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购预算分析

采购预算分析范文精选

采购预算分析

采购预算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统计分析报告

一、前言

近年来,政府采购范围方面基本采取“由点到面,分步实施”的模式;政府采购的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但各地区做法不一;地方政府采购制度建设逐步加强,规范性的法律规章及措施相继颁布实施;政府采购的原则框架已基本形成;政府采购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方式多样化,公开招标采购日益成为主要的采购途径;政府采购的作用效果从单纯功利性节支向多功能调控转变;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各具特色;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造;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731.6亿元,实际采购金额653.2亿元,比预算节约资金78.5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7%。

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1135.4亿元,实际执行采购金额1009.6亿元,节约资金125.8亿元。其中,地方采购金额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中央单位采购金额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2003年全国采购预算为1856亿元,实际采购1659.4亿元,节约预算资金196.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6%,采购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64.4%,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和GDP的6.7%和1.4%,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中央单位和地方分别为262.8亿元和1396.6亿元,分别占全国采购规模的15.8%和84.2%。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135.7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比上年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比上年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地方采购规模为1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4%。

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节约资金380.2亿元,资金节约率12.99%。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2005年工程类、服务类政府采购增长迅速。全国工程类采购132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占采购规模的45.2%;服务类采购19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占采购总规模的6.7%。2005年中央政府采购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采购规模达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数据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2001~2005年中国政府采购统计数据报告)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根据《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可知,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据统计,在2001年653.2亿元政府采购规模中,有50%左右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完成的。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招标信息只在地方性媒体披露,不在全国性指定媒体(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现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广度还很有限。目前,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措施及其相互制约机制;对采购资金监督管理不规范;对采购商品的售后服务管理不规范;管理机构内部的制衡机制不规范;

第二、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比较窄,采购项目结构单一。虽然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但其规模也只占到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3.5%和GDP的7‰左右。货物类所占比重很大,工程作为财政支出的大项,其所占的比重(29%)仍然偏低。实现政府采购的规模目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工程采购的规模是主要途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改革急需加强。预算数字不实,导致资金节约率高;财政直接支付金额仅占采购金额的33.63%,财政直接支付对推进政府采购的手段和保障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受传统财政理论影响,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旧体制下的理财观念依然盛行:重收入轻支出、重生财轻用财、重开源轻节流、重分配轻效益。片面理解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只注重节约财政资金,而忽略其他多元化目标。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构成不合理。国际经验一般为GDP的10%或财政支出的30%。以2004年为例,我国分别占2%和8%;采购局限于一些财政专项拨款的、限额以上的、较为标准化的产品;采购对象构成货物类占49%,工程类44%,服务类7%,其中,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比例偏小,且以分散采购、自行采购为主;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占60%,部门采购占21%,分散采购占19%。前二类中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占59.55%。采购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方法和手段有待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争盘子、抢资金现象,缺乏全局观念;预算编制粗枝大叶,随意性很大;编制采购预算时指定品牌和型号;上级下达的预算与单位的可执行预算不一致;财政部门分散审批、重复审批;预算审批的定额标准不统一;

第三、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还需加强。中央单位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尽管比上年有显著提高,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范围的拓展、组织形式和采购行为的规范、采购信息的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采购资金管理弱化,监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预算约束力不强;政府采购资金总量分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运作效益低下;政府采购资金结算控管不力;国库集中支付比例不高,缺少制约,2004年全国平均不到40%,江西12.5%,宁夏11.2%,宁波只有9.8%,西藏更为0。而且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增长速度低于地方。具体为:中央级政府采购活动没有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资金支付衔接;监督检查不到位;部门政府采购机构、人员不到位;统计中少报漏报。

第四、现行国库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不适应政府采购改革的要求:国库拨款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匹配,不利于政府统一采购制度的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按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年初经费层层下拨,年终层层上报;政府部门的设备配备没有统一标准,对采购要求的审核无所适从;政府采购法制化建设滞后:政府采购的立法层次较低;各地执行的标准不统一;相关的规定措施不

