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基础论文

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精选

管理基础论文

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能够让企业管理层人员以及广大的企业会计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会计基础管理的相关内容以及要求,就需要在思想层面上持续提升其对于会计基础管理之认识,不断提升企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企业应当开展必要的学习活动,从而让全体员工均能认识到会计工作属于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领域管理性活动。会计基础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加以核算与监督,从而为强化财务管理能力之提升提供服务,这样一来就能切实保障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正常而有序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均需以规范性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加以保证。立足于宣传培训,能够让企业员工们更好地熟悉相关的财经法规,切实掌握本行业相关财务管理业务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到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要求,深入掌握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具体环节以及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应当致力于不断提升宣传工作的力度,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让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能够深入到会计人才的内心深处,并且在其具体工作之中成为其行动上的指南,成为社会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加以监督的重要标准以及依据。

2切实规范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加大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力,这是我们抓好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之原则。为此,应当认真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切实规范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要按照《会计法》以及格《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所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对于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内容加以规范。二是要有效规范各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要从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状况以及发展需求加以出发,依据经济管理以及企业会计工作之要求,对于企业会计工作中产生的现象加以规范,比如,在ERP系统的操作中就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三是要积极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环节,比如,原始凭证的获得、录入与现金支付等,均应加以详细而又明确之规定。笔者觉得,最为基础的会计管理工作,实际上也是最易产生错误之处,对以上问题作出具体细节上的规定,十分有助于企业承包会计人员正确地掌握以及执行,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会计基础管理愈来愈规范化。

3推进企业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要推进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应当有效发挥会计所具有的内在监管作,及时发现纠正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从而抵制与防止各类违反财经法律法规、损害国家与集体利益之行为。企业专业会计人员应当更加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自身的困惑之处以及其所研究的对策。应当做到严格地依法办事,全面落实《会计法》所给予的会计人员的职责。不仅要积极地听话,全面执行领导所提出的能够符合规定的意见,而且还要对于并不符合财会管理之指示以及要求。为此,应当加强说服与制止,更多积极地提出自身的合理化建议,真正做到为领导把好参谋、监督关。

4落实企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要强化企业会计人才队伍创建工作,致力于提升广大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立足于对企业会计人员实施相关财经法律规范的宣教工作,从而努力提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人士应当进行全面考虑,形成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责任体系。比如,要大力强化会计工作人员对于《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贯彻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按照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之实际,有目标和有层次地推进会计人员对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训,以实现提升会计从业者业务能力以及政治素质之目的,切实提升其法制意识。同时,还应当将企业会计基础管理的责任全面落实至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个人,而且要把责任、权力和绩效进行挂钩,从而形成赏罚更加分明的奖惩机制。要深入贯彻财务人员岗位责任管理制,保障财务基础工作能够保持平稳运行,而且把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责任和企业经济责任加以联结,真正做到实施全面深入考核、以职责确定权力、保证权责明确。

5结语

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

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

(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

(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

(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二、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三、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

(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

(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

(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5.学生发展状态监测。该模块用于对实验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进行监测,包括上报监测数据、学生发展状态分析等子模块。

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1.1桩基处理桩基的主要技术

可以分为静力压桩技术、挤括多分枝成立盘灌注桩技术、钻孔压降灌注桩技术以及夯压成型灌注桩技术。静力压桩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压桩的速度快,并且重量小,移动方便,广泛被运用于混凝土预制桩的成桩当中,有着良好的运用前景。挤括多分枝成立盘灌注桩技术是一种创新改革的新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灌注桩技术,它的每个桩荷载力是灌注桩的两到五倍。同时,挤括多分枝成立盘灌注桩技术的桩长仅仅只有灌注桩的一半左右。它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施工的效率高,工作进展快,加快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日程,为施工单位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这项桩基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普遍使用,势必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1.2基坑支护形式

