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郑欣淼回顾他2002年11月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的工作,就是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故宫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首次百年大修,二是彻底清点故宫馆藏。百年大修,按规划总投资19亿元,―直要持续到2020年,在他的任内可能是完不成了.而文物清点,历时7年,2010年底方告完成。

清点结束,郑欣淼拿出北京故宫最新的文物清单: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

“掌管故宫是一种缘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还在任时,郑曾对他说,“我管的也是国有资产,而且是一笔难以估量的优质资产。”

执掌故宫之前,郑曾任青海省副省长,分管全省文化工作;后来又调到国家文物局,任职三年;最后转到故宫。郑自认为上任那一刻,即感觉冥冥中似有天意,此前所有的工作经历,似乎都有意无意指向故宫。

初掌故宫,郑即吃惊地发现,故宫倘有外交接待任务,外交部安排的国宾车队,总是呼啸着开进午门,驶过内金水河。每看到车队从内金水桥上轧过,他的心就隐隐作痛。“这样做,对中国文化,明显有失尊重。他扪心自问,如果在法国的凡尔赛官,或者意大利的古罗马竞技场,参观者自费乘车登堂入室,东道主会作何想?”

后来经过打听,郑进一步了解到,这并非外宾要求。在他的一再坚持下,这个多年的惯例终于取消。

郑今年已64岁,他说如果哪天离开岗位,也会以自己的方式,从事与故宫相关的研究工作。“我这辈子恐怕和故宫脱不了干系。”

故宫新增文物30万件

上世纪80年代末,郑在掌管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时,主抓的一件大事就是与省政协合作,对陕西这个中国第一文物大省进行文物普查研究。

这是郑欣淼第一次参与文物工作,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触发他接任故宫之初,即下决心彻底而全面地清点故宫文物。

郑欣淼要求这次清点彻底解决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不再留给后人。清点结果,故宫馆藏文物比此前对外公布的150万件,增加了30万件。

“新增文物主要是清官遗物,过去我们不够重视,没有列为文物,仅仅当作资料处理。”郑解释说,这些资料很有历史价值,是清朝典章制度的组成部分。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发现《乾隆御稿》。“嘉庆皇帝收集整理他父亲的书稿,弄了几大箱子,最后清查有两万多篇。”郑说,箱子上就刻着“乾隆御稿”四个大字,此前一直搁在地下库房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从来没有认真整理过,更没有公开出版过。

目前,故宫正在准备出版《乾隆御稿》。郑认为,这有助于对《清高宗诗文集》的研究,有助于对乾隆皇帝诗文创作的进一步认识。

类似的物件还有:20000多件帝后书画、5000余件明清家具、上万本宫廷剧本、大量的戏剧道具,还有大批出入皇宫的腰牌、大臣晋见皇帝的红绿签头,甚至枕头、门窗、挂帘等生活用品。“其中一批袁世凯称帝时制作的大型帘子,填补了故宫织绣类中洪宪文物的缺项。”郑欣淼还注意到,有些门帘上绣有“承运”字样,证明袁世凯称帝时,确曾将太和殿改名“承运殿”。

自1925年成立博物院以来,故宫清点馆藏文物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但细到一个枕头、一块腰牌、一挂门帘,都造册建账,这还是第一次。“故宫有多少家底,作为院长,我心里得有数。”郑欣淼说,清点工作结束后,将出版《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公开发行,不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自身也是监督。故宫第一任院长易培基(1925年-1933年在任),就是因为被外界指控盗卖古物而蒙冤去职。这事,郑常常挂在嘴边。

挂在郑嘴边的,还有另一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上世纪30年代,为了使馆藏文物免遭战祸,从1933年到1952年,20年间,马衡组织故宫同仁,护送1万3千多箱文物南迁、西移,颠沛流离,备尝艰险。除近3000箱约60万件文物随国民政府迁台外,大部分文物在建国后完璧归赵,重返北京故宫。

