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13-02

精神病患者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功能缺陷等特点,患者常处于淡漠状态,且日常活动明显减少,易躁动、易兴奋,无特定生活规律,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对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严格进行饮食控制,但精神病患者饮食控制能力下降,用药依从性极差,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可导致多个系统损害,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时,护理难度大大增加[1]。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该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个体化护理策略护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5~67岁,平均(52.16±3.56)岁,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类型:15例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7例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17例为抑郁症,4例为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有无并发症、精神疾病种类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2.1 安排同种疾病病友同室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间及患者家属间互相交流沟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治疗中相互鼓励、督促。

1.2.2 合理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摄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对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较为困难,在稳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时,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寻求家属帮助,避免患者随意饮食,为患者家属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获得家属理解及协助。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饮食积极性。为更好的??现饮食合理性:首先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选择食物,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如患者出现饥饿感,可指导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红柿、冬瓜等食物,多补充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进食蛋黄、内脏、鱼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等。每日适当活动,活动时避免空腹,并在兜内放葡萄干、糖块等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发昏迷等危险情况。每日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畅。其次应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常见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点心、水果、饼干、含糖饮料等,如偶发低血糖时,可少量进食,但在日常应严格控制甜食摄入量[2]。

1.2.3 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因此在实施饮食控制计划期间,患者极易出现暴饮暴食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掌握食物来源,提醒家属不能私自为患者购买食物,讲解饮食控制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控制饮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协助护理人员控制患者饮食,在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提醒周围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时将患者转移至单人病房。

1.2.4 用药指导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类型,发作特点等,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用药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时服药,并要求家属协助或督促患者用药。参与该次研究的39例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药品种类包括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达美康。用药方法为:每日早6:30用药,下午16:00用药,于餐前30 min服药,到时间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药品,患者服药后离开[3]。有4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始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时应常更换位置,以免局部组织产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热敷,每日用药后,均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告知患者家属如患者有不适感受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内容包括:①讲解糖尿病可能并发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提高其对控制血糖重视程度。②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了解用药剂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不良反应方法。③讲解饮食控制在病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方法。④讲解日常活动的方法,并鼓励患者合理、规律活动。⑤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在出现身体瘙痒等不适感受时,避免搔抓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护理策略实施前、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情况。②血糖水平: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评价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3.64±3.87)mmol/L;??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45±2.15)mmol/L,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示范指导、训练、特权强化等,观察3mo~6mo,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经过3mo~6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81.95%的患者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8.05%的患者的不正确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75.61%的患者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24.88%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胜任一般性工作;10.8%的患者能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8.3%的患者能协助亲友经营生意,康复总有效率100%。结论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5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5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16a~51a,平均(36±11.5)a;已婚132例,未婚73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mo~6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mo~6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mo~6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68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7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155例(75.61%);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51例(24.88%);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58例(28.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春节期间入院情况以及存在的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方法对2007--2011年春节期间入本院的精神病人的性别、年龄、人口性质、入院方式、疾病诊断、是首次或再次入院、入院时是否有攻击行为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入院精神病人中,入院男性病人占多数(59%);以20-59岁年龄居多(82%);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81%);首次入院的病人占58%,再次入院病人占42%;急诊、出诊入院者占61%;入院时有攻击甚至暴力行为的男性病人占80%。结论春节期间入院的精神病患者绝大多数为精神分裂症,属于重症精神病患者,有明显的攻击甚至暴力行为,存在医疗安全问题;春节期间由于值班人员相对减少,工作任务繁重等因素,加上入院病人有明显的攻击甚至暴力行为,护理管理者重点加强节前的安全大检查,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合理排班,必要时参与值班。值班护理人员集中精力,熟悉重点病人,严密观察病情,做好重点时间工作,加强自我安全防护和病人的安全措施等对策。

关键词:精神病;春节期间;攻击行为;护理安全;对策

在节假日期间,由于护士相对减少,工作任务重,加之部分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多,给护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发生医疗纠纷[1]。本文调查分析102例春节期间入院的精神病人,发现急诊、出诊入院的病人占多数,精神分裂症居多,属于重症精神病患者,有明显的攻击甚至暴力行为,存在医疗安全问题。

针对这些特点和春节期间工作时间的特殊性,作出相应的护理安全对策。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7-2011年春节期间(7天长假期)本院精神科入院住院治疗的病人共102例。其中男性60例(59%),女性42例(41%)。年龄15-67岁,平均为35岁。农业户口80例(78%),城镇户口22例(22%)。

1.2方法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对全部在春节期间来本院3个精神科入院治疗的病人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人口性质、入院方式、疾病诊断、是首次或再次入院、入院时是否有攻击行为等进行统计分析。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标准诊断。

