他们认为物有所值,付讲解费完全正常。正如肯尼斯・赫德森所言:“文化享受已经变得更加复杂、高级,更加奢侈昂贵,而廉价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了一件过时的事情。”

在这种形势下,就连我们去学校搞义务专题讲座时,老师们总是疑虑地问:“真的不收费吗?那需要我们什么回报?”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完全习惯了等价交换,而义务、无偿、免费则成了怪事。观众愿意付报酬,博物馆缺资金,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所以说有偿讲解是博物馆与观众实现“价值交换”的适当方式。有偿讲解可以理解为两种形式,一是把现场讲解计入门票价值之中,一是另外收费的导游讲解。一九九八年沈阳故宫拉起了一支导游队伍,在入口处树起了中英文导游的牌子,走出来主动为观众导游讲解。这些年来,这项工作发展得很有生命力,其原因之一是坚持精神产品的价格有价又无价,院里在导游人数和时间上大致定个标准,然后由导游员灵活掌握,由于市场杠杆的作用,人们习惯于讨价还价,无论价格贵还是便宜,讲价是必要的一道工序,这与门票不同,对于团体和会议的导游一般既定价格,没有太大变化。遇到个体旅游者,特别是“五一”、“十一”、“春节”等假日经济热时,讨价还价多一些,这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价值观等不同有直接关系,如遇学生团体可大幅度压低价格或是直接免费,政府接待的团体与博物馆同行更是毫无疑问地免费导游,院内重点陈列室定时讲解,一律无偿。原因之二,因导游收费,讲解水平就要高,服务质量必须上档次,所以导游员必须尽心尽力的满足观众需求,这样业务水平就提高得很快。其结果是,从来没有一次导游费发生经济纠纷和投诉,观众反映沈阳故宫的导游员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高,服务热情周到,不少机关团体接待办慕名而来,省市外办凡接待外国团指明要我们的英语导游,因而使我们不少导游员不乏回头客,这样导游收费与观众需求成正比,这种“价值交换”得到观众乃至社会的认可,同时免费导游恰恰说明了博物馆讲解收费是创收,不是做生意,并非追求盈利,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博物馆首位的原则。”

(二)市场化提高了宣教工作的质量。

收费导游的存在还有一个占领文化市场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博物馆坚持社会主义性质至关重要,博物馆始终应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当前的旅游热,我们皇宫遗址博物馆就面临一个新问题,旅游者参观博物馆一般不是为了获得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加拿大博物馆的调查报告指出,旅游者去博物馆只是为浏览。不列颠博物馆的调查报告指出,游客来博物馆不知来看什么,我国博物馆的情况也是如此,旅游者大多不对陈列认真的参观,只有新奇有特殊魅力的陈列品,著名的文物瑰宝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旅游者的这种参观心理及其特殊需求,使“野导”应运而生。在沈阳故宫设导游员以前,在展区内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带领团队观众讲解庄妃与多尔衮在永福宫的艳史,并信口开河的将故宫的碾磨房说成冷宫,是犯罪妃子做苦役之地,更不着边际的是讲乾隆皇帝的“紫气东来”匾的“东”指的是,“来”指的是,哗众取宠、混淆历史。这些啼笑皆非的杜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历史唯物主义不去占领,唯心主义封建文化的糟粕必然会去占领,与其让观众把钱送入“野导”的腰包,不如我们把钱挣来用于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的五项职能中,有三项与宣教服务密切相关:1.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思想道德教育;3.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所以有偿讲解大可不必羞羞答答,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抢回阵地,抢回观众,抢回本属于博物馆的宣传权利。当然做好有偿导游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如严密的财经制度杜绝导游费的流失;制定导游员岗位责任制,保证导游讲解质量;定期培训考核导游员,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总之,有偿讲解一为博物馆创效益,二、满足了观众需求,三、促进讲解员业务水平的加速提高,服务态度热情友好,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四、宣教工作新形式为社会参与兴办博物馆开拓了道路

从上文可见,我国博物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而宣教工作的新形式则给博物馆走向社会参与兴办开拓了道路。

以沈阳故宫皇家礼仪大游行的演出为例,这台由八百余人参与演出的大型历史节目,光凭沈阳故宫的人力、物力、财力那是望尘莫及的,这台节目由市政府牵头赞助,整个社会的参与,才使其久演不衰,中央及省市领导给予高度评价,中外游客交口赞誉,成为沈阳市优秀的旅游文化精品。没有社会的参与赞助,就没有皇家礼仪大游行,这是千真万确的。

