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审计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精选

管理审计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1.审计风险的原因

在审计工作中,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引发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企业本身问题。企业本身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领导层有徇私舞弊的行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身价和知名度,利用会计工作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收入。其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做假账、篡改会计数据、虚报营业额等,这也就使得会计工作陷入了混乱的局面,而企业自身也会由于不正当经营被相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其二,审计人员能力问题。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审计风险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审计工作是由注册会计师与审计部门联合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主观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审计人员出现专业技能低下、道德品质缺失以及技术落后等情况,就会使得审计工作出现风险,尤其是一些职业道德缺失的审计人员,其与企业进行私下交易,篡改企业审计结果,为个人谋求利益,这就使得国家的经济蒙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也为行业竞争添加了不公平因素。其三,审计程序问题。在审计工作进行时需要严格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如果审计过程未按照标准进行,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为了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就必须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审计人员盲目按照自己的从业习惯来开展审计工作,造成数据错乱,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同时,由于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其标准程序极其繁琐,更新的速度也就相应较慢,而我国本身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程序与国外发达国家审计程序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够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造成了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使得审计风险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2.审计风险的特点

其一,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审计风险对于每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是不能避免的,以我国目前的会计审计能力和程序完善度,仍然无法免除这种客观性的影响。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审计的内容十分庞大,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一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这样做虽然可以减小工作量,但因其并不是对企业整体资金运营情况进行审计,因此出现误差是在所难免的。其二,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既然审计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控制,这也是审计风险的另一个特点——可控性。相关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增加抽样的数量和审计频率来减小审计时所产生的误差,进而控制审计风险的出现。另外,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改善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态度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其三,审计风险具有双重性。审计风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既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实际市场经营过程中,审计风险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审计风险出现时,其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短期的效益,因为审计结果上的误差,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纳税额的降低,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让企业管理者暂时尝到甜头。但如果长期利用审计漏洞篡改审计结果,那么就会给企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不完善的账目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错误评估,导致其对市场形势以及自身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判断失误,导致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无法生存,最终破产失败。同时审计风险可能为相关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法律责任,如果所涉金额较多,则可能带来刑事责任,后果严重。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加强企业的审计管理

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其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来开展,因此企业才是审计工作真正的核心,因此加强企业的审计管理才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想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就必须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因为领导层的观念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着主导地位,只有转变领导层的观念才能够将审计工作向企业核心工作方向发展。在我国,一部分企业的领导者经常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罔顾审计规则,导致了企业信誉和市场的双重损失。为此,相关领导人员必须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填补财务部门工作漏洞,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标准,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为审计工作提供最详细的资料。另外,企业的领导者还应该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其主要包括《审计法》、《刑法》、《诉讼法》等。这样才能够了解违反审计规定后所要承受的责任和企业所蒙受的损失。同时国家法律部门也应该加快完善审计法规的步伐,真正做到少漏洞、多规范、高完善的法律约束体系。

2.提升审计人员从业素质

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与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想要控制审计风险就必须做好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审核工作。其一,审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二,审计人员应该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进行相关工作时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能够作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审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要敢于揭露相关企业的违法行为。另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具有认真谨慎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绝不马虎大意。其三,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在发生违法行为时能够及时进行指出,并说明违法行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3.完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工作顺利、正确开展的最重要前提,因此,完善审计工作的整体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应该严格遵照先了解、再审计,先沟通、再核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征求企业和审计部门双方的意见,使审计结果更具权威性。

三、结语

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目前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企业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体制都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经营业务变得日趋复杂,审计监督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所以,它对改革中出现的新市场模式及新市场要求不能完全的适应,而已经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扩展的审计是我国现代审计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对企业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企业要适应这种体制就必须不仅拥有自主经营的实力,能够自负盈亏,而且要不断进行自我约束,不断发展自我。内部审计不仅能对前者进行经济监督,而且可以对后者进行经济服务和评价。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是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在完成审计任务或者行使审计职能,在审计目标实现时产生的客观效果。内部审计职能可以随着经济管理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在许多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具有管理控制、监督、服务、评价鉴证等四项职能。

