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学风建设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精选

大学学风建设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大三学年班主任工作实质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只有抓好这些要素,才能使班主任工作做得更有实效、更有特色、更有成绩。本人作为12级环境工程班主任,以考研和就业为指挥棒,推进学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班共有学生33人,共考取研究生9人,考研率27.3%,一次性就业率96.8%,专业对口率100%。

【关键词】班主任;大三学年;考研和就业;学风

一、强调大三黄金时间,提高效率和知识储备量,突出自身优势,积极备战考研和就业

一年来,班级学习风气很好,兴趣浓厚,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时刻在强调,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时刻强调千万不能荒废每一天每一小时。现阶段,学习的都是专业课,与考研和就业有很大关系,是将来的饭碗,要凝练自己的特色,有强项,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留得住,干得好,有后劲。对于考研生,我们一直在动员、鼓励同学加入考研队伍。研究生毕业后,敲门砖也会更硬一些,就业质量更好一些。我邀请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哥学姐分享考研经验,如何选择院校,如何学习各门课程,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就业的同学一直在强调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有发展、有前景、有潜力的好专业,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环境。国家层面的十八大、2015年的两会还有总理多次提到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这为环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相关的配套新产业也会不断呈现,也就有更多新的环保职业产生,也为同学们的就业与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有助于提高行业的水平和薪资。

二、格外重视考研生的心理、学习质量和效果

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在寒假布置了学习任务,利用好假期时间,开始热身。春季开学初,对决定考研的同学进行交流,经常激励他们,强调自主学习,理性思维,把握命运,明确学习责任、规划未来发展。共有15名同学考研,接近总数的50%。好的就业单位和岗位对学历有较高要求,研究生毕业再考公务员会更有竞争力。希望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院校。帮他们查找历年各高校的考研的分数线,并分析了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的着重点,并提醒同学们要对有小分限制的科目足够重视,同时提高专业课分数。

三、注重诚心相处,尊重每一名同学

担任班主任期间,我与学生朝夕深入相处,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尊重、信任我的每一名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的活动,主动与学生沟通,为同学排忧解难,上学期共与学生谈话100多次,平均每名学生都能谈话3次以上。学生们能感受到我的真诚,能意识到我是真心的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也发过脾气,态度也很严厉,但是从来没有人和我对立,和我顶撞,都乐意接受我的批评和建议。让我最有成就感、最为欣慰的是,无论是我们12级这个班集体,还是前几级毕业的学生,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学生们都爱和我开玩笑,我们在一起就像兄弟、兄妹一样,我真正的把他们当成我的弟弟、妹妹,正因为这样,他们都愿意把知心话和我说,都愿意接受我的关心和帮助,虽然在他们面前可能失去了一点点教师的威严,但是我觉得我用我的爱换来的更多的是学生们的信任。对差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微小进步和提高,通过表扬、含蓄批评,必须注意方法。教师要出自关心和爱护的心情,真诚地给他们指出错误和缺点,切不可包含任何歧视、挖苦和攻击,在批评时,语气要温顺和气,半开玩笑半认真,避免挫伤自尊心。

四、学院整体的和谐、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学院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责任是一样的,都希望学生成才,所以工作上,班主任与辅导员配合得非常好,我们反映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我们觉得教师的身教更胜于言传,我们良好的同事关系也给学生作出了榜样。

五、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担任12级环境工程专业班主任期间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体会,我非常感谢学院领导和老师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做一名真正的、学生们喜爱的、称职的、有特色的、有成绩的班主任。

作者:单德臣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外各种先进的思想与理念传入中国,但是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个人主题等消极思想也随之传入。社会大环境逐渐变得功利化,而大学生身处在这个环境中,在学习和发展中,也产生了浮躁功利等不良思想。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风。

二、学风概述

(一)学风的涵义

学风理论初期是被运用在党组织队伍当中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风开始被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并且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二)学风的特点

学风是十分复杂的,具有发展性、稳定性、差异性与生活性等显著的特征。而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形成各具特点的学风。学风的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

三、当代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学风的长处

近几年来,良好的学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端正,拥有健康的理想和前进的目标;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学习热情和学习意识都很高。

(二)大学生学风的缺陷

大学生学风发展虽然在总体上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着诸多潜在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纯,他们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或虚荣心作祟,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存在消极现象,对学习抱有厌烦心理;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存在离群现象;众多学生学习内容具有局限性和狭隘性,极少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以外的阅读。