2结果

2.1在102例的入院病人中,以精神分裂症83例(81%)为最多,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为14例(14%),躁狂症3例(3%),其它引起的精神障碍2例(2%),说明绝大多入院病人为精神分裂症,属于重症精神病人。

2.2从入院病人的年龄段来看,19岁以下的12例(12%),20-59岁84例(82%)居多,60岁以上者6例(6%)。男性占59%。说明精神分裂症以青壮年中发病为多。从人口性质来看,以农业户口占78%居多。

2.3从病人入院方式看,急诊和需要出诊入院的62例(61%),正常入院的40例(39%)。首次入院者59例(58%),再次入院者43例(42%)。

2.4 60例男性病人中,入院前发生伤人48例,自伤者3例,毁物3例,言语性攻击行为4例,出走2例。42例女性病人中,发生伤人行为者13例,自杀未遂或自伤者18例,言语性攻击行为者7例,毁物、出走分别为2例。女性病人中发生自杀未遂或自伤行为占43%,相对比例较高,应特别加强防自杀行为。男性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伤人(80%)占多数。

3讨论及护理安全对策 3.1讨论3.1.1从本文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春节期间入院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81%)为主,青壮年中发病居多。男性病人的主要症状中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居多,其中伤人、自伤占85%。这与范某报道的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相一致。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上夜班(21.4%~49.32%)[2]。

3.1.2精神病人在春节期间以急诊和出诊(61%)的入院形式为主要方式,首次入院的病人(58%)占多数。说明由于环境和节日气氛因素,病人情绪波动过大,家属疏忽监管,容易诱发疾病,春节期间属于精神病人的高发期和诱发期。

3.2护理安全对策针对上述特点,本文从护理管理者、值班护理人员等二个方面谈护理安全对策,消除医疗安全患隐,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2.1作为护理管理者如科护士长、护士长,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应急预案顺畅的基础上,一是节前要做好安全大检查,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如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危险物品是否有带入病房内;病房的门窗、桌椅板凳、水电是否安全使用等,消除病房安全隐患。二是以人为本,合理安排班次,鼓励弹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能力强弱的搭配[3]。针对春节期间急诊、出诊入院的病人较多,病人攻击时间以上夜班居多的特点,有必要增排一个卡班(12:00-15:00,18:00-22:00),以应对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参与排班,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走到指挥、协调、指导的作用[4]。三是节前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技能训练,特别是低资护理人员,增强护士节假日护理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能力,保证节日期间护理安全[4]。

3.2.2值班护理人员一是在当班人员相对减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要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积极配合。二是要全面掌握病房的情况,熟悉有严重自杀、伤人、毁物和逃跑等病情的重点患者,严密观察病情,重点交班,做好四防护理工作;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2]。三是加强重点时间的工作。所谓重点时间,就是患者容易出事的时间。如开饭时、发药时、洗澡时,对重点时间应安排好充足的工作人员[5],医护工作要配合协作好,同时善于争取恢复期病人的帮助;四是节日期间住院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情绪复杂多变,容易激惹,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掌握与病人接触的技巧和良好沟通方式,注意说话态度语气;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多留意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确保病人安全和个人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玲.精神病患者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

[2]范喜英.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及护理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0(17).

[3]周月琴.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11):139-140.

[4]范继美,田素英.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分析及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08,06(28).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4篇

加强组织领导

区精神病人治疗管理联席会议由区卫生局、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综治办、区残联和各街道等组成,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落实专人每天收集相关部门的工作信息,以日报形式上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及区安保指挥部;每周召集有关成员单位召开会议,互通信息,加强协调,研究解决精神病人在收治、监护和康复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开展线索调查

由社区精防医师、派出所民警和居委干部组成社区精神病人调查评估小组,按照区人口办提供的实有人口信息,对可能有精神疾病行为线索的相关人群,开展滚动排摸,世博期间共对常住人口42076人和流动人口12300人开展线索调查,并对113例疑似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确诊108例,全部录入社区精神病人管理数据库,其中102人风险评估为0~2级,6人为3级及以上。

查找病人去向

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和各街道等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历年户籍资料查阅和居委干部走访等多种途径核查病人去向。到2010年4月15日,本区在册精神病人2208例,其中住院470例,本区常住1198人,外区或外省市常住536人,查无此人4人。还有外区户籍常住本区病人20例,故实际需要在我社区监护或康复的病人为1218例。各部门形成查找病人去向的工作机制,对新报告的病例及时查明情况,做到对病人底数和去向的日日清。

开展风险评估

世博前,调查社区常住1218例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疾病分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占68.0%,情感障碍患者占8.0%,其他精神障碍占24.0%;年龄最小20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54±14.3)岁;男女比例分别为50.2%和49.8%;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者67.3%,高中及中专占22.2%,大专及以上者占10.5%;婚姻状况为未婚者占49.3%,已婚者占41.4%,离婚及丧偶者占9.3%。对1218例精神病人开展风险评估,危险性为0~1级有1173例,2级有39例,3级及以上有6例。