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面对我国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时。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非常广泛,它能非常有效地对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的缺失和风险进行弥补,还能有效的更新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真正从本质上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对内部审计工作转变观念在西方国家,将他们的内部审计和我国的内部审计进行比较,发现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产生于行政的命令,与公司多层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国内部审计的基础显得比较薄弱。许多企业不能理解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各种管理,他们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挑毛病。在心理上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排斥,造成积极性较低,有很大抵触情绪的现象。

(二)内部审计范围应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随着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的制度,企业内部的管理,一般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导向,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功能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目前在我国多数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依然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的层面,很少会涉及到管理审计、业务审计。

(三)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审人员都存在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反面的问题,他们还没有达到内审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工作过程中更没有达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导向的高度,有很大的必要内审人员加大培养力度。所以,内审人员应当加强自身,努力学习内部审计理论,在工作之余不断为自己“充电”,使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不断增强。

(四)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在工作过程中,应当使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得到保证,对其权力和职责进行合理界定,这与内部审计治理和控制过程充分与否、否能够有效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结束语

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1.1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责说明》做了修订,同时对内部审计做了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中独立的经济审计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和运行效率。内部审计以科学的方法,对风险管理、财务控制、公司治理进行评价和改进,帮助企业实现经济目标。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就、项目运行进行审计,以达到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对不经济的管理项目和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特别是企业不良的各项具有风险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计的方式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项目。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来看,将来企业内部审计将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损失减少或者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很难避免,但是内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交易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严格按照企业经营的制度运行;内部审计注重企业经营风险的规避、控制转移,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和提高经济收益。

1.2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1.2.1对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1)评价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考虑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基本因素来制定的;(2)讨论分析企业各部门的目标,分析各部门的目标是否能够支持企业总体目标的发展;(3)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科学;(4)风险的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企业出现的最大风险和经济影响力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5)企业风险的控制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能有效的执行,风向管理报告是否能够全面的反映问题。

1.2.2风险管理的效率是企业管理层有效管理企业的保证

主要体现在:(1)评估风险管理的程序是否科学和执行是否有效;(2)评估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管理所使用的方案是否合理和有效;(3)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并且做出风险管理报告,反映风险管理控制情况。

1.2.3内部审计协助企业各部门确定、评价工作,并针对工作

作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1)实施风险评估和控制培训,使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深入到每个部门的员工心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2)定期召开风险管理评估和控制专项研讨会。针对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问题,要邀请企业内外部的先关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审计人员是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3)开发适合企业审计的评估系统软件和程序,使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常态化。

2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作用

2.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各项事物的管理中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企业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对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人员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对企业内部实施的综合性管理方式。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控制的设置具有较高的要求,其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内部控制方式,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企业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设置企业的部门机构、岗位职责、管理权限、管理机制,建立各种控制的制度、措施和程序,运营过程中的操作、监控和授权,明确岗位与权责的关系,对于企业员工在工作时出现的重大违规操作行为和虚报假账等信息进行查处,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运行;了解企业目标的实现进展情况,及时纠正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确保企业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能围绕着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内部审计要评估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以及执行的效果,特别注意高风险的经营项目中内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威胁,纠正企业经营管理的缺陷,通过监督与评价,可以达到经营项目如期完成的目的。内部审计通过基础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和效率性。内部控制可将投资、资金、预算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具体实施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审计。资产投资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风险管理要预测分析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决策、工程的预算和决策、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工程实施的进度以及经营之后的评估等各个环节,项目风险对项目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应该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2)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审计。资金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动力,如果不能及时收回投入的资金或者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将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成本的核算,进一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售、经营成本收取和利润的获取,这说明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安全。通过许多实例证明,企业资金短缺的一个方面是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混乱,财务管理中出现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各个环节的控制不力。完善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对资金的使用权限和流向进行控制管理,建立项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核算体系,完善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格限制不良的财务资金流向,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3)预算管理过程的控制审计。预算管理审计的内部控制分为评估预算编制、预算实施和预算的调整三部分。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规工作,项目预算专员是不可或缺的,预算编制以销售预算为基础,采用零基方式进行分项预算,按照项目预算程序编制和调整预算;其次审查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成效,预算方案的调整和采取的更变措施等,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实施和顺利完成;最后对内部控制的效能进行评估,以便加强内部控制,保证企业的生产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