马衡在危难中对故宫文物慎微戒惧,悉力保护,“诚以此仅存劫后之文献,俱为吾国五千年先民贻留之珍品、历史之渊源,秘籍艺事,莫不尽粹于是。”2005年,郑在马衡辞世50周年时撰文纪念这位前院长说,马先生“终生以保护文物为职志”,“其所成就,已归于不朽。”

“每一代故宫人,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郑说,易培基那一代,功在创建,开创国立博物馆之先河;马衡那一代,功在守护,使国宝重器免遭战火焚毁;现在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保护好文化遗产,并认真研究她,将故宫精髓发扬光大。

“故宫学”轰动台湾岛

1949年,故宫馆藏分流两地,一部分去了台湾,一部分留在大陆。从那以后,北京故宫与,到底哪家的馆藏更丰富,质量更高,更有代表性,就成了一个颇受外界关注的话题。

台湾学者李敖的话颇具代表性:“故宫的精华都到了台湾。北京故宫只剩下皮,瓤都在。”的负责人也公开说,有宝无宫,北京故宫有宫无宝。

但郑不这么认为,他向《凤凰周刊》记者介绍:当年故宫文物运台60万件,其中清官档案文献38万件(册),善本书籍近16万册,器物书画5万余件,加上抵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不过65万件。而北京故宫原有明清档案800万件,善本特藏50多万册(件、块);器物书画100万件,总计近960万件,更何况还有独一无二的古建筑。

这次清点以后,郑欣淼心里更有数了。他说,北京故宫所藏文物,不但在数量上远远多于,而且文物精品在整体上也无可争辩地多于。以乾隆的《三希堂法帖》为例,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北京故宫藏有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二帖,并不逊色。

2005年9月,李敖参观北京故宫。郑特意安排他参观了珍宝馆、武英殿、钟表馆等,还请他到漱芳斋看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看完后,李敖说:“郑院长,我为原先说过的话忏悔。”

郑欣淼报之一笑。“这不能怪你,责任在我们身上,是我们宣传不够,展示不够,致使大家的了解不够。”

2003年10月,郑提出“故宫学”概念,他倡导的故宫学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官典籍,以及故宫博物院自身的历史。

“与名扬海内外的红学、敦煌学相比,故宫更有理由、更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郑欣淼说。

研究故宫40年的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谢敏聪非常赞成把“故宫学”作为中国通史研究的一个锲入点。2009年秋,他率先在台湾清华大学开设“故宫学概论”课程。这是一门选修课,带正式学分,以郑欣淼的著述为教材,围绕故宫讲授历史之真,文物之美、意涵之善,展现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郑始料不及的是,故宫学80位修课名额,竟然引来2000名学生报名,后来校方追加了15个名额,又有数百人争抢。岛内媒体报道,开课当天,同学们挤爆教室,盛况空前,轰动清华。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参加了“国培”,听了王漫老师“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我对过去说明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说明文,这就使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把它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如何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呢?

一、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要让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灵动而高效,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结合文章,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来导入,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视频《故宫博物院》,播放结束后,请大家略谈感受。然后适时引入:“这么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想到实地一睹她的风采吧,那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随我们的‘免费导游’黄传惕仔细游览这昔日的皇家禁地紫禁城,步入《故宫博物院》。”这个导入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大体的感知,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课前我先介绍恐龙的知识,用幻灯片放映各种恐龙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或购置)一些实物、模型、动

植物标本、挂图、表格等教具来辅助教学。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能使教学过程新颖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他们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的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准确表述。最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语言的乐趣。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文章的闪光点,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就会更有效。

二、提示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这样才能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王漫老师在“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中,明确表明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提取信息的方法。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先教给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经常用到的“圈点批画法”,即圈点关键词语,批注说明方法,勾画关键句子。

“圈”是对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圈记、点示。在阅读中,可将衔接各段的连接性词语、体现事物特征的关键词语、限制修饰性词语进行圈点,一来可以强化记忆,二来比较醒目,便于做题时前后联系,分析问题。

