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医学论文

本科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本科医学论文

本科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授课方式该课程采取理论

授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编辑部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商后,将课程定为选修课,授课对象为全校本科生。课程定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从2014年的4月2日延续至2014年5月7日,每周三下午的6~8节,共6次课(带考核),每次3学时,共计18学时,计1学分。按照学校规定,授课老师由编辑部中级以上职称的编辑担任,共4人,每人承担1次授课,并特别外请协和出版社相关专家为学生们讲授“如何在SCI收录期刊上”。

2授课内容和过程

课程共设置了6方面内容,最终根据课时安排,确定课时顺序为:第1课,如何在SCI收录期刊上;第2课,医学论文概述及论著撰写方法;第3课,医学综述的撰写方法及医学论文中常见的图表问题;第4课,病例报告的撰写方法;第5课,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第6课,考核。其中“如何与编辑部沟通”不单设课程,会贯穿在每个教学内容之中。主要参考书目有《中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医学论文写作规范与投稿指南》、《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以及《医学统计学》等。由于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组稿和稿件的编辑加工,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的教学工作。为了保证本课程达到教学要求,编辑部每位承担教学工作的编辑都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所承担的授课内容,制作教案,熟悉教学内容。教案的准备既要撰写教学大纲,还要准备教学幻灯。在正式授课前,授课编辑还要逐次面向编辑部全体成员进行正式试讲,由编辑部全体成员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进行评讲分析,以确保课堂内容正确、结构合理、表达清晰、教案精美。

3考核方式课程采用了考查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定在该课程的最后一次课,由编辑部所有授课老师共同承担考查任务。一般每次授课,授课老师都会对本堂内容再进行1次归纳总结,提出需要掌握和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每次课会留出10~20分钟学生提问时间,并设置若干思考题供学生课外复习。考查内容也基本出自这些思考题目。

二课程总结

1授课方式、内容和授课对象的总结

该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以幻灯片为主要展示材料。作为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单纯依靠理论讲授,学生听起来会比较枯燥,掌握起来也不直观、具体。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多媒体电教室直接上机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根据老师授课内容进行操作。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从医学院校的实际专业出发,并不着重强调太多的编辑学内容,而是讲授对学生更具实际意义的医学论文撰写和投稿内容。尽管如此,由于对选课学生的前期了解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存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不足。本次共有58名选修学生,主要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学和医学实验技术等专业,以2013级一年级(35名)和2014级二年级本科生(21名)为主,其余2名为2011级三年级本科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基本没有临床实习经历,接触课程也有限,更没有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的经验,所以学生对部分授课内容还难完全理解。基于此,授课编辑也临时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尽可能少讲理论,多举实例。另外,在笔者承担的“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一课中,考虑到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统计学知识,因此尽量多一些演示操作,减少理论讲述。同时把内容压缩简化,空出1个学时讲授“科研诚信”的内容,以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2考核方式的总结

本科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9学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本科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我们的改革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指出:“要赢得群众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可见,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时代的要求,实践的呼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进一步解放。当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这就要求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不得不考虑无产阶级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问题,从而也必然得关注其剥削的方式问题。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广大无产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为无产者更好的解放自己准备了必要条件。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资本主义世界人才的渴求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广大的人才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地位越来越高,这就客观上使得资本主义在发展中或多或少地得考虑更加广大的无产者的利益问题。否则就会造成人才流失,最终造成劳资矛盾的激化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在当代不仅是在一国范围内的要求,也必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其性质来说,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质要求。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化的现阶段,其意义就更大了。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就要求,我们的完善是全面的完善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完善;发展必须可持续相协调而不能竭泽而渔吃子孙的饭,更不能违背共同富裕的原则而造成地域间、城乡间的巨大差距,使各种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党中央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从更深层次上解决了“我国怎么发展”的问题,指出:“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对社会如何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科学发展正在被世人普遍认知并用于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时肆意的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无情的压榨剥削无产阶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这种野蛮的发展遭受到了重大的报复,经济危机频发、社会问题突出、劳资矛盾激化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这就使得资本主义不得不重新考虑发展的问题。他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社会稳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特别是环境和能源问题更是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协调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温室效应问题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它使得世界各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缓解温室效应,解决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此外在环境保护上,世界各国还有多种制度性的措施。在能源问题上,世界各国更是感觉到了危机感。这个问题不光发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对能源的要求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更是大得惊人。但是能源的有限性,使得世界各国在争夺世界能源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在世界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等。这些都充分的说明关于发展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在世界范围内发成了共识。科学发展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课题,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也必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三、结语

本科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概论的精彩演讲是开启学生对免疫学浓厚兴趣的钥匙免疫学概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堂课,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免疫学学习兴趣的关键一课。这堂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一定的回顾性知识和前瞻性的思想。在免疫学科学史上,出现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研究渗透了当前多个免疫学理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和免疫学手段治疗疾病是免疫学今后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激情,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爱上”免疫学的一块敲门砖。

1.2“设疑”教学尽管免疫学教材的前9章内容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看似零散,所接触的概念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不同,因此有些抽象难懂,但是免疫学是一门与日常疾病密切相连的学科,免疫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因而,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讨论免疫学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免疫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免疫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1.3以动画课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免疫学对于一些专科学生、成人教育学生、非脱产的夜大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一些概念不甚明了,由于学习时间不多,学习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动画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免疫学知识的多媒体课件,如T淋巴细胞是如何通过MHC-Ⅰ类途径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该问题至少存在3个知识点,包括抗原的MHC-Ⅰ类途径摄取加工和递呈;CTL的激活和扩增;CTL的杀伤机制。对此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演示,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免疫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免疫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动画来调节比较沉闷的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免疫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种教学方式也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

