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经济论文

大学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大学经济论文

大学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持续十余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由此引发的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两届政府都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答央视财经记者问时提到: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数达到77253万人。其中不乏归国的精英人才,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再就业人员,这样的人员结构不管是技术,还是经验都是其胜过大学生就业群体的重要砝码,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然而,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下,很多的HR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的科学,从经济学供需匹配理论看,政府和高校应积极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推动者,即分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双管齐下,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平衡,与此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大学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多渠道交流,实现有效的供需资源共享。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从以上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供求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一定时段内,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应当相等,实现供求均衡。反之,则是供求失衡,表现为两种情况,即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供不应求,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相反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是也是商品,高校是这种商品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或者较低就会出现供求不均的现象,而如果该需求和人才的供给相适应,则供求均衡。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人才的供给量较大,人才的需求量较小,供求不均,才有我们看到的就业难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就业难的问题。

(一)供给方面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供给的量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近几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每年滞留下来的待业人员,这就使得在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供给量大大提高。整体来看,大学生毕业人员总的数量是在增加,充实了人才的供给量,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用人单位要相中自己的千里马却显得更为困难。在存在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大部分毕业人才面临的是在面试中落榜,因此,就业难的现象被扩大,进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二)需求方面

需求是指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需求看,在经济学领域,GDP和就业岗位成正比例关系,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它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量是80~100万个,所以,我国一直在追求GDP的增速。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对就业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才会有劳动力需求有增加,但增速总是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创业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减员增效,机构改革,人员需求日趋饱和,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但是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又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即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探讨

(一)供给方的行为要求

从有效供给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应服从市场,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应当首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职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成为高校决策者要做的头等大事。此外,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高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需求方的行为要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应放眼长远,适当的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应改变只注重经验和学历的惯例,虽然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锻炼少,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悟性高、责任心强。用人单位可以改变固定的用人标准,灵活设置招聘的条件,给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会帮助许多的大学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社会经济环境的塑造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它应当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模式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得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服务部门,应通过对市场的发展分析,灵活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高等教育的方向进行引导,调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人才培养方向,防止出现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为市场需求服务。

四、结语

大学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从宏观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年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做出的高校扩招决议,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依据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是入学率为15%以上。我国2003年大学生入学率已达15%,随后又历经10年连续扩招。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人数达280万,10年后的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至699万,预计2014年将达727万。连年扩招使更多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全民文化素养有了飞速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每年数十万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伴随着时间的延续,延迟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还在不断累积,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实际现状比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加令人担忧。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所谓“就业率”实为“落实率”,如公式一,公式二所示。此外,高校就业率依据签约率来统计,一纸协议并不能代表准确、真实的就业情况。这表明,实际就业率与官方统计和公布的就业率存在一定偏差。同时,统计数字无法准确反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就业差别,以及已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问题,从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显得晦涩复杂。×100%公式1:年度大学生就业率公式落实率=×100%公式2:年度大学生落实率公式。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必须保持平衡,供给大于需求会导致劳动力过剩。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资本资源(以国内投资额为标准)仅占世界百分之四,劳动力数量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理论上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业量的增加归根结底要依靠整体经济增长拉动。近年来世界次贷危机的发生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无疑更是釜底抽薪。从国内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中国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仍属劳动密集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重还很小,经济发展能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主要还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另外,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精简等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供需对接错位、高校教育缺乏前瞻性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意识时间对接错位。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但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改革,在时间和周期上却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等高等院校调整完成到大学生毕业寻觅就业机会,已经用去若干年时间,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原先的热门专业已经冷却,毕业生产出过剩。二是办学特色的对接错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需求同步,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着的,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管理模式影响,缺乏独立性,缺少特色,所有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具备相同的特点。这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三是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稳定的工作岗位,但近年来承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大学生期望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直接可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教育传统的误导导致的期望对接错位仍将继续影响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难相应对策

大学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经济学的教育一般以经济学知识的讲授为主,基本上是传授学生如何获得收入的知识,培养其参与经济工作的能力,但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灌输。这可能和当前社会普遍以收入作为评价人能力的标准的风气相关,学生受教育主要目标也是尽量多的获得收入,因而学校的经济学教育不可避免的强化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能力只是一个方面,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是最重要的。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体系是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的,各种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危害了他人,最终也危害了自己。因此,学校不仅培养学生能力,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有关经济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学者们有一些论述,比如:喻学林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走向功利化,道德教育由于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而不被重视;刘志超分析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提出要通过制度建设,增加学生违背道德的机会成本,通过制度约束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罗永乐研究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者们的论述一般是从相对宏观角度来探讨经济学教育中的道德培养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二、经济学课程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经济学教育中对道德培养的缺失可能和对经济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虽然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研究经济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强调的是成本收益分析,但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和道德伦理就是密不可分的。近代经济学的开始鼻祖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有两个,一个是《国富论》,另一个是《道德情操论》,一般经济学的学习者都关注前一本书,将其奉为经济学的圭臬,对后一本书则缺少相应的重视。但事实上,这两本书反映出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不见的手”,强调在每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增进;另一方面是强调人内心世界的道德准则,即人的美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经济学不仅仅是如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同时也是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学科。只不过在后来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分析渐渐趋于主流,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经济学本身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则趋于式微,使得经济学过度的模型化和工具化,淡化了其最初具有的功能和含义。因此,只要我们回到经济学的最初定义,经济学的教育完全可以融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于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

