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纪录片;《故宫100》;表现手法;情景再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05-02

一、引 言

百年沧桑,风云巨变。当清晨的第一抹光辉撒向那一片斑驳宫墙的时候,这座坐落在现代化都市里的古老皇城缓缓打开城门开始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故宫,旧称紫禁城,现辟为“故宫历史博物院”。故宫历史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近几年每年接待千万人次,但故宫历史博物院中仍有许多宫殿群未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馆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故宫100》首次拍摄讲述一些未开放的宫殿区域,带领观众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故宫100》通过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故宫博物院内100座建筑的命运,兼具演绎故宫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揭秘传统的宫廷建筑技艺,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们从未见过的伟大宫殿,为故宫打造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此外,《故宫100》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加国际化,其在内容呈现、影像构成、解读手法上都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每集6分钟的时长设计短小精悍适合于除电视外更多类型的新媒体播放,从而推动故宫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故宫100》的表现手法解析

(一)镜头表现独具特色

整部纪录片中,开头部分主要介绍故宫的整体,多采用全景扫描、高空俯瞰的视点拍摄。中间部分则侧重于故宫建筑的细节描述,因此多采用近景拍摄,诸如一角屋檐,威武的铜狮,院内最大的石雕等。这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拍摄手法,如第一集中,拍摄者以其独特的思维将居民窗户框起来的故宫、拉车人车上所载大镜子中反射的故宫、水面倒映的故宫呈献给观众;第二集中,镜头从缓缓拉开的门洞中推进直至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画面是气势恢宏、庄严雄伟的太和殿,大殿前挤满熙熙攘攘前来参观的游客,而随着镜头的快进,白日的繁华喧嚣逐渐褪去,同样的拍摄角度,黄昏光影里的太和殿则显现出不可言说的落寞与孤寂。

1.镜头语言的运用――故人已去,宫殿犹在,面对静默无言的宫墙殿瓦,拍摄者如何将这100个小故事用手中的摄像机呈现出来,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者极恰当的运用了镜头语言。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承担着表现与叙事的双重作用,每一个镜头的衔接、转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第五十五集讲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囚禁光绪帝时,拍摄者以故宫上方天空中乌云密布来表现封建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以笼中鸟儿寓意被慈禧太后控制的光绪帝渴望一飞冲天获得自由;又如第八十一集“珍妃之死”中,用镜头中的繁花表现珍妃获宠,用拍摄落叶枯井影射珍妃落井而死。

2.光影的运用――天空风云变幻,光影重叠,夕阳斜下,在太和殿的大殿上洒下一抹光辉。在十七集“为君之道”中,阳光在太和殿御座上方的匾额上游走,将光辉依次落在“建极绥猷”四个大字上。光影的运用同样是一种镜头语言的表现手法,如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在拍摄坤宁宫东暖阁帝后新婚洞房时就极巧妙地运用了光影,拍摄者利用光与影的交迭,由暗及明依次将屋内的布置陈设显露出来,光晕聚集在洞房里婚床上巨大的“帧弊稚希光影掠过喜被上龙凤呈祥的图案,带领观众感受皇帝大婚时的喜庆、热闹,而随着解说者叙述看似喜乐的洞房只是没有爱情的皇后苦闷生活的开始时,此时暗影慢慢覆盖了雕梁上精雕细琢的“帧弊郑似乎只留下岁月的怅然叹息。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这部100集的纪录片中,蒙太奇的手法显然是不可或缺的。旧时紫禁城中的历史人物在某个地点的黑白照片与现在故宫中相同地方的红墙金瓦对比在了一起,依旧是此地此景,只是照片上的故人却已不在。画面中的影像虚实结合,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蒙太奇的运用使得纪录片所表达的微妙含义引申出人们的思考。第三十五集“天地交泰”故宫上空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到现代都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计算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古今镜头的相结合只为突出一个主题――时间;第五十集“再见紫禁城”拍摄溥仪出逃时,拍摄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永无尽头的高高的宫墙与溥仪慌乱的脚步剪辑在一起,体现他急切的想逃离皇宫的心情。在溥仪出逃失败后,又将他失落的身影与紧闭的宫门、威严的殿宇剪辑,以显示这位末代皇帝对命运被束缚的深深失落与绝望。该集最后将溥仪遭驱逐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时的场景与现在的参观游客面对神武门的场景放在一起,表示封建旧王朝的终结与一个全新社会的开始。

(二)独特解说声情并茂

在《故宫100》百集纪录片中,解说词分别由男女解说员每隔一集穿插着进行解说。男声声音浑厚、深沉,铿锵有力;女声温婉、轻柔、娓娓道来。在讲述气势恢弘的三大殿以及清王朝政治变幻时,音质浑厚的男声与庄严的皇家建筑相得益彰。而在描述皇帝大婚、皇子宫区时,女声温婉极富磁性的声音带观众了解皇室的生活。

