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精选

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逻辑教学,总体原则,优化知识,师资培养

2020年9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在部分地区投入教学使用,其中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标志着逻辑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正式回归。这一回归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学科之内,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维度在教学中的直接体现;在语文学科之外,它将和其他若干举措一起为提升我国全民逻辑能力素养作出贡献,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为这一回归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逻辑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长期缺失,当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面临自身逻辑基础薄弱、逻辑教学经验匮乏的问题。而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系统的逻辑基本知识和精要的教学指导,但距教学实际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与课程中现有的某些提法也存在一定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焦虑与困惑。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逻辑教学经验提供一些建议,争取为改进语文课程中的逻辑教学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一、落实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总体原则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并非语文课程独有,而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键区别在于:语文课上的逻辑学习必须紧密地同“语言建构与运用”相结合,逻辑能力的提升要在语言运用中得到体现,并最终促进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提出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这一教学原则[2],并在一些用例中给出了较好的示范,比如在分析晏子不入小门一例时,就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因素对确定语句逻辑形式的影响[3]。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的问题。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这一过程中,思维主体不仅要有较强的意志,还要有较强的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往往依赖于对预期成果的信心。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学生逻辑学习的预期成果就是至少应当可以促进自己的语文学习,促进的方面越多,逻辑学习的价值就越大。相反,如果不能感受到语文课上学习逻辑的作用,学生就很难投入其中,更不用说产生兴趣、不懈练习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遵循教师教学用书所说的“在主题活动中自主构建逻辑知识和方法”这一教学原则[4],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广泛应用于课内、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中。实际上,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选用的实例涉及多种语言交际场合,交际类型也十分丰富,为教学设计思路作出了良好的示范。要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最终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还应正确理解逻辑单元的性质,正确处理单元集中教学和随文渗透教学的关系。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了相关的教学原则:逻辑教育的重点在于平时的随文教学,专设逻辑单元只是样板式的指导,本身不足以完全满足教学需要。[5]如果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课程目标的说明[6],以及统编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理解:高中语文的逻辑教育完全可以从高中入学时就结合教材开展,逻辑单元可以作为一个较为系统的阶段性总结的呈现,并且应当在此后的语文学习中巩固已学到的逻辑方法、掌握新的逻辑方法。笔者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有较为充裕的教学时间达到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要求。不过,上述教学原则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地,单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或局部的教研活动是不切实际的,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根本性的建设。