“批”是对说明文中运用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时随时发现运用到的说明方法,随时在相应页面的右边简单批出说明方法,这样可在做题时迅速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减少回读,还可以很快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画”是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勾画。可勾画的语句往往是首括句、尾结句、过渡性语句、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勾画这些语句往往有助于很快地分析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等。

然后我让学生用“圈点批画法”通读全文,进行圈点批画。我巡查圈点批画的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自己画出了各段的中心句。如: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生除了能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有不少还在第三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旁批注了“作比较”;在“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旁批注了“打比方”……

在学生圈点批画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补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开发资源,拓展说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适度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补充举例“蚂蚁移窝,天井成河”“猪叼草,雪花飘”等劳动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物候现象,进而引入诗人笔下的物候,寻找诗句中的物候现象,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把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

语文课是中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好世界。各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位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它不仅仅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生活的美,也是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美感。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这些插图或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或主题的某个方面,如阿累的《一面》对鲁迅先生的近像刻画,透露出先生顽强不屈的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精神,学生能理解这一点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有的借以理清文章的脉 络,如《故宫博物院》文末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平面示意图,立即让人对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有个清晰的印象;许多文章尤其是散文描写了美好的自然景物,编者往往捕捉最精彩的描写,配以优美的插图,如《记一辆纺车》、《爱莲说》等,引导学生欣赏此类插图,可以培养他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2 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而今学生潜意识里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只能体现在买些图画、小工艺品等装饰物以及穿衣的个性化上,学校因条件限制,没有多渠道培养学生特长的能力,加之家长们又反对学生浪费时间追求课本以外的东西,学生对美的追求一直被压抑着。我就在课堂上尽力挖掘他们的审美意识。教《藤野先生》时随手画一个藤野先生“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的简笔画,教《七根火柴》时画一只特写的擎着手……往往博来了学生哄堂大笑或是肃然起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苏州园林》时,学生找来关于园林的风景挂历制成图片,大到园林总观,小到一堆假山,一方池沼,数行草木,花墙廊子,细到园林中对称美与图案美的区别,他们都一一配以图片。课堂上纷繁变幻的图片,配以精彩的讲解,劳动创作的美、课本知识与师生思想意念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性情,增强了对祖国山河以及劳动人民的热爱。

3 培养学生浓厚的审美兴趣

在教《理想的阶梯》一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作业: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画一幅体现主题的美术画,再配以简短的说明文字。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回家准备了。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浏览,彩色的、黑白的、江河的、人物的、科学家、教师……琳琅满目,不乏佳作。同学们共同分析评价选出最有意义的一份——居然是一个成绩平平的一般学生设计的,便当堂叫他发言,说说创作的过程以及本图的主旨。他先是有些腼腆,谈到画时却侃侃而谈,说明课下确实动了脑子,费了心机。他说:“……我用黑白面来处理,黑白对比,给人印象强烈。黑与白永恒的魅力最能体现人类面对大自然不屈的创造精神。在图的右下方是一直延伸到天尽头的阶梯,这是人类要实现理想的必经之途,多用黑色处理,暗示着充满险恶;右下角的阶梯上有一个亮角,那是一个正在攀援的人,他跋涉已久,因为他身后留下了串串汗滴,他能到达这理想的顶峰,因为他正抬眼望前,假似乎目光坚定。在图的左上角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多用白色处理,象征着理想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它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而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珍惜时间的人,迎难而上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短小而精彩的演说!对他的发言,同学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震惊了,震惊于他的大胆创新;我陶醉了,陶醉在一次创新教育的成功实施中。这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他果然报考了美术专业。这对同学们的影响是感悟性的,感到了如何发展自己的特长,对我则是更增强了教育的信心。

4 激发学生想象和再造事物的画面情境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二十载库房工作是铺垫