2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员的学术兴趣

2.1启发学生注重观察在实验教学开始前,结合授课内容适当讲解相关经典故事和发展前沿,启发学生的思维,树立起观察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思想意识,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由单纯的感性兴趣引向更加理性的科研兴趣。授课内容讲求短而精,采用学生边思维边实践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来讨论、阐述实验目的、步骤和现象等,使学生由被动地机械操作变为主动发现和认识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实验课教学多为青年教师和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通过与学生共同交流在科研工作中的观察体验和实践成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加深对相应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敏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2.2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出问题既是发现问题的总结,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其承上启下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首先需要积累,其次需要勇气,而积累和勇气又不是盲目的,其来源正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对观察现象的综合分析和对学科发展的正确把握。学生对于提问存在两种心态,一是不敢,二是不会,直接根源是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但医学免疫学的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抽象深奥,而且更新速度快,单靠理论授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不但需要理论教授,更需要实验的亲身体验。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一些文献,尤其是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的科研论文,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阅读后,老师可以和学生针对论文的主题思想、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以及结论进行互动讨论。这篇文献要说明什么问题?用哪些实验进行的验证?结论和不足是什么?这是阅读每一篇文献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实验课教学不仅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还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参与科研的兴趣。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可通过以下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实现:首先,确保验证性实验课程,通过预设问题或提出要求,并在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带动学生剖析预设问题的来龙去脉,传授学生总结现象、提出问题的方法,也使其对理论知识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其次,开设部分设计实验课程,由实验教师示教或带领学生完成前期实验,然后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理论知识来分析情况,发挥想象,发现问题或做出假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通过讨论、点评,甚或指导学生动手完成进一步的验证实验,使其掌握提问的方法,增强提问的信心;第三步,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师在学生学精学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发展需要,根据开放实验室中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总结归纳提出难度适中的小型课题、进而论证实施。相信经过三阶段的引导和系统教育,会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素质。

本科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概论的精彩演讲是开启学生对免疫学浓厚兴趣的钥匙免疫学概论是免疫学的第一堂课,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免疫学学习兴趣的关键一课。这堂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对免疫学有一定的回顾性知识和前瞻性的思想。在免疫学科学史上,出现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研究渗透了当前多个免疫学理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和免疫学手段治疗疾病是免疫学今后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激情,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爱上”免疫学的一块敲门砖。

1.2“设疑”教学尽管免疫学教材的前9章内容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看似零散,所接触的概念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不同,因此有些抽象难懂,但是免疫学是一门与日常疾病密切相连的学科,免疫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因而,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讨论免疫学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免疫学问题,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使枯燥的免疫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1.3以动画课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免疫学对于一些专科学生、成人教育学生、非脱产的夜大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一些概念不甚明了,由于学习时间不多,学习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动画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免疫学知识的多媒体课件,如T淋巴细胞是如何通过MHC-Ⅰ类途径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该问题至少存在3个知识点,包括抗原的MHC-Ⅰ类途径摄取加工和递呈;CTL的激活和扩增;CTL的杀伤机制。对此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演示,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免疫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免疫学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与迷茫。这种教学法是一种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动画来调节比较沉闷的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免疫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种教学方式也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

1.4“内容向导式”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前预习的环节。因而学生也就在上课前稍作预习甚或不预习,并且这种预习是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重难点。内容向导式教学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且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对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而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至尾讲解所有内容。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总之,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全面的,而不仅是让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2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员的学术兴趣

机会总是青睐善于观察的人。医学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均得益于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的观察和发现:牛痘接种术的成功来源于对“挤奶姑娘手臂部也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的观察;抗体是因观察到二次感染白喉杆菌者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而发现;补体则是由于观察到新鲜血清能够溶解细菌,而经56℃以上高温持续加热30min灭活后则不能的现象而得;MHC的最初发现是观察到移植排斥反应等。

2.1启发学生注重观察在实验教学开始前,结合授课内容适当讲解相关经典故事和发展前沿,启发学生的思维,树立起观察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思想意识,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由单纯的感性兴趣引向更加理性的科研兴趣。授课内容讲求短而精,采用学生边思维边实践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来讨论、阐述实验目的、步骤和现象等,使学生由被动地机械操作变为主动发现和认识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实验课教学多为青年教师和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通过与学生共同交流在科研工作中的观察体验和实践成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加深对相应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敏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2.2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出问题既是发现问题的总结,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其承上启下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首先需要积累,其次需要勇气,而积累和勇气又不是盲目的,其来源正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对观察现象的综合分析和对学科发展的正确把握。学生对于提问存在两种心态,一是不敢,二是不会,直接根源是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但医学免疫学的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抽象深奥,而且更新速度快,单靠理论授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不但需要理论教授,更需要实验的亲身体验。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一些文献,尤其是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的科研论文,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阅读后,老师可以和学生针对论文的主题思想、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以及结论进行互动讨论。这篇文献要说明什么问题?用哪些实验进行的验证?结论和不足是什么?这是阅读每一篇文献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实验课教学不仅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还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参与科研的兴趣。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可通过以下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实现:首先,确保验证性实验课程,通过预设问题或提出要求,并在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带动学生剖析预设问题的来龙去脉,传授学生总结现象、提出问题的方法,也使其对理论知识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其次,开设部分设计实验课程,由实验教师示教或带领学生完成前期实验,然后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理论知识来分析情况,发挥想象,发现问题或做出假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通过讨论、点评,甚或指导学生动手完成进一步的验证实验,使其掌握提问的方法,增强提问的信心;第三步,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师在学生学精学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发展需要,根据开放实验室中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总结归纳提出难度适中的小型课题、进而论证实施。相信经过三阶段的引导和系统教育,会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