此外,纪录片的解说还采用了独特的方法。第七集中讲述太和殿前镇守大殿的两座铜狮时,解说员以第一人称述说铜狮眼中紫禁城的风雨变迁。“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做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也是佛的坐骑。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进入紫禁城中,只管保卫皇帝。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解说员以铜狮的口吻用自述的方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太和殿前两座威猛铜狮的由来及作用,使得解说词更加生动、有趣。

(三) 配乐渲染相得益彰

《故宫100》整部纪录片中,多种风格的背景音乐被恰当地运用。这些音乐时而庄严沉重,时而轻快灵动,时而轻音曼妙,时而深沉悲凉。如第十九集“巧夺天工”中,在讲述宫廷建筑设计时,多以钟鼓、号角奏乐以象征皇家威严。有时音乐轻快活泼,如第四集“皇帝大婚”中,配乐俏皮欢快,流畅悠扬,多用丝竹管弦之声,同时,钢琴的琴音也流畅在其间。纪录片的配乐中,二胡演奏的曲调也被频繁使用,在清王朝即将没落之时,二胡的悲凉之音更增添其凄凉之意。此外,纪录片开头和结尾音乐均用小提琴演奏,更加彰显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主题曲“永远的故宫”时而响起,通过优美的旋律使观众不必为历史的洪流喟然叹息,在今日故宫游人的笑声中封存了回忆。

(四) 动画运用动静结合

与以往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故宫100》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效果,通过写意的动画特效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文化意象。如在宫殿屋顶上驻守了几千年的神兽突然活了起来,神气活现的排成一列各显神通。在南三所皇子的住处,皇子们的形象被纪录片的制作者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动画将皇子们玩耍时天真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故宫100》的总导演徐欢认为,添加动画效果不仅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故宫100》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素材,并加入更活泼的表现手法,如动画和特殊摄影,再开发儿童版本,吸引小朋友观众。”徐欢说。

(五)“情景再现”重现历史

纪录片《故宫100》中许多集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方法。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段,通过事件的模拟、人物的扮演、环境的再造和虚拟化的场景,甚至运用计算机三维电脑特技手段,通过人的想象力打造过去时态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曾经发生过、可以感知的视觉画面,让过去时态的时空得到立体的还原和延续,从而使摄制的影片更具吸引力[2]。“情景再现”是影视纪录片营造事件意境氛围,补充人物真实细节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整部《故宫100》纪录片许多集都大量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皇帝大婚时的仪仗队、骑在马背上的洋教士、乾隆皇帝伏案御笔亲书、飞奔出逃的末代皇帝溥仪、入选后宫的秀女等,纪录片带领观众穿越历史,再现神秘的紫禁城中那一幕幕历史故事,重现昔日凝固的时间。

这部纪录片,因为有了“情景再现”而变得更加吸引观众。一部影片由无数个镜头画面构成,但当这些镜头画面不能通过故事呈现的方式传达微妙的文字语言信息时,观众就无法感知蒙太奇画面语言的魅力,“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使得早已消逝的人物、事件以真实的形态重现,从而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表现力。如第十集“国家仪式”中,新帝登基,百官朝拜,纪录片中几百号官员身穿朝服跪拜在太和殿前,拍摄者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带领观众感受天子威严、皇家风范。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年轻的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操办下,迎娶隆裕皇后,此时的“情景再现”并没有人物真实的拍摄,而是将人物主体虚化,采用前实后虚或前虚后实的拍摄技巧,此时镜头画面的朦胧感也体现了写意摄影的美学特征。

三、结 语

《故宫100》纪录片在央视九套播出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它与以往的纪录片相比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如每集6分钟的时长,更方便于青年观众的需求以及更适应移动新媒体传播、化整为零易接受[3];纪录片中添加了动画的形式,以此吸引少年儿童观众的兴趣,增加少年儿童对故宫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故宫100》纪录片用100个小故事讲述故宫里一百座建筑的命运,一百座建筑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采用创新的拍摄手法和内容表现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尘封的岁月,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参考文献:

[1] 王莞.解读纪录片中的符号语言――以《海上传奇》为例[J].新闻世界,2011(7):240-241.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第2篇

我热爱旅行,也热爱博物馆。每到一座城市,我都会去逛一逛她最具特色的博物馆。博物馆会揭开这座城市掩盖往昔景象的面纱,让人看到她尘封的过去。这个时候,这座城市在我眼中才更加迷人。

金陵――古来富庶

城市:南京

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我出生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因此,从小我就认为自己与南京颇有渊源。加之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之称的南京便是我十分向往的城市。高中时,我这个山东姑娘还曾把南京――这个211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天下文枢”作为我高考首选的目标城市,我还能回想起我曾在作文中写过的梦想:“提名金榜,入第金陵。”