(一)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对学经济学的目的有正确认识

学生读书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就业和谋生,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到就业和谋生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如果为了挣钱做危害社会的事情,是对学经济学错误的理解,最终会害人害己。

(二)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贯彻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物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从事经济工作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害,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三)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的深刻理解

如前面的分析,经济学自诞生之初就和道德密切相关,经济学不仅研究如何使利益最大化,而且研究如何达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研究经济学,应该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将获得利益和增进社会福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经济学,用好经济学。那么,如何在经济学教育中实现道德教育?本文尝试结合笔者教授过的课程研究如何具体的在经济学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在经济学教育中的贯彻执行

(一)端正学生对道德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

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学会经济学知识,培养从事经济工作的能力,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往往忽略了对道德培养的重视。事实上,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快就会发现良好道德修养对自身和社会的益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使学生对道德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模型化和技术化,缺少了古典经济学具有的人文情怀,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穆勒等经济学家,都对道德有深刻的研究。以《资本论》选读的教学为例,此课程主要依托马克思的《资本论》,介绍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马克思的研究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但他的思想里面也包含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他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目标里有强烈的对人与人平等的诉求,即不仅是等价交换的表面的平等,而且是没有剥削的真正的平等,虽然这个过程很长,但仍然不失为市场经济追求的一个道德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经济分析中蕴含的道德诉求。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时候,可以提到追求平等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人们互相尊重的道德要求,分配层面的公平与道德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使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在课程设置中为道德教育分配时间

经济学教育是偏向如何获取最大利益的教育,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要的道德操守还是应该保持的,因此,应该尝试在经济学的课程中加入道德因素,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入和道德相关的教育环节,时间分配不一定多,但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经济学不仅是为了获得利益,而且要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做危害社会的事情。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西方经济学是当前各大高校主流的教学课程,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西方经济学主要针对的是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的运行规律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率的分析展开的。对道德的教育可以在其中的市场失灵部分有所体现,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失灵的时候,比如垄断、外部性、公共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等都会造成市场失灵,造成福利损失,使经济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对这个部分的讲解可以充分融入道德的灌输。比如,讲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会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经济效率,但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反而阻碍经济效率的实现,因此,没有良好道德的约束,就是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从现实情况来看,环境污染、坑蒙拐骗都是在利益追逐下缺乏道德约束的结果。因此,讲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讲解道德建设对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使学生了解到市场经济虽然是以利益驱动的,但背后的道德支撑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教育学生理解道德

在经济学课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教育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理解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能仅用传统的说教方法,而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使学生学到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经济学内涵的人文精神有充分的认识,使其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有益于社会,而且事实上也有益于自己,实现道德的激励相容,使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法律。以制度经济学的教学为例,对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在这门课里可以有充分的讲解。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研究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制度本身体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对制度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对人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拓展了对人的理解,不仅分析了人的自利性,也研究了人的利他性,放宽理性经济人假定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而这些都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不仅有自利的一面,也有互惠的一面;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这使得道德体系在制度形成与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对制度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学角度阐述道德体系的形成以及随着社会历史变化的演化过程,使学生了解到道德不仅根植于人的内心,而且根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道德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属于制度演化的一部分。道德对于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人的行为,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合作的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通过对道德作用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到,遵守道德规范,有利于与他人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四)对经济类学生建立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对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一般偏重获利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的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分开的,而且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可以探索将经济学的课程与思修课程结合起来,基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课程,使学生了解到经济学不仅仅是为获利服务,而且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是服务于社会的学问,没有道德体系的支撑,经济学的作用也就无法有效实现。以发展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讲授发展经济学课程时,可以和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讲解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可以给学生讲到,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这里,质量的提高应该包括居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社会诚信的缺失。诚信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交易成本的上升和合作的困难,而诚信恰恰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曾经提出过“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两个治国方针,应该说,这两种策略是互补的,建立法治社会是当前追求的目标,而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靠法律的约束,还要辅之以道德感的培养,使公民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则,降低法制实施的成本。使学生了解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使人自觉约束其不良行为,扬善抑恶,而不良的制度环境则会使人内心恶的一面被放大,经济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经济机制设计为前提,督促学生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而不仅仅是从人的善恶角度来看待,使学生对道德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总之,笔者在《资本论》选读、西方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将道德教育和经济学教育结合起来,探索道德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追求利益与遵守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反而会相互促进,使其对经济学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据广州日报11月19日报道金融海啸、跨国公司裁员,让瞄准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乱了阵脚。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招聘“调戏”后,他们发现还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靠谱。然而,百万雄师都想挤过独木桥谈何容易,除少数幸运儿,更多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