套;地方政府采购法规严重滞后;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信息的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对供应商、承包商资质的审核不规范;具体的评标、定标程序不规范;采购品的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的设置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名称、编制不一,性质各异;政府采购管理决策机构与操作执行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混淆;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五、政府采购招投标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模式;专家评委库人员空缺;招投标主体不明确,采购单位说了算;招投标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损公肥私现象处处可见;标书制作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恶意竟标、串标,合谋价格欺诈时有发生;缺少资质、质量、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中介机构:目前大多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政府不具备相关的检测、认定、评价、控制能力;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保护不够:供应商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登记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保护不力,缺乏救济程序。虽然有些地方也有质疑、申诉和赔偿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还不足于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缺乏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保护的政策目标:过多、片面的强调节支效益,缺乏对调节经济总需求和产业结构、培育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等深层目标;许多外国厂商早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供应商,而我国民族产业的产品却很难打入别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形成事实上的不对等;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采购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很少,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安置富余人员的去处;素质低下,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对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

三、规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实选择

通过上文的分析,作者对当前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了以下的修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制度建立集中采购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委托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建立接受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民事诉讼和仲裁案件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步将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改变采购资金来源标准,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购买性支出都应实行政府采购及时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合理制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

第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政府采购政策、制度、法规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招标评审专家的信息管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建立一个高效的用人制度加强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政府采购行业自律条例。

第三、合理选择政府采购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进一步规范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条件和资格审查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监督检查要注重规范

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明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明确界定政府采购预算对象范围规定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政府采

购预算编制方法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构的行为;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与政府采购相适应实行采购资金财政统一集中收付管理:设立一个帐户实行两个分离强化三个控制建立四项制度;建立政府采购发展量化指标体系政府采购发展速度指标政府采购工作绩效指标政府采购公开透明指标政府采购配合工作指标。

参考文献:

[1]《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中国政府采购网

[2]《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建议》翟湘《商业会计》2006年02期

[3]《财政部关于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J]《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新趋势》[J]徐焕东《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4]《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健全与完善研究》[M]刘赛红张汉江

[5]《预防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有效途径》[J]戈新美《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采购预算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多年以来,国家财政部门多次颁布、修改有关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法规,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不断加强的重要性。事业单位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是现阶段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切实保证事业单位合理运转、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一、财务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国家财政部门已经多次提出了要求和规范文件。早在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规范》一文,这次财政部门提出了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二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三是评价与监督。在2015年财政部又出台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事业单位加强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措施。2017年,我国财政部门在已有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法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我国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对我国财政部门颁发的文件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控制,即事业单位内部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二是财务管理,即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仅仅需要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还需要单位整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配合。

(二)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财务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新态势、新要求,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的财务管理的内容,还关系到单位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方案实施以及执行管理的相关工作,贯穿于事业单位的各个工作环节与工作部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执行能够推进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真实性的逐步提升。财务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完整。高效的财务内部控制能够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严格按照制定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案执行,保证单位的资金合理化、科学化使用,实现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财务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事业单位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严格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按照规定使用,降低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资金风险或者社会风险,是事业单位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要标志。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单位预算批复不严格。根据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审批的要求,各事业单位的必须严格预算执行,将预算审批的资金切实运用到各个具体项目上,不得随意使用单位的预算资金。调查发现,事业单位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并不规范,很多单位没有对预算审批制定详细的流程规范和职能部门,预算资金审批环节过于松散。二是单位预算执行不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必须具有定期查看、分析、纠偏等多个环节和程序,以便单位能够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及时反馈和解决,确保预算能够落实到位。调查发现很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未对响应预算执行的部门权限和预算执行申请审批流程做出相关规定。三是预算追加管理不完善。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追加和调整,有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但是各事业单位在实践中,对于预算的追加、调整、批复、下达没有按照流程规范进行,内部预算的追加调整程序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预算控制的作用没有发挥。

(二)单位采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采购监管管理制度缺失。事业单位的采购关系到国有资金的使用和规范,必须对全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约束,保证事业单位的采购流程符合规定。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采购监督环节都较为薄弱,存在监管机制缺失的问题,采购环节管理混乱。二是采购验收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事业单位的采购物资的检查和接受都必须经过严格流程,由专人负责。实践中一部分事业单位采购管理环节存在较多漏洞,并没有专业的验收人员对采购物资的质量进行把控,导致了采购物资的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三)单位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建设项目专家审核机制不完善。在对各地事业单位政府建设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专家审核机制,在建设项目立项时,没有委托有资质的专家或者是中介机构就立项的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或者是某些事业单位的专家评估报告过于粗略,不具备科学价值。二是建设项目审批不规范。很多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缺乏相应的审核机制,没有完整的开工、施工以及竣工审核程序,项目论证、评价、验收等过程也没有进行信息公示,项目审核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四)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货币资金管理不规范。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账目、资金等不相容的岗位由一人管理,导致单位资金管理不健全,容易滋生出公款私用、小金库等现象,缺乏风险管控措施,造成资金浪费。二是日常的资产管理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的资产日常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没有规范的现金、资产盘点制度,单位资产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资产的日常管理核验不完善,导致预算和固定资产相分离,使用年限模糊,没有建立健全的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难以获取有关资产的准确信息。