现在,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走出由哈尔滨飞往南京的航班的那一刻,呼吸到南京城的空气时,顿时思绪万千,激动不已。第二天一早,我就来到了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南京作为都城时创建的,到了南博之后,我发现“中国第二大博物馆”的名号果然名不虚传。

踏进南博大门,让人不禁赞叹:“好大!好多展馆!”举目一望,前方和左手边坐落着数幢形如印章的建筑,这“印章”内就是南博的几大展馆和数十个展厅了。平面图上骄傲地展示着南博一院六馆的格局。所谓一院六馆,就是一所南京博物院,有六大展馆――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

如今的南京博物院担任着江苏省博物院的职能。江苏省就好比一个儒雅博古又肥马轻裘的先生。他在历史馆中向全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悠悠诉说着他的底蕴:江苏自古以来就是膏腴之地,民强、文盛。特展馆就如同他的兰亭,在这里,观众能见到许多各地和各国的“名士”――其他优秀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艺术馆是他的书房,里面收藏着无数他的墨宝和文玩。你别以为这样的先生是个老古板,数字馆里尽是先生的时髦玩意儿。先生还会在非遗馆中偶研雅趣,自遣芳情,诸如南京剪纸、苏州刺绣和扬州漆器等,先生无不精通。

然而南博必看的环节,不仅仅是金蝉玉叶、徐渭的《杂花图卷》和错银铜牛灯等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或海报上就能看到的国宝,还有一样“大宝贝”是一整个民国馆。

曾作为民国陪都的重庆也有着颇有名堂的民国史,甚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即重庆博物馆,下简称“三峡博物馆”)就是在国民政府原址上建起的。

三峡博物馆用《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两个基本陈列和一个“重庆大轰炸半景画陈列馆”向人诉说着20世纪的往事。照片、文物、雕塑和影像,这些或常规或科技的手段都震撼着观众的视听。

在见到南博的民国馆之前,我只以为它是常规的民国文物陈列馆。在黑色的铁院门前徘徊许久,我才确定这是民国馆的入口无疑。民国馆里所有的建筑和很多物件都是复刻品,并非文物,但偏偏是这样一个没有陈列,没有展示柜,没有说明牌的展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了江苏省这位先生想讲述的故事。

剧院外的广告画上,写着“仁丹”和“十里洋场”,我在网上将这两个关键字同时键入,才发现这张小小的广告画背后的故事,曾经是轰动一时的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大事件。

“仁丹”是20世纪日本向中国大量倾销的商品的代表,是由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一种类似“行军散”的药品。因外国人甚多而被称作“十里洋场”的上海,是黄楚九发家并成为著名实业家的地方。在当时,除了“仁丹”,还有一方由彼时中国药业大王黄楚九研发推出的“人丹”。 “人丹”乘着当时“抵制日货”的东风,配上黄楚九酷信的“一分本钱,九分广告”的原则,与“仁丹”激烈争夺着市场。日本人为此曾与黄大打官司,控告其“侵权”,黄则直接上诉到北京,官司最终以二者均可销售告终。

剧院门口立着默片《神女》的音乐会海报,这部片子于1934年上映,女主演是顾盼生辉的阮玲玉。火车站外停着的不知是哪位老爷的福特汽车,站内的蒸汽火车也要发车。一块块同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被子弹击碎的彩色教堂玻璃相似的玻璃内呈现着复古的摆设。

江苏省自古以来就以富庶闻名,南京博物院在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收藏了众多珍贵文物,这之中,必然不乏年代不甚久远的民国文物。然而南博却并未以常规陈列的方式呈现他的民国史,这也是南博成为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博物馆的原因。

京城――天人合一

城市:北京

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当今世界四大博物馆,而我国的故宫并不在此列,我曾为此感到深深惋惜。

2015年3月,我又去了故宫博物院,在这次参观结束之后,我的惋惜便不复存在了。

因为我意识到一座博物馆的艺术、历史价值从来就不只在于展品,建筑本身同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要说故宫对于中华文化的体现,且先看建筑本身。

穿过太和门,站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往北边望去,故宫身后景山公园里,景山中峰上的万春亭都比太和殿要高。我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参观时,却常常要仰着脖子观察冬宫建筑的高大屋顶,欣赏精致繁复的宗教装饰。中国人素来以大为美,为何纵观我国建筑史,却几乎没有在高度上堪与西方建筑分伯仲的建筑呢?