首先,在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前要进行一系列专业的地质勘察,通过勘察充分掌握了解到地表下的管线脉络,分析所掌握到的相关数据信息。例如地基工程周围的环境、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地基土坑的安全状况、地基坑的深度等等,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案。基坑支护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地表下连续墙支护、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排桩、钢板桩:型钢桩横挡板支护,钢板桩支护,具体选择的基坑支护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在采用基坑支护的相关方式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基坑支护的安全质量。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基坑边缘的荷载;(2)基坑降水排水的措施;(3)选择机器类型;(4)开挖的顺序和深度;(5)进出车辆的道路;(6)基坑的相关监测。

1.3土方开挖在进行建筑地基和基础

工程施工前,要及时对土方的开挖位置进行全面的清除垃圾物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彻彻底底排除施工位置的电线和排水管道等设备,要想及时明确好施工现场的相关路线,边缘的坡度、排水渠和聚水进的方位,就要通过合理的勘探,科学的绘制出工程施工现场的平面图。对于施工现场的测量控制网,要满足相关的控制要求,无论是基线还是水位点都要在标准范围之内。在对土方开挖时,事先要确定好开挖的具体深度,深度较大时就要对土方进行分层的开挖。对于土方开挖的泥土运输问题,来往运输车辆要停在挖掘机工作的侧方,最大程度的降低挖掘机的运动幅度。如果开挖的基坑过大,挖掘机就要保证以之字形状的方式移动操作,同时挖掘机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运输车辆的相关数目。

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

2.1强化施工技术管理

在进行土方开挖的工作时,每道施工工序要符合施工标准,操作规范,施工技术达到相关的要求:比如要根据测定定位,抄平放线,根据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和排水状况选择开挖的方式和土方边缘的坡度大小,严格按照工程的施工顺序,从上而下、分段分层的去施工;根据观察测量基坑和水沟周围的地面情况,使用合理的排水方式,在进行降排水过程的环节时,要严格把水位降低到小于水槽底500m以下,同时在进行开挖基坑时要保护好地基土的完好无损,不受到很到的破坏,基坑边缘的荷载不能超出规定范围,在基坑周围上方堆土时,要保证与基坑边缘相距1.5m以上的长度。

2.2提高质量监督控制

建筑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建筑行业的质量鉴定体系,不断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完善各项内部建筑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地基与基础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水平。

2.3地基与基础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安全管理,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加强对施工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优化施工人员的配置,合理安排任务,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评价分析,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与经济利益相挂钩。

3.结束语

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进步,推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企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不断转变的时期,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会计业务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所有的操作内容,都会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必要影响。基础会计业务是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监督的重要基础,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窗口,做好基础会计业务工作是保证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必要条件,是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真实可靠的基本保证,可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保障,又可以减少和杜绝各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基础会计业务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试想,如果企业基础会计业务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收集、处理、利用财务数据以及其它的会计信息就会出现失真现象,就不能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决策层的误判或错判,造成企业损失。

二、企业会计管理中基础会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原始凭证制作和填写不规范。原始凭证是企业财会管理中各种账目的原始记载凭证,它随时受到审计、会计监督部门的检查,必须要填写规范。一些企业由于长时间没有审查原始凭证,而放松对原始凭证的管理,出现填写不规范、内容设置不齐全,缺少经办人、审批人、负责人签字;有的虽然有签字,出现普遍代签现象;个别购买的办公用品或商品发票不正规,不符合税务部门核准使用的发票等。

2.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运用存在问题。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薄弱,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差,造成账簿使用和记载不规范,出现科目混淆使用,没有按照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进行核算。比如:应收账目和预收账目混淆;应付账目和预付账目混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混淆等。一些民营小企业只设有总账,没有明细账,有的只有电子账,没有手工账,没有做到两账并行等。

3.企业固定资产登记和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对固定资产没有登记造册和定期清点,管理不规范,导致固定资产损坏和流失严重。这种现象在国企、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有的只有总账没有实物保管账;有的已经报停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报废,仍在使用;有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准确,随意调整折旧年限等问题。

