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辅导

高中地理辅导范文精选

高中地理辅导

高中地理辅导范文第1篇

有些粗心大意,有些勤奋踏实;有些性格腼腆,不善于提出问题,有些胆子大,经常与老师沟通与提出问题;有些擅长学习自然地理,有些擅长学习人文地理,有些擅长区域地理。因此,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优缺点,情绪上的波动。教师能更加全面和综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为下阶段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对于胆子比较小,但比较听话的学生,每次要求其一个星期提出几个地理问题也较为适宜,对于地理瘸腿但是成绩好有傲气的同学,必须及时指出轻视地理的后果,以引起其足够的重视。例如有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由于以前地理学习不够用功,导致基础比差成绩低下。高三下学期,笔者经过家访,发现了小孩存在玩电脑游戏等问题,经过沟通,他开始努力学习,但时间比较紧,最后阶段(大约三个月时间)他就是通过不断做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不断问不懂的试题,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和能力上的提高,效果较明显。

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辅导时间,双休日,尤其是暑假、寒假等节假日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良好时机。每次假期笔者都认真考虑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本学期学习过的与下学期联系紧密的一些内容和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在假期去巩固复习。例如高二年级前的暑假,由于新学期要学习《世界地理》,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地理相应的内容。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主编的《区域地理教材》和配套的练习,有丰富的地图素材,有良好的问题设计和答案,比较适合学生自学,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套资料,要求他们先看书,然后列出提纲,最后完成作业。假期自学期间,每个星期可以安排几个半天时间,轮流分组让这些学生聚在一起,相互讨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存在问题,教师作一定的点拨与指导:如何列出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此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渗透和示范),如何分析教材的重难点,消化地理概念,分析内部结构(知识点之间是并列、因果、包含关系?)。学习区域地理一定要从区域特征着手分析其内部结构。如学习日本地理,宜从岛国、面积小资源少、多火山地震为核心特征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区域地理一定要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思想,这要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分析来实现。再如高三下学期前的寒假,虽然时间不多,但让学生再次整理重点、主干知识很重要,例如开设一系列的微专题让学生以文字、图标等形式去进行总结和回顾。例如“风”专题、“水专题”、“河流专题”“气温专题”、“气压专题”、“降水专题”、“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让学生参考复习书本去进行总结和归纳。抽空分小组聚在一起,生生进行相互对比合作学习,教师在旁指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地理学优生,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资源,如《图说世界》《中国国家地理》《房龙地理》等书籍,如《开心辞典》《地理中国》《探索中国》等电视节目,以及如“K12地理论坛”“优酷网”等网站,学习地理课外知识可以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一推荐工作应从高一刚开始就进行,否则到了高三学习时间比较紧,学生就抽不出时间来课外补充这些知识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需提供适切的教材、辅导书或练习,同时指导其学习方法,并及时消除他们学习的疑难点。如何看书,如何选择练习,如何把握重点难点,尤其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要注意不要钻牛角尖,不能太拓宽加深,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我国南方北方的实际影响及其原理,这在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的,所以就不需要死记,每次发给学生做的练习自己必须要先做过,要精挑细选。但是,有些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则需要补充说明,如水文、水系特征的知识模型,夏至日北纬20°、30°、40°地区的昼长,径流的季节变化、年变化概念和大小判断,常见农作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生长周期,晨昏线交点的移动和时间规律等,一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概念、原理规律性的知识点也需要及时地和学生一起归纳和总结出来,作为阶段复习用。

