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村级党组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些探索和尝试

村级党组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些探索和尝试

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些探索和尝试

把村级党组织建成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核心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具体实施者,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年来,蒲城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规范运行管理,对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抓班子,强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围绕“五个好”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双强”工程,不断提高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立足有人管事,选准配强支部班子。扩大用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扎实做好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思路,推行正职“一肩挑”、成员交叉任职、村组干部交叉任职,精简村干部职数,提高工作效能。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多种办法,着重从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和科技示范带头人中选人用人,把政治坚定、年富力强、富有开创精神、乐于奉献、公正廉洁、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及时选入支部班子。新一届村级党组织班子中经济能人和党员科技示范户达到908人,占村干部总数的72.3%。同时,推行村级工作组织员制度,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选派361名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推荐到村支部书记、副书记、村主任助理等村级领导岗位上,展示才能,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立足有心干事,保障落实干部待遇。建立村干部岗位“公职化”管理和报酬补偿机制,对1982名在职村干部,采取“定编、定岗、定额补助”的办法,将工资列入县财政预算,用工资卡按月足额发放;对离任村级正职老干部,在原定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于2007年也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半年发放一次。县财政全年共拨付335万元用于村干部工资和补助,解决了村级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立足有人共事,全面落实党员承诺。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党员承诺“四组十岗”实践活动,按照“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的原则,逐人签定了“承诺书”,并建立了承诺台帐,逐项销号。共有13880名党员分别在科技咨询、产业示范、矛盾调处、文明监督、困难帮扶、医疗救助和环境治理等十个岗位上承诺实事、好事41661件,共协助村“两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1500多个,牵头建立各类优质示范园、产业示范村、重点龙头企业86个,铺修硬化道路83条135公里,创建文明巷道94条,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抓培训,强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规模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智力支持系统。一是“三校联动”搭建平台。建立了以县乡党校、农村基层干部流动培训学校和农民夜校为主阵地的教育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区域基层干部思想状况、农村工作实际和产业布局特点,量体裁衣,制定了《2006—201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抽调和聘请各涉农部门业务技术骨干、专业人才和各级各类专家教授,围绕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和法律法规知识等重点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集中培训,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了培训平台。2006年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辅导讲座49期次,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1.2万余人次。二是“开放式”培训理清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培训村干部,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工作经验。2007年3月,组织50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支部书记到杨凌高新产业示范区进行了为期6天的专题培训。采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师生互动、研讨交流“四元一体”的培训方法,由西农大博导王立祥等5名著名专家教授,围绕一号文件、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畜牧业新技术及农业项目申报渠道等内容进行辅导,现场参观了国家农业科技博览园、南庄蔬菜大棚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专业示范点,着力提高村级干部依托资源和传统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网络式”培训增强实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和现代网络技术,逐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培训网络。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县电视台开设了农村科普专栏,利用农业网开通了手机实用技术短信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学习党员电教片和科技讲座片,以杨凌培训内容为主编写了《蒲城县农村基层干部教育读本》,印刷6000余册,发放到各村党支部和党员手中。组建了“新农村建设优秀人才服务团”,组织市、县拔尖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送科技下乡、零距离服务”活动,先后在罕井、上王、椿林等乡镇举办“万户果农植保实用技术培训会”6期,举办其他各类讲座、培训30场次。开通了专家人才“110”热线,24小时接受群众咨询,并编印《科技入户简报》12期,在全县农村迅速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抓载体,强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合理选择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形式多样、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使村级经济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一是实施“三加”增加经济活力。紧紧围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深入开展以“党委+基地,支部+协会,党员+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三加”主题党建活动。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设立了“三加”台帐,动态管理,专项考核。同时,与财政、农业、水务、农发、土地、交通等涉农部门联合组成24个督导小组,定期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乡镇党委依托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确定产业布局和基地规模,组织引导群众打破村社界限,发展壮大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对产业大户的培养,以技术能人、科技大户为骨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引进、培训、指(导、交流和推广网络。全县共建立和发展党委服务示范基地56个,涉及畜牧养殖、粮食加工、设施农业、花炮、建材等9大类产业,年总产值达2400万元以上。发挥村党支部组织领导、发动引导、服务指导的功能,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领办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坚持走“支部搭台引路,协会服务唱戏”的路子,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开拓市场,服务群众”的运作方式,形成了“支部建协会、协会带农户”的发展链条,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县由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各类注册协会达87个,其中11个建立了党小组,有会员7912名,其中村干部和党员2461名,带动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3870户。开展“党员项目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调查摸底,确定了1521名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进行重点培养,每个村重点发展5至10个党员示范户,负责实施乡、村规划的项目,走出了一条“党员带群众、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新发展路子。二是“双培双带”引领致富增收。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活动,建立了双向培养机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一方面,着眼于培育能人党员,建立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致富能手档案,推行“1+1”学习法,让党员与能人通过结对交友、关怀服务、定向培养等方法,引导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创业本领强的新型农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慎重地把一批农村致富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去年,全县有46名致富能人被吸收入党。另一方面,着眼于培育党员能人,组织致富能人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对子,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和项目,扩大致富门路。各涉农部门积极开展“联村联户”活动,对口扶助困难党员户272户,捐款捐物折资16.5万元,同时制定出台10余项优惠政策,建立“党内扶助基金”,鼓励扶持农村党员干部上项目、办实业,共协调各类帮扶项目73个,落实资金110余万元。各村党支部与党员干部签订了“双带”目标责任承诺书,明确了家庭经济发展目标和困难群众帮扶目标,对发展家庭经济的项目、规模、收益,以及结对帮扶贫困户的项目、措施、目标等作出公开承诺,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共联系帮扶群众3000余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三是“七位一体”建好服务中心。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适时提出创建村级阵地、文化娱乐、科技培训、医疗服务、计生保健、信息网络、商业超市“七位一体”村民服务中心的思路,作为给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先后筹措资金347万元,采取规划新建、部门联建、转化利用和改造升级等多种方法和措施,使14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功能上达到或靠近了“七位一体”的要求,成为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各村利用活动场所办起了农民夜校,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了阅览室和便民超市,让群众及时方便地了解各类产业致富信息,购买农资用品。修建了篮球场和小戏楼,极大地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有力地提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素质和致富本领。

