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税收调研报告

税收调研报告

保税区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在沿海地区建立的一种具有高开放度、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特殊经济区域。青岛保税区是全国15家保税区之一,是山东乃至沿黄区域唯一的保税区。放大青岛保税区功能,对繁荣发展我省现代物流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青岛保税区具有的特殊功能和优惠政策

目前,全国共设有15家保税区,其中青岛保税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和政策,青岛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特征和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等特殊功能,实行“免证、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在对外贸易方面,可以从事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区内与境外间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免税或保税政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从区外购进货物出口离境的,可办理出口退税;出口加工不实行分类管理、不设银行保证金台帐,产品区内销售或出口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产品进口的料和件免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免领进出口许可证。外汇政策方面,可开立外汇现汇帐户,可在境外开户,允许保留现汇,不需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贸易项下外汇可根据项目运作需要自由汇往境外,企业年度税后利润外方所得部分经核准可自由汇往境外,其中人民币可换成外汇汇往境外。此外,区内储存货物的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允许区内仓储的货物进行商业性简单加工,鼓励面向国内市场从事大宗进口物资分拨业务。

2004年,国务院批准保税区与前湾港区实施区港联动试点,并设立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新增加了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区内企业除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外,货物通过海运直通卡口即可由港区直接进入园区,园区内可进行中转集装箱拆、拼箱和延迟转运等业务,并且无堆存时间限制;实行国内货物入区退税,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二、青岛保税区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

2000-*年,青岛保税区引进外资14亿美元;完成生产总值189.8亿元,年均增长26%;进出口总额72.9亿美元,年均增长35%;各项税收65.7亿元,年均增长47%;地方财政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37%;进出库货物总量451万吨,年均增长55%。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形成了特点和优势。

一是发展思路清晰。在全国保税区中,青岛保税区率先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将保税区建设成为自由港性质的国际物流中心。率先提出实施区港联动、建设自由贸易港(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复开展试点,2005年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营。率先提出开展区区联动,与济南、潍坊、日照等地10多家开发区建立保税政策联动机制。这“三个率先”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二是区港联动顺利启动。区港联动是保税港区的第一步,也是自由贸易区的雏形。*年3月,总投资50亿元的招商局国际青岛码头首个集装箱泊位,与保税物流园区共同构成“区港联动”初步框架,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迅速显现,仅一年时间就实现通关业务19600余票,货值近120亿元,业务量以月均41%的速度快速增长。未来集装箱码头全部建设完工后,将达到250万标准箱和杂货60万吨的年通过能力,港区一体化功能优势将更加明显,带动效应将更加突出。

三是外经贸平台基本形成。保税区发挥政策优惠、功能齐全优势,服务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搭建青岛口岸乃至全省的对外经贸平台。与世界上有自由贸易区的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引进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46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7个,有2家企业分别在美国Nasdaq和深交所挂牌上市,设成了日本电子加工园、韩国贵金属加工园、欧美国际科技产业城,培育了企业技术中心集群、贵金属加工集群、物流产业集群、国际商品交易市场集群。通过区区联动,为“友好园区”介绍引进大型项目50个,总投资近13亿元,开展了进出口业务“一日游”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平台和辐射作用。

四是市场群发展潜力巨大。围绕建设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依据我省乃至沿黄地区产业特点,首创“美元挂牌、保税交易”的市场交易模式,建设了橡胶、棉花、矿权国际交易市场。橡胶市场是全国首家进口胶专业市场、全球第一家己内酰胺交易市场,橡胶年进口量近40万吨,占全省的1/2、全国的近1/3,该市场与新加坡期货交易所、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共同形成世界天然橡胶交易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棉花交易市场是国内第一家与国际接轨的进口棉现货交易市场。矿权矿产品交易所是国内唯一一家矿权矿产品交易所。目前,三大市场共发展会员10000多家,年交易额500亿元。保税区市场交易所的建立,特别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专业交易和定价中心后,不仅对物流业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增强对国际金融、资本、咨询等新型业态吸引力,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是管理机制与国际接轨。近年来,青岛保税区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和黄牌警示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着眼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学习型团队,开展持续培训,先后选派近百名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深造。狠抓环境优化建设,打造“全省最佳服务示范区”、“投资精品区”、“全程服务区”,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通过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三认证。

三、创建青岛保税港区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港口已成为支撑和带动物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平台和载体。为推动青岛港做大做强,推进青岛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物流发展空间,青岛保税区于2000年率先提出实施区港联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发展思路,得到国家认可。在此基础上,国家推出设立和建设保税港区的重大举措。保税港区遵循国际上通行的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相贯通的理念,把保税区特殊的政策功能扩大到港口,实现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与港口“三区一港”的融合发展,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强了对国际国内货源的集聚力,形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物流通道。这为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和临港工业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国家先期已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确定了包括青岛在内的8个区港联动试点,目前,在区港联动试点基础上,国家根据资源布局、基础条件和建设进度等综合情况,已批准设立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和大连大窑湾3个保税港区。其中,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封关营运后,进出口货物快速递增,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4%,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上升到8.6%,带动上海物流业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装备制造、重化工业发展的超级引擎。