二、优化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根据笔者对“逻辑的力量”单元实际教学情况的了解,虽然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逻辑知识,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笔者认为,目前统编教材(含教师教学用书)中的逻辑相关知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编排:一是补充必要的逻辑基础知识和语言逻辑知识;二是协调教材各部分的相关知识。我们先来讨论补充知识的必要性。从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情况来看,编者为了突出“能力素养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导向,并没有在这一单元中全面介绍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而是力图通过丰富的实例梳理和分析引导学生建构部分相关知识。虽然“能力素养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导向是正确的,通过实践构建知识的教学原则也是可取的,但关键知识的缺失仍然可能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方向错误的问题,最终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知识缺失首先表现在逻辑基础知识方面。举例来说,三段论推理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但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均没有提供判断三段论推理有效性的完整标准,仅在介绍了“中项规则”之后建议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外研习[7]。这种安排意味着学生可以主要靠直觉来完成对三段论推理的学习,甚至在学习之后可以不具备判断特定三段论推理是否有效的能力。这不但与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单元的定位(高中生需要具备对逻辑的“理论自觉”)相抵牾,而且会引发更深一层的担心:学生真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相关能力吗?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知识缺失还表现在语言逻辑知识方面。由于语文课程和语文实践中涉及的逻辑现象几乎都是通过语言运用得以体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逻辑知识甚至比纯粹的(形式)逻辑知识更重要——离开了前者,后者在语文课程中很可能会面临“行之不远”的局面。公允地说,教师教学用书在语言逻辑意识方面颇有亮点,典型的体现就是:在分析晏子不入小门时,比较充分地展示了如何利用交际性的因素和原则确定语句逻辑形式的过程。但就总体而言,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语言逻辑意识仍显薄弱,语言逻辑知识也相对较为缺乏。这里仅举两例作为证明。第一个例子是基于《河中石兽》的推测。教材中有一个案例,大体内容是:有人认为《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即使没有河道经验,也可以根据“河中石兽要么在坠河点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这个选言判断,以及已知的“不在原地”“不在下游”两个前提,应用选言推理推出沉入河中的石兽运动到了坠河点的上游。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看法作了肯定。[8]但实际上,这个看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言判断的内容与原文交代的情形不符,因此也与老河兵面对的情况不符。根据作品原文,在老河兵发表意见之前,有一讲学家断定石兽深埋在坠河点的泥沙之下,而这一判断传到老河兵耳中时,尚未被证伪。因此,如果老河兵这时构建选言判断,也应该额外增加一个“石兽在原地泥下”的选言肢,选言推理的结果也应该是“石兽要么在原地泥下,要么在上游”。第二个问题更为严重:如果老河兵没有河道经验,他很可能无法构建包含“在上游”为肢判断的选言判断。这是因为人们在构建选言判断时,挑选出来的肢判断不仅应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更要具有经验上的可能。没有河道经验的人很难想到石兽在水中逆流而上的可能,故事中的“僧”“众”“讲学家”都是例证。案例中的人构建选言判断和相关推理,凭借的是后见之明,未能较好地推断老河兵的认知状态。教师教学用书之所以肯定了这个看法,主要是因为只从零主体推理的经典逻辑角度去考虑,滤除了案例中各方认知状态上的差异。而语言逻辑中的语用推理具有多主体推理的性质,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恰恰是语用推理所必需的。第二个例子来自教师教学用书第171页,摘录如下:某交友相亲节目中,男嘉宾面对出场的24位女嘉宾,将自己喜欢的划入红区,其他的划入蓝区。一女嘉宾问男嘉宾:“区分不同区域是如何考虑的?”男嘉宾称,如果划入红区,一定是他感到“气场很强的”。该女嘉宾说:“我未被划入红区,那说明我气场不强咯。”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位被划入蓝区的女嘉宾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犯了“否定前件”的错误:由“未被划入红区”推出“气场不强”。[9]这样分析女嘉宾的说法当然不无可能,但这并非唯一的分析,甚至可能不是对女嘉宾说法的最自然的理解。当女嘉宾获知男嘉宾的划分标准后,最自然的做法是模拟男嘉宾的决策过程(也是推理过程)来解释自己未被划入红区这一结果。这意味着“不划入红区”只能是这一过程的结论,而不能充作前提。因此,女嘉宾最初模拟出的男嘉宾的推理过程应当是如下图式:如果划入红区,那么气场很强。所以,不划入红区。横线处是被省略的前提。很明显,要想补足这个推理过程,只能认定“气场不(很)强”这一判断是隐含前提。根据这种理解,女嘉宾话中“那说明”的作用并不是引出假言推理的结论,而是揭示男嘉宾决策中的隐含前提,同时也是复原男嘉宾回复中的隐含义。相比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否定前件”分析,这里给出的推理图式及其补足过程更有可能是交际双方共有的,更符合隐喻式交际的要求和条件。这里我们再次看到,语言逻辑的考量对逻辑知识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优化工作还需要协调教材内部的相关知识。这里说的协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逻辑相关知识应在高中教材中合理分布,不但要在必修教材中有所铺垫,更要在后续教材中予以应用,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复现性和层进性,而不能只集中出现在逻辑单元当中。否则,不但“随文教学是重点”的教学原则会成为空话,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素养的目标更是无从保障实现。第二层含义是,逻辑单元中的知识应当与整个统编语文教材中其他部分的相关知识无矛盾。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论证形式(即论证方法)就是论证使用的推理形式[10],那么语文课程中传统的所谓“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不反映推理形式的说法就不应再作为论证方法的称谓使用,不妨处理为使用论据的策略。