我温习了西方建筑流派简介后发现,西方的建筑,尤其是教堂,给人最直观的冲击就是“高”。通过知乎上一位知友的分享,我才明白不论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尖顶,还是手可摘星的罗马式拱券,西方人都是为了更接近他们所崇拜的“神”,用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欲征服自然的决心。

故宫则尊周礼,合五行,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建筑中也很好地体现;我国王室不“崇神”,而是“祭天”,因此并没有通过“高”来接近“神”,而是让天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祭坛,如宫殿,都是以建筑的小衬托天的大;放眼故宫,尽是蓝黄红白四色,分别象征天地日月。处处蕴含着“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哲学思想。

故宫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顶级博物馆,可她为什么不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呢?我后来发现,藏品的展出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离开故宫时我注意到,包括神武门在内的多座城门和建筑都搭着脚手架,一问才知,故宫当时的开放面积只有52%,故宫实际展出的藏品仅占全部藏品的0.5%,其实是“边修缮边展出”了。

诚然,北京故宫难免会让人产生“只看宫殿不看宝”的印象,但是,有时候,急切盼望得见珍宝的我们可能会忽视了故宫宫殿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态度。我终于发现,不论古今,大到外交、文化,小到艺术、建筑,我们一直在追求“和”与“合”,儒家讲“仁和”,和平、和谐;道家讲“合”,庄子说“天人合一”,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蓉城―― 一笑千年

城市:成都

博物馆:四川博物院

青铜器本不是青色,而是近乎金色的铜色;秦始皇陵兵马俑本不是陶土色,而是布满绚丽的彩绘。我国修复文物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忠实原物”,即在保留出土文物本身面貌的前提下修复,虽然最大限度降低了对文物的破坏,但文物的实物有时会与其初制造出时相去甚远。这使我常苦于难以想象它们当初的美丽,苦于无法直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震撼、触动。直到我来到四川博物院,直到我看到那组汉代陶俑。

我原本对于汉代陶俑的印象,是朴拙而奔放的。既没有秦兵马俑的气势如虹,也没有唐宋及以后陶俑的写实与技艺高超。我所记得的唯一代表,就是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击鼓说唱俑了。

看到川博的平面图时,我发现竟然有两个“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我不禁疑惑,四川的汉代陶石艺术究竟有何文化价值或魅力,值得川博用第一层半数的展厅去展示它们?原来,除了有很多石函(盛放棺椁的石匣)和画像砖之外,一组题为“一笑千年”的陶俑和陶俑头让无数人驻足。这组陶俑戴着不同的帽子,由不同的石料所雕刻。有些陶俑似正要烹庖,有些陶俑手持团扇,有些正执帚清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脸上都挂着极生动的笑容。仔细看去,每个陶俑的笑容都不相同,但都十分真实,饱含感染力。说明牌上的介绍告诉我,这些陶俑都是成都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文物,我好奇地问讲解员:“东汉时期的成都,是不是非常和平又民风淳朴?”他告诉我,专家猜测,那时战乱还没有侵袭成都地区,并且那时都江堰已经竣工多年,成都平原已经有了优渥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天府之国,农业稳步发展。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说明文 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不免陷入滥用多媒体、小组讨论、课堂表演的困境,渐失语文本色和课改精神。本文以一节《故宫博物院》公开课为例,谈谈新课改中的说明文教学。

一.课例简介

该课例除引入、总结外,重点放在自学展示和阅读感知两个环节。

自学展示。女生组表演讲台剧,有导游、太后、佳人、宫女等角色,导游引领众后宫游故宫、听解说,生动、优美而有层次。男生组四人模拟谈话节目,通过聊天的方式拓展了学生对故宫的认知。

阅读感知。其一、展示故宫平面图,教师引导学生按文本顺序概说故宫。其二、阅读3-15段,思考讨论:故宫建筑分为哪两部分,有哪些建筑,有何特点,有何异同?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其三、细读5-8段,思考:太和殿外形和内景特点怎样?写太和殿的立足点是什么?说明故宫建筑群为什么选太和殿为重点?用讲读让学生感知故宫特征和价值。

二.课程认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都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课程理念中。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的培养、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听说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等等,其核心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语文素养”的提出体现了课程的育人能动性的课程编制思想,因为“素养”有别于“素质”,“素质”主要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而“素养”更具有后天教养效果,持之以恒的培养才是素养。

三.课例反思

1.自学展示:创新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语文能力。

女生的讲台剧成功借鉴了《甄执》的编演技巧,体现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综合培养了学生文本阅读、写作与口语表达、表演与审美等语文能力。只有遵循抓特征、明顺序、判方法的阅读要领,才能提取归纳信息,写出简洁、生动的台词,具有良好的诵读功底、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把台词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男生组的谈话活动灵活学习了“现在开讲啦”节目,学生不仅熟读了教材,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且谈话紧扣文本中难点激发探究情趣,如景山何来?后三宫为何全以凤为装饰?在谈话中不知不觉的化解了难点,拓展了知识。

2.阅读感知:紧扣文本特征,精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该环节中设计了三小环节,图说故宫可视为承上启下,既是自学展示的总结,又引出阅读感知。阅读3-15段,可视为总体感知,有思考和讨论,但问题较简单,讨论也欠深入,无法让学生获得文本的总体感知,有为讨论而讨论之嫌。细读5-8段可看作精读,但问题设计笼统而少层次,深、精、细的功夫下得不够。

