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研究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精选

生物科学研究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胜任力

建设健康中国是实现国家实力全面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1]。这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更新理念,创新求变,培养能“全方位、全周期维护群众健康”的卓越医学人才。基础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临床、预防、护理等卫生事业人才的重担,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是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通过医教协同加强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和临床联系紧密的医学基础课程,又是理论和技术更新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其发展不断推动临床医学迅速变革。医教协同背景下,以临床胜任力培养为导向,优化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同时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CBL、翻转课堂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打造既有科学性、趣味性又有应用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及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多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及大课讲授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更新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整体观念缺乏,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所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生物化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所在教研室从2014年至今,以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学生为试点进行多角度尝试。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形式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在摸索过程中,笔者的深切体会是:医学教育面临新任务新形势,一线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制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解决“教什么、如何教”问题,那么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就成了纸上谈兵。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构建活泼有趣、科学严谨、有传承、有温度的课堂新生态,改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现状呢?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胜任力呢?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尝试构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新生态。

2.1整合教学内容,深挖临床问题

根据医学发展现状和课程教学目标,本着“课程整合,整体育人”的思想[3],我们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深挖临床问题,设计临床病例,建立“疾病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具体临床疾病、临床检验报告结果和临床疾病治疗用药等为素材,导入相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讲解疾病相关生化和分子机理,这样“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渐进式地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授课过程中始终贯穿“病例—机制”教学形式,使医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与临床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4]。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选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侯筱宇、张光毅主编,4版),主要参考教材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查锡良主编,9版)。这两本教材内容大致分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应用”四大部分。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在讲述第一篇“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间为何可以相互作用(这些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各种生理功能的基础,其异常也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介绍PD致病蛋白α-synuclein、AD致病蛋白Aβ、tau,分析讲解这些关键蛋白错误折叠是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并影响神经功能的。另外还可以结合科研进展,介绍不同学者根据α-synuclein、Aβ、tau的结构特点来设计药物,从而减少蛋白累积或促进错误蛋白的降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蛋白质构象改变与疾病关系”这一知识难点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又如在讲授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时,与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真实病例设计一个综合案例:某院收治一名髌骨骨折患者,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3年,入院查体、查末梢血糖、查血常规、查生化全项,进行尿液分析。通过分析查体结果及临床检查结果,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糖、脂、蛋白质代谢及其联系。结合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表”,层层递进引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这个“里”,使一直让学生难以理解的三大物质代谢在一个患者身上体现出来,加强学生对物质代谢及其相关重要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的掌握,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提高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外,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人文素养和医德素养。比如上述病例中患者因骨折入院,但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因此主诊医生不能只医治骨折而忽视患者的基础病。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传递“疾病是人的病”理念,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这也是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2.2与时俱进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与育人。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爱上课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与时俱进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微课、翻转课堂及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用有趣的方法来讲述有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大课讲授教学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5],比如知识点讲授完整、系统,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教学进度,教师按照课前准备好的教案上课,易于组织教学。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巨大变革。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新生代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涌现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等[6],这些教学方法虽各具特色,但都“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这恰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短板,也高度符合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生源特点,尝试构建多种方法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课程组织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线,课前由教师提供针对本课程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的课程视频,并布置相应的课前问题和测试习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地点进行课前预习和测试,主动思考视频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和测试,课堂上进行内容讨论与问题解决。例如在学习生物氧化重点内容“呼吸链”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呼吸链的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扮演呼吸链各组分,以情景剧形式模拟呼吸链的组成并探讨其工作机制。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内化知识,从而加深对“呼吸链组成及代谢物脱下的电子通过呼吸链来传递给氧”这一抽象教学内容的理解。将微课、翻转课堂及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入传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探究式、多维互动式教学,打造“科学、有趣、有用”的生物化学课堂新生态。

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以临床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在医学课程整合中如何将最新的科研进展融入教学过程。改革任重,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立足医教协同,以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培养为目标,不懈探索。这一探索过程的意义还在于能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更新理念,从而推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

[2]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Z].2018.

[3]张艳,张立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83-86.