三、通过师资培养提高教学能力

师资是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在逻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能够正确讲解相关逻辑知识,恰当示范逻辑知识的应用,还要能够引导学生高效地建构逻辑知识和方法,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甚至要能够命制相应的题目。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逻辑素养和(语言)逻辑教学素养。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这两类素养不仅是在职教师普遍缺失的,而且就笔者所知也没有在中文师范生的培养体系中得到足够体现。显然,(语言)逻辑素养及其教学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个人自学的方式解决,系统的师资培养应当提上日程。在职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在职教师、教研员接受较为系统的逻辑基础和语言逻辑的训练,促成逻辑教学与测试的内容融入日常教研中,有条件的地区不妨尝试邀请语言逻辑学者参与语文课程建设,以解决短期内的逻辑教学问题。这些措施有望在三五年内帮助目前的在职教师适应逻辑教学,但逻辑训练还应在一段时期内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内容,直至相关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后备师资的培养,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改革尤为重要。长期以来,逻辑课在中文师范专业的地位非常尴尬,有些中文师范专业根本不开设逻辑学的基础课程,有些院校的中文师范专业虽然开设了基础逻辑课程,但课时不足且缺少后续课程跟进,导致逻辑课的学习既无法深入,又与其他课程内容脱节。这也正是今天语文教师逻辑基础薄弱、逻辑教学经验匮乏的重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后备师资的培养问题,中文师范专业应当重视逻辑课以及相关的语义学、语用学等课程的开设,并鼓励教师开发语言逻辑与语文教学的衔接类课程,将语言逻辑素养及其教学素养作为师范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文师范专业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备合格语言逻辑素养和语言逻辑教学素养的毕业生时,语文课程中的逻辑教学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师资保障,语文课程承担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任务才能切实落地。限于个人能力,上述改进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逻辑教学的建议难免浅陋,权作抛砖引玉之用。逻辑教学回归语文课程,对于语文学科,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民族有百利而无一害。希望越来越多的语文同人投入逻辑教学中来,让逻辑教学尽快发挥出它真正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825号建议的答复(教高建议〔2020〕414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2011/t20201125_501547.html.

[2][3][4][5][7][8][9][10]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62,172,161~162,162,170,173,172,177.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2篇

(一)以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为指导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整个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学生自己很难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牢牢的把握贯穿知识点这条主线,带领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后第一次提出的课程目标,具体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更关注教学过程,提高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改的新目标,可以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做很好的诠释。我认为新课标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强调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大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让学生掌握该文的思想感情时,不能着急告诉学生苏轼想要抒发的情感,而应当先让学生去认知思为什么没涉及三国中的其他英雄,单写周瑜;从其家庭背景、职位、年龄以及生平事迹等方面加以比照,得出周瑜怀才不遇的的情感,学生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在故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有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与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注重这一环节的教育。

(二)新课标下如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解读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备课充分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的创新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如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

2、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当语文教师在对课程做了充分的备课时,并不代表能够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老人与海》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跟大海有关的音乐,在这样的音乐旋律下读课文,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枯燥的接受课文,而是想亲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主人公的真实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下的重要改革目标。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唱“独角戏”,自己一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对一些课堂问题的设置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存在矛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探寻一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路,我们仍然还在实践中摸索。

(二)新课标要求的大语文观难以实现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于教学条件还是教学目标我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仍然是停留在空泛假想的意境中,很难到现实中感受真实的语文。

(三)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有效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作业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方法也正不断向科学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高中语文作业的教学评价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语文课程具备较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创新,学生没有标准答案的约束,教师的评价就成为了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作业评价的方式,一方面评价形式应当突破传统的局限,不断向生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应当给予学生更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明确优化改进的方向,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及时审视自身在作业评价中的方式及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为导向,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应当及时做出改进,让学生能够在作业练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达到完成作业任务的目的。