三、鼓励学生课后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活动是认知活动中一种对自身内部的调控行为,其中对自己思维的反思就叫做元认知。反思活动是对当前审视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的推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以身作则,为学生的反思提供榜样,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反思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会、会学的目的。教师要大胆勇敢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在讲课内容上、在解题方法上一旦有了更加的讲法和思路就可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原来反思是需要化时间的,是有快乐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例如在讲解非洲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时,笔者就老师告诉他们,对于该地气候的成因解释只是由于地形影响导致水热不足是有缺陷的,其实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干湿地,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为什么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却是冬季大于零度的。这样学生自然会沿着教师的思路更深入地思考,并且养成在读图过程中关注细节,仔细读图等习惯。课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反思课堂上的重要概念、笔记情况、听课思路。经过多次训练,学生课后能提出一些较为深入、总结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如教材在“土壤”一节中有这样描述:“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的热带雨林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从这段话中,一学生提及:“土壤的厚度与风化壳的厚度、肥力的差异,土壤肥力与温度、微生物的关系”以及“关于滨海平原、冲击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土壤肥力哪个最大”等问题。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看书时思维是发散性的,能够注重知识前后迁移和发散与对比。这种思考问题的思路宜在学生中鼓励和推广。同样地理基础较差同学的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教师需要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单个地理要素转向相关地理要素,从局部转向整体,并注重提高提问的质量。对于基础差的同学的答疑,教师更应该有耐心,细致努力地解决其心中许多的问题。笔记质量直接关系到复习效果,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有学生认为,看地理书与看政治、历史书不同,仅仅看书效果不大,其实,老师补充的知识点,分析问题的过程、思路和方法,都需要在听课笔记中记录下来,以便于复习。又如错题集,由于地理学优生的地理错题数量少,所以,可以让学生按章节将错误的题目摘录下来,标注清楚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的措施等。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让学力中等或者偏下学生把试卷上的图剪下来,或者保留整张试卷,供后复习阶段查阅,同时用不同色笔,记录每次看此题的不同感悟。要充分地利用错题,要写清楚自己的错因,并且记下自己在不断地看题的时候新的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建立复习错题是最经济实惠学习的观念。为有效开展查漏补缺工作,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每个阶段,以高考知识考点为参考标准,统计自己的缺漏知识点,然后根据该生经常出错的知识重点进行变式训练,进行练习讲解和补救。如气候特征、成因分析,3S技术的应用,等值线图判读,区位条件的灵活应用,审题能力等重难点。当然,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会频频提出好问题,经常反思听课、笔记、解题思路的效果,最终进入乐学状态。

四、依托地理学科活动,促进综合发展

高中地理辅导范文第2篇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两个领域,是一门知识内涵非常丰富的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了高中地理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本着为学生着想,结合笔者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期望能切实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促进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并且为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带来一些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高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的素养品质的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使高中课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探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质量的新要求,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是指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其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觉性、自律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强调在课堂进程中发展,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总体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提高地理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地理知识的需求。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法,其取得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要想做的好就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积极探索一种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最大的进步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门十分使用的科学,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技两个领域,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学原本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僵化,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只重视理论讲解,忽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看名字就能感觉两者之间天然的联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观察中却发现,教师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图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带动作用,在课堂进行知识讲解时,只限于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不能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而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知识点的难度有了进一步增加,很多知识点只有结合地图才能更加有效让学生理解掌握,否则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势必不能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二)局限于教材之中,不能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其形成的地理素养是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既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课堂中,教师只局限于对教材的解释分析,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讲授,使得地理学习十分抽象,让课堂变得沉闷,既降低了学习知识的有效性,又丧失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教学技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模块,如果对这些不同层面的知识进行单一模式的讲解,缺乏对不同模块针对性的教学技巧,会让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影响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丰富多彩的看法,使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继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也就难以达到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的机会少

地理因为其本身的特性涉及人文和自然等,被称为“文科内的理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文科类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很少会采用实验或实地勘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师将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之上,没有创设出一些到室外进行考察的机会。这种直观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高超的技艺也无法取代的,如学生只有到气象部门实地考察,才能体会气候现象的原理。而高中阶段,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高中地理课堂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培养策略