(三)学风问题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因素众多,其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素养、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矛盾,慢慢就形成了学风问题。例如,诸多学生无远大理想,缺乏学习动力;文化基础差,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满足现状,思想情绪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前途缺乏信心等。

四、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

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价值的人才。

(一)完善大学生的学风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改善优化大学生学风建设有着重大的帮助。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极大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应该拥有明确的目的,有良好的策划。明确目的能产生好的效果,良好的策划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例如,可以开展专业学术活动,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前往学校开展专业活动,组织学生与专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在与专家充分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第二,强化各种类型校园活动的互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例如,可以开展“院系比拼赛”“班级对对碰”“宿舍大作战”等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二)加强教风建设良好学风的培养

必须有好的教学管理。学校应当关注教师的行为举止,注重对教师思想和理念的培养。所以,高校要严格要求教师始终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与高尚的品格,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教授学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来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种种问题。教风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教育大计。因此,加强教风建设便显得极为重要。

1.加强教育管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方向给予正确的引导,指引学风建设的方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行为取决于思想,只有思想上坚定,才能保证拥有正确的行为。因此,良好学风的培养必须打下坚固的思想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是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才能从本质上解决。然而,学校在建设健康学风这一问题上承担着直接的责任,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让学生可以把各个方面的因素内化成学习的动力,从而在学校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作者:尚璐璐

第三篇: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学风建设

摘要:在当前的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由于学习内驱力不足导致的学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分析了学习内驱力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并探讨了通过增强专业意识教育、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提升学习内驱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内驱力;表现;策略

当前,校园环境愈加开放,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为通畅。大学生处于求学阶段,应沉下心来学好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虽然学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接近100%,但在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学生对于专业不够了解且兴趣不足,3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倦怠。原因来自多方面。有些学生是因为高考时填报志愿并不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而是听从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对于专业的了解非常少。而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尚未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和内容的转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着手点。学习动力的欠缺会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不佳,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在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按作用方式可分为内部动力(内驱力)和外部动力(外驱力)。本文主要探讨内驱力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大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表现

1.缺乏学习兴趣,对于专业认识不清。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与专业的接触基本就是教材,而对整个专业的发展历史、当前发展状况、发展前景等缺乏宏观的了解。正是由于视野的狭隘,导致学生“啃”书本知识苦而无味,感觉学了很多,实际却不知自己到底学了什么。因此,出现部分学生对于专业不认同,缺乏学习信心,感觉非常苦闷,陷在不想学习而又不得不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2.对于学习的认知和目标存在误区。社会上的一些浮躁风气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功利的趋向,对于所学的知识,只关心“有什么用”,而忽略了漫长的知识累积和夯实的过程。有的学生将大学的学业当作获取学历的手段,对于学习知识的态度非常随意,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当前经常出现的迟到、旷课甚至作弊等违规违纪行为,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3.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本科阶段非常看重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升。但是很多大学生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有所懈怠。大学的课堂信息量非常大,教学进度较快,需要学生课后付出很多努力,方可将专业知识消化吸收到位。然而一部分学生在课下主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缺乏对于学习的思考与探索精神,学习方法不到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二、提升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专业意识教育体系。组织专门的师资为学生做本专业的介绍,包括专业发展方向、考研就业前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情况。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专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

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采用科学的生涯规划与辅导技术,指导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知识,从而设立合理的生涯发展计划。

3.设立“本科生导师制”。借鉴研究生导师制,为本科学生设立导师。导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对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困惑给予专业指导,有效地补充课堂交流的不足,帮助学生厘清学习目标。

4.开展专业类活动与竞赛。开展形式丰富、意义深远的专业类活动与比赛,在实践和竞争中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达到以练促学、以赛促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5.树立专业领军人物榜样。在本专业内培养和发现能起榜样带头作用的学生代表,并将学生的事迹广为宣传,总结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邀请学生榜样与学生交流分享学习心得,通过同辈的力量鼓舞学生投入学习。

6.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见习、实习等机会,促进就业单位与高校的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帮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专业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校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益萍.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94.

[2]胡国荣,李元清.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互动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82-83.

[3]陈善晓,张兴红.从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8-11.