一、评价方式生动化

生动形象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作业完成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投入、更加认真的完成作业任务。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评价形式,以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示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使得评价方式更加生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星级打分的方式,一颗星表示作业完成情况还有待提高,两颗星表示正确,三颗星表示认真,四颗星表示表达流畅、字迹工整,五颗星表示学生在回答正确的基础上还具有丰富的创意,值得赞扬和鼓励。这样学生的作业评价是以模糊的区间来表示的,不仅具有创意和个性,同时还能让每个区间的学生都有更多的进步空间。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来评判作业完成情况。比如,当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非常好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周杰伦的动漫头像,并配文“杰伦给你点赞!”当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时,教师可以画一个科比的动漫头像,并配文“科比说你还有很大的潜力,继续加油!”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有趣的评价方式也能为学生营造更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教师是评价学生作业的唯一主体,过于单一。单纯的由教师进行作业评价,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评价不够客观或不够全面。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还需要使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同时,学生也能够从不同的评价主体中看到不同的自己,进而在各个方面都进行有效的优化改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例如,高中的学生考试较多,每周教师都要批阅好几份试卷,工作量大,就容易出现错误或匆忙完成评价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份试卷,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除了根据教师所给的答案来判断正误外,还可以对学生的表达方式、语言文字、书写规范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从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评价内容具有指导性

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方式中,除了对作文写作的评价有一定的文字描述外,其他的项目大多都只有正误判断,这样单一的方式不利于全面指导学生更好的完善自己。因此,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评价内容,使评价内容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指出明确的方向。例如,教师在批阅试卷的时候,倘若学生的答题不够理想,但是字迹工整、书写规范,那么教师在批阅时可以在旁边配上一小段话“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如果再加上符合题意的答案那就是一张完美的试卷”。这样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然后再委婉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在语气上尽量鼓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当学生取得了进步时,教师再抓住机会给予鼓励,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足的表扬和肯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指导作业评价向着更加科学与个性的方向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创新和改进,促使评价工作既充满趣味性,同时又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可行性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9):26-29.

[2] 余昌忠.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后评价的分析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4.

[3] 夏红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5(25):29.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4篇

在当今这个“繁忙”的时代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然,大家更喜爱接受简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初次出现的就是有着通讯便利的微博,其次是微小说、微信、微影片等各种“微”字号,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言简意赅为传播特征,只需我们手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适应当下大家的生活节奏,使得学习变得更简单。显然,微课程也是微时代下的产品。

二、微课程简介

1.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字,是一个常用的语素,现在“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明着许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影片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开释出了大能量。而各种微事物的呈现,显然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教学范畴也呈现许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程等,当前就有许多人在运用微课程学习。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是对于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要点、难点和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复习类和新课导入类等)的分析,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微课程则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计划的。正因为微课程的点小,目标清晰,所以,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微课程的主题就愈加突出。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然而,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程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

三、高中语文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各种繁琐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微课程可以通过视频的模式传播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过度复杂的授课过程,通常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再次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微课程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四、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微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视频播映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使用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微课程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丰富的知识。

1.PPT式微课程教学

PPT属于一种由文字、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它可以进行文字的标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的配音,还有就是图片进行氛围的渲染。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

2.讲课式微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先进行视频录制,再对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汇聚成一个5至6分钟的重点内容的讲课视频,以便让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掌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学

情景剧可以由教师进行编剧和拍摄,让学生出演一定的角色,在情景剧的拍摄过程中小演员们就已经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而在播放的过程中又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对知识有一个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够节省时间,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质量。

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5篇

在当今这个“繁忙”的时代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然,大家更喜爱接受简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初次出现的就是有着通讯便利的微博,其次是微小说、微信、微影片等各种“微”字号,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言简意赅为传播特征,只需我们手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适应当下大家的生活节奏,使得学习变得更简单。显然,微课程也是微时代下的产品。

二、微课程简介

1.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字,是一个常用的语素,现在“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明着许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影片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开释出了大能量。而各种微事物的呈现,显然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教学范畴也呈现许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程等,当前就有许多人在运用微课程学习。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是对于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要点、难点和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复习类和新课导入类等)的分析,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微课程则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计划的。正因为微课程的点小,目标清晰,所以,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微课程的主题就愈加突出。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然而,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程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

三、高中语文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各种繁琐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微课程可以通过视频的模式传播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过度复杂的授课过程,通常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再次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微课程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四、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微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视频播映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使用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微课程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丰富的知识。

1.PPT式微课程教学

PPT属于一种由文字、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它可以进行文字的标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的配音,还有就是图片进行氛围的渲染。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

2.讲课式微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先进行视频录制,再对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汇聚成一个5至6分钟的重点内容的讲课视频,以便让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掌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