我省于*年向国务院呈报了设立和建设青岛保税港区的申请,并在2007年5月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青岛保税区为基础,积极推进区港联动,建设保税港区,辐射日照和潍坊,积极争取建设国际性的区域自由贸易区”,这一决策非常符合“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建设保税港区可以满足全省口岸国际贸易量的迫切需要。青岛保税港区建成后,将提高青岛口岸的国际贸易量30-40亿美元,按近年来青岛口岸国际贸易量增长对腹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测算,可带动全省GDP年增长约180亿元以上。建设保税港区可以大力加快全省现代物流业的新突破。青岛保税港区建成运营后,每个集装箱的物流成本可降低350元左右,仅按青岛港现有的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计算,每年就可节省27亿元,将大大降低相关产业物流成本,增强对国际国内货源的集聚力,形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物流通道。建设保税港区可以有力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国际集装箱中转量,据测算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流失到韩国釜山港的中转箱量超过400万标准箱,建立具有自由港性质的青岛保税港区,可吸引回流的箱量约占环渤海地区支线港输往日韩等地箱量的30%,提高物流效率20%以上,有利于确立青岛港在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地位。

四、创建保税港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青岛保税区创建保税港区,从基础条件、自身发展及外部环境等都占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是创建保税港区争取工作竞争激烈。由于保税港区具有特殊的政策、强大的功能和带动作用,在国家批准建设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后,具备深水大港与保税区条件的沿海省市纷纷抢抓这一机遇,积极加入到保税港区筹建和申报行列中。目前,宁波、张家港、海南等地已向国务院提出申请,尤其是海南以重新启动“洋浦大开发”为契机,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海关总署已专门赴海南进行了调研。深圳、厦门、上海外高桥、广州等地也以不同形式和渠道表达了相同的意向。

二是区港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动。区港联动试点建设的理想模式是,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与配套集装箱码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形成集码头作业、海运物流、产业链物流及电子系统物流等业务一体化运作的模式。但由于目前保税区和港口仍然处在分离状态,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港联动、港区货物直通,保税物流园区功能政策发挥不充分,试点效果不明显。

三是保税区发展空间受限。保税港区实质上是保税区政策和功能的拓展,是保税区的升级发展。建设保税港区,必须以保税区发展作为基础和条件。目前,青岛保税区规划面积仅2.5平方公里,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面积最小,并且土地开发基本完成,无法将国际物流产业做大做强,这与其担负重任的要求不相称,也不利于强化对内陆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建设的思路

未来一个时期,青岛保税区确立以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建设,积极创建自由贸易区为目标,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辐射带动全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为制造业和城市群建设服务。当前重点是按照“强化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质、示范辐射、科学和谐”的发展战略,升级放大保税功能,实现“飞地”发展。一是争取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在深入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建设保税港区的政策变化,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批复建设青岛保税港区,实现保税区、物流园区、保税港区无缝连接和一体化运作。二是推进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建设。以构建国际物流发展载体为方向,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国际交易市场体系。在建设好现有三大市场基础上,吸引国际顶级交易商入市,积极推进以电子交易为平台的现货交易向远期现货交易发展,通过“大贸易”促进“大物流”,拉动全省物流发展再上新水平。三是发挥区域功能辐射作用。进一步发挥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积极探索园区启动、项目带动、产业推动、信息互动等联动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促进良性互动。强化对内陆腹地的带动作用,构建保税区与省内公铁干港、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的直达通道,开发区域物流、多式联运信息的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服务,形成保税区与周边地区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体系。四是推进最佳投资服务示范区建设。按照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区标准,全面提升区域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投资示范区。突出开放特色,高标准推进形象示范区建设,强化产业、文化、景观、人气集聚,进一步提升区域总体形象。突出数字特色,加快“数字保税区”建设,加快无纸化通关步伐,构筑起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监管高效的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

六、几点建议

(一)建议把保税港区争创工作作为一件大事,省里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加大高层协调推进力度,争取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确保审批成功。

(二)学习借鉴上海、江苏、福建、辽宁等省市的做法,扩大保税区发展空间。建议对青岛保税区进行新的规划,扩充其经济管辖带动的实际范围。

(三)建议省里对保税区与腹地经济融合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统筹规划,加强我省各类海关监管特殊区域产业对接,形成覆盖全省的保税物流体系。搭建平台,健全信息共享、人才流通、管理协调的机制。创新政策,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引导各园区之间开展合作交流,推进保税区与腹地融合发展。