作者:周晴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第四篇:强化实践教学推动高校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

摘要: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仍存在着有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建设不够、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率和覆盖面不够等问题。高校应不断深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等,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校;学风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氛围。

一、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日臻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越来越多,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对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发展不均衡,在课程实践教学设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着些许问题。

1.有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同高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间实践

教学建设情况大相径庭,有些课程实践教学缺位,学生课程学习仅局限于书本,书本之外没有实践环节进行巩固、充实、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有些课程虽然实践教学设计内容丰富,相应的实践设备配套齐全,但学生实践过程看得多做得少,没有真正融入其中,实验设备成为摆设,实验室利用率低,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资源浪费;有些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建设进度远远跟不上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较多,不能同课堂教学内容接轨,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左铁镛院士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论坛上指出:“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实验室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导致实验室队伍积极性不高。直至现在,实验室工作人员仍被列为教辅队伍。什么叫教辅?那就不是教师,是辅助人员。既然教师都不是,他怎么能够有地位呢?实验室怎么会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呢?”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专职实验室工作人员地位较低,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深入。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建设不够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的有效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增强学习针对性。当前,各高校不断加强同校外企业、社会机构、政府机关等的联系,广泛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搭建平台,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牌落地很多,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受限于安全、时间短等,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多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实践成为各院系完成实践教学要求、应付上级考核任务的手段,目标歪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建设、利用不够,不少校外实践基地停留在挂牌阶段,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功能仅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没有深入开发校外实践基地在服务学生实践发展上的价值功能。

3.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率和覆盖面不够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集人文、社会、地理、资源于一体,其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强化实践教学的有力抓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日渐丰富,宽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率和覆盖面不高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但受限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平台不够,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宣传、氛围营造不够,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较少等原因,仍无法满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同时,高校教师对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协同校外资源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推动高校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措施实践教学

同高校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关系密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的过程,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对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大有裨益。高校应结合实际,在做好、做精现有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内容、新举措,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确保实践教学各项举措掷地有声,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推动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1.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构建突出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载体,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学习的成效。高校要立足各专业实际,贴近社会需求,建立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衔接紧密、体系完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实践课程群。同时,依托各专业,不断强化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实验室师资力量,打造同专业相适应、亮点突出、功能完备的实验教学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使用与功能发挥,制订课堂教学实践、课外实验室实践管理办法,强化实验室日常管理,确保实验室不仅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使用,也要注重课余时间的预约开放,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做实验,切实发挥实验室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

高校应通过制订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实践锻炼实施意见等途径,积极鼓励、引导教师贴近专业,走进校外企业、社会机构、政府机关等社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主动同社会实际接轨,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深刻把握专业知识在社会的实际应用状况、社会发展难题等,更好地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高校要主动加强同社会单位的联系,深化双方合作,积极推动在社会机构建立研发中心和实践教学中心,协同社会资源,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应广泛邀请国内外高校知名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学习学科前沿动态,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开阔教师的思路与视野;要大力推动科研工作,支持教师围绕研究领域组建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协同创新,凝聚科研特色优势等,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应始终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积极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功能完备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功能开发,使之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主阵地,广泛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应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阵地,定期组织学生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线进行实践,真刀真枪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有效接轨,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掌握度、运用度;聘任校外实践基地技术人员担任讲师,邀请技术人员定期走进课堂,围绕实际应用知识、发展问题等进行讲学,通过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不断拓展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内容,密切联系,深化合作,积极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比较优势,切实增强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

4.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深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高校应把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抓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项目、有成果”,推动实践教学深入。应积极鼓励教师担任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引导教师把自身科研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应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助力度,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助学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应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场所,便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交流应用。贴近专业,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搭建平台,努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率和覆盖面。应注重协同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把社会实际问题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题目,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积极争取设立社会专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和做法,着力构建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麟,等.关于本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5(23):124-126.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第2篇

1.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学风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我国高校通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学校的文化建设受历史经历和办学初期的影响。高等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学府。学校教育的方式可以影响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多个方面。学校培养人才要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知识文化方面、个性培养方面的多重任务。学风建设是高校前进的强大动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从纯粹的教学走向市场,进入市场就必然要面对激烈的竞争。高校学风建设的状况是影响人们选择方式的重要参考。学生在选择学校时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该学校的学风、校风。学风建设对于提高高校的整体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学风的狭义基本内涵:学风的主要内涵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容。学风是内在能力的外在反映。学风的广义内涵:学风的广义内涵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广义上的学风是学校全体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数理论都是探讨狭义的学风,学风建设理论的精华。学风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学风涵盖了教书育人的知识内涵,更融合了精神力量的升华。学风是育人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合理化。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统一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强化养成正确先进的思想,是高校整体管理中的难点。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要在实际操作中全面实施,形成学风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