说明文教学的切入点有四: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认识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就《故宫博物院》一文而言,说明对象是“故宫”,但滋味在“博物院”,全文总纲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征,若放弃标题和一二段的阅读而只选读3-15段虽能清晰感知从南到北的方位顺序但却容易忽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问题“故宫建筑分哪两个部分,有哪些建筑?”虽能帮助理清说明顺序但太简单;“有何特点,有何异同?”试图扣住“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这一特点,但讨论却没有深入。这个环节上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紧扣故宫三大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细读5-8段应在语言品味上下功夫,重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设计与教学不妨从三点切入:方位词的选用与说明顺序,描述语言欣赏与感知中国龙文化,说明的重点、方位与皇权的认知。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第4篇

此次展览由台湾历史博物馆和联合报系共同主办,展品从沈阳故宫珍藏文物中精选而出,共124个组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24个组件,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清太祖、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以及孝庄皇太后等清朝创立到盛世时期“六皇一后”的御用文物精品。

“这是一次空前的展览。”受邀出席开展仪式的大陆知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教授说,

“沈阳故宫文物过去从未有如此大规模的展出,未来也很难有机会看到。”阎崇年表示,他研究清史50年,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明万历皇帝赐给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剑,台湾民众有机会欣赏这样的展览,真的很幸运。

此次展览共分为“女真――满族的崛起”、“白山黑水的战士”、“后妃佳丽风华”、“君临天下”、“宫廷御用雅赏”等五大主题,用珍贵文物完整呈现清王朝如何在东北崛起、从部落到建立国家并开创“康雍乾盛世”的过程。主办方表示,希望观众借由这些文物讲述的故事“走入历史”。

记者在文物展上看到,展品中既有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皇太极御用鹿角椅、乾隆御用桦皮弓等平日难得一见的皇帝御用文物,也有清朝入关前后皇家使用的甲胄、兵器、衣物、佩饰、器皿等。此外,包括长达20米的卷轴《康熙南巡图》在内的一系列皇家收藏精品字画也首次与台湾观众见面。

主办方甚至将沈阳故宫核心建筑“崇政殿”的内部陈设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展览现场,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走进历史场域。展览还对清朝“八旗制度”、“六皇一后轶事”、“满清贵族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图文并茂的介绍,让观众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表示,沈阳故宫从数万件文物珍品中精心挑选出100多件来台展出,是为了让台湾民众了解民族文化艺术,了解数百年前清朝的那些生活场景和生活故事。展出的文物涵盖宫苑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观摩展览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武斌说,沈阳故宫是清入关前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代帝王的皇宫,是大清王朝草创和兴起时期主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台湾观众可通过展出的文物,了解清朝盛世皂宫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也认为,沈阳故宫文物展不仅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两岸文化交流有正面意义,更有助于两岸博物馆界对历史文物的重新解读及论述,相信大众也能从这项展览中获得启发。

另悉,此次124组件珍贵文物的保险金额超过10亿元新台币。此外,2月17同,沈阳故宫博物院还与台湾历史博物馆缔结“姊妹馆”,双方将借此长期开展文物、学术、人员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正在台湾访问的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亦率团参加了签约仪式。

两岸故宫打开“破冰”局面

2009年10月,北京故宫与进行了历史性的破冰合作,在台北举办了“雍正王朝”大展。在这次展览上,北京故宫的郑欣淼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与院长周功鑫确立了交流的具体想法――在台北举办“大清王朝”展,并进一步落实2012年在举办“东西方珠宝展”的提议,后者的重点是溥仪出宫珠宝和婉容的一些首饰。

去年5月武斌第三次到台湾时,与台湾历史博物馆新任馆长张誉腾商议举办大规模文物展。6月12日,台湾历史博物馆方面派人到沈,“大清王朝”展进入实质性阶段。两岸三座故宫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其深入交流的中远期规划,终于开始获得落实的空间。

中国的三座“故宫”――因历史问题而分两地的北京故宫和,以及建立在清代入关前都城盛京(今沈阳)的沈阳故宫,是中国明清文物珍品收藏的制高点。然而,两岸珍品文物交流并非从一开始就如今天这般顺风顺水。

在几年前仍然“冰封”的状态下,因两岸故宫的强烈愿望,故宫珍品交流也曾经暗流涌动,文物往往通过借用展出的形式往来于海峡两岸之间。文物的安全维护,在彼此的小心翼翼之下还是成了最让双方头疼的问题。

2003年,台湾中华书画印艺术学会会长张建富曾向北京故宫商借清末古董至台展览,当文物运抵高雄美术馆拆封时,发现箱子受到撞击,打开后两件古董遭到损坏,它们分别是乾隆时期的“少年顶花篮方乐箱跑人钟”与“画珐琅大吉福瓶式风扇”。为此,张建富运送这批文物的海湾海运公司要求赔偿。经当地司法机关一、二审判决,依据当地海事运输法律,以1公斤赔100元新台币为标准,两件古董共13公斤,海运公司只需赔1300元新台币。遭遇如此荒谬结局,再加上北京故宫文物前后又在赴英国、日本展出时发现损坏,故宫文物外借展览从此越来越难。

待两岸故宫交流“破冰”之后,“司法免扣押”这个词又屡屡见诸媒体,高层认为,“没有完成司法免扣押条款”是影响文物来大陆展出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司法免扣押”?

