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山脉地处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分水岭,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也是我省著名的老旱区。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山脉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日,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兵率省农水局、省水保局负责同志,深入*山脉腹地的简阳市五庙乡和丹景乡,重点就当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特别是创新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所见所闻,颇有感触,深受启发。

巨变

时光回拨到20*年的8月,我省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地处重灾区的简阳市武庙乡付夕坪村虽已连续2个月没下过雨,但却到处呈现出一派果树繁茂、硕果满枝的丰收景象。75岁的老农郭训邦笑着说:“干旱?没啥影响。不信啊?看看我家满池子的水就晓得了”。这是当年新华社记者赴川采访的真实场景,也是有水无水两重天的真实体现。

武庙乡位于*山脉中段东麓,全乡平均海拔703米,辖14村84社,总人口1.35万。作为山高坡陡地薄的典型山区乡,**年以前,全乡人均收入仅有600余元,是有名的贫困乡。从**年开始,在水利部门的大力帮扶下,乡党委书记潘水平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按照“治水、修路、调结构”的思路,因地制宜大搞以雨水集蓄利用为主的小型微型水利建设。到20*年,全乡共建成各类微型水利工程4000多处。星罗棋布的微型水利工程为武庙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贫困落后的武庙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以前,武庙乡农业经济结构是典型的猪粮型结构,水果面积仅412亩。而到20*年底,全乡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6000亩,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不足600元猛增到4000元以上,付夕坪村更是达到了8000元。以前的武庙乡,穷山、穷水,群众致富无望,生存艰难。曾一度出现男外招、女外嫁的现象,人口每年以4%的速度锐减。现在的武庙乡,青山、绿水,群众生活宽裕,一派新农村景象,甚至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开发建设搞观光旅游,仅成都市来投资开发的就达40余户。以前因为贫困,干群关系紧张,最多时出现50户上访户,最长时间达8年之久。现在已多年没有出现一个进省到市上访的村民,干群和谐,民心思进。

五庙乡因水而穷,又因水而富,水利建设为山乡巨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验

**年,武庙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面对全乡1.8万亩耕地有1.5万亩靠天吃饭的现状,乡党委政府认定,大搞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开辟水源,是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有效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切入点。为打开局面,乡上将突破口选在平均海拔近千米,缺水问题异常突出的付夕坪村,集中力量先啃硬骨头。当年,县上为该村争取到了中央和省上实施的旱山村集雨节灌试点项目资金。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子钱作用,县水利局、财政局开始了“民办公助”的尝试。为调动群众投入,县上对农户兴建的工程按容积给予5—10元的补助。为严格资金管理,乡政府定期在村、社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提高透明度。为降低工程造价,县上不搞承包分包,由村上自主选择施工队伍,群众自挖土方,负责二次运转和勤杂小工。为协调各方关系,乡上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全体人员都吃住在工地直到工程完工。由于措施得力,群众打消了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短短8个月时间,150口微型蓄水池建成了,配套网络设施修起来了,果树林木栽下去了。当年,付夕坪村基本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啃“硬骨头”带来的效果,是各村干部群众到付夕坪取经不断。农户搞集雨节灌工程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群众“治水兴村”热情空前高涨。武庙乡党委、政府趁热打铁,到20*年底,累计争取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700多万元,引导群众投入800多万元,投劳160多万个用于水利建设。目前全乡共新建蓄水池2600口,整治塘堰70口,新建渠道180千米,整治渠道60千米,提灌站25处1173千瓦。为解决管护问题,乡政府还对所建工程全部登记造册,发卡、发证,明确产权,做到集体水利工程管护、明确到人,独户工程明确到户,推动水利工程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启示

长期以来,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基本上由农民单独承担,资金来源于农业税、“三提五统”和农村“两工”。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资金投入不足、设施管理不善、农民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瓶颈。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近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就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政策举措。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已逐步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了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要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国家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还在于转变思路和创新机制。

五庙乡的治水模式,较好地破解了小型农田水利投资、建设和管理难题,这不仅在*山脉地区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全省旱山丘陵缺水地区的14000多个旱山村同样有着极高的推广价值。武庙经验学什么,怎样学?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大力推广三种模式。

一是要推广“民办公助”的投资模式。“民办公助”的核心,就是以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既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又充分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从近年来简阳市和省内其它地方摸索实践的经验来看,“民办公助”一定要解决好三个关键环节:在补助方式上,要严格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大干大支持,建后再支持,资金直补到农户,减少中间环节;在资金管理上,要实行县级报帐制和项目公示制,杜绝挤占挪用,提高资金透明度;在补助标准上,要实事求是,客观合理,既杜绝国家大包大揽,又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二是要推广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还是管理者,农户的参与对项目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期发动过程中,要将政策公告交底,农户一事一议自愿申请,愿意干才干,国家绝不勉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在哪、建什么、怎样建,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协调解决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五庙模式”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乡党委、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主导作保障,在深入宣传、组织发动、典型带动、优化服务上狠下功夫,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激发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要推广权责明晰的管理模式。武庙乡明确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权后,通过多年运行,目前全乡各类水利设施完好率超过95%,工程效益得到了持续发挥。武庙乡的实践证明,水利工程效益要发挥,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必须坚持“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要将产权落实到农户、落实到村组、落实到用水户协会,允许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既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激发投入和管理热情,又可吸引社会资金,有效拓宽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