三、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一)优化预算审批流程,落实预算执行工作。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制定规范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预算流程,在制订预算管理方案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数据信息进行预算方案的调整,对不同的预算项目进行评价排序,委派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管理。财务预算编制要以真实、合理的数据为依据,健全的财务预算编制流程要包括预算信息采集切换、信息审核、预算汇总、预算初稿、预算审批、部署预算、汇总各部门形成单位预算等环节,保证预算编制环节的相互衔接和顺畅,后续工作开展有效。另外,财务预算不能仅仅停留在编制方案上,还需要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执行,事业单位需要制订具有切实可行性的预算分析执行流程,保证预算执行的过程有具体的理论和规章支撑。改变过去预算执行业务审核部门单一的问题,完善预算执行申请环节,预算执行需要经过多部门审批,严格落实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

(二)规范采购制度,加强采购工作监督。首先,事业单位要制定规范的单位采购制度。根据不同的单位采购需求,制定相应的采购流程和规范,对采购部门的岗位职权进行明确的规定,设置采购人员专人专岗,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完成采购工作,发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对于单位的资产采购、资产管理以及采购的“自采”范围规定,都必须由严格的制度来进行划分和规范,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既给予单位一定的采购自主性,又要保证采购的监管效力。其次,事业单位要优化内部的采购验收环节。对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实行岗位分离,为采购的验收配置专业人员,重视采购验收环节的把关工作,在采购物资入库前对其进行一一核验,做到物资与采购清单一致,包括数量、品牌、质量等标准。在验收人员核验完成后,需要出具相应的验收单据作为依据。验收环节往往被事业单位所忽视,或者是由采购人员兼任这一职责。但是实际上采购工作的过程复杂且细致,需要验收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才能保证单位的采购质量。

(三)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项目公示力度。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既关系到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切实关系到国计民生,各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重视,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合适的招标控制机制。首先,建立项目专家评价制度。事业单位要设置专家人才选拔机制,持续不断地扩充相关专家的资源,根据建设项目特质的不同,对专家的专业种类进行增设,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丰富人才团队,并严格专家退出机制,避免人才不流动导致的团队滞后。针对不同特征的项目,必须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为项目的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支撑。其次,事业单位的项目建设必须保证透明度,设置公示机制,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进行公示,包括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建设周期、投资金额以及项目验收效果等,保证项目科学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

四、结语

文章从预算管理、采购业务、建设项目、资产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当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预算审批流程,落实预算执行工作、规范采购制度,加强采购工作监督、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项目公示力度等优化措施建议。在政府服务型改革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成为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各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反思自身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是否还存在纰漏,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改进措施,优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2):198-199.

[2]赵威.试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中国产经,2020(22):157-158.

[3]尚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182-183.

采购预算分析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多数大中型钢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本都已经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但是随着中国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实体经济形势的下滑,面临异常严峻的市场形势,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高,原有的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的要求,例如预算成本、费用数据不准确,预算范围不清晰,预算流程不明确以及预算方式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等,济钢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预算管理范围不清晰,预算流程不明确。在现行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中,只分为生产成本预算管理、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制造费用预算管理及期间费用预算管理四个部分,在这种粗犷的划分方式下,多个部门对一个预算目标负责,就会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同时,为了完成公司目标利润,预算编制部门会直接压缩各项成本费用预算,造成压缩后的成本费用预算没有明确划分压缩目标和措施,内部单位为局部利益不得的不在提交初稿预算时虚增费用计划,确保自身利益,造成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偏离和整体预算目标与内部单位局部利益的冲突。