杨臣彬最初接触文物这一行,十分偶然。他告诉记者,自己1951年初参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教导团学习,1952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被分配到了故宫,这才与文物、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到故宫的杨臣彬在这里当上了讲解员,经过简单的培训,他开始给观众讲解历代艺术藏品,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也是杨臣彬接触文物的第一步。

几经周折,1955年杨臣彬被调到陈列部书画组做书画陈列工作,1959年他又被调到书画组库房,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杨臣彬说:“库房工作比较辛苦,有很多具体而琐碎的事情,那时故宫收购的文物很多,每月都有一两百件,这些东西经过专家评价定级以后,都要收购入库,对其进行编目、排架,虽然很烦琐,但让我每天都可以直接接触到书画,这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不仅如此,库房工作也让杨臣彬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一流的专家。1959年故宫成立了文物定级专门委员会,书画评审组集中了当时全国最有声望的老专家,如:张珩、徐邦达、启功、谢稚柳等等。据杨臣彬回忆,这些老专家,一周至少来三次看画,他的工作就是每天上午把库房的画拿出来,按顺序挂起来,等下午专家们过来看。“他们时常会有争论,比如一件东西,一个说是真的,另一个又说怎么不对,我就负责把这些记录下来,每天我都能学到很多新东西,对我帮助很大。”

正如杨伯达先生在一次谈话中对杨臣彬所说的那样:“你的工作得天独厚啊,能接触这么多的字画,又能接触这么多一流的专家。”在杨臣彬看来,这么多年的库房工作,每天按规律上班下班,或许不会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书画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杨臣彬谦虚地说:“眼力在当时还谈不上,但通过在库房大量近距离的接触以及跟老师们的学习,我对各个时代书画家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提起某个画家的书画,脑子里都会有印象。”

杨臣彬对自己从事的库房工作也颇为自豪,他告诉记者,院领导有一次到书画库房检查工作,只给他10分钟,要他从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提出指定的10件东西来。杨臣彬马上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果然,还不到10分钟他就取出了领导要指定东西。领导纷纷点头表示赞赏,并夸奖说“我们的库房工作就要搞得像你这样啊!”现在故宫的绘画库房里很多书画的标签都是当时杨臣彬用小隶书写的,为此他还特地到琉璃厂找了隶书碑帖进行练习。

名师点拨终成鉴赏专家

徐邦达先生是杨臣彬的老师,当笔者提及徐老时,杨臣彬感叹道:“虽然正式跟随徐老当助手只有8年,但他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杨臣彬刚开始书画组工作的时候,恰好和徐邦达先生在同一个组,由于工作关系,杨臣彬跟徐老学习的机会很多。徐邦达先生当时是书画组著名的老专家,专门做书画鉴定和研究。在徐老鉴定文物的时候,杨臣彬就会在一旁认真地记录,并问一些问题,徐老也都会欣然回答,丝毫没有专家的架子。闲暇的时候,杨臣彬还帮徐邦达先生整理一些资料,打打下手。

“”过后,老专家年纪都大了,为了抢救老专家的知识,培养接班人,故宫博物院决定给老专家配助手。杨臣彬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轮到给徐邦达先生配助手的时候,他坚持要自己挑,第一个便挑了杨臣彬。杨臣彬解释道:“因为他比较了解我,我也比较熟悉文物,什么东西他一说我就知道。徐老平时看画有什么要求,他研究的课题资料是什么,我都比较了解。此外,他喜欢好问的学生,我遇到问题当场就会问他。”

能成为徐邦达的学生,杨臣彬除了兴奋,就是努力地向老师取经。徐邦达带着包括杨臣彬在内的学生去全国各地考察,北到黑龙江、哈尔滨,南到昆明,几乎把全国走了个遍。每到一地博物馆看画的时候,徐老通常当着学生的面把画卷或者册页打开,先问他们感觉如何,并要说明具体的理由,接着指出正确与否,原因是什么?“徐老就是这样手把着手教,他教学生方面一点都不保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非常通达。”

