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素养教育

法治素养教育范文精选

法治素养教育

法治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学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正确的观念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价值

(一)适应学生终生发展

终生发展能力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具备终生发展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断提升,这是学习与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

社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才,学生是国家的重要储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如果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毫无关系,就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被社会所需要,这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需要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不认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初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快速壮大。学生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听从家长、教师的教导,甚至做出一些违背家长与教师意志的行为,但是由于自身阅历的欠缺,学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断,这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排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况,不会认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观念,这给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带来了阻碍。

(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兴趣

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的情况。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就会出现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兴趣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

(三)课堂局限,无法针对性地培养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虽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够重视,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展开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逐渐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产生排斥的情绪。

(四)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的课程,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很多教师过度偏重理论性教学,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内容产生质疑。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用实际案例的意识,忽视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展开十分不利。

(五)学生无法践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意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虽然形成了正确的道德法治意识,但是在生活中却无法主动践行这些内容,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六)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法治习惯

良好的道德法治习惯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可是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并没有良好的道德与法治习惯,忽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尽管这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内容,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习惯,这部分学生在明知自身行为不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要求还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这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展开带来了挑战。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开展策略

(一)开展辩论,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在青春期出现叛逆思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这种问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无法及时对学生的观念进行纠正与教导,那么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判断思想道德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辩论会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查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分析,在辩论过程中阐述自己分析得到的结论,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尊重他人”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展开辩论之前会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然后对题目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中所讲述的内容,还可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境创设,多元化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代入情境,然后由教师展开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就是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做出选择,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与义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关于行使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情境,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将学生引入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情境。面对需要行使的权利与义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中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进而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对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限制,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是对课本内容机械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绩,但是长期如此就会造成学生无法深度理解课本教学内容,会限制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展开翻转课堂的时候,教师会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这些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宪法是什么”的学习任务。学生会根据这个学习任务对课本内容展开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查询课外资料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并对课本内容产生一定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对学生理解不够充分或者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与引导,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宪法知识,学生自主查询资料也可以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产生新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本身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展开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生活化教学,展开生活化引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果缺乏案例引导,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产生割裂,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产生质疑。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构建生活场景,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理解。生活化教学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教学理论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当从生活中学。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生活化教学仍旧是教学工作中的有效手段。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社会场景引入课堂,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在构建生活化的场景时,教师可以直接联系时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五)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引领

学生无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情况会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还可能会因为无法有效践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出现随波逐流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引领,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内容。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理解权利义务》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权利与义务进行归类,然后在课堂中以身作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带领学生认知自身的权利。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权利与义务进行区分,并逐渐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法治理念,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

(六)微课教学,常态化提醒学生

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行为习惯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不够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以利用微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常态化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法治行为习惯,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教学是一种以短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以短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播放,学生在观看短视频的时候就可以掌握其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制作一系列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观看,每天观看这些微课视频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常态化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利用合理的手段,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78.

[2]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3]饶绍刚.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68-69.

法治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养;大学生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社会权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其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这种社会栋梁来讲,更是需要对法治内涵充分理解,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1.3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实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十分需要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重视法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遇到了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对国家个人的利益合法维护。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

2.1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出现犯罪问题。

大学生与书本知识接触较多,且有着较为简单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学校的双重保护,其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往往采取单纯的心思及狭窄的视角来处理社会问题,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导致有多样化犯罪行为出现。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的学生有差异化的家庭背景,产生盲目攀比心态,如果自我挥霍需求无法满足,就会出现盗窃行为;而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2.2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走上错误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有诸多的不良社会因素出现,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理念切实实施下去,逐步出台和完善了法律条款,但是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依然会打擦边球,导致法律权威性受到影响;依然无法彻底杜绝非法谋取权益等不法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3.1依据学校教育,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专业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指导其参与社会建设及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师资,借助于专门培训,促使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法治常识阅览场所进行构建,通过阅览,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3.2优化网络环境,营造传媒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对网络环境严格监管,避免社会成员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将良好的传媒环境构建起来;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经常的组织讲座,引导学生能够对网络正确看待,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够自觉抵制;要积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从内在拒绝腐败信息腐蚀。