2.成本预算编制方法不当,导致成本预算目标分解不到位。现行成本预算模式中,成本预算编制方法基本上都是按照去年发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数值再根据预算目标进行压缩,这种方法在各年度经济形势差别不大的时候矛盾并不突出,但是一旦年度间经济形势发生巨大转变,则会出现问题。以钢铁企业为例,随着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材市场价格迅速下滑,而原料价格却持续走高,钢铁企业利润空间几乎消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成本预算管理的毫厘之差会影响企业本身就微小的利润空间。同样的费用项目,预算人员为满足企业目标利润需要不得不对费用项目进行压缩,统压之下就会造成有必要发生的费用由于被压缩无法支出,没有必要发生的费用仍有预算,最终造成成本预算目标分解不到位,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之间不统一,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多数钢铁企业的成本预算还停留在人工编制或自主开发程序的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即影响了预算编制的速度和时效,也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4.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较弱。多数钢铁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从编制之初一直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优化,因此成本预算目标制定后其后续的执行情况跟踪、分析以及考核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较弱,各单位重视不够,对于成本目标的实现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二、大中型钢铁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提升对策

为了更好的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成本预算管理在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的管理作用,解决当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大中型钢铁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提升对策如下:

1.梳理成本预算管理范围。成本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司合理编制预算计划、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手段,其范围应是包含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分厂、机关处室各个层面。因此,必须针对钢铁企业流程对成本预算管理范围进行梳理。

2.规范成本预算管理流程。原有的成本预算管理是以年为单位编制的,分季度、月度进行落实,这种模式在当前外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很容易出现与现实脱节导致预算目标形同虚设的情况。因此,应顺应市场变化编制动态成本预算,即将年度预算作为总控目标,每月根据月度预测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预算,并根据年度目标修订成本费用预算目标,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最大限度接近实际情况。

3.改进济钢成本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具体内容是:

(1)在费用预算中应用“零基预算”管理方法。具体内容是: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作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支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并据此决定企业资源分配的一种方法。零基预算的重点是将成规、习惯打破,根本出发点是预算管理从需求出发,真实、真正地思考未来工作的计划以及实现目标需要的资源、能力。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成本费用预算中的修理费用、部门经费应该应用零基预算管理方法。例如:修理费用,从修理费用的实质上看,其与预算期间的预计工程维修、设备改造息息相关,但是与去年实际发生情况关系不大,因此,应采用零基预算管理方法,由归口管理部门按照预算期设备改造、设备维修计划从零开始累加计算,并详实说明每一笔费用的用途、目的、性质和作用,报预算编制部门纳入制造费用预算中,当费用预算与公司利润目标冲突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针对每笔费用的用途和性质进行审核,核减不必要或不紧急的修理费项目,达到压缩成本的目的,也不会导致重要项目费用的减少,有助于解决整体目标与局部利益冲突的情况。再如,处室费用,可以由各部门自行预测预算期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并逐笔列明费用的用途和性质,再由预算编制委员会审核费用的合理性,最终确定费用目标。

(2)在生产成本预算中应用“变动成本”预算管理法。变动成本预算管理,其预算对象主要针对各项费用中与业务量有明显关系的费用。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燃动费用、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制造费用等,都属于变动成本预算管理范畴,应采用变动成本预算管理法。为融合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应建立以产线为主导的变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将变动成本预算对象纳入产线预算管理中,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将产线贡献引入产线管理中。将销售部门与生产单位统一到一个目标上,解决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问题。而结合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钢铁行业普遍亏损,钢材销售价格与矿石采购价格反方向变化,钢铁企业普遍没有利润,因此,应引入产线贡献的概念。产线贡献即为弥补产品变动成本后的盈余。其计算公式为:产线贡献=单位收益价格-变动成本。二是产线生产流程中的变动成本预算精细化指标分析。由于变动成本不受产量影响,因此变动成本预算可以以每个钢种单位成本形式来进行。对过程中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设计,预算出每一种钢材的预算成本,并进而推算产线贡献,由于产线贡献目标将销售部门与生产单元捆绑在一起,使得生产单位不得不重视每一个钢种的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对每个钢种进行模拟,可以得到不同钢种的变动成本预算,并能够显示出不同的经济技术指标对最终钢材变动成本的影响。三是建立效益测算系统,匹配变动成本预算与销售预算。当考核政策进行调整后,生产单位和销售部门有了一致的产线贡献目标,因此,变动成本预算也不应单独存在,而应该通过建立效益测算系统,与销售预算进行匹配,进而得到每个钢种的预算贡献水平,即:某钢种预算单位贡献=预算单位收益价格-预算单位变动成本。可以随时根据销售部门人员录入的接单价格匹配预算变动成本计算产品贡献情况,一方面为销售部门接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使各有关单位随时掌握自身接单贡献情况,实现了外部市场与内部管理优化的高效衔接,使销售部门提升营销对策及生产厂降低变动成本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3)在采购成本预算中应用滚动预算管理法。在现有的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中,采购预算作为生产成本预算中直接材料预算的一部分存在,但随着外部采购市场价格的瞬息万变,钢铁行业利润空间压缩到极致,采购价格的变化直接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因此,采购成本预算应该作为成本预算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并且,随着采购价格变化,年度预算一旦制定可能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因此应在采购成本预算中应用滚动预算管理法,既有助于控制库存也有助于找准采购时机。具体应用方法为:一是确定采购时机,制定三个月滚动采购计划。从预算期起点开始,预计进口矿、炼焦煤等主要原料三个月内的市场变化形势,结合月底库存情况制定三个月滚动采购计划。二是按照采购计划编制采购预算,结合期初实际库存情况预算当月消耗成本,计入变动成本预算管理中铁水成本预算中。三是次月月度预算编制时,根据当月市场采购价格的变动幅度、当月原料库存情况对三个月滚动计划进行修订,确保低库存、低采购价格。四是对不同矿点采购的原料及价格、运输进行对比,通过对各矿点采购结构的优化,降低综合采购成本。

