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课程

大学课程范文精选

大学课程

大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课题研讨的准备。课题研讨教学不单纯是加深学生对课题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生成知识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课题研讨准备对于顺利开展课题研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讨准备一是要求各研究团队对确定的研讨题目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各研究团队根据本团队的情况确定主发言人、主答辩人和主提问人,主发言人的任务是系统表述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主答辩人的任务是回答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主提问人的任务是代表团队向其他团队提问。

大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材料化学;科研教学;创新机制;教学改革

如果说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化学是新时代文明的发动机,那么材料化学不容置疑是一门从化学的角度来探讨新材料的制备和它们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化学性质的科学[1]。材料科学与其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纵观材料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粘土时代、铁器时代到现在的硅材料时代,材料化学主要涉及了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化学、无机化学等知识,它集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于一体,是材料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本科材料化学课程融入科研教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材料科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这些问题值得民族高校的教师思考和解决。该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充满着挑战,为了将本科材料化学课程融入于科研的教学与改革探索,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本文将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践教学的应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与改革探索[2]。

1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21世纪的今天,材料类学科无疑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宏观审视国内高校的课程开展,我们不难发现,理工类乃至许多综合类高校现都已开设了材料化学这门课程,这门学科的完善涉及到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民族高校的一名教师,面对课堂上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更加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人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也要发挥国家科研课题引导作用,强化学生参与科研竞赛能力。但在我个人的实践性教学中,材料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着课时任务分配不合理,材料化学教材陈旧,理论未联系实际,学生的实验操作太少,学生对本课程认知不清晰等问题。为实现教育和教学一体化共同进展,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我本人有一些入职后的小心得,希望能够对未来即将面临高校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的新入职老师有所帮助。

2本科材料化学理论教学课程与科研的融合

2.1课程的设计做到深入浅出

理论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对于化学学科而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论就像是化学大厦的基石,基石打好了,知识才稳固。我们知道,有效教学首先是深入学习教学内容,要充分理解,适当扩大知识面,其次是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课程的设计做到深入浅出[3]。选择教学内容时,课时必须准确,要求必须合理,难度要适当。在每一学期始,首先根据学生整体的基础合理设计,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完善到每小节课时的教学内容。一学期只有17周,上课时间很短,所以课程的关键点应该简短易懂。教师可采用“课前准备”、“新知学习”、“课堂解疑”、“小章总结”的模式。“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课堂前先自己学习一遍,提出问题,做好标记。“新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讲解重难点知识,利用剩余时间完成“课堂解疑”,为学生做出问题解答。最后,“小章总结”是对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总结,同时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章知识。该模式能保证学生能高效完成课前预习,课内答疑,课后新内容巩固三个阶段。

2.2注重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创新拓展

有些教科书内容陈旧,不够严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筛选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删除一些过时和不合适的内容。“知者不如善者,善知者不如乐者”,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着非常之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试图理解或接近学习对象的一种倾向,一个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对课本知识和各种实验现象感到好奇,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热情。教师可对教学内容创新拓展,如在课件中使用利用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媒介,以ppt动画、flash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材料的结构一章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实物球棒模型、flash动画再现三维点阵和空间点阵的结构和结构基元模型;在晶体的缺陷一章教学中,讲述晶体的点缺陷、位错的运动,可以先讲解位错是如何产生的、位错是如何滑移或攀移的,对四种缺陷进行简要介绍,利用视频动画来展示晶体的动图,形象的描述位错的形成过程;在第三章金属材料教学中,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剪辑的具有科普性、和趣味性强的小视频,比如《可怕的人类终结者———金属材料》、《柔性液态金属材料的硬科技》、《化学金属材料与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等。

2.3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面

教师在课堂上可向学生讲解该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在科研领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科学态度。比如,在讲述纳米材料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纳米金属材料的应用。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经开发了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陶瓷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4]。在医学检测领域,与血液中6000~9000nm范围内的红细胞相比,纳米颗粒的大小只有几纳米,它能够在血液中自由地移动。当我们将具有治疗作用的纳米粒注射到病变部位,即可针对病变位置准确检查和治疗。比起检查和治疗传统的手段,纳米材料更加精准快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用了高科技的纳米表面处理技术的纳米材料口罩可通过抗菌防晒的纳米膜层大大降低感染机率。它的抗菌效率大于99%,防晒系数高达UPF400以上。对比日常使用的无纺布口罩,粘附在外层上的新冠病毒可存活超过7天,且酒精喷洒后过滤失效,因此不可重复使用。纳米材料口罩的持久抗菌外层可解决这一问题,喷洒酒精不会影响它的过滤、抗菌及防晒功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超持久防护。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些丰富的实验课程和大量的学科前沿概述,可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面,使学生理解到材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又十分有应用前景的学科。

