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精选

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起步较晚、水平低、缺少经验。因此,结合实际、综合考虑、科学安排、不断实践、逐步完善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原则,使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尽快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1•1培训计划。

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取决于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模式。国外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有3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1]。从美国、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情况来看,主要是毕业后教育,即学生经过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再经过2~3年左右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经考试合格后,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北欧芬兰对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除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有一部分是研究生的学历教育[2]。我国的情况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制度的改革,社区和基层卫生组织急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管理体制、培训经费、职称和待遇等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是全科医师规范化教育和岗位培训。而岗位培训是现阶段的重点[3]。由于在岗培训的时间短,这给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计划的安排带来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一定的总学时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2)开设的培训课目应避免与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相重复。应包括一些新的课程如社会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心理咨询、行为医学、临终关怀学、医患沟通学和相关的人文学科等。(3)根据我国社区居民的实际健康需求,适当增加部分课程的学时数。从近日上海市对某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看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的占68•8%;居民了解中医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58•5%;认为中医药有必要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人口总数的2•9%。因此,为了使医务人员受训后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中医学为社区的居民诊病治病,中医学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此外还应增加老年医学、心理咨询、康复医学、生物全息诊疗学及临终关怀学等课程学时数。(4)应安排社区实习,时间为8~10周。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学校专业的规范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三结合培训道路,以满足全科医学多层次的人才需要。

1•2培训教材。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全科医学培训教材,除了预防医学、社区保健和康复医学教材外,还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及各地的社区居民的具体健康需求,增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咨询、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根据这样的课程编写合适的教材。(2)实用性原则。教学是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实际,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教材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3)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不断丰富,教材编写应及时反应这些最新研究成果。(4)容量适当的原则。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内容要精选,字数不易太多。(5)综合平衡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要考虑到综合平衡,不能重临床而轻预防、保健、康复,反之,也不能重预防、保健、康复而轻临床。(6)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不仅要使受训的医务人员掌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一定的临床技能以及与病人沟通、协调的技巧,使其培训后尽快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已出版了几套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如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科医师培训规划系列教材”、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持编写的“全科医学系列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还有待改进。

1•3培训基地。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刚起步,由于人员、资金及政策配套等问题,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目前,全国有178个城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4],但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单一的问题,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这不仅给全科医学培训实习带来了困难,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实践,而且会影响受训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快全科医学的培训基地建设是各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当务之急。目前,从我省已申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医学院校情况看,大多都没有建立自己稳定、规范的见习点和实习点。本文认为可分两步去解决: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一些较为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见习和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可与所在地方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或改建几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保证见习与实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应规定一些硬性指标。如人员素质要求及配比、营业面积(工作环境)、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机器设备等)、服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等。

1•4师资培养。

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开展较晚,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严重缺乏,而且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偏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科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来自预防医学专业或临床医学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既没有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培训,又缺乏社区卫生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很难保证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去年,我省卫生厅对省内全科医学培训院校进行了考核,并对承担《全科医学总论》的教师进行了资格认定,这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2)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迟缓以及全科医学教师“半路出家”的经历所限,使得全科医学教师的临床经验先天不足。

(3)缺乏必要的现代电脑网络化教学知识。因此,就目前的状况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全科医学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帮助其建立全面、正确的全科医学观。其次,组织、安排全科医学教师定期参加社区的卫生服务实践。全科医学主干课的教师必须深入社区,不能纸上谈兵,否则就很难向学生传达全面准确的全科医学思想。加强全科医学培训教师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三是经常开展学术交流。四是加快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五是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从事全科医学主干课的培训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考核及职称评定。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生学会(RACGP)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全科医学教育以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全科从业者提供各种支持,进而提高全澳洲人民的健康水平。早在1967年,RACGP就通过会员制(Fellowship)方式对全科医生进行了评估和认证。自1996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将RACGP会员制作为全科医生的资格认证标准,即全科医生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需通过参加RACGP的考核评估,取得会员资格,方可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澳大利亚独立行医。若能够成为RACGP会员,则证明候选人已经达到了在澳大利亚作为全科医生独立行医所要求的标准。而在成为会员之前,候选人要求通过RACGP组织的一系列评估考试。按照规定,有资格参加评估考试的候选人必须具备以下3种路径之一:

1.1具有全科医学行医工作经验者要求候选人参加相关测试,证明他们已具备全科医生从业者所需具备的相关经验(要求已有4年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1年在澳大利亚完成),或者持有相关要求的资格证书。

1.2专项医生项目专项医生项目旨在为来自国外的医学毕业生建立成为RACGP会员的渠道。RACGP会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候选人在全科领域拥有的资历和工作经历进行评估,达到要求者才可通过此渠道参加评估。

1.3职业前培训项目符合职业前培训项目要求的候选人,必须首先完成RACGP认可的澳大利亚全科培训项目(AGPT)或者远程培训计划(RVTS);完成此项要求后,区域培训中心(RTP)将为候选人颁发培训完成资格证书(COT)。另外,RACGP还要求候选人完成在对创伤的早期控制和加强生命支持方面的培训。具备以上资质后候选人才可以参加RACGP评估考试。

2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学院评估考试和实践基础评估测试。不同类别的候选人按照要求参加这两种评估体系中的一种,通过后均可成为RACGP会员。无论参加哪种考核评估体系,均要求候选人在3年内通过考核评估体系内的所有考试环节,3年内可以按照考试举行时间补考任一门未通过的科目,但是3年过后,有任何一门或者几门未通过的考生要求在下一个3年内再将所有考试环节重新考核。2010年之前,RACGP的考核成绩评判采取传统办法———绝对通过率,即百分制考试,60分及格。而从2010年起,RACGP逐步采用新的百分位数法,将每次考试试题难度的差异考虑在内,运用百分位数评判成绩,并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划定分数及格线。

2.1学院评估考试除了有全科医学行医工作经验的候选人可以选择直接参加实践基础评估测试,其他候选人均必须通过学院评估考试才能成为RACGP的会员。学院评估考试包括以下3种。

2.1.1应用知识测试(AKT)AKT目的为:测试候选人获得独立全科医生资格所需具备的背景知识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AKT试题均基于临床,以便强调掌握相关临床背景知识。该测试共包括150道题目,测试时间为3h,题目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相关的拓展型问题。

2.1.2关键特征问题(KFP)KFP考试目的为:测试候选人对全科医学实践中临床诊断技巧的掌握程度。“关键特征”是在日常全科医学背景下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KFP包括了一个临床场景,以及针对此场景的一系列聚焦于关键诊断步骤的问题。该测试要求考生自己写出解决方案或者从备选的方案中选择方案,答案必须清楚明了,测试时间通常为3.5h。

2.1.3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OSCE目的为:候选人在患者咨询、同行讨论的情景下应该具备的应用知识、临床理论、临床技能和专业态度。这是一种基于临床情景咨询表现的评估,只有通过AKT后才能参加OSCE。OSCE实际上是针对以上各种考核目的所采用的综合考核方法,是学院评估考试中较全面的评价环节。OSCE试题由14个临床工作站实地考核患者组成,考试时间分为8min或19min。8min的问询主要考核以下几方面:问诊的一两个环节,诊断技巧和专业态度等。19min的临床工作站实地考核则是全面模拟实际临床情景,考察候选人全面的临床技能。OSCE注重候选人能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患者”(wholepa-tient)理念,展现全科医生在医患沟通、对患者相关病史的系统了解、同理心和正确引导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考试全程约4h。

2.2实践基础评估测试实践基础评估测试是针对具有全科医学行医工作经验者的可选择性考试,即只有符合“评估资格路径一”要求的候选人,才可以自主选择通过参加此项考试或者参加学院评估考试(二选一)来获取RACGP的会员资格。实践基础评估测试包括以下3种考试:

2.2.1考官临床考察(ECV)ECV目的为:考察候选人实地的临床诊疗能力。ECV是考官直接观察候选人现场操作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方法使考官进一步观察到候选人的临床诊断过程和对患者的身体检查技能。ECV还能够考察候选人其他方面的表现:如管理时间的能力、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可持续性控制已存在问题的能力。