4.资金管理存在大额支现现象。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对资金管理控制能力,在现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具有大额现金支取现象;有的未经批准坐支现金;有的存在超额支付现金现象。

5.会计报表失真现象严重。会计报表失真情况有许多种,一是原始凭证失真。有些企业将一些非法的会计业务变成“合法”的会计业务,采用将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甚至制作假的原始凭证。二是记账凭证失真,主要是记账科目填写错误就会造成企业资金收支渠道不能够正确地被划分,对生产成本、费用、企业资产和生产效益的界限混淆,造成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财务账目管理混乱,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6.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管理中的基础性环节。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决策者和财务人员并没有对会计档案馆给予充分的重视。一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混乱,归档不及时、不规范,个别档案不整齐、不完整,整理、归档程序不规范,不按规定进行整理和归存,档案缺失严重。

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执行力。会计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我国企业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因起步较晚,会计基础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管理制度滞后,不适应新形势要求,财务管理办法不更新,不符合财经法规要求,制度建立健全不及时,落实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不彻底,流于形式。

2.企业领导对基础会计业务工作认识不足。主要是领导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基础会计业务就是收款、付账、核算、发放工资,对企业生产没有多大影响,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效益上。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不重视,认为会计管理没有新的科学方法,培训学习只是花钱娱乐,作用不大。

3.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原因。导致会计基础业务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除了管理和制度问题外,就是会计人员个人素质的因素。一些企业由于在会计招录过程中,掺杂了许多领导的个人因素,招聘一些素质低、业务差、没资质的人员进入会计队伍,企业又疏于管理、缺乏培训,导致会计队伍素质偏低。

4.监督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监督和惩罚作为一种强制性手段,对于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财务监督分为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现阶段,一些企业领导层充当了财务人员的保护伞,很大程度上阻挠审计部门工作,造成监督力度不够,基础会计业务素质差等问题。

四、加强会计管理中基础会计业务的对策和方法

1.加强企业领导对基础会计业务工作重视程度。会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领导层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会计管理基础业务,正确认识到基础会计业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把加强会计管理、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分管领导要重点抓业务建设,从上至下,将基础会计业务重点抓起来,让会计工作成为企业可靠的服务保障。企业领导要实行首长负责制,明确会计业务责任领导,并承担领导责任,让企业领导增强财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会计工作的规范发展。

2.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一是要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要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进行审批,对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督,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要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三是要严把会计人员准入门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严密的招录方法、坚决杜绝走后门、走人情现象。四要经常进行会计人员岗位上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建立健全财会管理制度,提升落实和执行能力。对会计工作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标志,也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依照《会计法》要求,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制定《会计管理制度》,并随着经济内部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用制度来促进基础会计业务工作,使企业会计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要加强对制度落实的严肃性,让制度更好地发挥管理、制约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建立必要的检查和奖励制度,来体现制度的严肃性。

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工作。一是内部控制,加强会计监督是做好基础会计业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单位应该抽调财务专业人员成立检查小组,做好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自查环节,明确岗位责任和各级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二是外部督查,由政府部门委派审计部门检查,重点是对企业账目、科目、账簿、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进行审计检查,来体现会计基础业务工作的成效性。