落实居家监护及定期随访

对排查确认具有暴力倾向或曾肇事、肇祸的25例精神病人,由社区民警、居委干部和患者近亲属(监护人)落实三方监护管控措施,并签订精神病人监护责任书,对其他精神病人落实家庭监护人或社区看护人(一般为楼、组长或居委社工)。监护人或看护人每日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掌握动态情况。区精神卫生中心和社区精防医生在居委干部、社区民警的协助下,根据风险等级情况对社区精神病人实行分级随访(对0~1级病人至少每周随访一次,对2级病人至少每两天随访一次,对3级及以上病人每天随访),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生活状态,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康复。对精神病人实施规范服药和定期随访后,病人的按医嘱服药比例由原先的51.0%提高到7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病人家庭支持(两种情况为社区精神病人有家庭支持:与家属同住的;虽然独居,但家属经常照料的)的比例由原先的42.4%提高到6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表1)。对精神病人实施规范服药和定期随访后,风险等级中原有2级病人39例、3级病人6例全部降低至1级及以下,原有0~1级病人情况稳定,病人危险性等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表2)。

积极发挥社区康复机构的作用

每个街道都有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统一名称为“阳光心园”,在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残联的领导和管理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对白天监护措施无法落实、病情相对稳定的52名精神病人,由街道送患者至社区阳光心园,区精神卫生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每天对阳光心园患者进行专业指导。医务人员、相关人员共同落实对患者的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营造有利于精神病人康复的社会环境。

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培训力度

以往每年也对社区精神病人家属和管理网络内成员进行培训,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活动,但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2009年,我区对精神病人家属培训129人,对管理网络内成员培训127人次,开展健康宣教活动7次。2010年世博会期间,由固定师资每月两次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相应的培训人数分别达到782人和363人次,健康宣教活动24次。

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

1增加床位数。我们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对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大楼的改扩建工作,增设应急床位150张。对风险评估为3级及以上的重性精神病人及曾经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对居家看护不能真正落实的,区精神卫生中心落实收治146人。

2增加医生、护士数。世博期间从外省市精神卫生中心借调6名医生和10名护士,充实队伍,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床护比达到1∶0.6,医护比达到1∶2.19;同时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和兼职精防医生各4名,满足对社区病人管理随访工作的需要。

3增加经费投入。在保证日常精神卫生工作经费(每年100万元)的基础上,世博期间增加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对病人的滚动排查、风险评估、免费服药、治疗管理以及应急处置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实施免费服药及住院救助。按照上海市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政策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为精神病人做好登记和审核工作,落实免费服药病人80人,救助住院病人25人,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为了在精神病人突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处置,我们完善了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应急处置医疗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由医务人员、社区民警、民政干部和居委社工等组成)。在接到报告后,要求医疗组及服务团队各方人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各司其职,通过采取心理疏导和医疗救治,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4起。2010年全区精神病人肇祸起数比上一年下降50%;肇事起数比上一年下降30%。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和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公共卫生工作目标之一。在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确保上海世博会安全、顺利举办,需要对病人做到“三清”、“三落实”。世博会期间,我区对可能有精神疾病行为线索的常住人口42076人、流动人口12300人开展线索调查,并对113例疑似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确诊108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管理”,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

目前,上海市对精神病人实行“户籍地建档、居住地管理”。近年来我区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使人口外迁,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故精神病人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登记时使用假名字、假地址的现象也有发生,为查找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区精神病人治疗管理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形成工作机制,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和各街道等想尽各种办法,整整用了3个多月时间,对新老病人重新核实登记,一一查明去向。病人的底数清和去向清,为进一步落实病人的风险评估和社区随访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区是精神病人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目前,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将以“医院为中心”的病人治疗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病人康复管理。从社区1218例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可见:社区在住精神病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家庭照顾,重性精神病人占2/3以上,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全方位的关心、照顾、监护和康复。对精神病人实施定期随访和规范服药后,病人按医嘱服药的比例显著提高,由原先的51.0%上升到71.2%;病人家庭支持比例显著提高,由原先的42.4%上升到67.4%;病人危险性等级显著降低,原有2级及以上病人全部降至1级及以下,原有0~1级病人病情稳定。可见对社区在住精神病人实行分级管理,促进家庭监护人或社区看护人落实责任,医务人员、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等联手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指导规范服药及康复锻炼,能显著降低病人危险性等级。

近年来,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成了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为此我们完善了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医疗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世博期间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4起。2010年全区精神病人肇祸起数比上一年下降了50%,肇事起数比上一年下降了30%,维护了社会平安稳定。