“司法免扣押”条款主要规范拥有争议文物的国家和地区,在相关文物“赴外展出”时不会受到司法追诉或扣押,以确保外借文物“有借有还”。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时代或战乱时,各国文物常遭掠夺或所有权转移,近年来,国际上追讨文物的声浪高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制定“司法免扣押”条款,以确保文化交流无阻。

就此问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力表诚意:“我认为,大陆方面至少能拿出两个事实来打消台湾方面的顾虑。一是最近3年共有60多个境外博物馆在大陆举办展览。这说明大陆有良好的文物展览条件和理解这些文物的参观者。二是我们一再声明,而且还可以再次声明,回大陆展览的文物不涉及所有权和保管地点的问题。”

为了消除台湾方面的顾虑,郑欣淼也曾公开表态:“你拿若干件文物到我这里展出,我押若干件价值相当的文物在你那里,甚至我们可以多出一些,你该放心了吧。或者,双方也可考虑在第三地合作办展。比如,清官‘三希堂’的3件珍品,北京故宫宵2件――王殉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有1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大家是不是都拿出来,在第三地合办‘三希法帖展’?”

因此,当沈阳故宫加入到两岸故宫珍品交流的队伍中来时,就承担着多方位的重要角色。新的时空既得拓展,100多组件成规模、成系统的珍品文物又吹皱了2011年初春两岸珍品交流的第一池春水。两岸故宫文物珍品交流稳健升级,前程可观。沈阳故宫珍品沧桑

仅就藏品总量而言,沈阳故宫是两岸三座故宫中的“小弟”。2006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公布了“十大镇宫之宝”,其院藏文物数量也同时得到披露:2万余件。与北京故宫的100多万件、的近70万件相比,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但即便是今天的藏品规模,也经历了好一番波折。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乾隆时期又有大规模增建,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清朝迁都之后成为陪都,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每次都要在奉天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廷将大量皇家珍品藏于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藏于凤凰楼;玉牒藏于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藏于崇谟阁;皇帝御用装备、青铜器藏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可惜的是,沈阳故宫的珍品先后经历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流失。

近代以后,因政局动荡、兵荒马乱,沈阳故宫几经易手,多次遭到劫掠与偷盗。

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也沦为哥萨克屯兵之所。在俄兵占据的两年半期间,沈阳故宫丢失和损坏的藏品多达万余件。

1908年7月,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

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剑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宅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这批文物少部分被运至台湾,大部分收藏在今天的南京博物院。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因此,沈阳故宫文物已经丧失殆尽。

尽管沈阳故宫遭遇空前的厄运,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

此次台湾方面徐天福在挑选赴台展品时,更看重的是沈阳故宫藏品的特色利其所包含的独特历史。他说:“清朝发迹于沈阳,很多文物非常具有代表性。像人政殿两侧的十王亭,是清初八旗议事的地点,这种君臣共同在故宫内办公的‘合议制’现象,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可见清朝在入关前后是有一些区别的。”因此,盛京宫阙也成为此次展览第一个重要单元。

据有关专家介绍,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流传下来的遗物甚少,只有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珍藏几件。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便是沈阳故宫的镇馆之宝。

另一珍品是皇太极制作的鹿角椅。《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兵攻打辽西大凌河城,用人炮轰击时,吓得山间野兽四处逃窜。一只惊慌失措的大鹿窜进大帐,被皇太极捕扶,然后以其鹿角制成鹿角椅。清朝入关后,作为祖宗遗物,皇太极鹿角椅被珍藏在沈阳故宫内库。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都要“恭瞻”皇太极鹿角椅,已成为一项礼制。

沈阳故宫另一引人瞩目的珍品文物是 一对清乾隆“画珐琅宝相花冰箱”,其表面满饰画珐琅宝相花和缠枝花卉纹饰,做工精湛,代表着清乾隆时期珐琅器大件器物的生产工艺水平。这对通过在隔层填入天然冰达到食物保鲜目的的古代冰箱,在展览上从来都是夺人眼球的“明星”。

资料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是清朝入关前建造的皇宫,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清朝入关后对盛京皇宫又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基本形成今日规模。沈阳故宫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故宫不仅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器等门类藏品之精萃。

博物院

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中国宫殿式建筑,共有4层,白墙绿瓦。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现代化的空气调节、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以维护珍贵的文化瑰宝。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第5篇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以汉代社会生活为背景,用1600多件(套)文物完整地展示了西汉中山靖王墓和王后墓的全貌。展厅中,丰富多彩的文物和辅助陈列手段,让参观观众充分了解了高度发达的汉代经济和文化,以及大汉王朝昂扬豪放的时代气度。