5.严肃法律制度,加大惩处力度。目前在我国企业制度建设中,企业管理正处于日渐完善的局面,但是,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立法和执行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需要自主思考,树立守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财经纪律。坚决抵制、揭露和查处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并加大会计违法违规的查处力度,重磅出击,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罚,用法律的惩处作用来维护良好的财经工作秩序。对违规者不但要进行经济处罚,还有进行行政处罚,吊销会计资格证,不得在原公司留任等处罚。用惩治的手段让会计人员不敢违法,实现法治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军事、交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等行业领域已经广泛引入大数据作为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而局限于技术能力和传统管理模式,大数据在教育管理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管理中应用较少。而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习惯于经验积累和直觉判断的基础教育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依靠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在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和适龄人口变化、调整教育资源设点布局、制定中小学招生计划与政策等方面具备超越以往任何模式的优势,甚至在教学运行管理、学生学习行为引导、教师教学测评、学校教育教学测评,甚至对地方政府进行教育督导等方面都有施展的空间。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与传统经济、社会方面紧密结合,行业发展中采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管理的数据来源有了足够的支撑。基础教育管理需要的数据不仅源自政府机构、教育部门、各类学校等单位,更依靠对网民信息的挖掘,从而有效地展示、预测、判断目标人群的行为、心理。比如百度通过LBS大数据技术在2014年春节实时描绘人们的迁徙线路。基于受众观看视频时的行为数据,提取其中关键元素,拍摄出的《纸牌屋》成为全球热播的电视剧。这些都印证了基于大数据的管理能够更精确地判断复杂的社会状态和需求。

二、基础教育管理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前瞻

基础教育的管理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助力其实现管理的优化。

1.大数据将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管理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各种终端参与网络浏览、信息交流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累积构成了基础教育管理的信息资源库。这些信息资源无论及时性还是信息类型都超越了传统的数据性质,避免管理过程中数据单一的“小信息量”偏差。基于优化的技术架构和路线,大数据处理的信息纯度高,有价值数据的挖掘提取效率提升,这些都是传统数据处理无法想象的,这些信息特性实现了基础教育优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2.大数据实现基础教育管理的拓展传统基础教育管理强调管理者的政策水平,民众的意愿难以充分体现,社会各群体意见表达欲望强烈的当下,大数据可以辅助基础教育管理实现优化和拓展。过去合肥市进行中小学学区调整,虽然强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城市规划等数据为基础,但单一和静态的数据无法有效构架出直观且具有前瞻性的系统,只能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往往与民众意愿产生极大矛盾和冲突,也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后的大数据技术处理这种社会性问题具有理想的处理模型和能力,甚至可以考核各区域、各县市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现状和未来变化,就此对地方进行督导。教育系统更可以依此进行区域间、校际间资源共享和调配。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基础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许多工作。简单来说,学校维持日常运转需要教学设备和耗材,单独的一个学校进行市场采购谈判时不具备优势地位,而且因为信息的不均衡导致质次价高。金额达到一定规模后,物资和外部服务的采购均需要按照规定进入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程序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加上学校在政府采购中的话语权较弱,对采购的结果往往难以把握。在大数据技术物资采购系统中,囊括了众多商品和服务信息,集成区域内学校物资储备和消耗信息,提出商品和服务采购清单和计划,及时编排选购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首先实现的是学校个体和物资供应商的信息平衡,对价格、质量、型号、厂家等信息可以有效比较和鉴别,集合其他学校的采购信息,变小额采购为规模采购,赢得有利谈判地位,使得小额采购谈判效率提高。采取政府采购的大额采购也可以提前规划归集各校采购信息,进一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物资采购模式不仅便捷、适用,优化采购过程,更可以防止物资采购环节的腐败。

3.大数据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大数据不仅可以为基础教育预测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提供凸显教师特质的教学内容与辅导方式。在我国,虽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社会各界呼吁变革教育教学,减轻学业负担,实际上基础教育管理却始终难以改变社会满意度低的尴尬。大数据技术将破解传统教学中的难题,教学理念与学习方法将呈现私人订制状态的优化。大数据技术在评价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状态和效果时,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经验和课程考试,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甚至可以针对具体一门课程的学习选择最佳学习方法。大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各类学习资源,可以针对学生推介合适的品种,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优化学习模型,把握合理学习进度和强度,将严肃的教学转变为灵活的互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顺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天赋,实现个性化和因材施教。例如,北京一家公司开发的“E周同学云学习平台”,学习界面和功能实现了全景式学习、游戏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相结合的功能,在使用该平台的学生中调研的情况表明,有效地达到了减负增效提质的教学效果。