2.2.2咨询案例录像(RC)RC考试目的为:在患者问询背景下考察候选人平时行医时的知识应用、临床推理、临床技能、交流技巧和专业态度。这是对候选人平时问诊时录像内容的一种评估。考官在候选人自己录制的90个临床问诊案例中选择15个进行评估。评估中,问诊的具体形式没有限制,不同的问诊方式均有可能取得高分。考官注重的是候选人对待患者的具体方式及在问诊中怎样与患者建立联系。RC考核的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问诊时,医生传递了哪些信息;怎样使患者能够开诚布公的告知病情;患者在解释病情中多少是出于自己的健康信条,以及患者愿意与医生分享多少自己做决定时的想法。

2.2.3口述案例测试(VIVA)VIVA目的为:评估候选人应用专业知识、临床诊断、健康促进、医疗持续性、时间管理和编写医学记录的能力。VIVA将候选人自身的全科实践概况与全科医学咨询的趋势相结合,形成一个由20道题目组成的口述案例测试。每一道测试题目通常先给出一个在全科诊疗中可能出现的场景,随后附加2个相关问题。考试总时间为2h,候选人在准备时可以在纸上打草稿。VIVA是基于候选人的实践概况,而非直接基于候选人对患者问诊的一种考试方式,且考试还会被录像。

3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的思考借鉴

3.1以独立行医为导向,对考核对象分类考核评估RACGP要求其会员达到作为全科医生在澳大利亚独立行医的标准,对具有不同学习经历和全科从业背景的候选人有着不同的考核评估方式。澳大利亚以独立行医为导向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注重对成为独立行医的全科医师候选人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灵活的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地鉴定功能。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重点发展对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但随着步入全科医学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如具有全科从医经验者、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转入者以及国外留学生等,与之相匹配的全科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也需逐步建立完善。因此,澳大利亚多渠道、将考核候选人分类的考试评估方法值得我国借鉴参考。

3.2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RACGP设置的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考试既包括对候选人应用知识的考察,也注重对其实践的考核。澳大利亚对知识的考核细化为AKT和KFP,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考察。OSCE当场考察候选人的临床技能和态度,ECV考察候选人现场的临床操作技能,RC和VIVA则反映了候选人平时问诊时的表现及其全科实践情况。2011年我国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并能够招收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校共有74所。而大多数的院校还未有规范化的全科医学专业评估体系,建设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参考澳大利亚比较成熟,并被多年实践所证实有效地评估体系。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1•1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全科医学是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在医学领域里的一门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全科医学从服务对象看不分男女老少,从诊治疾病看不论内、外、妇、儿。因此,全科医生培养的应是通才,但注意不是万能的,其主要特点在于不是单纯治疗病人,而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实行多方位的服务,不是单求“无病”,而是以健康为目标,实施综合治疗、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要做到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的持续性、综合性服务,且对所辖社区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重视仅十余年时间,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当前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点正不断扩大,当前急需培养大批全科医生来满足这种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正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良好时机。

1•2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全科医学的机遇。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来讲,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作为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步骤,就是基层医疗机构要面向社区和家庭,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格局、新模式,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在基层医疗转变格局和模式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全科医学、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保证。

2高等医学院校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1高等医学院校的功能与社会作用。高等医学院校的特定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高校是知识密集,多种学科的学者和专家集中的地方,它具备三种社会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从广义上讲前二种职能也是为社会服务,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随时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2•2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医学院校与地方卫生事业合作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合作是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动适应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是高等教育向地方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与地方经济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努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当然合作也是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态势,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显然离不开高等医学教育的支持与合作,对医学教育、科技和人才有着强烈的要求,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2•3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理应由高等医学院校承担。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应能急地方所急,积极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发展急需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全科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高等医学院校主动面向地方,满足人才需求的重要实践。

3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全科医生途径与方式

前已所述,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较晚,目前正处在探索与实践阶段,还未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观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不外乎本科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医学生毕业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及全科医学的继续教育三种模式。由于我国还未从根本上确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应立足于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培养模式。如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加快在职人员的转岗培训,满足基层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在医科类学生中广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来普及与推动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3•1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当前,有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开始实施全科医生(五年制)培养,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的局部调整,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这种人才培养方案难以适应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真正需要,也难以满足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当前全科医学开展与人才分配上存在种种困难,并产生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是欠科学的。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与符合实际需要的全科医生,必须根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认真调查研究、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与规范全科医学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具体业务要求,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3•2迎合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加快在职人员培训。当前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面向社区和家庭的社区卫生服务,即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医生约200余万名,而服务于社区(含农村)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基层医生占50%,这些人员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且低学历层次占相当大比例,作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思想,加快在职培训,对他们进行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和工作方法,明确新的卫生服务观念,逐步成为优秀的全科型人才。