4.完善成本预算考核体系,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在成本预算管理中,预算考核体系是确保预算控制力发挥的重要环节,通过预算考核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预算目标的完成,激发考核对象的积极性,突出卓有成效的部门贡献。

5.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ERP系统做到预算与实际核算的统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充分发挥成本预算管理效用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当前ERP系统对于钢铁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利用ERP系统中的标准成本模块作为预算成本,模拟实际核算过程建立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并使预算系统与核算紧密衔接起来,即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有助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6.完善成本预算分析制度,为降本增效深挖潜力。在完善编制成本预算的同时,应建立成本预算分析制度,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为下一步降本增效深挖潜力奠定基础。完善的成本预算分析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价格差异分析。即由于价格原因造成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主要包括原料、辅料采购价格与预算价格差异。二是消耗差异分析。即投料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包括钢坯的钢铁料消耗指标、合金消耗以及轧钢成材率等指标的影响。三是结构差异分析。即由于实际生产结构与预算结构不同造成的成本差异,包括高合金钢种、技术研发钢种的生产。四是与行业对标分析。与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是挖掘自身潜力的有效方法,也是钢铁行业所有钢企的默契,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查找差异,分析原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降低成本。

7.加强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日常管理。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和日常管理是成本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落实成本预算的各项控制措施,确保成本预算管理措施的到位和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加强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目标预算成本分解完成后,应重视各单位各部门的措施实施情况和成本完成情况,借助ERP财务核算系统,实现对当天所生产各钢种投料情况的跟踪,建立日报和旬报反馈机制,每日和每旬针对重要的成本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各项成本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过程控制,对钢种成本投料和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偏离目标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确保成本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要加强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对于大多数大中型钢铁企业而言,其关注重点一般在钢材产品的成本控制执行情况上,但是各项日常费用的发生也需要通过健全完善的日常成本费用管理办法来加强管理,确保业务招待、差旅等部门经费的预算控制。

三、成本预算管理提升成效

1.统一了整体与局部成本预算管理目标。在原有的成本预算管理体制与方法下,公司整体目标与各内部单位局部利益的冲突一直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改进了成本预算管理体制与方法后,在编制成本预算时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对产品各项消耗指标的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用户需求摆在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目标的统一。并且,通过各条产线变动成本预算管理办法的引进以及与销售预算的结合,产线贡献与公司整体利润目标与战略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对其影响和分解也更为直观,实现了整体利润目标与各单位局部利益之间的统一。