抓机制,强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以农村民主管理为重点,贯彻落实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分级分层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工作程序和考核办法体系。一是“三级联动”夯实工作责任。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全体县级领导定点挂钩联系抓创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建立了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抓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的经常性指导和动态管理。夯实县直部门包乡联村工作制度,促使县直部门为党建工作献计出力。推行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先后在永丰、苏坊等乡镇召开了“三加”推进会,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观摩、交流座谈等形式,总结工作经验,查摆存在问题,研究整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加”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修订和完善党建目标考核办法,细化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考核项目,对村级干部实行半年和年终民主评议,先后对6个先进乡镇党委进行了表彰,对2名考核处于末位的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调整了6名被评为不称职等次的村级干部,有力地强化了各级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二是“两委一会”扩大基层民主。在全县推行了以党支部为领导,以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体,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机制。村级重大问题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提出,上墙公示,实行“一事一议”,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通过后方能实施。在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开决策实施的进展情况,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和质询。对于不执行民主决策程序,重大问题搞“个人说了算”,或者随意改变集体决策的,在废止决策方案的基础上,严肃追究当事人的相应责任。通过“两委一会”的实施,提高了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村干部循章理事、依法办事的民主法制意识,扩大了群众对村级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快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三是夯实“双基”规范村级工作。按照“双向沟通、和谐互动”的思路,科学界定村“两委”工作职责,促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和谐共事。全面落实以“”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党组织日常工作制度,推行村“两委会”周四集中办公制度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及时受理群众办事诉求,处理日常性事务和突发事件。用喷塑制作了《村“两委会”议事规则》等10项村级民主管理、决策和运行制度,印制了党支部、村委会、党员、后备干部、村民代表花名册和会议记录本,统一配发到村,并定期对村级党组织会议通知、会议记录和学习记录进行集中调阅。目前,全县有359个村全部达到制度齐全、活动健全、记录周全、有场所、有牌子、有学习资料、有桌凳、有书柜、有电教设备的“三全六有”标准,极大地提升了村级组织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