3本科材料化学实践教学课程与科研的结合

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5],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要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填鸭式教学,即教师只讲解教材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它的灵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手脑全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告诉了我们实验的真正意义。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6]。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增设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多开展科研设备使用知识课堂。目前学校的实验室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大型专业设备,它们在材料的表征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学生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后掌握了扎实且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先进材料设计的一般思路、材料的化学合成方法以及材料的表征技术,促进理论教学和专业训练齐头并进。例如,学生采用一锅法制备出聚吡啶纳米药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相关仪器来表征聚吡啶纳米药物的微观结构,进而研究材料的性能,探讨纳米纳米的理化性质与抗菌效果之间的构效关系,促进学生重构课程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并将其用于实践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创新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7]。(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科研竞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复习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参加科研竞赛可以让学生跳出课本理论知识的禁锢,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教师可帮助有意向的学生制定学期学习计划,通过学生交流,课堂交流、课后答疑等方式,利用QQ、微信等通讯工具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参与创新竞赛。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大学生创新计划”、“三井杯”和化工竞赛、化学知识竞赛等科研活动,鼓励低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跟学长学姐们学习科研技能,并安排高年级的优秀同学一对一分配指导。对于那些不积极参与科研的同学,教师可跟他们通过见面、线上等方式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问题所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好的引导他们成长。(3)开设科研体验周。通过安排实验室参观、课题组宣讲、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成果展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尽早了解各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为有意向的学生提前进实验室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铺路”“搭桥”。在科研学习中讲求的是视野开阔、融会贯通,让学生意识到深入科研不能仅仅怀抱着热情的心,更应该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

4结语

大学课程范文第3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长期的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大学数学教师要具备三导,即诱导、疏导、指导。这有非常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好大学数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书本以外的知识的讲解和数学史的引入。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领域的名人典故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知识。如在讲到定积分中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时候就会讲述一些关于牛顿的故事,这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2.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大学数学课堂提供了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尤为明显,无论是对于数学概念的展示还是例题的讲解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声音响亮,使学生无论在教室的哪一个角落都能清楚地看到、听到老师的教学内容,也省去了老师抄写定义、定理、例题的过程,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使得一些难以用语言和黑板绘图表达的图形和过程更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各种空间曲面的形成过程、极限的无限逼近过程、积分的分割过程,等等,使学生对本来抽象难懂的定义、定理形成深刻的理解,克服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一些传统教学方法所没有的弊端。如多媒体教学速度快、课堂容量大等特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在概念的讲解和原理定义的展示方面要充分利用对媒体形象直观的特性,而在例题的讲解和定理、公式的证明方面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严谨的证明和缜密的求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教学不能和科研分家。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涉及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钱伟长院士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最经典的解读。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多重功能,特别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成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这是看待和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最简单的观点与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何能够做到科研反哺教学,一个非常具体而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所以在进行科研反哺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科和学校的特点,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补作用,从而更好地完成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一定要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科研内容,以科研反哺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课堂内容新鲜了,有吸引力了,学生感兴趣了,学习态度自然会发生质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只有通过科研,只有以科研作为坚强后盾,在教学上才会觉得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得心应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语

大学课程范文第4篇

1.动式技能训练平台设计

在教学时,提供一个包括会计账务处理、成本计算、支付结算、计算机会计、审计、纳税申报、统计分析等技能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数字多媒体会计技能训练的教学和训练平台,以方便学生获得各种会计专业技能。

2.教学媒体制作

制作多媒体教学光盘,以电影、录像方式动态、直观、形象、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各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教学光盘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媒体。“训练系统”提供的基于屏幕录像的教学手段,能够真实形象地演示出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得各种会计业务技能,提高训练效果。