何谓炮灰?按报道主人公周悦的话,“炮灰的意思就是做无用功,陪着冠军跑的人。”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而最终能捧上“金饭碗”的仅仅13566人,也就是说,有超过100万人将成为“炮灰”,淘汰率高达98.7%。由此可见,“炮灰”之说,尽管有些悲情,客观上却是一种实情。

“炮灰”一说的流行,反映了大学生求职的悲怆与无奈。按理说,公务员考试只是众多就业渠道中的一条,但由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具有户口、福利等安定职业的关键要素,这几年公务员考试一直都是求职热点,报考人数犹如芝麻开花,以至于今年中国残疾人组织建设岗位供需比达到4584∶1,夺得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就业简直是“华山一条道”,考上公务员无异于中了。

“炮灰”一词,还暗示了一种渴望就业的焦虑情绪。就业问题原本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今年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谓难上加难。一方面,企业在校园的招聘需求大幅缩水,有些公司的校园宣讲会成为“形象宣传会”;而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0万,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超过33万人,比去年上升4万人,如果再加上省外大学毕业生,将超过50万人在粤“找饭碗”。在僧多粥少的求职环境下,毕业生们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公务员考试只是在“就业无门”彷徨无助的时刻紧紧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大学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特别是本科生)。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对人类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培养学习的志趣,这对于他们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增强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nbsp;(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只要有一点创新也就够了。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当然不排除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畅。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工商管理专业范围以内,文体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基本上要求打印文稿),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重庆电大论文格式要求(附件1),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4)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5000~8000字。

(5)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这些“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热点”问题有大有小,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弊端问题则主要是要能发现问题,找准弊端,自己能够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出解决弊端的办法措施。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

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某某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6、由教师提出系列参考题目,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选择。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不多于200字,要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3)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

(4)参考文献在整个论文中按出现先后依次列出;

(5)参考文献的书写顺序: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期号,出版社,年份,页号。

例:

期刊杂志:

【25】丁冰,李海珍,略论效率与公平,《财经研究》,No.l(1995),109—120。

著作:

【11】中国税务学会编,中国税务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全国税收理论研究会文集,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P148,155;

四、毕业论文的起草、修改和定稿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毕业论文的基础工作——收集与整理资料。学员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历史资料,从报刊杂志、电子网络中查找资料,也可以做实地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在搜集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二、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确定论点和选定材料。学员要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毕业论文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包括拟定提纲、起草初稿、修改和最终定稿。

(1)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主要依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论文提纲一般不少于1000字。

(2)起草初稿要按照提纲结构写,又要发挥创造性。要用具体的材料、科学的论述和连贯成篇的语言去展开提纲上的要点。从论文的整体看,导论导出正论,正论必须根据导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不能岔开,结论是论证的结果。在初稿写作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打断,使思路停顿,论文写不下去;要贯彻“大改小不改”的原则,不是论文的整体结构有问题,就不要停下,局部的小问题在论文修改时再解决。

(3)修改定稿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工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白,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4)毕业论文起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注意论文正文结构的完整,首尾呼应,切忌结构松散、支离破碎。

②对已收集到的资料的使用,要注意该详则详,应略当略,不要形成资料的堆砌,要适当剪裁,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③毕业论文的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毕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经济论文的语言特点。一是要精确。用词要恰当贴切,要多使用含义单一的专业术语;要多用附加成分多的、表意严密的长句和语义详尽、逻辑性强的复句;要多使用准确无误的经济统计数据。二是要简明。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白无误地传递出去。三是要平易。语言要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所以要做到朴实无华,因为经济论文是非欣赏型文章,要实实在在,避免使用生僻难懂,或华丽的词藻,要做到直截了当,不要让人去领会“言外之意”,不需要含蓄和委婉。四是要庄重,句子形式要严整,在措词上要避免使用口语色彩过浓或感情色彩过强的语词,更不能使用粗俗词,也不要随便使用简称。

五、撰写进程

由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另行安排。

六、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七、、毕业论文书写格式示例

(一)基本要求

1、统一使用16开普通白纸。

2、最好打印,打印格式: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二号加粗黑体)

摘要: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中文使用小四号楷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正文(统一使用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统一使用小四号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