3•3在医科类学生中采取选修、副修等形式,开展全科医学普及教育。在医科类学生中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全科医学的基础教育,对推动与促进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开设副修专业,则更是符合医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将来从一部分医科类学生中分流出长期从事全科医学工作人才的一条好途径。要使我国全科医学将来有更新、更高的发展,在广大医学生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

4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基本要求

4•1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全日制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全科医学教学、科研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社区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初步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具有对社区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当前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并入综合性大学,这是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来全科医学教育应充分利用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基础与人文学科强的优势,实施学分制教学,要将“医学人性化”这个特性加进医学课程,并将“医学的艺术”融入“医学的科学”中。在培养模式上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为主干学科,在主要实践性环节安排中社区实习不能少于18周。课程设置上紧扣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要求,课程结构上可分为普通教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四个模块,课程内容上要力争“融入前沿,淡化经典,充实现代”,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

4•2基层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培训目标和基本要求。基层在职人员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标是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职业医师,通过培训使学员能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以健康为中心的临床诊断与思维方式,正确处理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从而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一体化的服务。学员应获得以下基本知识和能力:(1)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能;(2)掌握最基本的常规检验,能根据不同疾病选择检测项目,正确采集标本;(3)掌握系统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顺序、正确手法及各种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4)掌握病史的书写及常见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步骤与方法;(5)掌握社区重点人群(儿童、妇女、老年)健康保健的基本理论与防治要点;(6)树立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社区预防观念、群体观念以及预防战略目标服务的思想;(7)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了解常见的健康教育的传播模式;(8)掌握医学心理学、社区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学会常见心理问题、康复评价、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5高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5•1建立与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实践表明,任何一项事业的健康与良性发展,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的保证。前已所述,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要达到我国政府确定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任重道远,加快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所以一定要在各级政府建立与健全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培养管理体制,如建立全科医学执业医师制度等,以保证全科医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5•2逐步完善全科医学教学条件

5•2•1完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高等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学一项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与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全科医学教师队伍,这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全科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2.3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1ifelongedu—cation)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当前,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21世纪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世纪。高等教育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职能,将终身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模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0:一方面是发展多种教育形式,提供多种教育的选择和场所,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终身得到各种教育的关怀,满足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高等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由三个性质、目的、内容与方式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连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部分。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的基础学历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医学专门人才,为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做好准备。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医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并深化专业研究方向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包括继续医学教育(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四新”为重点的终身教育)、医学学历学位教育、岗位医学非学历教育。

二、地方医学院校构建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转变一次性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高校也不是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1.更新学校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地方医学院校的成人教育必须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改革,突破原有教育模式,朝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化,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2.凸显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信息和实验等方面的优势,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成人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关系中的重大飞跃,有利于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使地方医学院校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成为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调节人才流动的储备中心。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具特殊意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城市困难群体的职业继续教育急需地方医学院校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洪流,为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

地方医学院校的医学成人教育应包括医学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全科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远程医学教育等六个方面,通过这六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对医学终身教育的多方面需求,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终身教育体系。

1.医学学历教育。为传统医学成人教育的领域,主要包括在职医务人员学历教育(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目前在职同等学力人员通过参加研究生课程培训来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教育,是我国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医学终身教育内容。

2.继续医学教育。通过部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取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和学分的教育形式。继续医学教育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

3.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就业上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健康管理师、医疗救护员、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口腔修复师、医药营销员、保健美容师、保健按摩师、护理员)、岗位培训(全科医师与社区护理人员培训)。

4.全科医学教育。面向社区医护人员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是卫生部于2002年启动的继续医学教育工程。它把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教育培训工作放到社区基层医疗单位,旨在使承载着强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识和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全科医护人员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工作。

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教育阶段。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和临床医师培养规律表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6.远程医学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同步或异步方式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自身工作条件的限制,在只需有终端接收设备(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条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这种教育不同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④包括网络教育、医学学科网站、远程医疗、科普教育等。

三、赣南医学院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