杨臣彬给徐老当了8年助理,这期间学到了很多书画鉴定的真谛,但岁月不饶人,很快杨臣彬也到了天命之年。有一天,徐老对他说:“你已经是副研究员了,早就可以独立进行工作了,这么大岁数了,我不忍心还让你当助手。”就这样,杨臣彬从徐老的研究室回到陈列部,开始了自己的鉴定事业。

鉴定趣闻显行家眼力

在杨臣彬的鉴定生涯中,过手的书画千千万万,但他对其中几件书画的鉴定故事却津津乐道,一件是《食鱼帖》,另一件是吴镇的《松石图轴》。

《食鱼帖》的发现极其偶然,当时徐邦达先生带着杨臣彬等助手到青岛博物馆鉴定,馆藏的东西都看得差不多了,徐老问道:“你们这里还有什么资料或者待处理的东西吗?我们再看一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随即从库房搬来乱糟糟的一大卷书画。“我们打开一看,就从里面发现了一张《食鱼帖》,后面还有两段南宋人的题跋,不过由于保管不善,已经被折得一塌糊涂了,”杨臣彬说道,“后来一看是古摹本,大家心里都特别高兴。”有了这次的经验,杨臣彬跟随老师看画的时候就多了个心眼。有一次在云南省博物馆,他主动要求馆方拿来他们的处理品,果然又从里面发现了两张,分别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和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杨臣彬说:“这两件倒是我们先看的,一看郭熙和黄公望,这是好东西啊!徐先生您看看,徐先生一看,哎呀!不错,太好了!”

还有一件送上门来的东西也很有意思。故宫早年间经常有人送藏品上门鉴定,杨臣彬就遇到过这么一回。1985年春,广西的一个收藏者送来一张吴镇的画,杨臣彬一看就觉得不对,仔细看还能看出是明代的老仿。这边送画的人还没有走,那边又走过来一对年轻夫妇也拿了一个吴镇的小轴。“我一看,是吴镇的,虽然画得比较简单,但肯定是真的。”在杨臣彬的建议下,故宫暂时把这件东西收了进来。“当时准备收这件吴镇的时候,徐邦达先生在无锡出差,有人认为图章不对,颇有争议。”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杨臣彬马上把原画拿到库房一比较,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拍着胸脯向当时的副院长杨伯达先生保证,如果画有问题由他来承担所有的责任。果不其然,徐老回来看到这幅画以后,欣喜地说:“啊,我等你三年了,终于出现了。”原来徐老早就知道有这件东西,只是一直没见到。有了徐老的 肯定,这幅画最终以两万二的高价为故宫库房收购珍藏。

看画“只言真伪,不论价格”

杨臣彬看画有一个原则――只论真伪,不看价格。“因为我们不懂得价格,市场我不懂,太复杂了,把握不住,所以只能看看真假。”杨臣彬解释说:“价格一般要由市场来定。比如说这个东西我认为值不了多少钱,但是拿到市场也许能卖很高的价。有些东西我认为很值钱,但是在市场上却没人要。”要是有人一定要杨臣彬说价格,他只会无奈地回答道:“我不懂价钱,你去问拍卖行吧。”

对于目前书画市场上的赝品,杨臣彬深恶痛绝。杨臣彬对笔者说起前不久的一件事情,某电视台邀请他去做一个收藏类节目,节目现场有鉴宝的环节,有一件东西杨臣彬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电视台希望他能给遮掩一下,杨臣彬断然拒绝了。他说:“让我说这件东西是假的可以,甚至我可以告诉你假的原因,如果假的让我说成真的,绝对不行!”杨臣彬说:“做书画这一行也应有职业道德,要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看画,我在鉴定上,一直遵守着这个原则。”