二、会计课程多媒体教学模式分析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

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要求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由于大学生的经验有限,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作支撑点。例如,会计工作中应用的多种凭证账表,特别是银行结算凭证几乎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而在教学中要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套齐全的上述凭证,一般难以做到。而利用多媒体系统,就可以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基础资料及各种会计核算程序进行演示,再配以必要的语言进行点评,既生动又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演示知识提纲,概括要点,突出重点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促进者和释惑者。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会计教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培养具备高新知识和技能的创造性人才。例如,在讲授某一个理论或知识点时,将这个理论或知识点的要点首先列举出来,打印在电子教案上,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个理论和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从而对后续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轮廓,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重点时要有强调、有提醒,及时引导学生变换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讲授难点时,要循循善诱,层层分析。在重点、难点问题讲授之后,还有一个融合的问题。这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演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来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

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优势之一是能够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信息集成和综合,并可方便地进行操作、编辑、调出、存储、处理和呈现。当然,在注重教学内容表达多样化时,应优化设计各种信息媒介的表达和组合,精心选择,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是按照6大会计要素所包含的主要项目设计教学内容的,其中资产类介绍了货币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内容,每一部分都独立成章,但是实际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都是混合发生的,每个会计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的关联。这样,我们可以将独立的各个知识点加以整合。比较容易混淆的几种业务是: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长期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等,它们分别是处于同一笔业务的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如销贷方与购货方,债权人与债务人,虽然是同一笔业务,但处于不同的主体位置,其概念、处理所用的方法都不同,分别独立成章学习时学生都能理解,两部分学完之后常常混淆。因此,设计电子教案时,要列表归纳,整理联系与区别,辅之以各种综合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4.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模拟会计业务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借助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领会和掌握会计操作实务。例如,银行转账结算方式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异地托收承付等多种结算方式,每种结算方式都比较复杂。因此,在已往的课堂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文字说明很难讲述清楚,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每一种具体的银行结算方式按其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用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对各种结算方式有一个清晰、难忘的印象。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解企业增值税业务核算流程,讲授财务报表的编制等。5.利用交互式,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

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利用E-mail等在课后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大学会计课程多媒体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虽然形象、直观、生动,传递的信息量大,能活跃课堂气氛,效率高,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需要引起教师的格外注意,需要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1.不要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要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多媒体技术在会计课程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部分学生只注意好奇的、热闹的场面和表面现象,而不去思考会计概念、会计原理的真正意义,这就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未发挥出来。因此,不能只重视多媒体会计教学的演示功能,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根据会计现象建立模型的能力。而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从而抽象出模型,然后应用它去发现规律,分析、处理和解决会计问题。但是,目前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会计课教学时,没有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会计现象,虽然有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削弱对学生会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获得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过程,是对会计知识的一种体验过程。没有学生的内在体验,就无法形成会计实务的操作能力。学生要获得会计实务的操作体验,就必须在会计学习过程中进行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

2.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过程,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改革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因为采用多媒体技术,就忽视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体态语言、教师的情感调控是任何技术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讲,教师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学习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上来。

3.掌握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艺术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制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划,规定每一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的具体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如果不实事求是、因课制宜,不加选择地制作使用课件,就会使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一是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积累的有典型意义的感性材料,而学生过去又没感知过;二是所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不易直接感受、直接理解,需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材料作为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的支撑点;三是讲授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或需要让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长期保存在记忆申的。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恰到好处,切忌滥用、泛用。

[参考文献]

[1]樊树鑫,段丽凌.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探讨主体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16).

[2]袁清.创新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16).

[3]龙薇.创新高校专业课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A].杨胜刚,祝炳奎.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沪军.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会计学课教学需注意的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

[5]张同.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利弊分析[J],经济师,2004,(2).

[6]罗玉宏.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0,(3).

大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转课堂;多元评价;多元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刻不容缓。英语是科技资讯、研究成果进行国际交流的主要载体,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潮流的不断深化,英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科技英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科技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是着重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特定领域使用的实用性、专业性英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升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主动获得研究领域最新资讯、巩固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外贸、翻译、涉外工作等生产实践工作或走向科研领域打下坚实基础,是成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经之路。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内容需要兼顾全校不同专业大学生学科背景的巨大差异,因此其内容较为僵化,不仅与大学学术专业化背道而驰,而且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实用型人才的潮流趋势。传统的大学英语与大学专业课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要求。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科技英语知识的迫切培养需求。然而该课程通常开设课时短,内容少,仅覆盖大学四年学时中的半学期,在教学中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很难通过几节课实现对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科技英语的应用需求。大学英语是开设两年的课程,而作为生物专业学生,生物课程是贯穿其四年大学历程的课程。只有将科技英语教学融入贯穿四年的专业课程中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综合性的专业及英语培养、发展需求,将学生长久以来被动且分别学习英语与专业知识,改进成将英语以及生物知识两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将英语教学融入贯通大学四年的生物专业课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英文交际能力,能主动接收各种最新知识动态,能不断升级同步转化自身的技能,成为既有丰富的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授课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合理地组织课程结构和改进授课内容,才能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与英语共同学习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合肥学院长期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作为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关键要素,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使得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笔者作为在一线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同时也从事生物食品与环境方向的授课教学工作,结合自身进行科研工作的实际经验,对生物课程科技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探索生物课程中科技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包括对授课方式、授课材料、考核方式和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课程改革主要通过在课程中拓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词汇量、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训练、生物专业英语专题报道,以及专业英语口语表达与科技论文写作。同时,生物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且自身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了解。只有授课教师自身能做到将专业知识与科技英语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系统性地规划、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双重培养。