惊天发现中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成果

1968年发掘的河北满城陵山汉墓,是“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新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墓葬规格高,埋葬年代确切,没被盗掘过,保留了完整的文化信息。出土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历史价值高,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68年5月,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满城县陵山施工时,发现了一个巨大洞穴,经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同志现场勘查,确认是一座古墓。这一惊天发现,打破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王后窦绾墓两千多年的沉寂。

刘胜系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在位42年,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故去。窦绾死亡时间稍晚于刘胜。

刘胜喜好文辞,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成就。史书记载:刘胜有感于文木优良的质地,写下了《文木赋》。文章体物言志,寓景抒情,显示了较高的文学修养。

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疏于政事,终日以声色为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也是他看破时局、求安图存的生存之道。

刘胜及其王后窦绾墓开凿在山岩之中,规模宏大,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部分组成,墓穴凿成后,又在洞内修建木构瓦房和石板房,房内布满奇珍异宝,俨然两座豪华的地下宫殿。两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石、漆木、骨角、玻璃、象牙等类器物10000多件,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铜器鎏金银、错金银、镶嵌珠宝,玉器雕琢精细,陶器加施彩绘,有些器物是以前考古发掘中未曾见过的。陵山汉墓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成果。

大汉绝唱掀开盛世王朝神秘面纱

2013年9月1日,《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市民兴趣浓厚,掀起了一个参观高潮。陈列用1600多件(套)文物,配合图片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揭示了刘胜夫妇生活的时代特征,掀开了西汉盛世王朝的神秘面纱。

主题定位反映汉代历史背景

自1971年满城汉墓文物在国内外公开展出以来,经常拿出来展览的不足百件,1999年版陈列是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也仅展出了257件(套),其他的40多年来一直深藏库中未曾公开面世。

2006年,河北博物院开始酝酿新一版的《满城汉墓》陈列。“这一展览的专题定位是,全面展现满城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揭示满城汉墓作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说,要通过展示,传达汉代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展现汉代人的精神风貌、风俗时尚、情趣爱好,使观众在这特有的环境中体味历史,追寻传统,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启迪。

根据主题定位,陈列定名为《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通过全面平实的展现,使观众从陵区到墓穴、到葬制、到随葬品、到墓主人的身份,对满城汉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满城汉墓的重大考古价值,了解汉代人的生活习俗。同时,《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还以汉代社会历史为背景,集中力量展现文物与汉代历史文化的关联,不论是陈列的框架结构、文字说明还是辅助展品,都置于汉代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下,用文物见证历史,反映汉代社会生产与生活。

单元陈列展现汉代社会生活画卷

《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按照这一说法,刘胜、窦绾夫妇的墓室构造及墓葬规格应该是他们生前生活的真实反映,而王室贵族的日常生活则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犹如一幅壮阔的汉代社会生活画卷,《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将丰富的文物分类展示,再辅以图片及多媒体展示,让参观者仿若置身西汉盛世,充分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气息。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分两个展厅,包括惊天发现、陵山古墓、刘胜其人、棺具、金缕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车马、幄帐、灯具、炉具、日用杂器、文具文玩、医疗器具、钱币、兵器、铁工具、烹饪饮食、石磨、陶器等21个主题单元,分别介绍了古墓的发现、发掘、陵区布局、墓室构造、随葬品分布、墓主人情况、葬具葬服等,以及墓中出土的文物。参观时逐类观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合起来看,则是一幅壮阔的汉代社会生活画卷。汉代人的精神风貌、艺术喜好、习俗风尚乃至生产力水平、社会财富积累情况、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审美趋向等等,都可从中窥出端倪。

比如在陵山古墓主题展示单元,视频虚拟的场景“豪华的地下宫殿――刘胜墓”,形象展示了西汉王室的基本生活起居情况。刘胜及窦绾的墓都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南、北耳室,是存放车马和酒食器具的库房。中室象征墓主人生前起居宴饮、接待宾客的厅堂。刘胜墓中室陈设着400多件不同用途的器物,有富丽堂皇的帷帐,造型各异的铜灯和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具。从中室往西,穿过汉白玉大门,进入后室,后室的主室象征墓主人的卧室。主室北侧的汉白玉棺床上放置棺椁。后室南侧还有一个小侧室,根据里面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浴盆、搓澡石等器物分析,应是墓主人的浴室,意味着沐浴后即可进入卧室休息。

精品文物见证王侯贵族奢华岁月

刘胜及窦绾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石、漆木、骨角、玻璃、象牙等类器物10000多件,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铜器鎏金银、错金银、镶嵌珠宝,玉器雕琢精细,陶器加施彩绘,有些器物是以前考古发掘中未曾见过的。其中,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都属于考古发现中的精品文物,是汉室王侯贵族奢华生活的真实见证。