3.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特点。学风随着国家的政治形势而发生深刻变革。不同时期的学风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容。学风建设要紧紧依靠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要求。国家在哪些领域倡导先进精神,学风建设就要紧紧跟随国家形势的变化。学风建设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学风建设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时期的特点。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比较强的专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调整。那么,学风建设要在实际工作中突出重点时期的重点内容。学风建设属于思想领域范畴,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其方法论的应用,因此,学风建设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双重考虑。学风建设具有浓郁的自主性色彩。我国高校自从并轨后,学生择校和择业都实行自主选择。这就造成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增添了自主性色彩。学生在取得文凭之后,全部走向社会,在步入社会后形成不同的意识层次。这种循环式的自主色彩将高校学风建设引入社会需要的层面。

二、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弊端分析

1.学习观念不正确。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这种体制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立刻放松了学习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是放松自己的地方,认为大学重要的是毕业证书,而不是真正学到了什么。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中,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专业语言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英语背后西方文化的涉猎。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是多重性的,旨在培养专业英语素养之外,还有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学习观念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不能够深刻理解学科建设的目的。

2.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国外的一些负面思想对人们造成了错误的引导。高校更是观念与思潮集中碰撞的场所。比如在英语学科理论体系中,学生会受到资本主义拜金思想的影响,从而造成自我认定的怀疑,把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抛在脑后。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而不是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我国大学文化在近几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放性思想泛滥,学生对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在重要的场所有过激的行为。这些负面的思潮是制约大学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3.学习过程中纪律和习惯的矛盾。以英语学科建设为例,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英语学习中,要求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英语教学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英语学习就是英语习惯的养成过程。但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纪律约束上的错误案例。有的学生违反了学习的模式。例如在大学英语角活动中,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不单纯,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而是以获得交际活动为目标。这就阻碍了英语沙龙的积极作用,污染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4.考试风气的不严谨。在英语学科建设中,会有必要的考试安排。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验。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英语考试中,学生的态度松懈、行为懒散。有的非专业学员认为学习无所谓。大学虽然是以专业知识为主,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打好基础才能应对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知识种类的需要。把考试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而不能忽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是学风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学校应该把学风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在教学改革中提升学校管理机制的进步,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形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例如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修为,让教师成为影响学生多个方面的引导者。教师拥有什么样的个性,学生就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外籍教师的授课过程,学生就从穿着、风度、谈吐多方面理解国外文化的冲突。学校的学风建设要坚持长期,要动员一切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部门和人员全体参与。在管理机制上抓住关键环节,监督教学过程,实施积极的管控措施、合理考核、严格奖罚制度。让学风与教学形成矛盾的统一体。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第3篇

学校一贯重视学风建设,每年开展校特优学风班评选,在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学生奖学金评选条例等文件中突出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以促进学风好转,重点奖励“学业优良+特长”的优秀学生,重点鼓励、资助优秀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科学设计并推行学术诚信教育,如与2014级全体学生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所有考试实行诚信考试等。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后,更是以“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内走在全省前列,产生全国影响”为目标,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在学术诚信、“四无”校园、特色书院制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尽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风貌是积极上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高校战略转型、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正在衰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正在下降。据笔者近年来对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的连续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1.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你为什么要学习”的年级对比Table1Gradecomparisononitem“Whydoyouwanttostudy”原因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变动百分点对学习感兴趣25.027.9+2.9对老师教学方式感兴趣7.57.8+0.3受同学影响21.323.5+2.2父母期望22.523.5+1.0社会的正面影响11.311.8+0.5其他原因12.55.9-6.6调查显示,大二相比较大一,除了受“其他原因”的影响有所下降外,另外一些原因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到了大二,想要上进的学生数量开始增多,但增量不明显。总的来看,学习目标是不太明确的,学习动力是明显不足的。造成上述问题,既有就业压力、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又有人生目标短浅和功利等主观原因。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读书就是为考大学”,所以一旦考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认为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没有及时制订新的学习目标,有的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混文凭、找工作、赚大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进行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因此,不想在学习上花太多精力。