一、改革教学,改进授课方式

通过在课堂中融入专业英语教学以及专业知识点英文专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及全面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英文专业听力、表达的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单方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反馈学习情况,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对重要生物概念及模型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还设置师生共同讨论环节以及翻转课堂,增加教学互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教学过程活泼化、多样化,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重视学生实践,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时设置上,安排两个或更多课时进行学生分组讲述,由教师选定多个专业主题,由学生分组自主选择进行讲述。要求学生制作PPT,每个学生都登上讲台使用英文对所选主题进行讲解、剖析,总结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听懂生物科技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相关的演讲,能够就生物专业相关知识及话题进行流利的交流,具有用英语系统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改革教学,改进授课材料

从知识内容上整合课程,将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两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课程中对重要概念和重要生物模型进行讲解时提供中英文范例,同时围绕重要知识点制作中英文双语微视频供学生学习,并将这些材料编撰成学习手册作为辅助教材发放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在为学生选择知识单元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在知识选择时需兼顾专业性、前沿性、启发性。这对授课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应多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国内外本领域发展动态,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补充、开拓和总结,并将内容及时同步更新作为授课内容,为学生输入本领域最新资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新性。培养科技英语能力,专业英语词汇的储备是关键,扩宽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阅读量,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能够读懂生物专业专题报道和科技文献,具有主动抓取关键知识和掌握关键细节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逻辑思维,指导学生能阅读并理解各种领域动态和专业文献,具有主动获得并转化专业知识的能力,熟悉科技文献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专业词汇搭配,为科技英文写作夯实基础,最终能运用英文撰写生物专业短文。

三、改革教学,改进考核方式

英文科技写作能力的特点在于实践性,通过在课程考核中增加专业英语考核,来培养和考核学生英文专业写作、翻译的能力。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这种方式压制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热情,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情况,难以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无法综合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对于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考核需要开展全过程的整体性考核,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课堂中以中英文双语讲解重要概念及生物模型,设置随堂练习题,当堂考核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掌握情况;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写作,考查学生英文的使用技巧与表达情况,是否能用英文做好分析与讨论,论文是否具有逻辑性、规范性;由教师设置主题,布置文献调研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对文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并能从中掌握关键知识并内化的能力。在课时设置上,安排两个课时,组织学生对课后布置的科技论文写作及科技文献检索进行同学间讨论、修改,通过“以改促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直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的掌握能力。同时,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最后,在课程最终的考核中增加专业英语知识点的考核,包括对专业词汇的解释、讲解、翻译等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对科技英语理论和技巧的掌握。提高大学生科技英语能力不仅需要依靠改革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许多大学生对于提高其英文能力的动力仅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获得奖学金等。这种应试或功利的追求,与提升其科技英语能力、满足就业和时代需求相悖。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课程学习的认识,理解生物学课程中科技英语能力的培养不是普通的英语学习,应包括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及对科技论文的写作。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进行科技交流的能力,具有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自然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只有端正态度,专注于课程中专业英文的学习,静心参与课程中英语语境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熟悉专业英文表达,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两相持续学习,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提升科技英语阅读理解力,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规范性,能听懂、能表达,真正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水平。生物技术作为中国未来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该领域知识密度高、更新快,科技英语是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重要技能,是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工具,是学生成为既精通专业又具有科技英语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翻转课堂教学;整合教学内容,制作中英文双语课件及微视频;改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科技英语能力的人才入手,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人才,助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清.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157.

[2]张博.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校园英语,2017(28):1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