即使这样,杨臣彬也遇到过很多难缠的收藏者,有的善于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则花样百出,有的还让他哭笑不得。曾经有一个收藏者几次三番拿同一件假东西来鉴定,希望能混水摸鱼。第一次这个收藏者带来几万块钱,杨臣彬一看东西是假的,便果断地拒绝了;第二次这个收藏者又登门造访,先拿出别的画来鉴定,末了又拿出上次那幅画,尽管这个收藏者说尽好话,杨臣彬依旧坚持原则;第三次这个收藏者想得更绝,他摸清了杨臣彬素来比较喜欢吴湖帆的书画,先拿出一张真的吴湖帆的画给杨臣彬鉴定,杨臣彬一看,是好东西啊,有点爱不释手,趁这时收藏者第三次拿出那幅假画,说要是杨臣彬给题跋了,不但几万块是他的,这幅吴湖帆的画也送给他。“吴湖帆的《山水中堂》也得几十万呢,不过,我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能给你题。那不是缺德吗?我不能骗人。”杨臣彬向笔者坚定地说道。

谈到书画鉴定的关键,杨臣彬强调说:“你必须自己动手。”他认为,只有自己去动手、去画、去临摹,才能更好地了解艺术家。杨臣彬边说边走到画案前,指着一张书画半成品对笔者说:“我现在还在临摹字画,这不临摹了半截吗?我认为这是和艺术家及其作品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当代很多大鉴赏家,比如谢稚柳先生、启功先生、徐邦达先生,不都是书画上的高手吗?”此外,在鉴定的具体操作上,杨臣彬认为对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个人风格包括笔、墨、设色等各方面,每个人都不一样,受艺术观念、自身经历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也密切相关,个人风格寓于时代风格之中,时代风格是个人风格的综合。这些都是我们在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调素琴,习丹青”逸士情怀

采访的最后,笔者照例问起杨臣彬在自己鉴定生涯中最深的感触,他的回答让我们颇有些意外。他说,虽然到了现在这个岁数和身份,但仍感觉自己为国家所做的事情太少了。这其中有许多客观的因素,比如徐邦达先生出身收藏世家,能厚积薄发,调到国家文物局以后,他每天都要为国家鉴定好几百件东西,这是多大的贡献?谢稚柳先生、杨仁恺先生等等,哪一个为国家书画收藏的贡献不大?杨臣彬说,没能赶上老前辈们那么好的机遇和条件,他独立工作的时间也还是太短了,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学集中看过一些东西,在个别博物馆看了一些,算起来为国家的贡献太少太少了。因此,杨臣彬认为自己还应该要不断地学习老前辈们的长处,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书画鉴定知识。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这些资源中就有多媒体,这是显而易见的,应用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语文教学活动增加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体的功效,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显示出以下优点: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文章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与作品交汇,和作者的思想交流,真正从作品中获得人生的有益的启示。然而传统教学停滞于单一的授受型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受到质疑。其原因是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外的魅力,应用多媒体可以把复杂多样的信息简化,内容层次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散文《小石潭记》时,先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目标、重难点及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再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听读感受。然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再用文中优美的词语加以描述,接着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图片加以佐证。在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作品背景知识,加以品析,看看能否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有关联,最后再加以应证。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审美,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了教学内容,可谓收效不菲。

二、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巧设情境,让学生边听声情并茂的录音,边看栩栩如生的画面,边欣赏形象化的词句,在声像俱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下,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增强了直观性与形象性。。

三、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初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别出心裁的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课文,说出文中的景点,再播放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及课件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作为导游配合悠扬的背景音乐为同学们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于是积极尝试,踊跃参与,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诚然,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例如:我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让学生说说文中提到的“刑天”到底是什么神,让学生动手画出来交流,然后再将多媒体课件中制作好的图片展示给学,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渴望。

五、激发阅读情趣

教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需要达到的目标借助ppt呈现出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不由自主的被带进了文本中,乐于继续探究作品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时过多应用多媒体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而且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不能达到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四要”:1、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2、课件设计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3、课堂上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互性;4、要避免走进多媒体使用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