4.优化校园安全管理部分学生不想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想法和教师沟通,使得一部分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察觉。有经验的教师凭借经验和观察来判断学生可能的问题,但是常常面对藏匿真相的学生,教师无计可施。比如,合肥市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强化暑期安全教育,防止溺水事件发生,学校、教师反复告诫学生和家长,学生均表示认同,但事实上,仍有极少的学生偷偷到不安全水域游泳而造成溺水事故。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家长的信息,精确识别某项危险行为发生可能性高的个体,针对高风险学生,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系统针对异常信息实施报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大数据改变了现在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事后应对为事前预测、事中防范、未危先控的主动作为,消解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三、构建大数据支撑下基础教育管理的美好明天

大数据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基础教育管理无为而治,就目前我国各地基础教育管理现状而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树立大数据思维的基础教育管理理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必然颠覆基础教育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业已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人们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的相关关系。只要知道结果,而不需要知道原因。大数据对基础教育管理的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会形成一定的冲击,管理者还不习惯在如此全面深入了解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管理和决策模型是否有效和如何应用也是阻碍技术应用的障碍。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形成的个性化模式是否会带来教师、学校额外的工作压力和技术不适。就算数据能实现研判每一个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倾向,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政策制定从个体优化到群体优化,仍然不能消除管理者从其他角度考虑带来的不安。事实上,基础教育管理常常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人们难以想象学生跨时空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学习。就算基于YY语音技术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已趋成熟,家长仍然担心在线学习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技术必然撬动人们已经固化的理念,传统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与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协同发展的局面必将悄然来临。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与优质的学校、教师进行合作的开源课程平台,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逐步实现远程教学、个性化学习,推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2.突破大数据在基础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困境就目前而言,广泛进行大数据开发和运用,基础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人员存在技术能力的不足,对于复杂的MapReduce、Hadoop、NoSQL等数据技术,相关人员难以很好地掌握运用,因此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是当务之急,另外,加大大数据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应用的课题研究,为基础教育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创造良好氛围。就近期工作而言,先行加强与教育系统外部互联网、数据技术企业资源合作,引入大数据技术进入基础教育领域。

3.调整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和决策程序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这种管理模式和决策程序并非没有优点,但是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后可能的后果是什么无法提前预知,政策公布后,涉及的人群行为的调整无法判断,各方的满意度无法估计。比如在哈尔滨出现因中考加分政策引起的社会反响。中考加分政策源自于基础教育管理层级的顶层设计,初衷无疑是积极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民众不满的情况。引入大数据技术后,各项政策出台前进行效果模拟,无疑会为决策者完善政策提供决策辅助。而且大数据技术引入决策程序后,决策的程序优化,省市级、甚至部级的教育管理部门直接基于基层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出决策,反馈信息的有效性也大大加强,出台的政策效果值得期待。

4.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体系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过去的教学评价模式和体系中,虽然主管评价工作的管理者努力全面、可量化涉及评价体系,但是给出的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地方政府教育等项目的评价意见是相对模糊的定性结论。而有了大数据技术,教育教学评价和监测就实现了飞跃,教育教学评价监测平台构建以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为目标、以教育质量与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的多主体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多功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教师、学校、政府个体评价和比较评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与学校互评机制,实现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通过测评系统,教师对自身教学环节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服务的架构模式,评价系统内部数据自动共享和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学、教研与学业的同时监测与评价,满足了基础教育教学从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和不同时段监测与评价的需要。对基层学校、政府的各种教育教学检查督导是常规工作,这些检查督导涉及教学纪律、教学评估、校园安全、教育经费、食品安全等等,迎检和检查的单位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工作,但临时性的检查,难以全面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大数据技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统计、校园安全、舆情监测、学业监测、教学评价等多项功能。在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检查督导工作中引入大数据,不仅减少了基层学校、政府迎检的工作量,更能提高检查督导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现临时检查转为长效督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