2.2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手段

(1)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控制的关键切入点是否精确。通过对测试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提出修改的措施。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内控措施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内控措施是否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执行等。内部控制要确保在各岗位和各部门的控制要科学合理,是控制结果能够起到岗位、职责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比如出纳和会计职责要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实行,出纳不得实施会计职责,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企业的货币资金业务不得由会计或者出纳一人办理。出纳就是保证银行现金、账面现金和实存现金的一致性,不得贪污、挪用、私存现金。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收集企业有关的管理制度、规章,同时也可以向有关人员了解企业经营的情况,通过调查表法和记述法等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正确性进行测试。(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遵循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点进行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建立了内控制度,哪些控制点没有建立内控制度,同时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业务运行中的执行情况,审查管理制度的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控制点虽然设置了但是执行力度不够,规定控制点的设置不切合实际,导致制度无法执行。测试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符合程度,审查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完全并认真遵守制度规定。根据测试结果做信赖度的分析,评价系统内部控制的程度,找出薄弱点和失控点,确定审计重点,重新进行实质性测试。(3)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系统也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发按照企业的目标实施,各项活动能发达到预期的目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对会计报表、账本和凭证等直接涉及财务的资料进行审计外,还应该关注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另外,内部审计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需要,可以对某项经济活动进行专项审计,如生产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销成本等费用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审计与企业利润获取的各项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当前,许多企业都实施目标管理,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各个部门目标的实施情况,以确保企业目标的顺利实施。许多企业通过兼并或者收购等方式下属了许多子公司,母公司为了发展子公司的业务交易进行扶持,导致子公司的业务量主要来自母公司,但是随着子公司的发展,母公司所占的业务量比例逐年下降。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交易量分析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能力,并为子公司的经营发展制定经营决策。

3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3.1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监督与评价一种手段,在公司治理中达到权力的制衡和促进公司业务的有效运转。现代公司治理中主要一项内容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第一,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受公司的委托,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评估和监督;第二,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它是独立与企业其他部门和业务管理之外的控制层,直接对企业的董事会或者决策层负责,对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提出审计意见,以便减低部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同时,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制造“软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设计;第三,从今年来企业现代化建设来看,内部审计的只能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扩大到经济活动的咨询领域;内部审计的重点可以扩大到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领域。内部审计除了向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审计查出的资产不良和经营不善的信息之外,还在问题查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方式和途径

(1)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架构,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来说,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地位越高,审计发挥的作用就越好,审计过程减少其他机构的施加的压力;从审计的效率来说,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直属于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这样可便于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报告的权威性。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作为地理与企业其他管理部门的第三部门,以其较强的独立性对经营管理人员实施的审计结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2)企业文化对企业治理的影响。企业治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治理过程中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就是企业文化的主要部分。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中,各企业在纷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4结语