1.2学习习惯没养成,学习自律性低

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同“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职”的说法,但在“关于一周课外学习时间”的调查中,课外平均每天花1.5小时在学习上的学生占比不多,花2小时以上的更是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是有很大偏差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偏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学生花在学习上时间多和少的原因调查表明,不管是不想花时间还是愿意花时间,大部分学生把自己不学习的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客观原因,占比达到67.22%;而愿意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也是客观因素,占比达到64.12%。

1.3学习不够刻苦,贪图享乐和轻松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不够努力,喜欢轻松的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比如问到他们“上课表现如何”,仅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能认真听讲。问到他们“学习以外都做什么”时,只有25%左右的学生选择社会活动或运动,选择玩游戏、睡觉、恋爱等休闲方式的比例高达67%。上课不怎么认真听、课外又不怎么花时间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一步调查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观原因时,发现除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外,还与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比较片面有关。他们在中小学长期、重复的求学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感,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会被灌输这种思想,即到了大学就很自由、宽松,现在辛苦都是为了到大学里享受轻松浪漫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对大学生活有了某种带有“玫瑰色”的憧憬,加之大学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合理分配,有的学生习惯了被安排、被管,哪怕他知道自己的安排不合理,却不会科学规划,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以致宝贵的课外时间就以这种非科学健康方式度过了。

2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探讨

目前,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地位还存在着一些不明晰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发挥主体作用,这种认识明显与“大学学风的主体是大学生”的观点相悖;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如何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看法并不统一。众所周知,辅导员既是教师身份又是管理人员身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这点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同等的。但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会更加强调辅导员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这与辅导员的特殊性有关: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亲密导师、朋友,占据“天时”———大学生活一开始就亲密接触,“地利”———在宿舍食堂经常“狭路相逢”,“人和”———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最有感情基础。那么,作为管理人员的辅导员,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能发挥哪些作用呢?辅导员作为管理人员在学风建设中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是发挥与师生沟通的协调员、学生日常事务的服务员、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监督员。需要指出的是,说辅导员应发挥主导作用,绝不是想刻意夸大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而只是想把辅导员的正面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可以说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但也因为是系统工程,系统构成、角色分配、任务分解和协调统筹是至关重要的,而辅导员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3辅导员如何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3.1与师生沟通的协调员教风是学风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相长”是教师奋斗的目标,但高校教师由于新校区住得远、科研考核压力大等现实困难,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不足是客观存在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时辅导员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他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沟通的桥梁作用,扮演好协调员的角色。现在教师的评教工作主要依托网上评教,评教结果是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看似客观的评价分数多是基于学生的主观感受作出的,“客观数据主观化”的评价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与学生座谈无疑是交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生发言,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对教学的意见及建议,从而避免学生主观、随意的评价行为损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任课教师发言,学生可以直接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计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教师积极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促动教师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期中教学检查经常会邀请学生或教师参加座谈会,但针对性和持续性不够,这时,辅导员可事先收集一些学生意见,针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课程建议教学部门开设专题座谈会,诸如大一新生一般反映比较多的是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学生一般是对个别专业课程意见较大,可根据年级、专业不同邀请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座谈会。还有的特殊群体需要辅导员主动介入邀请教务部门老师参与座谈会,如降级学生、转专业学生,他们的问题不是课程与教师的问题,而是如何选课,如何办理加修、免修、重修等实际操作问题,这种类型的座谈会一般选择开学初或学期末进行,更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与教师主动沟通,另一方面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既可满足教师不被学生误会、误评的需求,也可满足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的需求,同时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从而为教风引导学风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3.2日常事务中的服务员

学生日常事务涉及学生的奖惩、勤工助学、寝室文化和生活等,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块工作中辅导员要淡化管理者的身份,强化服务员意识,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维活跃但不稳定,看待问题比较理想化但容易片面,他们在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中有时会“本位主义”,习惯性地趋利避害、抱团等。辅导员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过程中学会如何按照规则思考问题、遇到困难该如何解决,教给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日常事务中学到的尽管不是专业知识,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和交往法则,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班级之间、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也有助于学风建设。