世博期间,我区对精神病人实行综合治疗管理模式,强调制度建设,落实工作机制,工作成效明显,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盲区,本区在册精神病人中有536人在外区或外省市常住,其中有254人没有落实居住地托管,有原有登记地址失实的,或者接受托管后又失访的,造成管理的真空;尽管我们做到了宣传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固定师资,每月两次落实对社区民警、民政干部、居委社工和社区医生等分类培训,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频次明显增加,但由于宣传培训的手段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培训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与需求不相适应,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仅有市级及每个区(县)各一家,规模有限,实际收治病人远远超过核定床位数,医院超负荷运行。由于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全区精神科医务人员明显缺乏,社区专职精防医生更少。世博期间,我区增加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专项经费,从其他医院借调医生和护士,暂时缓解压力。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其他工作条线抽调人员,增加专兼职精防医生,满足随访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后世博时期,这些增加的人员不可持续的话,给病人后续治疗管理综合措施的落实带来困难。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神障碍者,康复,相关因素,护理

精神障碍的康复是运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矫正病态的精神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1]。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对精神病人尤为重要[2]。2010年1月,我中心对辖区内社区居民进行了精神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成立了精神障碍的心理咨询门诊,每周邀请专家坐诊,同时利用社区康复和社会保障机构,完善社区康复体系,减少了病人住院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一、 一般资料

目的:统计我社区民精神障碍者的住院次数,分析其与社区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家庭成员的关爱等影响因素。使得不同精神障碍者的能力在社区中得到发挥,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复发。方法:定期对辖区内37例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开展定期专题讲座、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病情先兆的监护、用药指导、安全护理及康复期训练。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利用社区康复机构,探讨完整的社区康复体系。结果:住院次数大于3次20人,小于3次12人,男性大于女性。3次以上住院离婚、无房、家庭贫困居多。患者有直系亲属90%,享受城镇居民医保98%,享受社会保障100%。结论:1.社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缺乏。2.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开展较迟,不够深入。3.家属不愿透露病人信息。4.有效地社区卫生服务,动员社会、家属参与,能减少住院次数,降低医疗成本,改善社区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 精神障碍者出院后的护理指导

1. 监护人和家庭成员

精神病人的康复与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3]。监护人是病人与社区联系的桥梁,他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病人回归社区提供全面的服务。主要负责与社区资源联系,在病人出院前为其准备舒适的修养环境、安排就业或为病人联系日间训练中心等;帮助病人处理不良情绪,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意愿并给予心理疏导,生活技能训练,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培养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家属予以督促。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按时服药,按时睡眠。如有异常及时和社区康复护士联系。

2. 社区康复护士

有效地出院后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与病人满意度[4]。

2.1 对社区康复护士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为社区的精神病病人提供服务,将精神科护理从医院延至社区。社康护士通过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病人的服药情况,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协调病人与家属、邻居的关系,协助病人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定期举办讲座、咨询,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知识;成立家属联谊中心,帮助家属接纳和护理病人。并给家属提供支持帮助,若病人的病情有所波动,社康护士会马上与医生联系,安排病人及时接受治疗。

2.2 家庭病床是医院护理向社区的延伸,由社康护士负责病人在家的康复治疗,家访1次/月,观察病情、指导服药和康复锻炼。病人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病人转介到社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病人在家有意外情况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寻求帮助。

3. 社居委

在社区居委会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提高患者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及症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5]。

3.1 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为出院后无监护人和家庭成员的精神病人提供免费的住处。对入住的病人。工作人员根据他们的能力辅助其就业,通过劳动让病人自食其力,增强病人回归社会的自信心。若病人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则转入长期护理院。着重于病人自理能力的训练,减缓病人的衰退。专职人员要关心病人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病人。

3.2 社区的辅助就业 对于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的病人可以辅助就业,予擦车、除草、环保清洁等适宜工作,另外还有病人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有专职人员指导病人的工作,每位病人有一底薪,每日记工资,并根据病人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外出工作的病人每月约有800元的收入,没有工作能力申请社会保障,足以支付日常开销。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病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3.3 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 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为社区的精神病人提供多元化的日间训练服务及康乐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自立生活。日间训练服务根据病人的要求为其设计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就业技能的培训,如电脑操作、文书处理、速递、环保清洁等,以及家居自理能力、社交技巧等训练。

三、 小结

系统的医院-家庭-社区服务将社区的病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实了病人的余暇生活,培养了病人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我社区在探讨完整的社区康复体系,让不同能力的精神患者在社区中得到一定的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复发,减少住院次数。收到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巩玉秀. 社区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305

[2] 吕钦谕.精神分裂症医院康复的现状与发展[J] 精神医学杂志2010, 23(5): 393-396

[3] 宋红,李建华.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20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