2.改进了成本预算管理方法,使预算执行更加科学合理。改进成本预算管理方法后,第一是通过设定归口管理部门落实了责任目标,使预算对象更加明确合理,在预算执行控制与考核时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是引入零基预算管理方法后,解决了制造类企业修理费用、机关管理费用预算编制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对各项费用的合理性分析,明确费用发生的目的与意义,也为预算成本的目标压缩提供了参考依据,不会产生由于盲目压缩造成下级费用部门怨声载道、管理不畅的问题。第三是将采购预算引入到成本预算管理范畴,并运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采购预算,解决了市场变化归于频繁预算编制不准确的问题,济钢集团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对市场预判预测三个月滚动采购预算计划,并逐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确保了采购原料成本预算价格的科学合理,并且,也确保了生产运行的顺畅。

采购预算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统计分析报告

一、前言

近年来,政府采购范围方面基本采取“由点到面,分步实施”的模式;政府采购的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但各地区做法不一;地方政府采购制度建设逐步加强,规范性的法律规章及措施相继颁布实施;政府采购的原则框架已基本形成;政府采购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方式多样化,公开招标采购日益成为主要的采购途径;政府采购的作用效果从单纯功利性节支向多功能调控转变;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各具特色;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造;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731.6亿元,实际采购金额653.2亿元,比预算节约资金78.5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7%。

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1135.4亿元,实际执行采购金额1009.6亿元,节约资金125.8亿元。其中,地方采购金额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中央单位采购金额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2003年全国采购预算为1856亿元,实际采购1659.4亿元,节约预算资金196.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6%,采购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64.4%,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和GDP的6.7%和1.4%,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中央单位和地方分别为262.8亿元和1396.6亿元,分别占全国采购规模的15.8%和84.2%。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135.7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比上年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比上年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地方采购规模为1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4%。

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节约资金380.2亿元,资金节约率12.99%。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2005年工程类、服务类政府采购增长迅速。全国工程类采购132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占采购规模的45.2%;服务类采购19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占采购总规模的6.7%。2005年中央政府采购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采购规模达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数据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2001~2005年中国政府采购统计数据报告)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根据《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可知,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据统计,在2001年653.2亿元政府采购规模中,有50%左右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完成的。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招标信息只在地方性媒体披露,不在全国性指定媒体(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现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广度还很有限。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措施及其相互制约机制;对采购资金监督管理不规范;对采购商品的售后服务管理不规范;管理机构内部的制衡机制不规范;

第二、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比较窄,采购项目结构单一。虽然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但其规模也只占到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3.5%和GDP的7‰左右。货物类所占比重很大,工程作为财政支出的大项,其所占的比重(29%)仍然偏低。实现政府采购的规模目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工程采购的规模是主要途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改革急需加强。预算数字不实,导致资金节约率高;财政直接支付金额仅占采购金额的33.63%,财政直接支付对推进政府采购的手段和保障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受传统财政理论影响,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旧体制下的理财观念依然盛行:重收入轻支出、重生财轻用财、重开源轻节流、重分配轻效益。片面理解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只注重节约财政资金,而忽略其他多元化目标。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构成不合理。国际经验一般为GDP的10%或财政支出的30%。以2004年为例,我国分别占2%和8%;采购局限于一些财政专项拨款的、限额以上的、较为标准化的产品;采购对象构成货物类占49%,工程类44%,服务类7%,其中,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比例偏小,且以分散采购、自行采购为主;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占60%,部门采购占21%,分散采购占19%。前二类中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占59.55%。采购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方法和手段有待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争盘子、抢资金现象,缺乏全局观念;预算编制粗枝大叶,随意性很大;编制采购预算时指定品牌和型号;上级下达的预算与单位的可执行预算不一致;财政部门分散审批、重复审批;预算审批的定额标准不统一;

第三、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还需加强。中央单位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尽管比上年有显著提高,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范围的拓展、组织形式和采购行为的规范、采购信息的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采购资金管理弱化,监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预算约束力不强;政府采购资金总量分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运作效益低下;政府采购资金结算控管不力;国库集中支付比例不高,缺少制约,2004年全国平均不到40%,江西12.5%,宁夏11.2%,宁波只有9.8%,西藏更为0。而且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增长速度低于地方。具体为:中央级政府采购活动没有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资金支付衔接;监督检查不到位;部门政府采购机构、人员不到位;统计中少报漏报。