社会参与兴办博物馆事业在国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人们可以属于它,每年并为它付出认捐额的机构,这种概念在美国是广泛流传和根深蒂固的。”⑧在新罕布什尔的朴茨茅斯的沃纳故居博物馆,以认捐美元额来分出七个等级的会员,有的博物馆则为捐额丰厚的会员授予荣誉称号。孟买的馆友会捐款则得到印度的法律保护免税。德国博物馆大部分经费来自三个渠道:1.博物馆大量投资所获的收入;2.来自大工业企业的年度补助金;3.来自政府部门的现金和实物补助。“通过创收、募捐和赞助等方式的私人资金逐渐成为新的经费来源。”皇家礼仪大游行靠的是社会捐款这一途径,有偿讲解是博物馆创收的另一有力措施,自从沈阳故宫设立导游员收费服务项目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要求提供导游服务,特别是旅游旺季及假日经济中,要求导游的人很多,这就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本馆的人力资源进行创收的绝好机会,这笔收入拓宽了博物馆的收入渠道,同时还为宣教工作者提供了业务学习等经费。

随着博物馆管理者思路的拓宽,各项原本博物馆正常支出的宣教经费,也完全转嫁到社会赞助上,如沈阳故宫博物院因是皇室遗址性宫殿,宫殿建筑分散,每个陈列室均需要有本室建筑历史文物说明牌,制作一次,所耗经费不在少数。一九九八年,在沈阳奥吉娜精细化学公司赞助下,沈阳故宫制作了一批精美的铝合金材质中英文说明牌,共一百多块,仅在每块说明牌下落一赞助公司名款及标识,商家得到了广告效应,而我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双方皆大欢喜。诸如此类,只要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以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为目的,对于缓解博物馆经费紧张的状况无疑是一计良策。

本文所探讨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宣教工作新形式,并不是完善的,仅有的,随着博物馆学与市场学不断探索,人们在不断地思考尝试着既保持博物馆非盈利机构这样一个宣传精神文明的基地,又要使博物馆摆脱资金匮乏的新途径,此篇仅尽抛砖引玉之责。

参考文献:

[1][5][10]《中国博物馆》1998年2期33页、35页、55页

[2][3]《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8日6版“博物馆与市场学”

[4][7]《中国博物馆学基础》26页、316页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范文第5篇

传世珍宝艺术展

2009年9月4日,北京,一场百年艺术风尚的探索之旅自此启程,备受瞩目的“卡地亚珍宝艺术展”终于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揭开帷幕。包括卡地亚早期为温莎公爵夫人打造的猎豹胸针、专为文坛巨匠让・考克多定制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剑等346件传世珍品以及23件设计手稿、石膏模件和彩色胶片组成的珍贵文献悉数亮相故宫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女士、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卡地亚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福纳斯(Bernard Fornas)先生、法国驻华大使苏和(Herve Ladsous)先生,以及众多艺术界与文化界的贵宾齐聚开幕庆典,共同见证了这场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盛事。

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艺术展览盛事,“卡地亚珍宝艺术展”先后于巴黎小王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顶尖博物馆展出后,终于走进了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为期近三个月,于9月5日正式开展,11月22日闭幕,是迄今卡地亚珍宝艺术展中展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展珍品均为品牌创立伊始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之作,除奢华珠宝、精致腕表、卓越时计以及华美饰物之外,还包括珍贵的设计手稿,以及极少对外展出的石膏模件。款款珍品,都流露出经典恒久的艺术价值,生动再现了东西方社会和文化艺术风潮的更迭变换。

举办此次展览的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堪称交融东方传统古建与西方创新陈设的典范。这恰恰完美应和了“卡地亚珍宝艺术展”中西合壁的布展理念。整个展厅划分为“服务欧洲皇室”、“花都艺术珍宝”、“东方文化浸润”和“融汇五洲艺术”四个展区,每个展区均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演绎出一幅世界珠宝艺术百年风尚的动人画卷。

“服务欧洲皇室”主要展出早期卡地亚为皇室、贵族以及新兴富裕阶层创作的作品。或雍容华贵的古典吊坠、或精致璀璨的皇家冠冕,尽显卡地亚与欧洲皇室的深厚渊源。“花都艺术珍宝”反映出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艺术风潮的盛行。装饰艺术风格与动植物系列珠宝作品,记载下工业革命与自然主义思潮时期的审美情趣。“东方文化浸润”则反映出中国文化对西方装饰艺术源远流长的浸润与影响。龙、凤、麒麟等神兽形象与翡翠、玉石等材质的广泛运用,蕴意着卡地亚对中国文明和艺术的深深礼赞。“融汇五洲艺术”展厅呈现出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为西方装饰艺术带来的无限灵感。神采各异的款款佳作,表达世界多元文化在珠宝设计中的借鉴与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