3.3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

这里的学生“第二课堂”泛指教学活动以外的各种校园活动,主要依托分布在学校学院各个层面的学生会组织和社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学风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第二课堂”,比如文艺演出、迎新晚会、十佳歌手比赛、运动会、各种球类竞技、书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英语角、讲座、报告、科技创新活动、和山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辅导员通过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文化活动中丰富和锻炼自我,提高自信心,提升交际力,让学生可以有舞台发现、肯定和展示自我;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专业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习潜能,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整体学风。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环保绿化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创造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劳动中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监督员

大学学风需要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高校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规范养成。高校辅导员则是制度落实和规范养成的监督者。由人的行为发展规律可知,人的行为一般是按照从强制到自觉再到主动进行发展的,所以主动的学习习惯须经过强制阶段再进入自觉阶段,而强制阶段的主要抓手就是制度,俗称“制度管人”。高校的制度规范是学校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在治校过程中形成的为师生所公认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体系,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规范是全体师生的应尽义务。事实证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先做到他律才能逐渐走向自律,对于普遍缺乏自律的大学生来说也不会例外。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外在强制性与内在自觉性的有机统一过程,外在强制是为实现内在自觉,强制不是目的,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过程。因此,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必须十分注重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就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规范,如《大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学生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优良学风班评比条例》《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实施办法》《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大学生学位授予条例》《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考生守则》等,使学生明白哪些是学校鼓励的、肯定的,哪些是学校不提倡甚至反对的,那么他们会清楚地知道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了有何后果、需承担哪些责任,等等。其次要加强制度落实,提高执行力。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学的退学,不走过场也不敷衍了事。而要把制度规范落到实处,关键是抓好“养成”。如何“养成”?一是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二是通过大学生的各种集体生活。“养成”的监督很大程度上需要辅导员参与。如辅导员可以巡查课堂学风,及时发现学生迟到、早退、缺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帮助任课教师一起加强对违纪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也可以深入寝室巡查室风,了解学生在课后的真实学习风貌,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寝室文明建设的监督。但对于课堂学风,笔者认为主要监督者还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学风的自查和督察,检查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但不应该越庖代俎甚至本末倒置,把教师的责任推给辅导员,错误地认为学生课堂秩序不好就是辅导员教育没到位。

4结语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第4篇

(一)缺乏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入学教育告诉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和设计,但是由于进行入学教育指导的人员一般都是学生工作人员(学工部),只能从考取国家等级证书等方面进行引导,缺乏对专业学习的介绍,无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规划指导。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仅靠入学教育是不能全面引导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每个学生所在专业不同,对专业也只有浅显的认知,对未来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迷茫、厌学,不良学风也逐渐严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学校缺乏专门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缺乏推广学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经验,缺乏学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

(二)教师专业导向不明,学生学业目标模糊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课程,更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一些年轻教师社会经验少,由于自身对专业的认知和实际应用还不清楚,也缺乏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只是机械的灌输理论知识,不与实践相联系,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将只能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临时记忆。如果学生不知道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未来就业有多大帮助,也不清楚所学知识如何在工作中应用,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动力,模糊的学业态度会让学生产生“应付学习、混张文凭”的想法。教师的专业引导不足,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业目标模糊,因此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学习纪律松弛,学风散漫,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因素。

(三)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缺乏远大志向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意识还比较薄弱,不能将学业与就业相结合,而且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学生,比如“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体系,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如果没有对未来个人职业定位的远大志向,就没有力争上游的学习动力,即便来到课堂,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待问题浅尝辄止,对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书本表面,不做深究,那么学业生涯规划也就是空谈。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必然会助长一些不良学风。

二、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意识,正确引导

1.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活动学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入学初期,有针对性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新生专业导入教育和新生学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合理规划学业计划。例如,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与专业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学业生涯规划转向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举办新老生交流会,以老生亲身经历与新生分享成长经验、学习经验和就业经验,为新生提供借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新老生交流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风建设打好基础。

2.建立专业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学风建设是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校中缺乏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指导教师,也不能形成系统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和师资团队。从大学学习生活到专业培养,需要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人员、教务部、专业教师、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密切配合,促使学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学习指导等方面同时入手,齐抓共管,让学生从考研、就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级资格认证等方面树立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学生要求合理帮助学生规划学业生涯,正确引导。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为高校培养了高质量人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二)合理培养,教书育人