[4]张凤,乔宇琪,邵莉,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5]苏燕,李晓晶,席海燕,等.课堂讲授与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相结合运用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4):106-107.

[6]袁惠莉.浅议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07-208.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开放式考核;毕业论文

0引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高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尤显重要.下面将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如何改革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学界的各种现象,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能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推断,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需的重要手段.实验设计本身并不是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但是,只知道统计分析方法,而不知道如何设计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实验,知识并不系统、全面.因此,多数统计学教材都加入了实验设计的内容.通过学习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并掌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简单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两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为完成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以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这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扎实的科技知识训练和系统的能力培养来实现.此外,生物统计学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生物统计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虽然在大一时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课,但是,数学基础仍然相对较差,所以,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学专业最具难度的课程之一.

2“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规定必须要通过完成试卷的方式来考核,有的高校还规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题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闭卷或开卷)为主,试题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课程的学期综合成绩.但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应题目来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是,完成试题的过程需要使用计算器进行大量的运算,而在实际运用环节中,很少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都是通过相关的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可见,通过完成试卷来考核的方式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合理性.此外,由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相关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稍显薄弱,所以,这种传统的完成试题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的考试分数不理想,不及格的学生比例较高.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来看,主要由试卷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不够全面.前述考核方式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高校的课程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课题出勤率和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学期总成绩起主要作用的弊端.但是,部分同学在平时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于是采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作业,这样就无法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来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其次,与多数课程一样,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通过突击复习,即便考试通过,但是对知识掌握不牢靠,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所学知识,当然更谈不上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知识时,很多学生显得毫无头绪.第三,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基本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一些考核方式将学生引向了一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轨道,学生为了完成试题,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计算,理论与实践脱节,当然会限制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对于“生物统计学”这种注重分析和应用能力并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也不能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3“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是当下时代的需求.这样就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灵活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巩固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对考试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改变传统的课程总成绩的测评方式,将考勤成绩、平时成绩、统计软件应用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而综合考核.考勤成绩可以督促学生进入教室听课;平时成绩可以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要避免学生为了平时作业的成绩较好而去抄袭作业的情况发生;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通过统计软件应用这个项目的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的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期末考核内容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以及将要进行的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后选择一个小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统计分析内容,最后给予合理的生物学解释.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收集并整理数据,并能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出结果,最后得出相应的专业解释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大趋势下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有所调整,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用试卷进行考试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太大,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大量的计算.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统计软件可以完成基本统计分析,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太大.同时,由于该门课程本身较难,可能会导致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复习应考却并不能及格.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何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正好可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两块大的内容.通过实验设计内容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的能力(实验因素与水平的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通过统计学原理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培养其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和内容就应该通过改革来反应学生对这些能力的运用能力,摒弃单纯以理论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完成试卷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经过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针对期末考核方式的改革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考核的方式,摈弃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法.把生物统计学的考核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毕业论文的前面一部分工作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计划书(包括题目选取、文献查阅、设计实验等).由于学生并没有实际开展实验,只能通过文献中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再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在结合应用实际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达到能够独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到了毕业论文的实验部分完成后,对数据的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就能轻车熟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结合教材的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编制实验计划书,计划书包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实验目的、预期结果、实验方法、实验设计(重点内容)、确定统计方法,并从文献中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列出分析步骤,最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通过上述考核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学生选题后进行实验设计时知道需要遵循的随机、重复、设置对照等原则,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认识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基础,所获得的任何数据和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人的检验,不能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去修改或者编造数据.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影响深远.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没有了应付试卷的压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有所提升.在完成期末考核内容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今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还需要进行如下的完善:更深层次将该课程考核与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融合,具体与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确定选题的大方向;可以将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上机分析从文献中获得的数据并给予适当的生物学解释.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2]张恩盈,程丽巧,赵永厚,刘芳,宋希云.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49-150.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