第四、现行国库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不适应政府采购改革的要求:国库拨款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匹配,不利于政府统一采购制度的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按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年初经费层层下拨,年终层层上报;政府部门的设备配备没有统一标准,对采购要求的审核无所适从;政府采购法制化建设滞后:政府采购的立法层次较低;各地执行的标准不统一;相关的规定措施不配套;地方政府采购法规严重滞后;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信息的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对供应商、承包商资质的审核不规范;具体的评标、定标程序不规范;采购品的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的设置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名称、编制不一,性质各异;政府采购管理决策机构与操作执行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混淆;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第五、政府采购招投标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模式;专家评委库人员空缺;招投标主体不明确,采购单位说了算;招投标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损公肥私现象处处可见;标书制作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恶意竟标、串标,合谋价格欺诈时有发生;缺少资质、质量、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中介机构:目前大多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政府不具备相关的检测、认定、评价、控制能力;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保护不够:供应商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登记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保护不力,缺乏救济程序。虽然有些地方也有质疑、申诉和赔偿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还不足于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缺乏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保护的政策目标:过多、片面的强调节支效益,缺乏对调节经济总需求和产业结构、培育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等深层目标;许多外国厂商早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供应商,而我国民族产业的产品却很难打入别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形成事实上的不对等;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采购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很少,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安置富余人员的去处;素质低下,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对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

三、规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实选择

通过上文的分析,作者对当前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了以下的修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制度建立集中采购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委托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建立接受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民事诉讼和仲裁案件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步将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改变采购资金来源标准,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购买性支出都应实行政府采购及时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合理制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

第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政府采购政策、制度、法规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招标评审专家的信息管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建立一个高效的用人制度加强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政府采购行业自律条例。

第三、合理选择政府采购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进一步规范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条件和资格审查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监督检查要注重规范

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明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明确界定政府采购预算对象范围规定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方法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构的行为;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与政府采购相适应实行采购资金财政统一集中收付管理:设立一个帐户实行两个分离强化三个控制建立四项制度;建立政府采购发展量化指标体系政府采购发展速度指标政府采购工作绩效指标政府采购公开透明指标政府采购配合工作指标。

参考文献:

[1]《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中国政府采购网

[2]《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建议》翟湘《商业会计》2006年02期

[3]《财政部关于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J]《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新趋势》[J]徐焕东《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4]《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健全与完善研究》[M]刘赛红张汉江

[5]《预防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有效途径》[J]戈新美《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采购预算分析范文第5篇

做好部门预算分报告制度。各预算单位根据全镇的战略目标、部门事业发展,全面准确地界定本单位的职责、职能和年度工作目标,把握本单位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编制本部门预算分报告,并分析近年来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的评价工作。积极稳妥深入推进镇本级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改革,加强实施的针对性、落实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开展和完善重点领域、重大预算项目的自评工作。2013年预算单位专项项目继续将涉及民生、公共产品项目(即预算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能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项目,如社保等政策性支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等)纳入评价范围。预算金额在50万元以上项目纳入预算单位绩效预算自评体系;预算金额在500万以上,在各预算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镇人大财政监督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评审,纳入镇级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重点评价体系。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采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分析报告”的方式,一年分三次,面对不同的对象,分别以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分析总报告和分报告的方式,公开半年度、三季度和年度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信息。严格预算审核程序。镇财政预算草案从2013年开始按照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分报告和向人代会公开的财政预算内容,由镇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完善财政预算审核程序。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规范我镇政府采购行为,根据《区年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和《关于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政府采购的项目内容和准确划分采购方式。重点掌控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计划的下达、采购任务的实施、采购资金的拨付等四个环节,确保财政资金管理运行及操作程序更规范更透明。

预算编制时间节点

通过“二上二下”方法,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编报的顺序,由各部门、预算单位报镇财经中心(附数据盘和编报文字说明)。“一上”:7月20日前上报预算建议草案。各部门、预算单位根据2013年本单位(部门)工作需要,按统一表格编制部门预算建议草案,上报镇财经中心,完成第一次上报。“一下”:8月20日前下达各部门、预算单位预算控制数。根据各预算单位报送的预算建议草案和预算分报告,由人大财政监督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按预算项目逐个审核,重点加大对专项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支出综合评审。经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作为预算控制数,下达至各单位。“二上”:9月30日前反馈预算安排意见。各部门、预算单位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在第一次上报基础上进行确认(如期间有新的项目追加出来,必须报领导小组再次审核确认)。经调整后,报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同意,最终将预算申报数报镇财经中心,完成第二次上报。“二下”:正式批复预算。镇财经中心按程序逐级上报,在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预算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预算数批复至各预算单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