3.3将法律指导实践开展下去。

大学生将法治知识理论掌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科学检验,以便促使其了解这种理论知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能力。学校及社会各类团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高校对法律审判场所进行模拟,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扮演相关角色,这样大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将法治知识践行下去。

3.4增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实践,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间内,学生需要对法治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充分重视法律素养的意义,不断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针对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和侵蚀,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掌握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对外界诱惑自觉抵制,要一直坚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思想和马列主义,对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思想及时总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其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

[2]陈颖.思想政治课视野下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法治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引言

英国惠特曼曾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固然非常重要,而优秀的品行与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讲更是终身受益。目前我国一些边远农牧区为落实基础教育政策,纷纷建立寄宿制中学,并结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构建养成教育模式。所谓“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培养,综合多种方法,最终实现学生良好习惯塑造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但是,通过对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的教育管理调查来看,学生在“学、住、吃、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点出发,落实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相关策略

1.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会教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更是要通过学习养成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及学习行为等。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结合养成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学,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养成教育。首先,我们应当在教学计划当中将养成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课堂实际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养成教育的教学要求,渗透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以及能力的教育培养。在这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进行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养成教育。例如,政治学科,它是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学科,同时政治学科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养成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的教学模式,逐步渗透进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当中,使不同的学科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2.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最基础的标准就是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明白学生榜样的内涵所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甚至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结合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自身的思想品德出发,以身作则全面地在学识以及学风上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的心目当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完美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的一些要求,教师应当自身也要做好,要求学生不能做某些事,自身也不能去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每一位学生应当负起责任,不能对哪一部分学生偏袒,更不能忽略掉一部分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参加教育劳动,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训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当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认真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具有相当强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不迟到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从表面看来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学生的心思细腻,往往能从细节上发现问题,教师应当对这些细节做出表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3.寄宿制学校团组织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在学生群体当中,学生团组织在学生的心中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是相对先进的学生组织,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团组织对学生的模范作用。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对学生大力宣传团组织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思想教育。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团组织一起进行一些公益活动,例如,植树劳动、帮助弱势群体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寄宿制学校教育活动当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评定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团组织当中,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逐渐强化自身的养成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渗透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寄宿学校环境,乃至以后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因此,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在教学管理中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寄宿制中学养成教育中,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管理方案,合理应对中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并做好思想行为上的纠正与引导;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第一次离开家长独立生活的情境下,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温暖;服务学生,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管理规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未来着眼,优化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策略。

三、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感受到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环境当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养成教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校园当中的一些基础设施,使学生能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当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当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养成教育,这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寄宿制学校内,很多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会出现各类不适应的状况,对于寄宿制学校,很容易产生一些不确定的陌生及恐惧,因此不能够全身心地进入到学习当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以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进一步使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寄宿制学校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及自身办学条件出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照顾及管理,使学生能够在寄宿制学校里感受到安全感及归属感,以此可以使学生配合老师积极学习。比如,有很多学生第一次来到寄宿制学校,一部分学生不注重个人卫生,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爱护校园环境设施等,教师们可以在学生宿舍之中,悬挂一些带有鼓励及关爱字样的条幅,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当中,张贴一些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文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在教室宣传栏当中张贴一些三好学生的学习事迹,以此来激励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寄宿制中学学生入校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生活无法自理。如一些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的照顾之下,生活自理的能力严重不足;一些学生虽然基本上能够实现自理,但是与寄宿学校的管理存在冲突等等。针对此,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应将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提高学生适应寄宿环境的能力。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确定层次化发展要求,并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宿舍评比制度》等制度规范的落实,对学生的生活自理提出明确要求;其次,深入生活细节,从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妥善保管各类物品等东西,为学生提供示范,并激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最后,开展比赛竞争活动,如每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叠被子、穿衣服、整理房间等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不断提高要求。

五、塑造学生行为模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对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良倾向,例如缺乏文明礼仪,卫生习惯不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等。针对此,学校、教师应结合养成教育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与培养。首先,落实德育工作,从思想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规范自我行为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主题,展开教育实践,为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危害,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同时结合季节性流行病为学生科普医学常识,介绍日常卫生管理规范,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注重长期的渗透与指导。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基于此,学校应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规划,并结合学生的行为塑造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来,深入管理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养成教育。最后,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评价以及引导。学校应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规范,制定教学管理评估标准,定期展开对学生的检测与评估,并配合相应的奖惩措施,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塑造与综合素质的评估挂钩,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责任感,培养自我行为管理的能力。