[4]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全程评价、综合评定”考试模式的建立[J].高教论坛,2011(1):30-31.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创设良好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在做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之前,我先请学生谈论一下“你在哪里见过鼠妇?或你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当时的情形怎样?”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些问题之后,紧接着我问:为什么鼠妇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假设提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怎样来验证这一假设呢?紧接着学生热烈地讨论实验方案,完善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仅做适当的引导,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常用方法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现行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熟视无睹,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三、结合具体探究活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1.1建立职业认同感,明确工作价值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会影响个人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基础。作为一名称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准备,辅助教学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头绪多而且繁杂艰苦,特别对于生物学科,实验材料、仪器用量大,必须随时更新,实验条件要求严格,要随时监控以保证菌种的活性不退化等。而且通常被认为从事着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而地位和作用很难得到认可,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认同感差,思想不稳定。针对此类情况,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验人员自身则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提高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明确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爱岗敬业,将关注点放在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上。

1.2紧跟科学发展,提高业务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紧跟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具备稳固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先进技术,此外遵循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适应实验教学的新需求。实验技术人员不应局限于对现有实验的学习,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实验课程设置的难度也逐年加大,以基地班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例,将以往连贯性不强的单元实验改革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改革后删除了重复性、验证性内容,而增加了难度较大的诱导表达、SDS-PAGE等实验内容,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迅速学习并掌握诱导表达及电泳的原理以及仪器的正确使用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该实验的开设已做到准备工作到位,实验现象明显,可重复性高,结果稳定等,教学效果良好。再如,PCR实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模板不稳定,实验效果差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在对实验结果做认真分析后,查阅资料,更换了模板和引物,从而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技术人员能做到对实验试剂和器材充分了解,针对菌种活性、培养条件、不同批次试剂等的细微变化导致的可能出现的特殊实验现象有所准备,并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革兰染色出现过染色后无法明确区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从菌种和试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菌种进行划线分离而后单菌落培养,从而保证了菌种的纯度;其次在菌种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实验确定了出现问题的番红花红试剂,而后购买不同厂家的该试剂做平行实验,最终筛选出实验结果明显的试剂,保证了实验教学有序进行。在仪器设备的维护方面,由于仪器更新速度快,仪器的操作方法也在变更,所以不能一味相信经验之谈,必须建立起学习操作规程及说明书的习惯。例如,不同厂家的显微镜、PCR仪、BOD仪、灭菌锅等仪器操作流程差别很大,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先学习使用说明书而后操作仪器,并且培训实验指导教师和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保证了实验仪器科学高效的利用。

1.3参与教学改革,辅助科学研究

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多学科的实验课教学任务,一方面对实验课程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实验教学软硬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能够从自身优势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方向,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性变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多年来一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多个学科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调整等工作,不仅建立了中心网上资源平台,而且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管理规程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等各方面的体制,全面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验技术队伍价值体系的建设及实验中心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更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技术人员对各学科实验课内容以及实验器材比较熟悉,能够依据大纲要求,合理、科学地安排实验教学工作。例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面向全校开设,教学班次多,耗材和仪器使用频繁并且用量大,实验员都会提前做好计划,将实验材料准备充分,对于与其他课程共用的仪器如显微镜、离心机、摇床等,合理安排使用次序避免冲突,从而做到协调好实验材料、仪器、实验室的利用,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教师与实验人员彼此分工和侧重点不同,通过调配能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教学与教师的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格局,彼此都把自己所擅长方面的能力最大化,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更具竞争实力。随着实验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比例的不断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已逐步提升,由于已经经过了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更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在科研活动上就应勇于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力争做到能够在科研工作中当好助手,与他人通力协作,承担科研任务,潜心攻关,探索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2实验技术队伍管理模式的建立

2.1发挥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既是实验中心的建设者,又是管理者。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作用,如何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实验中心必须要在学校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建立更为详尽的仪器设备的购置、操作、维修、保养、报废等方面的制度,以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针对如何制定人员职责,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心则应依据岗位责任制,对实验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做出明确规定。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制度管理方面,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实验室工作岗位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等,各项日常工作细致明确,做到了有法可依;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将学生实验室根据学科分配给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对照明、水、煤气、门窗等进行维护维修;在实验课程准备方面,按学科及班次分配工作,分段包干,使每个人都能明确自身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在仪器管理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购置、统一调配,根据仪器类别设置显微镜室、摇床室、离心机室、超净工作室、灭菌室等,分责统一管理,所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实验室使用记录均完整,提高了仪器设备及实验室的利用率;在药品和耗材的管理方面,各个技术人员根据所准备实验课程承担相应药品、器械耗材等的管理工作,多人共用的物品,由使用最频繁用量最大的人员进行统筹管理。