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2013年8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以下简称《新准则》),并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调整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方法、目标等,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内部审计定义的接轨;除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计划等做了重大调整外,还对审计计划等13项准则做了修订,最终形成了更加科学系统的三层次内部审计准则体系。2014年1月,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单位(或组织,下同)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人员,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不仅充分吸收了国际内部审计的先进理念,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征求意见稿》还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范围、领导体制、首席审计官的设置及职责做了更加细化和明确的规定;调整了内部审计的职责,突出了战略审计、管理审计、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对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职责做了规定;对指导和监督内审工作的主体进行了丰富和细化,明确了审计机关对内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六项职责、审计机关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以及对自律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明确了国家有关行业(系统)主管、监管部门(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机构)对所属行业内审的监管职责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有管理权的所属单位内审工作的监督、指导和管理职责;专设“内部审计自律组织”一章,进一步明确、充实了内部审计自律组织的职责等。可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顺应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逐步跟上时展的脚步,我国的内部审计也将逐步完成一系列的转变。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由监督向增值服务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实施审计制度以来,审计就被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内部审计也被定位成“组织(机构)内部的经济监督”,扮演着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的监督人的角色。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适当的、有效的,三十年来内部审计所取得的成效、发挥的作用足以证明这一点。但进入21世纪后,内外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内部审计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探索后,不论是在理论与实践、还是内部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师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内部审计服务的实力;于是,逐步实现向增值服务型的转变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IA,2013)规定“,增加价值是指内部审计活动通过客观和相关的保证,改善和提高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的效果和效率,为组织(及其利益相关方)增加价值”,最终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不难看出,第一,增加价值不仅限于内部审计的意见建议被采纳后为组织增加的收入、节约的成本费用等,更重要的是对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的改进和完善。收入的增加、支出的减少是易见的,能迅速调动起管理层和员工的热情并引起人们对内部审计的关注和信赖;而控制、管理和治理的改进不一定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因为不理解、利益受到冲击等原因导致管理层、员工的抵触,但这些方面的改进却能从根本上解决组织面临的发展障碍,有助于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存发展空间的拓展,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改进,所带来的价值是长远的、深层次的。第二,增加价值也不仅限于使生产经营、业务活动顺畅进行,更重要的是为组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与否关乎组织的生存基础,而目标、战略的确定和实现却关乎组织的命运和前景,内部审计对组织战略和目标的确定是否适当、实施计划和策略是否可行进行审计,发现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机遇、评估管理层应对方案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建议,不仅能够为组织增加价值,也有助于内部审计地位的确立和提高。第三,增加价值与经济监督并不矛盾。因为内部审计在理顺经济秩序、使生产经营或业务处理依法进行方面所带来的违规成本降低、组织利益受损减少,也是一种价值增值。所以说增加价值是一种理念,是内部审计的高层次职能定位,也是新时代对内部审计的更高要求,是任何内部审计机构都必须正视、并在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职业发展中逐步落实的。

三、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由财务、效益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效果转变实现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向增加价值的转变,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再把工作重心放在财务、绩效方面来追求浅层次的收益增加和支出节约上,而应当更多地从管理、战略发展等方面为组织寻求创造价值、增加价值的机会。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控制过程的改进。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审计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是内部审计对象的一个重要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美国21世纪公司治理原则》指出,完善的公司治理需要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有效地发挥作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的改进,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客观地评估治理过程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做出评价结论;提供咨询服务,为改进治理过程的方式提出建议;或者帮助董事会开展治理实务的自我评估。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组织内推广适当的道德和价值观确保业绩管理有效,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及时通报风险和控制信息,协调董事会、内外部审计师与高管层之间的工作和信息沟通,评估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目标、计划、业务的设计、实施及其效果,评估信息技术治理对组织战略和目标的支持程度。《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委员会,2004)的风险管理八要素中,内部审计是“监控”的主体之一,须随时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估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改进,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管理层风险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建议,协助董事会完成监督职责;识别、评价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实施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定期审核内部审计领域及审计计划、有效的审计规划和设计、适当的资源配置等,管理内部审计活动所面临的审计失效风险、错误确认风险、声誉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评估组织的治理、运营、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关注舞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组织对舞弊风险的管理;评估组织目标、重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方案的选择、沟通、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等,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咨询过程中关注与业务目标相关的风险,并警惕其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当以风险为导向,规划内部审计的发展,计划内部审计工作,并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内部审计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委员会,1994)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审计是“监控”的主体之一,须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的方式,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改进,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评估(单项/综合评估)针对组织内部治理、运营、信息系统等风险的控制是否适当、有效(效果和效率),找出重大差异或缺陷并提出纠正或改进的意见建议,协助组织维持有效的控制;尤其应当关注信息(包括组织信息、个人信息或称个人隐私)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酌情对改进或实施新的控制和安全保障提出建议。我国的《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中内协,2013)规定,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责任;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全面审计(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该准则还分别对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审计、审计程序、内部控制缺陷(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认定和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

2.积极尝试内部审计新业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网络安全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社会公德和可持续性审计等审计业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治理等方面的咨询业务,都是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尝试的新的内部审计业务领域。这些业务可能在理论、实践方面还不太完善,有的甚至还存在争议,但也给内部审计创新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有意识地在内部审计发展规划、计划中安排一些新业务,或在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中增加新的业务内容,不仅能够更广泛地为组织增加价值,也能为内部审计发展拓展新领域,对组织的发展、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