六、丰富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调查发现,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学生对于教学实践活动抱有极大的兴趣,相较于沉闷的课堂知识讲解,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基于此,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在养成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拓展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例如结合本土文化组织体育运动、歌舞活动、社会实践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偏好参与其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规范管理,加强情感教育与行为引导,让学生在浓厚的实践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养成教育,并主动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实践活动效果。

七、结束语

总之,寄宿制中学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边远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优势,并结合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长期可行的养成教育策略,完善教学管理方法,促使学生逐渐适应寄宿制学校环境,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秀琴,蒯文和,黄锋,田亚宁,王婷婷,任吉红.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05):358-360+368.

法治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我汇报的题目是: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党章》总纲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什么叫先锋队?“先锋”者,即先进、先行、走在前列的意思。惟其先进,才称得上是先锋队。所以,先进性是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党的整体,还是党的成员,在自身素质、思想觉悟、政治行为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先进性,始终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其先导、先锋、模范和榜样的作用。回顾我们党多年的历史,尽管时代的要求不同,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也有着特殊的表述和体现,但共产党员都始终以实际行动体现来我们党的先进性。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小家、顾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共产党员奉献在前、名利在后,争先进、创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是靠着这种先进性,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拥护,取得了执政兴国的辉煌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交通系统的青年党员,在“坚持和落实科学交通发展观,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促进湖北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实践中,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实际和岗位特点,我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要保持党员先进性要做到“四个一”。

一是要铸好一个“魂”——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动力,是方向和灵魂。作为共产党员,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神圣的职责,是奋斗的方向。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远大理想和现阶段的目标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湖北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立足岗位、踏实工作。要用实际行动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到“安其位、精其业、勤其政”,在脚踏实地的奉献中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是要永葆一股“气”——朝气蓬勃。蓬勃的朝气是青年党员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就有了成就事业的雄心和激情,就有了完成任务的责任和使命;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只能“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要始终保持革命的激情,对工作、对事业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有一股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怕批评,跌倒了再爬起来的韧劲。要经得起挫折,经得起批评。要有雷历风行、风风火火、干练高效的好作风。

三是要夯实一个“基”——刻苦学习。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方式,是青年党员成长进步的根基。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保鲜期”日益缩短,“折旧率”日益加快,“老化率”日益提高,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将必然落伍。作为青年党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存需要、一种事业根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孜孜以求,学而不怠。要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在本职工作中,做到“上知精神、下解实情、左右知先进,胸中有全局”。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夯实这个“基”,才能不断掌握新本领,始终保持先进性。

法治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法治素养

一、引言

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法治素养,能够直接展现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关系到法治社会构建的效果。法律具有约束人的作用,使各项工作、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强化高职学生的法治素养,是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培养更多遵守法律规定,正直守法的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思想引导性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为主。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情况,实施针对性思维引导,普及法律知识,渗透法律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法治素养。文章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教研工作带来参考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1.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便利的生活方式、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之而来也造成了各类不良思想的发展。比如不良的网络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均会影响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现状,多具有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学生的法治相关知识、法律内容掌握不全。在受到不良思想、行为影响的情况下,则会做出违法的行为。比如在社会不法青年的诱导下,参与活动,销售违法产品或者加入违法组织等等,均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对其积极思想的形成及未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以近年来很多学生所陷入的“网络借贷”纠纷为例,一些学生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满足其个人虚荣心,参与到“裸体贷”、“网络贷”等违法活动中,对其个人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均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同时一些高职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网络直播或者是网络诈骗等活动,也造成了各类违法行为的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均与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密切相关。学生未能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力量,在面对一些金钱或者利益诱惑的情况下,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形成严重结果。