2.2量化考核指标,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关于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通常使用的考核晋升管理办法比较粗糙,对工作的专业程度没有明确规定,也导致一些具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实验人员工作热情受到挫伤,从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和实验中心的发展。考核制度应适应新时期实验技术人员结构的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对实验人员的高标准要求,把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态度、工作纪律、业务水平与专业知识、完成本职工作能力、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准备质量、实验教学效果、开展实验改革、科研成绩与论文等方面内容,依据不同职称等级的要求进行量化,真正起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形成良性管理模式。此外,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安排实验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专业会议等,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3结语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构建;生命课堂

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拓宽课程教学的维度,可以以课本中谈到的一些内容为依托引入一些值得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话题,或者是引入一些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拓展。这会让学生更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这门学科,会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也会让学生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来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在生物课程的讲授中构建生命课堂不仅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与理论支撑,这种教学方式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范畴,会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与认识科学,形成对于生命的更立体的认识。

一、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物课程中的不少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展开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课本中谈到的很多生物学技术以及一些技术在医学或者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使用问题等,这些内容中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而在这些内容的探讨中往往可以一定程度地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并不全面,学生的认知层面也还没有到达可以完全理解生活的意义的阶段。而课本中的一些内容,以及以这些内容为延伸所产生的一些探讨话题,则能够很大程度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理解与看待生命,进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多引入一些值得探究的学习案例,在这些案例的分析中来让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这才是生命课堂构建过程中应当产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生命繁殖的相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延伸的一个话题展开探讨,教师可带领学生讨论“试管婴儿”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今年已经快30岁了,她像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若干年后的今天,体外受精方式产生的婴儿已超100万,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这些技术背后可能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如“代孕”生子后产生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捐精者后代中的兄妹恋情,以及冷冻胚胎在父母离异后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时其实也是对于生命认知的一种拓宽,是对于自身的认知范畴的一种延伸。教师要善于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于知识背后涵盖的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讨展开研究,这才是生命课堂构建的有效方式。

二、让学生懂得平等的对待生命

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平等对待生命,这是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一种构建。不少学生都缺乏这样的意识,一些错误观念的留存会让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可能短期来看还没有太明显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却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历程带来一定程度的障碍。在构建生命课堂时教师一定要对于这一点加以重视,要透过一些典型内容的教学来让学生对于生命对待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认知,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的意识,这一点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在给学生讲到“基因工程”时我们谈到了这样的话题:遗传学在为人类攻克医学难题时也会在道德、伦理、法律方面带来严重问题。一旦个人遗传密码被破译或者记录在案,那些有基因缺陷的人将遭到歧视。比如:美国某铁路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这种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招募人员的基础,美国公平就业委员会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应该立即禁止。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材料中的公司的不当做法,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生对于生命平等的基本认知。这种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正确的思想意识才会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道德观念。

三、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这对于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有着非常正面的教学意义。很多高中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素质教育真正在实践上还并没有充分得到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可以结合教学评价来加以实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标准要更多元,要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策略。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甚至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这都是极不合适的评价模式。教师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比如,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思路上是否有创新,对于问题研究是否深入,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这些都应当在评价标准中。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生命课堂构建时应当有的一个教学标准。在传统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比较学生(如依据能力划分学生等级,突出谁最聪明或最有能力)。在这种评价下的学生产生不可取的动机信念的行为与日俱增,沉湎于消极逃避的行为。学生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而生命课堂所要构建的评价要降低“比较”的功能,突出评价所产生的“帮助”的功能,让评价传递的信息是强调自我提高、技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辅助和积极正面的引导。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评价策略,以积极正面的评价来发挥评价内容“帮助”的功能,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法制。总之,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引入一些值得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关于生命的话题,引入一些值得探究的学习案例,让学生对于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构建有效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晁丽强.高中生物分层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陆丽萍.苏州蚕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9

[3]呼小明.新课程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何国华.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