由账项导向、控制导向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内部审计2012———关于内部审计发展前景和内控导向审计方法逐步退出的研究报告》(普华永道,2012)指出,“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全面的、成形的方法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成功跨越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审计理念。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引导下,内部审计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成为利益相关方的首要关注点时,提升其履行职能所能实现的价值。”风险导向审计从2006年开始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领域广泛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8号,2010)也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也就是说,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全面进入了我国的内外部审计领域。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导向审计不同,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全面的、成形的方法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领域的风险导向审计除了要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依据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风险评估水平计划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过程,如审计程序选择、审计证据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可靠和充分性的判断等,还要求依据组织风险的水平来安排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包括内部审计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培养等。换句话说,内部审计不仅要在各项审计业务的实施过程中,以评估的组织风险水平为依据计划安排审计程序、组织各项具体审计工作的实施;还要将组织的风险管理框架或过程纳入审计对象范围,评估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还必须依据组织的风险水平,计划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规划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未来发展。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管理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重点审查是否按零基础预算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和实体账户资金等是否按规定全部纳入部门预算。预算收支项目数据是否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核定;具有资金二次分配权的部门在安排分配项目资金时是否向本部门倾斜,影响资金分配公平公正性;支出结构是否按规定进行优化;“三公”经费是否压缩;预算调整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按照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审查决议执行,预算的调整、变更及各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等。审阅政府预算的编制是否具备统一性和完整性。检查政府性收支全部纳入预算,是否建立了健全完整、功能定位清晰的政府全口径预算,检查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调整预算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预算相关资料是否衔接。预算编制的细化程度,是否细化到单位和项目,预备费的设置和使用情况是否合法。

二、审查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在审查预算收入入库的管理情况,通过查阅人行金库收入日报表,核对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完成情况,抽查预算收入预收转实收资金的关键时点,核对预算收入入库是否及时。有收入上解比例的是否足额依程序上解;政府各项基金收入的提取比例是否及时足额。例如土地出让金计提的土地收益基金,教育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抽审相关预算收入科目,查看是否存在未按规定预算科目入库的情况。在审查预算收入规模、结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无实现的收入未经预算管理直接列支出问题,有无延期入库现象或收入不入库问题;是否存在虚收空转等问题。

三、审查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以预算控制指标,以指标控制支出,使同级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支付管理实施有效对接。审查预算拨款依据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拨款内容是否划分经营性支出,公益性支出;充分关注跨年度财政投资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在审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合法性、真实性基础上,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法性。对重点的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一是部门专项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是否健全合规,支出责任是否明确,资金拨付是否及时等;二是稳增长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等资金配套使用情况;要关注投入资金较大,对社会、经济、环境或某项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项目进行抽审。从绩效审计角度分析,促进提质增效。重点关注“三公”、培训费、会议活动等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关注行政运行成本和管理绩效,监督检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审计本年度的公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经费、培训费、会议费等支出的预算数和执行情况,与上年度同口径支出情况进行比较,检查上述经费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问题,是否存在套取财政资金、“账外账”、“吃空饷”等问题,提出规范建议,促进厉行节约,杜绝公款浪费现象。

四、存量资金、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情况

推动清理长期沉淀的财政性资金,促进优化支出结构和国库现金运作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结转项目资金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有无随意变更项目、挤占挪用、隐瞒转移资金等问题。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重点关注各级财政资金该投未投、该用未用、使用绩效底下等问题,关注存量资金的成因和结构,促进存量资金尽快落实到项目和发挥效益,充分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

五、审查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了解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存量、和风险控制管理情况,抽查政府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管理审批和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六、财政资金管理需要关注的其他情况

(一)关注违规调入、调出资金使用情况

财政资金管理情况,财政往来款项,暂存款、暂付款,财政专户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社保资金增值运作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财政资金支付方式,避免实拨方式将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财政资金支付方式,严禁以拨代支,将资金从国库转到财政专户,努力压缩财政结余,严格清理财政银行账重点关注财政货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二)重点关注财政货币资金管理规范性

掌握财政货币性资金总体规模,审查财政资金存储结构是否合理,资金存款余额分布是否合理;财政资金增值效益是否理想,是否既能保证资金正常使用又能有效提高资金收益;财政资金监管是否有效,是否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户,规范财政资金增值运作操作。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