(一)实现地图教学与知识点教学的有效结合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理解知识的内涵,学会运用于实际,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地图自然也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地图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与地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样从地图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了可以依据的基本点,对所学内容有了很强的认同感,有利于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真正的类比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课堂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性的教学,就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工作,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教学目标,制作详细的课堂教学预案,在生活实际中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在生活中地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进而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上的引导学习,把教学主体设定为学生,依据学生实际来使地理学习生活化。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代入时间转换的学习中,将教学内容渗入到学生日常经常关注的地方,其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三)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教学“洋流”时,主要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入手,需要紧扣“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小漂流瓶”进行问题引导,首先向大家演示大水盆中漂流瓶在小风扇的影响下活动轨迹,向同学们抛出“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之后再向同学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让学生“能否根据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绘制一副世界洋流模式简图?”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景学习中自发深入探究,完成自我学习的延伸,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使新获得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重难点进行了突出。

(四)在课堂外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敏捷,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于课外探究类活动有很强的兴趣。地理课堂外的探究活动,一般是这样的流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任务,然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研究,制定方案,探索实践,讨论交流,汇报结果。这种活动要利用好学校的平台,利用好学生春游或者秋游的机会,设计一些旅途观察活动。教师要提前摸清要到达的地点,深入发掘其中的教学素材,制作旅游记录游戏,让学生在旅游进行过程中,每到达一个点就做好相应的标记,其中让学生自己记录路通中可能存在的地形地貌或者地理知识,还可以向学生普及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旅游必备常识的运用。在活动进行完之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说一些图中涉及的地理知识,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旅游路线,还可以讲一下自己在其中的感受。在课堂外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地理素养。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项艰巨的教学挑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从多方面探索,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继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位.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7):110-110.

[2]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刘启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34-34.

[4]张岩.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1).

高中地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实现有效教学,才会真正推动教学本质的回归,才会使教学活动按规律进行。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不断完善教学思路,积极扩充教学渠道。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把教育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其次,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水平,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地理思想。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1.缺乏科学的学习技巧和习惯

许多高中生认为地理难学,一提起地理就头疼,每次上地理课都像听天书一样。其实地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也就是说学习地理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还有需要计算的知识,比如计算经纬度、海拔、时差等。由于学生的学习思路没有打开,对地理的理解不完善,使得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学生在做地理试题时逻辑不清,分析不透彻,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没有挖掘,使做题陷入困境。还有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地理,在课后连课本都不看,学习没有动力和方向,没有养成学习地理的好习惯,不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地理受到阻碍。

2.不勤于思考,过分依赖教师

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在学习上经常表现出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需要活学活用,当学生不理解的时候,就会认为反正老师还要讲,等着老师讲吧,不会也没关系。这样的思想使高中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极大的下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挥。在教学中,经常会有高中生找地理教师求助的现象,其实向教师求助是一件好事,证明学生有上进心,热爱学习,但是学生求助的问题中有许多都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只要将学到的知识变通一下就可以,但是学生并没有自己去思考,还是直接去问老师。如果学生不能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在地理的学习上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3.意志力薄弱,对地理不重视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大,面临着高考的洗礼,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学习,使得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学习地理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会退缩,认为地理太难,这是学生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在学习中,高中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总是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数语外上面,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学科平时不用学,只要考试之前突击就可以,把知识点背下来就能拿高分,同时学生的家长也认为地理是副科。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高中生要想全面发展,就必须学好地理,抱着侥幸心理绝对是行不通的。高中地理难度加大,需要高中生积极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够掌握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习技巧

高中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地理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实施课程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地理教师要改变学生只是听课的工具的现状,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知识点,教学多采取开放式或探索式的模式,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高中地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要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入手,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最终增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同时,地理教师不能仅教给学生固定的地理知识,还要善于讲解地理学习技巧,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程度。在对待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搞差异化和特殊化,多辅导学生,多关心后进生。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自然学科,知识跨度很大,如果学生能够发现其中包含的奥妙,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摆脱依赖现象,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地理知识的记忆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记忆口诀,记忆结构等,提升学生的记忆水平。要充分挖掘高中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做地理题时真正做到运用自如。