2.法治教育方式落后。法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结合当前教育管理的现状而言,尽管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法治培育、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具体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模式落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影响着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质量。其一,一些高职院校对法治意识培育工作缺乏正确认识,重视程度不足。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操作锻炼,但是对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培育的关注不足。学生法治意识较弱,法治意识培育的课程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彰显其教育价值。其二,高职院校法治意识培育的方式比较落后,仅仅应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课堂缺乏互动。长时间单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法治知识学习兴趣较差,课堂教学形成“事倍功半”的局面,严重影响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不利于高职院校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其三,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仅仅通过教师的指导是远远不足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法治意识讲解活动,将法治观念渗透到校园中,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法律相关活动开展较少,专业的法律教师分身乏术,影响教学质量。非专业的教师法律教育知识不足,难以结合本专业内容实施法治知识讲解,影响学生的法治思维。

3.管理方式有待改进。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结合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多方力量的支持。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而言,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法治素养及政治觉悟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多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业率等,对其思想发展及心理状态关注较少。一些学生开展不良网络直播活动,或者在互联网上散步消极思想等。在缺乏有效、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则会造成不良思想的传播,影响校园学习氛围。一些学生甚至在课堂学习期间,存在学习态度不佳,时常迟到、早退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仅仅为了考勤和学分而学习,未能够真正体会到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分析

1.提高思想修养,形成正确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展,能够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积极且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益。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需要具备较好的法律意识、思想觉悟,约束自身的行为,塑造积极、健康人生观念,这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2.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法治素养。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开展,能够将法律内容、法治观念等渗透到课程活动中。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法治意识等实施针对性指导。以法律的约束力、执行力为基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触犯法律的危害及影响,深刻领悟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日常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真正彰显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

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方式分析

1.完善教育体系,保持清醒认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课程教育指导的优势,积极改进当前教育指导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思维形成平台,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认知能力,保持清晰的认识。高职院校需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重视程度,基于学生法律认识、教育目标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在完善的教育体系构建方式下,切实发挥教育指导的作用,预防不良问题的发生。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活动、法治知识竞猜活动或者教研会等等。为高职学生介绍法治相关知识,渗透法律内容。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与多样化的知识普及活动相互融合,实现教育目标的衔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与活动培育的方向能够一致,增强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素养。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法治知识竞猜活动,法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情景表演活动及书画比赛活动等等,以多样化的方式,使更多的高职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展现学生的才能,也能够使法治意识能够渗透入高职校园中。高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参与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法治知识掌握能力,是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情况为主,评价其知识掌握情况,且可以将评分纳入到学分与学业专业考评的内容中。比如可以参与社会普法行动,参与监察员、法院组织的各类社会志愿者活动中等。学校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的联动下,优化落实法治教育的内容。

2.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影响效果。深刻提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是渗透法治意识,普及法治知识、法律条例的重要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法律专业人才、指导教师等参与到普法活动中,定期为高职院校学生实施法治知识的指导,成立专业的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师资团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质量,实现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的方法,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渗透法治知识,培育法治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枯燥、抽象的法治知识,以生动的视频、动画呈现出来。以“继承爱国传统”内容为例,可以播放《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龙的传人》等歌曲,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传统优秀美德的视频,比如《孔融让梨》的视频,《韩信守信》的视频等,提问学生“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引入问题,比如“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针对于一些香港大学生辱华的行为,你怎么看?”、“他们触犯了哪些法律规定?”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生活元素、生活真实案例融入其中,理论与生活相互关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内容的同时,使教学工作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真实案例,组织学生以参与多样化的法律知识学习活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比如以“高职学生不堪网贷压力选择轻生”等社会新闻作为教学案例,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主题开展案例教学。课堂中提出案例,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或者合作讨论等。比如可以将3-4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分配任务,查找资料、整体内容,汇集为报告。以PPT的形式展示,为其他同学演讲等。这种方式下能够检验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在论证自身观点的同时,需要引入大量的法律知识。在学生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拓展其知识视野,保持探究的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3.健全评价机制,信息反馈引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健全的评价机制予以保障,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避免仅仅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具体要求,构建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制度。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及学生自主评价等方式,丰富评价体系。教师给与整体性的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出改进与发展的方向。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则能够从细节之处,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建议,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有益。学生自主评价,则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理解、自主设定的学习目标等评价,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主进步。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学分制、星级评定等评估机制,对学生整体能力进行评价,注重教学评估、经验整体及信息反馈,持续改进教育模式,使高职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