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金缕玉衣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第一展厅最为显要的位置,陈列着两套以金线连缀玉片而成的奇怪“衣服”,它向人们讲述着泱泱大汉的时代风貌,见证着西汉王侯的奢华岁月,也封存了他们幻灭的永生之梦。这就是刘胜、窦绾夫妇的金缕玉衣。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汉代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玉衣等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并且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长久以来,玉衣只存在于历史记载当中,没有人见过它真正的模样。直至1968年5月,某部在满城陵山上施工,意外地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墓,当全部清理掉棺椁的漆皮和朽木灰,一件用金丝连缀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出现在眼前时,参加发掘的考古工作者欣喜若狂,大家不约而同地欢呼:“确实发现玉柙葬服了!”消息传到了北京,经总理批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赴满城实地考察,最终认定:这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本来希冀在玉的保护下走向永生,但是在时间、大自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刘胜和窦绾的尸骸仍然在豪华的金缕玉衣中腐朽成泥,仅剩几枚残齿和少量骨灰。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汉代环保灯具的代表,也是古代灯具艺术的精品佳作。它以精巧的设计、高超的制作工艺,在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而得名,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位跪地执灯的宫女形象,宫女上身平直,双膝跪地。头梳发髻,发上覆巾帼,身穿广袖长衫。面容清丽,头略向前倾,目光专注,神色温柔恭谨,动作自然优美。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片弧形平板组成,嵌于灯盘的凹槽中,其中的一片可左右推动,灯盘上还附有短柄可以来回转动。这样,就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当火烛点燃时,烟灰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宫女身体中空,如此精巧的设计使室内免于污染。同时,宫女的头部、袖管、身躯和灯盘、灯罩、灯座采用分铸组装的方式铸成,每部分都可以拆卸,清扫起来十分便捷。

这种设计在灯中的弯形中空导烟管,形如车G,古人称为“G”。它是汉代独创的灯体组合结构,是汉代灯具的功能性创新,在世界灯具史上独树一帜。而长信宫灯正是这种汉代灯具的典范之作,将优美的造型与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有机结合,营造出融浪漫与华丽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看到长信宫灯后盛赞:“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环保意识,了不起。”

博山炉中的精彩之作――错金博山炉

距离明艳照人的长信宫灯不远处,静静地摆放着一尊精美绝伦的错金博山炉,娓娓地讲述着一段明月清风般的故事。

博山炉曾胜极一时,颇有精品存世,著名的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降龙博山炉”、河北博物院藏“骑兽人物博山熏炉”、故宫博物院藏“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等等,但最为精彩的还当属河北博物院的“错金博山炉”。

错金博山炉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炉身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自然流畅,金丝粗细得当,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翻滚海面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如此造型生动,制作精美的器物,为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现代手段还原历史面貌

满城汉墓文物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很多信息单看文物已无法看懂,需要借助辅助展品进行解读。辅助展品包括绘图、照片、拓片、摹本、印文、列表、复原模型、模拟场景、动漫演示、触摸互动系统、视频投影等现代化展示手段。

辅助展品主要用于代表性文物,不易看懂、需要解读的文物,以及器具部件等。针对金缕玉衣,设置了“玉衣的出土”“玉衣的形制”“玉衣的复原”图文板块,“玉衣内的小件葬玉”三维动画,“玉衣的制作”视频和“玉衣九问”知识链接。针对长信宫灯,设置了对灯的造型、结构、制作工艺、铭文、传承等进行详尽介绍的视频。针对错金博山炉,设置了对炉的构造和细部纹饰进行形象演示的三维动画。将石磨展柜设计成模拟磨房,配以“石磨出土”“磨盘内面磨齿”照片,对石磨的功用进行诠释。针对铜漏壶,设置了“铜漏壶使用原理”动画,详细演示了铜漏壶的工作和计时方法。针对金银医针,设置了“《黄帝内经》关于九针的记述”简表,详细介绍了医针各自的名称、形状和功用。针对权、尺等计量用器,设置“西汉度量衡单位及进位关系”简表。在弩机和箭头陈列柜旁边,设置了弓弩复原模型、“弩机结构与发射原理”动画、“射弩图”汉画像石临摹、“射弩猎禽”电子游戏等。针对铜瑟(筑)枘,设置“鼓瑟图”“击筑图”汉画像石临摹。针对马车器件,设置马车复原模型、马车分体结构图、“满城汉墓出土马车结构”动画、“汉车图像”知识链接等。

展柜全部采用进口低反射夹胶超白玻璃,反射率低,透光率高,能有效隔绝紫外线,并具有很强的防爆功能。低反玻璃展柜的使用,保障了文物安全,净化了展厅环境,整个展厅显得通透洁净。

社会教育让历史走进现实

博物馆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为社会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也是展示精神文明的窗口,它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