3.提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高中地理,首先要重视地理,要重视地理的价值。地理教学中会存在一些难点,这是不可避免的,大致分为记忆性难点、理解性难点、运用性难点。遇到难点以后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并且记忆容易混淆。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对难点的教学策略,化难为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地理知识抽象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地理基础才能够弄明白,仅靠教师口述是不够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时,学生在脑海里很难形成具体的移动轨迹和规律,通过在大屏幕上演示动画和模型,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太阳直射点的相关内容,在记忆上也更加快捷,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使师生关系也逐步改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给高中生展示才华的机会,锻炼高中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

高中地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培养;评价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高中学科教学有了新的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中,人地协调观念是第一要素,其原因是:地理学科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积累地理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在积累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人地是如何协调发展的。学生只有带着这种观念去学习地理知识,才能在地理知识构建与运用的过程中形成协调观念。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强调要加强人地协调观念素养的培育,因此,地理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课程标准修订变化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增补了人地关系中“人”的内容,进一步关注了自然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部分,高度关注了人类活动中生活领域的活动。同时,新课标还拓展了人地关系中人地互动的内容,完善了人地互动中的地理要素,关注了区域人地互动的关系等。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认识,高度重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1]。地理教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二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评价。这两任务是建立在教师对人地协调观念理解的基础上的。

一、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念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中最核心的观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二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三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要基于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我国发展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地理资源的利用,应当说,在这个时期,地理资源支撑了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粗放型企业越来越多,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地理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社会各个层面开始反思,于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社会属性和地理学科属性,是对人地协调观念的一种重要表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地理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支撑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加深对人地协调观念中“协调”一词的理解。笔者认为,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是建立在对人与地的理解之上而形成的协调认识,“协调”是最关键的概念。我们只有认识到协调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学生要建立起人地协调观念,即社会发展与环境承受之间的平衡,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保护。对于“何为协调”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要在具体的地理学习中建立认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寻找答案。

二、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就要依靠具体的教学过程。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在实践中立足于教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一是宏观角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人地相关的素材,对人地协调观念形成初步认识;二是中观角度,让学生在加工人地相关素材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三是微观角度,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强化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利用好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相关素材,以巩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念的认识[2]。从人地协调观念养成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方式和后果,然后对人地关系做出正确评价[3]。这样,学生从素材选择到素材加工,再到人地协调观念评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学生所形成的人地协调观念就会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涉及“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一内容,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的,但并不是说,这些地理要素汇集起来就可以形成自然地理环境,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认识。笔者认为,在建立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时,在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也就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培养的重要时期。比如,教师可以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这一内容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在一个只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的星球上,如何通过生物生命活动参与而逐步形成氧和氮?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光合作用在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到生物的作用会促使部分氮的形成……这样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认识的形成与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由此延伸到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互动的问题上:生物尤其是人如何与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有机互动呢?在“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平衡概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人类不破坏这种“平衡”,那人地之间才能“协调”。这种认识的形成,也意味着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

三、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评价

评价是促进教学优化的重要环节,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之一。人地协调观念的内涵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和人文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地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4]。在具体评价时,教师要围绕“协调”“人文”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新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素材做出判断,再根据学生的判断结果解读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例如,关于“水土流失”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判断自然界中水土流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思考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水土。不管学生想到的方法是否科学,仅从问题解决机制的角度来看,学生必然会从改善人类活动角度来提出保持水土的方法,这就是一个协调人地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就对应着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教师运用这种评价方法来展开教学是可行的。总之,围绕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而进行的理解、培养和评价,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彭俊芳,李冰洁,袁书琪.关注基于人地协调观念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内容要求的更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3):32-36.

[2]马义娟,胡明明,常瑜.浅谈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及其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62-64.

[3]王民,韩琦,蔚东英,等.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一)“人地协调观念”水平划分标准及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6):22-25.