1.制定符合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准则,必须把握社会需求,突破传统模式,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计划,通过分析和预测专业前景,切实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形成清晰的专业学习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何处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实践意识。

2.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以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自主向学,明确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努力方向。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全面培养,专业教师除了讲好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和实习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的培训,增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意识。专业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切实引导学生分析和预测专业前景,帮助学生在专业方向中正确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动力奠定良好基础。从小课堂的学风管理做起,逐步形成整个专业的良好学风氛围,进而推进高校的整体学风建设工作。

(三)加强学生管理,强化学风意识

1.以班风促学风班级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主导、班委是协同、班级成员是主体,三线一体,通过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潜移默化的讲授学业生涯规划内容并做好相关工作,让学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班风促学风,通过评优工作鼓励品学兼优学生,激励班级更多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2.建立学风管理制度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学风建设贯穿始终,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高校应根据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组织和实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工作,加大投入,落实相关专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形成具体的制度管理规定,保证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的开展。对于教态不认真、学生管理松散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加大监督力度,秉承从严执教,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起到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不仅要求学生强化学风意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大学学风建设范文第5篇

一、强化主体管理制度,落实实践方法

制定学风相关的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坚持开展学风督导,在督导过程中严格落实,让学生参与制度管理与督导过程,形成制度化。例如课堂学风建设实践中,落实课堂考勤与请假管理相关制度,制定严格的通报及处理方法。课堂管理实行部门管理与学生课堂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班委对于课堂自治发挥的作用,将课堂自治结果与班级和班委评优相结合,提高课堂学风自治的主体性。

二、加强学风主体队伍建设,带动整体提升

杜绝不文明行为,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具体举措通过管理与培养。管理上通过三个依托:依托班主任、依托班委、依托社团。班主任定期查课堂与宿舍,集中进行交流反馈;班级成立班级机制、班风制度、考勤制度等;社团参与评比与管理课堂及宿舍,进行宣传与组织活动。培养上可以通过推进特色班级培养,强化班级学风,开展学风建设主题相关活动,将学术沙龙、文体竞赛、社会调研、讨论学习等活动带到班级活动中。

三、重点培养学生干部,增强模范引领

加强学生干部学风督促,以德促能、榜样示范。重视学生干部的发展与工作,注重培养。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工程系在实践中开展“三培训、三交流、三创新”。针对社团干部、班干部、党团支部干部,对其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定期开展学生干部交流会,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干部政治水平训练”、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能力考核等培训与考核。成立专门委员会,在大三班级增设专门班委,成立班级就业保障委员成立考研委员与就业委员,定期了解考研和就业动向,收集与公布相关资料,定期组织考研集中复习,开展考研交流会,收集与公布专业实习、就业信息,组织班级实习、参观,开展就业经验交流会,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等,在督促学风的同时保障就业。

四、强化主体学习意识,思想促进行动

培养从“三育”目标开展。“育信念”,以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信念推动行动,抵制落后、抄袭等不文明行为;“育理想”,培育民族理想和个人理想。开展相关主题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引导大学生结合个人理想、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学好专业;“育精神”,开展礼仪知识讲座、新生思想道德讲座、校园文明规范学习等,制定“宿舍文明十不准”,“课堂文明宣言”等。开展诚信意识教育,杜绝作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实施感恩教育。开展爱心助学基金工作,可以采取有偿资助的形式,通过爱心回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进而回报母校、回报社会。通过活动培养感恩意识。开展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等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个人精神品质。

五、关注特殊主体行为,推进以帮带扶

实施“导师制”,细化“帮扶制”。管理工程系连续三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通导师制网络申报平台与导师选学生平台,将工作系统化、效率化。细化“帮扶制”:对于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协同班主任,进行谈话与分析原因,分析生源地、家庭原因、学科专业等,找到切入点,进行帮扶教育,成立帮扶小组,实施“学风三创”:“师生联创”、“优学联创”、“班级联创”,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方面的问题比汉族学生更明显,具体表现:少数民族学生受到饮食、穿着等生活习俗的局限;大多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在用普通话授课的大学课堂学习比较费力。针对少数民族同学可能出现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与少数民族同学和家长建立联系档案,定期对其学习状况、生活环境进行关心与调查。

六、营造主体学风文明,诚信促进规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