高中地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网络时代;教育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包括两大部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是高中九门重要教学课程中的一个。也是文科学生和选择高中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的必考课程之一。在众多的教材知识点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极其重要。这就需要不断训练与加强学生的这两点能力,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牢记高中地理知识。对于许多高中生而言,高中地理属于文科中的理科,知识点较为抽象,很难一次就融会贯通。特别是地理必修一的内容,知识点繁杂,难以理解。高中地理不仅仅对于学生而言,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极大的考验。教师往往需要结合洋流地图和世界地图等一系列资料来教学,这便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需求和增加教学能力的难度。

一、网络时代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1.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多种新型媒体方式的出现,使得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网络技术。而多媒体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现在各个高校中普遍使用的一个网络技术。多媒体可以将网络上的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视频,将宇宙行星、太阳、地球的分布运转、地理风貌的转变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更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国各地区的气候特征、水循环、洋流知识等。极大地减少了学生错误的记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在各种考试中,地理试卷上有图的题目是比较多的,大多数为地图、地形地貌图、洋流图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图不熟悉,无法写出正确答案,甚至乱写一通,造成分数的偏低。例如,洋流与气候问题,像形成南非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这类题型,许多学生只能回答是因为处于迎风坡地段,受暖流和信风的影响等。却说不出是什么暖流什么信风等更加详细准确的答案来。能写出是由于赤道逆流的增温增湿和西南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降水和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地段的答案的学生很少。多媒体的出现,结合图上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更加容易明白、掌握和运用知识点,加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让学生脑海里有一定的立体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分数成绩。而且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备课的难度,提高了教师上课的效率。需要辅导帮助学生合理的作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学习的助手,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如今,基本人人都在使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这类社交软件的出现,让人与人的距离大大缩短,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下交流。在节假日,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教师说说心里话,极大地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更容易的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更何况,高中地理是一门较难的文科知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一时半会无法理解掌握,就算在家中也可以询问教师、其他同学或者网络搜索,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与教师和同学创建学习讨论组,来互相分享学习要诀,从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的性格,在学校里可以因材施教,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校中不少贴有“天道酬勤”这样的标志来激励学生。每门课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加强自己的知识理论,地理教学自然也是如此。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国内外的资源可以共享,为教师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资源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了解更多的内容,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人生阅历。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的一些知识评估平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文章以及观看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案,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与社会认可。

二、网络时代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方法

1.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网络时代下,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共享使用,为高中地理教学输入了新能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优秀的,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网络资源去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将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立体的显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课本不可能年年都装订新版本,有些数据内容可能不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网络上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可以查询到最新内容。网络资源还可以为课本中没有实例的知识点提供图片或者视频的实例,让学生能够记住、理解、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点。如在学习西欧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时候,学生只知道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冬季温和多雨,但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时间来播放一些与这些气候有关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的差异,知道温带海洋气候适合生长多汁的牧草,地中海气候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和柑橘等水果,让学生真的融会贯通。

2.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的迅速发展,平台的增加,互联网全球通,使得国外的资源可以共享,国外国内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网络资源的增加,让教师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删繁就简,选择适合学生和现在教学的资源去备课。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料课程,去提前预习课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不过万事都有利有弊,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资源的同时,应该提高自己对游戏或者一些不良网站的抵抗力和避免自身养成一遇到问题就寻求网络帮助,不愿意自己深入思考的坏习惯。

3.不应过分依赖网络技术

万事皆有利有弊,不能过分依赖也不能十分排斥。教师和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不能过分使用和依赖网络,从而降低了自身的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网络,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和专业能力。学生应该利用好网络资源,来提前预习,查漏补缺。如若教师和学生都过度依赖网络,会导致教师专业水平降低,学生丧失兴趣,不愿意听课不愿意思考的现象。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能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老师要合理运用网络,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结语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文科中的比较难以理解一门课。将网络技术和资源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来,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点的系统化记忆,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地理教学达到立体化与生动化。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得亦师亦友,十分和谐。开展网络时代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出路,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优化自己,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方法寻求更合适学生的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完善知识体系。不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清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6):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